3、韦伯伦理思想中的康德主义

合集下载

伦理道德的四大观点

伦理道德的四大观点

伦理道德的四大观点西方四种主要的道德理论是:美德论、义务论、结果论伦理学、正义伦理。

这四种理论分别是由亚里斯多德、康德、密尔、罗尔斯这四位西方学者提出的。

美德论美德伦理学诞生于古希腊,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着作,其关注的中心词便是美德、强调存在而非作为。

柏拉图曾主张知识即美德,他以二元论的观点来看世界,将世界划分为理念的世界和现象的世界,并且认为由于经历了出生的血腥,人类原本干净纯真的灵魂被污染,而要回到理念世界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哲学思考,不断地汲取知识。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其最为擅长的正是哲学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是建构在目的论基础上的。

义务论经过近代启蒙运动的价值颠覆,道德责任确定性的根据主要有绝对命令的义务论、功利主义、契约论、美德论等几个基本理路。

康德绝对命令的义务论思想给义务的规定性提供了一种令人震撼与景仰的理路。

这是一种普遍有效性的道德要求。

康德合理地揭示:一种善的道德义务必定具有普遍性。

结果论伦理学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

提倡追求“最大幸福”。

主要哲学家有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杰瑞米·边沁等。

功利主义亦称“功利论”、“功用主义”,通常指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正义伦理《正义论》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治哲学与伦理学著作,作者是约翰·罗尔斯。

1971年初版,1975年与1999年出版修订本。

在该书中,罗尔斯尝试用社会契约的衍生方式来解决分配公正的问题。

由此产生的理论被称为"justice as fairness"(以公平体现的正义,或略作公平即正义),理论导出了他的正义两原则:自由原则和平等原则。

其中平等原则详细表述为机会均等原则和差别原则。

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_韦伯伦理思想中的康德主义

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_韦伯伦理思想中的康德主义

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韦伯伦理思想中的康德主义冯 钢 A bstract:“Ethics of conviction”and“Ethics of responsibility”are a couple of importantconcepts in Max Weber's thought of ethics.Both concepts come from Immanuel Kant's thought of ethics.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ain the“modernity”in Weber's thought of ethics throughcomparing with the Kant's thought of ethics,and distribut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thics ofconviction and ethics of responsibility.Finally,the anther brings for ward his viewpoint and ex-planation about some misinterpretation in academic circle.一、价值中立与理性诚实韦伯关于“世界脱魔”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后人在理论上把“诸神复活”视为现代人面临的价值领域的基本现状。

对韦伯世界观进行的批判,大多都是从这个问题切入的。

麦金太尔不仅把韦伯归入“情感主义”伦理观之列,并认为韦伯的世界观就是“当代主导地位的世界观”(麦金太尔,1995:137)。

哈贝马斯从另一侧面批评韦伯因强调工具理性而只能把价值领域视为无法通约、缺乏共识的主观世界。

然而,无论麦金太尔还是哈贝马斯都不会否认,在宇宙大序不复存在的现代社会,价值多元性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康德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观点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建立了一种以纯粹理性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并以此回应了早期现代哲学的一系列问题。

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 纯粹理性的存在:康德认为,人类具有一种超越经验的纯粹理性存在,它不受经验的限制,可以引导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 理性的限制:康德认为,尽管纯粹理性具有重要的认识能力,但它也受到自身的局限性和限制性的限制。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依靠纯粹理性来认识一些特定的事物或领域,例如神秘、道德和美学等领域。

3. 经验和悟性的结合:康德认为,理性和经验应该相互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认识。

他强调了悟性和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可以互补,帮助我们发现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4. 伦理学的重要性:康德的伦理学是他哲学体系的一部分,他认为人类的目的是实现普遍的道德法则,这些法则不仅适用于个人,还适用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未来。

5. 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康德强调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的行动应该是自由和自主的,而不是被外部力量所控制。

他还认为,自由意志是理性的表现,只有通过自由意志的行动,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德和自我实现。

总之,康德的主要观点涉及到知识论、伦理学和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和人类思考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康德的伦理学观点

康德的伦理学观点

康德的伦理学观点是他在著名的作品《出版的道德法则原则》中提出的。

在这部著作中,康德阐述了他对人类道德行为的理解,并建立了一套道德理论来解释人类行为的道德性。

康德认为,人类行为的道德性取决于人们是否遵循自己的理性思考,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情感或个人喜好做出决定。

他认为,人们在做出决定时应遵循一种叫做“道德法则原则”的法则。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根据自己的理性思考来做出决定,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情感或个人喜好。

康德还认为,人类有一种自然的道德感,这种道德感使人们能够分辨出哪些行为是道德正当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

他认为,道德行为的唯一标准是人的尊严和权利。

因此,道德行为是基于对他人的尊重和尊严的尊重。

康德的伦理学观点还包括他的“绝对禁止命令”,即对某些行为的绝对禁止。

根据康德的观点,这些行为包括对他人进行虐待、奴役或剥削,以及任何形式的谋杀。

这些行为被视为对人类尊的重要性的最基本的侵犯,因为它们会摧毁人类尊严的核心元素。

康德认为,这些行为是对人类尊严的最基本的侵犯,因为它们会摧毁人类尊严的核心元素。

此外,康德还认为,人类道德行为应该建立在对自我的自然尊重的基础上。

他认为,人们对自己的尊重是基于人类尊严的基础,而人类尊严是基于人类理性的基础。

因此,康德认为,人类道德行为应该建立在对自我的自然尊重的基础上,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的基础。

总的来说,康德的伦理学观点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和道德感的基础上的。

他认为,人类行为的道德性取决于人们是否遵循自己的理性思考,并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

康德的伦理学观点也强调了对自我的自然尊重的重要性,并将这种尊重视为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

康德的伦理学观点还包括他对道德规范的理解。

他认为,道德规范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并且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

康德认为,道德规范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并且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

康德认为,道德规范是一种普遍的、绝对的、不变的规则,这些规则是人类理性的结果。

他认为,这些规则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并且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指导原则。

康德伦理道德论

康德伦理道德论

康德伦理道德论康德伦理道德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现代伦理学的里程碑。

该书围绕着道德的本质和人类行为的规范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理论。

康德认为,道德是一种超越个人意志和欲望的普遍规律,是基于理性的自律和对他人的尊重。

他认为,道德不是基于感觉、情感或利益,而是建立在纯粹理性的基础上。

康德将道德原则归纳为一条命令,即“应该根据使自己的行为具有普遍法则的原则行动”。

康德进一步阐述了他的伦理观点,提出了“人格”的概念。

他认为,人格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具有自主自由的能力,可以根据道德原则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人格的核心是理性,通过理性的自律,人可以摆脱欲望的束缚,追求道德的行为。

在康德的伦理观中,他强调了道德行为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不应该基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是应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康德提出了“普遍法则”和“目的论无关性”的原则,要求人们按照一条规律去行动,并且这个规律不受个人的意愿和欲望的影响。

他强调,道德行为应该是无私的,不以个人利益为目的,而是基于对他人的尊重和对道德规则的遵守。

康德的伦理观还包括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和道德原则的基础上。

他强调了人的尊严和自由,反对将人看作是工具或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

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不应该将他人作为自己欲望的满足工具。

康德的伦理道德论对于人类的道德行为和伦理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理论强调了道德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提出了以理性为基础的自律和尊重他人的原则。

他的观点对于解决伦理困境、规范人类行为具有指导意义。

康德伦理道德论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对于现代伦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康德通过对道德的本质和人类行为的规范的探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他强调了道德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了理性的自律和对他人的尊重。

康德的思想为我们理解和规范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启示。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伦理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1.两个世界的区分:康德提出了"两个世界"的区分,即"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

现象世界是我们感知和经验的世界,受到我们主观认识的限制;而物自体世界是超越我们经验能力的事物本质所在。

2.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试图解决哲学的根本问题,探讨我们对于认识和理性的界限。

他认为,人类认识的能力受到先天的概念和形式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概念和形式来理解世界。

3.义务论伦理学:康德提出了基于义务的伦理学,强调道德行为应该基于理性原则而非感性的欲望。

他的道德理论以"行为的普遍化原则"为核心,即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行为是否能够成为普遍法则来判断其道德性。

4.经验与概念的关系:康德认为,我们的经验是通过感觉材料与我们内在的概念和判断相结合而构建的。

他强调了理性的作用,并主张我们的认识不仅依赖于感性经验,还需要理性的活动。

5.美学与审美判断:康德对审美领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审美判断力"的概念。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但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基于一种对客体的无目的欣赏和纯粹感性的经验。

这些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哲学和其他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1。

时代命运的反思———纪念韦伯逝世一百周年

时代命运的反思———纪念韦伯逝世一百周年

2021年3月第23卷第2期㊀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㊀Mar.2021Vol 23No 2时代命运的反思纪念韦伯逝世一百周年郑㊀飞(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北京100732)㊀㊀[摘㊀要]2020年恰逢韦伯逝世一百周年㊂百年前,韦伯对我们时代命运的反思在西方现代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㊂在新康德主义的熏陶下,韦伯思想充斥着现象界与物自体的张力,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㊁价值中立与悲观主义㊁文明比较与西方中心主义交织起韦伯学说广阔的理论解释空间㊂韦伯思想最重要的价值是其复杂性理解方式,在资本主义起源问题上坚持文化论与制度论的统一,拓展了经典社会理论对现代社会理解的广度和深度㊂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在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韦伯学说中蕴含的思想与方法仍具有一定的镜鉴意义㊂[关键词]韦伯㊀天职㊀现代性㊀合理化㊀价值中立[基金项目]贵州省201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 文明比较视野中的儒学研究 (19GZGX16)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郑飞(1982 ),河南平顶山人,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典社会理论㊂①㊀[德]韦伯:‘宗教社会学;宗教与世界“,康乐㊁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21页㊂②㊀[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罗克斯伯里第三版),苏国勋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5页㊂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之年㊂新冠肺炎不仅强烈地影响到每一个现代人的生活,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现代社会秩序,再次证明没有哪个国家㊁哪个民族能够独自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㊂百年前,韦伯于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逝世㊂面对德意志民族的大国崛起之路,韦伯提出科学为天职,政治为天职㊂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家当何为?在韦伯逝世百年之际,重温韦伯对我们时代命运的反思当有重要的思想价值㊂作为经典社会理论的三大创始人之一,韦伯与马克思㊁涂尔干一样,塑造了我们对现代社会的理解和认知㊂在经典社会理论家看来,现代社会较前现代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复杂性理解,即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现代社会理论的丰富性㊂在 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 的 导论 中,韦伯描述了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复杂性理解: 直接支配人类行为的是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利益,而不是理念㊂但是由 理念 所创造出来的 世界图像 ,常如铁道上的转辙器,决定了轨道的方向,在这轨道上,利益的动力推动着人类的行为 ①㊂物质㊁精神㊁理念㊁利益等多重因素交织,共同构成现代社会复杂的思想图景㊂从文化论到制度论,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到‘经济与社会“,韦伯对现代社会的深邃分析体现出多因果性解释的特点㊂继帕森斯之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二个英译本的译者卡尔博格采用多因果性的比较历史社会学分析模式,在‘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今探“中重构了韦伯学说㊂苏国勋在为卡尔博格英译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罗克斯伯里第三版)撰写的中文新译本序言中,也强调要 深入理解社会变迁中的复杂的多元因果性 ②㊂正是凭借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复杂性理解,在新康德主义的熏陶下,韦伯思想充斥着现象界与物自体的张力,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㊁价值中立与悲观主义㊁文明比较与西方中心主义交织起韦伯学说广阔的理论解释空间,对我们时代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㊂一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是现代政治的基本理论分野㊂思想家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解释世界,很少介入现实的政治实践㊂在经典社会理论家中,马克思是在批判旧世界的基础上发现新世界的革命家,. All Rights Reserved.韦伯则是关注学术与政治的大学教授,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既有深刻的理论洞见,又抱持强烈的现实关怀㊂当然,马克思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形象已经为我们所熟知㊂韦伯的‘学术与政治“在当代知识分子中引起强烈的思想共鸣㊂在其感人肺腑的演说中,韦伯不仅饱含理想主义的情怀,更富含现实主义的关怀,百年后慕尼黑斯坦尼克艺术厅的回音言犹在耳㊂在韦伯同时代人的卡勒尔看来, 不论我们究竟是第一人还是最后一名,也不管我们是不是仅仅爬上了山麓小丘,也许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未来会耸立一座高峰 ①㊂无疑,韦伯思想业已成为他所处时代的高峰㊂韦伯的‘学术与政治“集中体现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㊂根据施路赫特的考证,1917年11月7日,在德国自由学术联盟巴伐利亚分会的邀请下,韦伯作了 科学作为天职 的演讲,1919年经过修订后的‘科学作为天职“正式出版,作为 精神工作为志业 系列的第一次演讲㊂1919年1月28日,韦伯又作了 政治作为天职 的演讲②㊂郑志成评价韦伯的这两篇演讲是 激情与理智同步,信念与责任共舞 ③㊂在 科学作为天职 演讲中,韦伯用富有激情和感召力的话语,告诫青年学者在现代学术环境下如何开启自己的学术生涯㊂在今日中国高校的青年教师看来,讲师㊁助理教授㊁终身教职㊁非升即走 这些百年前德国㊁美国的大学制度是那么的耳熟能详,专业化训练㊁学术热情㊁学术灵感等不再是虚无缥缈,学术生涯中的运气㊁教学与研究不可得兼㊁不在课堂上向学生谈政治等现实问题又是那么的接地气,可以说充满理想主义的情怀㊂时至今日,但凡青年学子立志献身于学术事业,‘科学作为天职“仍有镜鉴意义,不仅道出以学术为业的清苦,还揭示献身其中蕴含的风险㊂在李猛看来,韦伯的声音 仍然强迫我们去思考科学职业对于个人伦理生活的要求与意义,以及科学对于整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使命与精神后果 , 无论作为外在的职业,还是内在的天职,科学工作带来的快乐和痛苦,仍然是 我们时代的命运 ④㊂在 政治作为天职 演讲中,韦伯对政治学㊁政党政治娓娓道来,用冷静而黯淡的笔调,描绘了一战后的德国政治图景㊂韦伯从支配的类型开始,谈到职业政治家的起源与演变,扩展到政党政治的运作㊁领袖的出现㊁党务人员的角色,卡里斯玛㊁官僚制已为我们所熟知,政治家热情㊁责任感和判断力三要素的分析显示出远见卓识,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的划分充满现实主义的针对性㊂在他看来,不同于依赖政治而生活,以政治为业者或是享受权力的行使,或是凭借天职而赋予生命以意义, 谁有自信,能够面对这个从本身观点来看,愚蠢㊁庸俗到了不值得自己献身的地步的世界,而仍屹立不溃,谁能面对这个局面而说: 即便如此,没关系! ,谁才有以政治为志业的 使命与召唤 ⑤㊂结合这一时期参与凡尔赛和谈㊁起草魏玛宪法的背景,韦伯 政治作为天职 的分析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㊂百年后,我们重新审视韦伯学说,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更看到理想主义的弥足珍贵㊂按照韦伯的划分,文明类型被划分为禁欲主义与神秘主义,并以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加以考察㊂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在韦伯那里对应于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㊂禁欲主义者将世俗工作视为天职,通过计算形成一种系统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倾向于责任伦理;神秘主义者以纯精神式的内在态度看世界,生活在世间却漠视世界,未能形成系统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倾向于信念伦理㊂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由 除魅 而引发出普遍性的责任伦理,最终影响到经济生活领域,导致现代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出现,理想主义在政治思想史上却并没有由此而销声匿迹㊂虽然现代国际政治实践更注重现实主义,但强调现实主义并不是放弃理想主义的借口,更没有否定信念伦理的理由㊂天职观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韦伯用德文的 Beruf ㊁英文的 calling 来表达天职的含义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45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3卷①②③④⑤⑥[德]韦伯:‘科学作为天职:韦伯与我们时代的命运“,李猛编,北京:三联书店,2018年,第62页㊂[德]韦伯:‘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7-283页㊂[德]韦伯:‘以学术为志业“,李中文译,新北:暖暖书屋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第16㊁57页㊂[德]韦伯:‘科学作为天职:韦伯与我们时代的命运“,李猛编,北京:三联书店,2018年,VI-VII页㊂[德]韦伯:‘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4页㊂[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㊁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2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有23处提到天职㊂在韦伯作出的支配类型的划分中,具备超凡魅力的卡里斯玛型政治家一定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而区别于 悠久传统的神圣性 之传统和 已制定的规则之合法性 的理性①㊂从柏拉图的洞穴说开始,我们一直在强调人之所以为人乃是立足于有限对无限的追求,是此岸世界对彼岸世界的向往,哪怕我们立足现象界永远无法达到物自体,也如 西西弗斯 般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㊂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 以科学作为天职 亟待解决的课题,更是 以政治作为天职 必须面临的问题㊂反思全世界人类抗击疫情的斗争,不仅要有现实主义之维,更要有理想主义之维㊂在当代国际政治语境下,面对人类共同的新冠肺炎疫情,特朗普的 美国优先 政策借现实主义之名放弃理想主义的追求,无视责任伦理,并没有使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利坚再次强大,反而使之成为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第一的国家,不能不说具有反讽意味㊂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具有现实主义的政治考量,而且坚持理想主义的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㊁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理念一脉相承,中国之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出一份让历史和人民满意的答卷,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的对比㊂二、价值中立与悲观主义之间合理化是韦伯思想的标识性概念,也是其用以分析现代社会的基本座架㊂在‘经济与社会“这部鸿篇巨制的开篇,韦伯就强调 理解 这一概念,并认为 社会学是一门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对其进程与结果进行因果说明的科学 ②㊂在韦伯看来, 社会学是对个人在社会中可理解的行为的研究 , 思想和个人行为也是不容忽视的维度,它们本身也需要解释㊂这种处于理性论与化约论中间的混合观点,反映在韦伯创造的定义中,这些定义强调,如要理解社会上的个人行为,必须重视意义 ③㊂在经典社会理论中,韦伯开创 理解社会学 的传统,与马克思和涂尔干迥异㊂在 理解社会学 观念的支配下,韦伯把社会行动的类型划分为工具理性㊁价值理性㊁情绪和传统四种理念型㊂由于后两种理念型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独立性,可以归入前两种理念型,这样就形成了合理化理论关于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析框架㊂所谓工具理性,是指 行动者会把这种预期用作 条件 或者 手段 ,以实现自身的理性追求和特定目标 , 如果完全理性地考虑并权衡目的㊁手段和附带后果,这样的行动就是工具理性的 ;所谓价值理性,是指 只追求这种行为本身,而不管其成败与否 , 纯粹价值理性的取向,其范例就是不计代价地去实践由义务㊁荣誉㊁美㊁宗教召唤㊁个人忠诚或者无论什么 事业 的重要性所要求的信念 ④㊂在韦伯的文化论和制度论中,从‘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到‘经济与社会“,工具理性的扩展㊁价值理性的萎缩贯穿现代社会的生成过程, 我们的时代的命运,这个伴随理性化和理智化的时代,首先就是世界的除魔 ⑤㊂回顾20世纪韦伯思想的研究史,伴随着 去帕森斯化韦伯 的潮流,合理化逐渐被确立为韦伯思想的主线㊂然而,恪守价值中立的韦伯并没有发展出一套社会批判理论㊂康德划定了 纯粹理性 和 实践理性 的界限: 如果我们就哲学凭借概念而包含有事物的理性认识的诸原则(而不单是像逻辑学那样不对客体作区别而包含有一般思维形式的诸原则)而言,把哲学像通常那样划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那么我们做得完全对㊂但这样一来,为这个理性认识的诸原则指定了它们的客体的那些概念必定是特别各不相同的,因为否则它们将没有理由作出划分,划分总是以属于一门科学的各个不同部分的那些理性知识之诸原则的某种对立为前提的㊂ ⑥新康德主义的代表人物李凯尔特自1916年在海德堡大学任教起就与韦伯密切交往,他认为 韦伯坚信,理论的研究绝不能判断价值是否有效 ⑦㊂韦伯浸淫于新康德主义的时代思潮,坚守事实与价值的二分,围绕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55第2期郑㊀飞㊀时代命运的反思①②③④⑤⑥⑦[德]韦伯:‘经济与社会“(第1卷),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2页㊂[德]韦伯:‘经济与社会“(第1卷),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2页㊂[美]本迪克斯:‘马克斯㊃韦伯思想肖像“,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3㊁388页㊂[德]韦伯:‘经济与社会“第1卷,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4㊁115页㊂[德]韦伯:‘科学作为天职:韦伯与我们时代的命运“,李猛编,北京:三联书店,2018年,第44-45页㊂[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页㊂[德]韦伯:‘科学作为天职:韦伯与我们时代的命运“,李猛编,北京:三联书店,2018年,第89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题,他先后撰写‘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 客观性 “和‘社会学和经济科学 价值无涉 的意义“㊂他提出: 经验科学无法向任何人说明他应该做什么,而只是说明他能做什么 和在某些情况下 他想要做什么㊂ ①针对当时德国某些大学教授鼓吹政治运动的情况,韦伯坚持认为, 政治尤其不是课堂的分内之事,如果老师是以科学的方式研究政治的,那就更不该,尤其不应该,在课堂上谈政治㊂在实践中采取某种政治立场是一码事,而分析政治结构和政党立场则是另一码事 ,因为 一旦科学工作者在研究中掺入了自己个人的价值判断,对事实的充分理解就到头了 ②㊂韦伯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力求在学术研究中排除价值判断,虽然合理化理论蕴藏着工具理性批判的维度,但他对合理化的结果只给予事实层面的揭示,并未在价值层面提出规范性的要求㊂在韦伯身后,卢卡奇通过 物化 理论把合理化引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传统,实现了马克思与韦伯思想的拼合,建构起工具理性的批判性之维,以霍克海默㊁阿多诺㊁哈贝马斯和霍耐特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社会批判理论,从而拓展了韦伯合理化理论的视域㊂韦伯对现代社会抱持一种悲观主义的态度㊂这种态度可以寻溯至十九㊁二十世纪之交文化悲观主义的大环境㊂从叔本华和尼采开始,到胡塞尔的‘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再到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对西方文化的悲观情绪笼罩欧洲的思想界,这也反映在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中㊂韦伯对现代人时代命运 铁笼 的比喻,由于帕森斯 IronCage 的英译而家喻户晓: 对于外在事物的顾虑,应该只是像件披在圣徒肩上的 随时可以卸下的薄斗篷 ㊂然而,命运却使得这斗篷变成了钢铁般的牢笼㊂ ③在近代的历史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生 内在的亲和性 ,成为近代资本主义扩展的精神原动力㊂ 当思想的宗教根基枯死之后,功利的倾向不知不觉地潜入称雄 ④,现代社会里新教伦理的根蒂已经萎缩,合理化的吊诡使得 轻纱斗篷 变成 铁笼 , 无灵魂的专家,无心的享乐人,这空无者竟自负已登上人类前所未达的境界 ⑤㊂悲天悯人彰显出韦伯的理想主义色彩,但价值中立的立场却使得他止于悲观主义的态度,而未提出时代命运的救赎之道㊂韦伯的价值中立立场与悲观主义态度为后世留下巨大的解释空间㊂在韦伯思想传播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之笔的帕森斯,不仅写出英语世界第一部以韦伯学说为主题的博士论文,而且翻译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与社会“的第一部分,更是在综合经典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建构起结构功能主义的大厦,为美国当代社会学奠定基础㊂通过对韦伯的解读,帕森斯发现, 为什么现代理性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仅仅在现代西方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现象出现?致使它在其他文化中不能出现的区别性因素是什么?这些比较研究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 物质 因素与 观念 因素的两分法来进行的 ⑥㊂然而,帕森斯却在社会科学客观性的名义下对韦伯学说进行创造性误释,把韦伯视为自己的思想先驱,把传统到现代的转化视为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无视韦伯文明比较的广阔性,只凸显价值中立原则,而隐藏了韦伯对现代性后果的悲观主义态度,最终把韦伯打扮成 资产阶级的马克思 ,制造出两个 马克思(斯) 关公战秦琼的 神话 ,契合二战后美国 现代化理论 的文化输出策略㊂无怪乎施路赫特评价, 帕森斯对韦伯著作能在美国广为流传的贡献确是功不可没,而我们也不能否认他对韦伯作品保持着 虽不是完全的 忠诚 ⑦㊂1962年,从德国社会学学会为纪念韦伯100周年诞辰召开的海德堡会议开始,以恢复韦伯学说本义为目标的 去帕森斯化韦伯 成为一股潮流㊂可见,价值中立与悲观主义实为韦伯思想之两端,不可顾此失彼,二者之间的张力构成百年来韦伯学说的传播场域㊂65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3卷①②③④⑤⑥⑦[德]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6页㊂[德]韦伯:‘科学作为天职:韦伯与我们时代的命运“,李猛编,北京:三联书店,2018年,第29㊁31页㊂[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㊁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2页㊂[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㊁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7页㊂[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㊁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3页㊂[美]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506页㊂[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对韦伯之研究与诠释“,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三、世界文明比较与西方中心主义之间韦伯具有文明比较的宏阔视野,文化论与制度论的统一是韦伯思想的主题㊂在经典社会理论家中,韦伯凭一己之力,完成基督文明㊁儒家文明㊁印度文明㊁伊斯兰文明(未完成)和犹太文明等世界各大文明的比较研究,殊为难得㊂诚然,韦伯的文明比较研究存在一定材料的局限性,他的中国研究显然缺乏一手材料的支撑,只能借助十九世纪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他自己也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承认 关于亚洲的部分 , 具有暂定的性格 ①㊂然而,韦伯思想最具价值的是其思考问题的复杂性理解方式,不仅重视文化㊁精神㊁观念因素,还注重制度㊁物质㊁秩序因素,在资本主义起源问题上坚持文化论与制度论的统一,拓展了经典社会理论对现代社会理解的广度和深度㊂在韦伯著述中,‘宗教社会学论文集“主要探讨文化论,‘经济与社会“集中研究制度论,但二者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㊂例如,‘儒教与道教“在文章结构上采取了均衡处理制度论和文化论的原则㊂又如,韦伯的文明比较研究不仅以宗教文化作为各大文明的标志,而且系统地分析了经济制度㊁政治制度㊁法律制度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㊂韦伯进行的世界文明比较研究并不意味着他是文化决定论者㊂按照流俗的观点,通常会给韦伯贴上文化决定论的标签,因为韦伯关注的是 近代资本主义扩张的原动力为何的问题,首要并不在于追究可供资本主义利用的货币量从何而来,而是,尤其是,在于资本主义精神之发展的问题 ②㊂须知道,‘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自问世之日起就遭到文化决定论的指责,以至于韦伯借修订之机不得不补充大量的注释和说明,并在结尾处强调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同等重要,申明多因果性的主张: 对于历史真实的解明,两者是同样可能的,但任一者,如果不是用来作研究的准备工作,反而是充作研究的结论,那么,同样会是一无所成㊂ ③恰恰是韦伯的观点可以视为对那一时期流行的第二国际经济决定论的一种反驳㊂余英时认为, 韦伯是坚决反对历史单因论的 ,主张韦伯的观点是 历史多因论 ④㊂在严格意义上讲,韦伯并不是用文化决定论来反对经济决定论,而是通过文化论与制度论的统一来取代以偏概全㊂韦伯进行的世界文明比较研究,并不意味着他是西方中心主义者㊂在三卷本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中,‘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古犹太教“各篇的排布顺序,反映了各大文明中理性化程度的差异,似乎可以捕捉到黑格尔式世界精神从东方发展到西方的痕迹㊂长期以来,学界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既然新教伦理产生资本主义,那么韦伯是通过世界文明的比较来论证西方文明的优越性㊂正是在这种误解的基础上,基于文化本位主义的心态,现代新儒家试图寻找新教伦理功能等价物的儒家伦理作为儒家文明复兴的精神原动力㊂其实,在韦伯的多因果性解释模型中,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不存在因果必然性,只存在一种 内在的亲和性 ㊂新教伦理产生资本主义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特殊事件,而非放诸四海的普遍性规律,以此来指责韦伯是西方中心主者义未免过于牵强㊂1930年,帕森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英译本问世,卡尔博格于2002年重新出版了英译本,二者对韦伯的理解大相径庭㊂卡尔博格对韦伯的诠释摆脱了帕森斯的一家之见,倡导一种多因果性解释: 韦伯的社会学否定了对一切令人反感的二元论㊁种族中心主义㊁地方主义的支持 , 韦伯的解释性理解方法论,提供了一种进路,它使得比较社会学优越于所有的结构学派与欧洲中心主义派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 ⑤㊂诚然,韦伯承认东西文明体系之间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是为了论证西方文明的优越性,更不是为了鼓吹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唯一模式㊂在严格意义上讲,韦伯不是西方中心主义者,而是文明比较意义上的世界主义者㊂为澄清世界文明比较的本来意义,我们不得不回溯韦伯理念型的方法论㊂顾忠华认为, 理念75第2期郑㊀飞㊀时代命运的反思①②③④⑤[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㊁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页㊂[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㊁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3页㊂[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㊁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4-185页㊂余英时:‘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7页㊂[美]卡尔博格:‘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今探“,张翼飞㊁殷亚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35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

马克斯·韦伯责任伦理的理论基础

马克斯·韦伯责任伦理的理论基础

[摘要]责任伦理是马克斯·韦伯为谋求德国民主政治的出路而创设的。

他基于资本主义新教伦理,将康德“责任”范畴的伦理内核剥出———“责任伦理”,以“责任伦理”取代“信念伦理”,要求政治实践的主体对自身行为后果无限担当的责任,由此赋予主体实践理性对责任伦理的自觉。

[关键词]责任伦理;实践理性;政治伦理[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49-0168-02马克斯·韦伯责任伦理的理论基础傅济锋(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215021)1919年1月28日,马克斯·韦伯在为慕尼黑自由大学生同盟所做《以政治为业》的演讲中指出:“一切伦理性的行动可以归于两种不同的、不可调和的对峙的原则:信念伦理(Gesinnungsethik )和责任伦理(Verantwortungsethik )。

……其间有着深邃的对立。

”[1]他从“以政治为职业的政治家:或是为政治而生活,或是为生活而政治”[1],剖析出“以政治为职业”的职业政治家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热情、责任感和判断力,进而在阐述“以政治为事业的伦理”这一问题中,首次提出了“责任伦理”范畴,以批判“以目的神圣化手段”的“信念伦理”。

一、以新教伦理“天职”观念揭示信念伦理向责任伦理的嬗变关于责任伦理的思想在马克斯·韦伯对新教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伦理精神的长期观察与思考中已初露端倪。

马克斯·韦伯基于资本主义是现代社会“合理的”制度的基本判断,努力探寻资本主义发展内在的伦理精神。

经过对自由资本主义“合理性”的观察基础上,提出诸如“为什么资本主义利益欲不能在中国和印度产生同样的结果呢?……中心的问题就是西方文化特有的和独具的合理主义”[2]。

“尽管经济合理主义的发展,部分依赖合理的技术和法律,但……神秘的和宗教的力量,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伦理上的责任观念,过去始终是影响行为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韦伯伦理思想中的康德主义Abstract :"Ethics of conviction" and "Ethics of responsibility" are a couple of important concepts in Max Weber's thought of ethics. The two concepts both come from Immanuel Kant's thought of ethics. This article attempt to explain the "modernity" in Weber's thought of ethics through compare with the Kant's thought of ethics, and distribute the relation of the ethics of conviction and ethics of responsibility. Finally, writer have bring forward itself viewpoint and explanation about some misinterpretation in academic circle.一、价值中立与理性诚实韦伯关于"世界脱魔"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后人在理论上把"诸神复活"视为现代人面临的价值领域的基本现状。

所有对韦伯世界观进行的批判,大多都是从这个问题切入。

麦金太尔不仅把韦伯归入"情感主义"伦理观之列,并且认为韦伯的世界观就是"当代主导地位的世界观"(麦金太尔,1995,137)。

哈贝马斯从另一侧面批评韦伯因强调工具理性而只能把价值领域视为无法通约、缺乏共识的主观世界。

然而,无论麦金太尔还是哈贝马斯都不会否认,在宇宙大序不复存在的现代社会,价值多元性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问题只是,我们是否还有可能重新建构秩序,而这又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脱魔"直接相关。

以麦金太尔为代表的悲观论对重构大序并不抱希望,他认为,世界从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非操纵性关系进入另一种操纵性关系,其实质是,前者赖以存在的共同道德基础已经完全丧失,因此,启蒙运动以来的一切重建道德的努力都只能归于失败,所以这个时代是以韦伯社会学的权力取向和控制理论作为基本特征的(麦金太尔,1995)。

哈贝马斯则对秩序重建持有乐观态度,在他看来,现代性问题的结症在于现代人片面强调功利取向的理性化发展,而忽略了整体社会生活的理性化发展。

他认为韦伯强调以"工具理性"对现代性的解释恰恰反映了这个问题,所以他提出要以"沟通理性"取而代之,以求社会交往秩序的重建(Habermas,1984)。

尽管麦金太尔和哈贝马斯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对韦伯提出批评,但是双方都认为韦伯在"世界脱魔"的现代社会条件下,通过对目标合理性的强调,来提倡"价值中立"的立场,而这种"价值中立"实际上是虚假的、不存在的。

麦金太尔认为,"价值中立"在韦伯的知识论和科层制管理理论中对操纵性、控制性人际关系起着虚伪的掩饰作用(麦金太尔1995,108-109)。

哈贝马斯则认为,"价值中立"是韦伯在理解人类社会行动时因偏执于目标合理性而产生的错觉。

他借用H.米德的互动理论指出,我们理解一个社会行动不可避免地要用第一人称"我"来评价行动者的理由,因而必有价值判断掺入其中(Habermas,1984,115)。

应该说,这些批评都没错,只要人们期待的是一种外在的客观性。

但正如施洛赫特所强调的那样,韦伯自己并没有这种期待(Schluchter,1979,58)。

在此,需要对韦伯关于"价值中立"的立场做出说明。

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于把韦伯关于"价值中立"的论述视为其科学方法论的问题,但却又对这样一种"道德冷漠"与韦伯方法论中的"价值关联"之间的矛盾表示不可思义。

其实,在韦伯看来,"价值关联"才是作为解释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是人们用以选择和组织经验科学的手段(冯钢,1999,46-53);而"价值中立"则是现代性条件下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道德原则,其实质是理性的诚实。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不存在统一的价值,因而才需要学者以严肃、诚实的态度对待一切价值观。

所以,"价值中立"只是指不作价值判断,而非指否定"价值关联"。

社会学家在经验研究基础上的确没有特别立场来鼓吹价值观,但这并不是、也不可能是经验研究本身的要求,因为任何经验研究,无论是对象选择或加工都不可能不涉及研究者基于其价值观的"问题预设";强调"价值中立"只是因为现代社会已不再是一个被绝对价值统辖的"迷人的花园",这里没有先知来解释上帝的旨意,没有卡里斯玛领袖来解救我们的危机,也没有我们可以遁入其中的不可理喻的另一个世界。

(Turner,1981,175)因此,"价值中立"并不意味着可以因此而发现客观真理或找到出路,而是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别的办法。

韦伯认识到在这样的现代性情景下,我们唯一的办法就只能是保持理性上的诚实,因为我们只能生活在动荡和冲突之中。

"在我们的眼睛被遮蔽了一千年――被那种所谓的和假定的排外指向,即基督教伦理学夸大了的道德偏爱遮蔽了一千年后,我们的文明如今注定要使我们更清楚地再次认识这些斗争。

"(Weber,1979,149)可见,"价值中立"在韦伯这里的含义无非是说,在各种不确定的价值充斥于世的今天,我们必须对自己诚实,即使必须在"上帝"与"魔鬼"之间作抉择时,也是一样。

在《以政治为业》的演讲中,韦伯说到"在伦理世界中政治的家园在哪里?"这个问题时,谈到了"终极的世界观相互冲突,人们必须在各种世界观中做一抉择"。

但是他立刻指出,谈论这个"抉择"问题,首先应该摆脱一种关于道德的"十分不足道的谬误",即认为道德是在虚构"正当理由"(韦伯,1998,103)。

男人移情别恋了,需要有个说法――是她不值得我爱;战争失败了,也得找个理由――谁是罪魁祸首;胆小懦弱,也不是没有根据――是我不愿为不道德的理由去战斗......。

总之,只要需要,就能编出种种"道德"理由为我所用。

然而韦伯指出,这并不是道德,而是卑劣。

"以'道德'作为手段,获得'唯我正确'的地位,所谓卑劣之事,正是这种行为方式的结果。

"(韦伯,1998,103)显然,韦伯并不认为"抉择"是随意的。

他在这里至少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不同意把道德当成达到其它目的的手段。

韦伯坚持康德的道义论伦理观(自律型、责任论),在他看来,道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作为"招之即停的出租车"。

如果可以如此应人之需随意服务于其它目的,那么也就没有什么道德原则可言了。

在道义论看来,道德行为的价值,既不在于它可能带来好的后果,也不因为它所抱有的目的实现了,而只是因为它本身的善。

第二,抉择对象是"世界观终极立场",而非"当下立场"。

韦伯认为,一个人的每一种具体的"当下立场"都必须是从他所持守的世界观方面的"终极立场"推论而来,这也是理性诚实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一贯性"。

用韦伯十分形象的譬喻就是:"你将侍奉这个神,如果你决定赞成这一立场,你必得罪所有其他的神。

"(韦伯,1998,44)而上述那些把道德视为可以随意变动的"方便措施"的例子,之所以是卑鄙的,正是因为这些行为者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对自己的诚实。

其实,上述两层意思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当人们把道德作为手段"服务于"其它目的时,他便不可能忠实于自己的"世界观终极立场"。

因为基于满足自然欲望的各种目的之间并没有一种理性秩序,所以服务于这些目的的手段("道德")就只能是"应人之需,招之即停的出租车"。

反之,只要人们不能忠实于自己的终极立场,那么彼此之间相互冲突的各种价值立场,就必定会成为他们用来证明自己行为合理的各种"方便措施"。

因此,任何道德原则只有当它在一切方面都无条件地得到彻底贯彻时,它才具有意义。

这也就是道德自律的诚实原则。

不管是"登山训众"还是"不许说谎",如果不能在全部生活中予以贯彻,那就没有任何意义。

韦伯以(有人打你右脸)"再把左脸给他"这一要求为例,说"它是无条件的,你不能追问他打人的权力依据......一个人必须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是圣人。

他要活得像耶稣,像使徒,像圣方济各,或者如此类的人物,他至少要有这样的愿望,惟有如此,这种道德才能具有意义,才能表现出尊严,不然一切都谈不上。

"(韦伯,1998,106)同样,在宗教伦理发展史上,韦伯从新教徒身上,也看了到这种一贯性原则的彻底体现――即在任何方面、任何情况下都拒斥以魔法的手段来追求拯救的做法,没有任何世俗的东西可以代表拯救和绝对超验的另一个世界。

"世界脱魔"把一切伦理基础重新抛入了这个没有上帝和先知的此岸世界;"价值中立"又使理性诚实义无反顾地担当了"神前诚实"的角色。

"此岸性"和"一贯性",这便是"责任伦理"的两大特征(K.Lowith,参见金子荣一,1986,145)。

二、责任伦理与道德命令人们很容易从韦伯的"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联想到康德的"无条件命令宣示"与"有条件命令宣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