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二》诗词简析
《读山海经 孟夏草木长》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是晋末宋初的诗人陶渊明所著作的五言诗。
《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本诗是第一首。
《山海经》十八卷,多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
这首诗不但可见陶潜的生活乐趣,还反映了其读书态度及其诗歌创作之艺术极诣。
诗共十六句一韵到底,然大体四句可为一解。
作品原文:读山海经 (其一)孟夏②草木长,绕屋树扶疏③。
众鸟欣有托④,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⑤,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⑥,流观山海图⑦。
俯仰终宇宙⑧,不乐复何如!作品注释:①、《读山海经》为组词,共十三首,写读《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时的奇思异想及对人生和政治的感慨,此为第一首,写耕余读书之乐。
《山海经》,一部记述古代山川异物、神话传说的书。
②、孟夏:初夏③、扶疏:枝叶繁茂貌④、“众鸟”句:言众鸟因有树可依而欣喜。
⑤、穷巷:陋巷。
隔:隔绝。
深辙:大车所扎之痕迹,此代指贵者所乘之车。
⑥、周王传:指《穆天子传》,写有关周穆王的有关传说。
⑦、山海图:《山海经图》。
古人疑《山海经》依图画而述之。
⑧、“俯仰”句:顷刻间遍游宇宙。
俯仰,俯仰之间,指时间短暂。
作品译文: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
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
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
(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作品鉴赏:一起先从良辰好景叙开,结穴到“得其所哉”的快乐。
“孟夏”四月,是紧接暮春的时序。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到四月,树上的杂花虽然没有了,但草木却更加茂密,蔚为绿阴。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扶疏”便是树木枝叶纷披的样子,陶氏山居笼在一片树阴之中,这是何等幽绝的环境。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四十八《读山海经十三首》

读山海经十三首(赏析其中三首)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如何?这是《读山海经》组诗的第一篇。
组诗共十三首,内容写躬耕之暇浏览《山海经》、《穆天子传》的启示和感受,借吟咏神话故事以寄托壮志豪情,对黑暗现实予以影射和抨击。
此篇冠于组诗之首,它描写诗人住宅环境的恬静幽美,叙写躬耕之暇饮酒读书的陶然自得,点明所读的书籍和浏览的乐趣,是后面十二首分咏读书心得的小引。
“孟夏”四句,描写住宅环境的恬静幽美。
诗人主要突出树和鸟。
“绕屋树扶疏”,一个“绕”字点出了诗人住宅的环境特点,使人联想起《归园田居》中“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的诗句来。
当此孟夏时节,树上虽无艳丽桃花李花,也不见飘拂的榆钱柳絮,但茂密的绿树却贮蓄着惬意的清阴,鸟儿鸣声啾啾,更衬托环境的清幽恬静。
饶有意趣的是,这里众鸟栖树与诗人托身田庐,成了绝妙的比对映照。
“欣有托”三字写鸟儿托身得所的喜悦,是拟人写法,或者说是移情写法,显示出诗人与众鸟心心相印,宛如心有灵犀一点通,玲珑剔透地表现出了诗人辞官归田后乐得其所的怡悦之情。
“吾亦爱吾庐”,句中这个“亦”字虽然是个虚字,但这里却有着丰富的蕴含和浓厚的情感色彩。
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两句诗一样,妙处就在于借这个“亦”字,用移情的写法,寓深意于景物描写之中,创造出物我情融的意境。
“既耕”八句,叙写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和诗人陶然自得的心境。
这八句分四层。
“既耕”二句,概述田园生活的内容;诗人于耕种之暇,以读书自乐。
耕种使诗人得以摆脱尘网,不为五斗米折腰,心灵上获得莫大的慰藉。
耕种事毕,诗人兴之所至,浏览一下心爱的书籍,亦是一件赏心乐事。
简括的两句叙述,勾勒出诗人的生活风貌,透露出诗人心底的欢愉。
“穷巷”二句,叙写诗人住处的僻静和内心的清净。
简析陶渊明杂诗其二

简析陶渊明杂诗其二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全诗如下: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析: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有志不能施展的苦闷。
诗的开头四句描述了日落月升的景象,以及万里夜空的光辉和空中的景色。
这四句写景,但并不是单纯为了写景,而是为了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太阳落山,月亮升起,时间在不断流逝,而诗人却独自一人,无人相伴。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通过描述风吹入户、枕席生冷的细节,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同时,诗人也感悟到气候的变化,意识到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更替。
他因为愁思难以入睡,感受到了漫漫长夜的无尽。
在接下来的四句中,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助。
他想说话却无人回应,只能举杯向自己的影子敬酒。
这种自我安慰的举动更加凸显了他的孤独和苦闷。
同时,他也意识到时间在不断地抛弃人,自己虽然有志向却无法实现。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悲伤和无法平静的心情。
他因为意
识到时间的流逝和自己的志向无法实现而感到悲伤,这种悲伤让他无法入睡,一直到天亮都无法平静下来。
陶渊明的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细节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和苦闷。
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有志不能施展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是陶渊明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陶渊明《读山海经》原文及注释

陶渊明《读山海经》原文及注释陶渊明《读山海经》原文及注释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诗文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读山海经》原文及注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山海经:陶渊明孟夏草木长②,绕屋树扶疏③。
众鸟欣有托④,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⑤,频回故人车⑥。
欢然酌春酒⑦,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⑧。
泛览周王传⑨,流观山海图⑩。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释]①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
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
②孟夏:初夏。
农历四月。
③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④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⑤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
⑥频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⑦欢然:高兴的样子。
⑧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⑨泛览:浏览。
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
⑩流观:浏览。
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
⑾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
终宇宙:遍及世界。
[解说]这首诗写陶渊明好读书的种种乐趣:“孟夏”两句,宜读书的季节初夏气候宜人;“众鸟”两句,宜读书的居所有一个小屋;“既耕”两句,宜读书的时机农忙已过;“穷巷”两句,宜读书的环境没人打搅;“欢然”两句,宜读书的景色有和风细雨相陪。
最后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总写一笔读书的乐趣。
陶渊明真算得上会读书、善读书的人。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
陶渊明古诗《杂诗十二首其二》赏析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白日沦西阿①,素月出东岭②。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③。
风来入房户④,中夜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⑤。
欲言无予和⑥,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⑦。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⑧。
【注释】①沦:沈。
阿:山岭。
西阿:西山。
②素月:白月。
③万里辉:指月光。
荡荡:广阔的样子。
景:同影,指月轮。
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芒,高空清影。
④房户:房门。
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⑤时易:季节变化。
夕永:夜长。
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⑥无予和:没有人和我对答。
和,去声。
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⑦日月:光阴。
骋:伸、展。
这两句是说光阴弃人而去,我虽有志向,却得不到申展。
⑧此:指有志不得申展这件事。
终晓:彻夜,直到天明。
这两句是说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赏析】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
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
《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阿者,山丘。
素者,白也。
荡荡者,广阔貌。
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
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
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
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表达。
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
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
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
不妨比拟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虽然境界相似,风格那么是唐音。
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
《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此诗是第一首,写于初夏时节。
诗人在孟夏的时节回到了自己的田园,这里草木茂盛,绿树成荫。
他看到鸟儿们在树上欢快地筑巢,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
而他自己也在这个美好的环境中,享受着耕读之乐。
诗的开篇两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描绘了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的繁茂景象。
绿树环绕着房屋,枝叶繁茂,给人一种宁静与舒适的感觉。
接着,诗人写道:“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鸟儿们在树林中找到了栖息之所,这让诗人感到很高兴。
他认为自己也像鸟儿一样,在这个简陋的房屋中找到了归宿,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然的热爱。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这两句描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
他已经完成了耕种和种植的工作,有时间回到书房读书。
这表明他不仅注重劳作,也重视精神上的追求。
在辛勤劳作之后,读书成为了他放松和充实自己的方式。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这里的“穷巷”指的是偏僻的小巷,“深辙”则代表着权贵们的车轮印。
诗人居住在这样的小巷中,与繁华的世界隔离开来。
虽然很少有故人来访,但他并不感到遗憾。
他更愿意在这个宁静的环境中,与自己的书籍和自然为伴。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与朋友聚会的场景。
他欢快地酌着春酒,品尝着自己园中种植的蔬菜。
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让他感到快乐和满足。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诗人描绘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微雨和随之而来的好风。
微雨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好风则吹拂着他的脸庞。
这种自然的恩赐,让他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这两句描述了诗人的阅读爱好。
他广泛地阅读《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
这些书籍充满了神话和传说,让他的思绪在古代的世界中遨游。
阅读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也带给他无尽的想象和乐趣。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最后两句是整首诗的总结。
诗人在俯仰之间,体验到了宇宙的广阔和无限。
他感到无比快乐,因为他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读山海经十三首》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读山海经十三首》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其二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
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
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
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其三迢迢槐江岭,是为玄圃丘。
西南望昆墟,光气难与俦。
亭亭明玕照,洛洛清瑶流。
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
其四丹木生何许?乃在峚山阳。
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
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
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
其五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
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
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其六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
洪柯百万寻,森散复旸谷。
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
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
其七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
亭亭凌风桂,八干共成林。
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
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
其八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其九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其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其十一巨猾肆威暴,钦䲹违帝旨。
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
明明上天四,为恶不可履。
长枯固已剧,鵕鹗岂足恃!其十二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
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
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其十三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
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
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陶渊明在诗中描绘了自己在初夏时节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同时,他通过阅读《山海经》,探讨了生死、命运、道德等问题,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组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古诗读山海经十三首陶渊明

古诗读山海经十三首陶渊明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咏史抒怀为主题,被誉为"田园诗人"。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首古诗名为《山海经十三首》,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山川和广阔的海洋景观。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全面的回答。
首先,从题材上来看,《山海经十三首》以山海为主题,山和海是自然界最为壮丽的景观之一,也是人们心灵得以净化和放松的场所。
陶渊明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山海的壮丽景色,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
其次,从形式上来看,《山海经十三首》是由十三首独立的诗篇组成的。
每首诗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呈现,每首诗都短小精炼,表达了作者对山海景观的深刻感受。
这种简洁明快的写作风格,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再次,从意境上来看,《山海经十三首》通过描绘山海的壮丽景色,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悠远的氛围。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具艺术感和感染力。
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会被诗中所描绘的山海景色所吸引,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此外,从情感上来看,《山海经十三首》流露出作者对山海的深情厚意。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山海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世间繁华的追问。
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内涵和情感共鸣,引发读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最后,从艺术价值上来看,《山海经十三首》展现了陶渊明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得诗句充满了美感和韵律感。
这首诗作不仅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现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对象。
总的来说,《山海经十三首》是陶渊明的一首重要诗作,它以山海为主题,通过简洁明快的诗句描绘了壮丽的山海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
这首诗在题材、形式、意境、情感和艺术价值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