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吊孝周瑜祭文赏析

合集下载

简评诸葛亮与周瑜

简评诸葛亮与周瑜

简评诸葛亮与周瑜西吉县沙沟中学王尚秀一、我们首先肯定周瑜是战争受伤得病而死不是诸葛亮气死我们应该从历史角度出发,台湾学者陈文德著有'诸葛亮大传'和'曹操大传'两篇巨著,文中对周瑜之死就是这个观点:军事天才周瑜在江陵之战中中了箭,伤了胸肺久治不愈,有得伤寒,拖了没多久就不治而亡.虽然东吴得到了荆州北部的两郡但却损失了军事天才周瑜,比之刘备是非常得不偿失的.千古名将周瑜就这么简简单单,快快速速的病死了.给刘备留下了一片新天的,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猜想,我们只能在"使周瑜不死先主无处所已"的感慨声中为他沉默致哀了。

诸葛亮真正失去了一位同甘共苦的联盟伙伴,所以诸葛亮教设祭物于灵前,亲自奠酒,跪于地下,读祭文曰:“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诸葛亮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

众将相谓曰:“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

”鲁肃见孔明如此悲切,亦为感伤。

鲁肃设宴款待孔明。

宴罢,诸葛亮辞回。

方欲下船,只见江边一人道袍竹冠,皂绦素履,一手揪住孔明大笑曰:“汝气死周郎,却又来吊孝,明欺东吴无人耶!”诸葛亮急视其人,乃凤雏先生庞统也。

历史趣谈诸葛亮吊丧哭周瑜是惺惺相惜还是纯属演技?

历史趣谈诸葛亮吊丧哭周瑜是惺惺相惜还是纯属演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诸葛亮吊丧哭周瑜是惺惺相惜还是纯属演技?导语:《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同为世之人杰,而周瑜的死,物伤其类,诸葛亮也应该是很伤心的。

而诸葛亮为周瑜写的悼词也是十分之感人。

那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同为世之人杰,而周瑜的死,物伤其类,诸葛亮也应该是很伤心的。

而诸葛亮为周瑜写的悼词也是十分之感人。

那么,诸葛亮吊丧真的是多情吗?周瑜病故之后,孔明前往柴桑吊丧。

众位将领都说,人人都说什么周瑜大都督和诸葛亮关系很差,可是,诸葛亮却亲自前来吊丧,而且哭得那么伤心,看来,人们说的都错啦。

而东吴新任都督鲁肃,和孔明关系一向和善,看到孔明悲伤,心想:“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东吴诸将以鲁肃为首,都被诸葛亮祭奠周瑜的情谊深深感动。

那么,诸葛亮来柴桑为周瑜吊丧,究竟是不是多情呢?我看,不但并非多情,而且更是无情。

看诸葛亮听说周瑜病逝之后,如何表现。

孔明在荆州,夜观天文,见将星坠地,乃笑曰:“周瑜死矣。

”演义中多神鬼之说,可以忽略。

孔明知道消息之后“笑”着说,周瑜可死了啊。

为何发笑?因为开心。

这个笑,是开心的笑,是成功者的笑。

因为周瑜的死,很大原因就是由于诸葛亮多番施展妙计所致,甚至是明明知道周瑜身有箭伤,不能动气,却故意用计激发。

孔明对于周瑜的死,没有一点动情,有的只是无情。

可是,在东吴诸将面前,诸葛亮却伏地大哭,泪如泉涌,哀恸不已。

诸葛亮运筹帷幄,是三国第一人,在表演才能上也技压群雄,诸葛亮祭奠周瑜的大哭,完全可以和长坂坡,刘备摔阿斗时的一哭相比美。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演义诸葛亮吊孝原文及翻译

三国演义诸葛亮吊孝原文及翻译

三国演义诸葛亮吊孝原文及翻译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吊孝是一个古老的传统,用来表达对曾经死去的亲人的敬意和怀念,以及追忆他们的影响力。

诸葛亮是当时比较着名的军事家、智囊和谋士,这一传统中,十五岁诸葛亮去吊孝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下面,我们就这一传统讲解一下【诸葛亮吊孝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三国演义》中记载,“当时十五岁的诸葛亮在临终前,大哭,整日亲拜祭祀,欲去吊孝先父於凤歧山上。


翻译:
《三国演义》中记载,当时十五岁的诸葛亮临终前,痛哭不止,整天跪拜,要去吊孝他的父亲于凤歧山上。

【诸葛亮吊孝原文及翻译的意义】
诸葛亮吊孝的意义两方面:一方面,痛哭不止表示对已经去世的亲人的深深思念,这是中国文化吊孝文化的核心内容。

另一方面,吊孝还象征着诸葛亮追随父亲三军精神,忠于国家民族和领袖的信念,以及
起到承袭英雄事迹的作用。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吊孝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仪式,也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文化遗产。

在当今社会,应该弘扬爱国爱党、忠于国家、尊重父母的核心价值观,维护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播新时代的生机活力。

诸葛亮吊周瑜祭文赏析

诸葛亮吊周瑜祭文赏析

诸葛亮吊周瑜祭文赏析原文:呜呼公瑾,不幸天亡!修短数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若有灵,享我蒸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风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

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

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

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

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据《三国演义》记载: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

后人有诗叹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

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

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

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周瑜死后,诸葛亮对刘备说:“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

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闲士佐助主公。

”玄德曰:“只恐吴中将士加害于先生。

”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赶巴丘吊丧。

关于这一节,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更有诸葛亮声泪俱下、淋漓尽致的表演。

诸葛亮径至柴桑,鲁肃以礼迎接。

周瑜老部将程普等人持剑欲杀诸葛亮,被赵云以剑挑落,诸葛亮拾起落剑还给程普。

诸葛亮设祭物于灵前,亲自奠酒,跪于地下,读祭文曰:“呜呼公瑾,不幸天亡!修短数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若有灵,享我蒸尝!”短短数语,真诚感人,不但一下把众人愤怒、敌对和责怪的强烈情绪缓和了大半,还使众人自然而然地随之转入凭吊周瑜、哀悼大都督的悲痛氛围之中。

这充分说明,讲究沟通方法,把握现场气氛,引导众人情绪,这是化解危机的公关行动的第一步。

三国典故之诸葛亮吊孝

三国典故之诸葛亮吊孝

三国典故之诸葛亮吊孝
三国典故之诸葛亮吊孝
东吴大都督周瑜,精通兵法,才智超群,只是肚量狭小,不能容人。

他和诸葛亮共商破曹大计,可又想加害诸葛亮。

周瑜攻打南郡时,曾身中毒箭。

当诸葛亮趁乱用计先取南郡、荆州、襄阳后,周瑜一气之下箭伤复发。

病中的周瑜仍想智取荆州,均被诸葛亮识破。

周瑜一气再气,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怨恨声中死去。

诸葛亮得知周瑜的死讯,决定前去吊唁。

刘备怕诸葛亮被害,派赵云带五百*士保护。

在周瑜柩前,诸葛亮亲自奠酒,跪在地上读祭文,泪如泉涌,悲痛不已,众将均被感动。

鲁萧见诸葛亮如此悲痛,自言自语地说:“周瑜肚量狭小,自取灭亡。

”。

九四版《三国演义》之诸葛吊孝

九四版《三国演义》之诸葛吊孝

九四版《三国演义》之诸葛吊孝周瑜被手下的兵将带回东吴之后,在良好的治疗之下终于醒来,但是由于自己多次不注意修养,终究导致箭疮崩裂无法痊愈,因此身体每况日下,他自知时日无多之后,便开始不断地进行安排后事,以此为将来东吴的发展做准备,等到诸事安排妥当之后,他自己亦是气力用尽,无奈而亡。

东吴众将看到周瑜逝世之后极其悲痛,但是应当做的事情却不能够避免,晚上大家正在祭奠周瑜之时,忽然有人禀告说孙权来了,只见他大步而来,面容悲痛,哀悼过后他对小乔说夫人你去休息吧,这儿有我和鲁肃守着无事的,听到这话小乔只好去休息。

正当鲁肃在哀悼之时忽然听到孙权说你知道东吴有危险了吗,鲁肃回答说什么危险,孙权说曹操听说周瑜逝世之后,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要南下,鲁肃说这个我已经知道了,现在正在想办法,话音刚落便听到有人报告说诸葛亮要前来吊丧,孙权问他走到哪儿了,兵士回答说快到柴桑了,鲁肃说可以让诸葛瑾前去劝回,孙权便同意了。

原来东吴的将军都将周瑜的逝世算到了诸葛亮的身上,想要诛杀诸葛亮进行报酬,但是孙权考虑到曹操的压力只能够选择和刘备接着结盟,自然不愿意在这个时候节外生枝,为双方制造摩擦。

诸葛瑾来到诸葛亮面前之后一番劝告,诸葛亮却说无事,小弟自由主张于是他便径直前往,等到天明之后终于来到了灵堂,这在这个时候忽然有人拿剑刺来,只听噔的一声双剑交击的声音传来,原来是赵云为诸葛亮挡下了这一击,在这气氛逐渐凝重之时只听鲁肃说到程普将军还不退下。

原来程普等人听到诸葛亮要来吊丧之后,便暗自商议要为周瑜报仇,眼看现在无计可施,只能选择放弃,于是诸葛亮便开始吊祭周瑜。

在他丰富的感情,悲伤的情绪表达之下,东吴众人终于免去了对他的猜忌,正当他悲痛欲绝之时,只听小乔说先生别哭了,周瑜在临终前留下了遗言,让鲁肃当大都督,为的便是孙刘两家联合,共同抵抗曹操,停放这话诸葛亮连忙大喊,周瑜你真是我的知己。

祭奠完毕之后诸葛亮准备回荆州,鲁肃前来相送,路途之中他问到曹操三十万大军而来应当如何解决,诸葛亮说可以让人去许都散布谣言,鲁肃听后恍然大悟。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

1、远,形容词作状语,在远方。 2、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3、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在东边居住。 2、莫如西归 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3、东亦客也 4、视,动词用作名词,视力。 4、而视茫茫 5、致,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来 5、将成家而致汝 6、书,名词动用,写信。 6、吾书与汝日 7、早晚 名词作状语。 7、恐旦暮死 8、业,名词用作动词, 8、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继承……的事业。 9、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9、夭,动词用作使动词, 10、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使……夭亡。 11、长吾女与汝女 10、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11、长,形容词用作使动词, 使……长,养育。
7)在; 7)汝殁以六月二日 8)表目的;来 8)使者妄称以应之 9)相当于“而”, 乎 表修饰; 9)相养以生,相守 10)连词,表选 以死 择; 10)其信然邪?其梦 11)表反问语气, 邪? 相当于“难道”; 11)其能久存乎? 12)其竟以此而殒其 12)代词,你的

1、复 古:再,又。今:重 复,往复。 1、当不复记忆 2、 明年 古:第二年 今:今 2、明年,丞相薨 年的下一年。 3、去 古:离开。 今:从 3、吾去汴州 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几何 古:过不了多久。今: 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几何学的简称。 5、吾与汝俱少年 5、少年 古:青年男子。 今: 。 年少的孩子。 6、而齿牙动摇 6、动摇 古:牙齿松动。 今: 7、又可冀其成立邪 不稳固,不坚定。 7、成立 古:成长立业。 今: 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 在。
连用连词和语气词的作用: 第一.加重语气,使表达 的感情更强烈;第二.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 强作品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求诸葛亮给周瑜写的祭文的现代汉语翻译解说多多益善.

求诸葛亮给周瑜写的祭文的现代汉语翻译解说多多益善.

求诸葛亮给周瑜写的祭文的现代汉语翻译解说多多益善.原文: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呜呼痛(哀)哉!伏惟尚飨.祭文都用这8个字结句.后面四个字大概意思就是请被祭者享用供品.字面意思:尚:将要;飨;吃;伏惟:提请.修短故天:修短是寿命短吧.故天我理解的是归天.不知道对不对,请高人指教?以下是译文,很讲究韵律,所以表面看起来很像古文!呜呼公瑾,不幸夭亡!惊闻噩耗,痛断肝肠!闻君仙逝,江河凝滞,闻君仙逝,星月无光!君如有灵,听我哭诉,君如有灵,享我蒸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开创霸业,威震三江.吊君少壮,远镇巴丘;统领千军,讨逆无忧.吊君风度,佳配小乔;伉俪贤美,佳话流芳.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冀!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筹略安邦.赤壁火攻,力挫敌强!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泪如血浆.悲哉公瑾,惜哉公瑾!忠义之心,名垂百世,英灵之气,万代流芳.哀君思君,悲恸欲绝,昊天昏暗,大地蒙霜!三军失帅,怆然泪涌,明主哀泣,痛失栋梁!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犄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冥冥无际,世事茫茫.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知音何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吊孝周瑜祭文赏析
诸葛亮吊孝周瑜祭文赏析
安若子2009-03-18 摘编
据《三国演义》记载: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

后人有诗叹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

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

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

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周瑜死后,诸葛亮对刘备说:“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

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闲士佐助主公。

”玄德曰:“只恐吴中将士加害于先生。

”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赶巴丘吊丧。

关于这一节,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更有诸葛亮声泪俱下、淋漓尽致的表演。

诸葛亮径至柴桑,鲁肃以礼迎接。

周瑜老部将程普等人持剑欲杀诸葛亮,
被赵云以剑挑落,诸葛亮拾起落剑还给程普。

诸葛亮设祭物于灵前,亲自奠酒,跪于地下,读祭文曰:“呜呼公瑾,不幸天亡!修短数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若有灵,享我蒸尝!”短短数语,真诚感人,不但一下把众人愤怒、敌对和责怪的强烈情绪缓和了大半,还使众人自然而然地随之转入凭吊周瑜、哀悼大都督的悲痛氛围之中。

这充分说明,讲究沟通方法,把握现场气氛,引导众人情绪,这是化解危机的公关行动的第一步。

紧接着是转入祭文第二部分——正文,从周瑜的幼学、弱冠、壮力、丰度、气概、弘才等不同方面高度概括周瑜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

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从电视画面上看到,诸葛亮事先让人把周瑜的事迹画在桃符上,诸葛亮每放一桃符,便声泪俱下哭诉一番,那场景十分感人。

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周瑜盖棺认定写赞美诗的不是东吴人,而是蜀国的丞相诸葛亮。

这一节祭文思路清晰,立意赞美,层次分明,用词简约精炼、非常老到,起到了点石成金、嘤鸣求友而引起双方强烈共鸣的作用,因而让在场的人无不为
之动容和钦佩。

这是纵深推进公关工作的重要环节,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出众的政治才华和精妙的外交能力。

祭文的第三部分,则充分描述、渲染周瑜之死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及哀悼之情。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这一节既痛惜了周瑜的英年早逝,又渲染了现场的哀悼气氛,三军悲怆,主人哀泣,朋友洒泪,同时为下一步提出蜀吴联合、结盟同心埋下了伏笔,提供了铺垫。

第四部分,写孔明与周瑜的相识、相知、合作,以及孔明的哀恸之情。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

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

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孔明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

既阐述了周瑜助吴拒曹、辅汉安刘的杰出东贡献,恰如其分地表示了“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又是对周瑜“既生亮、何生瑜”感叹的巧妙回应。

可以说,孔明过江吊丧活动达到了三个目的:一是显示了才华。

很自然地表达了哀悼之情,祭文言词华丽,描述准确,表达到位,在东吴君臣面前充分展示了蜀相的学富五车和文韬武略。

二是展示了人格。

在诸葛亮祭拜后,众将相谓曰:
“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

”鲁肃见诸葛亮如此悲切,亦为感伤,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可见,孔明是大获全胜。

三是消除隔阂。

本来周瑜被诸葛亮气死,这是吴国上下人所共知的事实,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为证!此时,东吴人对诸葛亮及刘备西蜀绝没有好感,甚至周瑜部下有杀诸葛亮为公瑾报仇的情绪。

通过声泪俱下的哭诉和对亡人的不凡事迹列举评价,诸葛亮实现了化解仇恨、消除隔阂、继续联吴抗曹的目的,可以说,卧龙吊丧是一次绝妙的政治外交活动,更是一次没有评委但有评判结果的演讲比赛,个中的道理,值得我们今天从事外交、公关工作的人品味、学习和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