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底地形知识点汇总(上海中考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海洋地理考点解读

海洋地理考点解读

高三地理高考考点解读海洋地理1海底的主要地貌类型大陆架: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水深200米以内,坡度平缓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向大洋底过渡的巨大斜坡,坡度较陡,表面崎岖不平,水深大于200米。

大陆隆:是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巨大扇形地,上部窄,坡度稍陡,下部展宽,坡度较缓,水深1500—5000米。

大洋盆地:又称海盆,是指大陆坡以下、海洋底部巨大的圆形或椭圆形凹地,水深多在3000--6000米之间海沟:指发育在大洋盆地边缘、两坡较陡的狭长形深海洼地,是海洋中最深的部分,多与岛弧相伴生,马里亚纳海沟世界最深。

大样中脊:又称海岭、中脊、海丘。

主要指遍布各大洋的海底山系2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3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1)海底扩张学说观点:炽热的熔岩不断地从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带涌升熔岩冷却后形成新的洋底,新洋底把先期形成的较老的洋底逐渐两侧推,所以距大洋中脊越远,年龄越老,并关于大洋中脊呈对称分布。

洋底从形成起到海沟处俯冲消亡,整个过程不超过2亿年,海底扩张的速度每年几厘米(2)板块构造学说观点主要观点:①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分成许多单元,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个板块又被分成许多小板块。

②这些板块处于不停运动中,一般来讲,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为地壳活动带,火山,地震多分布在这一地带。

③板块交界处可分为生长(张裂)边界和消亡(挤压)边界,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比如三大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④全球岩石圈分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都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七年级海底地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海底地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海底地图知识点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海洋已不再是人类无法触及的地方。

而海底地图的制作更是对海洋的探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学习海底地图知识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技术和工具。

下面将详细介绍七年级海底地图知识的相关内容。

1. 海底地形
海底地图展示的不仅仅是海底的水深,还包括海底的地形。

海底地形的分类主要有深海平原、海岭、海山、海沟、大陆架等。

其中,海沟是最深的,最著名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

2. 海底地图制作
为了制作海底地图,我们需要使用声纳、卫星遥感和遥测传输等技术。

声纳是利用水声来检测底部地形和水深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很早就被用于海洋学了。

而卫星遥感和遥测传输技术则是进一步提高了海底地图制作的精度和效率。

3. 海底地图应用
海底地图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资源
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

同时,海底地图也可以为水下考古
和海洋科学做出重要的贡献。

4. 了解海洋
学习海底地图知识不仅能够了解海底的地形和水文特征,还可
以了解海洋中生物的分布,比如生物多样性、鱼类群落等。

同时,还可以了解海洋中的地质和化学特征,比如温度、盐度等。

这些
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海洋,从而更好地保护海洋,建设
美丽中国。

总结:学习七年级海底地图知识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和提高,更是了解海洋科学和环保的重要步骤。

通过学习海底地图的相关
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海洋,建设更美好的世界。

七年级海底地图知识点

七年级海底地图知识点

七年级海底地图知识点海底地图是揭示海洋地球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是研究海洋底部的构造、地质、海底地貌、海水成分、海底资源等方面的信息。

对于了解海洋生态、开展海洋石油、天然气勘探,以及海底光缆材料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七年级海底地图的知识点。

1. 海底地形海底地形是指海底地表的形态和地势高低等属性,它的研究甚至比陆地地形还要复杂。

海底地形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有海峡和水山,二是有海沟和海洋高原。

三是有海岸线和海底平原,四是有由活动构造发展而形成的断层与火山等。

2. 海底地质结构海底地质结构主要包括大洋底石墨层、深海盆地、板块推挤、火山活动、地震活动、海底岩浆等。

它们与海底地形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海底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潜在价值。

3. 海水成分海水是指海底中所有沉积物和生物体内所含有的水分之和。

虽然海水含量大大受到溶解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但其中溶解的矿物质与生物化学物质却是研究海底地图的一个重要指标。

这些指标包括海洋生物、温度、盐度、PH值、气体含量以及氧化还原电位等。

4. 海底资源海底资源包括仪器、石油、气体、矿物、水、天然气等,其储量和分布恰比陆地还要广泛。

其中,矿物这一块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研究其分布区域,以及分布密度,有助于国家进行更为精确的海洋资源修显。

同时,对于产业和科学开发,也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5. 海底光缆材料海底光缆材料是指用于连接不同节点的海底通信光缆形成的或光隙成分。

通常,海底光缆的结构与材料高度科技化,除了将光缆和终端设备相互连通,还兼具非常厉害的耐压和耐水能力。

在通信领域的应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海底地图知识点时,首先要了解海底地形、海水成分、海底地质结构、海底资源、海底光缆材料的基本概念及关系,这是研究海洋地球学的重要一环。

此外,还要跟着老师学习海洋功效开发、海洋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知识,以便能够发挥出海底地图所带来的巨大作用。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黄海海底地形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黄海海底地形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黄海海底地形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

黄海平均水深 44 米,海底平缓,为东亚大陆架的一部分。

注入黄海的主要河流有鸭绿江、大同江、汉江、淮河等。

黄海的海底地形黄海为一近似南北向的半封闭浅海。

海底地势由北、东、西三面向黄海中央及东南方向倾斜,但坡度不大,平均坡度为1′21″,地势比较平坦。

深度由东南向北逐渐变浅,如同一个口朝南的簸箕。

它有一个明显的由东南向北的低槽——黄海槽,海槽水深 60~80 米,自济州岛以南开始沿黄海中部向西北伸延,分别进入北黄海、青岛外海和海州湾。

黄海近岸水深多在 60 米以内,唯南黄海中央及东南水深在 80 米以上,最深处在济州岛北侧,水深 103 米。

黄海平均水深 44 米,其中北黄海平均水深 38 米,南黄海平均水深46 米。

黄海西岸的苏北海岸是一片广阔的滩涂、浅水地带,水深不足 20 米,并有一些水下三角洲,如古黄河水下三角洲及长江水下三角洲等,因此浅滩、沙洲很多,如大沙、北沙、金家沙、郎家沙、勿南沙等。

黄海东侧朝鲜半岛沿岸的水深大于西侧沿岸,北部有许多与海岸近于垂直的水下沙脊,南部岛屿林立,水下地地形复杂。

黄海南部地势向东南倾斜,但存在几个水下小岩礁,如苏岩礁、虎皮礁等,它们与济州岛联成一条东北向的岛礁线,构成黄海与东海的天然分界线。

总结:在黄海南部,东起韩国济州岛,西至中国长江口一线是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

在黄海北部,中国威海与大连连线为黄海与中国渤海的分界线。

黄海渔场名闻遐迩。

中国、朝鲜、韩国及日本的拖网渔船均来此开发丰富的水底鱼类资源。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黄海海底地形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

黄海平均水深44米,海底平缓,为东亚大陆架的一部分。

注入黄海的主要河流有鸭绿江、大同江、汉江、淮河等。

黄海的海底地形黄海为一近似南北向的半封闭浅海。

海底地势由北、东、西三面向黄海中央及东南方向倾斜,但坡度不大,平均坡度为1′21″,地势比较平坦。

深度由东南向北逐渐变浅,如同一个口朝南的簸箕。

它有一个明显的由东南向北的低槽——黄海槽,海槽水深60~80米,自济州岛以南开始沿黄海中部向西北伸延,分别进入北黄海、青岛外海和海州湾。

黄海近岸水深多在60米以内,唯南黄海中央及东南水深在80米以上,最深处在济州岛北侧,水深103米。

黄海平均水深44米,其中北黄海平均水深38米,南黄海平均水深46米。

黄海西岸的苏北海岸是一片广阔的滩涂、浅水地带,水深不足20米,并有一些水下三角洲,如古黄河水下三角洲及长江水下三角洲等,因此浅滩、沙洲很多,如大沙、北沙、金家沙、郎家沙、勿南沙等。

黄海东侧朝鲜半岛沿岸的水深大于西侧沿岸,北部有许多与海岸近于垂直的水下沙脊,南部岛屿林立,水下地地形复杂。

黄海南部地势向东南倾斜,但存在几个水下小岩礁,如苏岩礁、虎皮礁等,它们与济州岛联成一条东北向的岛礁线,构成黄海与东海的天然分界线。

总结:在黄海南部,东起韩国济州岛,西至中国长江口一线是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

在黄海北部,中国威海与大连连线为黄海与中国渤海的分界线。

黄海渔场名闻遐迩。

中国、朝鲜、韩国及日本的拖网渔船均来此开发丰富的水底鱼类资源。

渤海海底地形渤海海底平坦,多为泥沙和软泥质,地势呈由三湾向渤海海峡倾斜态势。

海岸分为粉沙淤泥质岸、沙质岸和基岩岸三种类型。

渤海的海底地形渤海为一东北—西南向的浅海。

海底地势从3个海湾向渤海中央及渤海海峡倾斜,坡度平缓,平均坡度只有0′28″。

沿岸区水深都在10米以内,辽河口,海河口附近水深约5米,黄河口最浅处水深不过半米。

七年级海底地形知识点

七年级海底地形知识点

七年级海底地形知识点海洋,占据着地球面积的71%,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资源和环境载体。

在人们对于海洋资源的了解与认识中,海底地形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海底地形的特点和涵义对于大多数人可能很难想象和了解,本文将介绍七年级海底地形的相关知识点。

一、海底地形是什么?海底地形是指海底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不同于陆地,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底地形的特点在于其三维空间的庞大、复杂性和多样性。

海底地形在地球历史和生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研究板块构造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海洋沉积物及地下资源等众多地学、地球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二、海底地形的特点1.海底地形极为复杂,地形常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不断发生隆升和沉降。

其地形上的峭壁、峡谷、丘陵、高原、断层、火山等都具有形态奇特的特点。

2.海底地形常常被海水所掩盖,主要以水运输和水探测方式进行发现和研究。

3.因为海底地形水中对应的响应时间较长,大量地震地形学数据都是通过陆地受到的地震波传播进入海底而得到的。

三、海底地形分类1.海底洋脊:海洋洋脊是海底的一种特殊地形,一般沿着海域的中央位置分布,它们是新洋底的产物,是海底扩张的表征。

洋脊的两侧分别具有复杂的地形,如海底山脉、海沟等。

2.槽谷:海底槽谷是海底地形中最常见的地形,由于构造活动和大陆边缘的侵蚀沉积,其形成也异常复杂。

槽谷通常有多种类型,如火山口、峡谷、裂谷等。

3.海盆:海底盆状地形被称为海盆。

海盆是由洋脊两侧的岩浆凝固而成的,通常呈盆形。

近海盆通常与陆块相连或者由大陆边缘的坡背形成。

4.海沟:海沟是海洋中比较特殊的地形,通常地质年代较为久远,是由构造作用所形成的。

它的深度千米以上,狭长而陡峭,深海生物的生存环境也以此为主要分界线。

四、海底地形的动态发展海底地形是处在一个动态发展的状态之中,其形态的变化常常出现极快和剧烈的现象,常常需要长期实地观察和多学科的研究揭示。

探索和研究海底地形是从地质历史学到海洋气候学等多个领域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一、海底地形的分类海底地形根据其特征和形成过程可分为陆源海底地形和海源海底地形两大类。

1.陆源海底地形陆源海底地形是指受大陆运动、河流冲积和冰川侵蚀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边缘深海盆地。

(1)大陆架大陆架是位于海岸线延伸下去的浅海地带,其宽度一般为几十到几百公里,其特点是水深变化缓慢,地势平坦。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地带,是海底沉积物的主要分布区,也是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

(2)大陆坡大陆坡是大陆架向大洋深水区过渡的陡坡地带,其特点是水深急剧增加,地形起伏大。

大陆坡是沉积物的悬移和流动的主要通道,也是一些特殊生物的栖息地。

(3)大陆边缘深海盆地大陆边缘深海盆地是大洋盆地和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其特点是地形复杂,水深较深。

这些地区是地质构造活跃、地震和海啸频发的地区,也是富含矿产资源的潜在区域。

2.海源海底地形海源海底地形是指主要由海水和海底地质活动形成的海底地形,包括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海沟和海山等。

(1)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最壮观的山脉,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洋中脊的形成是因为海洋地壳板块的边界上,熔岩从地壳下部向上冒出并逐渐形成新的海洋地壳。

大洋中脊的存在导致了地壳板块的扩张和推动,是地球上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2)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大洋底部的一种特殊地形,其特点是地形平坦,水深较深。

大多数大洋盆地是由海洋地壳板块的分裂和扩张形成的,也是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

(3)海沟海沟是海洋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位于陆架和海山之间的深度超过6000米的狭长凹陷地形。

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有些海沟深度超过11000米,受到地壳板块之间的挤压和摩擦作用而形成。

(4)海山海山是宇航员勇敢勇往直前的特殊地质体,它是位于海洋中的一种突出的地形特征,通常高度在1000米以上。

海山的形成是因为地幔柱状上升引起地壳板块的局部隆起,也是地球上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四大近海考点

中国四大近海考点

中国四大近海考点
以下是中国四大近海的考点概述:
1. 渤海:渤海是中国最北端的海域,属于中国近海,考点主要涉及渤海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生物资源等方面。

2. 黄海:黄海位于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呈现黄色,主要考点包括黄海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海运贸易等方面。

3. 东海:东海位于中国大陆与台湾岛以及日本九州岛和琉球群岛之间,是一个比较开阔的边缘海,主要考点包括东海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经济发展等方面。

4. 南海:南海因位于中国南边而得名,是我国最深、最大的海,考点主要涉及南海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资源开发等方面。

这四大海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资源开发等都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是中国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因此也是中国地理和海洋相关课程的重要考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底地形知识点汇总
(中考知识点)
南海是位于中国南部的陆缘海,被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及中南半岛所环绕,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

中国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改称南海。

南海的海底地形
南海的深度比渤、黄、东海要大。

除北、西、南三面靠大陆附近深度较浅外,中部和东部水深大都在2000米以上。

南海平均水深1100米,最大深度5567米。

南海的海底地貌类型齐全,既有宽广的大陆架,又有较陡的大陆坡和辽阔的深海盆地。

海底地势西北高,东部和中部低。

海盆四周边缘分布着大陆架;大陆架以外为阶梯状下降的大陆坡,中国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等即为分布在大陆坡山脊上的礁岛;在大陆坡的终止处进入南海深海盆地。

在南海东部,从我国台湾岛至吕宋、巴拉皇岛等地,出现一系列岛弧和海槽(沟)相伴分布的格局。

南海大陆架非常宽广,主要分布在北、西、南三面。

其中,南部大陆架宽度最宽,北部次之,西部和东部狭窄。

北部和西北部大陆架,大致为中国台湾南端至海南岛以南的华南沿岸及越南北部沿岸的浅水区,海底坡度平均为3′40″。

陆架宽190~280公里,一般超过250公里。

北部湾为水深小于100米的浅海,平均水深40米左右,全属大陆架。

该湾地形与渤海颇为相似,北部和西部较浅(20~40米),中部和东南部较深(50~60米)。

该湾海底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深处在海南岛西南近海,达90多米。

南海西部越南沿海大陆架较窄,南北两端宽约50公里,中间仅20公里;坡度较大。

南海东部均为岛架,台湾岛至吕宋岛一带岛架很窄,仅5~10公里,坡度达50′~1°40′。

巴拉望附近岛架宽30~60公里,坡度一般为17′。

南海南部和西南部大陆架为巽他陆架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宽的陆架之一,宽度超过300公里。

南海西部和东部陆架是以侵蚀为主的侵蚀—堆积型陆架,而南部和北部的大陆架则为堆积型陆架。

南海的大陆坡分布在水深150~3600米之间,呈阶梯状下降,大致从150米开始,海底坡度明显地逐渐变陡,由平坦的大陆架变为陡坡,并隔以深沟。

约在1000~1800米深处,地形转缓,成为断续相连的平坦面,宽达数百公里。

在平坦面的外侧,又是个急陡坡,至3600米附近大陆坡终止,到达南海深海平原。

南海大陆坡围绕着海盆四周可分为4个区:北陆坡、西坡阶地、南陆坡和东陆坡。

北陆坡约位于中国台湾以南至珠江口大陆架的外缘。

陆坡上为波状起伏的平原,并有隆起的暗礁。

在东沙群岛附近水深增至1000~2000米,地势向南凸出。

西坡阶地又叫海南岛南部大陆坡,宽达300海里,位于珠江口外的深海洼地和越南南部陆坡之间,水深1000~1500米处。

它具有显著的阶梯状,坡度较大(5~10°),等深线密集,呈南北向分布。

西沙和中沙群岛就分布在西坡阶地上。

西坡阶地上有许多水下峡谷,把阶梯状的陆坡分割为许多地块。

西坡阶地的坡麓有一狭长拗陷,深5567米,为目前已知南海的最深处。

东海,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域。

亦称东中国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的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台湾海峡,北临黄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东临太平洋。

东海的海底地形
总的说是西北高、东南低。

海区平均水深349米,最大深度2717米。

依海底地形趋势,可分为两个区域:西部大陆架浅水区和东部冲绳海槽深水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