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黄海和东海
中国海域介绍_

中国海域介绍_一、海域的划分我国近海划分为五大海区,即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东侧的太平洋海区。
渤海、黄海、东海面积为123万平方千米,南海为350万平方千米,它们南北相连,属北太平洋西部的陆缘海。
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群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连线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长江口北侧启东角与朝鲜半岛西南侧济州岛之间连线是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广东南澳岛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南端鹅銮鼻之间连线为东海和南海的分界线;台湾以东海区则是指琉球群岛以南,巴士海峡以北的太平洋水域。
二、各海区基本情况(一)、渤海渤海位于北纬37°07′—41°、东经117°35′—121°10′之间,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
渤海的轮廓好象北黄海伸入内陆的一个大海湾,故过去亦称为渤海湾或称为内黄海,在古代又名沧海。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
渤海分为五个部分,即北部的辽东湾,西部的渤海湾,南部的莱州湾,中部的中央盆地以及东部的渤海海峡。
海底地势从三个海湾向中央盆地及渤海海峡方向倾斜,坡度平缓,平均坡度为0°0′28"。
平均水深18米,深度小于30米的海域占总面积的95%左右。
渤海海峡宽约57海里,庙岛列岛把海峡分成六个主要水道,北面的老铁山水道较宽,局部可出现水深达80米左右的冲刷潮沟,是黄海海水进入渤海的重要通道。
渤海三面均为陆地所围,为一近封闭的浅海。
其水文性质深受大陆影响,水温较低,盐度较小,含沙量较大。
(二)、黄海黄海位于北纬31°40′—39°50′,东经119°20′—126°50′之间,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4米。
东海位于中国朝鲜韩国三国之间

东海位于中国朝鲜韩国三国之间概述:东海是位于中国朝鲜韩国三国之间的一个重要海域。
它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边海区,也是朝鲜半岛和韩国的一个重要边海。
东海地理位置独特,是中国黄海的一部分,被认为是亚洲最重要的海洋之一。
本文将介绍东海的地理特点、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地理特点:东海位于中国黄海沿岸,北临中国山东半岛,东部和东南部与朝鲜半岛建水道和韩国的济州岛相邻。
东海的总面积约为75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为2000米。
它被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济州岛围绕,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海洋环境。
资源:东海是中国黄海渔业最重要的水域之一,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这里有多种鱼类和贝类,包括鲑鱼、黄鳝、鳙鱼、虾和螃蟹等。
此外,东海还富含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中国在这一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勘探,发现了潜在的油气储藏。
环境问题:然而,东海也面临着一些环境问题。
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由于近年来捕捞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渔业资源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并导致了许多鱼类种群的减少。
此外,东海还面临着水污染的问题,包括海上石油泄漏和工业废水排放。
这些问题对周边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地缘政治问题:东海也是一个具有地缘政治重要性的地区。
中国、朝鲜和韩国之间一直存在着领土争端和海上边界问题。
中国对东海拥有主张,与周边国家一直在争议不断。
这些争议导致了区域紧张局势的升级,甚至引发了一些冲突事件。
解决东海的地缘政治问题是维护该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任务。
保护与合作:面对东海的环境问题和地缘政治争端,国际社会呼吁加强合作和保护这一地区的海洋生态系统。
中国、朝鲜和韩国应加强合作,共同保护东海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避免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
此外,国际社会也应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推动持久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东海地区的地缘政治问题。
结论:作为中国朝鲜韩国三国之间的重要海域,东海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潜在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然而,它也面临着环境问题和地缘政治争端。
中国的出海口

中国的9大出海口分别是:1:黄海方向的图们江出海口,即由图门江——日本海——千岛群岛——西北太平洋。
2.东海——大隅海峡——太平洋3.东海——横奄水道——太平洋4.东海——宫古水道——太平洋5.东海——与那国岛西水道——太平洋6.巴林塘海峡出海口,台湾海峡——巴士——太平洋7.南海——新加坡海峡——马六甲海峡——印度洋;8.南海——巽他海峡——印度洋9.南海——民都洛海峡——望加锡海峡——龙目海峡——印度洋。
中国是一条巨龙,却一直居住在陆地上,以中央大国自居而沾沾自喜,即使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中国也没有认识到出海口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近代受满清闭关锁国思想影响,和西方列强以及小日本欺凌,现代又受冷战影响,被美国及其走狗国三道岛链封锁,中国这条巨龙,被深深的锁在这片土地上,失去了龙游大海的机会。
从图片上线路的箭头,我一一跟大家讲解一下9个出海口的基本状况。
1号出海线路:从中国黑龙江省,途径俄罗斯国土入日本海,从俄罗斯库页岛与日本北海道之间海峡进入太平洋。
评点:外东北、库页岛原本属于中国领土,在满清时割给沙俄了,中国要想收回这些极具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的领土根本不是三五十几年能够实现的,唯一的可行方案就是和俄罗斯结盟,保持友好军事合作,中国才有机会从这个路线冲向太平洋。
此出海线路距离近,可快速突破第一岛链路,日本列岛完全在第一岛链失去利用价值。
但是没有优良的不冻港,影响冬季出海。
2号出海线路:从中国吉林省图门江入海口出发,向北从俄罗斯库页岛与日本北海道之间海峡进入太平洋。
向南可从穿越朝鲜海峡进入黄海,再穿越日本南部海峡进入太平洋。
评点:此线路向北和一号线路几乎一样,向南线路的意义不大,距离远,而且费经周折,作近海航行捕鱼经商线路可行,若作为军事航线,不但延误时机,更易暴露目标。
中国目前有图门江入海口的权力,虽然只作为渔民出海捕鱼之用,未涉及军事行动,但是将来局势变化,此线路作为从东北三省进攻日本韩国之用,的确不失为一条很好的路线。
中国海域边界划分线

中国海域边界划分线
摘要:
一、中国海域的划分
1.渤海
2.黄海
3.东海
4.南海
二、各海域的边界划分线
1.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
2.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
3.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
正文:
中国海域边界划分线
中国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部分。
这四个海域的划分主要是以陆地为基础,以自然地理特征为依据,按照国际通行的原则进行的。
一、中国海域的划分
1.渤海
渤海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海。
它被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庙岛群岛环抱,面积约7.7 万平方千米。
2.黄海
黄海位于中国东部,包括东海北部和朝鲜半岛西部海域。
它与渤海以辽东
半岛南部老铁山岬与山东半岛蓬莱角之间的连线为分界线,面积约38 万平方千米。
3.东海
东海位于中国东南部,包括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它与黄海的分界线为长江口北岸至韩国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南至钱塘江口、台湾海峡一带与南海分界,面积约46.3 万平方千米。
4.南海
南海位于中国南部,包括珠江三角洲和海南岛等岛屿。
它与东海的分界线为珠江口西岸至越南河内东北岸的连线,面积约350 万平方千米。
二、各海域的边界划分线
1.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
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为辽东半岛南部老铁山岬与山东半岛蓬莱角之间的连线。
2.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
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为长江口北岸至韩国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
3.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
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为珠江口西岸至越南河内东北岸的连线。
以上就是中国海域边界划分线的详细介绍。
四海指的是哪四个海

四海指的是哪四个海
四海是指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渤海主要位于中国的最北端,海水的深度约为18米;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洋,海水深度约为44米;东海的北面与黄海相连接,南面与广东省相隔,海水深度约为370米;南海位于中国的南部,海水深度约为1212米。
“四海”出自于《论语·颜渊》。
在我国古代,只将四海之内、大地之中的称为中国,四海之外的则称为“蛮夷”,同样在四海之内的被称为中国人,所以才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渤海是我国内海,在辽宁、山东、河北之间。
渤海海域面积有77284平方公里,位于北纬37°07′~41°,东经117°35′~122°15′。
因为渤海在北温带,其气候特点是冬暖夏凉,平均气温在10.7℃左右。
黄海位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之间。
因为黄河注入黄海时,携带了大量的泥沙。
这些泥沙将黄海大片水域染成了黄色,所以被称为黄海。
东海是我国三大边缘海之一。
东海被称为东中国海,简称为东海。
东海海域面积有70余万平方公里,位于北纬23°00′~33°10′,东经117°11′~131°00′。
南海位于我国南部陆缘海,被广东、台湾、菲律宾群岛、中南半岛环绕。
被称为“南中国海”,简称为南海。
黄海的正确译法

黄海的正确译法
黄海是中国东海的一部分,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较大的内海。
黄海是中国重要的渔业、航运和海洋资源开发区域之一,也是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和战略重要区域。
因此,对于黄海的正确译法,尤为重要。
目前,黄海的英文译法有很多种,例如:Yellow Sea、Hwang Hai、Hwanghae、Huang Hai等。
其中,Yellow Sea是最常用的译法,但这并不是黄海的准确译法。
根据国际海洋组织(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的规定,黄海的英文译法应为“Huang Hai”。
这是因为,根据汉语拼音的规则,“黄海”的拼音为huánghǎi,其中“h”应该被译为“H”,“ǎi”应该被译为“ai”,而不是“ei”。
因此,正确的译法应该是“Huang Hai”,而不是Yellow Sea或
其他任何译法。
这也可以避免因误译而产生的歧义或误解。
总之,对于地名的翻译,尤其是对于重要的地名,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准确、规范和一致,遵循相关的国际规范和语言规则,以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 1 -。
黄海和东海的介绍

黄海和东海的介绍黄海和东海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两个重要海域,它们承载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下面将对黄海和东海进行详细介绍。
黄海位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之间,是中国最大的海域之一。
黄海的海域面积约为466,000平方公里,是中国重要的渔业区和航运通道之一。
黄海的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其中包括各种鱼类、虾类和贝类。
这些资源不仅满足了当地人民的食物需求,还为渔民提供了丰厚的收入来源。
此外,黄海还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区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黄海的海岸线长约3,000多公里,分布着许多重要的港口城市,如青岛、大连和天津。
这些港口城市不仅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也是中国海军和海上保安机构的基地。
黄海还是中国重要的海洋科研和观测区域,许多科研机构和大学在这里开展海洋科学研究。
黄海的水质一直备受关注。
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污染的影响,黄海的水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政府和社会团体一直在努力改善黄海的环境质量,加强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
黄海的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物、海藻和珊瑚等多种生物群落,这些生物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东海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大海域,位于中国大陆、台湾岛和日本琉球群岛之间。
东海的海域面积约为1,249,00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海域之一。
东海的沿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和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
东海的水域分布着许多岛屿和礁石,其中最大的岛屿是中国的舟山群岛和浙江的舟山列岛。
东海的海岸线长约5,400多公里,分布着许多重要的港口城市,如上海、宁波和厦门。
这些港口城市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也是中国海军和海上保安机构的基地。
东海的海洋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包括各种鱼类、虾类、贝类和海藻等。
东海还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区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东海的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物群落、珊瑚礁和海草床等,这些生态系统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海区划分

关于中国海区的划分中国沿海海区划分大致如下:1海区:老铁山与蓬莱连线以西渤海海域范围;2海区:北纬35度以北海域及老铁山与蓬莱连线以东海域的连线范围;3海区:北纬35度以南海域、北纬30度以北海域及东经125度的连线范围;4海区:北纬30度以南海域、(北纬30度/东经125度)点与台湾岛最北端连线、南澳岛与台湾岛最南端的连线范围;5海区:南澳岛与台湾岛最南端的连线、台湾岛最南端与(北纬20度/东经120度)点的连线、(北纬20度/东经120度)点与(北纬20度/东经110度)点的海域范围;6海区:东经110度以西与北纬15度范围内的海域;我国四大边缘海区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1.渤海:渤海古称沧海,是我国的内海。
它位于北纬37°11′~41°,东经117°30一122°20′,海面面积约770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26米。
海面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呈拱形包围着。
渤海由北部的辽东湾、西部的渤海湾、南部的莱州湾以及中部的中央盆地四部分组成,东以辽宁老铁山西角经庙岛至山东蓬莱角连线与黄海为界。
扼守渤海东部出口的渤海海峡,南北宽约106 公里,有庙岛群岛散布其间,把海峡分为6个水道,最宽的水道只有40公里(即老铁山水道),其最深处只有78米(老铁山水道附近)。
2.黄海:黄海除东部海域,因受黄河、长江等大陆河影响,海水含沙量高,常呈浅黄色,故名。
它位于北纬31°40′一39°50′,东经119°20′一126°50′之间,南以长江口北角到朝鲜济州岛西南端连线与东海为界,面积约为38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44米。
黄海北部有古黄河水下三角洲,其前缘为29米等深线。
在长江口外稍北的地方有长江水下浅滩,长达100多公里,最深处在济洲岛北面,深约140米。
3.东海:东海位于北纬23°一33°10′,东经117°11′一131°之间,南以福建、广东省界经东山岛南端至台湾南端猫鼻头连线与南海为界,北以长江口北角与黄海为界,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374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海1.概况汉语拼音Huang Hai,朝鲜语作Huanghae。
西太平洋地边缘海,全部为大陆架所占地浅海,它位于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北面和西面濒中国,东邻朝鲜半岛。
中国的主要河流,如淮河、碧流河、鸭绿江及朝鲜半岛的汉江、大同江、清川江等注入黄海,因河水携带泥沙过多,使近海水呈黄色而得名。
在黄海南部,东起韩国济州岛,西至中国长江口一线是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
在黄海北部,中国威海与大连连线为黄海与中国渤海的分界线。
主要海湾有西朝鲜湾和中国的海洲湾、胶洲湾。
并由济州海峡经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通,经渤海海峡与渤海相通。
黄海东部和西部岸线曲折、岛屿众多。
山东半岛为港湾式沙质海岸,江苏北部沿岸则为粉砂淤泥质海岸。
主要岛屿有长山列岛以及朝鲜半岛西岸的一些岛。
中国山东半岛深入黄海之中,其顶端成山角与朝鲜半岛长山串之间的连线,将黄海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黄海是指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的半封闭海域,海域面积约为8多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0米,最大水深在白翎岛西南侧,为86米。
长江口至济州岛连线以北的椭圆形半封闭海域,称南黄海,总面积为30多万平方千米,南黄海的平均水深为45.3米,最大水深在济州岛北侧,为140米。
黄海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44米。
黄海的水温年变化小于渤海,为15℃--24℃,黄海海水的盐度也比较底,为32‰。
一般说来,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
黄海渔场名闻遐迩。
中国、朝鲜、韩国及日本的拖网渔船均来此开发丰富的水底鱼类资源。
黄海上的中国重要港口城市有大连、青岛、连云港、南通等。
还有韩国的仁川及朝鲜的南浦。
北黄海(指海州湾以北)中央略偏东处,有一狭长的水下洼地(亦称黄海槽),自济州岛伸向渤海海峡,深度自南向北逐渐变浅。
洼地东面地势较陡,西面较平缓。
北部从鸭绿江口到大同江口之间的海底,分布着大片呈东北走向的潮流脊,构成黄海北部海底地貌的一个重要特色。
这是由于此处潮差大、潮流急,致使海底沙滩在潮流冲刷下形成与潮流平行的“潮流脊”。
在北纬38°以南的黄海两侧,还分布有宽广的水下阶地。
西侧比较完整,东侧受到切割,分布的深度不一致。
黄海南部的海底发育着大型潮流脊群。
它们是在古黄河——古长江复合三角洲的基础上,经潮流的长期冲刷塑造而成的。
苏北沿岸潮流脊群南北长约200公里,东西宽约90公里,由70多个大小沙体组成,并以弶港为顶端向外呈辐射状分布。
南部有一系列小岩礁,如苏岩礁、鸭礁、虎皮礁等。
2.地质表层沉积物为陆源碎屑物,局部地区有残留沉积。
自岸向海沉积物由粗到细呈带状分布。
沿岸区以细砂为主,间有砾石等粗碎屑物质。
东部海底沉积物主要来自朝鲜半岛,西部系黄河和长江的早期输入物。
中部深水区是泥质为主的细粒沉积物,主要是黄河输入的物质。
粗、细沉积物之间有宽窄不等的粉砂质沉积。
黄海基底由前寒武系变质岩系组成。
北部属于中朝准地台的胶辽隆起带,在第三纪时基本上处于隆起背景。
南黄海在新生代时经受了大规模的断陷,接受了巨厚的沉积。
海域内的主体构造走向为北北东,由大致平行相间排列的隆起带与拗陷带(盆地)组成。
胶辽隆起带和南黄海——苏北拗陷带构成了黄海的海底构造骨架,其东南缘经浙闽隆起带延伸入东海。
这些隆起和拗陷带成为黄海陆架发育的基础和边界条件。
晚近地质时期以来,黄河、长江带来丰富的泥砂填没了构造拗陷、水下谷地、构造隆起和水下丘岭,从而形成了现在宽广、平坦的大陆架。
第四纪以来冰期、间冰期更迭交替、海面频繁升降,使大陆架多次成陆,又多次受到海侵。
最后一次海侵是在距今2~1.5万年间开始的。
距今6000年左右,海面才上升到接近现在的位置。
3.气候受季风影响,黄海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温暖潮湿。
10月至翌年3月,盛行偏北风,北部多为西北风,平均风速为6~7米/秒;南部多北风,平均风速为8~9米/秒。
常有冷空气或寒潮入侵、强冷空气能使黄海沿岸气温下降10~15℃。
4月为季风交替季节,风向不稳定。
5月,偏南季风开始出现。
6~8月,盛行南到东南风,平均风速5~6米/秒。
常受来自东海北上的台风侵袭,大风主要随台风而产生。
黄海海区6级(10.8~13.8米/秒)以上的大风,四季都有出现,但以冬季强度大,春季次数多。
大风区多位于渤海海峡至山东半岛顶端成山角一带、千里岩和济州岛等附近海域。
黄海平均气温1月最低,为-2~6℃,南北温差达8℃;8 月最高,平均气温全海区25~27℃。
年平均降水量南部约1000毫米,北部为500毫米;6~8月为雨季,降水量可占全年的一半。
冬、春季和夏初,沿岸多海雾,尤以7月最多。
黄海西部成山角至小麦岛,北部大鹿岛到大连,东部从鸭绿江口、江华湾到济州岛附近沿岸海域为多雾区。
其中成山角年均雾日为83天,最多一年达96天,最长连续雾日有长达27天的记录,有“雾窟”之称。
4.水文环流从整体来看,黄海海流微弱,流速通常只有最大潮流速度的十分之一左右。
表层流受风力制约,具有风海流性质。
在盛行偏北风季节,多偏南流;在盛行偏南风季节,多偏北流。
黄海环流主要由黄海暖流(及其余脉)和黄海沿岸流所组成(见东海中图3)。
黄海暖流是对马暖流在济州岛西南方伸入黄海的一个分支(有人称为“对马暖流西分支”),它大致沿黄海槽向北流动,平均流速约10厘米/秒(在源地也不超过25厘米/秒)。
它是黄海外海水的主要来源,具有高盐(冬季兼有高温)特征,但在北上途中逐渐变性。
当它进入黄海北部时已成为余脉,再向西转折,经老铁山水道进入渤海时,势力已相当微弱。
黄海沿岸流是黄海沿岸流系(包括西朝鲜沿岸流、辽南沿岸流、苏北近岸局部性沿岸流等)中的一支,是低盐(冬季兼低温)水流,水色混浊,流速小于25厘米/秒。
它上接渤海沿岸流,沿山东半岛北岸东流,在成山角附近转向南或西南流,绕过成山角后大致沿40~50米等深线的走向南下,在长江口北(约北纬32°~33°附近)转向东南,越过长江浅滩侵入东海,其前锋有时可达北纬30°附近。
这支沿岸流在山东半岛北岸一带流幅较宽,夏季最宽时可达50余公里。
在成山角一带,流幅变窄,流速增大,越过成山角后流速剧减,而自海州湾往南,流速又渐增,至北纬34°附近,增至25厘米/秒左右。
黄海沿岸流流速最大区在山东半岛北岸、成山角外和大沙渔场附近。
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的基本流向终年比较稳定,流速皆有夏弱冬强的变化。
黄海暖流及其余脉北上,而黄海沿岸流南下,形成气旋式的流动。
夏季,特别是在北黄海,此气旋式的流动因黄海冷水团密度环流的出现而趋于封闭。
与此同时,黄海环流的流速也得到加强。
水团沿岸水团、黄海中央水团和南黄海高盐水团是黄海最基本的3类水团。
黄海沿岸水系指黄海沿岸约20~3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入海江河淡水与海水混合,形成的辽南沿岸水、鲁北沿岸水、苏北沿岸水和西朝鲜沿岸水。
这些沿岸水的共同特征是:盐度终年较低(大多数低于32.0‰)、海水混浊,透明度小,温、盐度的季节变化大,水团的水平范围夏大而冬小,但厚度是夏浅而冬深。
黄海中央水团分布在黄海中央水下洼地区域,其南端可进入东海。
它是由进入大陆架浅海的外海水与沿岸水混合后,在当地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混合水团。
冬半年(11月至翌年3月),水团呈垂直均匀状态,温度约为3~10℃,盐度约为32.0~34.0。
夏半年(4~10月),由于增温降盐作用,黄海中央水团明显地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为高温(25~28℃)、低盐(31.0~32.0‰)水,厚度约为15~35米;下层为低温(6~12℃)、高盐(31.6~33.0‰)水,称为“黄海底层冷水”(习惯上称为“黄海冷水团”)。
两者之间出现明显的跃层。
黄海冷水团是一个温差大、盐差小,而以低温为其主要特征的水体。
这一冷水实际上是冬季时残留在海底洼地中的黄海中央水团。
它在增温季节,相对于变性剧烈的上层水和周围的沿岸水,才显现为冷水。
12月至翌年3月为冷水团温盐特性的更新形成期;4~6月为冷水团的成长期;7~8月为强盛期;9~11月为冷水团向冬季更新过渡的消衰期。
黄海冷水团以成山角至长山串连线为界,被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南黄海冷水团与北黄海冷水团相比,温盐度均略高。
相应地黄海冷水团有南、北两个冷中心。
北黄海冷水团中心位置较稳定,约位于北黄海中部偏西,水深大于50米范围内,最低温度值变化范围为4.6~9.3℃。
南黄海冷中心位置变化较大,大致位于北纬35°30′~36°45′、东经124°以西区域;最低温度值变化范围为6.0~9.0℃。
黄海冷水团所盘踞的区域,特别是其边缘部分,夏季形成气旋式密度环流。
环流速度自冷中心向外逐渐增大,最大值约为 20~30厘米/秒,出现在冷水团的外缘等温线密集之处。
南黄海高盐水,也称黄海暖流水,位于黄海东南部,是伸入黄海的对马暖流高盐水与黄海中央水团混合形成的。
冬季,呈现为高温高盐特征。
夏季,由于层化和上层中央水的扩展,上层消失,下层仍然位于黄海的东南部,保持着冬季的特征。
温度和盐度黄海的温度和盐度地区差异显著,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较大,具有明显的陆缘海特性。
由南向北,由海区中央向近岸,温度和盐度都几乎均匀地降低。
海区东南部,表层年平均温度为17℃,盐度通常大于32.0;北部鸭绿江口,表层年平均温度小于12℃,盐度一般小于28.0‰,为全海区盐度最低的区域。
冬季,随着黄海暖流势力加强,高温高盐水舌一直伸入黄海北部,温度和盐度水平梯度较大,近岸区域温度和盐度较低(温度 0~5℃,盐度31.0~33.0‰),中部较高(温度4~10℃,盐度32.0~34.0‰),济州岛附近最高(温度10~15℃,盐度>34.0‰)。
温度和盐度的垂直分布从上到下均匀一致。
夏季,上层水的温度升至最高,全区盐度普遍降低。
表层水温南部略高于北部;近岸区域,如济州岛 -木浦、仁川、成山角和江苏北部沿岸多出现孤立的弱低温区(23~26℃)。
表层盐度,中部约为31.0‰,鸭绿江口和长江口外形成低盐(盐度值分别为<23.0‰,<5.0‰)水舌,后者可影响到南黄海西南部。
黄海是中国近海温跃层最强而盐跃层最弱的区域。
温跃层主要是由于海面增温和风混合造成的季节性跃层(也称“第一类跃层”),有时也出现“双跃层”现象。
而盐跃层主要是由两种温盐性质不同的水团叠置形成的,即“第二类跃层”。
黄海的温跃层,4~5月开始普遍出现,跃层深度多在 5~15米之间,厚度大部分小于15米;6 月以后,它的强度和范围逐步增大,至7~8月,达到最强,系统明显,深度最浅(一般小于10米),厚度最小;9月以后开始衰退,到11月则基本上消失。
跃层持续时间达8个月。
强温跃层区位于北黄海中部和青岛外海,最强盛时中心区域最大强度每米分别为1.28℃和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