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黄海海洋生物
唐山海洋牧场附近海域矛尾鰕虎鱼生长特征与资源利用

唐山海洋牧场附近海域矛尾鰕虎鱼生长特征与资源利用矛尾鰕虎鱼(学名:Pseudosciaena polyactis),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我国渤海及黄海地区常见的海洋鱼类之一。
在唐山海洋牧场附近的海域中,矛尾鰕虎鱼生长特征与资源利用的情况如下:1. 体形特征矛尾鰕虎鱼体形较大,一般成年个体长度可达50~60厘米,最大体长约可超过100厘米。
身体延长而侧扁,头部与体长的比例适中,口大且具有锐利的齿。
2. 生长发育矛尾鰕虎鱼属于快速生长的鱼类,其生长速度与环境条件和食物供给有关。
一般在唐山海洋牧场附近的海域中,矛尾鰕虎鱼的生长周期约为3~4年,个体在第3年左右开始达到性成熟。
不同年龄和发育阶段的矛尾鰕虎鱼具有不同的饮食习性和生境利用。
3. 饮食习性矛尾鰕虎鱼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如小鱼、虾、蟹、贝类等。
它们通常在潮水倒浪的时候活动较为频繁,利用潮水带来的水流和活动的底栖生物进行觅食。
矛尾鰕虎鱼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和适应性,可以根据不同的食物资源来选择食物类型。
4. 生境利用矛尾鰕虎鱼在唐山海洋牧场附近的海域中主要栖息于水深20~80米的海域,常见于沿海岛屿附近的浅海区域。
它们常常聚集在海底的岩石、沙地或海草等地方,以寻找食物和避开天敌。
矛尾鰕虎鱼对水温和水质要求较高,通常选择水温适宜、流动性好的水域。
5. 资源利用矛尾鰕虎鱼是我国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被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唐山海洋牧场附近的渔民经常利用渔网、围网等方式进行捕捞,以满足市场需求。
矛尾鰕虎鱼也可以作为养殖的对象,通过人工养殖的方式进行资源利用。
唐山海洋牧场附近海域的矛尾鰕虎鱼具有较大的体形特征,快速生长的特点。
其饮食习性以底栖动物为主,并栖息于较深的海域中。
作为重要的经济鱼类,矛尾鰕虎鱼在该海域中被广泛利用,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可以通过养殖方式进行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生物】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

【关键字】生物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一、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一)概况我国海洋鱼类近2000种,其中300多种是重要经济鱼类.60—70种是最为常见而产量又较高的主要经济鱼类。
就海区而论,以南海的鱼种最多,有1000多种,其中具有捕捞价值的有100—200种。
东海鱼类有700多种,但产量却比南海高,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
黄海、渤海两个海区的鱼类共有25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约40种。
我国海洋鱼类具有下列特点:(1)鱼的种类多。
中国海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近40个纬度。
生活在中国海的鱼类既有暖水性的,也有暖温水性和温水性的,黄海北部有冷水性鱼类。
南海的许多鱼类则与印度洋鱼类相似,因此,我国海洋鱼类的种类位居世界前列。
(2)高产鱼种类少。
中国海水文气象要素的差异大,季节变化亦大,因而适应多种鱼类生活,但也因此不能出现巨大的单一鱼类群体。
除少数鱼种年产量在30万吨以上外,大多数鱼种的年产量约在5万吨以内。
(3)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
由于我国近海饵料丰富而广泛,因而缓和了鱼类之间的食饵竞争,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发育。
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
饵料基础的丰富也使鱼类的食性比食性单纯的高纬地区鱼类复杂得多。
有的鱼既食浮游生物,也食底栖生物。
鱼种间关系复杂。
(4)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
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
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
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7月产卵。
产卵场则广泛分布于江河入海口,近岸浅滩处及离岸较远处等内外水域。
(5)分布比较集中。
中国海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鱼种,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局限,水平洄游范围较小。
如大黄鱼栖息水深一般不超过60米,小黄鱼在深于100米的海域不多见。
在100—200米深的海域则生活一些暖水性的鱼类。
各种鱼类多麋集在大陆架浅海水域,渔产分布比较集中。
(二)主要经济渔类资源(1)下层经济鱼类资源:下层鱼类是生活在海底和海底附近水层中的鱼类。
【高中地理】地理科普:中国海洋生物种类

【高中地理】地理科普: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中国海呈孤形,拥抱着东南部的陆地国土。
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管辖的海域面积可达300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陆地国土面积的33%。
中国所管辖的海域分为渤海、南海、东海、黄海四大海区。
这些海区自北向南跨越了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因此,中国海域兼有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这三大类型的生物种。
中国的海洋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海洋生物物种、生态类群和群落结构都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多样性特征。
经过几年来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已在中国管辖海域记录到20278种海洋生物。
这些海洋生物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生物门。
其中动物界的种类最多(12794种),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种)。
中国海洋生物种类约占世界海洋生物总种数的10%。
1、海洋鱼类: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一个类群。
在中国海域里,目前已记录到海洋鱼类3023种,其中软骨鱼类237种、硬骨鱼类2786种,约占中国全部海洋生物种类的七分之一。
2、海洋哺乳动物:中国现有各种海兽39种。
例如:各种鲸类、海豚、海豹、海狮、儒艮等。
3、海洋鸟类:海洋鸟类的种类不多,在中国海共记录了183种海鸟。
如红喉潜鸟、黑脚信天翁、海燕、小军舰鸟、海雀、白鹭、海鸥等等。
4、海洋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就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上产卵的变温动物。
5、海洋节肢动物:目前,在中国海共记录节肢动物4362种,约占中国海全部海洋生物物种的五分之一。
如鲎、虾类、蟹类等。
6、海洋腔肠动物:腔肠动物因其特有刺细胞,故又被称作为刺胞动物。
目前,在中国海记录至各种海洋腔肠动物,总计就是1010种,它们分后属腔肠动物门的三个纲。
7、海洋植物:海洋植物可以简单分为两大类:低等的藻类植物和高等的种子植物。
8、海洋软体动物:在中国海共记录至各类软体动物2557种,约占到中国海全部海洋生物种的八分之一。
例如石鳖、贻贝、珍珠贝、扇贝、牡蛎、文蛤、乌贼、章鱼等。
中国海域生物种具有明显的中国海域特色,具体表现在不仅有很多世界海洋生物物种,而且还保存有许多在北半球其它海域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物种,和一些在进化上属于原始以及孤立的类群。
渤海与黄海海水交换的模式

渤海与黄海海水交换的模式渤海和黄海的水交流就像是一场水的舞会,真是热闹非凡。
想象一下,海水们在舞池里翩翩起舞,渤海的水一会儿朝黄海的方向涌去,一会儿又悄悄回到自己的怀抱。
这里的水可是个调皮捣蛋的家伙,像个调皮的小孩,总是在两海之间来回跑。
它们的互动可不是简单的流动,背后可是有深厚的科学道理。
你看,渤海是个小家伙,相比之下,黄海就像个宽广的舞台,水量大得多。
这样一来,渤海的水就总是想溜到黄海那儿去享受一下大海的气势。
这场“水的舞会”其实受到了不少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气候变化就像是调皮的DJ,随时可能调整节奏,影响水的流动。
你知道,夏天的时候,阳光普照,海水热得就像开了锅,渤海的水就会因为升温而想往黄海逃跑。
而冬天则恰恰相反,水温下降,渤海的水反而会因为变得更重而想要留在自己家里。
就这样,海水们的出走与归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模式,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再说说这两个海的盐度差异,嘿,这可是关键因素。
渤海的水盐度较高,而黄海的水盐度相对较低。
这就好比两个朋友,一个爱吃咸,一个偏爱清淡,偶尔换着吃吃也不错嘛。
海水就像是这两个朋友,一边往对方那边“串门”,一边又带着各自的“口味”。
盐度的差异,让它们在交融中形成了复杂的水流模式,简直就是一场味觉的碰撞。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潮汐的作用。
潮汐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推着水流向前。
在高兴的时候,黄海的水会把部分水送往渤海,而在低潮时,渤海的水又会试图回到黄海。
这一来一往,水就像是被拉扯着,真是有趣极了。
这种潮汐的影响,不仅改变了水的流动方向,还让两海的生物也感受到了变化,真是“水深火热”的日子。
谈到生物,渤海和黄海之间的水交换也给海洋生物带来了许多好处。
就像是家长把孩子送去亲戚家玩,玩得开心还学到新本事。
渤海的水送来的生物能在黄海里找到新的栖息地,反之亦然。
这样一来,两个海的生态系统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真是让人觉得意外又开心。
不过,这场水的交流可不是一帆风顺。
环境变化、污染等因素都在影响着水的质量。
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 海水资源、海洋能源、海底石油 资源、深海矿产资源、滨海旅游 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
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海洋动物资 源、海洋植物资源、海洋微生物 资源
锰 结 核
我们怎么获得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捕捞、海洋养殖等
我国有哪四大海?
黄渤海: 对虾、
渤海 黄渤海渔场 毛虾、小黄鱼、 黄海 带鱼 、鲳鱼
北海道渔场
纽芬兰渔场
北太平洋渔场
西北大西洋 渔场
东南大西洋渔场
东南太平洋渔场
秘鲁渔场
世界主要渔场分布图 北海道渔场 舟山渔场
世界主要的渔场大多分布于中低纬(温带) 中国和日本成为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三、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
保护传统渔场
开拓捕捞空间
食 品
开发 海水养殖增殖与海营养保健食品的开发
存在的问题: 捕捞量超出了资源的承载能力
渔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出现了衰退 采取措施:加强资源保护,限制渔船数
量及捕捞量
采取休渔、禁渔等措施
人地伙伴论
章鱼
中国渔场中的”四大品牌” 舟山渔场
东海
东海:大黄鱼、 小黄鱼、刀 鱼、墨鱼等
北部湾渔场
南海沿岸渔场 南海 :海龟、海参、
牡蛎、金枪鱼、鲨
南海
鱼、大龙虾、墨鱼
认识常见的几种鱼类和海洋植物 大黄鱼
鲳鱼
小黄鱼
南极磷虾
梭子蟹
对虾
枪乌贼 曼 氏 无 针 乌 贼
带鱼
海带
紫菜
东北大西 洋渔场
北海渔场 世界主要渔场分布图
海洋生物

海洋哺乳动物儒艮【生活习性】儒艮为海生草食性兽类。
以2~3头的家族群活动,在隐蔽条件良好的海草区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认作“美人鱼”浮出水面,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美丽传说。
【分布】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沿海。
白鳍豚【生活习性】白鳍豚性情温顺,很重情感,一般营群居生活。
【分布】长江中下游中华白海豚【形态特征】长约220-250厘米,体重约250-235千克。
身体浑圆,呈现优美的流线型体态。
眼睛乌黑发亮,吻部突而狭长,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许多细小的灰黑色斑点。
老年(白色,粉红色),中年(灰斑纹,灰斑块)和幼仔(灰色)【生活习性】不集成大群,常3-5只在一起,或者单独活动。
性情活泼,在风和日丽的天气,常在水面跳跃嬉戏,有时甚至将全身跃出水面近1米高。
游泳的速度很快,有时可达每小时12海里以上。
真海豚【生活习性】多成数十头至数百头的大群,活动敏捷,游泳中常跳出水面,喜跟随船只。
哺乳期超过1年。
【分布】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宽吻海豚【生活习性】主要以带鱼、鲅鱼、鲻鱼等鱼类为食,也吃乌贼等头足类动物。
宽吻海豚喜欢群居,常见有数百只的大群出没。
寿命约30~35年。
最聪明的海洋哺乳动物能用高频声波把鱼类等猎物击昏,然后从容地取食。
群体成员之间的眷恋性也很强,【分布】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等海域。
江豚【生活习性】多聚集在咸淡水交汇的水域内,也可溯游至长江中游,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
喜单独活动,有时也结成2-3只的小群。
【分布】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入海口及长江中下游道尔鼠海豚露脊鲸【生活习性】主食浮游生物。
性温顺,动作缓慢,由于滥捕而濒临绝灭。
露脊鲸的经济价值较大,皮可制革,肉可食,脂肪可作工业原料,鲸须可制工艺品,鲸脑油可制精密仪器润滑油,骨可制肥料,内脏、内分泌腺除可食用外,尚可提取激素等。
【分布】黄海、东海、南海。
灰鲸【生活习性】灰鲸一般生活在很浅的水域,性情较为活跃,可以经常看到它鱼跃前进。
渤海和黄海为什么不相容

渤海和黄海为什么不相容第一篇:渤海和黄海的地理环境差异渤海和黄海是中国东海岸两片重要的海域,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使得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不相容。
主要存在的差异包括地理位置、海水属性、气候特点以及海洋生物种类等等。
首先,渤海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半封闭浅海,地理位置较为偏北。
而黄海则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是连接渤海与东海的过渡海域,地理位置相对更加靠南。
这种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两海之间存在海洋水流的交汇和混合,进而影响了它们的海水属性。
渤海的水域相对浅平,水深较浅,也较为封闭,水体主要是以河水输入为主,使得渤海的盐度较低,另外由于受河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渤海的水体容易形成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
相对而言,黄海的水域更加开阔,海水深度逐渐加深,且加入了东海的水域,所以黄海的盐度略高于渤海,而且也较少出现富营养化的现象。
其次,渤海和黄海的气候特点有所不同。
由于渤海地区的地理环境,温度相对较低,空气湿度较大,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年降水量较多。
而黄海地区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热冬冷,空气湿度较低,受暖流影响,年降水量较小。
这些气候特点的不同,会影响到两海的海洋生态环境,使得渤海和黄海的生物种类和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最后,渤海和黄海在海洋生物种类方面也存在差异。
渤海水域受淡水输入较多,养分丰富,适宜淡水生物和近海沿岸生物生长,如田螺、鲤鱼、奶玉、螺蛳等。
而黄海则处于黄海渤海大陆架,有较多的中、近海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如对虾、带鱼、多宝鱼等。
在两海之间,由于气候和水文条件的变化,还有利于一些特定的海洋生物的繁殖和迁徙,使得两海的生物多样性也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渤海和黄海由于地理位置、海水属性、气候特点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差异,造成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的不相容。
然而,正是这些差异造就了两海的独特之处,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海洋资源和独特的海洋生态环境。
因此,我们需要保护好渤海和黄海的生态环境,促进两海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渤、黄、东海蓝点马鲛渔场分布的逐月与年间变化

春汛
21840 20265 17828 22600 25640 22469 23654 27271 32510 21518 19984 24438 26674 16658 16726 17026 16581
秋汛
5981 5446 1734 4441 5865 5718 4972 6726 5415 7670 9199 8892 12684 18307 15483 21278 12086
合计 1699 16192 27821 25711 19562 27041 31505 28187 28626 33997 37925 29188 29183 33330 39358 34965 32209 38304 28667
3. 蓝点马鲛洄游移动规律
我国蓝点马鲛的越冬场主要位于东海的外海海域及黄 海东南部的外海海域,主要越冬期为1~2月。3月,鱼群 开始陆续游离越冬场作生殖洄游。其南部鱼群4月向北经 大沙渔场分赴黄渤海各产卵场,其中,部分鱼群直接进入 吕泗产卵场开始产卵。来自另一越冬场的群体西进到达大 沙渔场,除部分到达吕泗渔场产卵外,主支则向西北,经 连青石进入海州湾或游向黄渤海其他产卵场。9月,鱼群 陆续游离渤海开始作适温洄游,部分鱼群进入黄海北部海 域索饵。10月,蓝点马鲛主群开始南移。11月,鱼群已基 本南移,在渤海和黄海北部鱼群,已没有或很少分布。12 月,蓝点马鲛鱼群陆续返回越冬场越冬。
• 式中:渔获量表示蓝点马鲛在0.5°×0.5°渔区范围内一 个月的产量 ;投网次数统计的是有记录的所有生产渔船在 该月份该渔区总计的投网次数。
1.4 分析方法
• (1) 利用各月渔获量及CPUE分布作为分析蓝点马鲛作 业渔场分布的指标。
• (2) 以月为单位,使用sufer绘制1973~1982十年间渔获 量、CPUE与海表温度(SST)、海表盐度(SSS)相叠加 的空间分布图,分析蓝点马鲛作业渔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 子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海洋的物种多样性在中国海域,已经记录了20278个物种,它们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门。
动物界的物种数量最多。
动物界24个门中,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每门都超过2500种。
植物界的6个门包括海藻3个门共794种,维管束植物3个门共413种,原生生物界7个门近5000种(表1)。
中国海24个动物门中有10个门是海洋生境特有的,海洋的物种比淡水多、比陆地少,物种数由北往南递增。
中国海域既是许多热带海洋生物分布的北缘,又是一些温带海洋生物分布的南界。
2 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邻近中国大陆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总面积为473万km2。
黄海和渤海生物区系处在北温带海的边缘,东海和南海属亚热带性质,各自呈现了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
在中国近海,黑潮流域、河口水域和上升流区也呈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 渤海渤海是深入中国大陆的一个内海,面积约8万km2,最大深度70m,平均深度18m。
渤海浮游植物已记录120多种,以硅藻为主,多系广温低盐种类。
优势种有圆筛藻(Coscinodiscacus)、角毛藻(Chaetoceros)、根管藻(Rhigosoleni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
浮游动物约有100多种,多属温带低盐种,也有一些外海种类。
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等为优势种。
底栖植物记录100多种,多系暖温性种类,潮间带以绿藻为主,潮下带则以褐藻和红藻为主。
底栖动物记录140多种,以广温性低盐种为主,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 meretrix)、褶壮蛎(Ostrea plicatula)、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等种类生物量较大,可形成渔业。
游泳动物120余种,以鱼类为主,尚有少数虾、蟹类、头足类及海兽。
主要鱼类有黄鲫(Setipinna taty)、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黄姑鱼(Nibea albilora)、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20多种。
(2)黄海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面积38万km2,平均水深44m,最深只有140m,黄海环流基本上由中国沿岸地区的黄海暖流和沿岸流所组成。
主要为泥质粉砂质沉积物所覆盖。
黄海处于北温带,来自寒带、亚寒带、热带和亚热带的生物种群与本地土生种汇在一起构成独特的生物区系。
浮游植物已记录368种。
优势种类有圆筛藻、角毛藻、根管藻、盒形藻(Biddulphia)、菱形藻(Nitzschia)、多甲藻(Peridinium)等,生态类型多样,且显示出明显的温带海域特点。
浮游动物已记录130种,既有沿岸流带来的暖温带近岸种,也有由黑潮带来的暖水种。
主要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细脚拟长蜮(Parathemisto gaudichaudi)及强壮箭虫等。
底栖动物已记录约200多种,以多毛类种数最多,次为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棘皮动物。
分布较广的有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长须沙蚕(Nereis longior)、持真节虫(Euclymene annandalei)、褐色角沙蚕(Ceratonereis erythraeensis)、背褶沙蚕(Tambalagamia fauveli)、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钩倍棘蛇尾(Amphioplus ancistrotus)、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等。
游泳生物黄海北部已发现219种;黄海南部有225种。
以鱼类为主,其他有虾、蟹及头足类等。
主要优势种有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黄鲫、青鳞鱼(Harengula Zundsi)、小沙丁鱼(Sardinella)、鳀、银鲳(Stromateoides argenteus)、鳓(Ilisha elongata)、半滑舌鳎、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黄姑鱼、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鲈、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
黄海有鲸类15种,鳍脚类3种、海龟4种。
(3)东海东海面积约为77万hm2,大部分陆架区平均水深370m。
最深达2719m。
东海沿岸流和台湾暖流是东海浅水区域的两支主要海流。
浮游植物种类在长江口附近有64种,浙江沿岸有261种。
优势种类有中肋骨条藻、圆筛藻、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auderi)、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等。
生态类型以近岸性暖温种为主。
浮游动物长江口附近有81种,浙江沿岸有223种。
生物量以夏季为最高。
主要种类有中华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等。
底栖生物已记录342种,其中软体动物77种,多毛类77种,甲壳动物95种,棘皮动物136种,鱼类62种,其他18种。
游泳生物长江口及浅海区有鱼类167种。
浙江浅海区游泳生物有203种,主要种类是: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带鱼、鳓鱼、银鲳、龙头鱼(Harpodon nekereus)、鮸鱼(Miichthys miiuy)、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蛇鲻(Saurida spp.)、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等。
(4)南海南海地处热带、亚热带,面积350万km2。
除大陆架区外,有面积约占30%的深海,平均水深1400m。
南海北部有沿岸流和南海暖流两大流系。
浮游植物在南海各不同沿海区有104~260种左右,主要是硅藻和甲藻,优势类群是硅藻中的角毛藻类和根管藻类。
浮游动物在南海北部沿岸已记录130种左右,南海的南部为250种,主要优势类群为挠足类,多数海区季节变化不很明显,呈现单周期变化类型。
底栖生物在广东河口区水域以低盐种类为主,具有种类少而数量大的特点,已记录有319种。
粤东中西部和粤西沿岸水域底栖生物组成中多数是南亚热带高盐性种类和一些热带性种类,共有820种,优势类群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等。
海南沿岸水域底栖生物组成大体上属热带性种类,共有755种,以珊瑚类和海藻类为主,其次为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
广西沿岸水域底栖生物共有832种。
优势种以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为主,其次为毛蚶。
在南海的西沙群岛,底栖生物共135种,其中甲壳动物占30.37%,其次为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
游泳生物在南海北部的鱼类已有记录的共1064种,有经济价值的约100种,主要有蓝圆鰺(Decapterus maruadsi)、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日本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等。
虾类有200多种,如对虾(Penaeus)、赤虾(Metapenaeopsis)、樱虾(Metapenaeus)等,多为热带、亚热带种类。
南海的南部有鱼类535种。
南海鱼虾类特点是没有占绝对优势的种类。
南海北部头足类有58种,其中常见经济种25种,如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夏威夷双柔鱼(Nototodarus hawaiiensis)、乌贼等,南海南部则以珊瑚礁鱼类和热带大洋性鱼类占优势。
(5)黑潮流域(局部)生态系统黑潮是中国海陆架区毗邻的最大流系,其热量和水量对中国陆架区浅海都有重大影响,也是世界上强海流之一。
据1984年至1990年进行黑潮调查及中日合作黑潮调查研究,黑潮流域生物已鉴定的有:浮游植物419种,浮游动物697种,鱼类180余种以及游泳生物约2000种。
黑潮生物主要类群的生态特点多样,如浮游植物有高温高盐种,偏高温低盐种,偏低温高盐种和广温广盐种。
浮游动物包括暖温带近岸类群和热带大洋类群。
鱼类可分为上层鱼(Pelagic)、中层鱼(Meso-pelagic)、下层鱼(Demersal或Benthic)等。
由于黑潮的高温、高盐特性,黑潮有它的指示种,特别是浮游生物指示种。
如居于浮游植物的热带戈斯藻(Gossleriella tropica),南方星纹藻(Asterolampra marylandica),达氏角毛藻(Cheatoceros dadayi),双刺角甲藻(Ceratocorys bipes),四齿双管藻(Amphisolenia schauinslandi)等。
浮游动物指示种有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海洋真刺水蚤(Euchaeta marina),芦氏拟真刺水蚤(Pareuchaeta russelli),肥胖箭虫,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宽假浮萤(Pseudoconchoecia concentrica),柔巧磷虾(Euphausia tenera)等20余种。
(7)上升流生态系统中国渤海中部,黄海冷水团区,山东半岛近海,浙江近海,闽南沿海,台湾西南,粤沿海,海南东南部都有上升流区,举例如下:闽南近海上升流生态系统:从福建漳浦礼士列岛至粤东甲子海域,以南澎列岛为中心,夏季出现低温、高盐(与外缘水相比,表层温度偏低2~4℃,盐度偏高0.5~1.5);表层水溶解氧的浓度和饱和度分别低于4.4ml/L和90%;营养盐特别高(N+13.8μmol/L,P+0.4μmol /L),对上升流有指示意义的芦氏拟真刺水蚤,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 maimai)和拟海湾(Dolioletta gegenbauri)在夏季大量出现。
细菌生物量碳含量高达66.6mg/m3,并以嗜冷性的明亮发光细菌为优势种,浮游植物高密集(>108个/m3),初级生产力达1.06g/(m2·d)(以碳计),浮游动物总量>250m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