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合集下载

黄海潮汐规律

黄海潮汐规律

黄海潮汐规律
黄海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大海湾,其潮汐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自转、月球引力、太阳引力等。

在黄海,潮汐周期约为12小时,每天会发生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

黄海的潮汐规律与地形、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黄海南部的江苏、浙
江等地处于长江三角洲和钱塘江口附近,水流较为复杂,因此涨落潮
幅度较大。

而北部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则受到渤海和朝鲜湾的影响,涨落潮幅度相对较小。

此外,黄海还受到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影响。

夏季时,受到台风和暴雨
等天气系统的影响,潮汐幅度会增大;而冬季时,则相对稳定。

总体来说,在黄海内部各个区域的潮汐规律存在差异。

但是无论在哪
个区域内,都可以通过观测历史数据和现场实测数据来预测未来的涨
落潮情况。

这对于黄海沿岸的渔民、船员以及海洋科研工作者等都具
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可以利用潮汐规律来规划港口建设、航行路线,
以及进行海洋资源开发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潮汐规律的研究来更
好地了解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变化。

总之,黄海潮汐规律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话题。

虽然涉及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通过科学观测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并且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黄海潮汐规律

黄海潮汐规律

黄海潮汐规律概述黄海是中国重要的海洋资源,其潮汐规律对于沿海地区的航行和渔业等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黄海潮汐的规律主要受到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影响,形成了周期性的潮汐变化。

本文将通过阐述黄海潮汐的形成原理、主要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详细解读黄海潮汐规律。

形成原理黄海的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月球对地球产生引力导致潮汐,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也有一定的影响。

月球引力产生的潮汐力,使得水体在潮汐作用下产生周期性变化,即形成了潮汐现象。

黄海潮汐规律的形成,主要与下面几个因素相关: 1. 月球引力:月球绕地球运动产生的引力是黄海潮汐规律形成的主要原因。

月球在地球周围的运动导致海洋水体的起伏变化,形成了潮汐现象。

2. 太阳引力:太阳也对地球的潮汐产生一定的影响,尽管对于黄海潮汐规律来说相对较小,但仍然有一定的作用。

太阳对黄海潮汐规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潮汐的增强或减弱。

3. 地理条件:黄海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也影响着潮汐规律的形成。

黄海周围的陆地地形、海岸线曲折程度以及海底地理条件等都会对潮汐产生一定的影响。

主要特点黄海潮汐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 周期性:黄海潮汐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每天会发生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其中高潮时间和低潮时间相隔约6小时。

潮汐周期性的出现,使得黄海地区的潮汐变化规律相对稳定。

2. 变化幅度大:黄海的潮汐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尤其是部分浅海区域。

有些地方潮差可达2-3米,甚至更高。

这种潮差大的特点对于船只进出口岸以及沿海渔业等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

3. 潮汐流速快:黄海的潮汐流速较快,尤其是潮汐涨潮时期。

有些地方的潮流速度可达每小时2-3节。

这种潮汐流速快的特点,对于航行活动和水产养殖等具有一定的影响。

影响因素黄海潮汐规律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要包括: 1. 地理形态:黄海周围的地理形态对潮汐规律有一定的影响。

浅海区域、海底地貌的突出等都会导致潮汐变化幅度较大。

2. 月球与太阳位置:月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也是黄海潮汐规律的重要影响因素。

黄海自然环境概述

黄海自然环境概述
自然环境
水文环境
气候环境
地质环境
泥沙环境
环流 从整体来看,黄海海流微弱,流速通常只有最大潮流速度的十分之 一左右。表层流受风力制约,具有风海流性质。在盛行偏北风季节,多偏 南流;在盛行偏南风季节,多偏北流。黄海环流主要由黄海暖流(及其余 脉)和黄海沿岸流所组成(见东海中图3)。黄海暖流是对马暖流在济州岛 西南方伸入黄海的一个分支(有人称为“对马暖流西分支”),它大致沿 黄海槽向北流动,平均流速约10厘米/秒(在源地也不超过25厘米/秒)。它 是黄海外海水的主要来源,具有高盐(冬季兼有高温)特征,但在北上途 中逐渐变性。当它进入黄海北部时已成为余脉,再向西转折,经老铁山水 道进入渤海时,势力已相当微弱。 黄海沿岸流是黄海沿岸流系(包括西朝鲜沿岸流、辽南沿岸流、苏北 近岸局部性沿岸流等)中的一支,是低盐(冬季兼低温)水流,水色混浊, 流速小于25厘米/秒。它上接渤海沿岸流,沿山东半岛北岸东流,在成山角 附近转向南或西南流,绕过成山角后大致沿40~50米等深线的走向南下, 在长江口北(约北纬32°~33°附近)转向东南,越过长江浅滩侵入东海, 其前锋有时可达北纬30°附近。这支沿岸流在山东半岛北岸一带流幅较宽, 夏季最宽时可达50余公里。在成山角一带,流幅变窄,流速增大,越过成 山角后流速剧减,而自海州湾往南,流速又渐增,至北纬34°附近,增至 25厘米/秒左右。黄海沿岸流流速最大区在山东半岛北岸、成山角外和大沙 渔场附近。
水团
沿岸水团、黄海中央水团和南黄海高盐水团是黄海最基本的3类水团。 黄海沿岸水系指黄海沿岸约20~3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入海江河淡水与 海水混合,形成的辽南沿岸水、鲁北沿岸水、苏北沿岸水和西朝鲜沿岸水。 这些沿岸水的共同特征是:盐度终年较低(大多数低于32.0‰)、海水混 浊,透明度小,温、盐度的季节变化大,水团的水平范围夏大而冬小,但 厚度是夏浅而冬深。 黄海中央水团分布在黄海中央水下洼地区域,其南端可进入东海。它 是由进入大陆架浅海的外海水与沿岸水混合后,在当地水文气象条件的影 响下形成的混合水团。冬半年(11月至翌年3月),水团呈垂直均匀状态, 温度约为3~10℃,盐度约为32.0~34.0‰。夏半年(4~10月),由于增 温降盐作用,黄海中央水团明显地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高温(25~ 28℃)、低盐(31.0~32.0‰)水,厚度约为15~35米;下层为低温 (6~12℃)、高盐(31.6~33.0‰)水,称为“黄海底层冷水”(习惯 上称为“黄海冷水团”)。两者之间出现明显的跃层。

黄海潮汐规律

黄海潮汐规律

黄海潮汐规律黄海,位于中国东部,东临韩国,西接山东半岛,南隔黄海海峡与东海相望,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域之一。

黄海潮汐规律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对于渔民、海运业者和科研人员都有着重要意义。

黄海的潮汐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月球引力、太阳引力、地球自转等。

其中,月球引力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产生的引力作用使得海洋产生潮汐现象。

根据月球相对于地球的位置不同,潮汐出现的时间和高度也会有所变化。

在黄海,潮汐规律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一般来说,每天会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分别对应涨潮和落潮。

潮汐的周期大约为12小时25分钟左右,这是由于地球自转和月球引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涨潮时,海水会逐渐上涨,最终达到最高水位;而在落潮时,海水则会逐渐退去,直至达到最低水位。

除了每天的潮汐规律外,黄海还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

夏季时,由于季风的影响,潮汐的幅度会有所增加,海水会涌动更为剧烈。

而在冬季,潮汐的幅度相对较小,海水波动较为平缓。

这种季节性的变化也给渔民和海运业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需要他们根据季节变化及时调整作业计划。

黄海潮汐规律对于海洋生态系统也具有重要影响。

潮汐的周期性运动会影响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此外,潮汐还会带动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和废弃物质的扩散,影响海洋环境的清洁度和生态平衡。

总的来说,黄海潮汐规律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研究潮汐规律,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科学的发展。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这一领域,深入探索黄海潮汐规律的奥秘,为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海平面基准点

海平面基准点

海平面基准点
我国海平面基准点为黄海。

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是一个近似南北向的半封闭浅海。

它在西北以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连线为界,与渤海相联系南以中国长江口北岸启东嘴与济州岛西南角连线为界,与东海相连。

黄海的名称来源于它的大片水域水色呈黄色,由于历史上黄河有七八百多年的时间注入黄海,使得河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将黄海近岸的海水染成了黄色,遂被称为黄海,并成为国际通称。

注入黄海的主要河流有鸭绿江、大同江、汉江、淮河等,主要沿海城市有中国连云港、盐城、南通、日照、青岛、烟台、威海、大连、丹东等。

黄海的正确译法

黄海的正确译法

黄海的正确译法
黄海是中国东海的一部分,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较大的内海。

黄海是中国重要的渔业、航运和海洋资源开发区域之一,也是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和战略重要区域。

因此,对于黄海的正确译法,尤为重要。

目前,黄海的英文译法有很多种,例如:Yellow Sea、Hwang Hai、Hwanghae、Huang Hai等。

其中,Yellow Sea是最常用的译法,但这并不是黄海的准确译法。

根据国际海洋组织(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的规定,黄海的英文译法应为“Huang Hai”。

这是因为,根据汉语拼音的规则,“黄海”的拼音为huánghǎi,其中“h”应该被译为“H”,“ǎi”应该被译为“ai”,而不是“ei”。

因此,正确的译法应该是“Huang Hai”,而不是Yellow Sea或
其他任何译法。

这也可以避免因误译而产生的歧义或误解。

总之,对于地名的翻译,尤其是对于重要的地名,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准确、规范和一致,遵循相关的国际规范和语言规则,以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 1 -。

海南诗人黄海作品

海南诗人黄海作品

海南诗人黄海作品
【最新版】
目录
1.介绍黄海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分析黄海的诗歌特点
3.探讨黄海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4.总结黄海在我国诗歌界的地位和影响
正文
黄海,一位来自我国海南省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黄海生于 20 世纪50 年代,自幼生活在海南,这里的热带气候、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间文化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黄海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为人称道。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质朴,却又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表达。

他的诗歌中常常充满了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人生和社会的诸多问题。

黄海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关注,这些主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诗歌世界。

黄海在我国诗歌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海南诗歌的代表,他的创作理念和诗歌风格也对海南乃至全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被广泛发表和传播,也被收入多种诗歌选集,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1页共1页。

对黄海的描写句子简短唯美(精选两篇)

对黄海的描写句子简短唯美(精选两篇)

对黄海的描写句子简短唯美(篇一)黄海,那广袤辽阔的海洋,承载着大自然的神秘和美丽。

它的浪花洗涤着心灵,泛起的涟漪带来静谧和宁静。

让我们用简短而唯美的句子描绘黄海的壮丽景象。

1. 晨光洒在黄海之上,金色的波浪如同璀璨的宝石。

2. 暮色降临时,黄海上的霞光映照着天空,如同绚丽的织锦。

3. 黄海波涛汹涌,一波一波的浪花如玉般闪耀。

4. 潮水在黄海上拥抱着群岛,形成了一幅天然的画卷。

5. 蓝天与黄海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无比壮丽的画面。

6. 黄海的水面宛如镜子般湛蓝,照映出天空和云彩的美丽。

7. 海风轻轻拂过黄海,带来了凉爽和宁静。

8. 黄海的波浪不停地拍打着岩石,发出悦耳的声音。

9. 夕阳西下时,黄海变得温柔而安静,如同一片黄金海洋。

10. 黄海的浪涛翻腾,激起了壮阔的浪花,仿佛在唱响大自然的赞歌。

11. 黄海的湛蓝如同宝石般璀璨,让人陶醉其中。

12. 海鸥在黄海上翱翔,为这片天地增添了生机与美丽。

13. 黄海的水像丝绸般柔软,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14. 无垠的黄海与蔚蓝的天空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15. 晨曦洒在黄海上,波光粼粼,宛如一片金箔。

16. 黄海上泛起的浪花如同白色的绵羊,在海面上舒展奔腾。

17. 黄海的波涛宛如大自然的乐章,悠扬而动听。

18. 黄海的水面波平如镜,犹如一面天然的明镜。

19. 当海风吹过黄海时,带来海水的氤氲香气,令人陶醉其中。

20. 黄海的湛蓝与白云交相辉映,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一幅天堂般的画面。

21. 黄海的波浪滚滚而来,仿佛在迎接大海的归航。

22. 夕阳余晖照耀下的黄海,散发出独特的温暖与绚丽。

23. 黄海的水面泛起微澜,如同一面柔软的薄纱。

24. 黄海波光粼粼,每一片浪花都蕴藏着大自然的力量。

25. 月光洒在黄海上,波光粼粼,仿佛一条银色的航道引领着人们的灵魂。

26. 黄海的浪花拍打着岩石,发出美妙的音符,唤醒沉睡的大地。

27. 那一抹深蓝的黄海,宛如一面高贵的天然宝石,璀璨夺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海姓名:学号:班级: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

黄海平均水深44米,海底平缓,为东亚大陆架的一部分。

注入黄海的主要河流有鸭绿江、大同江、汉江、淮河等,主要沿海城市有大连、丹东、天津、汉城、青岛、烟台、连云港等。

黄海方位图黄海,在朝鲜半岛被称为“西海”西太平洋地边缘海,全部为大陆架所占地浅海,它位于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北面和西面濒临中国,东邻朝鲜半岛。

中国的主要河流,如淮河、碧流河、鸭绿江及朝鲜半岛的汉江、大同江、清川江等注入黄海,因河水携带泥沙过多,使近海水呈黄色而得名。

表层沉积物为陆源碎屑物,局部地区有残留沉积。

自岸向海沉积物由粗到细呈带状分布。

沿岸区以细砂为主,间有砾石等粗碎屑物质。

东部海底沉积物主要来自朝鲜半岛,西部系黄河和长江的早期输入物。

中部深水区是泥质为主的细粒沉积物,主要是黄河输入的物质。

粗、细沉积物之间有宽窄不等的粉砂质沉积。

黄海基底由前寒武系变质岩系组成。

北部属于中朝准地台的胶辽隆起带,在第三纪时基本上处于隆起背景。

南黄海在新生代时经受了大规模的断陷,接受了巨厚的沉积。

海域内的主体构造走向为北北东,由大致平行相间排列的隆起带与拗陷带(盆地)组成。

胶辽隆起带和南黄海——苏北拗陷带构成了黄海的海底构造骨架,其东南缘经浙闽隆起带延伸入东海。

这些隆起和拗陷带成为黄海陆架发育的基础和边界条件。

晚近地质时期以来,黄河、长江带来丰富的泥砂填没了构造拗陷、水下谷地、构造隆起和水下丘岭,从而形成了现在宽广、平坦的大陆架。

受季风影响,黄海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温暖潮湿。

10月至翌年3月,盛行偏北风,北部多为西北风,平均风速为6~7米/秒;南部多北风,平均风速为8~9米/秒。

常有冷空气或寒潮入侵、强冷空气能使黄海沿岸气温下降10~15℃。

4月为季风交替季节,风向不稳定。

5月,偏南季风开始出现。

6~8月,盛行南到东南风,平均风速5~6米/秒。

常受来自东海北上的台风侵袭,大风主要随台风而产生。

黄海平均气温1月最低,为-2~6℃,南北温差达8℃;8月最高,平均气温全海区25~27℃。

年平均降水量南部约1000毫米,北部为500毫米;6~8月为雨季,降水量可占全年的一半。

冬、春季和夏初,沿岸多海雾,尤以7月最多。

黄海西部成山角至小麦岛,北部大鹿岛到大连,东部从鸭绿江口、江华湾到济州岛附近沿岸海域为多雾区。

其中成山角年均雾日为83天,最多一年达96天,最长连续雾日有长达27天的记录,有“雾窟”之称。

从整体来看,黄海海流微弱,流速通常只有最大潮流速度的十分之一左右。

表层流受风力制约,具有风海流性质。

在盛行偏北风季节,多偏南流;在盛行偏南风季节,多偏北流。

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的基本流向终年比较稳定,流速皆有夏弱冬强的变化。

黄海暖流及其余脉北上,而黄海沿岸流南下,形成气旋式的流动。

夏季,特别是在北黄海,此气旋式的流动因黄海冷水团密度环流的出现而趋于封闭。

与此同时,黄海环流的流速也得到加强。

沿岸水团、黄海中央水团和南黄海高盐水团是黄海最基本的3类水团。

黄海沿岸水系指黄海沿岸约20~3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入海江河淡水与海水混合,形成的辽南沿岸水、鲁北沿岸水、苏北沿岸水和西朝鲜沿岸水。

这些沿岸水的共同特征是:盐度终年较低(大多数低于32.0‰)、海水混浊,透明度小,温、盐度的季节变化大,水团的水平范围夏大而冬小,但厚度是夏浅而冬深。

黄海冷水团是一个温差大、盐差小,而以低温为其主要特征的水体。

这一冷水实际上是冬季时残留在海底洼地中的黄海中央水团。

它在增温季节,相对于变性剧烈的上层水和周围的沿岸水,才显现为冷水。

12月至翌年3月为冷水团温盐特性的更新形成期;4~6月为冷水团的成长期;7~8月为强盛期;9~11月为冷水团向冬季更新过渡的消衰期。

南黄海高盐水,也称黄海暖流水,位于黄海东南部,是伸入黄海的对马暖流高盐水与黄海中央水团混合形成的。

冬季,呈现为高温高盐特征。

夏季,由于层化和上层中央水的扩展,上层消失,下层仍然位于黄海的东南部,保持着冬季的特征。

一,黄海资源(1)鱼类资源黄海的生物区系属于北太平洋区东亚亚区,为暖温带性,其中以温带种占优势,但也有一定数量的暖水种成分。

海洋游泳动物中鱼类占主要地位,共约 300种。

主要经济鱼类有小黄鱼、带鱼、鲐鱼、鲅鱼、黄姑鱼、鳓鱼、太平洋鲱鱼、鲳鱼、鳕鱼等。

此外,还有金乌贼、枪乌贼等头足类和鲸类中的小鳁鲸、长须鲸和虎鲸。

浮游生物,以温带种占优势。

其数量一年内出现春、秋两次高峰。

底栖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可供食用的种类,最重要的是软体动物和甲壳类。

经济贝类资源主要有牡蛎、贻贝、蚶、蛤、扇贝和鲍等。

经济虾、蟹资源有对虾(中国对虾)、鹰爪虾、新对虾、褐虾和三疣梭子蟹。

棘皮动物刺参的产量也较大。

黄海的底栖植物可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也以暖温带种为主。

西部冬、春季出现个别亚寒带优势种;夏、秋季还出现一些热带性优势种。

底栖植物资源主要是海带、紫菜和石花菜等。

黄海生物种类多,数量也大。

黄海主要渔场有海洋岛、海东、烟威、石岛、青岛、海州湾、吕泗、大沙、沙外等渔场。

(2)海洋能资源①温差能黄海的温度和盐度地区差异显著,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较大,具有明显的陆缘海特性。

由南向北,由海区中央向近岸,温度和盐度都几乎均匀地降低。

黄海是中国近海温跃层最强而盐跃层最弱的区域。

温跃层主要是由于海面增温和风混合造成的季节性跃层(也称“第一类跃层”),有时也出现“双跃层”现象。

跃层持续时间达8个月。

强温跃层区位于北黄海中部和青岛外海,最强盛时中心区域最大强度每米分别为1.28℃和1.80℃。

温差能资源蕴藏量没有像南海和台湾东岸太平洋海域那样大。

②潮汐能海洋潮汐孕含着巨大的能量。

这种能量包括两种:由潮汐的垂直升降运动所含的势能和由潮流的水平运动所含的动能,统称为潮汐能。

自南部进入黄海的半日潮波与山东半岛南岸和黄海北部大陆反射回来的潮波互相干涉,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了两个逆时针向旋转的潮波系统。

无潮点分别位于成山角以东和海州湾外。

黄海大部分区域为规则半日潮,只有成山角以东至朝鲜大青岛一带和海州湾以东一片海区,为不规则半日潮。

③波浪能黄海海浪的形成受到区域的限制,以风浪为主。

其中北部一般以风浪为主,南部则多见涌浪。

从9月至翌年4月,北部多西北浪或北浪,南部以北浪为主。

6~8月,北部多东南浪或南浪,南部以南浪为主。

黄海的涌浪,夏、秋季大于冬季,浪高一般多为0.1~1.2米,受台风侵袭时,可出现2.0~6.0米的涌浪。

(3)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是有机物在缺氧的地层深处和一定温度、压力环境下,通过石油菌、硫磺菌等分解作用而逐渐形成,并在圈闭构造中聚集和保存。

规模巨大的海底油气田,常常与大陆沿岸区年轻沉积盆地内的大型油田有联系,在地质史上同属于一个沉积盆地或是其延伸部分。

中国近海海域广阔的大陆架是大陆延伸至浅海的部分,它们既有长期的陆地湖泊环境,又有长期的浅海环境,接受了大量的有机物和泥沙沉积,形成了数千米至万米厚的沉积层,其油气资源之丰富,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经调查,我国近海海域共发现18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总面积约130×104km2,其中近海大陆架上已发现的含油气沉积盆地9个,面积90×104km2,较深海区已发现的含油气沉积盆地9个,面积40×104km2。

石油资源量约500×108t,天然气资源约22.3×1012m3。

黄海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南黄海,南黄海含油气盆地面积约10×104km2,是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它是陆地苏北含油盆地向海延伸的部分,共同构成苏北-南黄海盆地。

盆地分南北两个坳陷,北部坳陷中新生界沉积厚度超过4000m,下第三系的砂岩疏松,具有较好的储油条件。

南部坳陷的中新生界沉积厚度超过5000m,具备形成油气藏的基本条件。

盆地内有19个凹陷,11个凸起,30余个二级构造,28个含油构造。

(4)海水资源①海盐海盐是我国盐业资源的重点,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

北方沿海滩涂,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高温、少雨、强日照、多风同期集中在4-5月,成为我国盐田的集中分布区和海盐生产基地。

北方海盐生产分为辽宁、长芦、山东和江苏四盐区。

它们的面积占全国盐田总面积(33.7×104hm2)的80%。

长江口以北的黄、渤海沿岸多为淤泥质海岸,岸线平直,坡度平缓,物质组成以粉土、粉砂土为主,渗透性小,适于纳潮蓄水,海盐生产条件优越。

地下卤水资源是渗漏到地下的浓缩海水,其浓度一般比海水高2~6倍,从中不仅可提取氯化钠、氯化钾、芒硝等,而且含有溴、碘、铀、锶、铜等多种元素。

②海水其他化学元素的提取海水中溶存着80多种元素,其中不少元素可以提取利用,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据计算,每立方千米海水中含有3750×104t固体物质,其中除氯化钠约3000万t外,镁约450×104t,钾、溴、碘、钍、钼、铀等元素也不少。

若把这一立方千米海水中的物质提炼出来,其价值约等于10亿美元。

目前海水提溴和提镁在国外已形成产业。

海水提钾、碘、铀、重水等尚处于研究阶段。

我国对海水化学元素的提取都有一些研究,可以列为未来的开发产业。

③海水资源的利用这里所指的海水资源,专指海水中的淡水资源及海水的直接利用。

由于世界淡水资源日趋短缺而海水却极为丰富,通过海水淡化工程把海水中的淡水开发出来,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

海水淡化现有20多种技术方法。

目前技术纯熟、经济效益较好的是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

海水直接利用。

包括沿海工业冷却用水、生活用水和耐盐植物灌溉。

这是海水资源开发的另一领域。

无论是海水淡化还是直接利用海水,都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事业,需要对此进行战略部署。

在技术上要做好研究和储备工作;在产业发展上要进行规划论证和分阶段实施;在政策上要制订相应的措施,如在沿海工业大户中推广海水冷却等。

二,海洋生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1)渔业捕捞过度,海水养殖管理不善。

我国近海海域的传统鱼类资源因捕捞过度而处于衰退状态。

一些优质经济鱼类出现严重衰退现象。

近年来这些优质经济鱼类的幼鱼也被大量捕捞,使已经几近枯竭的经济鱼类资源更加难以恢复。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然而由于管理不善,出现了危害海洋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倾向。

养殖废水造成海水有机物污染和富营养化,大量采捕饵料生物,使部分滩涂贝类大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食物链,大面积的海水养殖改变了海区的生物群结构,生物种类趋于单一,降低了海区的生物多样性。

(2)海洋环境污染。

河口、港湾和海水养殖密集区近岸水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

据预测,今后20年内,我国沿海地区排放入海的工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将增加2~3倍,海洋油气开采与海运业的发展,也将使油污染呈上升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