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与朝、韩边界和黄海划分
黄海

受季风影响,黄海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温暖潮湿。10月至翌年3月,盛行偏北风,北部多为西北风,平均风速为6~7米/秒;南部多北风,平均风速为8~9米/秒。 常有冷空气或寒潮入侵、强冷空气能使黄海沿岸气温下降10~15℃。4月为季风交替季节,风向不稳定。5月,偏南季风开始出现。6~8月,盛行南到东南风,平均风速5~6米/秒。常受来自东海北上的台风侵袭,大风主要随台风而产生。黄海海区6级(10.8~13.8米/秒)以上的大风,四季都有出现,但以冬季强度大,春季次数多。大风区多位于渤海海峡至山东半岛顶端成山角一带、千里岩和济州岛等附近海域。 黄海平均气温1月最低,为-2~6℃,南北温差达8℃;8月最高,平均气温全海区25~27℃。年平均降水量南部约1000毫米,北部为500毫米;6~8月为雨季,降水量可占全年的一半。冬、春季和夏初,沿岸多海雾,尤以7月最多。黄海西部成山角至小麦岛,北部大鹿岛到大连,东部从鸭绿江口、江华湾到济州岛附近沿岸海域为多雾区。其中成山角年均雾日为83天,最多一年达96天,最长连续雾日有长达27天的记录,有“雾窟”之称。
编辑本段地质
表层沉积物为陆源碎屑物,局部地区有残留沉积。自岸向海沉积物由粗到细呈带状分布。沿岸区以细砂为主
,间有砾石等粗碎屑物质。东部海底沉积物主要来自朝鲜半岛,西部系黄河和长江的早期输入物。中部深水区是泥质为主的细粒沉积物,主要是黄河输入的物质。粗、细沉积物之间有宽窄不等的粉砂质沉积。 黄海基底由前寒武系变质岩系组成。北部属于中朝准地台的胶辽隆起带,在第三纪时基本上处于隆起背景。南黄海在新生代时经受了大规模的断陷,接受了巨厚的沉积。海域内的主体构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向为北北东,由大致平行相间排列的隆起带与拗陷带(盆地)组成。胶辽隆起带和南黄海——苏北拗陷带构成了黄海的海底构造骨架,其东南缘经浙闽隆起带延伸入东海。这些隆起和拗陷带成为黄海陆架发育的基础和边界条件。晚近地质时期以来,黄河、长江带来丰富的泥砂填没了构造拗陷、水下谷地、构造隆起和水下丘岭,从而形成了现在宽广、平坦的大陆架。第四纪以来冰期、间冰期更迭交替、海面频繁升降,使大陆架多次成陆,又多次受到海侵。最后一次海侵是在距今2~1.5万年间开始的。距今6000年左右,海面才上升到接近现在的位置。
中\朝存在的领土问题(图)

中\朝存在的领土问题(图)(一)清时期中朝第一次勘界明朝和李朝建立之初,中朝两国边界即明确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
清代,中朝两国疆界依然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两国从无异议。
朝界河鸭绿江、图们江皆发源于长白山(朝鲜称“白头山”),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三江源头。
鸭绿江、图们江中游以下河宽水深,两国边界分明,但两江,尤其是图们江上游至江源地带,河多水浅,边界不明,源头不清,因此,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造成边界纠纷。
为解决边界纠纷,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与朝方接伴史朴权和咸镜监司李善溥赴长白山查边。
5月15曰,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岭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
此次勘界过程中,各种纰漏层出不穷,给后来的中朝边界争执埋下了祸根。
首先,朝鲜接伴史朴权和李善溥因年老体衰,无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员和译员同去,这为后来所立碑文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
其次,穆克登系军人出身的一介武夫,对国境勘查技术和相关知识所知甚少,不仅没能找到图们、鸭绿两江的正源,更在将其后的边界立标过程完全委托于朝鲜官员,使所划边界对中国极为不利。
(二)“间岛”问题的发端以及边界问题的再起长白山一向被视为清朝发迹的“龙脉”之地。
由于进入长白山挖参、猎捕之人众多,请政府担心这些活动会断绝龙脉。
1762年始,清政府对东北实施了长达200余年的封禁政策,严禁进入长白山地区,鸭绿江、图们江中朝边境地区成为封禁的重点地区。
后来,由于长期的封禁政策致使东北边疆地广人稀,边备空虚,潜藏着严重的国防危机。
特别是清道光之后,由于沙俄等列强的侵略扩张,这种危机曰益加重。
这给朝鲜边民非法越境进入中国创造了客观条件。
后来,1860至1870年间,朝鲜北部地区多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民不聊生。
许多朝鲜人出于生计,冒禁非法渡鸭绿江、图们江越境,到对岸中国奉天、吉林省垦荒。
之后人数众多,开垦土地越来越多,为清政府带来诸多政治、社会问题。
后来,清政府于1867年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允许汉人迁移至此,后来在对待朝鲜移民的政策上也有所放松,在其“易服雉发”,准其领照纳租,加入中国国籍的情况下留在中国。
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

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作者:郑继永[本文说明]:本报告系引用多篇文献和网络资料综合而成,不代表某种法律观点,亦不具备国家效力,仅仅是个人兴趣所作。
文中未指明出处之资料,请自行至图书馆或者互联网中查证。
出现文责问题,本人概不负责。
中国目前的版图基本确定于清朝末年。
清朝末年时期,中国清朝政府内外交困,国际地位急剧衰退。
各藩属国或依恃外强,或与清庭决裂,原先的封贡体制分崩离析,原来在朝贡体制下被掩盖的与各藩属国之间的矛盾也纷纷浮出水面。
清朝后期,日俄势力进入朝鲜,宫廷内部的亲俄势力和亲日势力明争暗斗。
同时中朝两国之间的朝贡藩属关系此时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边界的争端即源于此时。
总体来看,中朝两国边界争议主要集中在边界的划定和所谓“间岛”地区的归属上。
而所谓的“间岛”问题正是源于边界的划定和日本的介入。
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间岛”争议问题。
一、中朝边界争议由来(一)清时期中朝第一次勘界明朝和李朝建立之初,中朝两国边界即明确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
清代,中朝两国疆界依然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两国从无异议。
朝界河鸭绿江、图们江皆发源于长白山(朝鲜称“白头山”),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三江源头。
鸭绿江、图们江中游以下河宽水深,两国边界分明,但两江,尤其是图们江上游至江源地带,河多水浅,边界不明,源头不清,因此,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造成边界纠纷。
为解决边界纠纷,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与朝方接伴史朴权和咸镜监司李善溥赴长白山查边。
5月15日,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岭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1]。
碑文[2]如下:大清烏喇總官穆克登奉旨查邊至此審視西為鴨綠東為土門故於分水嶺上勒石為記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筆帖式蘇爾通官二哥朝鮮軍官李義複趙台相差使官許樑朴道常通官金應憲(氵+憲)金慶門此次勘界过程中,各种纰漏层出不穷,给后来的中朝边界争执埋下了祸根。
首先,朝鲜接伴史朴权和李善溥因年老体衰,无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员和译员同去[3],这为后来所立碑文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安全周边形势

浅谈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摘要:我国疆域辽阔,陆地和海洋邻国多,安全环境受周边国家影响大。
边界漫长,海域辽阔,边界争议和海洋权益纠纷多。
地处大国利益交汇区,安全环境受大国影响因素复杂。
大致呈现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岛屿被掠夺、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的严峻态势。
此外,当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还存在朝核问题,印巴冲突问题,中亚地区恐怖主义问题等很多不稳定的政治因素,可以说“世界还很不太平”。
国家周边安全形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只有处理好周边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才能保证中国的高速可持续发展。
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关键词:周边矛盾巩固稳定战略发展中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这使得我们在当今由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主导的世界上处于相对孤立的位置;中国同时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后起工业化国家,我们的国家根本利益在于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的全面复兴这个基本战略目标就决定了我们的国家利益与西方大国意欲主宰世界的战略图谋存在着根本对立。
如同一块巨大的奶油蛋糕,周边国家都想从我国丰富的资源分一杯羹。
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认清迫切形势,正确看待当代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不为敌对分子的虚假宣传所蛊惑,也不盲从于专家与学者的片面之词,要做到有自己的主见,真正的了解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以下我从矛盾与战略两个角度,三大方面来探讨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问题。
一,我国周别安全环境特点(一)我国疆域辽阔,陆地和海洋邻国多,安全环境受周边国家影响大。
我国的邻国有14个国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
隔海相望的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
大部分的亚洲习惯性分界,都与中国相邻,所以中国与亚洲所有地区的形势的变动都息息相关。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的国家,地缘矛盾最多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都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日韩东海大陆架划分

这一原则与大陆架的概念是同时产生的。1945年《杜鲁门 公告》提出:“大陆架延伸至他国海岸或邻国同处于同一大陆 架的情况下,边界应由美国与有关国家按公平原则予以确定。” 后来其他一些国家在各自的国际法令中效法美国,宣称将依照 公平原则,通过协议划分同相邻国的大陆架疆界。如沙特阿拉 伯在1949年5月的声明中指出:“与其海岸相毗邻的波斯湾地 区的底土与海床的边界,将由该国政府与有关国家缔结的协定 按公平原则予以确定。”1955年6月伊朗的法令也认为,“划 定伊朗大陆架可能引起的争端应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解”。
1958年《大陆架公约》对大陆架法律地位 作了规定:“沿海国为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 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上述权利是 专属的,即“如果沿海国不勘探大陆架或开采 其自然资源。任何人在未经沿海国明确同意时, 均不得进行这种活动,或是对大陆架提出权利 主张。”但是,条文中的“主权权利”与“主 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权权利”并不意 味着国家在内水和领海内所具有的那种权利性 质,它仅指沿海国为勘探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 目的而拥有的权利。
我国坚持主张,在东海大陆架划界上,应在自然延伸原则的基础上 按照公平原则解决。1971年10月,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积极参 与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起草和审议工作。1972年,中国政府代表 安致远在联合国海底委员会上首次提出了平等协商的海洋划界原则。 1978年4 月,当第三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围绕海域划界是采取“公平原 则”还是“中间线”方法而陷入争执时,中国代表指出,“中间线或等距 离线只是划分海洋界限的一种方法,不应把它规定为必须采取的方法,更 不应把这种方法确定为划界原则。海洋划界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应该是 公平合理的原则。在某些情况下,如果采用中间线或等距离线的方法能 够达到公平合理的划界结果时,有关国家可以通过协议加以使用。但反 对在有关国家未达成划界协议前单方面将中间线或等距离线强加于另 一方。” 1982年12 月,中国政府签署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6年5月, 正式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8年6月,第九届全国人代会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该法规定“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 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200海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架,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以外依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 域的海床和海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至大陆边缘的距离 不足200海里,则扩展至200海里。”明确了我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主张是 基于自然延伸标准。关于海域划界原则,该法进一步强调了“在国际法 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以协议划定界限。
中国与周边国家海

• 同年10月内政部还公布了“我国四至地点及其经纬度、我
国与各邻国之境界线之名称与起迄地点”,同年12月内政 部方域司绘制的南海诸岛位置图(1948年2 月出版)、西 沙群岛图、中沙群岛图、南沙群岛图,在南海诸岛的周围 明确标绘了断续国界线。当时南海的周边国家并未提出任 何异议。但是随着1982年《海洋法公约》的制定,国家管 辖范围内的海域明显扩大,南沙的周围邻国纷纷觊觎南沙 群岛,悍然侵占南海海域。截至目前为止,越南已占据了 21个岛礁,菲律宾占了8个,马来西亚占了3个,文莱和印 度尼西亚我国南海的岛礁也都提出领土要求。
中国与东南亚等国的南海之争
• 南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北濒中国大陆和台湾,东临菲律宾群
岛,南以连接西南婆罗洲到苏门答腊的一条线为界,西南是从马 来西亚到马泰边界再到越南南端和越南南部沿岸。南海的总面积 350万平方公里。岛屿大都狭小,其 中最大者为东沙岛,12平方公里, 其他各岛面积要小得多。西沙最大 的永兴岛为1.85平方公里。南海有 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同时蕴 藏着大量的油气资源,因此被周边 国家觊觎。我国在南海的传统海疆 线(既地图上的不连续线),是二 次大战结束后,我国于1946年11 月—12月从日本手中接管西沙和南 沙群岛时划定的。1947 年我国内政 部公布了南海诸岛170多个岛、礁、 沙、 滩的名称
• 周边国家对资源的觊觎: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周边国家借国际海洋法的名义,瓜分我国大陆架以及经济
区,甚至公然岛屿也就不足为奇了。
• 我国长期以来对海洋权益的漠视也是
现阶段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白热
化的原因。由于
我国是传统的大陆国
家,
因此对海洋并不
重
视。由于不断的国
内政治斗争,在我国
中国海域边界划分线

中国海域边界划分线
(最新版)
目录
1.中国海域的四大海域
2.中国海域的划分
3.中国海域的分界线
4.中国海域的边界线长度
5.中国海域的周边国家
正文
中国海域边界划分线
中国的海域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即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这四大海域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两侧,自北向南呈一弧状分布,是北太平洋西部的边缘海,环绕亚洲大陆的东南部。
渤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北部,被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庙岛群岛所包围,面积约为 7.7 万平方千米。
黄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东至日本九州岛,南至长江入口一线,海域面积约为 38 万平方千米。
东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日本岛、硫球群岛之间,南至钱塘江口,台湾海峡一带与南海分界,海域面积约为 77 万平方千米。
南海位于中国大陆之南,包括中国、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各国围成的海域,海域面积约为 350 万平方千米。
中国海域的划分主要依据地理特征、气候带和海洋生态系统。
渤海和黄海位于中国大陆的温带地区,东海和南海则位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海洋生态系统主要为温带和亚热带海洋生态系统,南海则包括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洋生态系统。
中国海域的分界线主要依据地理特征和气候带。
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为辽东半岛南部老铁三岬与山东半岛蓬莱角之间。
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为
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一线。
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则为福建最南端与台湾最南端鹅銮鼻的连线。
中国海域的边界线长度约为 1.8 万千米,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海域边界线。
黄海

黄海姓名:学号:班级: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
黄海平均水深44米,海底平缓,为东亚大陆架的一部分。
注入黄海的主要河流有鸭绿江、大同江、汉江、淮河等,主要沿海城市有大连、丹东、天津、汉城、青岛、烟台、连云港等。
黄海方位图黄海,在朝鲜半岛被称为“西海”西太平洋地边缘海,全部为大陆架所占地浅海,它位于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北面和西面濒临中国,东邻朝鲜半岛。
中国的主要河流,如淮河、碧流河、鸭绿江及朝鲜半岛的汉江、大同江、清川江等注入黄海,因河水携带泥沙过多,使近海水呈黄色而得名。
表层沉积物为陆源碎屑物,局部地区有残留沉积。
自岸向海沉积物由粗到细呈带状分布。
沿岸区以细砂为主,间有砾石等粗碎屑物质。
东部海底沉积物主要来自朝鲜半岛,西部系黄河和长江的早期输入物。
中部深水区是泥质为主的细粒沉积物,主要是黄河输入的物质。
粗、细沉积物之间有宽窄不等的粉砂质沉积。
黄海基底由前寒武系变质岩系组成。
北部属于中朝准地台的胶辽隆起带,在第三纪时基本上处于隆起背景。
南黄海在新生代时经受了大规模的断陷,接受了巨厚的沉积。
海域内的主体构造走向为北北东,由大致平行相间排列的隆起带与拗陷带(盆地)组成。
胶辽隆起带和南黄海——苏北拗陷带构成了黄海的海底构造骨架,其东南缘经浙闽隆起带延伸入东海。
这些隆起和拗陷带成为黄海陆架发育的基础和边界条件。
晚近地质时期以来,黄河、长江带来丰富的泥砂填没了构造拗陷、水下谷地、构造隆起和水下丘岭,从而形成了现在宽广、平坦的大陆架。
受季风影响,黄海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温暖潮湿。
10月至翌年3月,盛行偏北风,北部多为西北风,平均风速为6~7米/秒;南部多北风,平均风速为8~9米/秒。
常有冷空气或寒潮入侵、强冷空气能使黄海沿岸气温下降10~15℃。
4月为季风交替季节,风向不稳定。
5月,偏南季风开始出现。
6~8月,盛行南到东南风,平均风速5~6米/秒。
常受来自东海北上的台风侵袭,大风主要随台风而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87年4月7日至5月19日,中朝进行了第二次勘界,取得如下成果:
其一,关于江名,双方一致认为,土门、豆满、图们为一江之湝音, 图们江为中朝界河,江北岸为中国,江南岸为朝鲜。
其二,关于江流,双方认为图们江自茂山以东至人海口处,河宽水深, 界限自明,不必履勘。
其三,关于图们江上游,即茂山以西至石乙水、红土山水合流处,双方 共同“逐段考订,并无他疑”。唯一未能得到妥善解决的图们江的正源问 题,即石乙水、红土山水合流处以上至穆克登审视碑过问的江源地段,定 何水为图们江正源,并以何水划界。中方主张以石乙水为图们江正源并以 此水划界:而朝方则力主以红土山水为图们江正源,以此水划界。后来, 朝鲜拒绝派出代表商谈拟定边界之事,此次勘界未能得到最终解决。
而就交涉案件来说,1907年8月至1909年2月,“间岛案”单独交 涉;1909年2月至9月,“间岛案”并入“东三省六案”一起交涉。在日中 进行间岛案交涉期间,朝鲜政府助纣为虐,协助日本政府的侵略行 动。
历经两年的交涉,在清政府对东北六案作出重大让步从而丧失大 量权益的条件下,1909年9月4日,中日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 款》〔即《间岛条约》和《东三省交涉五案条款》)。
1904年4月,被朝鲜政府任命为北边垦岛视察使的李范允所辖炮队非法 涉图们江越境,侵占中国和龙峪抚垦局所辖上溪社等六社地区。后被清政府 延吉厅同知陈作彦、吉强军统顿胡殿甲击溃。1904年7月13日,中朝双方地 方军政官员签订了《中朝边界善后章程》。其中规定:“两国界址有白山碑记 可证,仍候两国政府派员会勘。会勘以前循旧以间隔图们江一带水各守汛 池,均不得纵兵持械潜越滋衅”。
其二、关于正源,中方主张红丹水为图们江正源,以此水划 界;朝方主张红土山水为图们江正源,以此水划界。
Created by Neevia Document Converter trial version
Created by Neevia Document Converter trial version
Created by Neevia Document Converter trial version
Created by Neevia Document Converter trial version
3、清时期中朝第二次勘界
1885年6月,朝鲜咨清政府,再次主张土门、豆满两江之说, 指称海兰江南本来是中国的延边地区为朝鲜领土,并要求双方勘 界。
1885年9月30日至11月29日,中朝两国派使共同勘界。但双方 意见发生严重分歧:
其一、关于江名,中方认为土门、豆满、图们为一江名称之 谐音;朝方主张土门、豆满(图们)为两江。
《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第一款中,中日两国政府彼此声明“以图 们江为中韩两国国界,其江源地方自定界碑至石乙水为界”。
日本通过《三省交涉五案条款》和《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进 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由于图们江正源本 为红丹水,1887年只是由于中国勘界代表向朝方妥协,改主以石乙 水为图们江正源。因而即以图们江为中朝界河这一条款来说,规定石 乙水为图们江上源,其江源地方自定界碑(即穆克登巡视碑)至石乙 水为界.从而又使中国失去了不少领土。
二十世纪初,沙俄与日本积极活动,以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利益。沙 俄政府为拉拢朝鲜,与朝鲜达成朝、俄共同统治中国延边的协议,将中国延 边地区的一半统治权让与朝鲜。于是,朝鲜依恃俄势,自1900年起,在中朝 边境多次制造事端。朝鲜政府将鸭绿江、图们江两江北岸中国边境地带视为 朝鲜领土.非法任命官吏管辖延边地区的朝鲜垦民,并与中国官民屡屡发生 冲突。
根据《中朝边界条约》第四条的规定,中朝边界联合委员会完成了两国
边界的勘察、竖桩和确定界河中岛屿和沙洲的归属的任务,明确和具体地勘 定了两国的边界。1964年3月20日,在北京,中国外长陈毅和朝鲜外长朴成 哲分别代表两国签订了《中朝边界议定书》。根据条约规定,双方于1964年 勘定了两国边界的具体走向。中朝边境线全长1334公里,其中陆界45公里, 水界1289公里。后来双方于1972至1975间进行的联检,确定沙洲、岛屿61 个,其中划归中方13个。2000年10月,中朝边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第三轮会 谈在北京举行,草签了协定。1990年开始,中朝双方进行第二次边界联检, 双方在部分岛屿的归属上产生分歧。辽宁省界段有10个岛屿未能确定。
为解决边界纠纷,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与朝方接伴史朴权和 咸镜监司李善溥赴长白山查边。5月15日,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岭鸭绿 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此次勘界过程中,各种纰漏层出不穷,给后 来的中朝边界争执埋下了祸根。首先,朝鲜接伴史朴权和李善溥因年老体 衰,无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员和译员同去,这为后来所立碑文的权威 性带来了挑战。其次,穆克登系军人出身的一介武夫,对国境勘查技术和相 关知识所知甚少,不仅没能找到图们、鸭绿两江的正源,更在将其后的边界 立标过程完全委托于朝鲜官员,使所划边界对中国极为不利。
Created by Neevia Document Converter trial version
Created by Neevia Document Converter trial version
Created by Neevia Document Converter trial version
Created by Neevia Document Converter trial version
1882年8月,朝鲜国王要求清廷允许朝鲜“刷还”在中国非法垦 居的朝鲜人,清朝允许朝鲜的这一做法。但后来朝鲜移民朝鲜政 府不但未刷还越境边民,反而并以穆克登碑为据,于1883年7月提 出土门、豆满并非“一江之名,而为两江”的主张,认为中国延边地 区的海兰江为土门江。这一主张,不仅原来的非法流民未被刷 还,反而有更多的朝鲜越境民迁移至此。这一举动成为后来“间岛” 问题的发端。
Created by Neevia Document Converter trial version
5、中朝日“间岛”交涉
日本对中国延边地区觊觎已久。1906年11月18日,朝鲜参政大臣朴斋 纯致函朝鲜统监伊藤博文,要求日本派员前往中国延边地区保护朝鲜垦 民,此话正中日本政府下怀,但考虑到成立殖民统治机构与驻屯宪兵队易 引起中国的强烈反对和欧美列强的关注,遂改为暂先在延边地区建立朝鲜 统监府的暂驻机构。于是就一手炮制了所谓“间岛”事件,声称中朝国界未 清、“间岛”归属未定,又以保护朝鲜垦民为借口,非法入侵中国的延边。 于是,自1907年8月起,中日两国开始进行“间岛案”之交涉,终至1909年9 月,长达两年之久。中日“间岛案”交涉一是在两国中央政府、使节之间进 行;一是在清东北地方政府和日本在延边非法设置的统监府间岛派出所之 间进行。
Created by Neevia Document Converter trial version
6、建国后中朝签署之边界条约
1964年,中朝两国正式划定边界以前,两国边界除陆地接壤部分外,双 方长期习惯地以鸭绿江、图门江为界。1962年,中国总理周恩来和朝鲜金日 成主席代表中国和朝鲜两国政府在平壤签订了《中朝边界条约》。条约共五 条,第一条内容主要划分了两国边界的走向;第二条规定了界河中的岛屿和 沙洲的归属。河道都以水面的宽度为准,两国共同管理、共同使用,包括航 行、渔猎和使用河水等,以及鸭绿江口外水域的划分原则;第四条主要规定 了本条约签订后即成立两国边界联检委员会,开始联检;第五条规定了换文 方式。
就交涉时间和内容分两大阶段,自1907年8月至1908年上半年,两国 围绕中朝国界即图们江是否中朝两国界河、图们江北岸是否中国领土进行 交涉;1908年下半年至1909年9月,两国围绕中国境内朝鲜恳民“保护权” 问题进行交涉。
Created by Neevia Document Converter trial version
一、中国与朝鲜的边界
1、清时期中朝第一次勘界
明朝和李朝建立之初,中朝两国边界即明确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 清代,中朝两国疆界依然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两国从无异议。中朝界河 鸭绿江、图们江皆发源于长白山,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 三江源头。鸭绿江、图们江中游以下河宽水深,两国边界分明,但两江,尤 其是图们江上游至江源地带,河多水浅,边界不明,源头不清,因此,屡有 边民非法越境,造成边界纠纷。
2、“间岛”问题的发端以及边界问题的再起
长白山一向被视为清朝发迹的“龙脉”之地。由于进入长白山挖参、猎 捕之人众多,请政府担心这些活动会断绝龙脉。1762年始,清政府对东北 实施了长达100余年的封禁政策,严禁进入长白山地区,鸭绿江、图们江 中朝边境地区成为封禁的重点地区。后来,由于长期的封禁政策致使东北 边疆地广人稀,边备空虚,潜藏着严重的国防危机。特别是清道光之后, 由于沙俄等列强的侵略扩张,这种危机日益加重。这给朝鲜边民非法越境 进入中国创造了客观条件。
4、《中朝边界善后章程》与中日《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
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在《马关条 约》中承认朝鲜独立,并废除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此时,亲俄派朝鲜国王高 宗认为清政府积弱无力,恃沙俄之强.重提中朝边界争议。此时朝鲜提出的 方案中除坚持以红土山水为图们江正源并以此水划界的主张外,还否认1887 年中朝第二次勘界取得疆界大局已定的成果,再次提出土门、豆满(图们) 并非谐音,实为两江的说法。更是有恃无恐地认为,图们江北岸为“朝鲜垦民 拓垦必为朝鲜领土”的无理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