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op.117 三首间奏曲演奏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其两首间奏曲作品(Op.117 No.2与Op.118 No.1)中

关于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其两首间奏曲作品(Op.117 No.2与Op.118 No.1)中

关于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其两首间奏曲作品(Op.117 No.2与Op.118 No.1)中和声运用的特点分析作者:陈琛琛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07期摘要:勃拉姆斯作为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代表之一,他在创作过程中认真思考了如何在和声上恰当地打破传统调性功能的束缚这一问题。

本文拟对勃拉姆斯的作品Op.117 No.2与Op.118 No.1进行切入,分析这两首作品所体现的和声上的浪漫主义色彩。

关键词:勃拉姆斯;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是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是浪漫主义中期的作曲家。

他的音乐作品风格呈现出多样化:既有许多深沉严肃、复杂滞重的作品,也不乏轻松幽默、平易亲切的作品。

我们知道,在西方音乐史中,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与古典时期不同,他们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但又不“循规蹈矩”,想方设法在音乐的各个层面构建个性化的语言。

其中,和声属于重要的音乐层面。

因此,勃拉姆斯作为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代表之一,他在创作过程中自然也会认真思考如何在和声上恰当地打破传统调性功能的束缚这一问题。

勃拉姆斯的第117号作品与第118号作品属于他的晚期作品,风格上较为深沉委婉。

笔者认为勃拉姆斯的这两首作品(Op.117 No.2与Op.118 No.1)体现了勃拉姆斯对和声上构思的一些思考。

因此产生了下文几个主要观点。

一、两首作品的结构图示如下作品名称曲式结构结构图示Op.117 No.2 再现单三段落名称(小节数)呈示部分(1-22小节)展开部分(23-38小节)连接(39-51小节)再现部分(52-85小节)调性 bb小调-bD大调 bD大调-f小调 bb小调Op.118 No.1 再现单三段落名称(小节数)呈示部分(1-10小节)展开部分(11-20小节)再现部分(21-30小节)尾声(31-43小节)调性 a小调-C大调 a小调 a小调 a小调-A大调二、作品Op.117 No.2在和声上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特征乐曲的开头部分(1-2小节):和声上使用变格进行Sii6-t6。

关于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其两首间奏曲作品(Op.117 No.2与Op.118 No.1)中

关于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其两首间奏曲作品(Op.117 No.2与Op.118 No.1)中

约 翰 斯 ·勃 托 斯 (J.h IIIlle ̄Bral1IT1s)足 他 I lfl‘Ⅱ{{主 义最 后
的作 fII1家 ,足浪 漫主 辽cfI!cJJ的作Illl家 他的 音乐作 格 ‘ 观 tt;多
佯 化 : 订 许 多 沉 严 卅 、 滞 匝的 作 品 , 也 不 ,乏轻 松 幽 默 、
a小调 a JJ、阐 大调
二 、作 品 0p.1 1 7 N0 2在 和 声 上 所 体 现 的 浪 漫 主 义 特 征 乐 『f1I的 部 分 (1—2/b ):fI】』 I 使 用 变 格 .i- ̄tqi-sii6一I6 变 恪 进 人 ·种 宽 松 . 蚕婉 ,浪 漫 的感 觉 这 种 川 法 ’典 时 期 垃较 少他川的 , 为这 1 址 俐 ,确 性的写法 然 ,勃 扎蛐斯 此 址 r他 乐 鬯儿 包彩化 ,使 音乐更加 “绵 延” 例 l的第 l一2/j、 。} ,.: ;分的第一 ‘ {,JIt mJ(3-6/卜十} ):使,f】r’J_ul~『j然 Lf【】弦 f1 f烫进 (f7一 7一t{、II7一《llllI7-I 、 17一sii7一D7) r III’ J。蝴 的 竹:l IlI.j乜i常 爪 段 心 陔他 』tl也 定 的 fJl此 处 并 小他 川 巩 洲 的 fffJ , 他川 r小稳定 n I然 Lf¨弦卡Il进 , 调 九法确 立 ,变得
格上较 为深沉委婉 芭 认为勃批 姆斯的这 两首 作Il『l(Oi .1 l7、I1.2
Li()l I】8 .1)怵 _r勃 札 《8j斯 埘 和声 上 构 思 的 思 号 此 产 .
,ti r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史 儿 个 t要 {见点
一 、 两 首 作 品 的 结 构 图 示 如 下

浅谈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8》的艺术特征与演奏

浅谈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8》的艺术特征与演奏

浅谈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8》的艺术特征与演奏作者:仇潇潇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以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8》为研究对象,从作曲家的生平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衍展开来,发散到作曲家内心的精神世界及艺术情感特征。

通过分析该作品的音乐结构、情感内容和演奏技巧,进一步探讨作曲家晚期的创作手法和理念。

关键词: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间奏曲艺术特征演奏分析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8-0037-03约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和钢琴家。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各类型的音乐作品,其中对钢琴作品的创作贯穿始终。

从早期的奏鸣曲创作到中期对变奏曲的热衷,晚期的勃拉姆斯则倾向于钢琴小品这一特色的浪漫主义音乐体裁。

音乐小品,是一种随性的小曲,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有一定的标题性且形式多样。

《钢琴小品OP.118》是勃拉姆斯十分经典的一套作品,共六首,每首个性鲜明,极具特色但又相互联系,亦可说这是一部六个乐章的小套曲。

该作品结构十分严谨,每一首小品在调性、速度和曲式结构方面,看似独立却不是零散地随意组合,而是以一种特定的内在联系安排在一起。

这套小品不仅在结构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在音乐表现内容上更是丰富多彩、紧密相连,这些都给演奏者带来无尽的音乐想象和发挥空间。

第一首:乐曲直接进入主题(谱例1),贯穿始终,好比打开记忆的匣门,思绪和回忆如潮水般涌出。

旋律声部以切分节奏和弦下行,以模进形式发展,仿佛往事一件一件呈现在眼前。

全曲虽短却一气呵成,拉开了整套小品的序幕。

第二首:A段主题(谱例2)以非常平静的情绪开始,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似乎是非常温馨的往事却已成回忆。

B段主题(谱例3)是全曲最动听的旋律,以二声部对唱形式呈现,再现时动力发展把全曲推向高潮,感觉是作曲家内心的呐喊。

第三首:A段主题(谱例4)是强有力的切分,非常激动的情绪给人豪爽的气势,这是作曲家点燃内心的激情鼓舞着自己对生活充满着期望。

勃拉姆斯钢琴三重奏的艺术性研究

勃拉姆斯钢琴三重奏的艺术性研究

勃拉姆斯钢琴三重奏的艺术性研究作者:刘芳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年第08期【摘要】本文主要对勃拉姆斯三首《钢琴三重奏》Op.8、Op.87、Op.101各乐章代表性的创作手法进行分析,并对此种创作手法是如何提高作品的艺术性进行研究。

此外,对勃拉姆斯的简介和各时期的创作特点加以简述,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诠释全文的意义。

【关键词】钢琴三重奏勃拉姆斯艺术性创作手法勃拉姆斯简介与创作特点在德国音乐史上,勃拉姆斯可以说是一位杰出“勤奋”的作曲家,他的一生创作了二百多首艺术歌曲,四部交响曲,一系列的协奏曲、室内乐、钢琴曲和合唱,创作初期还因家境拮据为酒吧创作过许多娱乐性的音乐作品。

他用丰富又精致的音乐语言使各种音乐创作在不同类型化的音乐领域崭露头角,成为引以借鉴的“经典”。

在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中,有着阶段性的创作特点:初期:在勃拉姆斯音乐创作的启蒙阶段,拜当时汉堡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马克森(Eduard Marxson)为师,受马克森对古典主义崇拜的影响,勃拉姆斯对巴赫、贝多芬、舒曼、舒伯特的创作技法都有研究,并对以后的创作方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年轻的勃拉姆斯有着“出生牛犊儿不怕虎”的创作精神,抛弃了当时盛行的标题音乐与华格纳的乐剧形式,走上了古典主义的道路。

总之,在这个时期,他的音乐风格色彩比较多样化;创作手法明快新颖。

中期:经过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尝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注重作品对位复调细节的构建,创作手法、个性风格逐渐成熟。

晚期:更加注重内心乐思情感的升华。

钢琴重奏在勃拉姆斯创作中的主要地位勃拉姆斯对钢琴好像有着特别的偏爱,以钢琴作主导乐器的音乐作品在他总的音乐作品中要占三分之一之多,范围几乎涉及到了他所创作的所有音乐类型(管弦乐、室内乐等)。

钢琴重奏作品更可以说是勃拉姆斯钢琴音乐作品中最杰出的部分,堪称“精华中的精点”。

勃拉姆斯创作了很多钢琴重奏作品,其中包括:3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78、100、108)、两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 38、99)、两首单簧管与钢琴奏鸣曲(Op. 120 No. 1、2)、五首钢琴三重奏(Op.8、40、87、101、114)、3首钢琴四重奏(Op. 25、26、60)和1首钢琴五重奏(Op. 34)。

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演奏分析

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演奏分析

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演奏分析作者:谢琼洁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7期摘要: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是德奥著名音乐家,他的作品植根于德国的民间音乐,在创作上遵循古典主义传统,其风格严肃、稳重,他将民歌运用到音乐创作中,在创作上喜欢在音区上尽量扩展,以此来寻求音响效果的层次感。

本文以勃拉姆斯创作的《钢琴狂想曲》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作品中演奏技能、技法的分析和探讨,彰显出勃拉姆斯音乐唯美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勃拉姆斯;狂想曲;音乐风格一、主题展开性变奏的弹奏法(一)《b小调第一狂想曲》《b小调第一狂想曲》中主题展开性伴奏十分出彩,呈示部出现多次变奏,每次变奏的陈述都有所不同,听觉效果宽广、宏大。

主题动机一开始就出现,之后的部分以变奏、缩紧、展开、再现等作曲手法出现多次。

作品1至4小节是主题的第一次出现,#F音上开始的下行主题,在弹奏时要突出,力度为f,1至3小节的圆弧线右手弹奏时要注意旋律的连贯性,左手的八分音符弹奏时不能过弱。

5小节开始第二次出现主题动机,弹奏要比第一主题动机难些,因为左右手的旋律在做着斗争,左手旋律突出的同时右手旋律也不能弱化,弹奏力度要掌握好。

9小节开始第三次出现主题动机,9和10属于同一个主题动机,c音开始,9小节是10小节的一个推动与准备,为高潮情绪作铺垫,主题动机向低音区移动,右手旋律向高音区移动。

13小节至15小节出现双手八度推进,情绪上要有些许收敛,16至22小节,旋律较为舒缓,要表现痛苦挣扎的乐思,22小节至29小节的主题动机在弹奏时不易突出,所以要注重练习。

26和27小节出现了与前面旋律大不相同的主题动机,39小节出现三个十分有力的跳音和弦,之后旋律回到了a部分的主题动机,弹奏时情绪由平和转为激动。

43至48小节的弹奏要注意情绪的变化,和弹奏的力度,要表现出力度的积累后逐步推进,为全曲的亮点(49至61小节)做铺垫。

49小节的主题要有弹出追逐的感觉,让音乐如瀑布的流水一样一泻千里,53小节达到乐曲的小高潮,这里的弹奏难度大大增加,和弦十分密集,弹奏是要将全身的重量送到指尖,各部位要协调一致。

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8 No.2)的悲剧性色彩初探

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8 No.2)的悲剧性色彩初探

无奈。本文拟从曲式结构、调式和声、节奏等方面探讨该作品的悲剧性色彩,希望为广大学者更好地诠释该作品提供一定
的参考,并试图为作曲家音乐风格的研究作补充。
【关键词】勃拉姆斯;《间奏曲》;悲剧性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1890-1893年间,因亲人和好友的相继离世以及爱情 的失意,勃拉姆斯的内心充满痛苦和失落。本文的研究对 象——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8 No.2)正是在这样的
(二)多变的和声中暗示踌躇的心境 多变的和声即和声节奏的变换,通常与作品情绪密 切相关,缓慢的和声节奏能更好地传递出陈思的感觉;稳 定变换的和声节奏,能够给人一种恬淡、宁静的感觉;快 速变换的和声节奏,表示情绪的递进,给音乐加以动力因 素,能够给人带来紧张感或者气势磅礴的感觉。 该曲运用大量不协和和弦以及快速变换的和声节奏, 体现了作者内心的焦虑与迷茫的心情,这一手法集中体现 在各连接部分。作品第27小节采用连锁的副属和弦(V7/ II—V/III—III)的和弦连接写成,给人神秘、悲伤的效果。 在第74小节通过大三和弦、小三和弦以及减七和弦的使 用,使和声色彩由明到暗过渡,进一步烘托出哀伤、压抑 的情绪,描写了作者从温暖的回忆中走出来,回到了无助 的现实生活中。 三、节奏中暗含无奈的叹息
该作品大量运用了短长节奏,为作者诉说对爱情的无 奈和对亲情的渴望提供了阻碍感,仿佛是作者欲言又止的 心境。
(一)在弱起节奏中体验波动起伏的思绪
26 Northern Music
该作品的乐句几乎都以弱起开始,共出现24次。弱 起节奏有推动音乐进行的效果,配合音乐旋律的上行波动 和时而渐慢的处理,仿佛是在描写残酷的现实、冷漠的社 会,与作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是格格不入的。想要保 持一颗对生活积极向上的心,却又必须直面社会的现实和 冷漠,直面亲人和朋友离世,造成的内心的纠结与痛苦。

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7的音乐特性及演奏处理探究

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7的音乐特性及演奏处理探究

调的转变。

中段由第23小节开始,一直在b D大调上进行,直至第51小节结束,此间有2个平行乐句,截取了呈示段材料并加以润色,再现段的调性回归b b小调,首尾呼应。

3、第三首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2/4拍,主调性为#c小调,虽然速度仍为行板,但侧重点在于流动性,相较前两首其结构规模更大、悲伤情感更强烈。

首部为二段体曲式,加上补充内容共45个小节,可分A、B两段,分别由2句构成且每句为5个小节,为此看起来非常工整,不仅有清晰的旋律线条,还有明确的主题内容,两段的变化重复后出现了长度为5个小节的补充乐句。

中部为单三部曲式,加上反复内容共60个小节,C段共2句、每句5小节,两句之间的关系为重复变化,D段的材料则源自于C,且在结构上与C相同。

连接段共6个小节,实现了A大调到#c小调的回归。

再现部共20小节,未见反复、未见补充,联合尾声的6个小节,实现了主题节奏的拉宽,加之流动性的降低、力度的减弱,仿佛在告诉我们作品到此完结。

(二)旋律特点1、第一首就呈示段而言,其主题旋律处于中音区,以级进的方式实现了上下起伏,同时以第三线音为轴,进而形成一个相对规则的、弧形的、环绕型旋律线条,配合着舒缓的、有节制的节奏律动,满含了作曲者的款款深情。

整体来说,主题旋律虽然平淡,但意味深长,加之6/8拍子本身带有一定的舞蹈性特点,后面构成了一个切分节奏型,节奏感极强、旋律极具韧性,甚至如摇篮曲一般悠扬。

就中段而言,其旋律在音程组织方式上与呈示段有明显区别,其主旋律出现在高音区,以纵向和声织体来衬托,音响效果更为丰满、更为凝重,且以小节为单位的织体组合设计,完成了大幅度的间隔性跳奏。

相较呈示段旋律的横向运动,中段采用了叠置处理,尤其是二度音程的叠置,使得音符之间的碰撞感明显加强,且在小调色彩的衬托下,显得这一首间奏曲更为忧郁、更为阴暗。

此外,中段与呈示段的共同之处在于空八度音程,但区别在于呈示段由左右手交替演奏,且出现在上下两个声部之中,而中段则由右手单独负责,使得中段旋律、伴奏织体之间的边界更为模糊,从而给人一种迷离而深邃之感。

淡雅融合 豁朗爽心——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浅释

淡雅融合 豁朗爽心——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浅释

1 8 6 2 年, 勃 拉姆斯离 开汉堡定 居维 也纳 , 并在瑞士 、 奥地 “ 室 内乐的创作贯穿着勃拉姆斯的整个音乐生涯 , 对这一领域
[ 1 ] 作 者简介: 丁 小雷( 1 9 6 0 ~) 女, 上 海音 乐学院附中小提琴 副教授 [ 2 】 首先把 欧洲音 乐史上著名 的三位 古典音 乐大师 巴赫、 贝多芬和 勃拉姆斯 归在 一起称 为 “ 三 B“ 的, 是1 9 世 纪著名 指挥
勃拉姆斯进步很快 , 1 8 4 3 年勃拉姆斯十岁, 科塞尔便将他介绍 遗产 , 勃拉姆斯 的心态可谓是极其 纠结 。且不说 他的被誉 为
马克森不仅是位著名的钢琴家, 同时也是位多产的作曲家。
在马克森严格的训练下, 勃拉姆斯对巴洛克和古典时期音乐 热爱 、 敬畏 ( 其 中包括他的十首 小提琴奏鸣 曲) 使 得勃拉姆 斯
然降 E大调增加 了乐曲的抒情 风格 , 但在 明朗的基调 中引入 的安静 中。
例3
第三 乐章中庸的快板 , 主题取 自 勃拉姆斯 1 8 7 3 年创作 的 美 如歌 ( 谱例 4) 。 艺术歌 曲《 雨之歌》 。 这个 乐章具有精致 、 细巧 的 、 钢琴流畅的旋律抒情而动 人, 宛如春天 的景象 。
家汉 斯 ・ 彪 罗。
[ 3 ] 汉斯 ・A ・ 诺伊 齐奇 勃拉姆斯 , 第 1 7页。
丁小 雷 : 淡雅 融合 豁 朗爽 心 1 7 5
的特殊兴趣 反映了作 曲家对德奥 ‘ 纯 音乐 ’ 传统 的敬 仰、 自 豪 村庄贝尔查赫 ( P o r t s c h a c h ) 度假 。那是个风光 明媚 的小村 , 受 山川灵气之熏陶 , 勃拉姆斯 在那里创作了完成了 《 G大调第一 和 弘扬 ”。n 他 的三 首小提琴奏鸣 曲当属此列 。 勃拉姆斯现存 的三首 小提琴奏 鸣曲均创作于他 的巅峰 时 小提 琴奏鸣 曲》 等作 品。由于在小提琴奏鸣 曲的第三 乐章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勃拉姆斯《三首间奏曲》演奏技巧
3.1把握速度与力度
速度与力度是把握一首曲子音乐进行和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

在一首乐曲中,其开端、高潮和尾声的变化除了要依靠旋律的转变来进行划分之外,速度与力度的配合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勃拉姆斯的间奏曲OP.117整体总共分为三个部分,而每一个部分又有着其开端、高潮与结尾的不同构成,因此在速度与力度的设计方面也有着不同的变化。

在速度的设计上,乐谱当中有着相应的速度术语来对整体音乐的速度变化来进行控制。

例如在间奏曲OP.117的第一部分当中,开头位置标有Andante moderato,意思为“有节制的行板”,在这一呈示部分中代表了开头的演奏基调,比一般行板要稍快。

而在第一部分的25小节,也就是第一部分的中间部分时,其速度变化转变为了Piu Adagio,意味着偏向柔和的慢板,根据这样的速度提示,整体的节奏开始放缓但仍旧在行板的速度范围当中。

在OP.117第一部分的结尾处,其速度再次发生了变化,转变为Un poco piu Andante(如图3.1),这样的标注代表了音乐速度要更慢一点。

通过乐谱的标记与整体乐曲的情感进行来进行速度的把握,能够更好的帮助划分与理解音乐作品的段落与主题行进。

图3.1
在曲谱的设计中,除了对力度和速度的标记之外还有着对力度的提示。

通过对曲谱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这首乐曲的整体力度转变范围在pp至f之间,意味着乐曲整体的力度要控制在“很弱”到“强”当中。

这样的力度范围代表了这首乐曲整体的强度并不大,而要在强度跨度并不大的范围当中,寻找到其层次感也是需要进行把握与思考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通过曲谱中对于力度变化的引导标记,如dim.(渐弱)和cresc(渐强).来把握其速度的变化与处理。

3.1 根据标记符号做好演奏处理
勃拉姆斯的三首间奏曲OP.117在整体的力度与情感基调变化上并没有非常明显的突然改变,因此在对这首乐曲进行演绎时要充分的理解与掌握其中不同章节、不同部分的演奏节奏。

在这种无法借助乐曲的旋律来更好的把握演奏节奏的情况下,根据乐曲的标记符号对演奏的方式进行处理与把握是十分重要的。

在具体的演奏过程当中,除了要对乐曲的旋律进行把握与展现,同时也要通过曲谱当中的一些标记变化来对其进行更加到位的把握与塑造。

这些标记都是演奏时可以来帮助控制演奏的有效保证。

在钢琴曲当中,装饰音是用于丰富音乐表现力的演奏方式。

旋律音的适当加入能够让乐曲的旋律在表演中更加富有技巧性,同时也能够让乐曲更加富有魅力。

勃拉姆斯的间奏曲OP.117在音乐的设计上既含有古典主义的严谨与规整性,同时也具有浪漫主义的唯美因素,因此在装饰音的选择与演绎方式上也需要演奏者对其有着更强的理解。

装饰音的种类是比较丰富的,其中有琶音、波音、倚音等,而我们在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7中也能够看到这些装饰音的身影。

在间奏曲OP.117这部音乐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装饰音的标记,例如第一部分第四小节的倚音记号、第二部分第25小节的琶音记号等(如图3.2)。

这些记号
既是对演奏方法的提示,同时也与主体的旋律变化与情感宣泄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在解读与演奏时都应给予一定的注意。

图3.2
3.2 融入自我的理解与情感
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之所以能够打动听众并且经久不衰,这与其作品当中所蕴含的情感与精神有着必然的联系。

在勃拉姆斯的间奏曲OP.117当中,三个部分的情感既相对独立,但是又相互关联。

在勃拉姆斯创作这部间奏曲作品时,其年龄已经达到了59岁,因此在其作品中也加入了很多期对于人生和自我经历的回忆与感悟,而这部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也有着这样的韵味。

在乐曲的开头处,引用了灵感来源诗作的第一句话,“安详的睡吧,我的儿,安详而甜蜜的睡吧,看到你哭泣,母亲心如刀绞”。

这样的诗句或许正与勃拉姆斯对于童年的回忆有着同样的情感联系。

即使在童年时期家境贫寒,即使其童年可能并没有十分的富足,但是作为一个纯真的时代,作曲者的音乐中还是展现出了对于纯真童年时期的回忆与眷恋。

第一部分或许讲述的是勃拉姆斯对于童年的怀念,那么间奏曲OP.117的第二部分则是表现出了其成年之后的情感激荡。

勃拉姆斯所爱的是一名叫做克拉拉的女子,但是克拉拉却是其恩施舒曼的妻子,并育有子女。

出于对克拉拉和舒曼的尊重,勃拉姆斯并不能与自己所爱的人结成眷侣,但是却为了她而终身未娶。

正是这样的情感经历,为勃拉姆斯的音乐作品中注入了属于爱情独特的美好与哀
伤,而其间奏曲OP.117中同样也带有这样的情感。

间奏曲OP.117的第三部分,所蕴含的情感是勃拉姆斯对一生的总结与感慨,既有对命运的抗争、对音乐和人生的追求,同样也有对生活和衰老的无可奈何。

因此,在第三部分中的情感最为复杂。

无论是什么类型、什么风格的音乐作品,具有高超的技巧与娴熟的演奏都不是能够打动听者的全部因素。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并且引发听众的共鸣,这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要想演绎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7的精髓,除了要掌握其演奏技巧之外,还要对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进行自我的解读。

间奏曲OP.117融合了勃拉姆斯对于童年的回忆、对于爱情的追忆以及对于人生的感悟。

作为乐曲的演奏者,要想深刻的了解音乐作品当中的内涵,那么就要从作曲者的经历、人格和作品创作的背景入手,对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进行解读。

当演奏者对其中所蕴含的内容有着深刻的理解时,再通过自身的感悟在自己的演奏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只有演奏者自身能够对音乐产生情感,才能借助音乐的情感来感染听者。

林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