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学 校 系 统 图 (
1951-1953
年 )
1951年学制的特点
第一,继承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使各级各类 学校互相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职业教育学校在学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 针。 第三,把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 教育纳入学制系统,贯彻了面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第四,加强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 类学校的联系和结构的完整性。
癸 卯 学 制
癸卯学制的意义
结束了沿用1300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对教育的
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颁布到推翻的九年中,各省相继推行,新式 学堂陆续创办,例: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 山西大学堂三所大学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教 学组织形式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二)
辛亥革命后,废除帝制,建立民国。 1912—1913 年,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仿照德国 学制制定,规定学生6岁入学,24岁大学毕业。 它废除了“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和毕业生 奖励出身等封建残余;缩短了普通教育的年限; 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美育课程;重视生产技能的训 练和实业学校的设置;要求改进教授方法,反对 体罚;提倡教育联系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点。 尤其是承认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
1958年学制改革要点
提出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和教育目的。即“党的教育 工作的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 成劳动相结合”。 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 原则。这也就是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建立并发展三类学校,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农)半 读学校和业余学校。
对1958年学制改革的评价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第六章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第六章第六章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1.定义教育制度——指⼀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的规则。
2.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教育机构的设置、层次类型的分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制度化,都受客观的⽣产⼒发展⽔平制约,具有客观性。
规范性:主要表现在⼊学条件(即受教育权的限定)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标的确定上。
历史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变化的,具有历史性。
强制性:它对受教育个体的⾏为具有⼀定的强制作⽤,要求受教育者⽆条件地适应和遵守。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1.定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处于教育制度的核⼼位置的。
2.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第⼀,⽣产⼒发展⽔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第⼆,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第三,学⽣的⾝⼼发展特点;第四,⼈⼝发展状况;第五,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3.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标志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制度化相对于制度化教育⽽⾔,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5.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学教育的衔接(2)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4)⾼等教育类型⽇益多样化(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6)终⾝教育体系的建构(7)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8)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三、我国现⾏学校教育制度(⼀)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1.新中国成⽴以前的学制(1)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个近代学制。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六章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 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 行而确立的种种规范或规定。
一、制度规定的教育形式构成
(一)教育形式构成: 1、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 明确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制定各级各类教育发 展的具体目标。 2. 在教育结构的选择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 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 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中级人才 摆到突出的位置。 3. 改革办学体制。 4. 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5. 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 6. 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由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构成 的完整体系。其中,学校教育制度构成了教 育制度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代表。 学校教育制度的设立受社会特定发展阶段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更要考虑 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规律。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 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 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 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二)学制确立的依据
学制的产生、发展、变化一般受到如下 因素影响: (1)学校教育制度受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的直接制约。 (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影响学制产生 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学校教育制度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 接制约。 (4)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还经常吸取原有 学制的合理成分,借鉴外国学制建设中的有 益经验。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制度

• 15%-50%为大众化阶段 • 50%以上为普及阶段 • 美国在1950年左右,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
到1990年左右,已经进入普及阶段。
• 日本1965年为17.0%,1975为38.9% • 我国1998年为9.8%,2009年为24.2%
• 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 法国教育思想家和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其 《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数百年来,社会把个 人的生活分成两半,前半生接受教育,后半生工 作,这是毫无根据的。教育应是个人一生中不断 地学习的过程。今后的教育应当是能够在每一个 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 能。
•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把终身教育作 为全部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 学前教育:幼儿园 • 初等教育:全日制小学 • 中等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
和业余中学。
• 高等教育: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 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
第二节 现代学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 一、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 • 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 二、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 学校教育制度受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 直接制约。
•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影响学制产生和 发展的重要因素。
• 学校制度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接制约
• 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还经常吸取原有学 制的合理成分,借鉴外国学制建设中的有 益经验。
• 三、中国学制的历史沿革 • 1、壬寅学制 • 1902年,中国有史以来一个由国家正
式颁布的学制。但未实施。
• 2、癸卯学制 • 1904年,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
教育学原理第六章教育制度

教育学原理第六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
二.学校教育制度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1.概念
2.特点
3.我国教育基本制度
1.学制的概述
2.学制确立的依据
3.各级学校系统
4.各类学校系统
5.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改革
I.概念
II.学制构成的基本要素
III.类型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综合化
3.非正规教育的复兴及其对正规教育的影响
4.高中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及其与大学的衔接
5.高等教育大众化
6.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A.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A.客观性
B.包含
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
教育的管理系统
B.规范性
C.历史性
D.强制性
1951年学制改革
1958年学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学制改革
我国学制的改革趋势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2.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
1.学校的级别
2.学校的类型
3.学校的结构
1.双轨学制
2.单轨学制
3.分支型学制
社会的依据
人的依据
学前教育阶段
初等教育阶段
中等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
普通教育系统
师范教育系统
职业技术教育系统
成人教育系统。
第六章教育制度

二 学制的意义
学制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对 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对 青少年身心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素质和社会发展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国家早出人
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 学制是国家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的, 从而保证了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 完整性。
宋真宗《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家不有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3、古代书院制度 唐末、五代时,战乱连年,学校几乎停废,加上科 举考试流弊很多,一些学者名流、中小地主为了研究 学术,传播思想,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争取参政, 便选择风景胜地修舍讲学,即形成了我国古代特有的 私立大学——书院。
(三)受制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由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
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它直接影响着入学年龄、修
业年限的确定,影响着各级各类学校阶段的划分。
(四)还受制于传统学制与国外现行学制的影响。
这是由教育的历史继承性和广泛传播性所决定。 中外教育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改革学制时,一 方面是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本国具体实际来进行, 同时对外国学制中的有用之处也要学习。 例如:美国经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统治后,虽然两国尚 在敌对,但在建立学制时仍然借鉴了英国的幼儿教育 制度。 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日本 基础学制借鉴美国学制
到了隋代,隋朝统治者为了集中选士大权,团结广大庶 族地主,于606年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其特点就是专门 用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 科举制度在我国盛行1300多年,直到1906年才被废除。 这一制度渐渐地使学校成了科举的附庸,学生着重死记 硬背,多少人为求得“功名”,白白地消逝了青春年华。 同时,也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基本制度

第六章教育基本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教育机构的体系。
包括学校制度(即学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
我国的教育制度有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学位制度等。
一、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目前,我国实行的学制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一)学前教育1.定义学前教育,也称幼儿教育,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学前的幼儿所进行的有计划的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和基础阶段。
2.任务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3.机构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指各种体制的幼儿园或幼儿班。
(二) 初等教育初等教育,又称小学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对 6 至12 周岁的少年儿童进行德、智、体诸方面的基础教育,为中等教育奠定基础。
(三)中等教育1.含义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它分为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
2.机构与任务实施普通中等教育的机构是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主要担负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以及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任务。
(四)高等教育1.含义与任务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是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学制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教育形式主要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
教育实施手段主要有广播、电视、函授及其他远程教育方式等。
3.设立原则《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这是高等教育设立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律原则。
二、义务教育制度(一)含义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第6章 教育制度

二、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与要素 学校教育制度是学校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 的有机结合体。它规定了一个国家各级各 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 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理解学校教育制度的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①学制是国家规范教育行为的基本制度之 一;②学制的颁布具有权威性;③学制的 形成具有时代性。 学制的构成要素:学校教育机构、教育规 范。
5.1999年的教育体制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调整现有教育体制结构②改革和完善办 学体制③改革和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④ 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⑤改革和完 善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
6.2001年的教育体制改革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决定》 内容:完善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 ②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 改革③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我国现行学制见下图。
2.制度化教育 学校教育系统是在19世纪下半期形成的。 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 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教 育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 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 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向形成系统的各 级各类学校。 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 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 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而1903年的《奏 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将学制制度全面 实施。
(二)学制确立的依据 1.依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 2.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 3.依据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特点。 4.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 影响。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构成 学校教育制度包括: 1.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系统。(教育 管理机构、教育实施机构) 2.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 套规则,如教育法律、法规、条例等。 各级学校系统 ①学前教育;②初等教育;③中等教育;④ 高等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等学校 本科(4—5)
专科 (2—3年) 中等 专业 技工 学校
研究生教育 博士后 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
成人高等学校 函授学院 广播电视大学 管理干部学院 教育学院、农民大学、职工大学
成人中等专业 学校 成人中等学校 (高中)
年 级 4 3 2 1 3 2 1 3 2 1 6 5 4 3 2 1 高 等 教 育
思考题:
1.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2.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都有哪些类型。 3.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4.简述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5.结合学制改革趋势,谈谈我国现行学制需要怎样进一步改革?
二、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制 定 教 育 制 度 的 依 据
政治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制度的性质、教育权与受教育权 教育类型与方式
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学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文化
身心 发展 规律
文化传统也制约着教育制度的制定 ,教育类型 管理传统、学制传统、教育传统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学制、教育内容
(四)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是教育行政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亦即教育体系及其管理制度的总称,是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 下来的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教育体制: 投资体制 办学体制 管理体制 招生与就业体制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各类教育
(三)小学 :
德 英 法 美 国——1559年就颁布强迫教育令,8到14岁,“4—4”分段 国——教会、非教育个人与团体办;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5到12岁 国——教会、耶酥会办;1833年颁布《基佐法案》,6到13岁 国——1825年学前教育:二战后逐步普及 (五)职业教育:欧美20世纪前大都实行双轨制,贵族阶层实施普通升 学教育,对贫民阶层实施职业教育。有的从小学阶段实 施,有的从中学阶段分流。 (六)成人教育:各国的成人教育形式都不同如中国的学历补偿教育、 企业教育 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 (七)特殊教育:对残疾人的教育
(三)学校结构
教育结构是指构成一个国家或区域教育体系的各个部分及其结合方式。
纵向(层次)结构: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横向(类别)结构
教育类型结构。由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组成; 办学形式结构。由全日制、半工(农)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函授、刊授、广播、 电视等学校组成; 教育管理体制结构。
各级学校: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等教育机构
各类学校:
按教育类型划分,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机构 按学校组织形式划分,有全日制、半日制、业余教育等机构 按教育手段划分,有函授、广播电视、网校等教育机构 按教育对象划分,有学龄期教育、成人教育等教育机构 按主办单位划分,有国家办、地方办、企事业办和国内外私人等社会力量办等教育 机构。
1、客观性——根据社会发展规律而制定
教 育 制 度 的 特 点
2、取向性——体现一定阶级的价值取向
3、历史性——随时代和文化的变迁而变化
4、强制性——具有法律效应,如有违背就要受到惩罚
(二)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 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 非形式化教育 无教育制度
(古代)农业社会
形式化教育
教育制度产生
近代社会
制度化教育
学校教育制度产生
工业社会
制度化教育
学校教育制度完善
信息社会
制度化教育
终身教育制度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一)大学与高等学校 各级教育 中世纪:意大利:萨莱诺(医科)、波隆那(法科) 法 国:巴黎(神学) 英 国:牛津、剑桥 学位制度:三艺——学士;七艺——硕士;医、法、神——博士 19世纪:英 国:伦敦大学——揭开新大学运动的序幕 德 国:柏林大学——研究型大学,使德国成为欧洲最高学府 美 国:霍普金斯大学,在美国首创研究生院 (二)中学:英 国——文法中学、公学、文实中学、实科中学;5年制 法 国——文科中学、现代中学;6年制 德 国——文科中学、实科中学;9年制 美 国——文实中学、公立中学;8—4学制与6—3—3学制
第三节
(一)清末时期: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的 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及实施。 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我国实施的第一个 现代学制。这个学制是借鉴日本的。
(二)民国时期:
1922年,颁布壬戍学制——“六三三”学制。这个学制是抄袭美国的。
(三)新中国
1951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实行11年制 1958年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实行10年一贯制。 文革时期,“学制要缩短”。实行9年制。 文革后,10年制、11年制 1985年后实行“五四三”和“六三三”学制。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年龄
23 22 21
17 16 15 13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农业 职业 中学
第六章 教育制度
主要内容
教育制度概述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一)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教育系统
教 育 制 度
(一)
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
管理机构
管理制度
(二)
管理规则
管理法规
教育制度的特点
教育制度具有与其他类型社会制度相类似的特点,又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20
19 18 17 16
普通高中
15
义 务 教 育 阶 段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普通初中
成人初等中学 (初中)
中 等 教 育 初 等 教 育
小学 成人初等学校
幼儿园
图6.5:我国现行学制图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二)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三)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西欧)学制
分支型(苏联)学制
单轨(美国)学制
图6.1:三种类型学制示意图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及其趋势
(一)双轨制向分支型和单轨型学制方向发展 (二)义务教育向两极延伸,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三)重视学前教育,提前小学入学年龄 (四)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日益结合 (五)高等教育日益多层次、多类型发展 (六)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