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运动创新设计..

合集下载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作为一种重要的健康保障方式,运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机构运动方案的设计对于推动运动的开展和促进健康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探讨机构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其效果。

一、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缺乏运动的时间和机会。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种机构纷纷推出运动方案,希望可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运动,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二、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1. 制定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制定运动方案的目标,例如提高员工的体能水平、减轻工作压力、增进团队合作等。

2. 设计内容: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运动内容,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伸展放松等,同时要考虑员工的实际情况和健康状况。

3. 创新亮点:在设计运动方案时,可以加入一些创新的元素,如团体比赛、健身挑战赛、健康讲座等,以吸引员工的参与度。

4. 引入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健身APP、智能手环等,来监测员工的运动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指导。

三、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为了验证机构运动方案的效果,我们在某公司进行了实验。

实验组实施了创新设计的运动方案,对照组则继续采用传统的运动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和比对,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实验组员工的运动积极性更高,参与度更大,整体健康水平有所提升。

2. 实验组的团队合作能力明显增强,员工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3. 实验组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工作压力得到缓解,工作满意度有所提升。

创新设计的机构运动方案在提高员工健康水平、促进团队合作、缓解工作压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创新设计的机构运动方案对于提升员工的整体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运动方案设计,为员工的健康和幸福贡献力量。

愿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受益,共同迈向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指导书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指导书

机构运动⽅案创新设计实验指导书机构运动⽅案创新设计实验指导书⼀、实验⽬的1.培养学⽣机构型综合的设计能⼒、创新能⼒和实践动⼿能⼒;2.培养学⽣综合应⽤所学知识对机构的结构和运动性能加以评价的分析能⼒。

⼆、实验原理任何机构都是将基本组依次连接到机架和原动件上⽽构成的。

三、实验内容1.多功能移动式残病⼈浴缸翻转机构(见动画)⑴上⾝部缸体翻转机构要求上⾝部缸体从⽔平位置向上翻转⾄70度,即翻转⾓为0-70度.可采⽤的机构:①摆动导杆机构,导杆与上⾝部缸体固装在-起,带动缸体翻转。

由直线电机带动主动杆摆动。

②双摇杆机构,上⾝部缸体作为从动摇杆,在主动摇杆驱动下作0-70度摆动. 主动杆由直线电机带动摆动。

③其它机构⑵腿部缸体翻转机构要求腿部缸体从垂直位置向上翻转⾄⽔平位置,利⽤死点保持腿部缸体在⽔平位置, 借助凸轮机构破坏死点,使腿部缸体在重⼒作⽤下复位。

可采⽤机构:①双摇杆机构,腿部缸体作为主动摇杆;②其它机构2. ⽜头创床机构(见动画)要求刨⼑(安装在滑枕上)作直线往复运动。

可采⽤的机构:①转动导杆机构和曲柄滑块机构组合,由电机驱动主动件转动。

②摆动导杆机构和滑块机构组合,由电机驱动主动件转动。

③其它机构3.翻转机(见动画)要求翻转模板装在连杆上,模板翻转180度。

①四杆机构,电机驱动。

②其它机构4.飞机起落架要求起落架上轮⼦从⽔平位置向下翻转⾄垂直位置,利⽤死点使起落架轮⼦保持在垂直位置。

可采⽤的机构:①四杆机构,电机驱动。

②其它机构5.插床机构要求插⼑作垂直上下往复直线运动,向下时(⼯作⾏程)较慢,向上运动(空程)时速度较快。

可采⽤的机构:①双曲柄机构与曲构滑块机构组合,电机驱动.②其它机构6.冲压成型机压头作垂直上下直线运动,以较⼩功率带动主动件运动时,滑块能产⽣巨⼤的冲压⼒。

可采⽤的机构:①六杆增⼒机构,电机驱动.②其它机构7.拉延压⼒机压边机构压边滑块作垂直上下直线运动,在下极限位置时,有瞬时停歇现象;同时以较⼩功率带动主动件运动时,滑块能产⽣巨⼤的冲压⼒。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 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
## 1. 引言
### 1.1 背景
本实验旨在通过机构运动的创新设计方案,提出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提高机构运动的效率和准确性。

### 1.2 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创新的机构运动方案,并通过实验评估该方案的效果
和可行性。

## 2. 方法
### 2.1 实验设备
本实验使用了以下设备:
- 电脑
- 编程软件
### 2.2 实验步骤
1. 确定机构运动的问题和需求;
2. 研究已有的机构运动设计方案,并分析其优缺点;
3. 提出创新设计方案,包括机构结构的改进、控制系统的优化等;
4. 使用编程软件对创新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实验;
5. 分析实验结果,评估创新设计方案的效果和可行性;
6. 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 3. 结果
### 3.1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对创新设计方案的模拟实验,得到了以下结果:
- 提高了机构运动的效率;
- 提高了机构运动的准确性。

### 3.2 改进意见和建议
鉴于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意见和建议:
- 进一步优化机构结构,以进一步提高运动效果;
- 考虑引入智能控制系统,以提高机构运动的自适应性。

## 4. 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设计了一个创新的机构运动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了评估。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提高机构运动的效率和准确性。

根据目前的实验结果,我们还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推进机构运动的创新设计。

## 5. 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1
2. 参考文献2
3. 参考文献3。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

三、实验设备及工具
1.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台组件一套。主要包括:凸轮、齿轮、轴、
滑块、带轮、槽轮及不同长度的连杆;小型驱动电机;若干不同尺寸的螺
栓等连接件。
2.为本次实验研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3.工具一套。包括活动搬手、圆头内六角搬手、钢皮尺、螺丝刀等。
实验原理
四、实验原理
根据机构组成原理,任何机构都是由自由度为零的若干杆组依次连接到原 动件(或已形成的简单机构)和机架上的方法所组成。因此,我们就可以对 已有机构进行拆分或用杆件等拼接一个新的机构。
1.在为本次实验研制出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中,结合工程实践与现有主
机架和主要零部件,已收入十多种工程实际机构和二十多种所学的典型机
构运动模式,借鉴这些机构,确定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运动学尺寸后,任选一到两个机构
运动方案进行拼装和拆分实验。
2.按照自己的设计思想,设计一套机构运动创新方案,在主机架上完成拼
接搭建。
实验设备及工具
实验方法与步骤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
1.认知本次实验中所要用到的连杆、滑块、轴等零部件及其功用。 2.认知并学会主机架与各主要零部件的装拆过程。 3、认知并学会主要零部件间通过各种运动副的装拆过程。 4.选择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中所提供的机构运动方案一到两个作为拼接机
构的模式,选定机构运动学尺寸后进行拼装及拆分练习。
5.根据自己的创新思想,自拟机构运动方案进行实际拼装。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内容 三、实验设备及工具
四、实验原理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目的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了解机构组成及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doc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doc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报告篇一: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培养学生对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设计及工程实践动手能力;2、通过机构的拼接,可以发现一些基本机构及机械设计中的典型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对运动方案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融会贯通,对机构系统的运动特性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3、加深学生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机构运动方案构型的各种创新设计方法。

二、实验设备机架、各种零部件、连杆、复合铰链、移动副、转动副等。

三、实验步骤1、掌握平面机构组成原理。

2、熟悉本实验中的实验设备,各零部件功用和安装、拆卸工具。

3、自拟平面机构运动方案,形成拼接实验内容,将平面机构运动方案正确拆分成基本杆组。

4、正确拼接各基本杆组。

5、将基本杆组按运动传递规律顺序联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

四、实验内容(1)按比例绘制实际拼装的机构运动简图,并要求符号规范。

标出活动构件、原动件、转动(2) 进行机构分析:杆组化分,并简要说明机构杆组的拆组过程,并画出所拆机构的杆组简图。

(3) 根据拆分的杆组,按不同的顺序排列杆组,可能组合的机构运动方案有哪几种?要求用机构运动简图表示出来,就运动传递情况作方案比较,并简要说明之。

(4) 利用不同的杆组进行机构拼接,可得到哪一些有创意的机构运动方案?用简图说明篇二: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报告实验十三机构运动创新设计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同组人:成绩:一.实验目的二.绘制实际拼装的机构运动方案简图,并在简图中标注实测所得的机构运动学尺寸三.简要说明机构感组的拆组过程,并画出所拆杆组的简图四.根据你所拆开的杆组,按不同的顺序进行排列,可能组合的机构运动方案有哪些?要求用简图表示出来。

就运动传递情况作方案比较,并简要说明之篇三:实验(四)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1 实验报告(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实验课程: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年月日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三、实验设备及工具四、实验原理五、实验方法与步骤2六、实验结果1、所拼接的机构运动简图2、进行机构的结构分析,并分析其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3。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报告一、引言机构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是现代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机构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探索新的运动机构,提高工程设计的效率和可靠性。

二、实验目的1. 研究机构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方法;2. 分析现有机构运动方案的优缺点;3. 提出并验证新的机构运动方案。

三、实验方法1. 文献调研:对机构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方法进行综述;2. 仿真模拟: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不同机构运动方案的运动特性;3. 实物制作:根据仿真模拟结果,制作实际的机构运动方案;4. 实验测试:对实际制作的机构运动方案进行测试和评估。

四、实验步骤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机构运动方案的创新设计方法;2. 仿真模拟:利用SolidWorks等软件,对现有机构运动方案进行建模和仿真;3. 仿真结果分析:对不同机构运动方案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其优缺点;4. 创新设计:基于仿真结果和文献调研,提出新的机构运动方案;5. 实物制作:根据新的机构运动方案,制作实际的机构样品;6. 实验测试:对实际制作的机构样品进行运动测试和评估;7. 结果分析:对实验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实验结果通过仿真模拟和实验测试,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 现有机构运动方案存在的问题:某些机构运动方案在运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摩擦力和能量损失;2. 创新设计的机构运动方案: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机构运动方案,能够减小摩擦力和能量损失;3. 实验测试结果:新的机构运动方案在实验测试中表现出更好的性能,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可靠性。

六、讨论与分析1. 创新设计的机构运动方案是否满足了设计要求?2. 新的机构运动方案相比现有方案有何优势?3. 新的机构运动方案是否存在改进的空间?七、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成功地提出了一种新的机构运动方案,并验证了其在实验测试中的良好性能。

这一创新设计有望在工程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工程设计的效率和可靠性。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一、方案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导致身体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机构为了关爱员工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综合素质,需要设计一种创新的运动方案。

二、方案目标1. 提高员工身体素质和免疫力;2. 缓解员工压力,改善心理健康;3. 增强员工团队合作意识和凝聚力;4. 提高员工自我管理能力。

三、方案内容1. 晨间瑜伽晨间瑜伽是一种非常适合上班族的运动方式。

机构可以在公司场地或者室内空间设置专门的瑜伽区域,每天早晨定时开展晨间瑜伽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缓解员工上班前的紧张情绪和身体僵硬感。

2. 午间跑步午间跑步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锻炼方式。

机构可以安排午餐时间后,在公司周围或者附近公园开展集体跑步活动。

通过跑步可以消耗多余脂肪和增强心肺功能。

3. 晚间舞蹈晚间舞蹈是一种有趣的运动方式,可以提高员工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机构可以在公司场地或者室内空间设置专门的舞蹈区域,每天晚上定时开展晚间舞蹈活动。

通过跳舞可以缓解员工一天的疲劳和紧张情绪。

4. 健身房健身房是一种综合性的运动方式,可以满足员工不同类型的锻炼需求。

机构可以在公司内部或者附近租赁场地建立健身房,提供器械、瑜伽、有氧等多种锻炼方式。

四、方案实施1. 制定详细计划根据机构实际情况和员工需求制定详细计划,包括运动时间、地点、内容等方面。

2. 建立专门小组建立专门小组负责运动方案实施和管理,包括人员安排、场地布置等方面。

3. 宣传推广通过内部通知、宣传海报等方式宣传推广运动方案,鼓励员工积极参与。

4. 监督评估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运动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五、方案效果1. 提高员工身体素质和免疫力;2. 缓解员工压力,改善心理健康;3. 增强员工团队合作意识和凝聚力;4. 提高员工自我管理能力。

六、总结通过创新的运动方案设计,可以提高员工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员工团队合作意识和凝聚力,促进机构发展。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实验报告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实验报告一、概述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是各类复杂机械设计中决定性的一步,机构的设计选型一般先通过作图和计算来进行,一般比拟复杂的机构都有多个方案,需要制作模型来试验和验证,屡次改良后才能得到最正确的方案和参数。

本实验所用搭接试验台能够任意选择平面机构类型,组装调整机构尺寸等功能,能够比拟直观、方便的搭接、验证、调试、改良、确定设计方案,较好地改善了在校学生对平面机构的学习和设计一般只停留在理论设计“纸上谈兵〞的状况。

二、实验目的掌握机构创新模型的使用方法及实验原理。

〔1〕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

〔2〕加深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及其运动特性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三、实验原理任何平面机构均可以用零自由度的杆组依次连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去的方法来组成,这是机构的组成原理,也是本实验的根本原理。

杆组的概念、正确拆分杆组及拼装杆组。

1.杆组的概念由于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机构的原动件数目与机构的自由度数目相等,因此机构均由机架、原动件和自由度为零的从动件系统通过运动副联接而成。

将从动件系统拆成假设干个不可再分的自由度为零的运动链,称为根本杆组,简称杆组。

根据杆组的定义,组成平面机构杆级的条件是:F=3n—2P L-P H=0。

其中构件数n,高副数P L和低副数P H都必须是整数。

由此可以获得各种类型的杆组。

最简单的杆组为n=2,P L=3,称为II级组,由于杆组中转动副和移动副的配置不同,II 级杆组共有五种形式如图2-22所示。

III级杆组形式较多,其中n=4,P L=6,图2-23所示为机构创新模型已有的几种常见的III级杆组。

2.正确拆分杆组正确拆分杆组的三个步骤:〔1〕先去掉机构中的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有时还要将高副加以低代。

〔2〕计算机构的自由度,确定原动件。

〔3〕从远离原动件的一端〔即执行构件〕先试拆分II级杆组,假设拆不出II级组时,再试拆III极杆组,即由最低级别杆组向高一级杆组依次拆分,最后剩下原动件和机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报告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学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 _______________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______________2015年1月5日目录、概述................................. 1 .....................................................一、概述: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是各类复杂机械设计中决定性的一步,机构的设计选型一般先通过作图和计算来进行,一般比较复杂的机构都有多个方案,需要制作模型来试验和验证,多次改进后才能得到最佳的方案和参数。

本实验所用搭接试验台能够任意选择平面机构类型,组装调整机构尺寸等功能,能够比较直观、方便的搭接、验证、调试、改进、确定设计方案,较好地改善了在校学生对平面机构的学习和设计一般只停留在理论设计“纸上谈兵”的状况二、课程设计目的:1、培养学生对连杆机构的理解掌握与创新设计能力,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背景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设计及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2 、通过机构的拼接,在培养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要求学生在拼装一个已有模型之外,自己通过对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连杆机构机械产品的观察和理解,通过试验台设备进行拼装和仿真。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加深学生对连杆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掌握连杆机构的创新设计方法。

4、学习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与自由度的计算。

三、课程设计要求和内容:实验设备和工具CQJP-D 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拼装及仿真实验台,包括组成机构的各种运动副、构件、动力源及一套实验工具(扳手、螺丝刀)。

其中构件包括机架、连杆、圆柱齿轮、齿条、凸轮及从动件、槽轮及拨盘和皮带轮等;运动副包括转动副、移动副、齿轮副、槽轮副等。

实验原理平面机构是由各个杆组依次联结到机架和原动件上形成的。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机构的自由度大于零,且原动件数和机构的自由度相等。

所拼接的机构必须满足以上两个条件。

将主要由连杆构成的连杆机构(可加入一个其他类型构件如齿轮、凸轮、槽轮等)进行拼装,计算分析其自由度后,输入动力源进行机构运行。

实验内容与步骤1 、开启计算机,打开仿真软件,从“装配训练”的平面机构中的19 种连杆机构任选其一。

2 、观察其运动方式。

3 、记录所需要的零件。

4 、上实验台架进行搭装。

5 、使用油壶给传动接触部分添加润滑油。

6 、搭装结束后,以手动方式输入运动,确认机构拼接无误后,经指导教师许可后再用电机驱动,进行照相和录像。

7 、拆卸零部件,擦拭后归于原位。

8 、自己设计一个连杆机构,要求有功能分析。

9 、自由度分析(填于附录1 中表1 )(1)计算机构自由度n—活动构件数;PL—转动副和移动副总数(低副数);PH—高副数。

( 2 )核对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即给予机构原动件一运动时,可如果观察到机构各构件运动均是确定的,即可推算出计算结果符合要求。

10 、检查无误后进行拼装,并以手动方式输入运动,观察运转情况。

设计要求:a. 程中应保证,机构的自由度数等于原动件数;b. 根据拟定的设计方案,选择所需的零件,利用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台将零件按机构运动的传递顺序进行连接;c. 分清机构中各构件所占据的运动平面,避免各运动构件发生运动干涉;d. 实物连接完成后,需检验机构的自由度是否合理,机构是否能满足要求,完成预定运动,之后才可以连接电机,进行仿真运动。

设计内容和步骤:a. 掌握本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b. 熟悉CQJP-D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拼接及仿真实验台的使用方法;c. 确定本组的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保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根据所设计的方案连接实物;d. 画出结构简图,正确计算机构自由度,并对所设计的机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四、原始数据及技术参数:(1)原始数据:CQJP-D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拼接及仿真实验台,丫丫系列电机一台,皮带轮和皮带各一个,主动轴一个,转动副轴三个,齿轮三个,连杆 1 一个,连杆 2 一个,连杆 3 一个,槽轮一个,齿条一个,紧联接螺钉若干,松连接螺钉若干,六角扳手和活动扳手。

(2)主要技术参数:电机的技术参数为:P=60W,U=220V ,I=0.95A ,n=1350r/min , i0=50 齿轮1:d=88mm , z=42 齿轮2:d=120mm , z=56 齿轮3:d=88mm , z=42 连杆1:L=120mm , 数量为1 连杆2:L=120mm , 数量为1 连杆3:L=200mm , 数量为1 齿条1:L=350mm ,数量为1槽轮 1 :d=88mm五、设计原理及设备:一设计的机构目的实现间歇式的往复运动二机构的原理电动机先通过带与一对齿轮减速,再通过槽轮将连续的圆周运动转换为间歇的圆周运动,通过齿轮齿条与连杆使运动进一步转化为齿条的往复直线运动。

槽轮机构原理:由槽轮和圆柱销组成的单向间歇运动机构。

它用于来将主动件的连续转动换成从动件的带有间歇的单向周期转动。

槽轮机构有外啮合和内啮合两种形式。

本次采用为外啮合式,外啮合槽轮机构的槽轮和转臂转向相反。

单臂外啮合槽轮机构由带圆柱销的转臂、具有4条径向槽的槽轮和机架组成。

当连续转动的转臂上的圆柱销进入径向槽时,拨动槽轮转过一定角度。

当圆柱销转出径向槽后,槽轮停止转动。

转臂转一周,槽轮完成一次转停运动。

为了保证槽轮停歇,可在转臂上固接一缺口圆盘,其圆周边与槽轮上的凹周边相配。

这样,既不影响转臂转动,又能锁住槽轮不动。

为了使槽轮能完成周期性的转停运动,槽轮上的径向槽数不能少于3,这次设计中的槽轮槽数为4。

三所设计机构的应用场合本设计中主要的创新点在于槽轮机构的应用。

槽轮机构结构简单,易加工,工作可靠,转角准确,机械效率高。

但是其动程不可调节,转角不能太小,槽轮在起、停时的加速度大,有冲击,故不宜用于高速。

通过与齿条齿轮的配合故可用在低速下的轧钢机中,大功率切割中应用。

四实体图图1机构实物样品图图2槽轮机构实体图1图3槽轮机构实体图2图4齿轮齿条啮合处实体图图5连杆处实体图六、机构运动简图及其自由度计算自由度的计算公式为:F=3n-2PI-Ph (PI为低副,Ph为高副)由图2可知:此机构中共有11个低副;还有四个平面高副。

(小齿轮3处为局部自由度)则,可知:n=9, Pl=11 , Ph=4即,自由度数F为:F=3 X 9-2 X 11-1 X 4=1由机构简图可知,此机构中只有一个原动件,而成机构的自由度也为1,故,所设计的机构能够稳定运行。

七、机构运动分析与计算(1)由电机铭牌可知:P2=60w , n 0=1350r/min ,i0=50由减速器传动比为:i0=50,可知:n1= n0/i0=1350/50=27r/mi n由公式卫=丝和n仁27r/min,可知:n2 z1n1 z1n 2二匹二1=27X 42/56=20r/mi nz2则n 2=20r/min由W2=n n =2n X n2 和V=WR,可知:大齿轮的线速度为:V2=2n n x R2=2X 3.14 X 20X 60=0.126m/s齿条由杆1上的齿轮带动,当槽轮上与连杆1组成的机构处于右极点位置时,连杆1与齿条平行,此时齿条的速度为槽轮的线速度,槽轮在间歇运动中作旋转运动时,其线速度与大齿轮线速度相同,V3=V2此时齿条速度:V4=0.126m/s齿条间歇运动中停止运动的时间t为大齿轮转动周期t1四分之一,n 2=20r/mi n t1= n2/60=0.33s则t=t1/4=0.086s.八、机构动力分析与计算(1)由P=UI,可知:P仁u 伙I1=220V X 0.95A=209w 由Tn=9550X P1/n0,可知:Tn=9550X 209/1350=1.5N • m由减速器的传动比为i0=50,可知:n1= n0/i0=1350/50=27r/mi n由公式也=乡和n仁27r/min,可知:n2 z1n1 汉z1n 2=丄勺=27X 42/56=20r/mi nz2则大齿轮的转速:n 2=20r/mi n由P2=60w,可知:大齿轮的转矩丁=9.55^ =28.7N.mn2槽轮转矩与大齿轮相同T1=28.7N.m九、心得体会:经过一周的机械机构创新课程设计,虽然有点短,但我从中学到了许多。

通过这次设计实践,我学会了如何树立了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了一些零件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也有了一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自己得到了一个全面的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机会。

在制作机构过程中,从设计到计算、分析道绘图,让我更进一步交接了零件与零件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设计人员,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头脑和整体的布局,不仅要有严谨的态度和不厌其烦的细心,还要有要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一种精神。

从开始的传动方案的设计当中,让我清楚的知道了自己的任务并不是那么简单,单这也是很好的锻炼自己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些许的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自己曾焦虑,但最后还是通过努力解决了。

才发现到我们面对很多困时候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也是不同的,这势必也会影响我们的结果,那是一种态度的端正和目的的明确,只有这样把自己置身于具体的问题中,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这次做课程设计让我提升了动手能力,培养了我的创新意识,和认真观察的重要性,这有利于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团队合作和协调沟通的重要性也是必不可少的,每个组员都应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在该小组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最终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与他人充分沟通,吸取他人的失败点和创新点,并用于结构设计中。

本次课设将很多知识都结合到了一起,只有把学到的东西用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从设计传动方案的过程,使我初步了解了机械结构创新设计的一般过程,得到了更好的实践机会。

十、参考文献:[1] 孙桓,陈作模. 机械原理[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 孟宪源. 现代机构手册[M]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3] 郁明山. 现代机械传动手册[M]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4] 邹慧君. 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 .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5] 张春林. 机械创新设计[M]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