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报告
【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实验探究04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原卷版)

实验探究04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提出问题】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吗?【作出假设】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数量...............。
【制定和实施计划】【实验变量】细菌和真菌.....。
对照组:①.号培养皿。
【实验现象】25°C恒温培养一段时间后,①号培养皿中无.菌落,②号培养皿中有较多...菌落,③号培养皿有较少...菌落。
【得出结论】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数量...............。
01实验梳理02实验点拨03典例分析04对点训练05真题感悟1.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配制培养基.....(.含有机物....).→高温灭菌→接种........-.→恒温培养.....。
2.培养皿高温处理的目的:高温杀死....培养皿和培养基上的杂菌..,排除其他杂菌的污染。
3.接种问题:实验中要使用无菌棉棒进行接种..,不能将培养基暴露在空气中,目的是防止棉棒上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4.结果记录问题:及时登记观察结果,这时一定要登记好日期,千万不要在实验过程中打开培养..............皿.。
【典例01】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中,实验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请选择正确的排列顺序()A.④①②③⑤B.①④③②⑤C.①④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典例02】每年的10月15日为“世界洗手日”。
乐乐同学为了探究洗手前后手上细菌数量变化的情况,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一:取三套装有等量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分别标记为①、②、③号。
步骤二:①号不做处理,洗手前在②号培养皿的培养基上按下手印,洗手后在③号培养皿的培养基上按下手印(处理如图所示),加盖封好。
步骤三:将①号、②号和③号培养皿同时放置在恒温箱中培养,每天观察并做好记录。
请分析回答:(1)在培养细菌、真菌的过程中,为了排除杂菌污染,应该对培养基进行处理。
(2)在培养基上按手印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报告单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报告单
班级:小组:姓名:时间:
附1
评价策略:
1、将学生分组,一般为5人一组,由组员推选一名组长;明确组长的职责及组员的权益和职责,使每个成员明白他们是一个互相协作、互相监督、共同进步的团队。
2、在实验之前对每个组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让他们明确实验的目的。
如何发挥每个组员的潜力,让他们自己互评互帮,有助于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老师们指导起来也非常的轻松,并且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
3、本实验报告单使用了“以自我评价为主,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长期以来,对学生评价都是教师说了算,在这种机制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和受压抑的状态之下,既不利于学生良好品格形成、又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更谈不上创造能力培养。
从实践的效果及其发展的趋势来看,强调自我评价,强调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使其处于主动的地位,具有积极参与的意识,这不仅能使评价产生更加积极的效果,也可促使评价主体认真反省,不断上进。
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在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进行自我评价,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负责的态度,使评价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以自我评价为主,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实现自我反馈。
这种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个性化的培养,使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增强
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这有助于他们在认知层次上达到协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将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评价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探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探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
菌和真菌
实验目的: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使用细菌和真菌培育的通常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原产特点
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1、问题:相同的环境中都存有细菌和真菌吗?
2、假设:不同的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
细菌菌落的特点:菌落较小,不与培养基结合,表面光滑粘稠。
真菌菌落的特点:菌落较大,是细菌菌落的几倍至几十倍,与培养基结合,表面常呈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孢子呈红褐绿黑黄等多种颜色。
调查地点:教室内
3、注射
(1)高温灭菌
(2)密封不并作处置注射
(3)①无菌棉棒,涂抹②无菌棉棒③轻按一下④无菌棉棒⑤暴露在空气中5分钟
(4)界别、实验日期、编号,培养皿的底部
4、同一温度适宜的地方
5、观测记录
(1)设计观察记录
(2)记录的时间为___每天下午5点_________
6、实验现象:菌落记录表
7、分析探讨:
①为什么要用两套培养皿?进行对照
②两套培养皿的培育条件与否须要完全相同?为什么?须要完全相同。
因为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相同。
③每天观察时,是否可以打开培养皿?为什么?不可以,防止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落在培养基上。
④为什么实验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注射前必须经过高温处置?为什么必须用无菌棉棒?注射前经过高温处置可以杀掉培养皿和培养基中细菌和真菌。
采用无菌棉棒可以防止带进杂菌,避免棉棒上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⑤在什么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经过严格的高温灭菌的环境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生物实验报告细菌真菌

生物实验报告细菌真菌生物实验报告:细菌与真菌引言:细菌和真菌是生物界中两个重要的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比较细菌和真菌在生长速度、适应性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方面的差异。
材料与方法:1. 实验室条件:温度恒定、通风良好的实验室中进行。
2. 培养基:分别准备对细菌和真菌适宜的培养基。
3. 实验组设置:将含有不同细菌和真菌的试管进行标记。
4. 培养方法:将细菌和真菌分别接种在试管中的培养基上,并放置在恒温箱中培养。
5. 观察与记录:每隔一段时间观察试管中的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结果与讨论:1. 生长速度: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细菌和真菌的生长速度有明显的差异。
细菌的生长速度通常较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细菌群落。
而真菌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明显的菌丝或菌盖。
2. 适应性:细菌和真菌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也存在一定差异。
细菌能够在广泛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包括高温、低温、高盐、低酸等。
而真菌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对较差,通常需要相对较为稳定的环境条件才能生长繁殖。
3. 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也存在一定差异。
当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细菌通常能够较快地适应并调整自身的生长策略,如调整代谢途径、改变细胞水分含量等。
而真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相对较慢,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细菌的生长速度较快,真菌的生长速度较慢;2. 细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在广泛的环境条件下生长,而真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较差;3. 细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较快,能够迅速调整自身的生长策略,而真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较慢。
实验中的结果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生物界中细菌和真菌的差异性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这对于控制和利用细菌和真菌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观察真菌的实验报告

观察真菌的实验报告背景介绍真菌是一类生物界中独立的生物群体,它们形态各异,包括了霉菌、酵母菌、黑曲霉等。
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个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中等。
真菌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分解有机物,还能产生一些有用的化合物。
本实验旨在观察不同条件下真菌的生长情况,探究真菌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长特点。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1. 真菌菌种:选取了两种常见的真菌菌种进行观察2. 培养基:使用琼脂作为基础培养基3. 培养皿:用于培养真菌的容器4. 实验器材:显微镜、移液器、培养皿铺平器等方法:1. 准备培养基:将琼脂块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加热至融化。
将融化的琼脂倒入培养皿中,待凝固后封闭培养皿。
2. 接种真菌:将刚刚凝固的琼脂培养基用移液器从培养皿中取出,滴在另一片培养基上,使得两个培养基合二为一,形成接种区域。
3. 形成接种块:用培养皿铺平器将接种区域周围的琼脂均匀压平,形成接种块。
4. 不同条件下培养:将制作好的培养皿放置在不同条件下,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方面的差异。
5. 观察记录:每隔一段时间利用显微镜观察真菌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真菌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了观察结果。
以下是我们的观察结果:1. 温度对真菌生长的影响:我们将两个培养皿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观察真菌的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较高温度(30C)下的真菌生长较为迅速,而较低温度(20C)下的真菌生长较缓慢。
2. 湿度对真菌生长的影响:我们将两个培养皿分别置于不同的湿度条件下观察真菌的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较高湿度下的真菌生长茂盛,生长速度明显快于较低湿度条件下的真菌。
3. 光照对真菌生长的影响:我们将两个培养皿分别置于不同光照条件下观察真菌的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光照条件对真菌生长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两个培养皿中的真菌生长情况相似。
结论通过以上观察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温度对真菌生长有一定影响,较高温度下真菌的生长速度更快。
环境细菌检测实验报告

环境细菌检测实验报告1. 引言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土壤、空气以及人体内。
一些细菌对人类有益,如帮助消化食物和产生某些药物。
然而,某些细菌也会引发疾病,因此对环境中细菌的检测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实验旨在利用培养基和分析方法检测环境中的细菌。
2. 实验步骤2.1 样品收集我们在实验室附近的公共区域收集了5个环境样品:地面上的灰尘、树木表面的叶片、餐厅的桌面、洗手间的水龙头和室外的空气。
为了避免污染,在收集样品时我们使用消毒过的玻璃器皿,并戴上一次性手套。
2.2 细菌培养将每个样品均匀地涂抹在培养基上,然后将其封闭并放入恒温培养箱。
我们选择了三种常用的培养基:营养琼脂、大肠杆菌选择琼脂和青霉素抗生素琼脂。
这样可以检测出不同类型的细菌。
2.3 培养基分析在培养基上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培养基上出现的菌落数量和形态。
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了一部分菌落,并进行了染色处理,以便进一步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
2.4 细菌鉴定通过比对已有的细菌数据和形态特征描述,我们尝试对鉴定出的细菌进行分类和命名。
这一步需要进行详细的实验室测试和专业知识的支持。
2.5 数据分析我们将不同类型的细菌数量进行比较,并计算出每个样品中的平均细菌数。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细菌的相对丰度分析,以了解不同样本中主要细菌的种类。
3. 结果与讨论3.1 细菌培养结果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我们观察到灰尘和叶片样品上有大量的菌落形成,而餐厅桌面、洗手间水龙头和室外空气样品上的菌落较少。
在大肠杆菌选择琼脂培养基上,我们只在灰尘样品上观察到了大肠杆菌的菌落。
而在青霉素抗生素琼脂培养基上,我们没有观察到任何菌落。
3.2 细菌鉴定结果通过对菌落的形态特征进行比对,我们初步鉴定了一些细菌的类型。
例如,在灰尘样品上的细菌有圆形、白色的菌落。
然而,对于一些未知特征的细菌,我们将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鉴定。
3.3 数据分析结果根据数量和相对丰度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灰尘样品中的细菌数量最多,占总菌落数的60%,并且主要是常见的环境细菌。
环境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环境中微生物、植物群落以及土壤等生态要素的采样、分析,了解和掌握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背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有必要对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估。
本次实验以我国某典型地区为研究对象,对环境中的微生物、植物群落以及土壤等生态要素进行采样、分析。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采样地点:我国某典型地区(2)采样工具:无菌采样瓶、无菌铲子、无菌手套、无菌剪刀、无菌镊子、皮尺、卷尺等(3)实验试剂:磷酸缓冲盐溶液(PBS)、无菌水、酒精、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土壤pH测定试剂盒等2. 实验方法(1)微生物采样与分析①采样:采用无菌操作,采集土壤、水体、空气等环境样品。
②分离纯化:将样品进行梯度稀释,接种于相应的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
③鉴定:根据菌落特征、生理生化试验等方法对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鉴定。
(2)植物群落调查与分析①样地调查:采用样方法,在研究区域内随机设置样地,调查样地内草本植物种类、株数、盖度、高度及物候期等。
②数据分析:运用重要值、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等方法对植物群落进行多样性分析。
(3)土壤采样与分析①采样:采用无菌操作,采集土壤样品。
②分析: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分析本次实验共分离纯化出50株微生物,其中细菌30株,真菌20株。
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鉴定,发现其中10株为潜在的四环素抗性菌。
2. 植物群落分析本次调查共记录到草本植物30种,其中优势种为某种菊科植物。
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5,表明该地区草本植物群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
细菌分布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菌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分布情况;2. 掌握细菌采样、培养和观察的基本方法;3. 分析不同环境中的细菌种类和数量,探讨细菌分布与环境的关联。
二、实验原理细菌是一类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环境的微生物。
它们在土壤、水体、空气、植物表面、动物体表以及人体内都有存在。
细菌的分布与环境的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实验通过采样、培养和观察,分析不同环境中的细菌种类和数量,探讨细菌分布与环境的关联。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水体、空气、植物表面、动物体表等样品;2. 实验仪器:无菌采样器、无菌棉拭子、无菌试管、酒精灯、接种环、培养皿、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等。
四、实验方法1. 样品采集:根据实验目的,采集土壤、水体、空气、植物表面、动物体表等样品;2. 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样品用无菌棉拭子均匀涂抹在无菌平板培养基上;3. 培养与观察:将涂有样品的平板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观察细菌菌落生长情况;4. 细菌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特征,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细菌鉴定;5. 统计分析:统计不同环境中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分析细菌分布与环境的关联。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样品:土壤样品中细菌种类丰富,主要有细菌、放线菌、真菌等。
其中,细菌数量最多,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80%以上。
土壤样品中的细菌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深层土壤中的细菌数量相对较少。
2. 水体样品:水体样品中细菌种类较多,主要有细菌、蓝藻、真菌等。
水体样品中的细菌数量与水体水质密切相关。
水质较好时,细菌数量较多;水质较差时,细菌数量较少。
3. 空气样品:空气样品中细菌种类较少,主要有细菌、放线菌等。
空气中的细菌数量与空气质量密切相关。
空气质量较好时,细菌数量较少;空气质量较差时,细菌数量较多。
4. 植物表面样品:植物表面样品中细菌种类较多,主要有细菌、放线菌、真菌等。
植物表面细菌数量与植物种类、生长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环境中的样本进行检测,了解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
菌的分布情况,探究环境对菌群的影响,为环境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方法
1. 实验材料
•不同环境中的样本:沙土、水、空气、人体皮肤
•培养基:营养琼脂平板、麦康凯平板、青霉素葡萄糖琼脂平板、分解蛋白琼脂平板、利福平琼脂平板
•器材:移液器、无菌牵引针、灭菌铁锤、无菌移液管、灭菌恒温培养箱、显微镜
2. 实验步骤
1.取不同环境中的样本,分别取样制备不同培养基的平板。
2.用无菌的牵引针或移液器取样并沿制作好的培养基平板中划线均匀分
布。
空气样本需用暴露法取样,将板子直接置于空气中,进行杂菌检测(需注意无法控制检测范围)。
3.将已涂制样本的培养基平板倒置放入灭菌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当的温
度下培养。
4.观察培养基平板的菌落形态、颜色,并进行初步分类鉴定,进行纯化。
5.取纯化后的菌株进行后续实验,如细菌菌株的致病性测试、真菌菌株
的发酵等。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不同环境中的样本进行检测,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菌株生长
在各自培养基上的繁殖情况。
在沙土样本中检测到了多种细菌菌株和真菌菌株,包括链球菌、大肠杆菌、芽
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
这表明沙土中生物数量丰富,成分复杂。
在水样本中检测到了较多的芽孢杆菌、肠球菌、绿脓杆菌等细菌菌株,同时也
检出了一些真菌菌株,如曲霉、真菌等。
在空气样本中检测到了多种细菌菌株,主要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沙眼衣原
体等。
空气中的细菌数量相比沙土和水要少得多,种类也相对单一。
在人体皮肤样本中,检测到了多种细菌菌株和真菌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马拉色葡萄球菌等。
这表明人体皮肤表面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
通过观察不同环境中的菌落繁殖情况,我们可以发现,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受到
环境的影响很大,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组成差异很大。
在进行环境监测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制定合理的采样方案和检测方法。
四、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分布情况,并发现环境对微生
物的分布和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也掌握了基本的微生物检测技能和方法,对进一步的微生物检测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