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骨伤药物与处方特点探析
谈谈彝族方药的整理与开发

・民族医药・谈谈彝族方药的整理与开发杨本雷,杨勤运(楚雄州彝族医药研究所,云南楚雄675000) 发展彝族医药理论,开发彝族方药是传统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彝族方药的整理与开发中有以下体会。
1 彝族方药的整理与开发在国家实现传统医药现代化、产业化的背景下,彝族方药的发掘与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前景,在彝族人民生活的地区,主要为我国第二林区,有着丰富的药物资源。
111彝族方药基础彝族方药的丰富的内容。
与彝医理论相比较,彝族方药的记载更丰富、更完全,具初步统计,现存有文字记载的彝药共有1189种,其中植物药871种,动物药263种,矿物、化学、自然土及水56种;而植物药中花类药47种,果类药128种,树皮类药48种,蕈属类药23种,植物寄生类药37种,树脂类药27种,菜食类药44种①。
而药物方面的古籍有《元阳彝医书》、《双柏彝医书》、《造物治病书》、《医病好药书》、《医病书》等,它们以单味或多味药以治病方剂的形式记载。
112从临床疗效观察发现新药彝族方药的形成,是彝族人民长期对疾病治疗观察的总结,并且这都是通过临床验证形成的。
从彝族医药古籍看,彝医理论中并没有专门的药性分类,而彝医对药物的应用是基于“一症一方”的基础上,其方药的组成简单,以一味至三味组方居多,这样便于临床疗效观察筛选。
如有临床报道用单味鬼针草(彝族名:祖杰、祖杰俄)治疗阑尾炎(30g)、毒蛇咬伤(60g)、泌尿道感染(30g)、高血压(20g~30g)、肝炎(60g)、痢疾(30g)、消化不良(100g)、跌打损伤(30g泡酒服)②。
用彝药马鞭草熬汁外用治疗痔疮,关节疼痛,跌打损伤③。
这些都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在对彝药临床评定观察时,同时也要注意彝药的新用途,如在汉医中,大黄的功能主要在于泻下作用,但彝医则认为大黄主要是止腹泻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大黄鞣质有止泻作用,临床有用大黄粉口服来止泻。
因此,对彝族方药的临床验证与评定是必要的,目的在于筛选特效方药。
彝族医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

彝 族 医药 治 疗 胫 骨 中 下段 骨 折
刘金 才
1 楚雄 州 中医院 :2 云南省彝 医医 院骨一科 ,云南 . . 【 关键 词】彝族医药;胫骨中下段骨折 【 中图分类号】R 9 2 【 文献标识码 】A 楚雄 650 70 0
【 文章编号 】10 — 5 7( 0 0 0 1 1 2 0 7 8 1 2 1 )1 — 9 —
民 族 医 药
Et n me ii e a d Et n Ph r a y h o d cn n h 。 a m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hn s o r a fEt n m e iie a d Et n p a ma y iee J u n lo h o den n h o h r c ・1 1 ・ 9
胫骨 中下段 骨折 是发生 于胫骨 中下 部的骨 折 。该部位 因 软组织 覆盖 少,血液 循环 差 ,骨折不 愈合及 延迟 愈合 的 发 生率较 高 ,常使患者 较长 时 间不能正 常生 活和工 作。我 们 以彝族 医药及 传统 医药结 合现代 医学对 胫骨 中下段 骨折 的 诊 疗 进 行 了深 入 细 致 的 研 究 , 总 结 出 了 一 整 套 胫 骨 中 下 段骨 折 的诊 疗方 案 ,希 望彝 族医药 能在 胫骨 中下段骨 折 的 诊疗 中发挥应有 的作用。 1 诊 断 本病种参照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中医药 行业标准一 中医病 证诊断疗效标准 ( 9 5 19 )》进行诊断 。 1i 病史 有外伤史 。 . 12 症 状 局 部 肿 胀 ,畸 形 ,疼 痛 , 功 能 丧 失 。 . 13 体征 压痛 明显 ,胫 骨干纵轴 叩击痛阳性 。骨折部可 . 出现 异 常 活 动 及 骨 擦 音 。 1 4 影 像 学检 查 X 摄片 检 查 见骨 折 线位 于 胫 骨 中下 . 线 部 ,可 明确骨折 分类 、移 位情 况 。 2 骨 折 分 型 参照清 华大 学 出版 社 出版 《 与关节 损伤 和疾病 的诊 骨 断分类及功 能评 定标准 》,采用A 分类法进行分 型。 O 2 1 简 单 骨 折 . ( )螺旋形 ; ( )斜形 ( 1 2 大于或等 于3 度); ( )横 0 3 断 ( 于3度 )。 小 O 2 2 楔 型 骨 折 . ( )螺旋楔 形: ( )弯 曲楔 形; ( )粉碎 楔形 。 1 2 3 2 3 复杂骨折 . ( )有二个 内侧骨 块; ( )多段 ; ( )不 规则。 1 2 3 3 彝医治疗 , 3 1 复位 固 定 . ( )无移位或轻度移位者 ( 1 大多A 1 )无须复位 ( 0型 少 数 行 拔伸 牵 引复 位 ), 以胫 腓 骨 夹 板 固定 或 管 形石 膏 固定 。 ( ) 部 分 移 位 较 明 显 者 ( 多A 2 及 部 分A 3 ) 以 2 大 0型 0型 手法复位或牵 引复位达功 能复位后 以胫腓骨夹板 固定。 整 复 方 法 ( 右 侧 为 例 ) 患 者 仰 卧 , 近 端 助 手 双 手 以 扣于患肢胭窝部 向近端对抗牵引,远端助手握住患肢踝部 向 远端牵引 ,并反方 向旋转 以纠正旋转及重叠移位 。术者触摸 胫骨嵴并 以端提及捺正手法纠正侧方移位。维持复位 ,以胫 腓骨夹板或管形石膏 固定 。 牵 引复位 手法复位 不 能纠正 重叠移位 者 ,可行 牵 引 复位 。一般 选用跟 骨牵 引 。于跟骨 穿刺 点 ( 内踝 与足 跟后 下方连 线 中点 )钻入牵 引针 ,安装牵 引装 置 ,牵 引重 量为 3 5 — 公斤 。2 小 时后 复查x 4 片,大部分 患者均 能复位 。少数 仍有侧 方移位 者 以端提及 捺 正手法 复位 。复位后 加胫 腓骨 夹板固定 ,3 周后改用管形石 膏固定。 ( )部 分移位 较大及 较复 杂者 ( 3 部分A 3 )及 经复 0型 位后未能达功能复位者行 小切 口切开复位 外固定支架 固定。 方法 常规硬 膜外麻 醉 ,术野 皮肤 消毒 、铺 巾。气囊 止 血 带 止 血 。于 骨 折 端 前 内侧 作 一 纵 形 小 切 口 ( 以能 暴 露 骨 折端为宜 )。于骨折端上下方离开骨折部适 当距离 由前 内侧 向对侧 各钻 入2 ( 枚 )4 m 4 5 m 氏针 。将骨 折端 枚 共4 m 或 .m 斯 以牵 引、撬 拨等 方式复位 ,安装万 向外 固定连接 杆 固定 。法 . 按 骨折 三 期 辨 证 施 治 进 行 分 期 治 疗 : ( )初 期 :骨 折 初 期 , 以肿 胀 及 疼 痛 为 主 。 1 治 法 : 活 血 通 络 、 消 肿 止 痛 方 药 : 飞 龙 掌 血 ( ) 1 g 叶 上 花 ( ) 1 g 接 骨 彝 5, 彝 5,
彝药透骨草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临床观察

彝药透骨草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临床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彝药透骨草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共纳入40例患者,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变化和相关指标。
治疗过程中采用透骨草汤进行治疗,通过一定周期的观察后发现,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疗效评价显示,透骨草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显著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彝药透骨草汤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本研究结果为彝药透骨草汤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意义提供了实证支持,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彝药透骨草汤,临床观察,治疗方法,疗效评价,治疗过程,观察指标,临床应用前景,研究结果的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退行性骨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影响。
目前,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手术治疗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症状,但也存在着副作用和风险。
有必要寻找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替代治疗方法来应对腰椎间盘突出症。
彝药透骨草汤作为传统中医药中的一种治疗方法,在治疗骨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透骨草汤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可以改善局部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潜力。
目前对于彝药透骨草汤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验证。
本研究旨在探讨彝药透骨草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该治疗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与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彝药透骨草汤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彝药透骨草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疼痛缓解情况、功能改善程度等。
2. 探讨彝药透骨草汤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3. 分析彝药透骨草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前景,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
彝医治疗技术

四、禁忌证
1、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2、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3、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第三节 彝医冷敷疗法
彝医冷敷疗法就是用浸泡过中、彝药红半夏、五香血滕、重楼(扭拍勒)、草乌等的冷毛巾类物体作为用具,放置在人身体的某个部位上,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收缩,起到散热、降温、止血、止痛及预防肿胀等作用的一种疗法。
一、适应证
1、中彝医适应证:痹症、头痛、腹痛、外伤、疮痈疔疖等。
2、西医适应疾病:风湿性腰腿疼、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及软组织损伤后遗症、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颈椎病,腰椎病、腹痛等。
二、治疗方法
1、操作程序
(1)需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器皿中,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适宜的溶剂(常用溶剂有冰雪水、井中凉水、地表长流水、温水、烟筒水、草药液等)调制成糊状。
第
第一节 彝医水膏药疗法
彝医水膏药疗法就是彝族医药外用中的一种,根据患者病情或伤势、病变部位而灵活采用相应的彝族药细粉或鲜品药,用水(溶剂)将药物调制成糊状,涂在棉纸或纱布的一面,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该疗法简便廉验,无创无痛无苦,疗效持续时间较长,便于携带,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州余惠祥副主任医师就是国家级传承人,杨本雷主任医师就是省级传承人,余秋虹与杨舒雅就是州级传承人。
2、水膏药应用举例:
(1)治疗肝火上冲头痛如裂,暑热头昏头痛。
药物:岩芎20g紫金龙10g芒硝30g真金草20g
用法:上药研细粉,加深井中凉水调拌成膏糊状,滩涂于两块5×5cm的棉布上,敷贴在左右太阳穴。
(2)治疗关节扭伤肿胀疼痛,风湿肿痛。
药物:小铜锤20g滑藤30g见肿消30g生草乌10g五爪金龙20g
彝药(民族药物)

彝药(民族药物)彝族药物是彝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药物数达千种,包括有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其中以植物药和动物药运用较为广泛。
彝族多居于山地,周围环境中动物药资源极其丰富。
由于一些主要聚居区(如凉山腹地)交通闭塞、人迹罕到,更保持了生物界的自然生态状况,保留了较多的动物种类;同时亦保留着彝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动物药知识。
但是,彝族动物药研究起步较迟。
凉山彝族自治州于1979年始有计划地开展对彝族动物药的考察研究,经5年多努力,已在这项研究上做出相当成绩,专著《彝医动物药》收载彝族历史上和民间使用的传统动物药材224种,其中含药用动物133种。
彝医动物药使用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彝族先民。
公元10世纪末的古彝文医书中已载有动物药的种类和功效;16世纪中叶的《双柏彝医书》中收载了动物药92种,占全书药物的1/3,清初的《彝族献药经》中记载的动物药比重更大,占92.8%;可见彝族对动物药的使用频率是较高的。
彝族善于用动物的胆、肉、骨、血、油等治疗疾病。
如《彝族献药经》中胆、肉药各占一半;《双柏彝医书》中肉类药占24%,胆、骨类药也占相当比例。
彝医动物药历史上曾与汉族有过交流。
早在《名医别录》中已指出彝区之永昌、益州等处产麝香、犀角。
20世纪40年代在凉山彝区考察的学者,记录了凉山地区盛产的鹿茸、麝香、熊胆、穿山甲、蛇等名贵动物药。
彝医动物中约10%的品种,为历代各族本草所未载。
如治跌打损伤的野鸡胆;止心痛的杉木鱼胆;治麻风初起的麂胆;以及治烧烫伤的马骨髓;治风疹水痘的黄鼠狼胆、乌梢蛇骨;治风湿心痛、消淋巴结肿的岩羊胆等,都是较新颖独特的药物。
这类药中还有一些较为独特的用法,如治蛇咬伤的麝香,其用法是自头顶破血施药;又如治肿瘤的熊油,是与白萝卜共蒸内服。
自1978年以来,云南、四川等地分别进行了彝族植物药的调查,目前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已整理出102种,峨山县整理出23种,凉山彝族自治州整理出105种并编著出《彝医植物药》专著。
彝药炮制特色

19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5 No.1·综述·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区。
彝医治疗疾病,除治疗跌打损伤的药物喜酒泡制外,大多喜用生药和鲜品。
虽然喜用生药和鲜品,但彝药采回后还是要进行必要的加工以方便使用[1]。
在彝文古籍《献药经》中记载:“药草采来后,良臼来春捣,石磨来研磨,铜锅来煎煮,铁勺来搅动”。
然后待其“沸腾天地间,沸腾又下去”,直至“沸腾至中间”时,才“置于人世间”供患者饮用[2]。
说明当时的彝药,已经不是停留在采集上,而已经应用石臼、石磨、铜锅、铁勺等加工工具和研磨、煎煮、调和、浓缩等加工炮制方法。
正如各民族有自己浓郁的民族风格一样,彝药的炮制也具有彝族特色。
1 彝药炮制理论基础彝药炮制以彝药的药学理论为指导,而且紧紧结合临床。
彝医通过二性(热、寒)、六味、归路、升降通涩、毒性等方面归纳彝药炮制特色何建萍(楚雄州中医院,云南楚雄 675000)【摘要】彝药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彝药达数千种,包括有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其中以植物药和动物药运用较为广泛。
彝药炮制以彝药的药学理论为指导,而且紧紧结合临床。
各种彝药的性能既是客观存在的,但又能通过炮制加以转化与调和,使各种药物的用法也有所不同。
除治疗跌打损伤的药物喜酒泡制外,彝医大多喜用生药和鲜品。
虽然喜用生药和鲜品,但彝药采回后还是要进行必要的加工以方便使用。
文中综述了彝药的炮制理论、目的、方法和特色炮制。
【关键词】彝药;炮制;特色Yi medicine concocted Features HE Jian-ping. Hospital of Yunnan Chuxiong, Yunnan Chuxiong 675000, China.【Abstract】Yi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Numbers of drugs, including animal medicine, Mineral medicine, herbal medicine, were applied widely, especially animal medicine and herbal medicine. Yi medicine were concocted as drugs to treat someone, and its guidline was the theory of Yi nationality medicine pharmacy, which was tightly integrated clinical. Various properties of Yi medicine are objective reality, but to be transformed through the processing and reconciliation, so that the use of drugs are different. In addition to the medical treatment of bruises Yi pharmaceutical wedding cook, most of the YI doctors like to use fresh drugs. Although YI doctors like using fresh medicine, but alsoYi medicine would be taken back as crude drug process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ory concocted, purpose, method and characteristics concocted of Yi medicine.【Key words】Yi medicine; Processing; Characteristics03-30.[15] 孙俭红, 郝艳秋, 王焱新. 乙酰谷酰胺治疗脑瘫患儿血浆S- 100及CK-B B意义的研究.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6, 14(10): 94.[16]王克俭. 复方丹参注射液与乙酰谷酰胺联合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 2010, 13(14): 80-81.[17]陈耀武,陈一峰,毛和明,等. 乙酰谷酰胺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重度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18): 106-107.[18]王海涛. 乙酰谷酰胺静脉滴注治疗耳鸣的疗效分析. 河南医学研究, 2015, 24 (6): 93-94.[19]汪宁波, 张恩琴, 兰春波. 乙酰谷酰胺静脉滴注治疗耳鸣的临床研究. 山西医药杂志, 2013, 42(11): 1294-1295.[20] Khokhar N, Qureshi MO, Ahmad S, et al. Comparison of oncea day rifaximin to twice a day dosage in the prevention of recurrence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5, 30(9): 1420-1422.[21]杨军雄. 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及对血氨浓度的影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11): 53-54.[22]王德耿, 叶建明. 乙酰谷酰胺治疗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21): 54-55.[23] Naess H,Waje Andreassen U. Review of long-term mortality and vascular morbidity amongst young adults with cerebral in farction. Eur J Neurol, 2010,17(1): 17-22.[24]梁颖茵, 朱建忠, 陈松林, 等. 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 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18): 3331-3334.[25]王研, 肖金新. 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及对血氨浓度的影响.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7(16): 143-144.[26]徐晓红. 奥拉西坦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疗效观察. 中外医疗, 2013, 19(1): 97-98.[27]刘培华, 王浩. 乙酰谷酰胺联合白蛋白治疗脑栓塞的临床研究. 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3): 74-75.[28]李鸿梅, 孙琦. 乙酰谷酰胺联合白蛋白治疗脑栓塞的临床研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24): 109-110.[29]李丽军, 李永华. 急性重症肝炎脑水肿的防治探讨. 皖南医学院学报, 1996, 15(4): 346.[30]李辉, 魏嘉. 乙酰谷酰胺救治急性重度酒精中毒的临床分析. 安徽医药, 2008,12(8): 736-737.[31]石玉杰. 乙酰谷酰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56例报告. 山东医药, 1992, 32(3): 43.[32]李海菊, 张艳霞, 刘苏芳. 乙酰谷酰胺联合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10(6): 103-104.[33] Chen Y. Clinical research on treating senile dementia by combining acupuncture with acupoint-injection. Acupunct Electrother Res, 1992, 17(2): 61-73.[34]胡高燎. 利巴韦林、乙酰谷酰胺和纳洛酮联合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97例临床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16): 28-29.[35]周昌奎, 吴哓华. 乙酰谷酰胺研究进展. 海峡药学, 2005, 17(6): 15-17.[36] Opez-Pedrosa J M, Manzano M, Baxter J H, et a1. N-acetyl-L-glutamine, a liquid-stable source of glutamine,partially prevents changes in body weight and on intestinal immunity induced by protein energy malnutrition in pigs. Dig Dis Sci, 2007, 52(3): 650-658.[37]尤敏. 乙酰谷酰胺联合腺苷钴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皮肤病与性病, 2015, 11(3): 181-183.20中国处方药 第15卷 第1期·综述·总结彝药的性能,构成了独特药性理论[3]。
彝族药和中药命名特点浅析

彝族药和中药命名特点浅析目的:研究彝族药和中药的命名特点。
方法:总结彝族药和中药各自的命名分类。
结果:彝族药根据药物的形态、生长特点等主要分为7种;中药根据药物的功效、药用部位等主要分为12种。
结论:彝药与中药在以药物的功效、药用部位、形态、气味等四方面命名都有非常类似之处,部分彝药和中药的名字是一致的。
中药的命名依据更多,但从中可看出彝药命名的影子。
而彝药的命名更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具有彝医特色,体现了彝药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区域性。
标签:彝族药;中药;命名Abstract:Keywords:彝族主要分布于我国滇、川、黔、桂四省区,金沙江南北两岸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区。
彝族文化历史悠久,彝药源远流长。
随着彝族先民的生存繁衍和生产实践历程,与社会同步发展,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彝药。
彝族药是在彝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有彝族文献记载,用于防病治病和保健强身的药物;或是在彝族地区有悠久的药用历史,而以口碑、图形等方式世代传承,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
彝药的产生和发展与本民族的生产活动、生活实践、生存环境以及文化、经济有密切的联系。
彝药主要以三种方式传承,一是靠彝族医在本支系或家庭中世代相传;二是由彝族中的知识分子“毕摩”用彝文抄录,传于后世;三是经彝族人民以口碑、语言、图形等形式在彝族地区广泛流传。
因此,彝药具有显著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区域性。
1彝族药的命名彝族药的命名,是彝医根据采药治病的实践过程中对各种彝药的某一特征命名,或根据药物的多种特性复合命名。
2 彝族药的命名特点21以药物的形态特点命名如火把花(昆明山海棠)为蔓生灌木,其圆锥花序在秋天开放,颜色鲜红,如同彝族照明用的火把,故名“火把花”。
又如地土蜂(草血竭)挖出土时,其大小和形态以及茎基残痕、须根共同构成一大土蜂形态,故名“地土蜂”。
此外,还有一朵云(阴地蕨)、马樱花(大树杜鹃花)、小棕包(藜芦)、我梅诗(鱼眼草)、罗自更(岩葱)等,都是根据药物形态特点而命名。
以彝族药痛舒胶囊开发为例探索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

2019 第二十一卷第十—期★Vol.21 No.12以彝族药痛舒肢嚢幵发为例採紊民族药创I t发I路径*杨洋“2,3,周林1’2’3,谭慧1’2’3,符德欢h2’3,朱兆云u’3,曹国丽“2’3**(1.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昆明650111:2.云南白药集团创新研发中心昆明650111;3.云南省中药和民族药新药创制企业重点实验室昆明650111)摘要:民族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族药在 民间的应用实践十分丰富,是极为重要的新药开发来源,但由于在开发研究及产业化过程中存在基础研究 薄弱、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差、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市场意识不足等问题,阻碍了民族药的创新发展。
本文以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成功开发的弈族药痛舒股囊为例,总结民族药开发实践经验,探讨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为民族药的新药开发、产业化发展及国际化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产业化国际化痛舒胶囊doi: 10.11842/wst.20180314004 中图分类号:R944 文献标识码:A民族药是少数民族群众的集体智慧和长期实践 总结的结晶,为了使其服务于更广阔的人群,亟需开 展民族药研究和应用开发,是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 药的必经之路。
据统计,目前中国民族成药生产企业 共154家,民族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以部分发展良好 的民族药企业的2014年度销售收人为例,云南白药为 188.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7%;贵州益佰31.57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6%1”。
然而,民族药研究开 发及产业化过程中却存在基础研究薄弱、资源利用可 持续性差、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市场意识不足等缺陷,严重影响了民族药的创新发展。
本文将以云南省药 物研究所自主开发的彝族药新药痛舒胶囊为例,并结 合本单位在民族药开发方面的实践经历,探索以民族 药知识及应用经验为导向的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以期为民族药的新药开发、产业化发展及国际化提供 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骨伤药物与处方特点探析作者:周红海何心愉覃鸿图黄杨竣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2期摘要:彝医药是我国少数民族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了以“三气”学说、由清浊二气化生的五行学说、清浊二气六路学说、毒邪理论为主的彝医基础理论体系。
由于彝族长期生活在山地林区,自然环境恶劣,常发生跌伤、骨折、刀伤等骨伤科疾病,形成了经验为先,擅用草药,喜用鲜药,单方独味,外治为主兼有内治的彝医药治疗特色。
关键词:彝医藥;骨伤病;药物;处方;特点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2-0057-04彝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
彝药作为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口碑、图形及语言等形式得以传承。
彝药独特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在彝族世代聚居的云南地区发挥着重要的防病治病作用,有显著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区域性。
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了彝族“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的三大聚居地特点。
由于彝族聚居地主要处于高原、盆地及山脉的过渡地带交接处,山高林密,道路崎岖险峻,雨量充足,湿度大,常易发生外伤出血、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病等骨伤科疾病。
因此在彝族医药中,骨伤科治疗的方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彝族药学》、《彝族医药》所记载的骨伤科方药进行统计和归纳,分析其用药规律和特点。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主要资料采集于《中国彝族药学》[1]、《彝族医药》[2]。
《中国彝族药学》是专门详细论述和记录彝族医药的专著,囊括了彝族医药中的理论基础、特色方药、彝药的传统应用等。
《彝族医药》是由阿子阿越主编的介绍彝族医药的专著,根据云、贵、川三省的历史文献及作者的实地考察所编写的书籍,详细介绍了彝族医药的发展现状及常用彝药、验方等。
1.2 药物的收集与筛选(1)药物数据来源于《中国彝族药学》、《彝族医药》,重点收集并统计该书籍中关于治疗骨伤疾病的药物与处方。
(2)入选标准:有关治疗骨伤科疾病的药物与处方;药物及处方信息完整,拉丁名称和性味效用齐全。
(3)排除标准:仅有药名,未标注拉丁名称;重复出现的方药;与骨伤疾病关系不密切的药物及处方。
1.3 研究方法(1)数据处理:以《中国彝族药学》、《彝族医药》为研究蓝本,将药物的不同名称做统一规范处理,参考《中国民族药辞典》[3]、《中国药典》[4]。
(2)以治疗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骨折、腰腿痛、风湿痹痛、骨髓炎五个目标药物为摘选范围进行统计,统计时以该药物的功能表现为主,兼顾单味和复方中的药物作用,除去重叠的药物,共研究了212种药物,统计312个方药(包括单方、复方),运用SPSS Statistics 21.0进行统计描述。
对彝族医药治疗骨伤疾病的药物分类、主治疾病、用法、性味的特点等进行频次分析。
2 结果2.1 彝族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方药情况在统计的211味彝药中药物分类共分为解表药、清火药、杀寒药、补养药、解毒药、顺气药、活血药、消食药、咳喘药、风湿药、跌打药、癞疮药、收涩药、泄利药、止血药共15类,除跌打药外,风湿药和活血药用药频次较多;在所统计的药物中,治疗骨伤科疾病病种分类上跌打损伤、风湿病占比最大,其次是骨折。
见表1。
2.2 彝医药骨伤科疾病211味药物性味药效分析依据《中国彝族药志》标准,将211味彝药按照药性、药味和归路进行规范统计和分类,彝药药物药味则与中药类似,有单一性味的,大部分则是复合性味的,占比最大的是苦味类药,其次是甜味,再者是辣味药,其余药味相对占比较小。
此211味药物归肝路(146次)、肺路(101)次、胃路(88次)、肾路(82次)、大肠路(81次)、胰路(56次)、小肠(52次)、心路(33次)、膀胱(16次),见表2、图1、图2。
3 讨论彝医学是以生命(包括形体与灵体)为对象的主动医学。
“千年彝方,百年彝药”是对其民族医学智慧结晶的高度赞誉。
彝族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划分为智能之源(八相人上)、宗脉之根(八相人下)和生命之体(八根)三层次。
并运用天文、历法与人体生命的命数或与命数相处的质点联系,推算生命体在某个时辰(或某地)异变或突变的规律,并及时对其掌握,预防或遏制其发生和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医算”诊病理论和方法[5]。
通过“医算”对骨伤科疾病发生的时间、空间结合推算,四时不正之气、环境的改变容易衍生骨伤科疾病。
骨伤科疾病,多为急性起病,易伤筋、损肉、动骨,故彝医临床常用干预疗法和根治疗法相结合,予以药物内服外敷,纠正生体异常。
彝医认为清浊二气是辨病的总纲,“哎哺”生元气,元气下行分为清浊二气,周行全身[6]。
而彝文典籍《医算书》指出:“组方下药要注重卦象、卦位、五行与人体脏腑相对应的关系[7]。
”故彝医用药、组方是基于“哎哺”、天地五行、宇宙八角、人体脏腑(根、相)等理论综合进行。
在整个研究药物中,治跌打损伤的药物占第一位,治风湿病药物占第二位,外伤出血、骨折治疗药物相差不大,其余相对稀少。
彝族世居山地高原,从事农业生产劳作,跌扑、骨折、劳损常为发生。
彝医学认为,天地万物源于哎哺,哎哺化生天地之五气五行[8]。
哎哺得其常则为五气五行,哎哺失其常则为五毒。
人体清浊之气不足,五毒为病,首犯筋肉骨节,导致人体“六路”不畅,不通则痛,多引起风湿类疾病。
总的来说这种现象,与彝族居处滇、黔、桂三地的山地高原的地形所形成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疾病谱排列相关。
彝药的药物分类最初是按动植物的自然属性做原始分类的层次和思路,后发展成原始的彝药功能分类和现代植(动)物学分类。
但在对药物统计过程中发现,彝药现多按其本质性能和各味药物性能分类,以突出彝医药治法和功能的共性,这个分类方法是与中药以药物功效分类的方式相同的地方。
药物分类中,跌打药占比第一,其次是风湿药和活血药,这与彝族人民跌打损伤、风湿病等常见疾病系的治疗相契合。
药有味、性和化味之别,彝医作为一种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在防治疾病中所形成的经验医学,彝药的性能、化味只在彝族彝药典籍中有散见的记载,但经过了近现代民族医药的发掘与整理,彝药的基本理论内容可分为二气、六味、归路、升降通涩、毒性、功能主治六方面。
彝医将彝药作用与人体后,影响机体清、浊盛衰以及寒、热病理变化性质和特征分为寒、热二性,寒热二性又由清浊二气派生。
彝医的清浊二气学说认为精神意识由清气所司,形体组织由浊气所主,清气主表、主气,浊气主里、主血。
彝医的对抗疗法,擅用具有杀寒、化湿、消积滞、散瘀血功效的清轻热性彝药,治疗浊气过盛所致的寒邪、水湿、积滞、瘀血疾病;用具有清火、解毒、息风、补养、泻热功效的浊重寒性彝药,治疗清气有余所致的毒邪、风邪、炽热等疾病。
骨伤科疾病最明显的病理表现为形体组织受损,进而引起气血的瘀滞,气血所伤中又尤以血为先,而成清气有余,浊气受损的清盛浊衰之候。
彝医在疾病治疗上擅用对抗疗法,并根据“医算”结果对症用药,故而在所研究的药物中,寒性彝药在骨伤科疾病中运用最多。
清·徐灵胎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指出:“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
彝药的“六味”指的是酸、甜、苦、辣、麻、涩。
由于骨伤科疾病众多,每个病的病期和病性不同,所用彝药的药性和药味不一样。
在所统计的骨伤科药物中,苦、甜味药物占比最多,辣味药占比次之。
苦味药大多具有清火解毒的功效,甜味药具有益气养血、补肾强壮、健胰的作用。
辣味药常具有芳香之气,多具有发表祛风散寒作用。
彝医独特的“毒邪病因”理论,不仅将有毒的物质致病作为其内容之一,还将一切的致病因素纳入到毒邪范围。
“毒邪病因”主要包括由四季五行产生的“五毒”;由人体产生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等;各种创伤,如刀伤、跌打伤等。
而引起骨伤科疾病的致病特点多为意外损伤所致,临床表现常为瘀毒类症候并发炎性热毒。
故在研究中发现,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彝药中常以具有清火解毒功效的苦味类药物居多。
骨伤科疾病轻者损伤皮肉、筋骨,导致出血、皮肉破损、骨折,重者可导致脏器损伤,出现休克、猝死等,具有发病急骤,病势急,病情或轻或重的发病特点。
清浊二气亏虚严重,外毒倍袭,内毒渐生,故要用具有补益气血、补肾强壮、健胰的甜味类药物,催生元气,通顺“六路”,平衡协调清浊二气。
由表1可知,彝医常治疗的骨伤科病种有风湿病,而风湿病的成因彝医认为是由四季五行岁气乖戾化生的“五毒”有关,即风寒湿热燥[9]。
人体浊气不足,“五毒”乘机侵袭肌表关节,影响了清浊二气的升降协调及气血在气路中的循环运行,内生寒毒、热毒、瘀毒、痰毒等,导致肌表关节等处反复疼痛,风湿类疾病由此而发。
风湿类疾病的辨治原则总以调衡清浊、条畅六路,这与骨伤科疾病中常用辛味类药物的用药习惯相契合。
彝医认为人借清浊二气以成形,成四肢百骸、脏腑形体。
清浊二气又借清三路、浊三路而贯通机体的上下内外,联络五脏六腑;清气流注于脏腑组织,与肝、心、脾、肺、肾、胃、肠及生殖系统相联通,浊气循行环周腹背。
药物的运用讲求“适其至所”原则,彝药的使用同样注重药物作用对机体部位的选择性,称为药物“归路”。
彝药的“归路”称谓虽与中医的“归经”不同,但实际上都是指药物的作用部位。
由图2可知,肝、肺、胃、肾四路是彝族骨伤科药物作用的脏腑。
与上述针对骨伤科疾病清气有余,浊气受损的清盛浊衰的症候,对“清气”流通经过的肝、肺、胃、肾四脏器进行“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彝医“对抗疗法”,可使清浊二气攒簇,升降有常,已达到柔筋生肌养骨之效。
而《西南彝志》载:“天之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人之五行是心、肝、脾、肺、肾。
”肝属木,肺属金,胃属土,肾属水,借肺金生肾水,胃土生肝木,肺金克肝木,胃土克肾水的五行生克循环之势治疗骨伤科疾病。
彝医不仅有丰富的药物资源,在骨伤科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治疗特色。
对组方药物数量和用药习惯统计中,发现彝医治疗骨伤科疾病以单方独味药居多,即使是病势重、病情复杂的情况,组方药物数量也不超过7味药。
彝医还习用植物药治疗伤科疾病多达数百种,区别各种草药不同部位的特殊功效,并习惯采集新鲜的植物叶或根或根皮,加少许水或盐冲烂、揉搓、捣绒后外敷于伤处或煮水泡洗。
例如单用将斯赤列(忍冬科接骨木)的根皮捣烂外敷于伤患处治骨折;用透骨草、草乌、四块瓦煎水泡洗,治疗风湿病;用血满草、接骨丹、茜草煎水泡洗,治疗跌打肿痛等。
在骨伤科药物组方中,彝医常用酒为媒介。
此因彝医药酒历史悠久,无论是内服或是外用药都以酒入方,还常将补养药、風湿药、跌打损伤药加入上好的荞麦酒浸泡[10]。
例如《医病书》治外伤骨折用羊奶果、被单子、水蛭舂捣泡酒服在治疗骨折类病,彝医常选用以中医不同好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整复骨折错位时常用线测法测定四肢受伤后的长短粗细变化,来诊断和鉴别骨折错位情况,并在正骨手法上强调针刺放血;彝医认为芭蕉壳的汁有消炎解毒的作用,夹板材料也选用与中医杉树皮不同的芭蕉壳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