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药(民族药物)

合集下载

第一节 彝药发展简史课件

第一节 彝药发展简史课件

土家族药物分类
动物药 植物药 矿物药
土家传统珍稀神奇 类药物,土家传统 参、七类药物,土 家传统莲、风类药 物,土家传统血、 蜈蚣、还阳类药物, 土汉演化植物类药 物五个类型。
独特的环境
中国腹地武陵山和大娄山、 大巴山、巫山余脉 华中天然药库
酒的使用 驱风除湿
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鲜用
丰富的土家族药材
擅长骨伤止血类药
西南民族大学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中国民族药物学概论
第二十五讲 土家医药
刘 圆 教授 主讲
西南民族大学 青藏高原研究院 民族医药研究院
中国民族药物学概论
第一节 土家族医药发展简史
一、土家族分布及人口现状
湖南、湖北和四川
土家族人口数为 835.3912万 (2010年第六次 全国人口普查)
二、土家族医药历史沿革
土家医对常用药材加工炮制较为简洁实用,一般全草阴干、
晒干或烘干,切成节或片备用。
黄连、党参、半夏、天麻、杜仲、银杏、灵芝等名贵药材,
产量大。
木瓜舒肝冲剂治疗肝炎 水黄连治菌痢
第二十五讲 常用土家族药材及制剂介绍
水黄连 五味子
红毛五加
思考题:简述土家族道地材资源情况。
木瓜 (光皮木瓜 ) 花
贴梗海棠(皱皮木瓜) 花

三元学说
自 然 界


脑、心、肺 上元 肚肠肝
气、血、精
中元
人 体
下元 腰子、尿、养儿肠 或精
灌注全身
毒气学说
疾病
平衡失调
三元
十窍
肢节 致病因素
筋脉
气血精
瘟气
生活饮食
劳损外伤
情志

彝族骨伤药物与处方特点探析

彝族骨伤药物与处方特点探析

彝族骨伤药物与处方特点探析作者:周红海何心愉覃鸿图黄杨竣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2期摘要:彝医药是我国少数民族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了以“三气”学说、由清浊二气化生的五行学说、清浊二气六路学说、毒邪理论为主的彝医基础理论体系。

由于彝族长期生活在山地林区,自然环境恶劣,常发生跌伤、骨折、刀伤等骨伤科疾病,形成了经验为先,擅用草药,喜用鲜药,单方独味,外治为主兼有内治的彝医药治疗特色。

关键词:彝医藥;骨伤病;药物;处方;特点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2-0057-04彝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

彝药作为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口碑、图形及语言等形式得以传承。

彝药独特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在彝族世代聚居的云南地区发挥着重要的防病治病作用,有显著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区域性。

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了彝族“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的三大聚居地特点。

由于彝族聚居地主要处于高原、盆地及山脉的过渡地带交接处,山高林密,道路崎岖险峻,雨量充足,湿度大,常易发生外伤出血、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病等骨伤科疾病。

因此在彝族医药中,骨伤科治疗的方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彝族药学》、《彝族医药》所记载的骨伤科方药进行统计和归纳,分析其用药规律和特点。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主要资料采集于《中国彝族药学》[1]、《彝族医药》[2]。

《中国彝族药学》是专门详细论述和记录彝族医药的专著,囊括了彝族医药中的理论基础、特色方药、彝药的传统应用等。

《彝族医药》是由阿子阿越主编的介绍彝族医药的专著,根据云、贵、川三省的历史文献及作者的实地考察所编写的书籍,详细介绍了彝族医药的发展现状及常用彝药、验方等。

1.2 药物的收集与筛选(1)药物数据来源于《中国彝族药学》、《彝族医药》,重点收集并统计该书籍中关于治疗骨伤疾病的药物与处方。

彝药治风湿瘫痪、半身不遂

彝药治风湿瘫痪、半身不遂
,

经强
用之 简便
而 对 人 体没 有任何 损害
迫按 上 方 服二 剂后 食
症 状 减轻
,
能 吃少量 饮

( 贵州安顺
谢贵 宁③ )
继 续给药 五 剂 后 痊 愈
未复 发
杆 舫粉
4
(
)
彝 药 治
风湿
广 西 少 数 民 族便方 治 盗 汗
叫 洽 疗嵌 法

1
半身 不 遂

处方 用法 方源 白芷适 量

方法源流 已 久 容易
, , ;
对 于 一 些 原 因不 明引 起 发烧

(

. ,
2

) 梁
,
x

7 1
,

,
姚 安县大 龙
.
侗 医应 用小韭 菜 和 山苍 子涂 擦体 表降温 疗效确切
, 。
口 公 社人
患 精神 分裂症
发病 后 不 食 不
面 部 i故肿
,
这 可 样草药 采 之

常呆 坐
或 蒙 被啼哭
, 。


有 升高体温 的趋 向 可 重擦 涂 复数 次 这样 即使高 烧者也 会 降温下 来


典型 病 例
1
:

小韭 菜
,
山 苍 子 均为 消热 解 暑 的药 物
,
,
( 公社 人 物
,
) 窦x

x

,
3 岁 2
,
,
姚 安 县 仁和
,
通 过人体皮 肤 吸 收散 发热 量
就 会 产 生 降温

太阳民族的神奇医药——云南彝族医药简介

太阳民族的神奇医药——云南彝族医药简介

是翻译和整理古彝文 医书中的彝 药。如楚雄彝族 自治州翻译和整理的 《 i 明代彝文 医书》 ,彝药共计 2 1 ;昆 明关祥祖 、方文 才教授 翻译 整 理 的 《医病好 药书》,彝 药共 计 30味 ;《医病 书》 3味 7 ,彝 药总计 9 7 味 :《 献药经》 ,彝药共计 7 味 : 《 药治病 书》 6 造 ,彝药共计 2 1 0 味。贵州王荣辉翻译整理的 《 启谷署》 , 共有 内、妇、儿、外、五官科 医药方剂 2 3个,这些彝 药和方剂治疗各种疾病都是行之有效的。 6 二 是整 理编 写彝 药 专著 。如 四 川 省 凉 山彝 族 自治 州 药 检 所 李耕 冬 、 贺廷 超 编 写 的 《 医动 物 药 》 彝 、 《 医植 物 药》 彝 。楚雄彝 族 自治 州卫 生局 、 州 药检 所 编写 的 《 药志 》 彝 。玉 溪 地 区新 平 彝 族傣 族 自治县 聂 鲁、赵永康等人编写的 《 聂苏诺期》 。楚雄 州中医院、彝族文化研 究所王敏、朱琚元编写的 《 楚雄彝 州本 草》 。楚雄 州中医院杨本雷主编的 《 彝族 医药荟萃》 ;玉溪地区王正坤编写的 《 医揽要》 等。 彝 三是重视 开展 对彝 药的 资源 普 查 工 作 。二 十 多年 来 ,云 南 、四 川 、贵 州等 省 区先后 两 次开 展 了大规 模 的 民族 医药 资源普 查 工作 。以 楚雄 彝 族 自治 州 为例 ,17 I 9 8年 楚雄 彝族 自治 州人 民政 府 曾组 织 了 10多 0 人 的 专业 队 ,开展 了对 楚雄 州境 内的 民族 药普 查 ,共 发 掘 彝 文 医书 2 8本 ,整 理 和鉴 定彝 药标本 11 。 0 3种 18 至 18 又 开展 了第二 次全 州 民族 药 的普 查 ,共查 出 中草 药 18 9 4年 9 8年 3 1种 ,其 中彝 药 50种 。 6 四是从彝 族 彝 药 中开发 出有价 值 的 新 药 。如 云 南 生物 制 药厂 生产 的 灯 盏花 注射 液 ;盘 龙 云 海 药 业 生 产 的排 毒养颜 胶 囊 ;著名 彝 医张之 道 研 发 的 彝 心 康胶 囊 、绿 汁咳 喘 颗 粒 ;楚雄 州 中 医院研 发 的 养 胃解毒 胶 囊 、利胆 解毒胶 囊、饿 求 齐胶 囊、 紫灯 胶 囊 ;姚 安 县人 民 医院研 发 的彝 止 血胶 囊 、彝 止 痛胶 囊 ;大姚 县金 碧 药业 生产 的咽舒 欣胶 囊 ;双 柏县 张 运功研 发 的 复方蜂 毒擦 剂 等 。 为 了进 一步推 进 云 南彝 族 医药的发展 和 “ 药” 品 牌 的树 立 ,20 彝 04年 3月在 省 人 民政府 有 关部 门的 重视 下 ,云 南省彝 医 医院和省彝 族 彝 药研 究 所在 楚雄 彝 族 自治 州 中 医院 挂 牌 成 立 。近 三 年 来 ,云 南 省彝 医 医院和省彝 族彝 药研 究所 以发 展 彝族 医药为 己任 ,克 难奋 进 ,取 得 了引人 注 目的骄 人 业 绩 。我 们相 信 , 在各 级 党委 和政 府 的重视 下 ,在 广 大 民族 医药研 究 工作 者 的 不 断努 力下 ,云 南彝 族 医药 这 个 “ 山野妙 龄 女 郎 ” 一定会 漂 漂 亮亮走 出彝 山、走 出云 南 , 引起世 人 的 瞩 目和喜 爱 。

彝药发展简史课件

彝药发展简史课件
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 料。
苦荞酒
杆杆酒
彝族用酒治病历史较长、范 围很广、数量较多、方法各异。
至今,彝医仍用酒或 酒佐以治疗多种疾病。
常见的有酒泡药(药酒)、 以酒(或甜白酒)为引煎药、 以酒兑服药汁(或药粉)、以 酒调药外敷或点火酒。
彝医的预防医学思想有病早治是彝医预防医学思想的中 心内容。彝医重视疾病的治疗,更重视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
清气

气 理
元气

化生
浊气

防御免疫、抵抗外毒入侵的功能


宇宙万物



浊气三条通路


化生
清浊二气有余

五行
金木水
清浊二气不足
火土
种 体
清浊平衡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与人体脏器组织 配属的具有临床意义;五行 的生克理论对脏腑的生理、 病理变化和指导临床治疗具 有重要意义。
五行学说

2004年12月,云南楚雄在出版了《 中国彝族医学基础理论》
提问:你了解彝族医药什么特色?
秋天的邛海 1510米 2013.10.2
第二节 彝药学基础理论简介
彝医认为,元气化生清浊二气,清浊二气化生五 行、六路,五行化生毒邪,是一套完整的、相互循环 或相互化生的、密切联系的基础理论体系。
清气三条通路
贵州仁怀县
彝文手写本 验方单方善本
发现
《启谷署》 1991整理出版
清康熙三年至雍正七年(1664~1729)
药物201种 当地
凉山彝文书写 疾病名称142个

彝药发展简史

彝药发展简史

相应有所发展
1985年中央发出抢救民族医药学遗产的号召
苗医药专著整理
《中国苗医药》 2008年
《中国民族药物志 》第一卷收载苗药 40种 1984年 《中华本草.苗药卷》 2004年
提问:你了解苗族医药什么特色吗? 2012年9月14日 贵州毕节市赫章县;赫章自新石器时代 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战国时为夜郎辖地。
苗族只有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
师徒口授的形式
只能从相关的文字(主要是
苗族医药
汉文字)记载来了解苗医药 的成就。
据地方志载
元朝和明朝 苗族医药形成的重要标志
全面改土归流之前
苗谚歌诀
师徒口授
苗医苗药
全面改土归流之后 民国以后
中医学传入 西医学传入
草医、土医
苗族职业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解放后
场期药市
西南民族大学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中国民族药物学概论
第十七讲 苗医药
刘 圆 教授 主讲
西南民族大学 青藏高原研究院 民族医药研究院
中国民族药物学概论
第一节 苗医药发展简史
一、苗族分布及人口现状
苗族人口数为 942.6007万 (2010年第六次 全国人口普查)
2
二、苗族医药历史沿革 苗族传统治疗经验
中医药学 西医药学
第十七讲 常用苗族药材及制剂介绍
飞龙掌血
箭毒木
思考题:简述道地苗药材的资源现状。 2012年9月15日 贵州毕节市赫章县兴发苗族彝族回族乡2780米
第十七讲 结束
2012年9月15日 贵州毕节市赫章县兴发苗族彝族回族乡座谈会 2780米
第三节 药物特点
苗药分类 三门
调整搜媚若
热疗类、冷疗类、 提火类、止疼类、 止塞类、止泻类、 健胃类、帮交环类

《彝族医药简史》word版参考模板

《彝族医药简史》word版参考模板

彝族医药简史彝族医药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彝族先民吃住都在森林中,并且多数住在树上,故对植物有了最直观和最粗浅的认识。

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和自然发展的原因,彝族医药与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彝族先民们一方面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以及面对凶残的野兽伤害,一方面也处于自身疾病的折磨之中,在与自然灾害及疾病的斗争实践中,慢慢地积累了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质的经验,同时也发展了医药知识。

和其他民族医药一样,药物是彝族医药发展的基础。

彝医的药物分植物、动物、矿物三部分。

在母系时代的凉山彝族地区,常常以一种植物来代称某个部落或部族,甚至有的山岭等地名也来自植物名称。

如“达罗波”、“达日波”、“舒祖波”等,它们分别是黑色的阙山草、阙山草及生长杉树的山。

这种命名的习惯,从母系社会一直延续到今天,至今凉山地区仍不乏以植物命名的地方,如勒乌(大黄)、尔吾(土香薷)等地名。

进入由偶婚代替群婚的父系社会后,促进了社会和遗传学的进步。

此时,对植物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积累。

彝族先民们在迁徙、放牧的生活中不断地发现一些有毒的植物,关于对毒草和中毒的认识时间,大约是在“吃草籽树果”的阿(田合)居子时代,但当时未能明确记录下来。

“中毒”和“毒草”的概念是在彝族祖先采集野生植物和放牧生活中,出现了羊和人中毒的现象,加上口尝身试积累而产生的。

毒草可以毒杀人畜,引起彝族先民的高度重视,于是他们对毒草进行辨认下了一番功夫,并且还对植物的毒性部位作了描述,如他们认为乌头属植物“毒藏在根上,花开在头上”。

由于目睹了被毒草毒死同胞的惨痛情景,彝族先民们对毒草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

并将之录于书上,以指明毒草生长的地方以及毒性的部位,示于后人。

从公元初年到南诏彝族奴隶制建立之前,彝族历史经历了从勿阿纳(《西南彝志》)希孟遮世系第51世君长,到那意笃色(76世)的彝族奴隶社会前期。

这一时期,彝汉医药相互进行了交流。

彝医使用的一些有效药物也被汉医所用,并且收录进汉医的医书中,如名著《名医别录》就收载了不少彝族地区的药物。

彝族药_脂肝消丸_质量控制方法的探讨

彝族药_脂肝消丸_质量控制方法的探讨

图1 紫外光吸收光谱图黑种草子及其伪品的紫外光谱鉴别内蒙古通辽市药品检验所(028000)朱艳红 周桂坤 温雅琴 包淑庆 黑种草子(哈日赛拉)为毛莨科植物瘤果黑种草Nigella glandulirera Freym 的干燥成熟种子。

具有温中、消食、健齿等功效。

多用于肝区痛、肝衰、面部浮肿、胃“巴达干”、牙蛀等疾病,为蒙医常用药。

笔者在药品检验工作中发现,在许多地区使用中药材川续断科植物继续Dipsacus japonicus Mig 或川续断D.asper Wall 、拉毛果 D.f ul 2lonum L.菊科植物莴苣Lactuca sativa L.的干燥果实为黑种草子(哈日赛拉)入药。

因其伪品外观性状与正品极其相似,不易区分,故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对黑种草子及其伪品进行鉴别研究,结果可资区别。

1 仪器与材料仪器:岛津UV -24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

材料:(1)黑种草子(2)续断子(3)拉毛果果实(4)莴苣子均由内蒙古自治区药检所提供。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紫外光谱法测定取材料粗粉011g ,加乙醇10ml振摇提取2小时,过滤,弃去初滤液,各取续滤液1ml 用乙醇稀释至10ml ,在波长200~400nm 间扫描,扫描速度600nm/min (狭缝2nm ),测定结果示图1及表1。

3 小结与讨论从图谱中可以看出,正品与伪品的吸收图谱不一致,正品黑种草子在214±1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伪品在233±1nm 及234±1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正品与伪品在紫外光区其峰形、峰比值有明显区别。

因此,伪品莴苣子、续断子、拉毛果不能替代黑种草子药用。

表1 紫外吸收光谱特征值药材名紫外光谱(d λmax )峰紫外光谱(d λmin )谷λmaxλmin黑种草子204±1nm 莴苣子233±1nm 214±1nm 续断子234±1nm 214±1nm 拉毛果234±1nm214±1nm(收稿日期:1999年12月21日)彝族药“脂肝消丸”质量控制方法的探讨昆明市药品检验所(650034)沈 坚 张宏伟 吴 明 “脂肝消丸”是根据彝族民间验方,由三七、赤芍、白芍、泽泻等中药制成的浓缩水蜜丸,具活血降脂、健脾养肝之功能,用于治疗脂肪肝、高血脂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药(民族药物)
彝族药物是彝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药物数达千种,包括有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其中以植物药和动物药运用较为广泛。

彝族多居于山地,周围环境中动物药资源极其丰富。

由于一些主要聚居区(如凉山腹地)交通闭塞、人迹罕到,更保持了生物界的自然生态状况,保留了较多的动物种类;同时亦保留着彝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动物药知识。

但是,彝族动物药研究起步较迟。

凉山彝族自治州于1979年始有计划地开展对彝族动物药的考察研究,经5年多努力,已在这项研究上做出相当成绩,专著《彝医动物药》收载彝族历史上和民间使用的传统动物药材224种,其中含药用动物133种。

彝医动物药使用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彝族先民。

公元10世纪末的古彝文医书中已载有动物药的种类和功效;16世纪中叶的《双柏彝医书》中收载了动物药92种,占全书药物的1/3,清初的《彝族献药经》中记载的动物药比重更大,占92.8%;可见彝族对动物药的使用频率是较高的。

彝族善于用动物的胆、肉、骨、血、油等治疗疾病。

如《彝族献药经》中胆、肉药各占一半;《双柏彝医书》中肉类药占24%,胆、骨类药也占相当比例。

彝医动物药历史上曾与汉族有过交流。

早在《名医别录》中已指出彝区之永昌、益州等处产麝香、犀角。

20世纪40年代在凉山彝区考察的学者,记录了凉山地区盛产的鹿茸、麝香、熊胆、穿山甲、蛇等名贵动物药。

彝医动物中约10%的品种,为历代各族本草所未载。

如治跌打损伤的野鸡胆;止心痛的杉木鱼胆;治麻风初起的麂胆;以及治烧烫伤的马骨髓;治风疹水痘的黄鼠狼胆、乌梢蛇骨;治风湿心痛、消淋巴结肿的岩羊胆等,都是较新颖独特的药物。

这类药中还有一些较为独特的用法,如治蛇咬伤的麝香,其用法是自头顶破血施药;又如治肿瘤的熊油,是与白萝卜共蒸内服。

自1978年以来,云南、四川等地分别进行了彝族植物药的调查,目前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已整理出102种,峨山县整理出23种,凉山彝族自治州整理出105种并编著出《彝医植物药》专著。

《云南省药品标准》收载了8种彝族药物,《中国民族药志》收载的民族药中,记录了彝族药名及药用经验约有15种。

同时,《云南省药品标准》还收载了一个由糯米草根、紫草根等5种植物药粉末组成的彝药复方“号务宰莫”(又称“撒梅接骨散”),其功效为解毒散瘀、消肿止痛,用治跌打骨折、外伤等。

彝医植物药多以鲜品入药,在某些聚居区(如凉山)无准确剂量,并且使用单味药较多,常见的用法有捣烂、揉烂、外敷、咀嚼、熬水内服和炖鸡肉服。

彝族地区产名贵药材已有悠久历史,特别是凉山地区。

如1942年《西昌县志·产业志》记载当时仅西昌附近的药材就有达年产数万斤记录。

这些药材大量运售川、滇二省内地。

例:防风,年2万斤,运售云南;贝母,年4千余斤,运售云南;秦艽,年3千斤,运售四川、云南。

猪苓年3千斤;石斛,年5千斤;服苓年3千斤;沙参,年5千斤等。

凉山境内螺髻山的药材也极丰富,时人谓盖山“多药材,大黄尤盛。

”“余甘子,解硫黄毒,州迤西山野遍生。


凉山地区除有丰富的植物药外,动物药中珍贵者亦极多。

任映沧《大小凉山开发概论》中记有:“雷马屏峨小凉山各地皆产鹿。

雷波中山坪附近且有以野鹿名坝者。

……麝香产小凉山高山中,闻清代夷患平息时,颇多出产。

熊胆与鹿茸同,出产颇多。

……此外尚有各类毒蛇数十种,闻其毒液亦为药物之良品。


彝族先民很早就发明了制盐技术,盐的运用,对彝族人民的生活及彝族医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以盐水清洗伤口,给牲畜吃。

此外,彝族将酒用于药中,亦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43年(即光武帝建武十九年),居住在凉山一带的彝族先民之一“邛人”,已经会酿制毒酒,并将其用于战争。

在日常生活中,彝族自古以来好客喜酒。

酒成为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彝家山寨的妇女生孩子必须吃甜白酒煮鸡蛋,认为甜白酒补益气血,能使产妇身体恢复。

彝酒是用谷类和曲酿成。

其性悍,质清,味苦甘辛,性热。

具有散寒滞,开瘀结,消饮食、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养肌肤的功效。

可以直接当药,治疗关节酸痛,腿脚软弱,行动不利,肢疼体冷,肚腹冷痛等症。

彝族用酒治病历史较长,范围很广,数量较多,方法各异。

常见的有酒泡药(药酒);以酒(或甜白酒)为引煎药;以酒兑服药汁(或药粉);以酒调药外敷或点火酒。

这些都是彝族医药中的古老传统医疗方法。

至今,彝医仍用酒或酒佐以治疗多种疾病,据有关资料报道,近年来所收集的1535首彝族方剂中,633首方剂配用酒。

其中内服方320首,外用方13首,内科方112首,外科方88首,伤科方22首,妇科方78首。

从而可见,酒在彝族丰富的药物资源中占有重要位置。

近年来,彝族药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出现了崭新局面,不仅在发掘整理方面向广度发展,而且在实验和临床应用方面向深度发展。

一些效果独特的药物经过系统深入研究,已研制成新药投入生产,并在临床上获得满意疗效。

如四川凉山发掘的彝药“木谷补底’,经原植物研究,确认为虫草属一新种凉山虫草,具有产地海拔低(1500米)、虫体大(子座高20~30cm,径1.5~2.3mm,是冬虫夏草的3倍)、资源丰富三大优点,实验室研究证明其药理作用、化学成份均与冬虫夏草一致,目前已批准试销试用,为我国珍贵药材虫草开辟了一条新药源。

云南发掘的彝药“一妹姑班”系卫矛科植物昆明山海棠,凉山又称“牛牯史”,经实验提取分离,得出一萜三萜和生物碱等成分,其中生物碱成分雷公藤次碱(Wilfoline)为治疗类风湿的有效成分,而二萜成分雷藤素甲(Triptolide)和雷藤素丙(Tripterolide)可增强机体免疫活性。

临床用其片剂、煎剂、酊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

药理实验亦证明其制剂具有抗炎和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的作用。

目前已有昆明山海棠片正式生产,投入临床使用。

彝药“苯之多七”为罂粟科植物大理紫堇,主治风湿骨痛、牙痛、肝炎、肾炎、结膜炎等,药理分析得出乙酰紫堇灵等7个生物碱。

彝药“罗锅底”流传于云南嵩明地区,主治腹痛及痢疾。

为雪胆属植物块根。

实验分离到雪胆素甲和乙,二者混合晶是治疗痢疾、肠炎、扁桃腺炎的有效成分,具有广谱低毒抗菌作用。

后又分离出雪胆皂甙甲和乙,二者甙元都是齐墩果酸,用于治支气管炎和烧伤等,雪胆素试用治疗麻风及肺结核获得一定效果。

灯盏花(菊科短藁飞蓬)是治跌打损伤、风湿疼痛、牙痛、胃痛的彝药,从中分离出的有效物质灯盏乙素,还可治疗脑血栓、脑出血、脑栓塞等脑血管疾病。

凉山彝药“瓦布友”(紫藏科植物两头毛),治疗肝部疾患和痢疾有良效,其制剂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菌痢和病毒性肝炎,治愈率高于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

从中分离出的乙素(熊果酸)和丁素(烯醇化物B一双铜化合物)分别是具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降温、抗菌、镇静等作用的有效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