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医药简史》word版参考模板
第一节 彝药发展简史课件

土家族药物分类
动物药 植物药 矿物药
土家传统珍稀神奇 类药物,土家传统 参、七类药物,土 家传统莲、风类药 物,土家传统血、 蜈蚣、还阳类药物, 土汉演化植物类药 物五个类型。
独特的环境
中国腹地武陵山和大娄山、 大巴山、巫山余脉 华中天然药库
酒的使用 驱风除湿
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鲜用
丰富的土家族药材
擅长骨伤止血类药
西南民族大学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中国民族药物学概论
第二十五讲 土家医药
刘 圆 教授 主讲
西南民族大学 青藏高原研究院 民族医药研究院
中国民族药物学概论
第一节 土家族医药发展简史
一、土家族分布及人口现状
湖南、湖北和四川
土家族人口数为 835.3912万 (2010年第六次 全国人口普查)
二、土家族医药历史沿革
土家医对常用药材加工炮制较为简洁实用,一般全草阴干、
晒干或烘干,切成节或片备用。
黄连、党参、半夏、天麻、杜仲、银杏、灵芝等名贵药材,
产量大。
木瓜舒肝冲剂治疗肝炎 水黄连治菌痢
第二十五讲 常用土家族药材及制剂介绍
水黄连 五味子
红毛五加
思考题:简述土家族道地材资源情况。
木瓜 (光皮木瓜 ) 花
贴梗海棠(皱皮木瓜) 花
天
三元学说
自 然 界
地
水
脑、心、肺 上元 肚肠肝
气、血、精
中元
人 体
下元 腰子、尿、养儿肠 或精
灌注全身
毒气学说
疾病
平衡失调
三元
十窍
肢节 致病因素
筋脉
气血精
瘟气
生活饮食
劳损外伤
情志
凉山彝族医药的调查报告

凉山彝族医药的调查报告作者:刘圆,阿子阿越,刘超,彭镰心,尚远宏,孟庆艳【关键词】四川凉山;,,彝族医药;,,开发;,,思考摘要:通过历史和现代文献的查阅、深入彝族居地走访和调查,对彝族医药史、彝药材、与其他民族的医药交流情况、病因的认识、诊病方法、临床研究、实验室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她的宝贵医药却至今仍默默无闻地沉睡着,针对此现状提出了开发四川凉山彝药的思考:在开发这些彝药资源的同时,应加大野生资源的保护和扩大家种的力度;从植物到化学单体的思路,基本失去了传统医学理论,因此应更加强调对药物有效部位的研究;剂型的改进是彝族方药现代化最明显和最直接的标志,最基础的是胶囊粉剂,而最先进的制剂就是针剂,这不但要求制备工艺先进,而且要求具备坚实药理学基础,所以剂型的改进能使彝方药实现现代化和形成产业化;应在政府宏观指导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建立药材种植、新药开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品营销为一体的体系;凉山药用资源丰富,但科技落后,若要开发利用好凉山彝医药,四川省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凉山彝医药研究和开发的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帮助引进外来资金;呼吁社会有识之士来开发凉山彝医药,并按国际标准和要求研制一些特效药投放市场造福人类,让有着深厚底蕴的四川凉山彝医药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关键词:四川凉山;彝族医药;开发;思考The Reports of Yi Nationality Medicine of Liang Shan of Sichuan ProvinceAbstract: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records were looked up, and residential area of Yi Nationality was visited and investigated. The history,herbs,interchange with other nationalities,causes of disease, methods of diagnosis,clinical research ,scientific experimentation were summarized .Because Yi Nationality Medicine of Liang Shan isn’t exlioitaged now,proposals are putted forward .The fist,the herb resouses should be protected and cultivated. The second, it should b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whole effective composition , not the pure substance;and should preparation form be improved. The third,the government ,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takepart in developing Yi Nationality Medicine of Liang Shan.Key words:Liang Shan of Sichuan Province ; Yi Nationality Medicine; Developing; Proposals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面积6.01平方公里,总人口410万,其中彝族1 788 130人,约占全州人口的43.57%[1],遍布凉山州17个县市[2],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玉溪地区彝族医药发展源流

玉溪地区彝族医药发展源流通过对相关文史志资料的梳理,结合实地调研,发现玉溪地区彝族医药历史源远流长。
本文从彝族医药史、研究历程、现代传承3个方面阐述其医药发展源流,并以史为鉴在结尾部分提出当前社会研究、传承、发展彝族医药的建议。
标签:玉溪地区;彝族医药;发展源流玉溪地区位于云南省中部,包括2个市辖区、8个县,其中包括三个彝族自治县,分别是峨山彝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经过对史志、现代文献资料的查阅,结合走访调研发现,玉溪地区彝族医药历史源远流长。
1发展历史勤劳勇敢、性格豪放的彝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彝族医药文化。
流传于新平的彝文典籍《哦姆支杰察》记载:“在荒古年代,世上的人们,有病不会医,病了吟哼哼。
我们的祖先有英臣什诺,上山采百草,尝遍苦酸辛。
百草有百样,一样采一百,百样治百病,有病不再哼。
后人学什诺,如火星火种,什诺的医药,一代传一代。
”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依靠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累积有效的用药经验,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彝族医药。
玉溪地区历史上彝族医药医家辈出,可圈可点,特别清朝以来有文献记载的医家更是多见。
正是由于这些具有代表性医家不断努力、推陈出新,不仅使西南地区人民群众免受疾患疫情的困扰,而且创制出享誉全国,行销世界的济世良药,造福人类。
通海县人沈育柏(1685—1771)在广求良方、积累多年之后,于雍正六年(1728)在县城文庙街开办“拨云堂”,以前店后厂的形式制造、销售“锭子眼药”和其它丹、丸、散、膏药等。
光绪元年(1875年),沈元能主持经营药堂时,开化总兵夏豹伯进京面圣,以“拨云锭”为贡品敬呈皇室,倍受嘉奖,回赠楹联“拨云抽丝眼光若电,云开雾散医道神通”。
清末民初,“拨云锭”除畅销国内,还远销东南亚各国,深受患者欢迎,民间曾有“身带拨云锭,走遍天下不受穷”的说法[1]。
江川县赵官村人曲焕章(1880-1938)早年跟随姐夫袁槐,在姐翁袁恩龄的指导下学习伤科,后来又拜师姚洪钧,行医滇南各地时,博采众长,广泛向当地民族医、草药医请教,遂成伤科名医,1914年成功创制曲焕章白药,后呈报云南省政府警察厅卫生所检验合格,公开出售。
太阳民族的神奇医药——云南彝族医药简介

是翻译和整理古彝文 医书中的彝 药。如楚雄彝族 自治州翻译和整理的 《 i 明代彝文 医书》 ,彝药共计 2 1 ;昆 明关祥祖 、方文 才教授 翻译 整 理 的 《医病好 药书》,彝 药共 计 30味 ;《医病 书》 3味 7 ,彝 药总计 9 7 味 :《 献药经》 ,彝药共计 7 味 : 《 药治病 书》 6 造 ,彝药共计 2 1 0 味。贵州王荣辉翻译整理的 《 启谷署》 , 共有 内、妇、儿、外、五官科 医药方剂 2 3个,这些彝 药和方剂治疗各种疾病都是行之有效的。 6 二 是整 理编 写彝 药 专著 。如 四 川 省 凉 山彝 族 自治 州 药 检 所 李耕 冬 、 贺廷 超 编 写 的 《 医动 物 药 》 彝 、 《 医植 物 药》 彝 。楚雄彝 族 自治 州卫 生局 、 州 药检 所 编写 的 《 药志 》 彝 。玉 溪 地 区新 平 彝 族傣 族 自治县 聂 鲁、赵永康等人编写的 《 聂苏诺期》 。楚雄 州中医院、彝族文化研 究所王敏、朱琚元编写的 《 楚雄彝 州本 草》 。楚雄 州中医院杨本雷主编的 《 彝族 医药荟萃》 ;玉溪地区王正坤编写的 《 医揽要》 等。 彝 三是重视 开展 对彝 药的 资源 普 查 工 作 。二 十 多年 来 ,云 南 、四 川 、贵 州等 省 区先后 两 次开 展 了大规 模 的 民族 医药 资源普 查 工作 。以 楚雄 彝 族 自治 州 为例 ,17 I 9 8年 楚雄 彝族 自治 州人 民政 府 曾组 织 了 10多 0 人 的 专业 队 ,开展 了对 楚雄 州境 内的 民族 药普 查 ,共 发 掘 彝 文 医书 2 8本 ,整 理 和鉴 定彝 药标本 11 。 0 3种 18 至 18 又 开展 了第二 次全 州 民族 药 的普 查 ,共查 出 中草 药 18 9 4年 9 8年 3 1种 ,其 中彝 药 50种 。 6 四是从彝 族 彝 药 中开发 出有价 值 的 新 药 。如 云 南 生物 制 药厂 生产 的 灯 盏花 注射 液 ;盘 龙 云 海 药 业 生 产 的排 毒养颜 胶 囊 ;著名 彝 医张之 道 研 发 的 彝 心 康胶 囊 、绿 汁咳 喘 颗 粒 ;楚雄 州 中 医院研 发 的 养 胃解毒 胶 囊 、利胆 解毒胶 囊、饿 求 齐胶 囊、 紫灯 胶 囊 ;姚 安 县人 民 医院研 发 的彝 止 血胶 囊 、彝 止 痛胶 囊 ;大姚 县金 碧 药业 生产 的咽舒 欣胶 囊 ;双 柏县 张 运功研 发 的 复方蜂 毒擦 剂 等 。 为 了进 一步推 进 云 南彝 族 医药的发展 和 “ 药” 品 牌 的树 立 ,20 彝 04年 3月在 省 人 民政府 有 关部 门的 重视 下 ,云 南省彝 医 医院和省彝 族 彝 药研 究 所在 楚雄 彝 族 自治 州 中 医院 挂 牌 成 立 。近 三 年 来 ,云 南 省彝 医 医院和省彝 族彝 药研 究所 以发 展 彝族 医药为 己任 ,克 难奋 进 ,取 得 了引人 注 目的骄 人 业 绩 。我 们相 信 , 在各 级 党委 和政 府 的重视 下 ,在 广 大 民族 医药研 究 工作 者 的 不 断努 力下 ,云 南彝 族 医药 这 个 “ 山野妙 龄 女 郎 ” 一定会 漂 漂 亮亮走 出彝 山、走 出云 南 , 引起世 人 的 瞩 目和喜 爱 。
彝药发展简史

相应有所发展
1985年中央发出抢救民族医药学遗产的号召
苗医药专著整理
《中国苗医药》 2008年
《中国民族药物志 》第一卷收载苗药 40种 1984年 《中华本草.苗药卷》 2004年
提问:你了解苗族医药什么特色吗? 2012年9月14日 贵州毕节市赫章县;赫章自新石器时代 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战国时为夜郎辖地。
苗族只有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
师徒口授的形式
只能从相关的文字(主要是
苗族医药
汉文字)记载来了解苗医药 的成就。
据地方志载
元朝和明朝 苗族医药形成的重要标志
全面改土归流之前
苗谚歌诀
师徒口授
苗医苗药
全面改土归流之后 民国以后
中医学传入 西医学传入
草医、土医
苗族职业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解放后
场期药市
西南民族大学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中国民族药物学概论
第十七讲 苗医药
刘 圆 教授 主讲
西南民族大学 青藏高原研究院 民族医药研究院
中国民族药物学概论
第一节 苗医药发展简史
一、苗族分布及人口现状
苗族人口数为 942.6007万 (2010年第六次 全国人口普查)
2
二、苗族医药历史沿革 苗族传统治疗经验
中医药学 西医药学
第十七讲 常用苗族药材及制剂介绍
飞龙掌血
箭毒木
思考题:简述道地苗药材的资源现状。 2012年9月15日 贵州毕节市赫章县兴发苗族彝族回族乡2780米
第十七讲 结束
2012年9月15日 贵州毕节市赫章县兴发苗族彝族回族乡座谈会 2780米
第三节 药物特点
苗药分类 三门
调整搜媚若
热疗类、冷疗类、 提火类、止疼类、 止塞类、止泻类、 健胃类、帮交环类
彝医学

彝族先民很早就认识药物,如对植物药中的“毒药”(草鸟这一类)认识深刻,毕魔的经书中,就有专门记载毒药的《都波都(火巴)》,用它们来治疗疮疡、肿毒、风湿及疼痛等病症。在动物药方面,用得多的是自然界一些小动物鲜血,生吞鱼、猪、牛、羊……等动物胆。也知道利用天然的硝石、硫磺、盐……等等来治疗外伤、跌打肿痛。
总之,这一时期的彝族医药是由原始医疗活动,积累经验,逐渐丰富的过程,但还没有形、云南、贵州及广西等省区,先民与羌族也有联系。彝族传说其先民也是猴子所变,其民族文字据说在公元前若干世纪即已应用。现在挖掘,流传的彝医著作已有一些,如《勒俄特依》、《聂诺苏期》,还有民间存在的手抄本如《此母都齐》(补泄药)以及无书名之手抄本甚多。
根据这些资料、传说,研究者认为,古彝民很早就掌握了一些医药知识,如原始彝族先民利用火来治病、熟食保健,利用石器直至瓦片针和后来的金属针做针刺治疗。他们认为,人体以四大经络为主,其穴位大多是静脉放血点,经穴和气穴。彝族社会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曲布开始,就已经有巫术活动了。据《勒俄特依》记载:此时已有彝文记载的经书,书中还出现“医药”。“枯此齐”(内治、内服)和“依此齐”(外治)等名词术语。
第一节 彝药发展简史

自 然 界
相互协调
人 体
天干、地支、精威五 行、金蛙八卦
消除外因
药物和精神心理相结 合的疗法
与中医理论中的天干、地支、 五行、八卦、阴阳等内容都 有许多相似之处。
第三节 药物特点
药材之乡
玉龙山为界
东片
天冬、穿山甲、菟丝 子、五灵脂、麻黄、 佛手、龙骨、黄药子、 金丝马尾黄连
西片
猪苓、竹红蕈、滇豆根、 黄射干、三尖杉、五倍 子、榧子
东巴文
《纳西东巴药书》、《纳西药用书 》
明代以后
《黄帝内经》、《伤寒 论》、《本草纲目》 广为流传
著书
《验舌录》 《本草改谬》
诊断
中医 望、闻、问、切
特别重视望诊
特别注重舌象、五官血 色、手指纹脉
《玉龙本草》
纳西和氏家族 和介山
药材多数具有纳西族区域地方性
被推崇
纳西族药物的代表专著
清朝、民国时期
西南民族大学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中国民族药物学概论
第二十九讲 纳西医药
刘 圆 教授 主讲
西南民族大学 青藏高原研究院 民族医药研究院
中国民族药物学概论
第一节 纳西族医药发展简史
一、纳西族分布及人口现状
纳西族人口数为 32.6295万 (2010年第六次 全国人口普查)
二、纳西族医药历史沿革
纳西族传统治疗经验 中医药学 西医药学 藏医药 白医药 彝医药 普米医药
国外动植物专家和人类民族文 化考古学家
西医药 新鲜血液
纳西医药学 大东巴 阿普肯命
蔡烈先
《本草纲目》千五 百多个单方、验方 的索引书
《称恩说律》
记载有草药、动物药、 矿物药200余种
彝药(民族药物)

彝药(民族药物)彝族药物是彝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药物数达千种,包括有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其中以植物药和动物药运用较为广泛。
彝族多居于山地,周围环境中动物药资源极其丰富。
由于一些主要聚居区(如凉山腹地)交通闭塞、人迹罕到,更保持了生物界的自然生态状况,保留了较多的动物种类;同时亦保留着彝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动物药知识。
但是,彝族动物药研究起步较迟。
凉山彝族自治州于1979年始有计划地开展对彝族动物药的考察研究,经5年多努力,已在这项研究上做出相当成绩,专著《彝医动物药》收载彝族历史上和民间使用的传统动物药材224种,其中含药用动物133种。
彝医动物药使用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彝族先民。
公元10世纪末的古彝文医书中已载有动物药的种类和功效;16世纪中叶的《双柏彝医书》中收载了动物药92种,占全书药物的1/3,清初的《彝族献药经》中记载的动物药比重更大,占92.8%;可见彝族对动物药的使用频率是较高的。
彝族善于用动物的胆、肉、骨、血、油等治疗疾病。
如《彝族献药经》中胆、肉药各占一半;《双柏彝医书》中肉类药占24%,胆、骨类药也占相当比例。
彝医动物药历史上曾与汉族有过交流。
早在《名医别录》中已指出彝区之永昌、益州等处产麝香、犀角。
20世纪40年代在凉山彝区考察的学者,记录了凉山地区盛产的鹿茸、麝香、熊胆、穿山甲、蛇等名贵动物药。
彝医动物中约10%的品种,为历代各族本草所未载。
如治跌打损伤的野鸡胆;止心痛的杉木鱼胆;治麻风初起的麂胆;以及治烧烫伤的马骨髓;治风疹水痘的黄鼠狼胆、乌梢蛇骨;治风湿心痛、消淋巴结肿的岩羊胆等,都是较新颖独特的药物。
这类药中还有一些较为独特的用法,如治蛇咬伤的麝香,其用法是自头顶破血施药;又如治肿瘤的熊油,是与白萝卜共蒸内服。
自1978年以来,云南、四川等地分别进行了彝族植物药的调查,目前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已整理出102种,峨山县整理出23种,凉山彝族自治州整理出105种并编著出《彝医植物药》专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医药简史彝族医药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彝族先民吃住都在森林中,并且多数住在树上,故对植物有了最直观和最粗浅的认识。
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和自然发展的原因,彝族医药与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彝族先民们一方面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以及面对凶残的野兽伤害,一方面也处于自身疾病的折磨之中,在与自然灾害及疾病的斗争实践中,慢慢地积累了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质的经验,同时也发展了医药知识。
和其他民族医药一样,药物是彝族医药发展的基础。
彝医的药物分植物、动物、矿物三部分。
在母系时代的凉山彝族地区,常常以一种植物来代称某个部落或部族,甚至有的山岭等地名也来自植物名称。
如“达罗波”、“达日波”、“舒祖波”等,它们分别是黑色的阙山草、阙山草及生长杉树的山。
这种命名的习惯,从母系社会一直延续到今天,至今凉山地区仍不乏以植物命名的地方,如勒乌(大黄)、尔吾(土香薷)等地名。
进入由偶婚代替群婚的父系社会后,促进了社会和遗传学的进步。
此时,对植物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积累。
彝族先民们在迁徙、放牧的生活中不断地发现一些有毒的植物,关于对毒草和中毒的认识时间,大约是在“吃草籽树果”的阿(田合)居子时代,但当时未能明确记录下来。
“中毒”和“毒草”的概念是在彝族祖先采集野生植物和放牧生活中,出现了羊和人中毒的现象,加上口尝身试积累而产生的。
毒草可以毒杀人畜,引起彝族先民的高度重视,于是他们对毒草进行辨认下了一番功夫,并且还对植物的毒性部位作了描述,如他们认为乌头属植物“毒藏在根上,花开在头上”。
由于目睹了被毒草毒死同胞的惨痛情景,彝族先民们对毒草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
并将之录于书上,以指明毒草生长的地方以及毒性的部位,示于后人。
从公元初年到南诏彝族奴隶制建立之前,彝族历史经历了从勿阿纳(《西南彝志》)希孟遮世系第51世君长,到那意笃色(76世)的彝族奴隶社会前期。
这一时期,彝汉医药相互进行了交流。
彝医使用的一些有效药物也被汉医所用,并且收录进汉医的医书中,如名著《名医别录》就收载了不少彝族地区的药物。
在《华阳国志》《水经注》《说文》《汉书》《续汉书》《博物志》等书中、也都记载了一些彝族的药物,宋代还有彝族地区的犀角、麝香进贡给皇帝的记载。
这一切,充分说明了彝族的医药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彝族医药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华夏医药的宝库。
明代以前,彝族历代对植物药的记载非常零星、分散。
此时问世的《双柏彝医书》一书,将流传在民间分散的大量植物药收集起来,它虽然还不是专门的本草书籍,但其中所记载的彝族植物用药之丰富,是前所未有的。
书中记载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皮、全草、树脂及植物寄生的药材,达数百种之多,如根皮根茎类66种,叶类17种,皮类12种,果、籽类19种,全草类34种,茎木类6种,寄生、树脂、菌类6种。
除此之外,著名医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记录了一些彝族药物,证明此期彝族医药应用的广泛性。
15世纪中叶,明代本草学家兰茂著成《滇南本草》,成为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与少数民族医药经验相结合的地方性本草专著。
在此之前,历代书籍对民族药物虽有收载,但都不如兰茂所收集的规模大、药品多,尤其是西南地区的民族药物。
《滇南本草》中不仅记录了药名,并考证弄清植物及产地,还尽量将当地各民族中的用药经验归纳进书中。
彝族的许多药物也记入了。
如芸香草、老鹳嘴、鹅掌金星草、韭叶芸香草、救军粮、橄榄(余甘子)、甘蔗等等。
到了清代,对于植物药的运用就更加广泛了。
彝著《献药经》中说:“植物皆配药,蔬菜皆配药”。
明确记载了草果、红果、生姜、胡椒、老母猪赶伴草等药用植物的主治功效。
《献药经》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药物相互配合,以提高疗效。
书中认为凡药用的植物、动物、家畜、五谷等,都可用来相互配合使用,药物配合十分广泛,只要是对病情有效的药物都可以进行配合。
这充分说明彝医此时已从单方向复方迈进了一步,这无疑是彝医药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由于彝族居住的地方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药材十分丰富。
据1942年的《西昌县志·产业志》记载,当时西昌附近年产药材数万公斤并大量运往川、滇二省及内地。
凉山地区不仅药材丰富,其中名贵药材也是引人瞩目的。
丰富的药材资源奠定了彝族医药的基础,使彝族古老的医药得以不断发展完善起来。
彝族善用动物药起源于原始时代,在长期和野兽接触的过程中,先民对动物的认识也随之增长,它对后来彝族医药的发展,特别是动物药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彝医学的相互交流,彝族地区的动物药越来越受到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重视。
《名医别录》就记载了彝族地区的牛黄、麝香、犀角、露蜂房等动物药,并明确地记录了这些动物药的产地、性味、功能、主治。
彝族先民所使用的动物药中,有一部分药至今仍在普遍使用,如熊胆、蛇胆、野鸡胆、野猪胆、羊胆、牛胆、狐狸胆、蝙蝠胆,以及鹰肉、猴肉、虎肉、熊肉、野鸡肉、牛肉、羊肉、蛇肉、鸡蛋等。
成书于明代的《明代彝医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彝族医药专著。
书中对16世纪前彝族医药经验做了系统总结。
其中不仅详细记录了各种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的使用方法,还记载了各种动物药的胆、油、骨、血、肝、肉、肾鞭等药用部分,以及虫类药物等。
较其他彝医书籍载述详尽确切。
书中胆类药物有10种:老鸦胆、狐狸胆、猪胆、岩羊胆、耗貂胆、黄鼠狼胆、獐胆、熊胆、鸡胆及其他的动物胆。
油类4种:小土猪油(白冷油)、生猪油、蝙蝠油、耗油。
骨类11种:大黑蛇骨、麂骨、龙骨(龙欧)、乌梢蛇骨、穿山甲壳、岩羊蹄壳。
豪猪刺(刺猬刺)、岩羊角、绵羊角、绵羊蹄、鹿茸。
血类5种:斑鸠血、鸡血、岩羊血、麂血、羊血。
肉类22种:猪肚子(瓦黑肉)、蝙蝠肉、耗貂肉、黄鼠狼肉、螺蛳肉(阿古)、泥鳅、黄鳝、小鱼、虾、小绿雀肉、山麻雀肉、细子雀肉、腊肉、猴肉、豪猪肚子、小鸡、飞貂、石泵(阿皮)、娃娃蛇(阿杯勒)、团鱼、耗子肉、斑鸠肉。
肝、肺类3种:耗貂肝、牛肝(尼塞)、猪肺。
肾鞭、胎及胎衣7种:耗貂睾丸、熊胆(野包弱)、熊肾鞭、麂胎、马胎衣、野猪香、耗貂香。
虫类13种:飞蚂蚁蛋、臭皮虫(波那弱)、土小狗(嗄桥姆)、棕树上虫、黄刺果根(刹那波日)上虫、蜈蚣(塞西莫)、蚂蚁窝(树上蚂蚁包)、刘寄奴上虫、松树树上虫、蚯蚓、灶妈妈虫、竹中虫、蝌蚪。
分泌排泄物8种:鸡蛋(包括腌鸡蛋、鸡蛋清)、蜂蜜、燕窝泥、动物屎(包括旱獭屎、黄鼠狼屎、各种虫屎、老虎屎中骨、虫面、溏鸡屎)、人中黄、鹅蛋、耳屎、大土蜂(多拉雀)之柄(土蜂巢)。
其他4种:黄鼠狼嘴、头发灰、野猫尾巴、斑鸠脑汁。
可见彝族对动物药的认识是十分广泛的,而且擅长运用动物药。
由于彝族长期生活在山林地带,除了动物资源丰富之外,也发现和应用一些矿物药。
尽管彝族医药中使用的矿物药较少,但其起源很早。
远在彝族祖先从事狩猎和放牧的原始时代,就有用矿物药治病的原始方法。
这些矿物药,都是天然生成的,获取相对容易,如天然硫黄、天然火硝、盐块等。
在《名医别录》中记载了不少彝族地区的矿物药,如空青、曾青、肤青(推青)、朴硝(芒硝)、硝石、温泉(硫黄)、金屑、银屑、扁青、青碧、盐、琥珀等。
其中有些矿物药不仅彝医运用,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医生也善于应用,并且一直沿用到今。
彝族先民不仅有自己丰富的药物资源,也有自己独特的治疗特色。
如凉山地区巫师称为“毕摩”,毕摩又有教师之意,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兼通医药,他们在从事迷信活动的同时,实际上也运用医药知识作为补充。
如有的毕摩念经后,往往要病人喝一碗各种草熬的“神汤”,有的毕摩还能进行按摩、采药等医药活动。
有的毕摩并常采用熏、洗、蒸等三种外治方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瘫痪,疟疾等病。
其熏法多用于病程较短者,蒸法多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患者。
有的毕摩在运用酒吹法治无名肿毒、疖肿、淋巴结肿大、蛇咬伤等症方面积有一定经验。
其法为口含白酒喷吹肿胀处,时间半小时至两三小时,以达到疏导瘀血、气通血行和消毒的目的。
巫术盛行,阻碍和破坏了彝族医药的正常发展,但也保存和运用了一些医药知识。
如《献药经》,本为《作祭经》中有关人的生老病死的一部分,但其中涉及到很多医药内容,如疾病名称、药物的采集、加工、炮制、配伍,以及大量动物药和植物药的功效等珍贵资料。
在彝族民间,广泛存在一些擅长医药的普通群众,他们的医药经验来自家族内部口耳相传,并主要在家族内部使用。
以经验医学为主,融采药、制药、治病、配方等多项工作于一身。
配药时不用秤,药物份量亦无一定之规,主要以医生的经验为依据。
他们对当地出产的动植物药有本民族的称呼,例如称麝香为勒舍,熊胆为峨节,大黄为勒乌,车前草为吾莫迭补等。
并有本民族积累的特殊用药经验,如用阿衣(冬葵)引产催生,用衣布阿节(多毛隐翅虫)治淋巴结核,都拉(毛茛科植物紫乌头)解乌头毒,拉莫各尔(菊科等三七)治风湿关节疼痛,其他还有伊斯(贝母)止咳,猴骨治肺病,蛇胆消瘤,熊胆治肿块,野猪肾通尿结石等。
彝族习惯采集新鲜的植物叶或根或根皮,加少许水或盐冲烂、揉搓、捣绒后,敷于伤患处。
例如将斯赤列(忍冬科接骨木)的根皮冲烂,再加其他药物敷治骨折,将尔吾(坝子花)花顺在掌心揉搓,以其汁搽涂蜂叮处等,其习用植物药多达数百种,并能区别各种草药不同部位的特殊功效。
由于长期生活于高山林区,自然环境恶劣,造成的刀伤、箭伤、跌伤、蛇伤等外伤机会较多,故彝医多长于治疗外伤。
例如以麝香治蛇伤、熊胆治牙痛、紫花地丁止血、接骨丹治骨折等。
对于风湿、疥疮、疟疾、肺病、胃病、痛疾、难产、淋巴结核等治疗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不能认识这些疾病产生的原因和不能从理论上揭示其实质,只好借助于巫术,归于鬼的作祟,如麻风鬼、肝病鬼、生疮鬼、肺病鬼等,但在治疗上有如前所述的多种办法。
药物复方,在彝族医药中也时有使用。
如以赫得布(地拢猪)为主,配以大豆、燕麦、猪油、清油调制的软膏治疗淋巴结核,在彝区通用。
又如以吾莫迭补(车前草)、契厄(野蒿子)、厄什阿马(仙鹤草)、尼尼契(地蜂包)四种熬水吃治腹泄消化不良等。
有人将彝族医药特点总结为:“以经验为主,长于外伤,兼有内治,草药丰富,动物药多,喜鲜用,有复方。
”在疾病的预防方面,彝族群众从实践中已体会到,选择住地时,应避开疾病流行区和毒草丛生之地。
并对麻风病人实行迁居独住,死后火葬或牛皮包裹深埋,对染病牲畜亦实行深土埋葬,或以整个家支(部落)搬家迁居以躲避疫病等。
并用拉助(女贞)、格乌(野八角)、药果(岩擅香)等熏“鬼”进行空气消毒杀菌,以阻止麻疹、伤寒、疟疾等传染病流行。
近代,彝汉医药交流日益增多,彝医善于吸收汉医的营养,逐渐摆脱过去单方单药,只凭经验的传统格局,使彝医药有了突破性发展,为彝族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勤劳智慧的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斗争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探讨发掘,积累了本民族特有的医药经验,整理了大量医药文献,为我国民族医药的发展写下了光辉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