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药彩云之南,彝医之美
大美育观下广西民族医药“医+X”美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新探

大美育观下广西民族医药“医+X”美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新探作者:陈卫东牙韩高常雪松来源:《大学教育》2024年第02期[摘要]大美育观为广西民族医药“医+X”美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经验启迪和思想理论指导。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广西民族医药文化资源开发与活化重构“医+X”美育模式,融合“三香一美”、“和合校园”文化、健康科普“四进”工作等开展美育资源开发、科普队伍建设和科普路径拓展,丰富“医+X”美育活动体系,深化广西民族医药“医+X”美育进社团、进课堂、进岗位的實践改革,完善多维评价机制,以期全方位提升美育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提升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关键词]大美育观;“医+X”;广西民族医药;美育;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2-0122-05大美育观的生成和发展为构建广西民族医药“医+X”美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创新美育方式方法、提升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质量和立德树人成效,提供了思想基础、历史经验和理论指导。
广西民族医药“医+X”美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是在大美育观的指引下,将医药与艺术、体育、音乐、手工创作等各育人要素、育人手段相结合,探索融合式美育,为深化医药院校美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价值引领和路径启迪。
一、大美育观思想要义及新时代高校美育新要求中华大美育观的形成及内涵主要是围绕大美育理念的融入、大学科美育的发展和大环境美育的建构来展开和深化的,其蕴含的思想要义、生成逻辑、文化底蕴为深化当代中国大学美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中国现代美育的哲学基础,它突破了以往狭隘美感教育理念的局限,主张通过审美来认识、把握、改造主客观世界,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审美能力的提高[1]。
中国现代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中国式美育改革去实践马克思所倡导的人在自然、精神以及社会层面共同达成崇高品质的理念。
太阳民族的神奇医药——云南彝族医药简介

是翻译和整理古彝文 医书中的彝 药。如楚雄彝族 自治州翻译和整理的 《 i 明代彝文 医书》 ,彝药共计 2 1 ;昆 明关祥祖 、方文 才教授 翻译 整 理 的 《医病好 药书》,彝 药共 计 30味 ;《医病 书》 3味 7 ,彝 药总计 9 7 味 :《 献药经》 ,彝药共计 7 味 : 《 药治病 书》 6 造 ,彝药共计 2 1 0 味。贵州王荣辉翻译整理的 《 启谷署》 , 共有 内、妇、儿、外、五官科 医药方剂 2 3个,这些彝 药和方剂治疗各种疾病都是行之有效的。 6 二 是整 理编 写彝 药 专著 。如 四 川 省 凉 山彝 族 自治 州 药 检 所 李耕 冬 、 贺廷 超 编 写 的 《 医动 物 药 》 彝 、 《 医植 物 药》 彝 。楚雄彝 族 自治 州卫 生局 、 州 药检 所 编写 的 《 药志 》 彝 。玉 溪 地 区新 平 彝 族傣 族 自治县 聂 鲁、赵永康等人编写的 《 聂苏诺期》 。楚雄 州中医院、彝族文化研 究所王敏、朱琚元编写的 《 楚雄彝 州本 草》 。楚雄 州中医院杨本雷主编的 《 彝族 医药荟萃》 ;玉溪地区王正坤编写的 《 医揽要》 等。 彝 三是重视 开展 对彝 药的 资源 普 查 工 作 。二 十 多年 来 ,云 南 、四 川 、贵 州等 省 区先后 两 次开 展 了大规 模 的 民族 医药 资源普 查 工作 。以 楚雄 彝 族 自治 州 为例 ,17 I 9 8年 楚雄 彝族 自治 州人 民政 府 曾组 织 了 10多 0 人 的 专业 队 ,开展 了对 楚雄 州境 内的 民族 药普 查 ,共 发 掘 彝 文 医书 2 8本 ,整 理 和鉴 定彝 药标本 11 。 0 3种 18 至 18 又 开展 了第二 次全 州 民族 药 的普 查 ,共查 出 中草 药 18 9 4年 9 8年 3 1种 ,其 中彝 药 50种 。 6 四是从彝 族 彝 药 中开发 出有价 值 的 新 药 。如 云 南 生物 制 药厂 生产 的 灯 盏花 注射 液 ;盘 龙 云 海 药 业 生 产 的排 毒养颜 胶 囊 ;著名 彝 医张之 道 研 发 的 彝 心 康胶 囊 、绿 汁咳 喘 颗 粒 ;楚雄 州 中 医院研 发 的 养 胃解毒 胶 囊 、利胆 解毒胶 囊、饿 求 齐胶 囊、 紫灯 胶 囊 ;姚 安 县人 民 医院研 发 的彝 止 血胶 囊 、彝 止 痛胶 囊 ;大姚 县金 碧 药业 生产 的咽舒 欣胶 囊 ;双 柏县 张 运功研 发 的 复方蜂 毒擦 剂 等 。 为 了进 一步推 进 云 南彝 族 医药的发展 和 “ 药” 品 牌 的树 立 ,20 彝 04年 3月在 省 人 民政府 有 关部 门的 重视 下 ,云 南省彝 医 医院和省彝 族 彝 药研 究 所在 楚雄 彝 族 自治 州 中 医院 挂 牌 成 立 。近 三 年 来 ,云 南 省彝 医 医院和省彝 族彝 药研 究所 以发 展 彝族 医药为 己任 ,克 难奋 进 ,取 得 了引人 注 目的骄 人 业 绩 。我 们相 信 , 在各 级 党委 和政 府 的重视 下 ,在 广 大 民族 医药研 究 工作 者 的 不 断努 力下 ,云 南彝 族 医药 这 个 “ 山野妙 龄 女 郎 ” 一定会 漂 漂 亮亮走 出彝 山、走 出云 南 , 引起世 人 的 瞩 目和喜 爱 。
澜沧江流域彝族医药文化研究——西双版纳勐腊县象明乡彝族医药调查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云南 、 四川 、 贵州三省和广西 壮族 自治区的西北部。 他们以大分散 、 小聚居的分布形式 , 居住在北起大渡河流域 , 南到云南国境 线, 自 东 乌江、 西抵澜沧江的广阔地区[ 1 ]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彝族和其他 民族一样 , 历尽沧桑 ; 在同大 自 然和疾病斗争过程 中, 积累了具有彝族医药特色的传统医药学翻 。有调查圈 发现 , 作为我 国第三大民族药的彝族药业 , 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彝族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 应 当深入研究 , 充分应用嗍 目 , 。 前 关于四川凉 山和云南楚雄州的彝族医药的研究较多 ‘ 而 4 , 澜沧江流域彝族 医药的研究报道还 比较少 , 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空间。 本文主要 以象明彝 乡为对象 , 自 从 然环境 、 医药品种和医学文献 、 医生及诊治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澜沧江流域彝族医 药文 化进 行初 步研究 。
二 、 医药 品种 和 医学 文献
( )医药品 种 一
从初步的走访调查及查阅相关文献得出 :澜沧江流域的彝族 医药在品种上与国内其他地区 的彝族 医药差异较小 ,但其相关各方面研究 目前还没得到深入。所使用的药物品种主要有动物 性、 植物性和矿物性药物 。 动物性药物从家禽到野生动物以及昆虫都有使用在药物中, 比如, 有医 生就用鸡 胃的内层用于治疗肠胃方 面的疾病治疗 、 用野生羚羊 的犄角来治疗高烧 、 用蜈蚣来治疗 皮肤疾病等 ; 植物性药物 中植物 的根 、 叶 、 、 茎、 皮 果实 、 、 核 种子、 果皮等等都有用于疾病 的治疗 , 有 医生就用茴香叶来治疗上火 、 用桃树 的皮来治疗水痘 、 用烧焦的玉米棒子来治疗淋巴发炎等 ; 硫磺、 铁锈 、 石灰 、 雄黄等矿物性药物都有用在一些疾病的治疗 中, 有些地区的彝族 民间用烧红的 长有铁锈的金属和藿香等一些植物性药汤中来治疗风寒感 冒。有彝族医书m瑚 记载 : 彝族动物 药有 l l , 7味 家畜类动物药有 5 种 , 5 野生动共载 8 种 , 9 植物药类疏菜类 3 种 ; 6 果树类 1 种 ; 5 寄生 类 1 种: 3 树皮类有 l 种 , 8 以树中的水作药的有 5 ; 种 其它类共 12 8 种。 但是 , 关于澜沧江流域的彝族药物 的在具体的种类 、 各种类及种类 间用法和用量、 治疗效果 的研究 目前还很少 , 有的甚至还是空 白。然而只有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 ,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进 入彝族 医药 的本质 , 对彝族医药的发展 、 进步、 传承 、 利用才会具有实际的意义。 因此 , 澜沧江流域 彝族医药品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大民族医学简介

简介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这里指的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三个组成部分。
中医药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具有无可争议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当然代表。
民族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药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如藏医药的《晶珠本草》、《四部医典》,蒙古医药的《蒙医本草学》、《碧光琉璃医鉴》,傣族医药的《档哈雅》等。
民族药文献资料已出版的民族药志主要有:《维吾尔药志》、《彝药志》、《佤族药志》、《西双版纳傣药志》、《楚雄彝药志》、《德宏民族药志》、《壮族民间用药选编》(上)、《朝鲜族民族药材录》、《浙江畲族民间药用植物名录》、《傣药传统方志》、《畲族验方集》、《元江哈尼族药》、《大理白族药》、《苗族药物集》、《拉祜族常用药》、《迪庆藏药》、《藏药验方选编》、《青藏高原药物图鉴》、《常用藏药知识》和《实用蒙药学》等。
《中国民族药志》的出版,是40年来我国民族药开发研究的历史性总结。
、从民族药中开发新药族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长期实践形成了对某些疾病独特的治疗经验。
如高寒地区专长于治疗风湿病,鄂伦春族对冻伤有独特治疗方法,草原游牧民族则善于治跌打损伤和脑震荡等。
民族药的开发涉及的民族和地区十分广泛,产品剂型多种多样。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云南已从民族药中开发出20种新药,其中著名的“傣肌松”是从傣药“亚乎奴”开发出的一种肌肉松弛剂;“神衰果素片”是从景颇族常“木札”中分离出的豆腐果甙开发出的;从苗族药灯盏细辛开发出“灯盏细辛注射液”;用哈尼族药青叶胆制成了治疗肝炎的“青叶胆片”;用哈尼族药“莫阿宰呢”生产的“昆明山海棠片”,可用于治疗类风湿和红斑狼疮;从纳西族药“埃酥蒙”(岩白菜)开发出“岩白菜素片”等。
云南彝族药臭灵丹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综述·云南彝族药臭灵丹药用价值研究进展卞富永,李光富(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楚雄 675005)0 引言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数量较多的身份,众多的民族资源也孕育着具有多民族特色的民族医药资源,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都有着具有独特见解的治病经验与理论,也存在着药效独特的民族医药[1]。
彝族医药在云南省使用范围最广,云南彝药有千余年的历史,具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本文对云南彝药臭灵丹进行研究,浅析臭灵丹药用价值的研究进展。
1 臭灵丹成分研究进展彝药臭灵丹可全草入药,是彝药中较为重要的药材之一。
目前,对于臭灵丹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功,在这些研究中,对于药物分离鉴定方面的研究较为广泛,从该药中鉴定出40余种化合物,其中黄酮类与倍半萜类较为重要,同时在臭灵丹中的挥发油成分也存在着特殊的药理活性[2]。
对于这三类化合物的研究较为多,本节对其研究进展做初步整理。
1.1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
到目前为止,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鉴定出的黄酮类化合物包括橙皮苷、金腰素乙、槲皮素、洋艾素、喷杜素、3’,4’,5-trihydroxy-3,5,6-trimethoxy-flavone 及5-hy-droxy-3,4’,6,7-tetramethoxynavone 等。
1.2 倍半萜类化合物研究。
在臭灵丹中具有较多的桉烷型倍半萜,其中多为桉烷型倍半萜酸、桉烷型倍半萜醇与苷类化合物。
到目前为止,在臭灵丹中已经鉴定出大约30种桉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包括臭灵丹二醇、臭灵丹三醇乙、臭灵丹三醇甲等,这些共10多种化合物属于桉烷型倍半萜醇类型;而臭灵丹酸、臭灵丹酮酸及2α,3β-二羟基-臭灵丹酸等则属于桉烷型倍半萜酸类型;苷类化合物则主要通过桉烷型倍半萜取代羟基而形成的苷类化合物,且这些糖苷类化合物均是一取代β-D-葡萄糖苷类的化合物。
1.3 挥发油的研究。
臭灵丹中的挥发油㛮较为特殊的药理活性,魏均娴等[3]人通过采取GC-MS 技术,充分研究臭灵丹中的挥发油成分,全草鉴定结果得到48中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主要包括芳草族酚类、倍半萜类及单萜类化合物。
民族医药特色汇报材料

民族医药特色汇报材料
《民族医药特色汇报材料》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医药资源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医药传统和特色。
以下是关于民族医药特色的汇报材料:
一、藏医药特色
藏医药源远流长,结合藏族的生活习惯和环境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医疗体系和诊疗方法。
藏医药强调平衡治疗,注重调整人体气血和脾胃功能,使用大量草本植物和动物药材进行治疗。
二、苗医药特色
苗族医药历史悠久,擅长采用苗药、汤药、膏药等方式进行治疗。
苗医药注重辨证施治,尊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擅长针灸和草药疗法。
三、壮医药特色
壮族医药以土法取药、水煎服药、风培直接药等为主要特征,善于运用当地的药材和资源进行治疗。
壮医药讲究药食同源,注重饮食起居和治疗结合,对于调养和保健也有丰富的经验。
四、哈尼医药特色
哈尼族医药擅长采用土法、水煎、沸煮、炒茶等方法,注重保健和治疗结合。
哈尼族医药在云南省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特色药材和特色治疗方法备受关注。
五、维吾尔医药特色
维吾尔族医药注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擅长使用当地植物药材和中药饼剂进行治疗。
维吾尔医药还注重身心健康的平衡,强调饮食和饮水的安全卫生。
以上是关于民族医药特色的汇报材料,每个民族医药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价值,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宝贵的医药传统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贵州民族医药与旅游融合案例

贵州民族医药与旅游融合案例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和旅游资源。
近年来,贵州省积极推进民族医药与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融合案例:
1.贵阳药用植物园:位于贵阳市中心城区南明区和花溪区交界处,是一个集科研、科普、生产、观光游览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中医药用植物园。
园内不仅种植了大量药用植物,还建设了健康养身会馆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了解和学习民族医药文化的机会。
2.中国·贵州苗医药博物馆:位于贵阳市乌当区云锦大健康产业示范园区内,展示了苗族医药文化的内涵、方法、疗效等独树一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博物馆内还设有体验区,游客可以亲自体验苗族医药的独特魅力。
3.百里杜鹃旅游景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森林康养试点基地。
景区以绵延50余千米的原生杜鹃花海而得名,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
景区内还建成了中草药医养中心,提供特色康养项目,如中医针灸、药浴等。
4.安顺药王谷:位于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是一个以中药材种植、加工和康养旅游为主要功能的景区。
谷内种植了黄柏、黄精、知母等中药材,并建设了理疗中心、药膳山庄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了健康养生的体验。
这些案例展示了贵州民族医药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多种模式和路径,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品质,也提升了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这种融合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彝族医药理论概述

·39·
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气上浮为天,浊气沉降为地。随着清浊二气的不断运动、衍化, 天上产生了日月星云、风雨雾雷电,大地形成了金木水火土。彝 医据此推演,认为人也是由清浊二气合成人的雏形(合而生), 并不断变化(分而化)产生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形成一个 完整的、有灵性的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天地的形成一样, 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产生的,即天地人同气。正如《彝志》所 说:“人体同天体.识天知人体,识人知天体”。“五行中的金, 就是人的骨;五行中的火,就是人的心;五行中的木,就是人的 肝;五行中的水,就是人的肾;五行中的土,就是人的脾。天上 的太阳,象人的眼睛;天上的月亮,象人的耳朵;天上的风。象 人的气;天空晴朗,象人喜乐;天上的云,象人穿衣{天上的 雾,象人的镪褥;天上的雷声,象人说话;天上的星八万四千 颗,象人的毛八万四千根;天的边三百六十度,象人的骨三百六 十节”。“天上五行,是南北方与东西方和日月星云。地之五行是 金木水火土,人的五行是心肝脾肺肾”。这些朴素的认识虽有些 抽象、牵强,但它揭示出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功能活动与自然 界的物质特征相同。
五、脏腑生理病理论 在彝医古籍中,对脏腑生理病理的论述较少,缺乏系统和完 整。但从只言片语中可窥见古代彝医对脏腑生理病理的认识是符 合中医学原理的,有的还有独道见解。如《彝志》说:“肾水主 耳,所闻应于耳。舌主管喉腔,舌辨别香味。口以声带为主,声 带发语音”。《人文论》也说。耳主闻声听响,一听辨析到声音。 喉纳雾气,辨到香味。胆主口才,讲话凭胆子”。还说“眼主心 气,服有所见,心有所知”。认为眼的视觉功能与心气的盛衰密 切相关,同时要心知外界事物(《灵枢-本神篇》谓“所以任物 者,谓之心”)必须靠眼收集信息,二者密不可分,即心气通于 目,目视而心知。这与中医“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目能辨五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医药彩云之南,彝医之美
彝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是西南地区历史舞台上的主体民族。
彝族医药是彝族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以彝族医药理论为指导的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医药,是彝族人民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为彝民族的生存、发展、社会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更是中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医药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历史沉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医药宝库,是一部饱含民族情感的壮丽画卷。
【历史沿革】
据彝文《帝王纪》和《西南彝志》记载,彝族的医疗实践活动产生于哎哺原始时期,可追溯到5000年以上。
在母系社会时期,彝族先人就利用土生土长的彝药内服、外敷、熏蒸治疗疾病。
古彝文记录最早的药物疗法是“毒蛇咬伤的,麝香拿来敷;蜂子蜇伤的,尔吾拿来敷”(见《支呷阿鲁》),这是母系社会时彝医阿莫流传下来的疗法。
支格阿龙是彝族母系社会时期的先祖之一,是古滇国的国王,他在与雷神的医药回答中谈到了腹痛、腹泻、咳嗽、疟疾、麻风、秃疮、冻疮、牙痛、眼睛红肿等9种病症的治疗,涉及十余种彝药的临床应用方法,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古远的彝药临床应用的记载(见《支呷阿鲁》)。
据《大理古佚书钞》记载,1800多年前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将士于落马坡误食哑姑泉,三百余失声,求于孟节,“孟以苦良皮、黑霸蒿、青茶、紫茎菊熬水服之,而肿消毒平”,孟节就是彝医。
晋代和唐代,犀角、琥珀已被当作彝药应用,并成为皇宫贡品,唐开元(713~741年),有一味制作毒箭的彝药叫作独自草,被陈藏器收入《本草拾遗》。
在大理国时期,彝族名医杜清源被尊为药王,在彝族民间享有极高声誉,其孙杜广将其遗著及其经验整理成《点苍药王神效篇》(后失传),“载草、木、虫、石四类,千四百余种,详记色形、药性、配方、忌解、提炼丹丸、盖皆古南诏七百余载诸验方。
”元宣和年间,在滇西一带,以彝药“龙珠草、重楼、天南星、虎掌草、百毒消疗外伤,有显效。
”(《淮南夜语》)。
明清时期彝族医药已初具规模,在四川凉山发现2本《此母都齐》残卷,系彝药验方古籍,另外还发现诊断治疗牛羊的兽医药学,治疗手段采用彝药灌服和针刺放血疗法。
明洪武年间,在滇西出现了很多彝族民间名医。
《淮南夜语》有对云南彝医的记载。
出现了大量的彝文医药手写文献。
在楚雄州境内发现的《齐苏书》(即《明代彝医书》)记载常见病59种,彝族药物231种,彝医单方、验方226个,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是对16世纪以前彝族医药知识经验一次比较系统的总结。
《西南彝志》及《宇宙人文论》形成于清康熙三年及雍正七年(1664~1729年),其中均有对彝族医药理论清浊二气、五行学说、二气六路学说的阐述,是朴素的彝族哲学思想和重要的彝医基础理论典籍。
清雍正三至七年,还产生了一部重要的彝族医药文献《启谷蜀》,全书5门28类260方,是彝文医药文献古籍中的验方单方善本,该书治法完善、方药配伍合理,把彝族医药的治法和配伍提高到了一个全新水平,具实用性,有较大参考价值。
《彝族文化》记载,清雍正年间,楚雄女性彝医准塔洼,被朝廷“召进京城为皇家治病”,称为御医。
明清时期产生了众多彝文医籍,代表了明清时期彝族医药的特色和文化,为彝族医药的发展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彝药拔云锭的成功创制开创了云南制药工业的新纪元。
民国时期,彝族医药和中医药一样,受到摧残和排斥。
1902年,彝医曲焕章创制出云南白药,是彝药的精品和代表。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民族医药十分重视,西南各省对彝族医药展开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许多彝族医药的著述,在滇、黔、蜀三省发掘出20余种彝文手写本医药古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0世纪80年代,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了云南省楚雄州彝族文化研究院,相继在楚雄州成立了彝族医药科、楚雄州彝族医药研究所、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云南省彝医医院。
多层次、全方位对彝族医药理论研究、新药研发、临床治疗、药材种植养殖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特色医理】
《宇宙人文论》说:“天有星辰八万四千颗,人有头发八万四千根,天的周围有三百六十度,人有骨头三百六十节……”“世间万物都是由清浊二气组成,人也如此”。
《西南彝志》:“天的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人的五行是心肝脾肺肾。
”以上内容构成了彝医“人与天地同”的“三才”相应观,三才因素,对人的生理、病理、思维、精神具有重要影响,对于认识病因,指导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三气理论
彝医认为,混沌初辟、天地未判之时,就存在原始祖气,原始祖气一分为二,蕴生清浊二气,青清之气上升为天,赤浊之气下降为地。
三气理论中,元气为人体之主宰,清气和浊气乃元气所化生,元气随清浊二气寄寓于周身形体组织中,故清浊二气平衡协调,元气充盈,则人体健康无恙,精神旺盛。
彝医有“元气充盈,毒邪难犯,毒邪内犯,元气必虚”的理论,并以这一理论建立了自身的生理病理学说。
五行学说
《西南彝志》谓:“天的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人的五行是心、肝、脾、肺、肾,认为肺属金,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胃肠脾胰属土。
”五行学说的生克理论,对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彝医的五行学说与中医大致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彝医与汉文化的相互交融,二者密切难分,源远流长。
二气六路学说
天有清浊二气,人亦有清浊二气,人体的清浊二气有三条循环通路,二者并以气海为交汇,其中清气三条路:一是经过心脏的清气,二是经过咽喉直达七窍的清气,三是经过肺肝,连通肾脏的清气。
浊气三条循环通路,一是经尾根达头顶,至鼻下,二是起始肩胛直达脑髓,三是经过肾脏,过腹腔达头顶,《宇宙人文论》的描述与此有所不同,人体的气从生门(囟门)下来,经过肠与胃,注到脐眼下面。
从这里起,在人体中有气的通道六路清浊气,心肝肺脾肾,都在人体中。
二气六路理论学说是我国古代彝医的首创理论,独具特色,在彝
医的基础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毒邪理论
毒邪理论是各种疾病发生的重要病因理论之一,在所有病因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独具特色,成为彝医论述病因病机的重要基础理论,称为“毒邪理论”。
彝医认为:“万病生于毒。
”毒邪发病有内外两种途径,各种外毒是导致人体产生外感寒热两大类病变和某些传染病的因素;各种内毒是导致机体脏器功能失调,产生脏器系统病变的因素。
治疗特色
彝医的治疗手段丰富多彩,包括内治、外治、针灸、推拿、拔罐、穴位割治、刮痧疗法等。
根据不同病情施用的药物剂型有汤剂、膏、丹、丸、散、搽剂、敷剂、酒剂、洗剂等十余种。
彝族医药在骨伤科促进骨痂生长、止痛和内科消化、心血管方面有独到的用药经验,治疗肿瘤、艾滋病、糖尿病及养生保健是彝族医药近年来的新亮点。
【用药特色】
彝药滇重楼
根据彝医古籍文献和各地彝族传统用药情况统计,彝族药大约有1198种,纳入彝族药材法定标准的有165种。
彝药本身有奇、灵、简、便的特点,“奇”是指配伍奇特、精妙,处方药味较少,单方独剂应用为多;“灵”是指疗效好,灵验;“简”是指用法简单,多以汤剂、散剂、酒剂应用;“便”是指采药方便,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自采自用。
彝药有三个特点:一是有典型的区域性和习惯性用药特色,大部分均为彝族地区习用或独用药,与中药不相重复,少数虽和中药为同一株植物,但药用部位或功效各不相同。
二是以众多的植物寄生入药,彝区内生长的植物寄生多数均入药,如桑寄生、松寄生等。
三是广泛应用动物药。
令外,彝药方剂还有三个显著特点:1.彝药三方,包括大方,小方和单方。
2.醇酒入方,彝药善用药酒,经常以药酒入药。
3.鲜药入方。
【优势病种】
彝医对肿瘤病有独到的理解和疗法,以彝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独特的彝药资源,形成了对消化系统肿瘤肝癌、食道癌、胃癌和结肠癌的治疗优势。
彝族地区山高林密,道路崎岖,气候潮湿,经常发生跌扑闪挫和风寒湿痹骨伤病,所以在民间积累了丰富的治疗骨伤病和风湿病的经验,彝医临床实践中形成治疗优势和治疗特色。
另外,彝医对糖尿病、心血脉系之冠心病、心绞痛、心悸,肝胆系之肝病、胆囊炎,胃肠系之胃痛、急腹症,肺皮肤系之咳嗽、支气管炎、肺炎,脑神经系之脑卒中,肾膀胱系之膀胱炎、肾结石、肾衰,生殖系之女性月经病、男性不育诸证、女性不孕诸证,胰脾系之胰腺炎、胰腺癌均有独到的治疗特色和优势。
【特色技术】
彝医水膏药
彝医水膏药是彝医的代表性医疗技术,是以彝族医药整体观和辩证法为理论指导,通过将药物敷贴到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以发挥药物驱寒散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解毒散结、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使失去平衡的脏腑组织得以重新调整和改善,从而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达到治病的目的。
具体用法是彝医平时将疗效好的彝药采回家晒干后,碾成药粉装到密封的瓶中,治病时根据病情或伤势、病变部位而灵活采用相应的彝族药细粉或鲜品药,分别用冰雪水、井中凉水、地表长流水、温水、烟筒水、草药液调拌成膏糊状,涂于棉布或油纸上,外敷于病患部位,药膏近干时再加水浸润。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容易掌握,在彝族地区广为流传。
来源 | 中国中医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