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罗芬搽剂与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片配合治疗甲真菌病-皮肤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合集下载

盐酸阿莫罗芬搽剂外用治疗趾甲真菌病1例

盐酸阿莫罗芬搽剂外用治疗趾甲真菌病1例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年9月第31卷第12期Chin J Dermatol,Dec.2002,Vol 31,No.12 盐酸阿莫罗芬搽剂外用治疗趾甲真菌病1例Amorolfone chloride nail lacquer(Locery1)in the treatment’of toenail’Sonychomycosis:a case repor冉玉平,詹涛,代亚林RAN Yu—ping.ZHAN Tao.DAI Ya—lin(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报道1例外用阿莫罗芬治愈的趾甲真菌病。

患者女,l9岁,病程1年,表现为趾甲甲板表面片状变白、浑浊,甲肩直接镜检可见散在的菌丝,真菌培养为红色毛癣菌。

外用阿莫罗芬每周1次,1个月后趾甲基本恢复正常,真菌学检查阴性,继续用药1个月后趾甲痤愈。

随访1个月未见复发。

关键词:甲真菌病;阿莫罗芬;治疗中图分类号:R75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4963(2002)12-0748—011 临床资料患者女,l9岁,学生,因双足趾甲甲板表面变白、浑浊1年于2002年4月7日就诊。

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趾甲甲板点状凹凸不平,并有白色碎屑。

继之累及左足趾甲。

在院外白行用“抗灰指甲药”(具体药名不详)治疗,无明显好转,受损趾甲逐渐加重、增多。

检查:除左足大拇指外其余趾甲甲析不同程度受累,受累面积从20%~100%不等,皮损呈白色不规则的混浊斑,边缘清楚,甲缘翘起,甲板增厚、表面凹凸不平(照片1)。

取趾甲甲屑直接镜检查见真菌菌丝,真菌培养为红色毛癣菌。

结合临床特点、直接镜检结果及真菌培养结果诊断为甲真菌病。

给予盐酸阿莫罗芬搽剂外用,每周1次,1个月后趾甲基本恢复正常(照片2),真菌学检查为阴性。

继续用药1个月后趾甲痊愈,随访1个月未见复发。

2 讨论甲癣是皮肤癣菌侵犯甲板或甲下组织所引起的病变。

甲癣与甲念珠菌病、甲霉病和甲糠秕孢子菌病合称甲真菌病[1]。

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研究

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研究

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研究傅媛媛;王亮;陈晓平【摘要】目的比较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取220例甲真菌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给予特比萘芬0.25g,qd,指甲真菌病组连服6周,趾甲真菌病或指甲真菌病合并趾甲真菌病组连服12周.另一组给予伊曲康唑0.2g,bid,连服1周,停药3周为1个冲击疗程,指甲真菌病组连服2个冲击疗程,趾甲真菌病或指甲真菌病合并趾甲真菌病组连服3个冲击疗程.结果指甲真菌病痊愈率和愈显率特比萘芬组为87.0%和95.7%,伊曲康唑组为73.9%和78.3%.趾甲真菌病或指甲真菌病合并趾甲真菌病痊愈率和愈显率特比萘芬组为87.5%和95.3%,伊曲康唑组为75.0%和82.8%.结论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疗效优于伊曲康唑(P<0.05).【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年(卷),期】2012(037)008【总页数】3页(P后插2-后插4)【关键词】甲真菌病;特比萘芬;伊曲康唑【作者】傅媛媛;王亮;陈晓平【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皮肤病医院,杭州311200;杭州市萧山区皮肤病医院,杭州311200;湖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湖州3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9我院为皮肤病医院,在2010年2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甲真菌病220例应用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治疗,其中指甲真菌病92例,趾甲真菌病48例,指甲真菌合并趾甲真菌病80例。

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入选标准为临床诊断为甲真菌病[1],真菌直接镜检阳性的患者,三个月内未接受系统性抗真菌药物的治疗,一个月内未接受局部抗真菌药治疗。

排除孕妇、哺乳期妇女,患有肝、肾、心、肺、神经系统病者,对唑类、丙烯胺类抗真菌药过敏者,不能按时服药者,不能定期复查者。

所入选的患者,男性为134例,女性为86例,年龄为18~55岁,病程3个月~14年。

其中指甲真菌患者92例,趾甲真菌患者48例,指甲真菌合并趾甲真菌患者80例。

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研究

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研究
1 资 料 与方法
为 口服 伊 曲康 唑胶 囊 02 ,bd .g i,饭 中或 饭 后 即服 ,
连 服 1 ,停 药 3 为 一 疗 程 。指 甲真 菌 病 组 服 药 2 周 周 个 疗 程 , 并 于 停 药 后 ,停 药 后 4 ,停 药 后 1 周 观 周 2 察 疗 效( 药 后 指2 疗程 以后1 停 个 。趾 甲真 菌 或指 甲真 菌 合 并 趾 甲真 菌 病 组 服 药 3 疗 程 ,并 于 停 药 后 , 个
停 药 后 8 ,停 药 后 2 周观 察 疗 效 ( 药 后 指 3 疗 周 4 停 个
1 临床资料 . 1 入 选 标准 为 临床诊 断 为 甲真 菌病 [,真菌 直接 镜 ]
检 阳性 的患 者 ,三 个 月 内未 接 受 系 统 性 抗真 菌 药 物 的 治疗 ,一 个 月 内未接 受局 部 抗 真 菌 药 治疗 。排 除 孕 妇 、哺 乳 期 妇 女 ,患有 肝 、 肾 、心 、 肺 、神 经 系 统病 者 ,对 唑 类 、丙烯 胺 类 抗 真 菌 药 过 敏者 ,不 能 按 时服 药 者 ,不 能 定 期 复 查者 。所 入 选 的 患者 ,男
( H n z o iohnS i i ae optlH n z o 12 0 Huh uIstt fr o da d agC nrlH z o 10 0 1 a gh uX a sa knD s s H si , a gh u3 1 0 ;2 z o ntue o F o Dr e a i n o t , u h u3 3 0 ) o
摘要:目的 比较伊 曲康 唑与特 比萘芬治疗 甲真菌病 的临床疗效 。方法
取2 0 甲真菌病 患者,随机分为2 ,一组给予 2例 组
特 比萘芬02 gq ,指 甲真菌病组连服6 .5 ,d 周,趾 甲真菌病或指 甲真 菌病合并趾 甲真菌病组连 服1 周。另一组给予伊 曲康 唑02 , 2 .g

阿莫罗芬治疗甲真菌病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阿莫罗芬治疗甲真菌病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阿莫罗芬治疗甲真菌病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王红刘维迭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霉菌及酵母菌等病原真菌引起的甲板或甲床的感染性疾病。

目前通过镜检或培养确诊的甲真菌病发病率在26%一16%之间,并且在近年呈增长趋势[1]。

新一代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萘替芬及阿莫罗芬等的出现解决了甲真菌病治疗难的问题[2].其中阿莫罗芬甲涂剂的主要适应证为无甲根受累的轻中度感染[3].现从其结构特点、作用机制、制剂特点及系统吸收情况和局部刺激等方面做一综述。

一、阿莫罗芬结构特点阿莫罗芬搽剂的活性成分为5%阿莫罗芬,后者是苯丙吗啉的衍生物,其化学结构为4一{3-[对一(1,1一二甲基丙基苯)1]一2.6一顺一二甲吗啉盐酸,于1981年被发现成为治疗人类皮肤真菌病的抗真菌药物。

阿莫罗芬的化学结构与现有的抗真菌药均不同。

伊曲康唑是三唑类的抗真菌药物,结构上具有3个N原子,三唑环的存在使其具有抗真菌活性高、毒性低、抗菌谱广等特点;特比萘芬则属人工合成丙烯胺类,其结构式为N一(6,6一二甲基庚一2一烯一4一炔基j—一甲基一1一萘一甲胺。

故阿莫罗芬与唑类和丙烯胺类、多烯类等抗真菌制剂在结构上无相同之处,是一种全新的抗真菌制剂。

二、阿莫罗芬作用机制新一代的抗真菌药作用机理各有特点,它们的主要差异在于选择性作用位点不同。

阿莫罗芬的杀菌和/或抑菌活性主要取决于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台成。

在固醇生物台成途径中,阿莫罗芬干扰AI4还原酶和A8 A7异构酶的活性,使麦角固醇缺乏,角鲨烯、ignosterol等聚集,导致膜固醇含量改变,进而使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影响真菌代谢过程;同时还造成几丁质沉积,导致真菌生长障碍;有一些吗啉衍生物还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还原辅酶I氧化酶和琥珀酸细胞色素c还原酶。

但是抑菌浓度的阿奠罗芬对细胞呼吸、DNA、RNA、蛋白质、碳水化台物等的台成并无影响[2]。

Polak等[5]。

对阿莫罗芬作用的真菌和未作用的对照真菌固醇含量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在阿莫罗芬作用下的白念珠菌以ignosterol聚集为特征;而须癣毛癣菌和其它表皮癣菌在高浓度的阿莫罗芬作用下,还有角鲨烯的严重聚集:此种现象是否说明阿莫罗芬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目前尚无直接的实验依据。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观察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观察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观察叶伟;谭以和;莫家亮【摘要】目的:观察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照组采用伊曲康唑胶囊冲击疗法,每日中晚餐各口服200 mg,连用1周,停药3周为一个疗程.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着应用盐酸特比萘芬冲击疗法,每日中晚餐各口服250 mg,连用1周,停药3周为一个疗程.指甲真菌病治疗2个疗程,3、6个月时各复诊一次.趾甲真菌病治疗3个疗程,4、6、9个月时各复诊一次.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3个月后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较治疗3个月后均提高,但差异不明显.实验组治疗6个月后的有效率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用后随访,实验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疗效确切,二者联用疗效优于单独应用伊曲康唑疗效,两种药物从不同途径抗真菌,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广泛推广.【期刊名称】《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年(卷),期】2011(018)004【总页数】3页(P267-268,285)【关键词】甲真菌病;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指(趾)甲疾病;序贯疗法【作者】叶伟;谭以和;莫家亮【作者单位】肇庆市皮肤病医院,广东,肇庆,526020;肇庆市皮肤病医院,广东,肇庆,526020;肇庆市皮肤病医院,广东,肇庆,526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6.4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ON)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感染所引起的指趾甲真菌病,国内发病率大约为15%。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是皮肤科常用的两种治疗甲真菌病的药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

为了探讨两者联用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笔者于2008年6月~2009年6月应用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5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伊曲康唑联合阿莫罗芬乳膏治疗马拉色菌相关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伊曲康唑联合阿莫罗芬乳膏治疗马拉色菌相关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伊曲康唑联合阿莫罗芬乳膏治疗马拉色菌相关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汪静文【摘要】目的观察口服伊曲康唑胶囊联合外用阿莫罗芬乳膏治疗几种常见马拉色菌相关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月~9月我科门诊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患者2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36例和对照组134例.对照组患者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皮损处外用阿莫罗芬乳膏,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83.34%、83.34%,高于对照组的71.43%、52.94%、4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对照组5例患者口服伊曲康唑出现轻度胃肠道不适症状,治疗组2例患者皮疹部位轻度灼热,均不影响继续治疗,疗程结束停药后均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口服伊曲康唑胶囊联合阿莫罗芬乳膏外用治疗马拉色菌相关性疾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年(卷),期】2019(032)001【总页数】3页(P157-159)【关键词】伊曲康唑;阿莫罗芬;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作者】汪静文【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安徽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6马拉色菌(Malassezia spp.)是一类寄生于人类及温血动物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属嗜脂性的酵母菌。

在人类的头皮、面部、外耳道、胸背部等皮肤表面均可分离到该菌。

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马拉色菌不仅可以引起皮肤感染,如果有合适的机会,马拉色菌可进入血液造成系统性感染[1]。

最常见的由马拉色菌感染皮肤引起的疾病为花斑糠疹,其次为马拉色菌毛囊炎。

脂溢性皮炎也是一种与马拉色菌感染相关的皮肤炎症[2]。

另外,马拉色菌还被认为与“头颈型”的特应性皮炎有关,同时也有马拉色菌引起的甲真菌病、耳炎及新生儿脓疱病的病例报道[3]。

特比萘芬片间隔口服联合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

特比萘芬片间隔口服联合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

特比萘芬片间隔口服联合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吴小粉【摘要】目的观察特比萘芬片间隔口服联合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97例甲真菌病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单纯给予0.5%阿莫罗芬搽剂外涂,每周1次;B组0.5%阿莫罗芬搽剂外涂,每周1次,加特比萘芬片口服,0.25g,1次/d;C组0.5%阿莫罗芬搽剂外涂,加特比萘芬片口服,第1周,0.25g,1次/d,第2周开始,0.25g,1次/qod,指甲真菌病疗程8周,趾甲真菌病及指、趾甲合并感染者疗程12周,3组患者每月做1次肝功能检测同时记录其不良反应.结果 A 组总有效率53.13%,B组总效率83.87%,C组总有效率78.79%,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B组1例患者肝功能出现异常(谷丙转氨酶54U/L).结论特比萘芬片间隔口服联合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期刊名称】《皮肤病与性病》【年(卷),期】2018(040)006【总页数】2页(P863-864)【关键词】甲真菌病;特比萘芬;阿莫罗芬【作者】吴小粉【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皮肤病性病防治所,江苏兴化225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1.05;R756.4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引起的甲板或甲下组织的感染,多由手足癣直接传染,感染后甲板增厚或变形,影响美观及精细动作,还可继发甲沟炎,给患者社交、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1]。

因甲的结构特点且甲生长缓慢,外用治疗药物难以渗透,导致治疗效果不满意,口服药物疗效确切,但服药时间长,患者担心其不良反应,依从性差。

为了减轻口服药的副作用并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特比萘芬片间隔口服联合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97例患者均为2016年1月~2017年12月来我所就诊的患者,年龄(19~65)岁,平均34.38岁;男54例,女43例;病程4月~17年,平均5.3年;所有入选患者临床表现、真菌镜检和/或培养阳性,均符合甲真菌病的诊断标准。

甲真菌病口服药物治疗和外用药物治疗

甲真菌病口服药物治疗和外用药物治疗

甲真菌病口服药物治疗和外用药物治疗甲真菌病口服药物治疗中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为一线药物,氟康唑为二线药物。

外用治疗药物有阿莫罗芬搽剂等。

其他辅助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拔甲、封包联合修甲、激光或光动力治疗等。

01口服药物特比萘芬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的MIC值(最小抑菌浓度)低,抗菌活性高。

对酵母菌和部分其他霉菌也有抗菌活性。

口服特比萘芬吸收良好(>70%),食物不影响其吸收。

口服12周后,药物在甲板中可存留6~9个月。

推荐连续疗法治疗甲真菌病;成人剂量250 mg,1次/d;疗程一般指甲真菌病为6~8周,趾甲真菌病为12~16周。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症状性肝损伤罕见。

特比萘芬经由多种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包括1A2、3A4、2C8、2C9、2C19、2D6。

药物相互作用较少。

有合并用药时,可参考药品说明书。

伊曲康唑伊曲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于皮肤癣菌、酵母菌、其他霉菌均有抗菌作用。

伊曲康唑胶囊在脂餐后即服或餐时服用,须整个吞服。

伊曲康唑连续或冲击时,停药后药物在甲中可保留6~9个月。

推荐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成人剂量200 mg/次,2次/d,连续服用1周后停药3周为1个疗程,总疗程一般手指甲2~3个疗程,足趾甲3~4个疗程。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症状性肝酶升高罕见。

伊曲康唑由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的同工酶3A4代谢,可竞争性抑制细胞色素3A4、2C9、2C19酶。

与许多经由细胞色素3A4酶催化的药物有相互影响,建议用药前参考药物说明书。

氟康唑氟康唑对于皮肤癣菌、念珠菌有抗菌活性;其他霉菌对氟康唑不敏感。

口服吸收良好,不受食物影响。

终止治疗后氟康唑可在指甲甲板中存在4个月,在趾甲中存在6个月。

推荐治疗方案:每周1次,剂量为每次150~300 mg,疗程12~48周。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症状性肝酶升高罕见。

氟康唑是细胞色素2C9酶的抑制剂,并有轻微抑制细胞色素3A4酶的作用。

与一些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存在合并用药时,需参考药物说明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莫罗芬搽剂与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片配合治疗甲真菌病-皮肤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甲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皮肤病,顽固难治,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程度的伤害,因而患者治疗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临床目前尚无特定方法治愈甲真菌病,而单纯药物治疗真菌病往往难以收到满意疗效[1].本文对甲真菌病的临床治疗采用阿莫罗芬搽剂及口服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联合治疗进行探讨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4 年1 月至2014 年8 月诊治的46 例甲真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与甲真菌病临床诊断标准[2]相符,同时甲屑真菌镜检结果提示为阳性,入选标准如下:①既往3 月内无抗真菌药物服用史,4 周内无抗真菌药物局部应用史;
②均属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说明书。

排除计划未来半年妊娠或已妊娠女性、肝肾功能不全、冠心病以及高血压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 例。

其中,对照组,男11 例,女12 例;年龄18 ~ 56 岁,平均(37.22.9)岁;病程4~8 年,平均(3.92.8)年;病甲数2~8 个;5 例为远端甲下型真菌病,7 例为近端甲下型真菌病,8 例为全甲营养不良型甲真菌病,3 例为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

实验组,男10 例,女13 例;年龄17~57 岁,平均(38.43.2)岁;病程3~9 年,平均(4.13.2)年;病甲数2~7 个; 4 例为远端甲下型真菌病,6 例为近端甲下型真菌病,8 例为全甲营养不良型甲真菌病,5 例为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而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两组患者都进行5%阿莫罗芬搽剂,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片口服治疗,伊曲康唑给药量为200mg/次,每天2 次,每隔3d 重复给药1 次;特比萘芬片给药量为250mg/次,1 次/d,持续给药两周后减低给药量至200mg,给药频次降至隔天给药,继续治疗4 月后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3]: 趾甲受累面积评分为0~3 分,其中初诊发现病甲则计 3 分,若无则计0分;随访观察病甲受累面积,并参照初诊时病甲受累面积,评分为0~3 分,病甲受累面积无任何改善则计3分,病甲受累面积有所改善则计2 分,病甲受累面积大部分改善则计1 分,彻底改善计为0 分。

临床效果评定分为四个分级:①治愈:患者病甲受累面积积分降幅不低于90%;
②显效:患者病甲受累面积积分降幅超过60%,但低于90%; ③有效:患者病甲受累面积积分降幅超过20%,但仍低于60%; ④无效:患者病甲受累面积积分降幅不超过20%.治疗有效率为治愈、显效、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2检验,以P0.05 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7%,比对照组的78.3%更高(P0.05),见表1.【1】
2.2 两组真菌学疗效对比:实验组真菌学疗效,显著比对照组更优(P0.05),见表2.【2】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照组中治疗第1 月时1 例患者由于过度使用甲挫,局部涂药后出现烧灼感,轻度发红,考虑其未对
治疗产生不良影响,因而未给予特殊处理,1 月后自行缓解;实验组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甲真菌病属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顽固性疾病,由感染皮肤癣菌、霉菌或者酵母菌所致。

据统计,在皮肤真菌病中,甲真菌病发病率约占整体的2% ~13%[4],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伤害了患者身心健康,而患者生活质量受此影响也大幅下降。

临床治疗甲真菌病的过程相对较为复杂,治疗期间可能出现诸多因素影响治疗效果,此种情况下治疗较为棘手。

现阶段,临床在处治甲真菌病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单药治疗疗效不佳;手术或化学拔甲对感染甲床感染部位的清除不够彻底;服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具有较高的复发和再感染率、治疗费用相对较高及有可能发生系统性的不良反应。

伴随甲真菌病患者的增加及患者对治疗要求越来越高,临床需寻求一种更加经济、有效的甲真菌病治疗方案,这也是临面临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阿莫罗芬属于吗琳类药物,其能够抑制病原菌滋长并对真菌细胞有直接杀灭作用。

阿莫罗芬是能对真菌细胞膜成分麦角固醇合成的抑制,起到杀菌和(或)抑菌的作用,进而改变细胞膜固醇含量以及细胞膜通透性,最终影响真菌代谢过程[5].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是临床口服类抗真菌治疗用药中较为常见的两种,具有广谱、安全以及高效等特点。

其中特比萘芬属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具备抑菌以及杀菌的双重功效,且不会损害患者肝肾功能;而伊曲康唑是现阶段国
内外临床治疗甲真菌病的首选用药,其中伊曲康唑冲击疗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较少不良反应,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6],口服药联合外用药,主要是可以同时从不同环节、不同位点杀灭和抑制真菌,增强治疗效果,缩短疗程。

国内学者以特比萘芬连续疗法联合5%阿莫罗芬甲搽剂,单纯口服特比萘芬为对照治疗甲真菌病,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0%,高于对照组的72.7%,不良反应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们认为,联合治疗将阿莫罗芬与特比奈芬的协同效果完全释放,不仅缩短了口服药物的治疗时间,还减轻了长时间用药带来的副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真菌学疗效更优,且不良反应较少,提示在甲真菌病临床治疗过程中,联合用药方案疗效较单一药物治疗更优。

参考文献:
[1] 周宗立,张建平,汪小敏,等。

甲真菌病患者外用抗真菌药治疗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7): 720 ~ 723.
[2] 傅媛媛,王亮,陈晓平,等。

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
真菌病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2,37(8): 2~4.
[3] 杨连娟,莫小辉,杨虹,等。

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兔甲真菌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3,8(5): 269~273.
[4] 党育平,袁小英,李东光,等。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7): 3044 ~ 3045.
[5] 于培。

甲真菌病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4): 211~214.
[6] 徐婧,禚风麟,张蕊娜,等。

Nd: YAG10 nm 激光、伊曲康唑治疗轻中度甲真菌病近期疗效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4,9(1): 20~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