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学小结
中医内科学教学小结

中医内科学教学小结第一篇:中医内科学教学小结中医内科学教学小结班级:2005级学时:120学年度:2008(春季学期)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学科的一门主课,也是临床其它各科的基础,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用中医基本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论治规律。
指导中医内科的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了辨证论治的特点。
同时,考虑我校的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在中医内科教学中,适当补充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以启迪学生寻找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培养和造就新一代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才。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要领和重点,并尽早熟悉中医内科学各病证的内容。
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保持中医内科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的完整和统一,同时注重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教材以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七版)为蓝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中医内科学的内容作了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阐述,尤对各章节的相关病证重点、难点及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常涉及的问题作了重点介绍。
旨在向学生介绍简明实用的学习方法,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得其利器者,定收事半功倍之效。
在讲授每一个病证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了解相关病证的大体范围,预防调护,以及研究进展;熟悉各个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诊断要点;掌握相关病证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分型论治。
对于每个病证的教学内容我们注重介绍:(1)介绍相关病证的定义,沿革及范围。
(2)分析相关病证的病因病机。
(3)介绍相关病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详细讲解相关病证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分型治疗。
(5)突出讲解每个病证的重点及难点。
(6)简要介绍相关病证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7)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式,结合提问,病案举例,病案分析。
(8)注重课后作业的检查及阶段性医院教学见习。
在系统的理论学习中,籍此可直取其要,画龙点睛;在实际应用中使学生籍此可有备无患。
中医内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中医内科学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现将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中医内科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临床工作中。
1. 理论教学方面,我注重以下三点:(1)突出重点,讲解难点。
在理论教学中,我根据中医内科学的特点,将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梳理,以便学生能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注重逻辑性,系统讲解。
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较为复杂,我在教学中注重逻辑性,系统讲解各章节内容,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结合实际病例,深入浅出。
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我结合实际病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医内科学的理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实践教学方面,我注重以下两点:(1)组织临床见习。
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我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临床见习,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医诊疗过程,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2)开展实验课教学。
通过实验课教学,让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实验技能,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
1. 课堂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难度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辅导。
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3. 个性化教学。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效果1.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临床病例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

中医内科实习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已经在附一实习结束,这也是我在大学四年来,第一次真正的上临床,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离开了枯糙的书本,面对着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我也充当了一回冒牌的实习医生。 在我们下科之前经过简单的培训,可是这些培训对于我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临床工作的我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适应和学习很多东西。我把在中医内科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顺从天意 天意不可去违抗,只能顺从不可挡, 下雨由天嫁由娘,凡夫俗子谁能犟, 掩耳不忙细细想,替天行道莫迷向, 良心无愧自知详,知足常乐无祸殃。 敬老爱幼 人在世间为谁忙,磨去磨来有多长, 上为父母孝应当,下为儿女来教养, 不可白活人世间,千方百计务正行, 孝悌忠信礼义讲,廉耻分明最高尚。
2013年8月下旬,贾道爷赠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心之所向,即为天堂。
本学期前,我曾上过武当山·太子洞拜访过洞中唯一的道人,贾爷爷,那双澄澈的眼神,放佛洞穿了我的灵魂,发自肺腑的言论,讲述着我们身上的责任,我心之所向,我心之所念,是为世界,人类,动物,植物,大的阴阳。历史留下精华,遗毒,责任,都将一代代传下,由我们承担!
壮哉我大中医!以蓬勃的文化,思维,带这个世界走向光明。
4、适应 医院的学习和课堂学习不同,刚刚实习的同学可能很深有体会,没有课室,没有教材,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我刚开始也晕了,感觉自己太多东西不会了,又有太多的活儿等着我们去做了。我认为:边干边学,干就是学。既然在临床学习就是应该是“实践第一”,它意味着你要去干有关诊断、抢救、观察、治疗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在科里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干活,而不是在看书,这就需要我们去适应在临床上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像有些同学说的一样,在病房工作又忙又累,啥都学不到,其实这是方法不得当。我的适应方法是,看书结合临床,上班看病,下班看书;比如来了一个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我会先把类风湿关节炎这章看一遍,掌握其诊疗规范标准,然后再观察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情况,对照书本,书本-实践-书本-再实践。事先看书可以指导你的临床实践,事后看书可以对你的临床实践予以校正、补充和深化。对于我们这些初出校门的实习生,在学校里看书是为了学习,而在临床工作中看
学习中医内科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内科学的心得体会篇一:中医内科实习心得中医内科实习心得体会不知不觉已经在附一实习结束,这也是我在大学四年来,第一次真正的上临床,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离开了枯糙的书本,面对着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我也充当了一回冒牌的实习医生。
在我们下科之前经过简单的培训,可是这些培训对于我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临床工作的我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适应和学习很多东西。
我把在中医内科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1、继承创新文明务实校训短短的八个字,就是出入校门前永远的记忆,所需继承的太多太多,前辈们的精神,乃重中之重,而后才是思维方式,最后才是药房等等,创新,思维方式与药剂的创新,文明,谦而有理,务实,踏踏实实,无论做哪一行,哪一业,做好脚下,我觉得这八个字不光是运用在学习医学,在各行各业中,都应该有这种精神,前辈们一步步辛勤的走下的路,我们应该走的更加辉煌。
如此一来,这大学,也算得上并未白上了。
2、医人医心现如今太多病从心起,我们只能医人的躯壳,医人心,却是另一项浩瀚渺茫的工程,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不断的在思考这一问题,如何医人心?以佛心观人,人人为佛,以魔心观人,人人为魔,花开生两面,佛魔一念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最终的答案,是以自性悟本真。
自己要做一个榜样,不是时代,历史的榜样,而是自己的榜样,做好自己,自然会有人来拜访你,你由着他拜访,给他提点,解惑,自然能够医人心结,路还很长,无论是否从医,应有一颗医者之心。
3、目标在医院实习的同学很多,有很多同学都有考研的打算,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好好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对于我来说,是把实习放在首位的,毕竟只有那么一次,时间是那么的珍贵,岂能浪费,正因为这样我下定决心一定在实习期间好好锻炼自己,无论自己今后是否从医,都要在学习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应对日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
在实习期间订个目标很重要,没有目标,我们就没有进取的方向,而我的目标是: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自己临床思维、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掌握各项临床操作技术、掌握各项急诊的处理,能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些杂病。
中医内科实习个人小结范文(2篇)

中医内科实习个人小结范文中医内科学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在这学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中,我们又再一次深入系统研究和学习了临床各常见中医内科疾病,收获颇多,在此,将自己对于应该怎样学习这门学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多多诵读经典中医学根植及生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从神农尝百草谱《神农本草经》,到黄帝岐伯问答出《黄帝内经》;从仲景演《伤寒论》、《金匮要略》,到孙思邈《千金方》;从金元各大家齐鸣,到明清温病各家学派学说,数千年来,古人们前仆后继,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宝库。
中医学经典古籍浩如烟海,这都是前代医家留给后世学者的宝贵医学财富,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研究,其理论学说及临床诊治思维方法对于如今仍然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我们作为研究生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去深入学习和诵读,通过多多诵读经典条文,不断充实自身理论基础,从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医角度去认识疾病、疾病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归,更能博采众方,取各家之长,取前人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更好的指导当代的临床实践。
中医内科实习个人小结范文(二)在进行中医内科实习期间,我了解了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提高了中医内科诊断和治疗的能力,并对中医内科疾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学习了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
中医内科强调“辨证施治”,即通过辨证论治来确定病证。
我学习了中医内科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例如望、闻、问、切等四诊法,通过观察、听闻、询问和脉诊等来获取患者的病象,确定病机。
我还学习了中医内科病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其次,我学习了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总结根据《中医内科学》第7版整理的中医内科学总结,本文主要介绍肺系病证的分类、基本病机、病位、实证和虚证,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感冒感冒的基本病机是外邪袭表,肺卫失和,病位主要在肺卫。
实证包括风寒证、风热证、暑湿证和秋燥证。
针对不同的实证,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清暑祛湿解表、润燥疏表等。
二、咳嗽咳嗽的基本病机是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外感咳嗽包括风寒袭肺、风热犯肺和风燥伤肺;内伤咳嗽包括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和肺气亏虚。
治疗方法包括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滋阴清热、润肺止咳、补肺益气、止咳化痰等。
三、哮病哮病的基本病机是诱因引触伏痰、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病位在肺,涉及脾肾,甚则累及于心。
发作期分为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和虚哮,缓解期分为肺脾气虚和肺肾两虚。
治疗方法包括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清热宣肺、化痰定喘、祛风涤痰、降气平喘、补肺固卫、补肺益肾等。
四、喘证喘证的基本病机是肺气升降出纳失常,实证包括风寒壅肺和表寒肺热,虚证包括肺不主气和肾失摄纳,病位在肺和肾。
治疗方法包括祛风散寒、宣肺平喘、解表清里、麻杏石甘汤等。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学对于肺系病证的分类、基本病机、病位、实证和虚证,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有较为详细的总结和阐述。
在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3、痰热郁肺---使用桑白皮汤清热化痰,泻肺平喘。
4、痰浊阻肺---使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5、肺气郁闭---使用五磨饮子开郁降气平喘。
B.虚喘1、肺虚---使用补肺汤补肺益气,敛肺平喘。
2、肾虚---使用七味都气丸+生脉散补肾纳气,加上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肾阴虚。
3、正虚喘脱---使用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扶阳固脱,镇摄纳气。
肺痈基本病机:外邪侵袭肺部,导致热壅血瘀,润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成痈。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感悟(实用20篇)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感悟(实用20篇)中医培训心得体会感悟第一段:介绍中医培训的背景和目的(200字)。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关注和借鉴。
然而,中医的疗效和治疗方法也一直备受争议。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的优秀传统和精髓,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中医培训。
我也有幸参加了一次中医培训,这次培训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深深感悟到了中医的独特之处和潜力。
第二段:分享中医培训的实践体验(300字)。
在这次中医培训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实践环节。
通过观察和亲身操作,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倡导的“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综合患者面色、舌苔、脉象等多种信息,运用中医的方法与技巧进行辨证论治。
这种方法不仅能发现疾病的根本原因,还可以指导我们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实践环节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中医的“阴阳”理论,明白了平衡与调和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更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第三段:探讨中医培训对我个人的影响(300字)。
参加中医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的独特之处和潜力。
中医强调“调理”而不是“拔草”,注重整体的身心健康,而不仅仅是治疗症状。
与西医注重疾病治疗不同,中医更注重疾病的预防和调节。
这种治未病的理念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更加关注自身身体的健康,调整生活和饮食习惯,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的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也让我对传统医学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我开始主动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深入了解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这不仅使我在中医领域有了更深入的探索,还让我对中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四段:反思中医培训对现代医学的启示(200字)。
中医培训让我意识到传统医学的重要性和现代医学的不足之处。
虽然现代医学在医疗技术和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个体化、整体性和长期效果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与之相比,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强调“天人合一”。
上半年中医科教学工作总结

上半年中医科教学工作总结今年上半年的中医科教学工作已经过去了,我想对这段时间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下是我对上半年中医科教学工作的总结。
一、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我注重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同时,我还加强了对中医基本理论和经典著作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我尝试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还注重通过实践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和实践,加深他们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管理在教学管理方面,我注重教学过程的规范性和有序性。
我制定了详细的教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安排。
我还注意了教学质量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反馈,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和能力。
四、评价与改进在评价与改进方面,我重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意见。
我定期与学生进行座谈和讨论,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意见建议,及时进行教学改进。
我还参加了各种教育教学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的来说,上半年的中医科教学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学生们对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比如,有些学生对中医的理论和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更系统、全面地进行教学。
另外,教学管理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提升教学规范性和效果。
在下半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
尤其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针对不同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教学。
同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教学小结
班级:2005级学时:120 学年度:2008(春季学期)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学科的一门主课,也是临床其它各科的基础,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用中医基本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论治规律。
指导中医内科的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了辨证论治的特点。
同时,考虑我校的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在中医内科教学中,适当补充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以启迪学生寻找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培养和造就新一代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才。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要领和重点,并尽早熟悉中医内科学各病证的内容。
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保持中医内科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的完整和统一,同时注重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教材以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七版)为蓝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中医内科学的内容作了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阐述,尤对各章节的相关病证重点、难点及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常涉及的问题作了重点介绍。
旨在向学生介绍简明实用的学习方法,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得其利器者,定收事半功倍之效。
在讲授每一个病证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了解相关病证的大体范围,预防调护,以及研究进展;熟悉各个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诊断要点;掌握相关病证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分型论治。
对于每个病证的教学内容我们注重介绍:
(1)介绍相关病证的定义,沿革及范围。
(2)分析相关病证的病因病机。
(3)介绍相关病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详细讲解相关病证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分型治疗。
(5)突出讲解每个病证的重点及难点。
(6)简要介绍相关病证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7)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式,结合提问,病案举例,病案分析。
(8)注重课后作业的检查及阶段性医院教学见习。
在系统的理论学习中,籍此可直取其要,画龙点睛;在实际应用中使学生籍此可有备无患。
从本次考试答题情况看,绝大多数同学对试题的理解与回答较好,反映出与该课程相符合的教学效果。
其中90分以上1人,占5.0%,80-90分者8人,占40.0%,70-79分者10人,占50.0%,60-69分者1人,占5.0%。
而没有不及格者。
具体来看,学生对名词解释、简答题出错较多,反映出少数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也反应出部分学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提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知识结构、知识点撑握不够扎实。
缺乏知识的嫁接与转移,因而掌握应用不够灵活。
(2)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不够扎实,因而也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