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上)讲课讲稿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辨别病情寒热、虚实 、阴阳等属性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呼吸等变化
辨别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特点
了解患者情绪及心理状况
问诊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等
了解起病时间、诱因、病情变化 等
掌握患者饮食、二便、睡眠等情 况
切诊
切按患者脉搏,辨别脉象特征
了解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运行 状况
结合望、闻、问诊信息进行综 合分析
03
脏腑辨证方法
介绍根据脏腑病变表现进行辨证的方法,如心虚证、肝 郁证等。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组成
详细解析十二经脉、奇 经八脉、十五络脉等经 络系统的构成。
经络生理功能
阐述经络在人体生理活 动中的作用,如运行气 血、沟通内外等。
经络病变表现
分析经络功能失调时的 症状表现,如疼痛、麻 木、拘挛等。
经络辨证方法
艾灸治疗
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 热刺激,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 的目的。
拔罐治疗
利用罐具的负压吸附在皮肤上,造 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从而调整机体 功能。
推拿治疗
成人推拿
针对成人内科疾病,运用推、拿 、按、摩等手法进行治疗。
小儿推拿
针对小儿内科疾病,采用轻柔、 和缓的推拿手法,以达到治疗目
的。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基础理论 • 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 •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及辨证施治 •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 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度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1765P)

2024年度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1765P)
2024/3/23
辨证施治
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对疾 病进行辨证分型,制定相 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腧穴, 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11
03
病因病机与辨证方法
2024/3/23
12
病因分类及致病特点
1
外感病因
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变快的特点。
4
中医内科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经 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化及其相 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人体内部环 境的平衡与协调;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强调个体化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 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024/3/23
5
中医内科学发展历程
清暑祛湿解表法
适用于暑湿伤表证。常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六 一散等。
2024/3/23
18
药物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根据证候类型选药
如风寒束表证宜选用辛温解表药, 风热犯表证宜选用辛凉解表药等。
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
如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 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的功效。
2024/3/23
暑湿伤表证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 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17
治法原则及常用方剂举例
辛温解表法
适用于风寒束表证。常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 等。
辛凉解表法
适用于风热犯表证。常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 等。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症状
病机 治法 方药
温燥
凉燥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
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
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清稀。
大便干结。
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舌红少苔,脉细数。
燥邪袭肺 肺津受伤
凉燥束表 肺气不利
清宣凉润
宣肺达表 化痰润燥
桑杏汤加减
药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
寒邪伤表,肺卫不宣 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助阳破阴,温里祛寒
方药
麻黄汤加减
四逆汤加味
三、暑 暑邪致病特点有三: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 :
暑邪致病可致人体阳气亢盛,腠理开泄,而 致汗液过渡外泄,津伤气耗。 2、暑气通心: 若暑热内犯心营,心神被扰,可出现高热昏迷, 不醒人事等症。 3、暑多夹湿: 由盛夏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腾, 故常见暑热夹湿的症状。
2、风性疏泄
3、风性善动
4、风性善行而数变
1. 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故临床常见头痛, 感冒等病证。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2、其侵袭人体,可使肌腠开泄,故多见恶风,自汗等症状。
3、其临床表现多见动摇不定,所谓:“风胜则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痉证的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即属于风。
故湿邪为病,往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2、湿性重 着⑴“重”即沉着,重着:湿邪困遏,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清
阳不 升,在上则为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 胃纳不香;湿滞经络则四肢沉重,倦怠乏力。
⑵“浊”即秽浊:湿邪伤阳,气化不利,易出现水湿浊秽的病 症见面垢哆多,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稠浊, 3、湿性趋下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故湿邪

中医内科学知识讲座教学课件PPT教学课件

中医内科学知识讲座教学课件PPT教学课件
G JG HJJHG
中医内科 内伤杂病 的特点:
G JG HJJHG DFG HDFKJHG
JHG HKDFHG KJDFH dgdfggfdggdf
PART3 DFGHDFKJHG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法则
G JG HJJHG
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1、调节整体平衡可以 从调整阴阳入手(阴阳
平衡)
去其有余:温、清、利、下
分虚实
辨 证
一、 辨证原则 虚证:阴虚、气虚、气阴两虚;
论 治
实证:风、寒、热、痰、饮、瘀等证。
二、 辨主症
辨心
悸、
怔忡
DFG HDFKJHG
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 病。因为标病产生于本病, 本病解决了,标病自然随 之而解。
G JG HJJHG
3 标本同治: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 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
顺应异法方宜原则
1 因时治宜
治疗应结合不同季节、不 同时辰的特点,考虑用药的原 则,称为“因时治宜”。
2
因地治宜
JHG HKDFHG KJDFH
DFG HDFKJHG
JHG HKDFHG KJDFH JHG HKDFHG KJDFH
dgdfggfdggdf dgdfggfdggdf
病因多由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其特点是多因素相加.多脏腑相 关.多病性复合.多病证杂见,其基本病机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病 情演变过程中,往往脏病及脏.脏病及腑,因复感外邪,或多种病理因 素的产生,而出现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并可多症重叠.
DFG HDFKJHG
JHG HKDFHG KJDFH JHG HKDFHG KJDFH
dgdfggfdggdf dgdfggfdggdf

中医内科医学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中医内科医学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八、小结
•定义:
淋证是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
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因病机:
肾虚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
•病位:肾与膀胱
•分类:热淋、血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六种
•症状:共症+ 特殊症状
•治疗:虚,培补脾肾
实,清热利湿中通医内淋科医学知识讲座
34
附:尿浊:
病名含义:小便混浊,白如泔浆,排尿无痛。
加减:
•头昏、乏力为主,加黄芪、白术、升麻补气升清
•烦热口干、脉细数,加知母、黄柏、龟板
•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肾失固涩,合补中益气汤
中医内科医学知识讲座
28
•6.劳淋
症状:共症+劳淋特征+脾肾虚症候
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
遇劳即发,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脉
细弱。
辨证要点:脾肾两虚,湿热留恋
(一)辨证要点 •辨淋证的证侯特征 •辨淋证类别 •辨证候虚实 •辨标本缓急
中医内科医学知识讲座
14
淋证的证侯特征:
小便频数、急迫、短涩、刺痛、 淋沥不尽,小腹拘急,痛引腰腹。
中医内科医学知识讲座
15
各种淋证特殊表现:
•热淋:尿时灼热刺痛。 •血淋:溺血而痛 •气淋:少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
(5)热毒炽盛,入营入血,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
(6)酌加草药:猫须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
等清热利湿之品。中医内科医学知识讲座
20
治法: 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方药:石苇散
加减:
•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排石消坚
•加行气补气药有助于推动砂石的排出
•加大黄、枳壳促进蠕动,有助排石

中医内科学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一、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等。

中医内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病因与病机
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等方面。

了解病因与病机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表现,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证候诊断,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要求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了解,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四、治疗原则与方法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原则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饮食调理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手段,针灸推拿对于缓解症状、调理身体也有很好的效果。

同时,饮食调理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合理的饮食可以调理身体,增强抵抗力。

五、预防与康复
预防和康复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防主要是通过调理生活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康复则是通过中医的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六、总结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提高临床医学水平,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内科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一、教案名称:中医内科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特点。

2.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和发展简史。

3. 理解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内科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2.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3.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

4. 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特点。

2. 讨论法:探讨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内科学的关系。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医内科学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二、教案名称: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病机【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

2. 理解中医内科疾病的病机变化。

3. 学会运用病因病机分析疾病。

【教学内容】1. 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外伤等。

2. 中医内科疾病的病机变化:实证、虚证、寒证、热证、湿证等。

3. 病因病机分析实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和病机变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的病因病机。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医内科疾病基本病因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具体病例的病因病机。

三、教案名称: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

2. 了解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

3. 学会运用中医治疗方法治疗内科疾病。

【教学内容】1. 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2.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辨证论治、标本兼顾、调整阴阳等。

3.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实践操作法:演示中医治疗方法。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医内科疾病诊断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具体病例的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制(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上)《中医内科学(上)》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课程编码:1050101A学时与学分:3学分/90学时先修课程:适用专业(方向):五年制(中医)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法则。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篇总论第一章导言目的要求【熟悉】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了解】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1、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自学第一节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目的要求【掌握】中医内科疾病总的辨证和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1、辨证原则: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治疗原则:调节整体平衡、审证求机论治、明辨标本缓急、把握动态变化、顺应异法方宜、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疗未病、重视调摄互利。

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

第二节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目的要求【熟悉】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

教学内容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

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

第三节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自学目的要求【熟悉】内生五气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

教学内容内生五气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病证特点及治法方药。

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

第四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自学目的要求【熟悉】肺、心、肾、肝、脾五脏的病证特点、辨治原则及证治分类。

【了解】胆、胃、大肠、小肠及膀胱的病证特点、辨治原则及证治分类。

教学内容1、肺、心、肾、肝、脾五脏的病证特点、辨治原则及证治分类。

2、胆、胃、大肠、小肠及膀胱的病证特点、辨治原则及证治分类。

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

第五节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自学目的要求【熟悉】气病、血病、痰病及饮病的病证特点及证治分类。

教学内容气病、血病、痰病及饮病的病证特点及证治分类。

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

下篇各论第一章肺系病证第一节感冒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感冒的病因病机;风寒束表、风热犯表、暑湿伤表三个常见证型的证治方药。

【熟悉】感冒属外感疾病,明确临床主要特征。

【了解】治疗虚体感冒的方法。

教学内容1、讲解感冒的特征,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并明确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2、讲解感冒病因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多属暑湿致病,病机重点为卫表不和。

3、讲解感冒的诊断要点,与某些温病早期的区别。

4、强调本病辨证属实证,治疗原则为解表达邪。

5、强调感冒常见三证的症状特点。

①风寒束表证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散加减。

②风热犯表证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③暑湿伤表证用清暑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

6、强调虚体感冒当扶正达邪,区别气虚、阴虚等不同表现,治以益气解表或滋阴解表。

7、讲解感冒的治疗禁忌,以及并发症和夹杂症的处理要点。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幻灯,结合病例分析。

第二节咳嗽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且关系到它脏;外感咳嗽治疗应祛邪利肺;内伤咳嗽治疗应祛邪止咳,扶正补虚,分别主次处理。

【熟悉】常见各类咳嗽的辨证论治。

【了解】咳嗽的一般概念及诊察要点。

教学内容1、讲解咳嗽的概念,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2、强调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内伤多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以痰湿蕴肺、痰热郁肺为多。

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

3、讲解咳嗽的诊断要点,提示相关辨病知识。

4、强调咳嗽的辨治原则。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

内伤咳嗽,多数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

5、强调咳嗽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①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风热犯肺证,用疏风清热宣肺法,桑菊饮加减。

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

②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用燥湿化痰理气法,二陈平胃汤、三子养亲汤加减。

痰热郁肺证,用清热肃肺豁痰法,清金化痰汤加减。

肝火犯肺证,用清肺泻肝顺气降火法,用黛蛤散和加减泻白散。

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化痰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6、提示咳嗽治脾、治肝、治肾的整体疗法,以及外感忌用敛涩、内伤忌用宣肺散邪等治疗要点。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幻灯,结合病例分析。

第三节哮病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哮病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治疗原则。

发作时区别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缓解期着眼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的具体辨证及治法用药。

【熟悉】哮病的发生是痰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而诱发。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不同,而实多虚少,邪实正虚。

【了解】哮病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内容1、讲解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2、讲解古代医家对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3、强调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

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遇诱因触发,以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升,气道狭窄而致喘息哮鸣有声。

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心。

4、讲解哮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喘证、支饮相鉴别,提示辨病诊察知识。

5、强调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以邪实为主,一般多见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五类,而未发时以正虚为主,应辨阴阳之偏虚,肺脾肾三脏之所属。

若久发正虚,虚实错杂者,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辨别其主次。

6、强调哮病发时当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

邪实为主者,治当攻邪治标,祛痰利气。

①寒哮证宜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用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②热哮证当清热宣肺,化痰平喘,用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③寒包热哮证当解表散寒,清化痰热,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④风痰哮证当祛风涤痰,降气平喘,用三子养亲汤加味;⑤虚哮当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用平喘固本汤加减。

⑥平时以正虚为主者应扶正治本。

肺脾气虚者,健脾益气,补土生金,以六君子汤加减进治;肺肾两虚者,当肺肾双补,以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7、讲解喘脱危证的处理。

8、提示哮病寒热、虚实相兼转化和风痰为病的治疗,以及有关哮病夹瘀血的认识。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幻灯,结合病例分析。

第四节喘证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喘证的主要成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所致。

病理机制,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

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证治。

【熟悉】喘证与哮病的鉴别,寒热互见及虚实夹杂的临证治疗。

【了解】喘证的概念和临床特征。

教学内容1、讲解喘证的特征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介绍历代医家对喘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2、强调喘证病因为外感风寒和风热,内伤可因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及劳欲、久病所致。

3、强调病位主要在肺和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实喘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肺肾出纳失常,且由以气虚为主,反复发作可致喘脱。

3、讲解喘证要注意与气短、哮病相鉴别,喘证主在呼吸困难,气短主在呼吸浅促,哮病必见喉中哮鸣有声。

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察知识。

5、强调喘证的辨证要点当分清虚实。

实喘者又当辨别外感内伤,虚喘则应辨清病变脏器。

治疗原则实证宜祛邪利气,虚证当培补摄纳。

6、强调喘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①实喘: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味;痰热郁肺证,清化热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加减;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②虚喘: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7、提示喘证寒热互见、虚实夹杂、虚喘尤重治肾的治疗要点。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幻灯,结合病例分析。

第五节肺痈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肺痈的分期及各个不同阶段的具体治法。

肺痈当重视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免留邪。

【熟悉】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掌握治疗本病的主法。

【了解】本病特征,病因为感受风热或痰热素盛,蒸灼肺脏,以致热壅血瘀,酝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

教学内容1、讲解肺痈是肺叶生疮的病证。

介绍历代医家对肺痈的认识。

2、强调病因以外感风热为主,或因痰热素盛所致。

病机为邪热蕴肺,热壅血瘀成痈,血败肉腐而化脓。

3、讲解肺痈的诊断方法,要注意与肺系病痰热蕴肺证、风温相鉴别等诊察知识。

4、强调肺痈的辨证主要分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四个阶段,治疗以祛邪为原则,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大法。

4、强调肺痈各个病期的辨证论治。

①初期:用疏风散热,清肺化痰法,以银翘散加减。

②成痈期:用清肺解毒、化瘀消痈法,以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③溃脓期:用排脓解毒法,加味桔梗汤加减。

④恢复期:用清养补肺法,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5、强调肺痈当重视排脓解毒的原则,避免过早补敛,闭门留寇。

提示防止并发大咳血、脓胸等临证要点。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幻灯,结合病例分析。

第六节肺痨 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本病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

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

【熟悉】本病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的特点。

本病的治疗原则,补虚培元与抗痨杀虫的意义。

【了解】痨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发病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1、讲解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五大主症为特点,并简述历代对本病的认识。

2、强调病因为“痨虫”,病位在肺,并与脾、肾有关,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伤及阳。

3、讲解肺痨的症状、体征等诊断要点,与虚劳、肺痿的区别以及辨病方面的知识。

4、强调治疗以补虚杀虫为原则以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