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 讲稿
中医郁病教案讲稿

郁病(15学时)【目的要求】1 .了解郁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 .掌握郁证的病因主要是情志抑郁;熟悉其病机为肝失疏泄,气机郁滞。
3 .掌握郁证的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解郁。
4 .掌握郁证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5 .了解郁证的精神治疗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辨证要点:主要应注意辨别发病特点与气血虚实之不同。
2、治疗原则:以疏肝解郁为主,强调早期的疏通气机,对于既病防变具有重要意义。
3、分证论治难点:脏燥与癫病、梅核气与噎膈应如何鉴别;郁证的病机转化。
【课堂互动】病案讨论(详见讲稿后)【概说】(一)含义:郁字有积、滞、蕴等含义,它既是一个病因病理学概念,又是一个综合病征。
广义:泛指外感、内伤引起的脏腑功能失和,导致气血痰火湿食等病理产物滞塞和郁结.狭义:单指情志不舒为病因的郁。
定义:郁病是以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闷胁胀,或易怒喜哭,或咽中有异物感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脏躁、梅核气等病证也属于本病范畴。
(二)沿革1 .《内经》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有:“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并还有较多关于情志致郁的论述。
2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
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如“妇人咽中如有炙窗,半夏厚朴汤主之;”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3 .《丹溪心法》从内伤情志致郁立论,创六郁之说分气、血、湿、热、痰、食六类郁病;并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4 .明代虞技《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5 .《景岳全书・郁证》从概念上区分了外邪致郁与情志致郁的不同。
6 .提出:“五气之郁,因病而郁;情志之郁,因郁而病”,使情志致郁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
郁证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中医治疗
中医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方式调理气血,疏 通郁结。
个体化的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情绪管理等心理治疗方法能够帮 助患者调整心态。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效果更佳。
如何治疗郁证?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使用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 症状。
药物治疗应注意副作用,并定期复查。
郁证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郁证? 2. 谁会得郁证? 3. 何时寻求帮助? 4. 如何预防郁证? 5. 如何治疗郁证?
什么是郁证?
什么是郁证?
定义
郁证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症,主要指情绪抑郁 、气机郁结的状态。
常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退等。
什么是郁证?
起因
郁证的产生与心理因素、生活压力、外界环境等 密切相关。
谢谢观看
何时寻求帮助?
影响生活
当郁证明显影响到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时,建 议咨询医生。
及时的专业指导可以帮助缓解症状。
何时寻求帮助?
自我调节
在生活中出现较大压力或情绪波动时,也可寻求 心理咨询。
自我调节与专业帮助相结合,效果更佳。
如何预防郁证?
如何预防郁证? 保持积极心态
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可 以有效降低郁证的发生率。
情绪长期压抑是导致郁证的重要原因。
什么是郁证?
分类
郁证可分为气郁、血郁和痰郁等类型,症状表现 各有不同。
不同类型的郁证需要不同的调理方法。
谁会得郁证?
谁会得郁证?
易感人群
郁证可以影响各个年龄段的人,但青少年和 中年人相对更为常见。
工作压力大、情感波动频繁的人群更易受到 影响。
谁会得郁证? 潜在因素
中医内科学之郁证

5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
6
脏腑功能失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津液运行失常
郁证的临床表现
情绪低落:患者表现为 情绪低落,兴趣减退,
缺乏活力
思维迟缓:患者思维迟 缓,反应迟钝,注意力
不集中
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意 志活动减退,缺乏主动
性和进取心
睡眠障碍:患者睡眠障 碍,表现为失眠、早醒、
04
健脾和胃:使用健脾和胃药物,如白术、茯苓、陈皮 等,以健脾和胃、消食化湿。
05
安神定志:使用安神定志药物,如酸枣仁、远志、柏 子仁等,以安神定志、缓解失眠。
06
补肾养心:使用补肾养心药物,如熟地黄、山茱萸、 枸杞子等,以补肾养心、益气养血。
针灸治疗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针灸原理:通过 刺激穴位,调整 气血运行,达到 治疗目的
郁证的治疗方法
3 包括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生活 方式调整等。
郁证的预防措施包
4 括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保持健 康的生活方式等。
郁证的病因
1
情志因素:情绪波动、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
2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
3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等
4
体质因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等
04
方药:逍遥散、柴胡疏肝散、 越鞠丸等
气滞痰郁证
01 病因:气滞痰郁,肝气
郁结,痰湿内停
03 治法:理气化痰,和胃
降逆
02 症状:胸闷、脘腹胀满、
嗳气、恶心、呕吐、食 欲不振、大便不爽、舌 苔白腻、脉弦滑
04 方药:逍遥散合二陈汤
《中医内科学》教学课件-郁证

病案分析
邵某某,女,35岁,教师。无悲自哭,涕泪交流 ,举发无常,胸闷太息,每于情绪激动而加重。 证乃脏躁,治当和缓心气,解郁柔肝: 太子参、朱茯苓各15克,夜交藤、淮小麦各30克 ,合欢皮、石菖蒲、仙灵脾各12克,甘草3克,大 枣12枚。服12剂后云:已2个月未发。 (按)脏躁证用甘麦大枣汤为常法,加太子参、合 欢皮益气调肝,更为合辙。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郁证之病名首见于《医学正传》
张景岳提出“因病而郁”和“因郁而病”以及 “郁由于心”等观点。
《景岳全书·郁证》按病因分为怒郁、思郁、忧郁 三种
明·赵献可在治疗上重视木郁,“以一法代五法”, 用逍遥散一方治其木郁,肝胆之气舒展则诸症自 解,一直为后世习用。
《临证指南医案·郁》指出治疗当分气血新久,并 指出郁证须配以精神护理。
1890年7月27日,不堪忍受心 理重压力的梵高拿着手枪走 进了一个农民的田庄, 他没 有将左轮手枪对准自己的头 部或心脏, 而是朝自己的腹 部开了一枪。然后他拖着沉 重的脚步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当被人发现时, 已是两天后 的早晨了。他死了, 年仅37 岁。他临死前对提奥说: 苦 难永不会终结。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1899-1961
➢⑴以由于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 或易怒善哭,或咽中如有异物为主症。
➢⑵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 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并且病情 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⑶各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正常,除外器 质性病变。
病例:
某男, 47岁, 某公司老总。因“发作性双下肢无 力5年”, 伴情绪低落, 兴趣减退, 心烦、失眠、 1年多, 加重1个月于2005年1月25日收入院。患者 于1999年突发双下肢无力, 不能行走, 诊断不详, 治疗2月后恢复。此后患者每年均有发作性双下肢 无力, 持续1-6月, 3年内反复在各大医院神经内 科及骨科中医科住院18次, 作头颅和全脊髓MRI、 脑脊液检查,胸腹部CT、全身PET等检查均未见异 常, 诊断一直不明确。2004年1月出现情绪低落, 兴趣减退, 失眠,心烦易怒, 悲观厌世, 工作能力 下降, 予氟西汀20mg qd po,症状好转。
中内科学之郁证PPT课件

第九节 郁证 辨证论治
三、痰气郁结
❖ [证候] 胸中闷塞,胁胀或痛,咽中不适,如 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苔白腻, 脉弦滑。
❖ [治法] 理气化痰解郁。 ❖ [方 药] 半夏厚朴汤加味。 ❖ [针灸治疗] 可选取太冲、膻中、丰隆、鱼际、
神门、天鼎穴,用平补平泻法。
第九节 郁证 辨证论治
四、忧郁伤神
情志过激,心失所养
❖ 所藏 心神不安
情绪不宁。
第九节 郁证
辨证论治
第九节 郁证 辨证论治
辨治要点
❖ 初起多实证,属情志所伤,气分郁结,以舒 肝理气开郁为主;若挟湿痰、食积、热郁者, 可配以化痰、消食、清热之剂。
❖ 日久可以由气及血,由实转虚,耗伤心气营 血,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以养血滋阴, 益气扶正为主。
中脘、三阴交穴,用泻法。
第九节 郁证 辨证论治
二、气郁化火
❖ [证候] 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嘈杂吞酸,口 干而苦,大便秘结,或头痛、目赤、耳鸣, 舌红苔黄,脉弦数。
❖ [治法] 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 [方药] 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 ❖ [针灸治疗] 可选取太冲、合谷、侠溪、太溪、
太阳、足三里穴,用泻法。
❖ 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 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或咽如有异物感等 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 分为“气郁”、 “ 火郁”、“ 血郁”、 “ 湿郁”、“ 痰郁”、 “食郁”等。
❖ 主要病机:情志不畅、气机郁滞。 ❖ 与心、肝、脾关系密切。
第九节 郁证
❖ 肝气郁结 ❖ 脾失健运 ❖ 心失所养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中内科学之郁证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抑郁症讲稿完整版

抑郁症讲稿完整版抑郁症,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它不仅严重影响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也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为了增进对抑郁症的了解,本讲稿将从定义、症状、原因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和减少对患者的歧视。
一、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影响情绪、心理和生理的疾病,其核心特征为持续的低落情绪、对生活失去兴趣和乐趣以及抑制感。
常见症状包括焦虑、疲劳、食欲和睡眠障碍等。
抑郁症的持续时间可能长达数周或数月,甚至多年。
二、抑郁症的症状1. 情绪方面的症状:- 持续的低落情绪- 失去兴趣和乐趣的感觉- 容易激动或烦躁- 感到无望和自责- 自我评价过低2. 身体方面的症状:- 疲劳和虚弱感- 失眠或长时间睡眠- 食欲增加或减少- 体重增加或减少- 性欲减退3. 思维和认知方面的症状:- 集中力下降- 决策困难- 负性思维和消极观念- 记忆力减退三、抑郁症的原因1. 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家族史中有抑郁症的患者,个体患抑郁症的概率较高。
- 神经生化因素:涉及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
2. 心理因素:- 不良童年体验: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虐待和忽视等,可能影响抑郁症的发生。
- 自我消极观念: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和消极思维、过度自责等。
3. 社会环境因素:- 压力:工作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都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 社会孤立:缺乏亲密的人际关系、孤独感等,容易导致抑郁症的产生。
四、抑郁症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SSRI)。
- 抗焦虑药物:可缓解焦虑和紧张感,帮助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 功能神经调节药物:如利培酮等,可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水平。
- 注意: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且不同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药物选择和剂量。
2.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消极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其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郁证

1.课前提问回顾已学习内容。
2.通过批改作业检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理解情况。
授
课
主
要
内
容
或
板
书
设
计
一、概念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都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概念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沿革
(一)《内经》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情志失调(二)体质因素
二、病机
(一)病位主要在肝,但涉及心、脾、肾;(二)病机重点在于气机郁滞;(三)病理性质初起多实,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
【诊查要点】
一、诊断要点
二、病证鉴别
(一)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二)郁证梅核气与噎膈(三)郁证脏躁与癫证
三、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共80分钟。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提要
1.郁证与癫狂的联系与区别。
2.郁证的中医治疗进展。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包括使用教具图表、幻灯、录像等教学设备)
1.课堂讲授、注意与临床相结合。
2.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外学习指导或课外作业
1.郁证为什么要重视理气?在临床上如何掌握理气法?
2.试述郁证肝气郁结证、痰气交阻证的辨证施治。
(一)辨明受病脏腑与六郁(二)辨别证候虚实
二、治疗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
三、证治分类(见附表)
【预防调护】
【临证要点】
课
后
体
会
郁证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是内科症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据统计,类属郁证的病例,约占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人数的10%左右。有医院抽样统计,在内科住院病例中,有肝郁证表现者约占21%左右。郁证的中医药疗效良好,应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证的优势。
中医内科学资料—郁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细目一:概述一、郁证的概念及源流1.郁证的概念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2.郁证的源流《内经》有关五气之郁的论述。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金匮要略》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丹溪心法》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景岳全书》将情志之郁称为因郁而病,着重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三种郁证的证治。
《临证指南医案》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疗对郁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二、《丹溪心法》的六郁之说《丹溪心法》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三、郁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郁证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
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郁证的常见病因情志失调,体质因素。
二、郁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郁证的基本病机: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
病理性质初起属实,日久属虚或见虚实夹杂。
郁证初起,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多属实证。
病久则易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
细目三:辨证论治一、本病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讲稿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第二节郁证(第351~358页)教材:中医内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讲授:何乾超教授【概述】一.定义⒈定义: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称为郁证。
郁证又称郁病。
2.病名释义:郁:有积、滞、蕴结之意。
由于气机郁滞,进一步可产生血瘀、痰积、湿停、食滞、火逆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
中医所说的郁有两种含义:广义:饮食、外郁及七情等因素引起的郁证。
金元以前所论的郁大多属于此种。
狭义:由于七情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郁证,即情志之郁,明代以后所论的郁属此。
本病所论的郁以狭义为主。
二.源流1.病名《内经〉中虽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
“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了六郁“气、血、痰、火、食、湿”,以气郁为先,然后导致血、痰、湿、食。
《医学正传》中真正提出了郁证,但为广义的郁,与我们今天所讲的不尽相同。
2.症状《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有属于郁病中的脏躁及梅核气,并有百合病和奔豚气的记载。
百合病者——善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其脉如何,其脉微数。
脏躁病——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身,甘麦大枣汤主之。
(癔病)梅核气——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奔豚气——奔豚病,气从少腹起,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肝气奔豚奔豚汤,肾气奔豚桂枝加桂汤,欲发奔豚,苓桂术甘汤。
3.病因《古今医统·郁证门“郁为七情不舒,或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
”指出主要病因是七情不舒,并认识到郁久可出现多种多样得临床症状。
《临证指南医案》所记载病例皆属情志之郁,受精神因素影响,但有的人不病,有的人病,关键在于素体虚弱。
4.治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木郁达之”《临证指南医案》“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充分认识到精神治疗对郁证具有十分重要得意义。
三.范围(西医病名)焦虑症、抑郁症、癔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
【病因病机】一.病因⒈情志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⒉体质因素二.病机病机为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1.病象:共同症状——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易怒喜哭、失眠、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等各种复杂症状。
2.病位:肝、脾、心,累及血分。
(与情志关系密切的脏腑)肝: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郁)脾:忧思伤脾(湿、痰、食郁)心:忧思伤神,心血耗伤,心失所养3.病性:发作性疾病——时好时坏疑难病——治疗困难,除需要药物治疗外,还须精神治疗分虚实——初起为实证,久则由实转虚,或虚中夹实4.病程:有长有短,取决于病因能否及早解决病程长则治疗难病程短则病因解除。
综上:郁证的病因分内外,在外为情志所伤,在内则因为脏器易郁。
病理变化与心、肝、脾关系密切,初起体实,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痰结、食滞等,多属实证;经久不愈,则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
病机关键: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常。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病史:多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等程度不同的情志不畅病史,或精神创伤。
典型的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易怒喜哭、失眠、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等各种复杂症状。
性别年龄:多发于中青年女性,绝经前后亦易见经各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排除器质性病变。
二、鉴别诊断1.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为咽中如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多为中年女性,每因情志不畅而发。
虚火喉痹为青、中年男性多发,多因烟酒,辛辣饮食感冒而发病。
除咽有异物感,尚有咽痒、咽干、灼热。
常咯出藕粉样痰块。
2.噎膈与梅核气共同点:咽部梗噎不顺不同点:噎膈病位在食道,由酒食、情志不畅致食道狭窄。
多发为中老年男性,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难,逐渐加重,不能食,且形体消瘦。
梅核气多发于中年女性,咽部阻塞,时好时坏,咽之不下,咯之不出,但饮食不受影响。
3.脏躁与癫狂郁证中心神惑乱所致的脏躁一证,常有精神恍惚,大哭大笑,苦笑无常等表现。
脏躁多发于中年女性,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发作,不发作时如常人。
癫狂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能自行缓解,表现为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出言无序或喃喃自语,静而多喜等,缺乏自知自制能力。
注:中年以上者,注意排除器质性病变。
(头部,食道,胃等)【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六郁之病位:肝——气、血、火郁;脾——食、痰、湿郁;心——虚症(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阴亏虚、心血不足、脏躁);2.辨虚实实六郁;虚心失所养,脾失化运,肝阴不足;二、治疗原则基本原则:理气开郁,怡情易性具体治法:实证—理气开郁,并配合活血、化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虚证—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滋补肝肾虚实夹杂—补虚泻实,兼而治之郁证一般病程较长,用药不宜峻猛,否则欲速不达实证—理气而不耗气、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伤胃、祛痰而不伤正、燥湿而不伤阴、消食而不伤脾虚证—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注意:精神治疗对郁证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叶天士:“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因此在治疗郁证的同时,要做心理治疗,开导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并采取心理暗示疗法。
三.分证论治1.实证(1)肝气郁结主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腹胀便溏,妇女月经不调舌脉: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脾胃失和治法:疏肝解郁,理气调中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加减:嗳气重+旋覆花,苏梗月经不调+丹参,红花,赤芍健脾祛湿+乌药,茯苓,草豆蔻饮食积滞腹胀+焦三仙、内金、莱菔子(2)气郁化火证主症: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痛,头痛,头胀,目赤,口苦口干,嘈杂吞酸,便秘。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数证机概要:肝郁化火,横逆犯胃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加减:口苦便秘+鱼腥草,芦荟,大黄或送服更衣丸(芦荟、朱砂)食郁+内金,麦芽,神曲肝火上炎见头痛、失眠、目赤+菊花、钩藤、白蒺藜肝火犯胃,口苦吞酸+黄连、吴茱萸、海螵蛸、锻瓦楞子(3)痰气郁结证(梅核气)主症:精神抑郁,咽部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闷,胁痛,或见咳嗽有痰,或吐痰而不咳嗽,或兼胸胁刺痛。
舌脉: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气郁痰凝,阻滞胸咽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重者+威灵仙,桔梗,乌药呕甚,尿黄+温胆汤痰郁化热,呕恶,口苦+瓜蒌、黄连、竹茹或改服温胆汤2.虚证(1)心神失养证主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多种症状舌脉:舌质淡,脉弦。
此种证候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
称为“脏躁”。
证机概要:营阴暗耗,心神失养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减加减:躁扰、失眠+枣仁、柏子仁、茯神、夜交藤以养心安神。
可加当归、白芍以养血,茯苓以健脾。
血虚生风而见手足蠕动者+当归、生地、珍珠母、钩藤养血熄风。
(2)心脾两虚证主证:多思善疑,纳差,神疲,头晕,健忘,心悸失眠,夜寐多梦,或心悸胆怯,或面色少华,少气懒言,自汗,或食后腹胀。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虚血亏,心失所养。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加减:精神不舒,心胸郁闷+郁金、佛手理气开郁失眠重+郁金、合欢(3)心肾阴虚证主证:情绪不宁,心烦而悸,口咽干燥,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兼遗精,腰膝酸软舌脉:舌红少苔,甚则无苔。
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精亏虚,阴不涵阳治法:滋养心肾。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加减:心烦失眠,多梦遗精,腰膝酸软,此为心火亢盛,肾水不济,可合用交泰丸(黄连、肉桂)或加芡实、莲须、金樱子以补肾涩精之品。
【现代中医治疗与名老中医经验】1.中医单味药治疗研究概况:石斛。
主要适应症为胃阴亏耗,纳食不香或忧思伤脾之证。
介绍石斛煎及其制法。
郁金。
主要功效行气开郁。
主要适应症为肝郁气滞,肝木乘脾证。
介绍郁金性味归经及其制法、配伍。
石菖蒲。
主要适应症为痰气郁结证。
介绍石菖蒲性味归经及其制法、配伍。
2.名老中医经验:简介以下各位名老中医治疗痹病的经验。
焦树德疏肝解郁法治郁证经验。
朱良春辛开苦降法治疗郁证经验。
颜德馨调枢转机和解少阳治疗郁证经验。
林沛湘温补脾肾,大补元阳命火治疗郁证经验。
【预后转归】1。
转归郁病的各种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①肝气郁结可导致血行郁滞、气郁化火;②肝气乘脾,可导致痰气郁结;③病久若损伤心脾,气血不足,转化为心脾两虚、心阴亏虚;④病程较长的患者,出现气血不足或阴精亏虚的正气不足之象,同时又伴有气滞、血瘀、痰结、火郁等实证表现,形成虚实错杂之象。
2.预后预后一般良好。
经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中医辨证论治后,新病者易愈,久病者难以速愈。
因情志刺激,可致本病反复发作,易使病程延长,需长时间综合治疗,方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结语】1.郁病的病因是情志内伤,其病理变化与心肝脾有密切关系。
2.初病多实,以六郁见证为主,其中以气郁为病变的基础。
3.病久由实转虚,或起病即以虚证为主,引起心、肝、睥气血阴精的亏损,形成郁病虚证,亦有虚实错杂。
4.临床表现以共有症状为主,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脏躁与梅核气又有各自特征。
5.临床上郁病与阴虚喉痹、噎膈、癫病的某些证候多有相似之处,不可不辨。
6.郁病临证有实、有虚,实证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治疗以调畅气机为基本治则,疏肝理气为基本大法。
7.虚证宜扶正,针对病损脏腑不同,气血阴阳亏损不同,采用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滋养心阴、补益肝肾之法。
8.虚实错杂者,则虚实兼治,以不伤正、不碍邪为前提。
9.郁病预后一般良好。
配合精神治疗及解除致病原因,对郁病痊愈有重要意义。
【复习思考题】1.简述郁证的诊断要点。
2.简述虚火喉痹与梅核气的鉴别诊断。
3.病例分析(根据题目所给病案资料,写出诊断,治法,代表方剂,药物)常某,女,农民,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二周前因家庭纠纷而致:精神抑郁。
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腹胀嗳气,大便秘结,苔腻,脉弦。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