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丹溪六郁证治特点

合集下载

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

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

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郁证是中医学中的一个病证名词,主要表现为情绪抑郁、心情低落、精神不振、自觉胸闷、失眠等症状。

中医学家朱丹溪对郁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为郁证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朱丹溪认为郁证是由于心气郁滞导致的疾病。

心气是中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心脏的功能之一,它主要活动在心脏和大脑之间,与情绪、思维等密切相关。

朱丹溪认为,当心气郁滞时,会影响到心脏和大脑的正常运行,引发情绪抑郁、心情低落等症状。

他认为,心气郁滞是郁证的主要病机。

朱丹溪进一步将郁证分为虚实两个不同类型。

虚郁证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咽干口燥等虚损症状,病机为气血不足、心阳虚弱,治疗上应以补益为主。

实郁证主要表现为胸闷、烦躁、易怒等实证症状,病机为心火上炎、痰火郁结,治疗上应以清热解郁为主。

朱丹溪还提出了一些实用的辨证施治方法。

对于虚郁证,他主张选用益心气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等,以补益气血、舒展心气。

对于实郁证,他主张选用泻火解毒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以清热解郁、疏肝解郁。

此外,朱丹溪还强调了环境对郁证的影响。

他认为,郁证的发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

他主张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培养良好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情绪,有助于预防和缓解郁证的发生。

总结起来,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郁证归纳为心气郁滞的疾病,强调了心气在郁证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将郁证分为虚实两个不同类型,提出了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法。

三是强调了环境对郁证的影响,认为改善生活环境有助于预防和缓解郁证的发生。

朱丹溪的研究为中医治疗郁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对于深入理解和防治郁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金元四大家对郁证的认识与治法

金元四大家对郁证的认识与治法

具体治法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非药物疗法,具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金 元四大家在郁证治疗中常采用针灸疗法。例如,朱丹溪常采用“从肝论治”的针 灸方法,选用太冲、气海等穴位进行针灸;张从正则选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进行针灸,以调和气血、平衡脏腑气机;刘完素则选用尺泽、委中等穴位进行针 灸,以清肺泻肝、调理脾胃;李东垣则选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灸,以健 脾开胃、补中益气。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郁证的主要原则包括疏导气机、调理脾胃和滋阴养血。首先,疏导 气机是治疗郁证的关键,可通过调节情志、改善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来达到疏 通气机的目的。其次,调理脾胃也是治疗郁证的重要措施,可通过饮食调理、中 药治疗等方式来恢复脾胃功能,从而缓解气机郁滞。此外,滋阴养血也是治疗郁 证的必要手段,可通过服用滋阴养血的中药材来改善机体气血不足的状况,从而 缓解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症状。
刘完素认为,郁证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尤其是肺、肝、脾三脏,临床以心 情不畅、咳嗽胸闷、腹胀腹泻等为主要症状。李东垣则认为,郁证多由脾胃气机 失调引起,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身体乏力等。
治法概述
治法概述
金元四大家治疗郁证的思路各异,但均注重调理脏腑气机。朱丹溪主张从肝 论治,用逍遥散类方剂调肝解郁;张从正主张祛除体内邪气,用汗、吐、下三法 疏通脏腑气机;刘完素则倡导调理肺、肝、脾三脏,用凉药清肺泻肝,温药健脾 开胃;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的方法治疗。
病因病机
此外,身体虚弱也是郁证的常见原因之一,如久病不愈、年老体弱、气血不 足等,导致机体调节能力下降,易受情志、饮食等因素影响而发生气机郁滞。
证候表现
证候表现
中医郁证的主要证候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睡眠障碍等。情绪低落 主要表现为忧愁、抑郁、烦躁、易怒等,且常伴有兴趣缺乏、意志消沉等症状。 思维迟缓则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睡眠障碍表现为失 眠、多梦、易醒等。此外,中医郁证还常伴有胸胁胀痛、脘腹胀满、嗳气吞酸等 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神志异常、自杀倾向等。

丹溪“郁证”证治特点分析

丹溪“郁证”证治特点分析

者, 周身走痛 , 或关节痛 , 遇阴寒则发, 脉沉细 ; 痰郁 者, 动则 喘 , 口脉沉 滑 ; 寸 热郁 者 , 闷 , 瞀 小便赤 , 沉 脉 数; 血郁者 , 四肢无力 , 能食 便红 , 脉沉 ; 食郁者 , 嗳
酸, 腹饱 不 能食 , 迎 脉平 和 , 口脉 紧 盛者 是 也 。 人 气 ”
四法 , 用 四君子 汤 , 气 血用 四物 汤 , 用 二陈汤 , 病 痰 久
主 疏泄喜 条达 , 主运化且 喜燥 恶湿 , 脾 若喜 怒无 常则 肝气 不疏 而致 气郁 , 而导 致 血 郁 、 进 火郁 ; 食 不 节 饮 则 脾 失 健 运 而 致 食 郁 , 而形 成 湿郁 、 郁 。所 以 进 痰 气 、 、 三 郁 多 责之 于 肝 , 、 、 三郁 多 责之 于 血 火 食 湿 痰
此 为传 化失 常 , 六郁 之 病 生 矣 。 说 明郁 证 是 气 机 升 ” 降失常 的一 种病 理 变化 。
附与苍术配合“ 一升一降, 故散郁而平” 。神 曲消食
化滞 , 脾 和 胃; 子清 热 泻火 , 湿 热下 行 。痰 郁 健 栀 导
丹溪将郁证分为气郁 、 湿郁、 痰郁 、 热郁 、 血郁和
江西 中医药 2 1 4月第 4期 总 4 0 2年 3卷第 3 2期 5
丹溪 “ 郁证 ” 证治特点 分析
★ 张琼 ( 西农业 大 学医 院 江
南 昌 304 ) 303
摘要: 丹溪对郁 证论治尤具特 色, 为气血郁 滞是 诸病的共 同病机 , 认 在郁证 具体病证 的辨 析上创 六郁之 说 , 并创立 了越鞠 丸统 治诸郁 , 开创 了一种行 气活血 , 除湿化痰 , 消食 清热 , 舍而治郁的方法。
当升者 不 得升 , 当降 者 不得 降 , 变 化者 不 得 变 化 , 当

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

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

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朱丹溪是明代中期的医学大家,对于中医理论及其应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朱丹溪对于郁证的理解也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是对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的500字相关参考内容。

一、郁证的概念和病机郁证是中医独特的疾病范畴,多指因情志不畅引起的疾病。

朱丹溪认为,郁证的病机主要是情志郁结,导致气机不畅、气滞血瘀,从而引发一系列病变。

朱丹溪在《金匮要略》中提到:“疑有郁蒸冲迫形成疾病”。

他强调情志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情志郁结可以导致五脏气机不和,脏腑经络受阻,导致气机运行不畅,从而引起疾病。

他认为情志郁结是郁证的根本病机。

二、郁证与五脏的关系朱丹溪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郁证与五脏的关系密切。

不同的脏腑受到情志郁结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病症。

1. 心郁:心为情志之脏,情志郁结易影响心脏功能,出现心悸、胸闷、烦躁等症状。

2. 肝郁:肝为情志之脏,情志郁结易影响肝脏的气机调畅,出现胸肋胀满、胁痛、烦躁易怒等症状。

3. 脾郁:脾为运化水谷的脏腑,情志郁结易导致脾气化生不畅,出现食欲不佳、腹胀便溏等症状。

4. 肺郁:肺为情志之脏,情志郁结易导致肺的气机不调,出现气喘、气促、心悸等症状。

5. 肾郁:肾为情志之根脏,情志郁结易影响肾脏功能,出现腰膝酸软、遗精、性功能下降等症状。

三、郁证的治疗在治疗郁证时,朱丹溪注重通过调理情志、疏通气机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1. 调理情志:朱丹溪认为,情志过度激动或郁结是郁证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疗时首先要调理情志。

他提出了“化病法”,主张情志平和,保持心境开朗,避免过度忧郁或激动。

2. 疏通气机:朱丹溪强调调理气机的重要性。

他认为郁证的病机主要是气机郁滞,因此治疗时要通过疏通气机,使郁滞的气机得以畅通。

他提出了“调脏腑法”,通过调和五脏功能,使气机正常运行。

除了调理情志和疏通气机外,朱丹溪还注重药物治疗。

他强调治疗郁证应根据具体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如治疗心郁可选用柴胡、丹参;治疗肝郁可用赤芍、枳实;治疗脾郁可用苍术、陈皮等。

朱丹溪六郁杂病证治学说要点及临床经验体会

朱丹溪六郁杂病证治学说要点及临床经验体会

朱丹溪六郁杂病证治学说要点及临床经验体会班级:2014研究生班姓名:张秋菊学号:朱丹溪在《内经》的基础上,综合了六淫、七情等内外致病因素,对“郁证”有独到的见解,创立了“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的六郁学说。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这一段名言强调了情志变化在疾病发病中的作用。

以气郁为先,其他郁证相因为病,气、血的郁滞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因素。

人以气和为本,气和则病无由生。

若喜怒无常,忧思过度,或饮食失节,寒温不适等因素,均可引起气机郁滞。

气滞则肝气不舒,肝病及脾,脾胃气滞,升降失常,运化不行。

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消等症。

肝郁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或郁久化火。

脾运失司,聚湿生痰,或食滞不化。

故气、血、火郁责在肝(胆);湿、痰、食郁责在脾(胃)。

病虽言六郁,但侧重于气郁为主。

气郁表现为胸胁疼痛、脉沉涩,谓气郁而湿滞,在气郁之基础上,多食则伤脾,脾依于腹中,与胃相为表里,它的功能是主运升清,为营养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皆赖之以养,且有益气统血、主肌肉四肢、化痰化湿等重要生理功能。

故脾土伤而其气不能转输渗利,气郁而食滞,可为湿郁。

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多虑伤神,心主神明,为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主血脉循环,与小肠相表里,包络之火受阻,则不能宣明敷畅可为火郁。

或湿滞而化热,成热郁,热(火)郁者瞀闷,小便赤,脉沉数。

多忧则伤肺,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通调水道为人体内外气体交换之通道,朝百脉以充全身之气,受伤不能通调转输可为痰郁。

或热郁而炼液生痰,成痰郁。

痰郁者,动则喘,寸口脉沉滑。

暴怒则伤肝,肝为将军之官而主谋虑、主筋、调节贮藏全身之血液,肝伤则冲脉血海之血不能统运循经,则为血郁。

或痰滞而血不行,成血郁。

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

重食则伤胃,胃为水谷之海,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受纳和腐熟水谷,并主降浊。

胃气受伤,不能运化消磨,可为食郁。

朱丹溪诊治“痰郁”的法则探讨

朱丹溪诊治“痰郁”的法则探讨

朱丹溪诊治“痰郁”的法则探讨衣标美,潘桂娟朱丹溪(1281年-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经后人整理的著作有《丹溪心法》《金匮钩玄》《丹溪治法心要》《丹溪纂要》《丹溪心法附余》等。

朱丹溪倡导“阳有余阴不足论” 和“相火论”;以气、血、痰、郁为纲,诊治内伤杂病;提出“六郁” 学说,尤其擅长诊治“痰郁” 所致诸种病证,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六郁” 学说开创了郁证病机研究的新阶段,对郁证的临床辨证论治做出了重大贡献[1] 。

其中所论“痰郁” ,与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喉科等临床各科多种疾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且与现代西医神经、精神、循环、呼吸等多系统的功能紊乱或组织器官病理改变有关,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多种复杂而难治的病变,应当予以充分的认识和重视 [2] 。

笔者在CNKI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近5年探讨朱丹溪诊治痰证的文献42篇,论及痰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后世临床应用等。

其中,以“六郁” 为题的文献15篇,多与临床各科具体疾病的病机分析相关,或“六郁” 同论,或以气郁为重,未见治则治法方面的专题论文。

其中,以“痰郁” 为题的文献1篇,主题是“痰郁” 在妇科疾病中的体现及诊治。

本文基于对朱丹溪原著的研读,提炼和阐明其“痰郁” 论的内涵;指出其治疗“痰郁” 的原则是顺气为先,分导次之;调理中焦,实脾为本;有形痰实,及时攻逐;其辨证使用内消法、涌吐法和逐下法治疗“痰郁” 所致病证,并总结了痰证遣方用药的基本规律。

朱丹溪不仅提出了中医“辨证治痰” 的规矩准绳,而且结合临床实践阐明了从“痰” 诊治相关病证的圆机活法,开创了中医诊治痰证的新纪元。

兹就以上认识及主要观点论述如下。

朱丹溪的“痰郁” 论1. 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朱丹溪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指出“郁” 的病机为气血津液运化失常,在体内郁结阻滞。

朱丹溪的郁证治疗的主要内容

朱丹溪的郁证治疗的主要内容

朱丹溪的郁证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六郁辨治:朱丹溪提出了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之六郁辨证。

对于每种郁症,他都详细地阐述了其主症和脉象。

其中,气郁是无形的变化和功能的失调,而其他诸郁如血、痰、湿、食则均为有形之壅滞。

他创立了越鞠丸来治疗这六种郁症,此方以行气活血、除湿化痰、消食清热为主,能疏散各病邪郁阻所导致的病症。

调节情绪:朱丹溪强调通过调节情绪来疏解郁结。

他提出了“五音调情”和“观色调情”的方法。

前者是通过听音乐来调节情绪,他认为不同的音乐能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后者是通过观赏色彩鲜艳的花卉、山水等来调节情绪,他认为色彩对人的情绪有影响。

中焦论:朱丹溪认为“凡郁皆在中焦”,拟定越鞠丸来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证。

方中香附与川芎相伍,一气一血,善于疏肝解郁,为临床所常用。

病机认识:郁证的病机以肝气郁结为主,病程进展大多气郁在先,血郁在后。

肝郁日久,易于化火伤阴,对于肝郁阴虚之证,可以自拟“一贯煎”为疏肝养阴之方;对于肝肾两虚之证,可以用“逍遥散”与“地黄丸”配合为“滋水清肝饮”。

略论朱丹溪六郁学说

略论朱丹溪六郁学说
统 三 伏 贴 敷 的 理 论 原则 和 操作 规 范 ,另 一 方 面 也 应 该 在 传 统 中 医理 论 和传 统 文化 的指 导 下 .在 深 刻 掌 握 传 统 三 伏 贴 敷 精髓 的 同 时 ,合 理 恰 当 的研
通 讯作者 : 沈卫 东 , 博 士后 , 教授 , 主任 医生 。
第 一作者 : 林 玉芳 ( 1 9 8 7 一) , 女, 博士研 究生 , 研 多 影 响 。当然 , 观察 三 伏 天期 间 的 不 同天 干 日贴 敷 究 方 向 为 针 灸 临 床 效 应 机 制
对 不 同系 统 疾 病 的 防治 疗 效 .这 是 值 得 研 究 和 探 索 的 。对 三伏 贴 敷 的 运用 , 一 方 面 应该 严 格 遵循 传


略 论 朱 丹 溪 六 郁 学 说
陈伟杰 江 松 平 郭 倩
( 浙 江省 青 田县 中医 医院 中医科 , 浙 江青 田 3 2 3 9 0 0 )

要 朱 丹 溪 六郁 学说 在 一 定 程度 上 受到 南 宋永 嘉 医 派和 李 杲 脾 胃升 降观 的 影 响 , 十 分 重 视 气机 的升 降 。 六郁 学
说 的特 色为 : 凡郁 皆在 中焦 , 中 焦致 郁 多 见 ; 无 郁 不 关乎 气 , 六郁 相 因为 病 。 六 郁 学 说 充 实 和发 展 了 中 医郁证 理 论 , 开郁 证 专题 研 究之 先 河 。 学 习和 研 究 朱 丹 溪 的 六郁 学说 对 临床 治 疗郁 证 有 十 分 重要 的理 论 意 义 与 现 实 意 义 。
s h e n w e i d o n g @o u t l o o k . c o m
多 案例 都 不 通 过 辨 证 论 治 , 对 一 些 阴虚 、 阳亢 的人 究 、 发 展 三 伏 贴 敷 的 理 论 和运 用 范 围 . 这 对 继 承发 盲 目运 用 三伏 贴 敷 。此 外 , 传 统 三伏 贴要 求 在 每 一 展 三伏 贴 敷 这 一 传 统 的治 未 病方 法 具有 深 远 的 意 伏 的第 一 、 二天进行贴敷 , 但 亦 有 刚 刚入 夏 就 开 始 义 。 进 行 三伏 贴 敷 者 。这 对 三 伏 贴 敷 的疗 效 会 产 生 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朱丹溪“六郁”
2012级研究生许铮
摘要:丹溪对郁证论治尤具特色,认为气血郁滞是诸病的共同病机,在郁证具体病证的辨析上创六郁之说,并创立了越鞠丸统治诸郁,开创了一种行气活血,除湿化痰,消食清热,合而治郁的方法。

关键词:朱丹溪;郁证;六郁;越鞠丸
六郁之因
气郁,常因所愿不遂,或突受刺激,或贫窘所迫,或暴怒所伤,或悲哀所致,或思念太过所造成。

湿郁,常因雨露岚气侵袭,或坐卧湿地,或汗出湿衣所造成。

血郁,常因七情内伤、郁结日久波及血分,或因跌扑外伤所造成。

热郁,常因阴虚生内热,或者胃虚食冷物,抑遏阳气于内而发热,六郁独不言风寒,是因为风寒常郁而化热,这也是热郁的重要病因。

食郁,常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厚味所造成。

痰郁,常因脾虚等原因造成痰湿留滞而成。

“六郁”又可相继而生,气郁可导致湿滞,湿滞日久可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消化。

六郁之证
郁病多在中焦。

中焦即脾胃,胃为水谷之海,法天地,生万物。

人身之清气、荣气、卫气、春升之气,都是胃气的别称。

脾胃居中,心肺在上,肝肾在下。

六淫、七情、劳役妄动,常导致脏气不和,而有虚实克胜之变。

而中气之病常先于四脏,一有不平,中气不和而先郁,再加上饮食失节,积于脾胃,所以中焦致郁者多。

六郁之症
《丹溪心法》中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气、血、痰之病也多兼郁,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失治误治而成郁。

气郁者,胸胁痛。

肝舍于惏胁,故胁痛多属于肝。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故肝主阴血而属于左胁,脾主阳气而隶于右胁。

左胁多由怒伤或瘀血而作痛,右胁多由痰积或气郁作痛。

尽管如此,痰气也有流于左胁者,但多与血郁相兼而痛。

血积也有伤于右胁者,但多由脾气衰所致。

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

郁滞不通故痛,湿为阴邪,故得温则痛减,得寒则加剧。

痰郁者,动则喘。

肺气不清,痰郁结成黏块,凝滞喉间,咯咳难出,多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随气而升,被火邪熏蒸,日久则成郁结,非中焦脾胃虚弱所致之湿痰可比,治须开其郁,降其火,清润肺金而散凝结之痰,取效缓慢,且非半夏、茯苓等药所能治。

热郁者,瞀闷,小便赤。

热郁之病,其脏应心,心火移热于小肠故小便赤;热炎上焦则瞀闷。

热在五行属火,火性炎上,怫逆不遂则郁。

故凡瞀闷目赤,少气疮疡,口渴溲黄,卒暴僵仆,呕哕吐酸,瘛疭狂乱,都是热郁证或热极化火的表现。

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

血郁则气道涩滞,四肢得不到气血的充分濡养,故常自觉疲乏无力。

饮食尚可,郁血随便而出故便红。

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

饮食积滞化热故嗳酸,腹有饱胀感,食不能入。

预后转归
郁为燥邪,故常导致肺气失宣,影响全身气机的正常升降。

“六郁”日久,中焦不能运化,甚者可致精血干涸、肌肉消瘦、骨蒸潮热、女子经闭、乳岩项疬等,而成郁劳之症。

解郁之法
从朱丹溪的“六郁”用药来看,解郁之法大体为气郁者开之,血郁者行之或消之,痰郁者消而导之,湿郁者燥之、利之,热郁者清之,食郁者消之。

六郁之中,以气为主,气行则郁散,郁开则病愈。

然而又有久郁损伤元气,或随散而随郁者,则应攻补兼施,使邪衰而正胜,或专行补益,养正以除邪。

解郁之方
丹溪认为六郁互为因果而气郁为先,常由气郁而导致其他诸郁。

气郁是无形的变化,其他诸郁如血、痰、湿、食则均为有形之壅滞,有形之郁又可窒息气机,加重气郁。

故丹溪治郁以调气机为主。

朱丹溪以越鞠丸解诸郁,用香附开气郁,苍术除湿郁,抚芎行血郁,山栀清火郁,神曲消食郁。

郁为燥淫,燥居阳明燥金之位,肺属金,主气,主分布阴阳,肺气伤则影响一身之气的升降,故《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言:“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此方意在恢复气机的升降,其中苍术气味辛烈,通行敛涩,香附下气最速,二药相配,一升一降,则郁散而平。

抚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通阴阳血气之使,开中焦之郁。

而胃主行气于三阳,脾主行气于三阴,脾胃既布,水谷之气得行,则阴阳脏腑,不受燥金之郁,皆由胃气而得通利。

本方中以香附为君,是本于“六郁以气为先”的理论指导。

“香附阴中快气之药,下气最速”,以解诸气的怫郁。

苍术、川芎亦为核心药物,谓能“总解诸郁,随症加入诸药”。

另香附与苍术配合“一升一降,故散郁而平”。

神曲消食化滞,健脾和胃;栀子清热泻火,导湿热下行。

痰郁或因气滞湿停,或因湿阻气机,或因食积所化,加之火邪煎熬,凝聚成痰。

五药合用,解气、血、湿、火、食五郁,则痰自无由生,药虽五味,却解六郁。

《医方集解》曰:“此手足太阴手少阳药也。

”吴鹤皋曰:“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

香附开气郁;苍术燥湿郁;抚芎调血郁;栀子解火郁;神曲消食郁。

”陈来章曰:“皆理气也,气畅则郁舒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