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重点
---------------------------------------------------------------范文最新推荐------------------------------------------------------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重点
一、孙思邈(唐代,541682年,代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养生学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1、抑情养性2、常欲小劳3、食治食养4、慎护养老复习思考题:
1.孙思邈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孙思邈是名动朝野、身体力行的养生大家。
指出:“人之寿夭,在于撙节”。
“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若不知撙节,则犹同大炷焚膏,其熄必速。
在他的著作中无不贯穿了他的“焚膏”理念,体现其“安不忘危,预防诸病”的养生学思想和养生经验。
1、抑情养性2、常欲小劳3、食治食养4、慎护养老。
2.试述孙思邈方药学成就。
答:1,集方剂之大成(历代医家经方,验方;民间验方,秘方;道教,少数名族方;国外医学传统方药)2,化裁发展古方(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3,组方配伍特点(“大而有法,杂而有方”)4,剂型多样化(汤剂,药酒)。
二、李杲(宋金时代,晚号东垣老人,代表著作:《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
(一)脾胃内伤学说:1、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本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
3、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1 / 9
---------------------------------------------------------------范文最新推荐------------------------------------------------------
(二)阐发内伤热中(请注意“阴火”的概念:内伤发热、气虚发热):
1、内伤热中之病机:(1)阳气不升,伏留化火(2)津伤血弱,内燥化火(3)谷气下流,郁而化火(4)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2、内伤热中临床表现
3、内伤热中证治法度:(1)甘温除热法(代表方:补中益气汤)(2)升阳散火法(代表方:升阳散火汤)
三、朱震亨(元代,因世居丹溪,后人尊称丹溪翁,代表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一)相火论:1、相火为生命的原动力2、相火妄动则为贼邪
(二)阳有余阴不足论:1、人之阴阳动多静少2、人之阴精难成易亏3、人之相火易夺阴精
(三)治疗经验:火证、痰病、郁证论治
复习思考题:
1.试述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的主要内容?
答:(1)阳有余阴不足:一,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二,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三,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
(2)相火论:朱震亨《相火论》认为,自然界万物的产生以及人体生命均以动为常,“动”是相火的作用。
因此,相火对生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相火动得其常有助于生生不息,相火妄动则为元气之贼。
因此,丹溪论相火,有相火之常和相火之变两方面。
相火之常,朱震亨认为人身相火寄于肝肾,以精血为物质基础,
2 / 9
---------------------------------------------------------------范文最新推荐------------------------------------------------------
此外与心包络、三焦、胆、膀胱等亦有关,相火之动正常与否与五脏功能活动密切相关,“五火”之动皆中节,是相火正常的重要保证,而凡脏腑、经络、气血等正常功能以及生命活动的延续无不体现了相火的作用。
相火之变,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有情志过极、色欲过度、饮食厚味等诸多方面。
丹溪认为伤于七情六欲者常先激起“脏腑之火”,然后进一步导致相火妄动。
房劳、大怒可使相火直接起于肝肾,心火妄动更易引动相火,相火之妄动必然消耗阴精,其病变较多,危害甚大。
2. 丹溪治疗火证、痰证,郁证有何独特见解和用药特点?
答:(1)丹溪创建了“滋阴降火”大法,依据火证的病因,从实火、火郁和虚火三个方面论治:实火可泄、火郁当发、虚火可补(中气不足,药用甘寒;阴虚火动,滋阴降火)。
(2)丹溪认为痰证病机与脾胃和气郁有着密切联系,提出了“百病兼痰”的著名观点,治痰善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法。
以二陈汤为治疗基本方。
(3)丹溪认为郁证病机为气血瘀滞,接受李杲脾胃为升降之枢的观点,认为“反郁皆在中焦”创制越鞠丸统治诸郁证。
治郁重在调气,常用苍术,香附,川穹。
3. 试比较东垣所论阴火与丹溪所言妄动之相火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东垣所称“阴火”之阴,意为火由内伤而来,其病机关键在于气与火的失调,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脾胃气虚,产生
3 / 9
---------------------------------------------------------------范文
最新推荐------------------------------------------------------ 阴火。
丹溪所言相火妄动。
是指人体功能过于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它能耗损阴精,损失元气,对人体危害极大。
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之“情欲无涯”。
四、张介宾(明代,号景岳,代表著作:《类经》《景岳全书》《质疑录》)
(一)阴阳学说:1、阴阳一体思想2、五行互藏和阴阳水火3、阴阳的常与变
(二)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1、阳非有余2、阴亦不足
(三)方药八阵:新方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古方八阵
(四)治疗经验:1、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左归丸、右归丸)2、养阴治形,填补精血
复习思考题:
1.张介宾阴阳一体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张氏明确提出了“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论点,在《内经》和王冰理论的指
导下,深入阐发了“阴阳互根”的原理,指出“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精气互生”、“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理”。
对阴阳、精气虚损的治疗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阳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
”他把上述治疗法称为“阴阳相济”,对后世论治阴阳虚损诸病有深远影响。
4 / 9
---------------------------------------------------------------范文
最新推荐------------------------------------------------------
2.张介宾阐发真阴的要点是什么?
答:(1)真阴之象:即形体(2)真阴之脏:即人体真阴之所在的命门(3)真阴之用(4)真阴之病(5)真阴之治
3.试比较张景岳“阳常不足,阴本无余”论与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之间的异同。
答:朱丹溪提出的“阳有余而阴不足”,主要在阴阳相对关系上,论述相火妄
动阴精损耗的问题,而张景岳的“阳非有余而阴本不足”,是在阴阳互根的关系上,论述阳气与真阴不足的因果关系,张景岳学说补充了朱丹溪学说的不足,其有
关阴阳理论的论述是比较全面的,两者对人体的真阴的难成易亏的认识有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朱丹溪论述的重点是阳气亢盛为害,张景岳论述的重点是阳气虚衰致病,二者论述的角度不同。
4.张介宾治阴阳虚损的特点和经验有哪些?
答:张氏对于阴阳虚损疾病能详辨命门水火之情而用左、右归化裁施治。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对阴阳虚损的治疗提出了“阴阳互济”的法则,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阳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创制了许多著名方剂,如:左归丸(阳中求阴)、右归丸(阴中求阳)、左归饮、右归饮等,都是阴阳相济观点的体现。
张氏常将熟地与人参配伍使用,把两药比喻为“治世之良相”,张氏重视二药之合用,正寓阴阳互求之义,堪称治疗阴阳虚损病证的典范。
五、叶桂(清代,字天士,代表著作:《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5 / 9
---------------------------------------------------------------范文最新推荐------------------------------------------------------
(一)强调脾胃分治,创立胃阴学说
(二)阳化内风说
(三)久病入络说
(四)虚损证治,中下兼顾:1、甘药培中2、血肉填精3、中下兼顾,安谷精生复习思考题:
1.试诉叶氏的胃阴学说?
答:在脾胃病的辨治方面,叶氏一方面继承了李杲补脾升阳之说,另一方面,更阐述了脾胃分治之理,创立了胃阴辨治之说。
叶氏认为,脾与胃虽同属土,但其功能有别,治法亦有所不同,并在学术上明确提出了“胃喜润恶燥”的观点和脾胃
分治的主张。
其门人华岫云则将叶氏上述思想,总结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在降胃和胃方面,叶氏非常重视胃阴的作用,并倡导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
在具体用药上,叶氏本仲景麦门冬汤之意化裁,多用沙参、麦冬、石斛、扁豆、山药、粳米、干草之类。
叶氏关于脾胃分治的认识,尤其是滋养胃阴的观点,弥补了李杲详于治脾,略与治胃,重在温补,不及养阴的不足,纠正了举世皆以治脾药治胃甚至阴阳不辨的弊病。
2.试述叶氏阳化内风说的主要内容。
答:叶氏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肝风内动,为“身中阳气之变动”,“非外来之邪”。
产生肝风的病因,与肝、心、脾、肺、肾皆有关系,但总与厥阴肝木相关。
针对“阳化内风”的病机,叶氏提出了“和阳息风”、
6 / 9
---------------------------------------------------------------范文最新推荐------------------------------------------------------ “滋补肝肾”、“清金肝木”、“养血息风”、“培土息风”、等多种方法,叶氏对肝风病证的治疗,重视人体之正气,先培补人之正气,再用镇阳、和阳、潜阳之品以调和阳气之变动,从而达到息风的目的,反而少用全蝎、蜈蚣、地龙等息风之品,体现了叶氏治病求本的思想。
在方药的运用上,叶氏灵活变通前人的名方,去其温燥之品,保留其润血、育阴、镇阳诸药,开拓了古方的新用。
3.试论述叶天士久病入络说。
答:久病入络的理论认识,是叶天士在大量临床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创见。
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氏对于一些慢性疾患,往往从“久病入络”去辨证,其认为只要邪气久羁,必然伤及血络。
病之新久,有在经在络,在气在血之分。
由气钝
而致血滞、络脉痹窒、败血瘀留而成为积、疟母、内疝,痛势沉着、“形坚似梗”等症。
对于络病的治疗,叶氏提出了通络用药大法。
即以辛润通络为基础,药用新绛、旋覆花、青葱、当归、桃仁、柏子仁等;如见阴寒之证,则佐以肉桂、桂枝、茴
香等辛温通络之剂;如果络病日深,则非峻攻可效,须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
以搜剔络邪,并常用丸剂徐图缓取。
其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
4.试论述叶天士对虚损病证的治疗特点。
答:叶天士治疗虚损病证,运用甘药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顾的方法。
其补
养脾胃,纯脾脏虚衰者,用益气升阳,但不过用温燥;
7 / 9
---------------------------------------------------------------范文
最新推荐------------------------------------------------------ 胃阴亏虚者,滋养胃阴;脾胃两虚者,强调两调脾胃,并用通补阳明法。
其培
补先天,对肾脏亏虚者,除用一般补阴补阳药物外,多兼用敛补之品,又用柔剂阳药以补肾中阳气;对于阴经不足者,补益肾中阴精,善用血肉有情之品,补阴益阳,再配伍从蓉、菟丝子等,形成补肾益精的独特方法。
叶氏补后天时重视养先天,而益先天又重视培后天,中下兼顾,脾肾两补。
六、王清任(清代,代表著作:《医林改错》)
治疗经验:1、气虚证治2、瘀血证治3、中风证治:(1)中风本源(2)中风先兆(3)治疗方药:补阳还五汤(注意其药量、用法)4、用药特色:补气化瘀复习思考题:
1.简述王清任对瘀血证的分部治疗方法。
答:王氏按人体在外分头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内分隔膜上下两段的理论,立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三方分别治疗人体在表、在胸中血府、在膈下肚腹部位的血瘀证,确立分部论治血瘀证的提纲。
通窍活血汤:主治周身血管及头面之血瘀证;血府逐瘀汤:主治隔上胸中血瘀证;膈下逐瘀汤:主治肚腹之血瘀证。
若血瘀胞宫或瘀阻于会厌,则可随证加减,用少腹逐瘀汤或会厌逐瘀汤。
2.简述王清任益气活血法的组方特点。
答:王氏益气活血法,以大量补气药与活血药同用。
王氏认为半身不遂的症状皆由元气亏虚所致,故宜大补其气,气足则血行,经络才得以通畅。
其著名的补阳还五汤治疗半身不遂,黄芪量大且生用,多达4两,而活血药的用量甚轻,除黄芪外其他六味药的分量仅为7
8 / 9
---------------------------------------------------------------范文最新推荐------------------------------------------------------ 钱半,黄芪与其他六味药的比例达到了5:倍之多,深刻体现了王氏所说的“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这完全符合补气以活血的精神,是真正的补气活血方,为气虚血瘀证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3.试述王清任对中风的本源的认识。
答:王氏认为中风本源在于元气亏损。
元气亏损,推动无力,见血必淤。
论治中风以大补元气,兼以活血通络,其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是治疗半身不遂和痿症的名方。
本方重用黄芪,少佐归尾,赤芍,桃仁,红花,川穹,地龙补气活血同用,意在使气旺血行,络通淤除。
由此可见王氏对中风病因病机的全面认识应理解为气虚、血瘀,气虚为本为因,血瘀为标为果。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