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1分)王清任治胸中血瘀证的方剂是()A. 补阳还五汤B. 通窍活血汤C. 血府逐瘀汤D. 膈下逐瘀汤E. 少腹逐瘀汤参考答案:C2.(1分)叶桂治疗虚损证重视安谷精生,其意是指()A. 肝脾并补B. 肝肾并补C. 脾肺并补D. 脾肾并补E. 肺肾并补参考答案:D3.(1分)张元素对五脏苦欲补泻的认识,以下错误的是()A. 肝苦急,急食甘以患之,甘草B.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C.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D.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黄芩E.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麻黄、桂枝参考答案:E4.(1分)对于中医学术流派概念认识不正确的选项是()A. 系统而独特的理论B. 清晰的传承脉络C. 有历史影响与公认度D. 随医学起源而诞生E. 医学长期发展而形成参考答案:D5.(1分)“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的治法是指()A. 补母泻子针法B. 火盛水亏治法C. 制方用药法D. 补泻并用之法E. 寒热并用之法6.(1分)下列名方中,黄芪用至四两甚至八两的方剂是()A. 补阳还五汤B. 通窍活血汤C. 血府逐瘀汤D. 膈下逐瘀汤E. 少腹逐瘀汤参考答案:A7.(1分)下列哪一项不是孙思邈养性、养老学的内容()A. 陶冶性情B. 生活有常C. 饮食有节D. 调身按摩E. 禁忌房事参考答案:E8.(1分)提出“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的医家是()A. 张仲景B. 钱乙C. 张元素D. 刘完素E. 李杲参考答案:D9.(1分)划分学派的标准有几个()A. 2B. 3C. 4D. 1E. 以上都不对参考答案:B10.(1分)《儒门事亲》的作者是()A. 刘完素B. 朱震亨C. 成无己D. 张从正E. 王清任参考答案:D11.(1分)温病学派的医家不包括()A. 李杲B. 王士雄C. 吴瑭D. 吴有性E. 叶桂参考答案:A12.(1分)孙思邈创制的治疗肺痈名方()A. 小青龙汤B. 苇茎汤C. 败毒散D. 薏苡附子败醤散E. 大青龙汤参考答案:B13.(1分)丹溪治疗郁证的代表方是()A. 逍遥丸B. 疏肝丸C. 疏肝解郁汤D. 越鞠丸E. 开胸顺气丸参考答案:D14.(1分)张从正所论述的汗法是指()A. 辛温B. 辛凉C. 温阳D. 补虚E. 凡解表者参考答案:E15.(1分)《理瀹骈文》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以()为主包括多种外治法的专著A. 气血B. 内科C. 外科D. 膏药E. 疡科参考答案:D16.(1分)下列哪一项不是孙思邈肝脏分证的内容()A. 肝实热B. 肝虚寒C. 肝胆俱虚D. 肝劳筋急E. 肝阳虚参考答案:E17.(1分)下列关于“学说”与“学术”关系认识正确的是()A. 没有关系B. 内涵相同C. 范围不同D. 关系密切E. 以上都不对参考答案:D18.(1分)提出小儿生理上“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是()A. 薛己B. 钱乙C. 李时珍D. 李中梓E. 张景岳参考答案:B19.(1分)吴有性认为,温疫的治疗,初起时以()为主A. 清热解毒B. 疏利C. 疏风清热D. 发汗E. 下法参考答案:B20.(1分)王清任认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A. 脏腑B. 经络C. 气血D. 津液E. 阴阳参考答案:C21.(1分)《难经》认为,命门是()A. 左肾B. 两肾C. 右肾D. 元气E. 睛明穴参考答案:C22.(1分)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于()A. 唐宋时期B. 殷商时期C. 远古时期D. 先秦时期E. 秦汉时期参考答案:E23.(1分)“独取寸口”创立于()A. 《难经经释》B. 《素问》C. 《灵枢》D. 《难经》E. 《金匮要略》参考答案:D24.(1分)易水学派研究的课题主要是()A. 脏腑病机B. 六经辨证C. 火热病机D. 温病学说E. 内伤杂病参考答案:A25.(1分)“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是哪位医家提出的()A. 孙思邈B. 李杲C. 朱震亨D. 薛己E. 赵献可参考答案:E26.(1分)刘完素治疗中风常用方不包括()A. 加减小续命汤B. 三化汤C. 大秦艽汤D. 补阳还五汤E. 地黄饮子参考答案:D27.(1分)下列哪一张方子不是孙思邈化裁扩展的类方()A. 羊肉汤B. 羊肉当归汤C. 当归生姜羊肉汤D. 羊肉杜仲汤E. 羊肉生地黄汤参考答案:C28.(1分)薛己治疗妇产科经、带、胎、产四大类病证无一例外,如属对证,均用()A. 补中益气汤B. 六味丸C. 八味丸D. 四物汤E. 逍遥散参考答案:A29.(1分)下列观点错误的是()A. 风与火热相兼为病B. 湿与火热相兼为病C. 燥与火热相兼为病D. 寒与火热相兼为病E. 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D30.(1分)叶桂认为久病入络,当以何剂型缓攻为上,即其“久病当以缓攻,不致重损”之义。

10中医各家学说题(附带答案)

10中医各家学说题(附带答案)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1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2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各家学说(上海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中医各家学说(上海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绪论单元测试1.学派的构成要素有A:著作与著述B:学说与创新或自成体系的学术思想、学术见解、学术观点C:学说创始人与宗师D:师承与亲炙、私淑、遥承答案:ABCD2.学说是酝酿和形成学派的基础,学派则是学说延续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A:错B:对答案:B3.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称为A:学说B:学派C:流派D:医家学说答案:C4.没有同一学术主旨及其传承与发展的史实支撑,也可认定其为“学派”式的师承方式A:对B:错答案:B5.在中医各家学说的形成过程中,哲学思想的影响,对医家学说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

A:对B:错答案:A6.学术上自成体系的观点或理论称为:A:医家学说B:学派C:学说D:流派答案:C7.《黄帝内经》等经典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形成较为完备学术理论体系,中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A:错B:对答案:B8.载录“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著录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大类的著作是A:《汉书 ·艺文志》B:《黄帝外经》C:《扁鹊内经》D:《黄帝内经》答案:A9.学术争鸣,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A:错B:对答案:B10.从中医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去解读,可以更深切地认知和体会到,创新精神在学术争鸣中激荡,学术理论在传承授受中完善。

A:错B:对答案:B第一章测试1.孙思邈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是A:方证同条,比类相附B:维护旧论,分经审证C:汇节分章,节解名释D:错简重订,倡纲重法E:脉证合参,辨别病性答案:A2.下列哪一项不是孙思邈肝脏分证的内容A:肝虚寒B:肝实热C:肝阳虚D:肝劳筋急E:肝胆俱虚答案:D3.下列哪首方为刘河间地黄饮子所本?A:犀角地黄汤B:内补散C:前胡建中汤D:生地黄煎E:孔圣枕中丹答案:B4.继《中藏经》之后,对脏腑辨证有发展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景岳C:孙思邈D:张元素E:钱乙答案:C5.孙思邈治疗虚损的常用法则有A:以泻为补B:补剂兼泻C:虚则补母D:寒热互济E:劳则补子答案:ABDE6.下列哪些方是孙思邈所化裁扩展张仲景当归生姜羊肉汤的类方?A:羊肉杜仲汤B:羊肉桂心汤C:羊肉汤D:羊肉当归汤E:羊肉生地黄汤答案:ABCDE7.孙思邈本人所撰的著作有A:《千金要方》B:《千金翼方》C:《备急千金要方》D:《银海精微》E:《孙真人海上方》答案:BC8.孙思邈在养生方面,反对恣情纵欲,主张戒绝情欲。

4月全国自学考试中医各家学说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4月全国自学考试中医各家学说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9年4月自学考试中医各家学说试题课程代码:0298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以法类证”的方法,归类研究《伤寒论》的代表医家是( )。

A.徐大椿B.柯琴C.尤怡D.陈念祖2.清代中叶,著《温热经纬》对温病学进行了一次大总结的医家是( )。

A.薛雪B.吴瑭C.王士雄D.叶桂3.提出小儿“五脏六俯,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医家是( )。

A.万全B.薛己C.张介宾D.钱乙4.陈自明的代表作是( )。

A.《外科精义》B.《外科枢要》C.《外科正宗》D.《外科精要》5.张从正用药物发汗有辛温、辛凉方法,下列哪种情况他主张用辛温法( )。

A.病人外寒内热B.病人少壮气实C.病人禀性怒急D.病人老耆气衰6.李杲对脾胃内伤,气火失调,阴火内盛,始得之时,治以( )。

A.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B.升阳益胃汤C.补中益气汤D.朱砂安神丸7.薛己认为“滋化源”的实质是( )。

A.益心火B.滋肾水C.补命火D.补脾土8.龚廷贤辨治泄泻,认为腹痛甚而泄泻,泻后痛减的病因是( )。

A.痰B.食积C.寒D.气虚9.以下哪种针刺手法被杨继洲称为真泻之法( )。

A.循B.摇C.爪D.扪10.赵献可认为“十二官之主”是( )。

A.心B.命门C.肾D.脑11.吴有性治疗温疫之邪居于膜原,创立的方剂是( )。

A.达原饮B.托里举斑汤C.白虎汤D.三消饮12.提出“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观点的医家是( )。

A.薛己B.赵献可C.张介宾D.李中梓13.喻昌以“逆流挽舟法”治疗痢疾,是属于( )。

A.吐法B.汗法C.下法D.清法14.张璐对血证的辨治,重视心肝脾三经,尤以脾经为重,应用上首推( )。

A.保元散B.归脾汤C.四君子汤D.补中益气汤15.创立用柔润之剂通降阳明以养胃阴的医家是( )。

中医的各家学说

中医的各家学说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六变”指。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之五行学说名词解释五行学说五行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制化五行胜复五行相乘五行相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补母泻子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单选1. 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A.炎上B.稼穑C.润下D.从革E.曲直2.何曰润下A木 B火 C土 D金 E水3.五行中具有“稼穑”特性的是A木 B火 C土 D金 E水4.五行中具有“从革”特性的是A木 B火 C土 D金 E水5. 下述说法,哪一项不是”土”的特性A.生长B.生化C.承载D.受纳E.稼穑6. 下述说法,哪一项不属于”金”的特性A.从革B.寒凉C.沉降D.隶杀E.收敛7四时季节中属于五行之“金”的是A春 B夏 C长夏 D秋 E冬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五行之”金”:A.六腑之大肠B.五体之皮毛C.五志之恐D.五化之绞E.五色之白9. 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五行之”土”:A.五脏之脾B.六腑之胃C.五志之喜D.五官之口E.五气之湿10. 五脏中的”脾”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A.取象比类法B.推演络绎法C.以表知里法D.试探法E.反证法11. 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A.比较B.演绎C.模拟D.试探E.反证法12. 下述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生规律是:A.ホ为水之于B.水为木之母C.火为土之母D.土为金之子E.火为木之孑13. 下述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克规律是:A.金为木之所不胜B.水为土之所不胜C.木为水之所不胜D.火为水之所胜E.木为金之所胜14. 肝虚影响脾健运,称为:A.木旺乘土B.土壅木郁C.木不疏土D.木能克土E.抑木扶土15.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A.木疏土B.木克土C.木乘土D.土侮木E.木胜土16. 以五行生克关系推测,出现下列何种情况,其病为逆:A.”客色”胜”主色”B.色脉相符C.”主色”胜”客色”D.生色之脉E.以上都不是17. 在五行学说中,不属肝病诊断依据是:A.面色青B.喜食酸味C.易怒D.目赤E.脉洪18 在五行学说中,不属心病诊断依据是:A.面色赤B.喜笑无常C.喜食酸味D.舌赤E.脉洪19. 在五行学说中,不属脾病诊断依据是:A.面色黄B.口泛甜味C.唇淡无华D.多唾E.肌肉消瘦20. 在五行学说中,不属肾病诊断依据是:A.面色黑B.善恐C.易骨折D.流涎E.耳聋21. 在五行学说中,不属肺病诊断依据是:A.面色白B.易悲C.爪甲枯槁D.鼻塞E.流涕22. 以下何项不是”克”的异常:A.制化B.相乘C.相侮D.反侮E.反克23. 以下不属五行相克关系传变的是:A.木旺乘土B.土虚ホ乘C.木火刑金D.水不涵木E.土虚水侮24. 以下不属五行相生关系传变的是:A.肝火犯肺B.肾病及肝C.心病及肝D.脾病传肺E.肺病及肾25. 按五行生克的关系,肝为脾之:A.母B.子C.所胜D.所不胜E.以上都不是26、五行中,“火”的“所不胜”之行是A木 B火 C土 D金 E水27.五行中,“木”之“所胜”为A木 B火 C土 D金 E水28. 五行相乘的基本概念是:A.母病其气有余而乘其子B.子病其气有余而乘其母C.其气有余则乘己所胜D.其气有余则乘己所不胜E.其气不及则己所胜者侮而乘之29. 五行相侮的基本概念是:A.子病其气亢盛,反侮其母B.母病其气不足,子反侮母C.其气有余,则侮己所胜D.其气不足,则己所不胜者轻而侮之E.以上都不是30..五行中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无法克制它,反而受其反向克制,说明五行之间的关系是A五行制化 B五行相生 C五行相克 D五行相乘 E五行相侮31、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的正常限度的克制,说明五行之间的关系是A五行制化 B五行相生 C五行相克 D五行相乘 E五行相侮32 ”肝火犯肺”是属于:A.子病犯母B.克C.乘D.侮E.母病及子33肝气犯脾属于A.子病犯母B.克C.乘D.侮E.母病及子34 脾病传肾是属于:A.相克B.相侮C.母病及子D.相乘E.子病及母35.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病机传变是属:A.木克土B.木乘土C.土侮木D.母病及子E.孑病犯母36 .水气有余导致土气哀弱的传变关系属于:A.制己所胜B.侮所不胜C.己所不胜侮而乘之D.己所胜轻而侮之E.以上都不是37. 下列情志相胜中,错误的是:A.惊胜恐B.恐胜喜C.怒胜思D.喜胜忧E.思胜恐38 .就肺来说对肺的生理联系在五行学说中属于:A.生我B.克我C.我生D.我克E.反克39. 下列不是说明病理变化的是: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五行制化D.传其所胜E.传所不胜40. ”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了五行之间的: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制化41 .按五行相克乘侮的关系,肾病及脾者属于: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相乘D.相侮E.相克42. 不属于五行生克规律来确定的治法是:A.培土生金B.引火归原C.滋水涵木D.扶土抑木E.佐金平木43.以泄肝健脾法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治法称:A.益火补土B.滋水涵木C.培土生金D.抑木扶土E.金水相生44.以温肾阳的方法而补脾阳的治法是:B.益火补土 B.滋水涵木C.培土生金D.抑木扶土E.金水相生45. 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法是:A.培土生金B.滋水涵木C.金木相生D.佐金平木E.益火补土46. 泻南补北法适用于: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B.心阴虚而心阳亢C.肾阴虚而心火旺D.肾阴虚而肝阳上亢E.肾阳虚损而心火浮越47. ”实则泻其子”的方法一般是指:A.肝旺泻肺B.肝火泻心C.肾实泻脾D.心实泻脾E.肺实泻肾多选1.“木曰曲直”可引申为A、开泄B、炎热C、升发D、条达E、舒畅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A.五行的特性B.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C.五行的生克制化D.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E.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 ”水日润下”比象地说明了肾的哪些功能:A.肾开窍于二阴B.肾开窍耳C.肾主水D.肾主纳气E.肾藏精4.事物按五行属性归类的方法有:A.以表知里法B.试探法C.取象比类法D.推演络绎法E.比较法5.下列属于土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唇、口、黄、化、肉C.皮、鼻、口、胃、长D.宫、脾、黄、思、甘E.长夏、湿、中、歌、哕6.下列属于金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鼻、皮、毛、收、悲C.皮、鼻、口、胃、长D.商、辛、白、哭、悲E.秋、西、咳、燥、收7.下列属于火行的是:A.爪、筋、皮、肉、苦B.舌、脉、喜、夏、长C.喜、鼻、口、胃、长D.苦、赤、长、暑、南E.夏、小肠、舌、笑、忧8.下列属于木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目、筋、怒、呼、握C.皮、筋、口、胃、长D.春、东、风、青、生E.角、酸、东、胆、目9.下列属于水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冬、膀胱、耳、骨、恐C.冬、鼻、口、胃、长D.恐、呻、栗、耳、冬E.北、寒、藏、黑、咸10.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五行理论在情志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A.思胜恐B.惊胜思C.悲胜怒D.怒胜扰E.恐胜喜11. 疾病按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传变时,病情较轻浅的是:A.子病犯母B.母病及子C.相乘方向传变D.相侮方向传变E.肺病及肝12.五行乘侮关系中,属于相乘的是:A.木有余则土来乘之B.金有余则火来乘之C.木不足则金来乘之D.火不足则水来乘之E.金不足则木来乘之13. 所谓五行相乘,是指:A.气有余,则制己所胜B.气不及,己所胜者轻而侮之C.气有余,侮所不胜D.气不足,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E.子有余反侮其母14. 五行乘侮关系中,属于相侮的是:A.金不足则木来侮之B.木有余则土来侮之C.金有余则火来侮之D.木不足则金来侮之E.水不足则火来侮之15.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A.扶弱B.补母C.抑强D.泻子E.母子双补16. 下列哪些说法不确切:A.”克我”者是”所不胜B.五行相克关系又称为”母子关系”C.相克即相胜太过 D.相乘即是正常制约 E.相侮是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17 .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A.五行的生克乘侮B.五行的生克规律C.五行的乘侮规律D.五行的特性E.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18. 五行的乘侮关系中,属于相侮的是:A.金有余则火来侮之B.土有余则能侮木C.土不足则水来侮之D.水不足则火来侮之 E.木不足则金来侮之19. ”土爰稼穑”是指土具有:A.生化作用B.滋润作用C.承载作用D.收敛作用E.受纳作用20. ”补母泻子”的治疗原则适用于:A.子病犯母B.肺病及肝C.母病及子D.肾病及脾E.单纯一脏有病21. 根据”虚则补其母”的治法是:A.培土制水法B.益火补土法C.滋水涵木法D.佐金平木法E.培土生金法22.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病情较深重的有:A.肝病及脾B.脾病及肾C.心病及肾D.肝病及肺E.肺病及肝23.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判断疾病的转归,下列为逆的有:A.肝病色青见浮脉B.心病面赤见沉脉C.肝病色青见沉脉D.肺病色白见洪脉 E.肾病色黑见沉脉24.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病情较轻浅的有:A.肾病及肝B.脾病及肺C.肺病及脾D.脾病及心E.肝病及心25. 具有”所胜、所不胜”关系的是:A.木和火B.土和水C.木和金D.水和金E.水和火26. 根据五行学说推断,下列哪些征象可作为肝病的诊断依据:A.面见青色B.喜食酸味C.两目干涩D.头发稀疏E.爪甲枯槁27. 根据五行学说推断,下列哪些征象可作为心病的诊断依据:A.面见赤色B.口泛甜味C.舌尖红赤D.急燥易怒E.齿槁耳聋28. 根据五行学说推断,下列哪些征象可作为肾病的诊断依据:A.面见黄色B.口味苦C.耳鸣耳聋D.二便不利E.牙齿枯槁29..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是:A.注重整体上的研究B.采用中和和类比的思维C.擅长哲学思维D.强调功能联系E.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事物30.在中医学中运用较多的思维方法有:A.视外揣内B.类比C.比较D.演绎E.试探与反证填空1.(尚书。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及答案(二)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及答案(二)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明确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著名论点的医家是()A.孙一奎B.张景岳C.李中梓D.赵献可E.薛己2.张景岳论真阴之脏是指()A.心B.肾C.肝D.命门E.脾3.张景岳常用的补益精血的药物中, 用得最多的莫如()A.熟地B.当归C.白芍D.生地E.黄芪(二)B型题A.左归丸B.右归丸C.六味丸D.八味丸E.一贯煎1张景岳治疗真阴肾水不足, 自制()2.张景岳治疗元阳虚衰, 自制()A.“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B.“阳非有余, 阴亦不足”C.“阳常有余, 阴本不足”D.“阳非有余, 阴非不足”E.“阳常有余, 阴非不足”3.朱丹溪提出()4.张介宾提出()(三)X型题1.张景岳医学著作有()A.《类经》B.《类经图翼》C.《类经附翼》D.《景岳全书》E.《质疑录》2.张景岳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有()A.阴阳一体思想B.五行互藏和阴阳水火C.阴阳的常与变D.阳非有余, 阴亦不足E.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3.在五行之中, 张景岳最为重视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4.张介宾在其《大宝论》中, 重点论述了真阳的重要, 阐发了“阳非有余”的论点。

他从以下哪几方面进行论证()A.“阴阳之辨”B.“形气之辨”C.“寒热之辨”D.“水火之辨”E.“命门之辨”5.张景岳从几个方面对真阴作了阐发()A.真阴之象B.真阴之用C.真阴之病D.真阴之治E.真阴之脏6.张景岳称命门者()A.为水火之府B.为阴阳之宅C.为精气之海D.为死生之窦E.为精血之海、元气之根7.张景岳喻为“治世之良相”的两药是()A.熟地B.人参C.黄芪D.当归E.白芍8.张景岳提出在治疗上也有常变之别, 下列哪些属于治疗中的变法()A.以寒治热B.以热治寒C.热因热用D.寒因寒用E.虚则补之二、填空题1.张景岳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 以和最为突出。

2.张景岳对阴阳虚损的治疗提出了____的法则, 指出“善补阳者, , 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 , 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A卷)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30分1.中医理论的经典代表著作是( )。

A.《黄帝内经》B.《黄帝外经》 C.《扁鹊内经》D.《扁鹊外经》E.《白氏内经》2.确立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基本体系的医著是( )。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3.孙思邈研究伤寒的方法是( )。

A.方证同条,比类相附B.重视经络C.突出治法研究 D.八纲辨证E.用章句法注释4.首先提出错简重订的医家是( )。

A.方有执B.喻昌C.张璐D.孙思邈E.柯琴5.刘完素的学术思想,传至张从正时分化出( )。

A.易水学派B.温病学派C.滋阴派D.伤寒学派E.攻邪派6.攻邪派的师祖是( )。

A.张宛丘B.朱震亨C.张元素D.李东垣E.吴又可7.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不包括( )。

A.李东垣B.薛己C.孙一奎D.赵献可E.李中梓8.首先提出中西汇通概念的医家是( )。

A.朱沛文B.唐宗海C.张锡纯D.恽树珏直.陆彭年9.哪位医家不属于金元以前著名医家?( )A.张子和B.孙思邈C.吴有性D.刘完素E.朱震亨10.钱乙现存的医著是( )。

A.《伤寒论指微》B.《婴孺论》 C.《颅囟方》D.《钱氏小儿方》 E.《小儿药证直诀》11.金元四大名医之首是( )。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李东垣E.朱丹溪12.“火热论”出自( )。

A.《素问玄机原病式》B.《宣明方论》C.《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D.《三消论》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13.《儒门事亲》的作者是( )。

A.刘守真 B.张元素C.张子和D.李杲E.朱丹溪14.“阳有余阴不足论”出自( )。

A.《局方发挥》B.《金匮钩玄》 C.《格致余论》 D.《伤寒论辨疑》E.《脉因证治》15.《内科摘要》的作者是( )。

A.张介宾B.万全C.龚廷贤D.吴有性E.薛己16.薛己对命门的认识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A.张景岳B.王好古C.张洁古D.刘完素E.朱肱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

2.刘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A.清B.凉C.温D.湿E.燥 E.热 A.寒2.刘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

“心本热,虚则寒”。

“肝本温,虚则清”。

“脾本湿,虚则燥”。

“肾本寒,虚则热”。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A.张洁古B.喻昌C.绮石D.缪仲淳E.刘守真7.E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A.似土B.似火C.似水D.似木E.似金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A.瘖痱B.消渴C.结阳D.热毒E.胸膈痞结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B.阴虚火旺所致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D.阳气暴脱所致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3.C刘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4.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

5.A李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

A.下消B.消中C.肾消D.上消E.消渴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三)X型题1.刘完素的著作有(ABCDE)A.《素问玄机原病式》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C.《三消论》D.《宣明论方》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

3.刘完素对火热病的论治是(ABCDE)A.表证用辛凉或甘寒解表B.表证兼内热用表里双解法C.里证攻下里热D.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解E.里证清热解毒5.地黄饮子由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加生姜、大枣、薄荷组成。

6.ABCE白虎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方。

刘河间创制的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地黄饮子、双解散、三一承气汤等。

6.下列方剂属刘完素创立的有(ABCE)A.防风通圣散B.地黄饮子C.双解散D.白虎汤E.三一承气汤二、名词解释题1.河间学派1.是以宋金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

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

河间学派由刘完素、马宗素、穆大黄、荆山浮屠、罗知悌、葛雍、镏洪、张从正等医家组成。

2.五运六气病机学说2.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研究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一种理论。

刘完素研究运气,重视小运主气;从脏腑的寒热、温清、燥湿的变化,根据其六气属性特点,了解其正常与失常;刘氏创造性地运用五运六气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并增加了燥邪致病病机,使运气学说与临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亢害承制论3.这是《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

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认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4.六气皆从火化说4.刘完素强调风、燥、湿、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

三、填空题1.刘完素认为,表证惟有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才是正治。

2.阳热郁遏于表,刘完素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开发其郁结。

3.表证兼有内热的,刘完素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表里双解之剂,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散、或天水、凉膈各半散,以散风壅、开结滞。

7.对热毒极深,甚至阳厥极深者,刘完素用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或与大承气汤配合应用。

1.D刘河间治大下之后,热势尚盛或下后湿热犹甚而下利不止者,用黄连解毒汤清余热。

9.对里证的治疗,刘氏或攻下里热或清热解毒,或养阴退阳10.邪在半表半里者,刘完素宗仲景法,以小柴胡汤和解之。

11.刘完素认为,“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

12.刘完素把消渴分为消渴、消中、肾消三种。

13.刘完素说:“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

”4.ACDE刘完素对消渴病的治疗主张是补肾水、除燥热、泻心火、济津液。

四、判断题1.刘完素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有“热病用河间”之说。

1.对。

刘河间开创了用辛凉、甘寒药物治疗火热病证的方法。

2.刘完素重视大运客气。

2.错。

刘完素研究运气学说,重视小运和主气。

3.刘完素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

对。

4.刘完素的观点以“清热养阴”为中心。

4.错。

刘河间的观点以清热泻火为中心。

5.风邪为病,刘完素创立防风通圣散治之。

5.错。

刘河间治表证兼有内热,用表里双解法,代表方是防风通圣散。

7.养阴退阳,刘氏运用黄连解毒汤合凉隔散,或白虎汤合凉隔散。

7.对。

养阴退阳的治法,黄连解毒汤、白虎汤、凉隔散等为刘河间之常用方。

8.刘完素对《素问》六十一种杂病一一提出了治疗方药。

五、简答题1.简述刘完素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答:刘完素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大致有如下几点:(1)重视小运主气。

(2)从六气的属性特点,研究脏腑的寒热温清燥湿变化。

(3)刘氏创造性地运用五运和六气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把脏腑病机和运气学说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4)为病机十九条补充了燥邪致病病机,即“诸涩枯涸,于劲皴揭,皆属于燥”。

2.河间学派的概念是什么?2.答:河间学派是以金元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是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擅长,善用寒凉药物。

3.简述刘河间对火热病证的治疗方法。

3.答:表证当汗解,惟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

当阳热郁遏于表,则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等开发其郁结。

夏季暑热当令,}一般不宜辛热解表,可加入黄芩、石膏、知…母、柴胡、地黄、芍药、桅子、茵陈、葱白一豆豉等,或以甘草、滑石、葱、豉等药发散甚妙。

表证兼有内热的,又当表里双解,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或用天水、凉膈各半,以散风壅,开结滞。

里证治法有三:里热郁结可下,当用承气汤之类,刘氏创立的三一承气汤,亦可应用。

热毒极深,当清热解毒,可用清热解毒汤,或与承气汤合用。

下后热盛,当清解余热,可用黄连解毒汤。

若热极失下,残阴欲绝当养阴退阳,可用黄连解毒汤合凉隔散或白虎汤合凉膈散。

五、问答题1.刘河间认为脏腑的本气是什么?本气虚实是如何变化的?1.答:河间认为脏腑的本气是肺气清,心气热、肝气温、脾气湿、肾气寒。

如果脏腑的虚实发生了变化,则脏腑相应之气亦陡之而异。

如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可见,脏腑虚则脏腑本气向相反方向变化。

这样,从腑腑的寒热温清燥湿之变化,根据其六气属性的特点,就可以了解脏腑的太过与不及了。

2.刘河间对“亢害承制”理论是如何认识的?2.答:刘河间认为运气的承制关系,是维持其正常运动的必要条件。

所以他认为五行之理,甚则无以制之,则造化息,这与《内经》“害则败乱”的认识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河间还注意到在病理变化过程中,还有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情况。

由于五运之气的偏亢过度,就要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如湿气过甚而见筋脉强直,即“湿极反兼风制之”的现象,所以他说:“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

故《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

’谓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

俗未知之,认似作是,以阳为阴,失其意也。

”他将“亢害承制”的意义延伸于病机中,指出临床有似是实非的假象。

3.试述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的学术观点。

3.答:刘完素对病机的认识,尤其重视火热为病,形成了以“火热论”为中心的学术观点。

对于风、燥、湿、寒诸气与火热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之说。

他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

既然风、湿、燥、寒与火热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风、湿、燥、寒诸气为病可以化生火热,而火热为病又可产生风、湿、燥、寒诸证,六气之中,火热即成为中心。

其治疗也重视诸气与火热的关系。

如风邪为病,创立防风通圣散,一以祛风,二以泻火,盖风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之故。

这是河间“六气皆能化火”的观点。

一、选择题(一)A型题1.李杲升阳散火汤区别于一般辛温解表法的关键所在是,方中用()A.甘温之品升阳益气B.大量的辛温解表药C.辛凉辛温药并用D.升麻、柴胡升提脾胃清气E.酸甘药化阴敛阴,寓收于散1.E李杲升阳散火汤治疗血虚或胃衰过食生冷,遏郁阳气所致的发热证,所以收散并用。

2.李杲提出内伤头痛的临床特征是(A)A.头痛时作时止B.头痛不止,必待表解头痛方罢C.头痛如裹,肢体困重D.头痛而胀,口渴欲饮E.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不移3.李杲认为阴火与元气的关系是(A)A.相互制约,一胜则一负B.相互依存,缺一不可C.消互消长,保持平衡D.相互转化,互为基础E.互为因果,一损俱损3.A李杲继承《内经》少火与壮火的有关阐述,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4.李杲升阳益气治则的代表方剂是(B)A.升阳益胃汤B.补中益气汤C.沉香温胃丸D.补气升阳和中汤E.清神益气汤5.李杲说:“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此处下焦包络之火的含义是指()A.下焦胞宫之火B.肝肾妄动的相火C.胸中包络之火D.阴盛格阳而上越的虚火E.下焦离位的相火上干心包络5.E李杲说:“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

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6.李杲升阳散火法的首选方剂是(C)A.火郁汤B.九味羌活汤C.升阳散火汤D.补中益气汤E.补中益气汤加味(二)B型题A.李中梓B.赵献可C.李杲D.朱丹溪E.张介宾1.在论述阴阳升降问题时,强调阳升阴降,重视阳气升发的医家是(C)2.在论述阴阳升降问题时,强调阴升阳降,重视阴血升补,阴阳比和的医家是(D)2.D朱丹溪重视气降血升,火降水生,人体阴气上升阳气下降。

A.脾升胃降B.脾气的升发C.脾阴的升发D.通降胃气E.胃火的清降3.李杲论脾胃升降的特点是重视(B)4.叶桂论脾胃升降的特点是重视(D)A.枳术丸B. 枳术汤C.三一承气汤D.补中益气汤E.人参益气汤5.李杲创制的著名方剂是(D)6.张元素创制的著名方剂是(A)(三)X型题1.李杲论内伤寒热的临床特征是(ACE)A.蒸蒸躁热,得凉则止B.鼻寒壅塞,呼吸不畅C.恶寒得温则止D.寒热并作E.言语声音怯弱1.ACE李杲认为内伤寒热的特征为:蒸蒸躁热得凉则止,恶寒得温则止,言语声音怯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