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刘完素

合集下载

(精选课件)刘元素中医介绍

(精选课件)刘元素中医介绍

中中 医 医医
2、治 学 主 张
各 各 家各 家 学家
●刘完素重视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学说学 深入研究《内经》,强调理论与临床实践
说说 相结合
刘 ●其谓“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病为 完 善。盖济世者,凭乎术;愈疾者,仗乎法 素 。故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序》
Free template from
7

中 ●受理学、道教及宋学学风的影响,独辟蹊径
医 各
●着重探讨中医病机理论,根据当时
家 ◆北方外感热病猖獗
学 ◆气候(运气)变化特点
说 ●在《内经·热论》《伤寒论》基础上,提出
◆六气皆能化火 ◆五志化火
刘 完
◆阳气怫郁
◆阐发燥证病机
刘 之与术,悉出之玄机。”注重对五运六气
完 和亢害承制理论的研究,在深入研究病机
素 十九条的基础上,对火热病证详加阐发,
成为主火论者。
●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金承安间,章宗曾
三次徵召不就,赐号“高尚先生”。
Free template from
2

保定市中医院刘守庙
Free template from
3

Free template from
4

Free template from
5

Free template from
6

Free template from
21

为提高疑难病防治疗效提供可能的突破口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痴呆的发病率持续攀升, 虽然中西医学者都在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但目前 疗效难以尽如人意,根据玄府理论,五脏六腑皆有 玄府,痴呆发病与虚、痰、瘀痹阻脑内玄府,气血 郁滞不畅,神机失用相关。

中医史27金元四大家之刘完素

中医史27金元四大家之刘完素

中医史27金元四大家之刘完素上回我们说了起源于宋代的《寿亲养老新书》,中国北宋以后的历史,分为南北两部分,北边依次是辽、金、元,南边是南宋,南宋后来被元取代。

辽代入主中原以后,政权逐渐腐化,被金所灭,金代后来又被元所灭。

金元时期,中国北方涌现了四大医学家,被称为“金元四大家”,分别是刘完素(1120-1200)、张从正(1156-1228)、李东垣(1180-1251)、朱丹溪(1281-1358),从此篇开始,我们陆续说说这四位医学家。

今天我们先说刘完素和他所著的《素问玄机原病式》。

《素问玄机原病式》大约成书于南宋孝宗淳熙八年(金代大定二十一年,即公元1181年),是阐发刘氏(刘完素)火热学术观点的代表作。

本书既对中医理论之火热为病方面做了详尽的论述,对中医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也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素问玄机原病式》的作者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北省河间市人,所以世称“刘河间”,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医学家”之首。

刘完素约生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卒于南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享年80岁左右。

刘完素从二十五岁开始研究《黄帝内经》,日夜不辍,一直到六十多岁。

数十年间的刻苦研习,加之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终于“目至心灵,大有开悟”。

刘完素精于《黄帝内经》,尤其是其中的五运六气,洞悉运气有常有变及其对发病的影响。

刘完素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卷二十二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中记载的病机十九条,加上北方气候天高地寒、百姓淳朴勤苦、饮食醇醲【nónɡ】、久而蕴热,病则因“寒包火”而病热者居多的客观实际情况,强调火热为病,提出“六气都从火化(生)”。

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方剂多用热药,刘完素认为有些失当。

刘完素主张多用辛凉解表、泄热益阴的药物,他也非常擅长应用寒凉药物。

因此,刘完素创立了中医的“火热学说”,成为一代大家。

刘完素的学说不仅造福了金代当代,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为明清之季的温病学说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中刘完素医家的教学方法探讨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中刘完素医家的教学方法探讨
d o i : 1 0 . 3 9 6 9 / i . i s s n . 1 0 0 9 —5 5 5 1 . 2 0 1 4 . 0 1 . 0 3 6
《 中医各 家学 说 》 作 为一 门学 科 , 具 有 以下 内涵 : 是 中医药学 的基础 学 科 ; 是 研 究 和 阐发 中 医 主要 学 术 流派 以及 各种 学说 观点 的课 程 ; 是 在 中 医药 学 基 础 理论 上研 究古今 中医著名 医 家的独 特学术 思 想与 临床经 验 ; 具有对 中医 基 础类 学 科 知 识 进一 步 综 合 运用、 有 机整 合 、 深 入理 解 、 研 究探 讨 的性质 ; 是对中 医经典类 课 程知 识 的 运 用 、 细化 、 补 充 和发 展 ; 是 各 家 理论 与实 践 的有机 结合 , 具有很 强 的实践 性 ; 是 中 医基础 学科 与 中医 临床学科 相 互沟通 必须 经 由的桥 梁 学科 ; 是 中 医临床类 专业 后期 提高课 程 。 高等 教 育应 当重视 素质 教 育 , 新疆 医科 大 学在 教 学 中始终 强调 “ 创新 能力 的培 养” 作 为 素质教 育 的 核 心 内容之 一 l 1 ] 。自 2 0 0 4年 以来 , 本课题组对《 中 医各 家学说 》 部分课程采用 “ 案 例 引 导” 与“ 问题 切 人” 等教学 方 法L 2 ] , 并 不 断地 修 正 , 摸 索 出一 套 本课 程 案 例引 导式教 学 方 法 , 本 文 就金 元 医家 刘完 素 的 课 程 教学 方法 做一 汇报 。 《 中医各家 学说 》 课程 之金 元 医家刘 完素在 新疆 医科 大学 教学 大纲 中 占 6个学 时 , 属于重 点 医家 、 重 点讲 授 的章节 。其 内容包 括 : 火热 为病 的广泛 性 、 六 气 皆从火 化 、 五志过 极 皆为热 甚 、 玄 府气 液与 阳热怫 郁、 亢害 承制论 及热 病 、 杂病治 疗经 验等 。这些 理 论

中医各家学说刘完素

中医各家学说刘完素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慎毋服
乌附之药”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
●补充并发展了《内经》“燥者润之”,“燥淫
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
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治
疗方法
●对后世喻昌、李梴、石寿棠

四、 火热 论 ·社会背景


家 ●《局方》盛行,用药多偏温燥,造成
学 说
热病
●北方气候干燥,饮食醇酿,久而蕴热
刘 完
●墨守《伤寒论》陈规,治辄投以辛温
素 ●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热病丛生
●中医临床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 火热 论 ·社会背景


家 ●《局方》盛行,用药多偏温燥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内经》病机十九条中,属五藏五条;属 部位(上、下)二条;属风、寒、湿三条 ;属火五条;属热四条,共十九条。
• 刘河间在其《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补充 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 脏腑本气兴衰为病
五运 六气 脏腑 本气 虚
许多新方,成为主火论的开山
●应用《内经》亢害承制理论阐发病理本质
与标象的内在联系。
中中
对后世的影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医医
各各 ●受其标新立异,勇创新说的影响,后世张元素、张
家家 学学
从正、李杲、王好古、罗天益、陈言、朱震亨、
说说 王履等金元著名医家纷纷提出新的学术主张与见

中医各家学说:河间学派

中医各家学说:河间学派

中医各家学说:河间学派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

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又称之为寒凉派,有“热病用河间”之说。

主要医家:刘完素、穆大黄、荆山浮屠、马宗素、葛雍、镏洪、常德、罗知悌。

一、刘完素【简介】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后人称其为刘河间。

刘完素为金元四大家的第一家。

【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宣明论方》、《三消论》、《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等,其中以《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尤能代表其学术观点。

【五运六气病机学说】1、刘完素以比物立象的方法,将脏腑病机与五运联系在一起,将病机十九条中的脏腑病证统归于五运之中,归纳为“五运主病”。

2、《素问》病机十九条之中,原有风、热、湿、火、寒邪为病,刘完素加以归纳、补充,并增列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以成“六气为病”一类,使之与运气学说之六气相合。

【亢害承制论】刘元素认为运气的承制关系,是维持其运动的必要条件。

将“亢害承制”的意义延伸于病机,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因此,在临床上可以出现似是实非的假象。

【六气化火说】1、提出以“火热论”为中心的学术观点。

2、提出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之说。

3、治疗这类水肿腹账,则主张用辛苦寒药为君。

4、在《宣明论方》中所举方药,重视风、湿、燥、寒与火热的关系,风邪为病,创立防风通圣散,火热为病,制神芎丸清热兼以散风火,大金花丸则苦寒直折,盖风火热三者多易相兼为病故也。

湿邪为病,则用三花神佑丸、葶苈木香散。

燥邪为病,多兼火热,故用人参白术散、绛雪散等。

【火热病证治】1、明确提出辛凉解表的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而随证应用。

2、对于里证的治疗,刘完素根据临床表现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治法:(1)凡里证见而表证已解,仅有里热郁结,见有脉实而不浮,不恶风寒,自汗谵语,咽痛腹满,而大便不行,有可下之证者,属热邪郁结在里,当用承气汤。

刘完素

刘完素

2. 把人体的内生六气与四时五运六气联系了起来,并且强调 了内在因素在致病中的作用,认为脏腑内生六气有变化,脏 腑之间的生理平衡就被打破,随之表现为相乘而病,非旦如 此.还由于脏腑六气之间的相干而影响其他脏腑而产生病变。 由于各个脏腑本身的特异性.各个脏腑的虚实表现也各不相 同.相同的症状表现在某一特定的脏腑为实,在另一特定的 脏腑则为虚。这一学说的重要意义在于说明每一脏腑的特殊 性。
金 元 刘四 完大 素家 之
中国医学史

背景
宋金医学界最早敢于创新,为后世所称金元四大家中 的第一位医家。
十二岁父得伤寒,请医不到、归天而去,守真眼望亲
刘完素,河间人(河北省河间县),故后世又称刘河 间。约生于北宋年至金朝建立初期 (1120–1200)。
人被病魔夺走命。 刘完素自幼聪慧,家境贫寒,耽嗜医书,因母病,三 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遂使之立志学医。 二十五岁时研习《黄帝内经》,研究五运六七,,独 好《素问》,为“寒凉派”的创始人。 “章宗皇帝三聘不起,御高尚先生” 通玄处士 - 崇尚道家 - 调养之法, 内丹理论。
1)对消渴病 (Diabetes) 强调了清除肠、胃、心诸脏腑之热而补肾水之 衰,是主要治法。若津液得生,燥热得去,则消渴自除。 2)中风 - 是阳盛阴虚、心火暴盛、肾水虚哀的病机所产生的。 *六气(风寒署湿燥火)
(2)脏腑六气病机说
1.刘完素将《内经》的理论具体化,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一样, 也有五运六气的兴衰变化,把五脏之病归于五运.把人体脏 腑的虚实与六气的变化相联系,创立了脏腑六气病机说.
《素问病机宜保命集》所论病机之“气宜”,系在 撷取《素问》有关学理的基础上予以专论。刘氏 所谓“五脏所宜,五行之运行数,六气之临御化” 以及论中阐述丹天、黅天、苍天、素天、玄天之 气,特别是有关民病“气宜”(指医者施治之法与 方,与六气之病理、病理相宜)之阐论。

四大家之首:刘完素“火热论”论治脾胃病一:燥湿为泻,润燥为补

四大家之首:刘完素“火热论”论治脾胃病一:燥湿为泻,润燥为补

四大家之首:刘完素“火热论”论治脾胃病一:燥湿为泻,润燥为补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河间学派”的创始人,“河间学派”打破了晋唐以来医学理论因循守旧的沉闷格局,使金元时期迎来了医学理论的激烈争鸣时期,开创了金元医学发展的新局面。

刘完素在参透《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挥了火热致病的学术观点,将临证时主张寒凉用药与后天之本难以兼顾的矛盾巧妙处理,遣方用药能匠心独运,蹊径另辟,寒热兼顾,润燥适宜,开阖得当,阴阳平衡。

1.燥湿为泻,润燥为补,常用甘温刘完素根据脾胃的生理属性,提出治疗脾胃病“燥其湿为泻,润其燥为补”的新见解。

依据是《黄帝内经》中“顺其性为补,反其性为泻”的原文,是根据药性理论中五味入五脏的理论而定的脏腑之补泻。

刘完素进一步发挥,认为每个脏腑根据五行属性而表现出自身对应的特殊性,“脾胃土本湿也,湿气自甚,则为积饮痞膈,或为肿满,以药燥去其湿,是谓泻其脾土之本也;或病燥热太甚而脾胃干涸或消渴者,土湿之气衰也,宜以寒润之药,补疗泻阳,除热润燥,而土气得其平,是谓补其脾土之本也”。

即“喜好者为补,所恶者为泻”,治疗时同样“顺其性则为补,反其性则为泻”,因此刘完素在脾胃病治疗上,提出了温热为泻,寒凉为补的独特见解。

根据这个理论,刘完素在治疗脾胃有热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亦常用甘温之剂。

如刘完素著作《黄帝素问宣明方论》的茯苓加减汤,药物组成有“茯苓、陈皮、泽泻、桑白皮、赤芍、白术、人参、肉桂、石膏、半夏”,治“胃热胃疸证”,“胃疸积热,食已辄饥,面黄瘦,胸满胁胀,小便秘赤”,此胃疸证表现为身面皆发黄,食多喜饮,原因是“湿热为邪,胃气蒸冲得之”。

刘完素用人参、白术、肉桂、半夏、陈皮等温热药,体现了脾胃有热亦用甘温药的巧妙,健运脾胃,行气化湿,用淡渗甘温的茯苓、白术、半夏、陈皮等药以燥其胃湿,用“燥其湿为泻”的方法以协助辛苦寒的桑白皮、泽泻、赤芍、石膏等药清泻胃中积热。

刘完素在治疗脾胃病中体现了其温热燥湿为泻,寒凉润燥为补的原则,在脾胃热病的治疗中是以疾病的本质辨别用药,并不受寒凉清热思维的桎梏,体现了刘完素治脾胃病蹊径独辟之处。

金元四大家之“高尚先生”刘完素(刘河间)

金元四大家之“高尚先生”刘完素(刘河间)

金元四大家之“高尚先生”刘完素(刘河间)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元处士,约生活于1110-1209年。

是金时的河间人,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刘河间”。

他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医家,是中医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凉派”的创始人。

在理法上,他十分强调“火热”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因此,后世称其学说为“火热论”;治疗上,他主张用清凉解毒的方剂,故后世也称他作“寒凉派”。

刘完素生活在宋末金初,当时,中国的医学发展经过了盛唐时的辉煌成就和宋代的普及之后,形成了很多的学术派别。

各派学术思想百花齐放,是医学史上的诸“医”百家的时期。

所谓“金元四大家”,就是当时最为成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学派。

刘完素生活的河间地区,正是金人进攻中原时的主要战场之一。

当时天灾横行,疫病蔓延,疾病横生,而当时因为沿袭宋时的用药习惯,人们仍然使用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药物治病。

当时的医生,也都习惯性的使用书中的药物,就很少能自己进行辨证处方,但是那些药物对于当时的疾病治疗效果却非常不好。

刘完素医术高超,他仔细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论述,提出了使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的主张,结果疗效非常惊人。

使用这种方法,他治好了许多人的病。

这也就是人们称他做“寒凉派”的原因。

他认为处方用药,要因人而异,应视病人的身体状况、所处的环境和疾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用药,不可一成不变。

他也极不满意于当时朝廷要求使用《局方》,又不可随意加减的规定,坚持辨证施治,酌情发挥。

他家门前车水马龙,挤满了远道而来的发热患者,甚至一些昏迷的病人是被抬来的。

让他扎上几针,服了几付他开的药以后,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

有时他还送医送药给贫困的病人。

一次,他在路上见到一家人正在发丧,得知是产妇难产致死,可他见到棺中有鲜血淌出,便令人放下棺材,马上开棺诊治。

他在难产妇的涌泉穴等穴位扎了几针,妇人竟然苏醒了,再针她合谷、至阴等穴,胎儿竟然顺利地产下。

家属忙跪地叩首,视之若神仙下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急乖戾失常而病也。 寒邪过甚,而见“坚痞腹满急痛”,是
“寒主拘缩,故急痛也。寒极则血脉凝 冱反见土化制之,故坚痞而腹满也 ” 。
《素问玄机原病式·寒类》:“然病湿过 极则为庢,反兼风化制之也;风病过极则 反燥,筋脉劲急,反兼金化制之也;病燥 过极则烦渴,反兼火化制之也;病热过极 而反出五液,或为战栗恶寒,反兼水化制 之也” 。
“夫燥渴之为病也,多兼于热”。 火热化燥——风能胜湿,热能耗液。 “故火热胜,金衰而风生,则风能胜湿,
热能耗液而反燥,阳实阴虚,则风热胜 于水湿而为燥也”。
“大肠受热,化成燥涩”。 “俗云皴揭为风者,由风能胜湿而为燥
也” 。 (血燥生风) “风热耗损水液,气行壅滞,不得滑泽
喘:“火气甚为夏热,衰为冬寒。故病寒 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粗。又寒 为水阴,主乎迟缓;热火为阳,主乎急数。 故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 也”。
呕:“胃膈热甚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 也”。
胕肿:“热胜肉,而阳气郁滞故也”。 疼痠:“酸疼也。由火实制金,不能平木,
பைடு நூலகம்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少阴所至为 疡胗身热……为惊惑,恶寒战栗,谵 妄……为悲妄衄衊”。
治疗当用清凉之剂《素问》所谓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
“阳热暴甚而目暝昏眩,虚为热证明矣, 岂可反言肾虚为冷,而以热药养水耶?况 水少不能胜火,又服热药,宁无损欤!”
“病本热而无寒,又得热药,则病热转 甚”。
“岂可见病已热,而反用热药,复言养水 而胜心火者,可谓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 易而求诸难,深可戒哉”!
战栗“此由心火热甚,亢极而战,反兼水 化制之,故寒栗也。然寒栗者,由火甚似
水,实非兼有寒气也。故以大承气汤下 之,多有燥粪,下后热退,则战栗愈矣”。
湿气过甚而见诸痉强直,是“湿过极, 则反兼风化制之”;
“诸痉强直,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 体重,胕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 湿”。
通利,则皮肤燥裂,肢体麻木不仁”。
燥证也有非火化者,如寒凉收敛,气血 不通,中寒吐泄,脱津亡液等。但燥与 火热兼化者多。
治疗
“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慎 毋服乌附之药。
“退风散热,活血养液,润燥通气之凉药 调之。”
“若阳实阴虚,风热胜其水湿而成燥者, 可以退风散热,养液润燥,而救其已衰之 阴湿。若反以温补,欲令脏腑而无壅塞, 不亦妄谬之甚耶!”
未有不因诸内者”。
➢ 章虚谷:“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 伤人也,又随人之阴阳强弱变化而为 病”。
忽视了治未病的作用。
4、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 若五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 所伤皆热也”。
“恐则喜惊者,恐则伤肾而水衰,心火 自甚,故喜惊也”;
躁扰—“躁动烦热,扰乱而不宁,火之 体也”。
诸痉强直:筋劲强直而不柔和也。
风气过甚而见 “强直,支痛緛戾,里急筋 缩”, 是“燥金主于紧敛短缩劲切,风木 为病,反见燥金之化,由亢则害,承乃制 也。况风能胜湿而为燥也,亦十月风病势 甚而成筋缓者,燥之甚也,故诸风甚者, 皆兼于燥”。
“诸暴强直,支痛緛戾,里急筋缩,皆属 于风”。
暴:卒也。强:劲有力而不柔和也。 直:筋劲强也。 支痛:坚固支持,筋挛不柔而痛也。 緛戾:緛,缩也;戾:乖戾也。谓筋缩
化制之”。(真热假寒) “如火热甚而水化制之,反为战栗者,大
抵热甚,而非有寒气之类也。故渴为热在 里,而寒战反渴引饮也”。
评 论:
“六气皆能化火”,应理解为“六气皆 有化火的可能”,化与不化,要看条件。
未强调内因即体质的作用。 ➢ 叶天士:“凡六气伤人,因人而化”。 ➢ 张石顽:“六气虽属外因,而火气郁发,
诸热瞀瘈,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 骇,胕肿疼酸,聋,呕涌溢,食不下,目 昧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皆属于火。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症瘕穨疝,
坚痞腹满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饥,吐 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
2、发挥“亢害承制”论
《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 制,制则生化,害则败乱”。
开发郁结,不惟中病,令汗而愈,免至辛 热之药,攻表不中,其病转甚,发惊狂、 衄血、斑出、皆属热药所致。故善用药者, 须知寒凉之味。”
世以甘草、滑石、葱、豉寒药发散甚妙。 是以甘草甘能缓急,湿能润燥;滑石淡能 利窍,滑能通利;葱辛甘微寒;豉咸寒润 燥,皆散结、缓急、润燥、除热之物。因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河间 六书
《伤寒医鉴》
《保童秘要》
二、学术思想: 五运六气病机学说 火热论 杂病治验
(一)五运六气病机学说 1、以五运六气分类疾病
五运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木); 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火);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 诸气膹郁病痿,皆属于肺(金);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水);
补充: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诸暴强直,支痛緛戾,里急筋缩,皆属于 风。
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混 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痈疽疡疹,瘤气 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 血溢血泄,淋閟,身热,恶寒战栗,惊惑 悲笑,谵妄,衄衊血汗,皆属于热。
诸痉强直,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体 重,胕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
5、 六经传受皆为热证
《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 类也”。“人之伤于寒者,则为病热”。
认为仲景伤寒六经病证皆为热病,只有表里 之分,而无寒热之别。
《宣明论方·热论 》:“寒藏于肌肤,阳气 不行散而内为怫结,故伤寒者反为病热”。
强调伤寒六经表里分证。 伤寒只能从热治。
各论下篇
古代医家学术思想
刘完素
一、生平著作 刘完素,字 守真,号通玄处士,
金代河间人。生活 年代公元 1120~1200年。
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 2卷约成书于1152年
《素问玄机原病式》
《宣明论方》15卷 1172年 河间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三书
3卷 1186年
河间三书+《伤寒直格方论》
叶天士:“当以辛凉干润之方,气燥 自平而愈,慎勿用苦燥劫烁胃汁”。
吴鞠通制桑杏汤,清宣凉润,以治温 燥。
“所谓寒月甚而暑月衰者,由寒能收 敛,腠理闭密,无汗而燥,故病甚也。 热则皮肤纵缓腠理疏通而汗润,故病 衰也。”
⑷ 寒与火热的关系
外感寒邪,郁闭腠理,郁久化热。 热气过甚,出现恶寒战栗“是火极反兼水
六气病机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噤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益深耶?医者曰:经云水极似土,正此 病也。水极者,本病也;似土者,虚象 也。今用通利渗泻,则下多亡阴,肾水 益耗是愈伤其本病,而增湿土之势矣, 岂知亢则害,承乃制之旨乎?遂令空腹 服地黄丸,再以四物汤加黄柏、木通、 厚朴、陈皮、参、术煎服十余帖而愈。
(二)阐发火热病证
1、火热论的形成 ⑴社会条件和地理环境 ⑵补偏救弊,矫正《局方》
辛燥流弊 ⑶《内经》理论依据 ⑷ 根据运气推论
2、火热为病的广泛性
病机十九条属火5条:瞀瘈、口噤、瘈 疭、鼓栗、胕肿、酸疼、冲逆、惊骇、 狂、躁十种病。
病机十九条属热4条:转戾、胀满、呕 吐、吐酸、下迫、泄泻、水液混浊七种 病。
刘氏将火热病种扩大到50多种。
属热的34种: 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
“故俗以热药欲养肾水,胜退心火者,岂 不误欤?……俗以为元气虚损而病寒者, 皆误也……慎不可妄以热药养其真气,则 真气何由生也。故《西山记》曰:饵之金 石,当有速亡之患”。
⑵ 湿与火热的关系: 火热生湿——火能生土,故火热可
生土湿。 ❖ “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故夏热
则万物湿润,秋凉则湿物燥干也”。 ❖ “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
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
❖ “诸水肿者,湿热之相兼也”。 ❖ “湿热相搏则怫郁痞隔,小便不利而
水肿也”。 积湿成热——湿郁化热。
湿生热,热生湿,湿热多兼化。
湿热兼化的水肿腹胀,治疗主张用“辛 苦寒药为君”以利其大小便。
辛散结,苦燥湿,寒除热。 “辛苦寒药,能除湿热怫郁痞隔故也”。
⑶ 燥与火热的关系
“经曰风热火同阳也,寒燥湿同阴也。又燥 湿小异也,然燥金虽属秋阴,而异于寒湿, 故反同其风热也” 。
燥与火热多同化,常与风火相兼。 燥极化火—— “金主于秋而属阴,其气凉,
凉极天气清明,而万物反燥 ,故燥若火, 是金极而反兼火化也”。
“故病水液衰也,燥金之化极甚,则烦 热气郁痿弱”。
⑴ 风与火热的关系
风 能 生 火 —— 风 五 行 属 木 , 木 能 生 火 。 助火——“火本不燔,遇风冽乃焰”。
热甚生风——“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 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热则风动”。 风与火热在病变过程中多为兼化的关系。
风火兼化证: “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
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 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 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6、火热病的治法
⑴ 表证:创辛凉解表法和表里双解法。
“余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不遵仲景 法桂枝、麻黄发表之药,非余自炫,理在 其中矣。故此一时彼一时,奈五运六气有 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天以常火,人以 常动,动则属阳,静则属阴,内外皆扰, 故不可峻用辛温大热之剂,纵获一效,其 祸数作,岂晓辛凉之剂,以葱白盐豉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