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家养老理念的传统街道更新设计--以南京龙潭老街更新设计为例

合集下载

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思考和设计实践

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思考和设计实践

浙江建筑,第38卷,第3期,2021年6月ZhejiangConstruction,Vol.38,No.3,Jun.2021收稿日期:2020-08-18作者简介:郑 川(1967—),男,浙江宁波人,高级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思考和设计实践ThinkingandDesignPracticeontheProtectionandRenewaloftheHistoricDistric郑 川ZHENGChuan(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010)摘 要:论述了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在规划设计方面提出了遵循街巷空间历史形态的原则和修缮传统建筑的几种方法,同时结合设计案例提出了植入不同业态对复活传统街区的重要性。

关键词:历史街区;更新;修缮;记忆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707(2021)03-0011-03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各方面都关注的话题,因为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交织着各种矛盾和利益得失,它可能已经跨越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专业的范畴,成为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

1992年获得普利策建筑奖的意大利建筑家阿尔多·罗西说过:“城市本身就是市民们的集体记忆,而且城市和记忆一样,与物体和场所相连。

城市是集体记忆的场所。

这种场所和市民之间的关系于是成为城市中建筑和环境的主导形象……。

”[1]作为集体记忆载体的传统街巷空间鼎盛于农业社会,衰败于信息社会,它们大都存在于旧城中,当新城建设得日新月异后,老城区必定成为下一个各方关注和即将更新的目标。

它们在当下该如何生存?又如何复兴?下面以“宁波市南塘河历史街区项目建筑设计”为例展开阐述。

1 历史街区更新存在的问题保留着传统生活形态的历史街区往往都有独特的空间肌理和年代延续,如果对此复杂性缺乏认识,就有可能将问题简单化,导致破坏原有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网络。

历史街区微更新案例

历史街区微更新案例

历史街区微更新案例历史街区微更新是指在保持历史街区原有风貌基础上进行细微的改造和更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它既保留了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又注入了现代元素,为历史街区注入新的活力。

下面是一个历史街区微更新案例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案例背景介绍该历史街区位于城市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建筑物和设施已经破旧不堪,缺乏现代化的功能和设备。

此外,游客数量逐年下降,导致该区域的商业发展困难。

因此,需要进行微更新来创造新的吸引点,提高该区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 调研分析对该历史街区的调研分析显示,该区域的传统工艺品和特色美食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此外,该区域还有一些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因此,可以通过提升这些特色文化元素的展示和体验来吸引更多游客。

3. 设计改造通过微更新,可以将失修的建筑物和景观进行修复和翻新,恢复历史街区的原貌。

同时,在保持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引入现代设计和设备,提升区域的功能性和宜居性。

例如,在历史建筑内部设置现代设施,如空调和卫生间,以增加游客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4. 特色文化展示与体验通过设计和改造,可以提升传统工艺品和特色美食的展示和销售效果。

可以设置专门的展示和销售区域,展示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提供与制作者的互动体验,吸引游客深入了解和购买。

同时,可以在历史街区增设传统文化节日的演出和展示场所,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参与。

5. 信息化建设在微更新过程中,可以增加智能化设备和信息化服务。

例如,在历史街区设置免费WiFi,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和分享体验。

可以开发一个手机应用程序,提供历史街区的导览和讲解服务,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和故事。

6. 业态更新通过微更新,可以引入更多的文创产业和创新业态,丰富历史街区的商业形态。

可以与当地艺术家、设计师和创业者合作,在历史建筑内部开设创意工作室、咖啡店和设计展示店等。

这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多购物和娱乐选择,也为当地创业者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老街活化更新经典案例

老街活化更新经典案例

老街活化更新经典案例1. 北京胡同的活化更新案例:北京胡同是古老的传统街道,许多胡同一度陷入衰败状态。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政府开始了胡同的活化更新计划。

通过修缮老旧建筑,引入有特色的商业和文化活动,如咖啡馆、画廊、书店等,吸引了更多游客和居民。

现在,胡同成为了北京城市文化的象征,也成为了人们热衷于寻找独特体验的地方。

2. 上海老弄堂的活化更新案例:上海的老弄堂也经历了活化更新的过程。

上海市政府积极推动保护老弄堂的历史建筑,同时与私营企业合作,在老弄堂中开设创意工作室、设计公司、中小型企业等。

通过这种方式,老弄堂重新焕发了生机,并且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和创业者前来租赁和开办自己的事业。

老弄堂成为了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地,也使居民生活更加便利。

3. 广州沙面老街的活化更新案例:沙面老街是广州市的一个历史文化街区,经历了完整的活化更新过程。

政府注重修缮建筑外观,保留了老街的历史风貌。

在老街上开设了特色商铺,如手工艺品店、美食街、文创产业等,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消费。

此外,政府还引入了各种文化活动,如街头艺术表演、音乐会等,让老街变得更加热闹。

沙面老街成为了一个文化遗产和商业地标,也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经典案例都展示了对老街的活化更新如何保护历史遗产、振兴经济,创造了新的文化和商业价值。

这些成功案例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借鉴意义,可以为其他城市的老街更新提供经验和启示。

4. 成都宽窄巷子的活化更新案例:成都宽窄巷子是成都市的一个历史文化街区,经历了成功的活化更新。

政府对宽窄巷子进行了翻修和保护,保留了原有的传统建筑和风貌,同时引入了特色商业和文化活动。

现在,宽窄巷子成为了成都文化的代表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居民。

在宽窄巷子中,可以找到传统的四川美食、特色的手工艺品店、茶馆等,同时还有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

这使得宽窄巷子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旅游景点和文化生活的聚集地。

5. 杭州南宋御街的活化更新案例:南宋御街是杭州市的一个历史街区,也经历了活化更新的过程。

旧城区改造案例

旧城区改造案例

旧城区改造案例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壮大,许多旧城区的面貌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旧城区改造成为了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还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成功的旧城区改造案例。

首先,以中国南京为例。

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旧城区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南京充分考虑了保护历史文化的重要性,通过修缮古建筑、改善老旧街区环境等方式,成功实现了旧城区的改造。

如今,游客们可以在南京的老城区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同时也享受到现代化的便利设施,这为城市的发展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其次,来看一下美国纽约的旧城区改造。

纽约曾经是美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城市,其旧城区有着许多老旧的工厂和仓库。

为了提升城市形象,纽约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区改造,将废弃的工业区重新规划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通过引进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等,成功地将这些老旧的工业建筑转化为现代化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日本东京的旧城区改造。

东京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大都市,其旧城区改造更是以创新著称。

东京在旧城区改造中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将老旧的建筑和街区重新打造成为时尚、现代的生活区域。

通过引入智能化系统、绿色建筑等,成功提升了旧城区的品质,使其成为了现代都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旧城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设计,可以将原本陈旧、拥挤的城市区域变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生活区域。

希望这些成功的案例能够为其他城市的旧城区改造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让更多的城市焕发新的活力,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社区养老模式下老年社区适老化改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社区养老模式下老年社区适老化改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社区养老模式下老年社区适老化改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造成了目前我国养老保障的巨大压力。

通过将老年人的住宅进行适老化改造,建设现代化老年社区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为老人的生活和健康保驾护航。

以社区养老模式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南京市老年人对社区住宅适老化改造的内部需求以及外部发展环境,发现南京市社区住宅适老化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社区养老;适老化改造;老年社区一、研究背景中国自跨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以上情况,我国政府确定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居住政策。

目前,南京老龄化率在全国处于“第一方阵”,老龄化率普遍高于全国水平。

南京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47万,占户籍人口的21%;65岁以上老年人有约10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5%;高龄人口多,8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2.3万人,占总人口的3.2%;南京市老年人口数量正以每年4%—5%的速度递增。

南京人口老龄化水平处于加速推进状态,向老龄化深度发展趋势明显。

然而,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75家、床位6.2万张,每千名常住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9.5张。

机构养老显然不能满足南京市老年人口养老的需求,因此,为了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必定要对老年人居住的住宅进行适老化改造并且配套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

二、南京市社区适老化改造现状2016年全国老龄办、发展改革委等25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重点任务第一条,便是推进老年人住宅适老化改造。

然后,2017年7月江苏省出台《江苏省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指南》,明确了7项具体改造内容,包括:配置养老用房(每百户使用面积15—20平方米);增加安防设施;增补露天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提供物业服务;无障碍化改造;增设电梯1部及以上。

从传统街区空间到现代居住小区探究——以南京荷花塘历史街区改造为案

从传统街区空间到现代居住小区探究——以南京荷花塘历史街区改造为案
功能明确 , 但小区确也 因此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活力。 态的把握 , 知晓 自己身在何处从而获得安全感 , 通过对环境 特征的认知从而获得 归属感 , , 因此 街道不只是为单个家庭
也为群体服务的公共场所 , 作为一个为群 体提供服务的空 早期的一些城市是 由街道发展而来的 , 当社会进入商 间, 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封闭的社会体系 , 在更大的程度
( ) 三 街道 的形式
不考虑街道是~条通往其它地方的公共区域 , 它也是
它是一个周边 以成群的住房所包围 在居民的传统观念当中, 街道或街坊都是与 自己的家一样 , 有着确定的边界线的 ; 的空 间, 这个空闻可以扩大成为集 合地或广场。 任何时 在 都是 自己的空 间。 候 , 道既是道路 , 街 又是场所。
正如 简 ・ 雅各布斯 在 美国大城 市的生 三维的表面 , 通过街道, 人们不仅可以进行相互问的交流与 着街道就没有 用 , 中所指 出的 ,多样性是城 市的天性 ”人们在城 市的 “ , 沟通 , 甚而 , 街道会具备广场的功能而成为集会 的场所 。 然 与死》
交通运输仅仅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和方式 , 道路的细 而, 近两百年来 的工业文明 , 使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 , 对城 生活中, 分虽然使 “ 行人再也不 会碰 到高速的车辆”但 , 们的生 人 市的发展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 传统历史街区中街道的概念
用者是 马匹 , 步行者和车辆 ” 。该定义强调 了路作 为 “ ” 在 , 道的生存能 力依靠于 周围的建筑 。 线 街 在欧洲 的许 多传 的含义 , 着重于两地之间的线形的运动 。 街道 , 在城市规划 统城镇 中, 街道是人们进行 日常交往活动的场所 , 是一个外 过程 中也到线形分割的作用 , 自然也具备该特 } 然而 , 生, 街 部的 “ 起居 室”这种空 间所具有 的 “ 向性 “ , 内 赋予 人们 强 道的特性更在于一具备一定宽度的小巷 , 它是相邻房屋间 烈的保护感和 归属感 , 日本 当代的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 曾 的线性 的表面, 其上有各种运动的发生 , 对于宽度所显现出 经在 街道的美学 中做过一个有趣的 图形分析 , 1 ( ) 图 将 来 的特性 , 又从 另一方面强调 了街 道的“ 非线形 ” 的含义 , 意大利的街道地图进行黑白反转 , 结果 , 会发现街道与广场 街道作为两列相邻建筑之间的闭合的三维的表面 , 不仅只

城市记忆触媒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探讨——以南京老城南荷花塘片区为例

城市记忆触媒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探讨——以南京老城南荷花塘片区为例
拟在三块主要记忆片区内打造若干段关键展示段与 节点序列,以微小干预的方式植入相关功能与业态,向 人们叙述各时代老南京本地的故事。
(1)20 世纪 50—80 年代记忆片区段(见图 3)。
20 世纪 50—80 年代记忆片区
清代民国时期记忆片区
图 2 历史记忆触媒片区划分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置入具有年代感的风情电影院、文创体验馆等,连续的 商 业 界 面 重 现 老 南 京 店 面 特 色, 打 造 文 创 业 态 活 力 体 验段。
Abstract Nowadays, the citi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have successively carried 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communities and formed a certain scale, but the exploration on urban memo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old communities are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Actively shaping the public space in the old communities through the catalys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tivate the old communities and to inherit the urban memory by promoting the area with a poin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less communication with the outside, loss of place memory, decline of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 space, etc. in the old southern town of Nanj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rban memory and catalys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haping mode of public space in the Lotus Pond Area of Nanjing. Finally, the strategies for the renewal of public spaces in the old communities are

《传统街区的改造与更新》

《传统街区的改造与更新》

《传统街区的改造与更新》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人们对居住环境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街区的改造与更新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传统街区不仅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

如何将这些历史遗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传统街区焕发新的活力,成为我们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就传统街区的改造与更新的背景、方法、成功案例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传统街区改造与更新的背景传统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和情感。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传统街区面临着老旧、设施落后、交通拥堵等问题。

为了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传统街区进行改造与更新势在必行。

三、传统街区改造与更新的方法1. 保护与修复: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应采取保护与修复措施,保留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这不仅可以传承历史文化,还能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 空间优化:通过对街区空间的优化,提高交通流畅性,减少交通拥堵。

同时,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3. 设施更新:更新老旧的设施,如水电管网、公共卫生间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4. 文化融合:将现代文化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使传统街区更具时代感。

例如,举办文化活动、设立艺术展览等,吸引人们前来参观。

四、成功案例分析以某历史文化名城为例,该城市在传统街区改造与更新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政府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了保护与修复,保留了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其次,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提高了交通流畅性,减少了交通拥堵。

此外,政府还更新了老旧的设施,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在文化融合方面,该城市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这些措施使该城市的传统街区焕发了新的活力,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

五、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在传统街区的改造与更新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一个难题。

过于强调开发可能导致传统风貌的丧失,而过度保护则可能使街区失去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居家养老理念的传统街道更新设计--以南京龙潭老街更新设计为例徐悦【摘要】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econd ZIJIN Award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Contest --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Art design specialized Competition, won the third prize of the occupation group works -- traditional Street Update Desig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Home-Based Care for the Aged. This article updates the old street suitable as the starting point,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update street, aspect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technology, and so do the analysis to explore, utilize updated on the streets were studied to explore the local conditions of street space design.%本文介绍了2015年第二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建筑及环境艺术设计专项竞赛中,获得职业组三等奖的作品——《龙潭老街张奶奶的一天——基于居家养老理念的传统街道更新设计》。

本文以街道适老性更新为切入点,从实施策略、街道更新、建筑设计、生态技术等方面做了分析探讨,对老街更新利用进行了研究,因地制宜地探索街道空间的设计。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2页(P222-223)【关键词】传统街道;居家养老;生态设计;海绵街道【作者】徐悦【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正文语种】中文引言:2015 年第二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建筑及环境艺术设计专项竞赛以“我们的街道”为主题,就街道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街道空间的创新和利用、街道模式的更新与创造,以及街道存在的实际问题等进行探讨,进行专项竞赛。

1 现状研究与背景解读1.1 区位与历史龙潭镇隶属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是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南京古镇,风光秀丽,人杰地灵。

在宋代,又名龙潭铺,是长江古渡、黄天荡的一部分。

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至此,亲自题名“龙安古镇”。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明确了龙潭新城是南京市八大新城之一、十二大产业板块之一,将龙潭定位为长江中下游综合交通物流基地,先进产业主导的滨江生态新城。

规划同时要求保护龙潭老镇整体格局和风貌,重点保护龙潭传统街巷、历史建筑。

设计所选地块为龙潭老街湾河街及湾河后街地区,该区域是龙潭老镇具有特色、保存较好且相对完整的地块,用地面积约11935m2。

1.2 社会背景随着老龄化现象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国老人生存状况堪忧。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数居世界首位,在全球老年人口总量中占五分之一。

预计在2030年我国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而现状大多数“养老院”资源紧张,床位紧张,加上实行以偏概全没有加以细化的病房式服务,让那些生活可以自理、且有一定收入的老年人群在资源上和情感上都无法得到完善的服务。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部分中国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独居或与子女居住在社区。

1.3 现状问题首先,老街居民生活幸福感较低,由于住房拥挤,人均公共活动空间很少,缺少商业服务业设施,居民有一种被遗忘的感觉。

其次,街区内生态环境状况较差,缺乏公共绿地,不能满足居民休息、娱乐活动的需要。

街道生态系统脆弱,没有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第三,历史街区的历史感低,随意搭建的棚户,突兀的80、90年代楼房,年久失修的危房……历史建筑呈现出的是管理缺失的尴尬现实。

2 设计理念与构思通过实地考察与大量问卷调查,本次设计选择历史街道适老性改造为切入点,对历史街道的改造模式提出了发展以家庭为核心,以街道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

以老人的视线、老人的生活习惯、街区的建筑及空间现状为基础,以养老、休闲、娱乐服务为主导,围绕传统街区特色元素,设置养老设施,试图打造老街内生活品质较高的养老居住街区。

2.1 规划策略点:对标志节点空间进行重点打造,例如将废弃面粉厂销售点改为老人文化中心;线:对街道线性开放空间进行整体营造,在沿街立面更新的基础上,鼓励居家商铺模式,使中年老人老有所为,也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家创业,发展地区文化与经济;面:街区整体风貌格局的营造,对街道进行纵向整体更新,打造片区景观。

2.2 设计手法针对不同的现状条件与规划目标,设计采用禁止、疏通、保留、增加、打通等手法。

禁止:规划老街禁止车行,以此营造出良好的步行气氛;疏通:通过增加活动场地来疏通街道,减少步行带来的压力;保留:对一些气氛良好的街道活动与商业空间进行保留;增加:规划在老街街上增加活动空间,增加功能;打通:打通阻断的人行道,使老街更为通畅。

2.3 建筑保护与更新针对现状建筑提出以下保护与更新的方式:1)修缮:针对场地中地域特色传统民居,按照原有立面进行恢复。

按照实用、坚固、美观的原则,保护与强调传统地域元素;2)拆除:对临时建筑进行拆除、整理,整理出院落感,使居住者环境品质变高;3)增加:对不完整的院落增加建筑使院落完整,营造出完整院落生活;4)重组:对属性混乱的重组成新院落形式,是新旧更新延续;5)置换:运用“老瓶换新酒”的方式,对功能进行置换,使之更符合现代的生活,保证了生活的延续。

其中,将废弃面粉厂销售点改造为街区服务中心,利用面包房、茶座等场所提供咨询、医疗保健等多种服务;6)更新:除了内部功能置换,在建筑造型、外立面设计中,采用金属镂空、玻璃体块等新手法,加入新中式的元素;7)重建:针对无人居住的破旧建筑,重建为公共空间,保留场地记忆的基础上,增加室外活动空间。

采用型材、玻璃等新型材料,按照传统尺度,模拟传统纹样,暗示传统构建。

2.4 主题生活空间营造老街的精华在“空”,在于空间与邻里关系,保留并更新设计老街里弥足可贵的院、园、井等公共空间。

以“街”为载体与线索,通过“院”“井”“菜”三个主题空间的营造,使老年人都能健康地享受暮年生活。

1|规划策略、街道策略与建筑策略(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菜园布局图,屋前、屋旁、屋顶上、“屋顶”下的菜园设计(图片来源:作者自绘)3|“井”景观设计(图片来源:作者自绘)4|养老生活现状调查(图片来源:作者自绘)5|总以时间为脉络养老街区景观设计(图片来源:作者自绘)6|总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4.1 院相比于开放式大型户外场所,多个小而精致的院落可以更加丰富老人的街道体验。

亲密的户外空间和亲近的植物种植可以创建一个围合院落空间,营造一种静谧之感。

院落底面——自然铺装、小品、水景、植物、菜园等作为院落基底;院落顶面——利用树木的自然特征,修建花架、绿廊来防止日光暴晒;院落垂直面——建筑物的侧壁可以通过绿化、装饰等营造一种维护或者荫蔽之感。

2.4.2 菜居住在老街里的老人们,渴望在家里就能过上美丽恬静的田园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除了享受收获的满足和喜悦外,更打动人的是那份健康无污染的生活方式。

2.4.3 井井是老街的“眼睛”,保护和利用好水井,不单单只是延续它的功能,更应该通过这些水井,唤醒人们的记忆,传承历史的文脉。

场地以圆形构图元素,烘托井主题。

构筑物设计原型,老街生活物品——筛子。

2.5 基于养老生活习惯的景观设计2.5.1 现状调查2.5.2 与养老生活相契合的景观设计以时间为脉络,以老人的视线、老人的生活习惯、街区的建筑及空间现状为基础,以养老休闲、娱乐服务为主导,围绕传统街区的特色元素,设置养老设施,建成生活品质较高的养老居住街区。

2.6 生态设计设计就地管理街道中的雨水径流,避免了雨水径流直接从下水道流入城市河道。

设计保留优化原街道沟渠,种植湿地植物,转变为雨水花园,通过雨水收集池收集、减缓、净化并渗透街道中的雨水径流。

对于街道线性空间,雨水花园的布置沿线展开。

径流的流向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通过街道固有的坡度、雨水收集池闸口等方式加以引导。

径流过程中,雨水花园能够滞留雨水,延长径流时间,实现有效的雨水下渗。

选用的植物除具备耐湿耐旱的特性外,还应具备滤杂质、吸附有害物质的能力。

2.6.1 自然排水系统传统的排水系统让雨水顺着街道流入收集管道,然后排入河流或湖泊;自然排水系统利用植物保持或增强雨水的渗透,将雨水留住,对地下水进行补充。

2.6.2 透水铺装导致道路不透水的主要在于面层和基层,因此本设计中,面层采用透水性材料,例如透水烧结砖、砂岩、露骨料透水混凝土等,采用透水混凝土为基层,级配碎石为垫层。

2.6.3 雨水花池雨水花池透水模式是将街道原有的排水明沟,做成雨水花池的形式。

通过雨水花池中的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初步的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超出雨水花池渗水能力的雨水再排入城市的雨水管网,以减轻城市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

2.6.4 生态屋顶设计中采用植被屋面、屋顶绿化、太阳能利用等方式营造生态屋顶。

和普通屋顶相比,生态屋顶使房屋显得美观。

生态屋顶还能减少空调电费,为老人们营造舒适的室内温度。

当室外温度高达40摄氏度时,有了生态屋顶的隔热作用,室内温度只有20到25摄氏度。

生态屋顶还能阻隔噪音、美化环境,为街道增添几分大自然的韵味。

3 结语本次设计研究是基于居家养老理念,对传统街道更新设计的一次实践尝试,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的景观设计方式,以时间为脉络,以老人的视线、老人的生活习惯、街区的建筑及空间现状为基础,以养老休闲、娱乐服务为主导,围绕传统街区的特色元素,设置养老设施,建成生活品质较高的养老居住街区。

因此本文希望可以为我国传统街道的保护更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杨·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2].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34[3].徐悦,蒋舒舒.慢铁绿道,定格时光——南京浦口火车站历史空间的当代创新利用设计.建筑与文化NO.132 2015:175—176[4].张恺悌,郭平.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M].北京:屮国社会出版社.2010: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