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朦胧诗及新生代诗
比较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歌的创作

比较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歌的创作毛淑秀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朦胧诗”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朦胧诗在内容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朦胧诗人由于亲眼目睹了“文革”十年的非人道暴行,亲身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仇视和隔膜,所以他们的诗作几乎都把对人道主义的呼唤,作为一个最响亮的主题。
第二,注重对自由人格的追求。
第三,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它批判变态社会,批判封建主义,批判一切邪恶势力。
北岛(生于1949年,原名赵振开)于1979年公开发表的第一首诗《回答》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上述特点。
该诗以两句警句式的诗句置于开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以惊雷般的力量来震撼人心,这是诗人对“文革”十年不合理现实的强烈否定和冷峻批判。
在对当时“世界”一连串的“不相信”的呼喊和抗议之后,诗人将目光重新转向天空,透过“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的现实世界,他看到了“新的转机”。
朦胧诗派及代表诗人简介

朦胧诗派及代表诗人简介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8]北岛原名赵振开,笔名有“艾珊”、“石默”等。
原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北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写诗。
1976年参加“天安门运动”,1979年在《诗刊》发表《回答》,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从此成为当时最有影响,也最受年轻人喜爱的青年诗人之一。
在七八十年代之交,是朦胧诗最引人瞩目的时期,也是北岛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他这时期的创作,最突出地表现出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精神,被看作是这一诗歌流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也是当时最有争议的诗人。
80年代初,他的创作有过一个时期的中断,这与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有关,也与他自己的创作由于观念的变化而方法也有所调整有关。
出版有诗集《北岛诗选》(1986)、《五人诗选》(1986)等。
其中,《北岛诗选》获得中国作协全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
80年代末以后,他一直生活在欧美,并继续编辑文学刊物《今天》,90年代后,在欧美流浪,现居美国。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于福建泉州石码镇,长于厦门市鼓浪屿。
1966年(14岁),因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和在作文中有抒情表现而受到批评。
1969年(17岁)初中未毕业即下乡,到闽西北山区的上杭县插队落户,1971年开始写诗和散文,并得到当时被流放到闽西北山区的福建诗人蔡其矫的指导,其诗也在知青中流传。
讲课课件朦胧诗

一、朦胧诗的出现在“颂歌”“战歌”的匡制下,诗歌创作的主流到了文革十年,已走上了“假、大、空”的绝路,而一些地下的诗歌创作中心在形成,他们写与颂歌不同的“朦胧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洋淀诗群”,由一批北京赴白洋淀下乡插队的知青构成,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同时在福建、四川等也有这样的创作群体。
他们的诗以手抄本形式流传。
后来成为“朦胧诗”主将的北岛、舒婷等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
二、朦胧诗的定义朦胧诗,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文坛广受争议,影响深远的一个诗歌流派。
它以一批成长于文革时期的青年诗人为主力军,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来隐示情思,其诗境朦胧、主题多义,显示出较强的探索性。
又被时人称为“新诗潮”。
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
这些年轻人的写作既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了名利,完全是出自内心的一种真诚与激情,所以他们的诗显现出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完全不同的思想空间。
三、朦胧诗的论争1.1979年,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公刘在《星星》复刊号上发表《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文章对顾城作品中表现的个人情感表示担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公刘用文字表达了他的焦虑)2.1980年,《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该文作者批评新潮诗朦胧、晦涩、难懂,并将这些青年诗人的创作称之为“朦胧体”。
朦胧诗也因此得名。
3.《在新的崛起面前》谢冕将整理的发言,以《在新的崛起面前》为题发表。
他以“历史见证人”的姿态,和对于“五四”的“自由、充满创造精神的繁荣”的想像,来吁请“宽容”:“对于这些`古怪`的诗”主张“听听看看想想不要急于`采取行动`”,“急着出来`引导`”《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孙绍振概括朦胧诗的三个美学原则为:1.不屑于做时代精神的传声筒2.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3.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身的劳动场景《崛起的诗群》------- 徐敬亚文章全面阐述了朦胧诗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美学、思想内涵等。
朦胧诗简介

弃妇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蚁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代表人物的写作特点
舒婷诗中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温情和友 谊的呼唤。
北岛诗中的觉醒者对旧世界的决绝反叛。 顾城对个人梦境的执拗守护。 江河、杨炼将自我与民族历史融为一体的
英雄冲动,经思想界的发掘与阐释,与新 的时代构成了热烈而暧昧的历史想象关系。
朦胧诗的经典语句
北岛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宣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 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朦胧诗人的今天
如今,朦胧诗人各自东西,北岛仍然是重 量级的,却主要改写随笔;顾城惨死异国 他乡;杨炼还在到处漂泊,诗作却已很难 引起兴奋;江河隐姓埋名,离群寡居,与 外界很少来往;只有舒婷一人功成名就, 在诗坛的影响力却与日俱下。其他当时活 跃的朦胧诗人,如今更是不见踪影…
朦胧诗的精神内涵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讲:十七年文艺论争和文艺批判运动一、基本态势:1.17年独特的理论现象2.形成动因和深刻影响:①严峻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式;②革命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影响:①形成60年代的文学共同体,文学一体化,相对集中的文学运作机制②从文艺角度看,有局限性,造成我国五六十年代文学相对单一,审美性、艺术性、娱乐性相对薄弱。
二、建国初几次重要的文艺论争:①批判运动:1951年,对《武训传》批判②1953――1954对红学的批判(俞平伯、胡适)③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事件”、七月诗派)2.几次文艺政策的调整1.1956年的双百方针2.1961到1962几次座谈会对左倾思想的纠正三、对电彬的《武训传》的批判和再解读1.武训其人:早年行乞兴学,向来与官府合流敛财,晚年成为财主2.影片主题:配合新中国文化建设运动,歌颂武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思想批判:①政治视角――借文艺谈政治,反历史唯物论;②审美的立场――审美的超越性,不公允,审美的片面;③真实性问题――对历史不同阐释的合法性问题,作家创作的虚构性权力。
第二讲:建国初的新诗发展方向的选择一、文艺的新方向和五四新诗传统1.文艺新方向:①社会主义时代的革命文艺②一种期约,一种实验(对五四新诗的继承)2.丰厚的遗产:五四新诗传统――体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浪漫、现实、现代)3.建国初政治伦理化批评:①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革命新诗传统――资产阶级反动诗风;②认知的偏差――艺术方法上的差异(社会化情感与个人化抒情);③鲜明的社会政治情感的诗性表达;④诗风相对单一――老诗人的困境和诗歌流派的消失二、十七年诗歌的基本风貌1.时代精神与社会化情感的热烈表达:①颂歌浪潮②时代风格(50年代文学的单纯与天真)2.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白话新诗:①民族化大众化方向②对抗西方现代文化艺术③新民歌运动――反映了大跃进的时代精神、民歌至尊地位制约了艺术多样化的发展第三讲:十七年代表性诗人一、闻捷及《天山牧歌》:1激情的赞歌,牧歌情调; 2.新情诗; 3.叙事和抒情的结合二、政治抒情诗及两大抒情诗人:①作为一种潮流,主导;②政治化审美意识形态的标本:a将政治升华为一种“诗学”;b情感意象的泛化和成规化2.代表性诗人: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贺敬之《白毛女》《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①开重大的社会题材和豪迈的诗风;②战士和诗人的统一:高度本质化的抒情主体;③艺术多样化的追求和现代格律诗的创造第四讲、革命历史题材小说1.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风云再现:①主题:合法性;②纪实性品格和英雄主义;③史诗性;2.警觉历史虚无主义:①8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黑潮(历史的解构与重述;根源和动因);二、代表性作家作品:1.现代战争叙事体;2.革命英烈史传3.革命通俗传奇4.革命史诗三、《青春之歌》简析1.独特的题材意义2.林道静的形象及成长道路:①出走――与封建旧家庭决裂;②婚变――资产阶级个人的决裂;③革命风暴洗礼的自我批判、再造新我3.革命与爱情的双重变奏:①革命与爱情、青春与梦幻同构;②两条线索相矛盾(日常生活戏剧化)第五讲:农业合作题材小说一、新时代革命叙事主题1.重大题材及意义:消灭私有制,构建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
朦胧诗

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寻根文学:产生与八十年代中后期,是迄今为止当代唯一有理论有实践的小说思潮,但它始终没有获得明确的概念和公认的范畴。
它的理论主张体现在韩少功《文学的“根”》及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等理论著作中。
代表作品:1985开先河的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商州系列”;阿城《树王》等等。
寻根文学提倡广义的文化,扩大了当代小说的领域,也使民情风习不再是小说中可有可无的点缀,甚至于成为小说的主题。
寻根即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二民族的根甚至于民族的文化之中,散落在民间。
这种文化寻根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也是“重铸和度亮”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
传统文化的原初精神散失在民间,对民族文化之根的探询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民间的发现过程。
18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有关经典朦胧诗(通用9首)

经典朦胧诗有关经典朦胧诗(通用9首)朦胧诗在艺术维度和精神维度上全然不同于当时的主流诗歌,它大量使用现代派诗歌的手法,它肯定了个体存在的价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经典朦胧诗(通用9首),欢迎阅览。
经典朦胧诗1【蔡其矫】风从山顶摇曳而下撼动树林和原野绿草,粼粼的光波如无数鸟群翩翩飞升。
在天河一般的空气中飘浮有众多的色彩和芬芳,起伏的山坡回环的道路恋人奔跑相迎。
飞扬的头发拍打天空周围流动金色的云,在轩昂的眉宇下是静默无声的深沉的眼神。
花叶发出金黄的光芒把阴影和枝干燃烧,不具形的欢乐无踪无影地来到从心到心经典朦胧诗2【蔡其矫】在现实和梦想之间你是红叶焚烧的山峦是黄昏中交集的悲欢;你是树影,是晚风是归来路上的黑暗。
在现实和梦想之间你是信守约言的鸿雁是路上不预期的遇见;你是欢笑,是光亮是烟花怒放的夜晚。
在现实和梦想之间你是晶莹皎洁的雕像是幸福照临的深沉睡眠;你是芬芳,是花朵是慷慨无私的大自然。
在现实和梦想之间你是来去无踪的怨嗔是阴雨天气的苦苦思念;你是冷月,是远星是神秘莫测的深渊。
经典朦胧诗3【杜运燮】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危险游泳中的细节回忆。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幼叶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呵,河水也象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醉人的香味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吊车的手臂在高空指向远方,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经典朦胧诗4【舒婷】在我微颤的手心里放下一粒珠贝,仿佛大海滴下的鹅黄色的眼泪……当波涛含恨而去,曾在大地雪白的胸前哽咽,它是英雄眼里的颗颗眼泪,也和英雄一样忠实,嫉妒的阳光,终不能把它化成一滴清水;当海浪欢呼而来,大地张开手臂把爱人迎接,它是少女怀中的鲜花玉叶,也和少女的心一样多情,残忍的年月,终不能叫它的花瓣枯萎。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讲朦胧诗派课件

❖ 即使现在读起来,不少朦胧诗人的诗作仍深具魅 力,比如北岛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 一个人”(《宣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 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顾城 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一代人》)、杨炼的“高原如猛虎,焚烧于 激流暴跳的万物的海滨”、“或许召唤只有一 声——/最嘹亮的,恰恰是寂静”(《诺日朗》)、 舒婷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 痛哭一晚”(《神女峰》)等等,当年称得上传 诵一时,在当时思想解放、人性开放的启蒙思潮 和时代背景下领风气之先,自然好评如潮。如今 读来虽然已无当初震撼,但还是不错。有些甚至 可以说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但也有些诗作,不乏 概念化、简单化甚至口号化的痕迹。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讲——朦胧诗派 课件
❖ 。在男权本位的人类社会,女性自古就处于被动和 从属的地位,男性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 要求和改造着女性,派定给她们“贤妻良母孝妇” 的角色,并且打造和删削出一些“永远的女性”,以 此作为妇道妇德的标准和典范,使女性不但认同着 这些规范和界定,而且逐渐将其内化为自我道德律 令。“巫山神女峰”就是这样一个“典范”。在 诗人看来,在悬崖上展览千年,虽然可作为守贞 的典范而为人礼赞,却不能享受生存的快乐,经历 真实的生命过程和情感体验,只能是被风干的一 个虚幻祭品。“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 种基于生命本真的向往和呼唤,是对传统道德训 诫的背叛,也是对被男权文化异化扭曲了的女性 自我的背叛。
❖ 从人们普遍的猎奇心态下对惠安女子的浅表性
的欣赏的背后,看到了世人浅薄。南国家乡的姐
妹的生存处境,普天之下女性的“并未苦难已经
绝迹”的命运,激发诗人“为妇女请命”,抗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讲朦胧诗及新生代诗第十讲新诗潮第一节朦胧诗及其论争一、朦胧诗的崛起及论争1、崛起由地下转为公开的标志是诗刊《今天》的出版2、论争二、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首先~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其次~作为人的觉醒~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表现了新的一代在走出传统人格模式过程中的痛苦蜕变与自我反思~以及完成这一过程的强烈愿望与信念。
第三~价值与信念的重建。
三、朦胧诗的艺术特征: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具体来说~首先~对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的突破~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
其次~打破了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传统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
第三~近似于早期象征主义的艺术方法。
多用象征、暗喻~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受的捕捉等等~都是其典型特征。
四、局限:“朦胧诗”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外建立了一种新的诗歌美学~为打破单调划一的创作规范、拓展诗艺的自内空间开通了道路。
但同时~他们清高的人格理想、冷峻的思想锋芒以及幽隐的艺术语言在当代社会里显露出曲高和寡的贵族化倾向,有的朦胧诗过于追求用语奇特~造成主题晦涩。
另外~他们以之对抗封建意识的人道主义原则~往往终止于道德自我完善而暴露出批判现实的脆弱性。
八十年代中期~“朦胧诗”走入低潮期第二节北岛、舒婷、顾城的诗一、北岛的诗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生于北京。
1969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建筑工人~7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7年出国~现留居欧洲。
1、北岛的诗作从思想内容上看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一个清醒的、孤独的觉醒者的自我描绘与内心表达。
在混乱的、迷惘的年代里~可谓“世人皆醉我独醒”。
《岛》是诗人的一帧自画像。
第二~对正义的坚守、对苦难的坚定承受、对自我理想人格的悲壮颂歌。
《宣告》是英雄主义的写照~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与悲剧挺身承担的勇气。
第三~对时代和历史的深刻反思~悲观主义的态度和深邃的痛感~表现了一个诗人应有的良知、勇气、胆识和魄力~如《古寺》、《一切》等。
从艺术上看~北岛的诗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是黑色的质地与冷峻的风格~用思想消解了情感和情绪。
二是较强的现代主义特征~多运用隐喻、暗示、象征~以及跳跃、切换、变形的手法~语言的冷色调处理、形象的深度设臵与知性内涵的强化等~如《古寺》、《慧星》、《岛》诸诗,三是对具体事件和背景的有意抽取~使形象、事件陌生化、抽象化~并因而富有歧义和弹性的深度~如《雨夜》、《迷途》、《黄昏〃丁家滩》、《你说》诸篇都具有了“多解”性质~它们既可以有除了爱情之外的多种理解~同时又可将每个读者的人生经验代入其中~因之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四是~黄昏、海岸、海浪、沙滩、帆、船、夜、乌鸦、凶手……一类词语构成了一套“北岛式”的冷色调的象征语符系统~并在总体上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语境。
二、舒婷的诗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多种~其中《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
如果说北岛是表达了悲观主义的绝望~舒婷则更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者的特点。
她的诗“忧伤而不绝望~沉郁而不悲观”~充满对价值寻找的渴望。
同时~他的诗不像北岛那样以思想为主~而是以情感表达为主~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在新时期~她是一个最典范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诗人。
舒婷诗作的思想内容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苦难中理想的追寻。
名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代表~这篇作品将个人命运同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唱出了忧伤中的希望和沉重中的信念~充满献身的理想精神。
二是对生命自由人格的坚定追求~对传统道德理性的反思背叛。
《船》是对自由生命的向往~一只与海岸线咫尺相望的小船竟无法属于自由的大海~留下永久的叹息。
三是对人道主义、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着意表现了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友爱、信任、关心、尊重、支持、爱护的渴望~将人性美理想化和诗化~并以此来对现实和历史进行反思~这些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
《风暴过去之后》。
《一代人的呼声》和许多赠答诗都属于这类作品。
舒婷的诗作~有两个明显的艺术特征:一是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舒婷的作品充分表现了女性情感的细腻和温柔~表现出女性心理的曲折和复杂~其中既充满了迷惘~又充满了坚韧,即充满了忧伤~又充满了欢乐,既欲打开倾诉的闸门~又常常犹豫不决。
充满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熔解的秘密。
从“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到“理想使痛苦光辉”~舒婷诗歌再现了整整一代人复杂的心理情绪流程。
这在《四月的黄昏》、《路遇》、《雨别》、《无题》等诗中犹为突出同时~舒婷诗歌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
她早期诗中的抒情形一个全新的抒情形象象明显地带有个人与时代双重复合的情绪特征。
沉迷与苏醒、痛苦与欢欣、浪漫而感伤、勇敢而坚定~凝结为“自我”的情感冲突与对立~其抒情形象既是“迷惘的我”~又是“深思的我”和“沸腾的我”~是一个超越了诗人“自我”的具有普遍概括意义的一代人形象。
二是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抒情特色。
从一个特定角度看~舒婷的诗明显地标志着当代中国诗歌由浪漫主义时代向现代主义时代的过渡。
一方面~她是一个典型的抒情诗人~其情感典雅~追求崇高和优美的品格,同时她又是一个用现代主义~尤其是象征主义手法写作的诗人~用感觉、意象、暗示来说话~较少直率的表露。
具体表现:许多作品对事件和一是其感觉主义色彩~情景不作具体直观的叙述~而用片断的感觉和联想来表现~如《往事二三》、《墙》,二是通过感觉的转化、结构的多变和跳跃~产生扑朔迷离的色彩和意义的扩张与辐如《路遇》:“凤凰树突然倾斜,自行射。
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三个跳跃很大的段落~分别暗示了三个情绪与感觉阶段。
三是同北岛一样~舒婷也创造了一套属于推动了诗歌语言的她自己的象征符号系统~变革~只不过在这些象征意象的特点上更具有温和和优美的色调~而不像北岛那样灰冷。
她的“船”、“帆”、“树”、“花朵”、“黄昏”、“大海”、“星星”等~展示了朦胧诗语言形象丰富、优美、抒情与蕴藉的一面。
代表诗作:《致橡树》、《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三、顾城的诗顾城,1956—1993,~祖籍上海~生长于北京、山东等地。
诗人顾工之子~自幼喜欢诗歌。
80年代初期走上诗坛~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著作有诗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五人诗选》、《黑眼睛》、《墓床》、《海滩和任性的孩子》,与人合著,和小说《英儿》,与雷米合著,等。
顾城的诗较少关注社会历史、而更多地关注于内心。
他的诗常以跳跃的短句、迷离的色彩、喃喃自语的独白~营造一个远离尘世的童话世界。
由于其作品充满大量自然意象和其特有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曾被称为“童话诗人”。
顾城宣称:“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以一个孩子的梦~用“纯银”’一样的声音~去构筑一个“天国”~这个童话世界比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更纯更美。
构筑这个纯净世界的材料~一是未经污染的大自然~二是孩子的心灵和眼睛。
顾城的诗在思想内容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少年时代生活的追怀和自然、生命的咏唱。
如《风偷去了我们的桨》,。
回归自然是顾城思想中重要的部分。
在他的诗里自然万物不但都有生命而且具有各种感管:“一棵树闭着眼睛~,细听周围对自己的评价”,“风在摇着他的叶子,草在结着他的籽,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这是一个童话世界和孩子眼里的大自然。
第二类是以他自己特有的委婉方式反思历史和时代的作品。
《永别了~墓地》抒写诗人站在一片红卫兵墓地上对历史进行的重新思考~没有高声控诉~却表达了一个同龄人对于生命和历史的态度。
《一代人》只有两句~但却集中地表现了年轻一代的生命历程与心灵觉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体现了诗人对于漫长的历史“黑夜”的反思~并在反思之中寻找生命的真谛。
委婉地表现了旧的时代在人们心灵上留下的创伤和阴影~《远和近》堪称是一首代表作。
第三类是顾城作品中最具探索倾向、也最受指责和最多争议的作品。
如《感觉》、《弧线》等。
这些作品强调直觉感受、瞬间印象~用一些并无确定意义的意象来表达这种感受~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与歧义可能。
顾城诗的艺术特征:顾城的诗歌注重意象营造。
他采用的意象常常不是人们习以为常的那些意象~而是与他的生命感受相呼应的新奇意象~能够表达新鲜的感受和体验。
虽然顾城也反思时代历史~但他的时代意识并不十分强烈~他对大自然有着特别的偏爱~不少作品都表达了投入大自然的美妙感受。
,例:,顾城的诗歌想象独特~常常出人意料~在“无理”的情感逻辑中体现出艺术上的妙处~比如《生命幻想曲》。
顾城的诗歌注重表达内在的生命感受~注重艺术上的创新~和其他一些出现于80年代的“朦胧诗”诗人一样~放弃高吼和说教~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探索赋予了新诗以鲜活的艺术生命。
后期顾城~因一味沉入感觉世界~造成了他与社会的隔膜与疏远~人性和心理上的某些扭曲~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代表作品:《一代人》、《远和近》结语:总体而言~北岛、舒婷、顾城等人的诗是同80年代初期以人本主义为价值核心的启蒙主义思潮相联系的~他们的成功~首先是以这一社会思潮为背景和依托的,同时他们也成为这一思潮在诗歌艺术中最优秀的代表~反过来推动了这一思潮的发展。
在艺术和美学的意义上~他们最重要的贡献是恢复、建立、开拓和创造了一整套富有形象特征的诗歌语符系统~使诗歌写作完成了新时期第一次根本的艺术嬗变~即由社会学话语转向了象征艺术话语。
第三节新生代诗一、关于“新生代”诗人群体朦胧诗后新生代是一个异常纷杂的诗歌浪潮~旗号林立~各流派各团体都有自己的理论主张和艺术追求。
但是~透过他们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可以看到众多的流派和社团事实上已由其共同倾向而形成两大板块:新传统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前者更多地向古老的民族文化探求~展示远古的生命状态和生存状态~体现着80年代大陆文学的文化寻根倾向,后者更趋向于平民化与世俗化~展示普通小人物日常的生存状态和感受~具有更明显的前倾态势。
“新生代”诗人的创作演变~大体可以区分出“两个先导”、三个影响较大且较有代表性的诗歌流向和诗人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