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西安钢琴作品《圣婴二十默想》第十乐章《欣喜的圣灵的眼睛》浅析

合集下载

论梅西安钢琴套曲《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中的宗教精神——以作品的第9、第10乐章为例

论梅西安钢琴套曲《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中的宗教精神——以作品的第9、第10乐章为例

论梅西安钢琴套曲《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中的宗教精神——以作品的第9、第10乐章为例
任怡
【期刊名称】《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9)003
【摘要】作为一名天主教徒,奥利维尔·梅西安的创作中总是弥漫着一种对于上帝的虔诚和敬畏.<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是梅西安诸多表达宗教意念的代表作之一.她华丽、新奇又带着些神秘,以大胆的和声、丰富的音色,多变的节奏,富有表情的旋律、鲜明的主题动机以及技巧性的织体著称于世,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诗篇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通过宗教主题和宗教故事,以及富于宗教意义的音乐手段,追求到了一种真诚的音乐,一种涉及一切物象,又不失与神联系的音乐.
【总页数】10页(P62-71)
【作者】任怡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4.3
【相关文献】
1.爱的凝视,崇高的寓意——析梅西安《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终曲之宗教象征 [J], 任怡
2.梅西安《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旋律创作特征初探 [J], 刘华芳
3.浅析梅西安钢琴作品《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 [J], 郝倍
4.浅析梅西安钢琴作品《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 [J], 郝倍;
5.透过梅西安虔诚的目光——钢琴套曲《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 [J], 粱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梅西安的音乐彩虹

梅西安的音乐彩虹

梅西安的音乐彩虹文/ 王竞尧如果说在德彪西之后,谁是最具代表性的20世纪的法国音乐家,梅西安毫无疑问是当之无愧的。

他是一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也培养和造就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如作曲家布列兹(Pierre Boulez)和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皆是出自他门下。

然而当你随手翻开一页梅西安的曲谱,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堆看似毫无规则的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甚至六十四分音符,伴随着被罗列的厚厚的和弦,忽高忽低的配置,看不到主题或动机的发展,更看不到难以预测的旋律线,这样的作品可能会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于是谈起梅西安以及许多20世纪作曲家的作品,大多数人都会感到神秘且难以捉摸,20世纪过去了,然而这个阶段的古典乐却依然被很多人所忽略。

成长于艺文之家的天赋少年梅西安出生于法国东部罗纳河畔的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展现出对于神秘事物与诗歌、剧本的兴趣。

他的父亲皮埃尔·梅西安(Pierre Messiaen)是一位英文老师,曾翻译过莎士比亚的剧作,于是童年的梅西安着迷于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对他来说那就像是神话一般,而这也为他日后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埋下了伏笔,他在宗教中发现,“奇迹事物可说是成百、成千倍增,简直多不胜数”;他的母亲塞西尔·索瓦日(Cécile Sauvage)则是一位诗人,在梅西安出生前,她就预感未降世的胎儿拥有艺术禀赋,于是便以怀孕为主题,写下了二十首诗,并将诗集取名为《萌芽中的灵魂》(L’âme en bourgeon),表达了对梅西安的期许。

梅西安一直以此为荣,曾以此诗创作了管风琴即兴曲。

梅西安说:“这就是为什么,在她还不知道我将成为作曲家的时候,她会说‘我因为某种遥远飘忽的音乐而受苦’的原因。

”童年的梅西安喜欢听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与拉威尔的作品,在他10岁时,他的和声学老师吉翁·德·吉邦(Jehan de Gibon)送给他了一部德彪西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总谱,乐曲中德彪西对于和声的大胆运对年少的梅西安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卡尔海因兹·施托克豪森《钢琴曲XI》的解构美学初探

卡尔海因兹·施托克豪森《钢琴曲XI》的解构美学初探

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卡尔海因兹·施托克豪森《钢琴曲XI》的解构美学初探赵琳娜(上海同济大学,上海 200082)【摘要】卡尔海因兹·施托克豪森①(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2007)受到偶然音乐的影响,并源于个人兴趣喜好,于1956年谱写了这部具有“解构”美学特点的《钢琴曲XI》。

本文通过表现解构意境下奇遇的“偶然”美、非秩序的“无序时间”美,以及解构意境下的质数“11”与理性美,来初探和诠释《钢琴曲XI》从“破”到“立”的解构美学。

【关键词】卡尔海因兹·施托克豪森;解构;《钢琴曲XI》;美学【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一、“解构”美学的一般表现“解构”一词由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De la grammatologie)提出,主张文本内部、自身本体及整体到局部的解构,实现了一种从分解破坏到重新建构、反秩序、反结构组织的理论过程。

在偶然环境音乐中,解构的美学特点尤为明显。

具有“非确定性”“非线性”与“无序时间性”等特点,突破了中心式原则及规则的传统音乐结构。

从非确定性特征来看,当代音乐创作有不少成果例子,例如20世纪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John Cage)的作品《钢琴音乐》(1952),由全音符记谱而成,其时值的演奏长度取决于演奏者自己的控制。

再比如中国当代音乐家谭盾的作品《圆》②(1992)在现场演奏的某些乐曲片段,汇入了指挥家、乐器和听众共同的声音,可见非确定性的音响音色解构了作曲家的自我意识,彰显了“消解主体”的美学特点。

从“非线性”特征看,不仅在乐曲发展的形态走向与技术控制上有所体现,并注重音乐与人文情怀、社会文化、建筑等层面之间的联系。

比如赖利(Reily)的作品《In C》,乐曲中的每个音型可不断重复并由演奏家自己掌握,体现出解构音乐的非连续、非因果性的逻辑思维。

中国钢琴作品的意韵诠释

中国钢琴作品的意韵诠释

中国钢琴作品的意韵诠释作者:武丽娜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16期【摘要】钢琴弹奏是人们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弹奏者要根据钢琴曲的内涵、意境等因素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地将钢琴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所以我们在聆听钢琴演奏会时,当演奏者全身心地投入到钢琴曲的演奏中时,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演奏者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引起大家的共鸣。

本文主要从钢琴曲的意境和内涵两方面来分析作品,其中主要以中国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意境和内涵为例来分析。

【关键词】钢琴作品;内涵;意境当前音乐界可谓是百花齐放,各种形式的音乐盛行。

其中也包括钢琴弹奏。

在钢琴弹奏中,情感正确充分地表达对作品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确保我们在弹奏中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就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来分析。

例如一首钢琴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以及演奏者的文化底蕴、弹奏技能、处理方法等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这首作品的演奏效果。

本文主要是以中国著名的乐曲《夕阳箫鼓》在钢琴弹奏中为例来进行赏析。

主要从《夕阳箫鼓》的内涵和意境上来分析作品,从而以弘扬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概述钢琴作品的范围广阔,主要是指容易被大家接受的耳熟能详的音乐。

根据弹奏方式和旋律特点的不同,以及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分,例如贝多芬的《致艾丽丝》是属于古典音乐的范畴,但它也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音乐之一。

钢琴作品的范围广阔,涵盖了古、今、中、外。

又如钢琴曲中的主力军——爵士乐,在西方众多国家中非常盛行,但在我国起初却是十分冷淡。

所以钢琴作品并不是光靠其流行程度来确定的。

音乐是与人沟通、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声乐艺术是众多音乐类型中的一种。

它包含有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等类别。

所以声乐是极具表现的一种音乐。

与其它音乐一样都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力。

而钢琴弹奏是通过演奏者弹出的声音来塑造音乐形象的。

并通过这种形象的声音将创作者及演奏者自己的二度创作合二为一,才能将作品的情感充分正确地表现出来。

浅析梅西安钢琴作品《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

浅析梅西安钢琴作品《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

梅西 安是 一 个极 其虔 诚 的天 主教徒 , 因而 宗教 性
的音 乐 主题 是 其 音乐 观 的一 个核 心 组成 部 分 , 这部 作
的圣灵 ,第 十 五乐 章 的圣 婴 以及 第 二 十乐 章 的教 堂 :
而 数字 4常与描 绘世 俗 相关 , 如 第 四乐 章 《 圣母 的凝
品 二 十个 乐 章 的标 题 分 别 来 源 于 《 圣经》 里 的经 典 内
视》 中描 写 的圣 母玛 利 亚 以及 第八 乐 章 《 天空 的凝视 》
中描 写鸟 的嬉 闹声 ; 数 字 6象征 创 造 , 如第 六 乐 章《 上 帝 创 造 万物 》 描 绘 上帝 用 六 天 创 造 了世 界 ; 数 字 7则
与受 难相 关, 这在 第七 乐章 描写 十字架 得到 体现 。 全 曲 从圣 父 慈爱 的凝 视 开始 , 贯穿 着 静默 的基调 , 通过 不 同
角度 的凝 视呈 现 出耶稣 与世 界 的复杂 关 系。 在第 六 “ 创
地 体现 出其 中的宗 教 意味 ; 《 转生》 是 指圣 子 借取 人 的 灵 魂 和 肉身 , 降生为人 , “ 童 贞 玛利 亚 ” 即 为圣 母 玛 利 亚, 其感 应 圣灵 而 孕育 了耶稣 。梅西 安 以此 为 素材衍 生 创作 出《 童 贞玛 利亚 的注视 》 与《 童 贞玛 利 亚初 领圣 体》 ; 《 十 字架 的 注视》 中的宗 教 主题 为 耶稣 在 十字架
《 对 圣 婴 耶 稣 的二 十 凝 视 》 创 作 于 1 9 4 4年 3 - 9 月, 由2 0个 相对 独立 且 具有 宗 教性 标题 的乐 章组 成 ,
每个 乐章 均有 阐释 主题 的注释 。“ 二 十凝视 ” 即为马槽

从梅西安的钢琴作品看现代音乐的节奏特点

从梅西安的钢琴作品看现代音乐的节奏特点

从梅西安的钢琴作品看现代音乐的节奏特点摘要:二十世纪音乐与以往的音乐在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及创作手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梅西安作为这其中的代表,在其作品中可以充分的感受到这一时期音乐的主要特点,钢琴作为梅西安音乐的主要创作实验基地,基本上体现出了作曲家的所有创作特点。

本文以对梅西安钢琴作品中代表性节奏的分析与总结,说明现代音乐中的节奏特点。

关键词:现代音乐;节奏;梅西安钢琴作品一、概述二十世纪音乐二十世纪音乐是西方音乐史上的新世纪,众多的艺术思潮不仅使音乐艺术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创作局面,而且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了很大的变化。

从宏观的历史范畴上看,二十世纪音乐构成了区别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音乐时期的本时期独有的风格特征。

从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上看,首先,二十世纪音乐在内容上更多受到本世纪各种哲学、美学、艺术思潮的影响。

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艺术中的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这些哲学,美学和各种艺术思潮高举反理性主义的旗帜,努力从人的各种心理和无意识中,从人类生存条件的现实等各个方面揭示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异化现象及种种感受,使二十世纪音乐在创作上与这些表现内容相联系。

其次,还出现了许多反映现代的自然科学、大工业生产、科学幻想及抽象概念的作品。

二十世纪音乐不仅仅在于音乐内容、题材的与以往不同,主要还在于作品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调式、调性、和声、节奏、配器、旋律、曲式等表现手段,在二十世纪作曲家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如调式调性上追求非传统大、小调以外的各种音阶调式(包括各种人工音阶调式)。

以往调性上的稳定性,在二十世纪的作品中被多调性、无调性、自由使用的12个音所代替。

和声上,传统三度叠置以外的二、四、五度叠置和声、高叠置和声、各种音程结合的可能性形成的不协和和声被广泛运用到音乐创作中,不协和和声的声部进行,打破了传统的和声进行规律。

而节奏,也在二十世纪音乐中显现出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活跃,成为作曲家们所偏爱的表现手段之一。

梅西安《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旋律创作特征初探

梅西安《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旋律创作特征初探

素 , 素歌 创 作 足 一个 断 fi,J新 的过 。
2.呜歌 素材
侮 安 常 常 流 露 出刊’- 儿仃J的 偏 霞 。住 他 看 来 , “马 儿 足 存 J 我 星球 i-.最 仆 大 的 占乐春 ” 。 他 与 摩缪 尔 的 对 哺
… 梅西安著 、连 宪升译 《我的音 乐语 言技巧》 ,第 43页, 台湾 中国音乐书房 1992年版。 转 引自郑 中 《梅西安钢琴作品研 究》 ,第 5O页,北京人 民音 乐出版社 2006年版 。
第 _首 《星 的 凝 }见》 r1 “星 星 与十 字 架 的 土 题 ”也 足 以 “素歌 ”创 作 的 梅 安这 样 解 释 : “找 们将 能 格 件 卜j紊 歌 乐 ,]j风 格 般 的 回 音 。”¨叮 以说

悔 泊 发 的 乐作 伍 传 统 袭 创 作 的 基 础 上.不 断 融 入 新 的
关 键 词 :梅 西安 · 《对 圣 婴耶 稣 的 二 十 凝 视 》 ·旋 律 创 作 特 征
奥利 维 埃 ·梅 西 安 (0Iivier Messiaen)址 _|f 世 法 闻具 f]‘ 影 响 的音 乐 人 师 。他 的 音乐 语 占独 树 一 帜 、g,Jfi-于法 白 成 体 系 ,作 . 甫 有 鲜 lJJJ的 个性 和 独 特 的 占乐 表 现 /J。《对 圣 耶 稣 的 1’凝 视 》创 作 rl94,t年 .是 悔 安 受 到 他 的 学 li伊 乌 ·劳 黑 尔德 高超 演 奏技 巧 的激 发 而 创 作 的 。这 部 铡 琴 山2O首 乐 曲 成 , 集 了悔 _ 凸 安早 期 的 人部 分创 新 技 法 ,是 他 早 jfJj钢 琴 作 品 t_},最成 熟 、最 具 代 表 姻0作 . 。奉 文 将 从 哦 袅 f1f10 样 11:搜 幔 fI ]:-iZ的 让朴 _} I 力 埘 n0旋 刨 作特 逊 仃 冗 。

梅西安的《圣婴的二十默想》第二首中的宗教性体现

梅西安的《圣婴的二十默想》第二首中的宗教性体现

梅西安的《圣婴的二十默想》第二首中的宗教性体现刘子维(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摘要】梅西安的《圣婴二十默想》是继《阿门的幻想》之后的第二本钢琴曲集,笔者在本文中对梅西安《圣婴的而是默想》中的第二首进行了分析。

主要是从作品的结构、调式调性、等方面,并从中深有体会到梅西安音乐中蕴含的宗教性。

【关键词】梅西安;《圣婴之二十默想》;第二首【中图分类号】J641 【文献标识码】A一、作品创作背景奥利沃·梅西安(1908—1992)是 20 世纪西方音乐中最具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之一,20 世纪的作曲家们把他尊称为“现代音乐之父”。

梅西安的《圣婴二十默想》是继《阿门的幻想》之后的第二本钢琴曲集,作于1944年,1945年由洛里奥首演。

二、《圣婴的二十默想》之第二首的音乐本体分析(一)作品分析1.作品结构分析在音乐本体中有一种回旋曲的感觉,以下为乐曲的曲体结构:A B A1B1A结尾1-56-1718-2223-3435-3940-41第二首曲子一共为四十一个小节。

这五个段落由两个主题(“星星与十字架”主题和“钟声和弦主题”)按照A一B一A1一B1一A的结构发展。

A段第3小节到第5小节为和弦的叠置(谱例一最高声部一直都为C音,而最低声部却是半音小二度的下行级进,产生一种纠葛的感觉)谱例一:B段为乐曲的6—17小节,第8小节中左右手声部为相同的旋律在不同的八度中进行(谱例二)。

第一乐句将“星星与十字架”主题完全的呈现出来。

第二乐句出现了全新的材料(谱例二),第三乐句再次完整呈现主题。

第四乐句同样的以出现新材料作为开始,只是第三个音发生了变化,然后接了两个切分附点节奏,最后与第二乐句相同结束在bA上;谱例二:第五乐句一开始的四个音是“星星与十字架”主题前面四个音的倒影逆行,而与之重叠部分第三个音与第四个音,到第六个音的原型是出自“星星与十字架”主题前面四个音。

(谱例三)谱例三:第六乐句与前五句稍微有一些不相同的地方,在音程的材料上加多了三度或纯四度音程,但在旋律上仍然采用仍然是的出现在第二乐句中的新的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西安钢琴作品《圣婴二十默想》第十乐章《欣喜的圣灵的眼睛》浅析作者:于芃芃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13期【摘要】通过对梅西安《圣婴二十默想》中宗教性、旋律性和节奏性的综述以及对第十乐章的作品结构及音乐主题的进一步分析,深入挖掘了这部作品的思想性、旋律性及结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演奏经验谈了独到的演奏拙见。

有助于从理论上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从而进一步提高演奏水平。

【关键詞】梅西安;《圣婴二十默想》;宗教性;作品结构;主题;演奏【中图分类号】J624.1;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引言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及音乐教育家奥利沃·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92)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大师。

他一生共出版了包括歌剧、管弦乐、室内乐等多种体裁形式在内的61部音乐作品,其中14首钢琴作品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梅西安终身信奉天主教,宗教性题材贯穿了他音乐创作的始终。

从1931年开始,梅西安连续在教堂担任了55年管风琴师,并创作了大量宗教性的音乐作品。

《圣婴二十默想》就是他最重要的宗教题材的钢琴独奏作品,创作于1944年,由二十个幅度变化很大、壮丽、新奇的乐章组成。

这套乐曲和声大胆、音色丰富、节奏多变、旋律极富表情,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诗篇之一。

一、《圣婴二十默想》综述梅西安在《圣婴二十默想》的乐谱序言及唱片序言为解读作品提供了直接的参考。

“凝视马槽里的婴儿——主耶稣的众多眼睛,这是对这些眼睛的默想。

那是从难以表现的天主的眼睛,至一层层地重叠的爱的教堂的眼睛,欢乐的圣灵之不可思疑的眼睛或圣母如此温柔的眼睛,然后再是天使们的、博士们的,又非物质性之创造物或者象征性创造物(时间、高度、沉默、星、十字架)的眼睛。

幻想是通过这些眼睛而来的……”[1]可以看出,《圣婴二十默想》表现出梅西安虔诚的宗教观,即天主教信仰。

就连其二十个乐章也都是依据宗教数字暗喻来排列的。

在《圣婴二十默想》的乐谱序言中,梅西安列出了三个主题:上帝主题(Theme of God)、星星与十字架主题(Theme of Star and the Cross)以及和弦主题(Theme of Chords)[2]。

出现在第二、第七乐章中的星星与十字架主题是单声部的“线型主题”,在乐曲中梅西安常以八度重复的形式和多种变奏手法来增强音乐表现力。

这一主题具有双重意义,“星星”象征着基督的诞生,“十字架”则象征着基督的受难,两者的结合,把耶稣的生与死联结在了一起。

上帝主题与和弦主题均是多声部构成的。

上帝主题带有相对固定的节奏形态,在乐曲中多次出现,仅在第一乐章中就出现了十数次,在第五、第六、第十等多个乐章中也都以不同的形态出现。

不同于上帝主题,和弦主题并无固定的节奏形态,四个和弦的顺序时常被打乱,甚至为了将四个和弦减缩为两个而让八个音同时发声。

节奏上也并不拘泥,出现了多种变化。

星星与十字架主题、上帝主题与和弦主题除了各自都蕴含着特定的象征意义之外,还在作品的不同乐章、音乐的不同发展阶段、结构的不同层次上循环往复、相互关联,从而使作品表现出了统一性。

梅西安钢琴音乐创作时期的突出表现是对节奏的应用,他在作品中采用了多种发展技法及音乐节奏素材。

《圣婴二十默想》可以说是梅西安节奏技法的“宝库”。

他在唱片序言中谈到这部作品中有7处应用了希腊节拍、节奏或诗句结构,如第四乐章中对希腊节拍的应用,第十、第十二乐章中对希腊节奏的应用,还有第十四、第十七乐章中对希腊诗句结构的应用等。

在第五乐章中,用到了第88、93、105号沙楞加德瓦整理的塔拉节奏,这三种节奏是梅西安最常用的印度节奏。

在第十三乐章中还用到了第26号印度节奏[1]。

下面仅对《圣婴二十默想》第十乐章《欣喜的圣灵的眼睛》进行一下重点的分析。

二、第十乐章《欣喜的圣灵的眼睛》浅析乐曲的标题来自于梅西安对天主教义的领悟:狂热的舞蹈,圣灵的激昂,令人陶醉的号角声,耶稣为天主带来了真福的喜乐……关于这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梅西安在《对圣婴二十默想的注解》一文中提到,乐曲共包含七个部分:(一)东方舞蹈与素歌般的主题部分(A部、F部)这一乐章从“东方舞蹈与素歌风般的主题”中开始(A部),采用了古老的“Bistropha”与“Tristorpha” ,整段音乐主要在低音区演奏,双手相隔一个八度,16分音符看似自由地分成两个、三个或多个一组,8分音符也不定时地出现,这些都使音乐具有了一种特殊的节奏感——仿佛是对某种经文的唱诵或是某种舞蹈的节奏。

而向下快速的具有匈牙利风格的装饰音,则带来了明显的“东方”风味。

演奏时应把握念诵般的语言节奏,重音、长音等则更像一种语气上的或是舞步上的强调,要注意体现其宗教色彩——更好地体会作曲家那颗虔诚与平素之心,尽量奏得简单直接,而避免太多主观感情和做作的表现。

F部是A部的再现,双手由单音改为相隔四度的双音,左手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作为应和,两手间的距离也扩大了,使音乐更加热烈而有空间感,正如作曲家所指出的,这是钹奏出的声音,用来赞美永恒的上帝。

注意演奏上依然要延续A部的韵律,切勿因为难度的加大而慌乱无章法。

(二)喜乐主题分析(四次出现在B、E、E部和CODA)虽然梅西安没有在唱片及乐谱序言中提到过喜乐主题,但他在乐谱中标示出了主题的名称(Theme de joie),其中在第十乐章中喜乐主题就出现了四次。

[2]第一次出现在B部第34小节,采用无调号记谱形式,通过临时变音记号使主题建立在bE 大调上,以ff的力度奏出从属音bB开始并结束在高八度属音的旋律,在每一个音高上都使用重音记号,打破了节奏本身的强弱关系,另有一个使用随机节奏型的类似鸟鸣的装饰声部。

为更好地强调左手的每一音,应以断奏的方式演奏,每音都应提起手腕,以手臂的重量来弹奏。

右手应奏得明亮而敏捷。

喜乐主题第二次出现在E部132小节,建立在bA大调上,以fff的力度奏出,主题旋律的基本形态保持不变,加厚织体层,增加了主题旋律结束前的三全音跳进。

第三次出现在E部175小节,建立在bB大调上,以fff的力度奏出,是在第二次主题主题呈现的基础上,向上大二度的移位进行。

喜乐主题第四次出现在CODA的第218小节,建立在#F 大调上,以ffff的力度奏出,融和了前面出现的因素。

第一次出现的装饰性因素,第二、三次出现的织体形态。

综合观察这四次喜乐主题的出现,具有“起-展-合”的三部性特点。

下面将喜乐主题四次出现时相关的音乐特征列示如下:对比以上相关数据,通过音域的渐高、力度的增强(ff-fff-ffff),可以看出全曲以喜乐主题为贯穿因素,在整体上逐渐发展的逻辑性布局特点。

从四次喜乐主题出现的情况来看,第二、三次的出現可以看作是主题原型的发展,通过力度的变化、织体层次的加厚以及三全音大跳的加入,使主题原型得以展开。

喜乐主题的第四次出现融和了前三次的特性因素。

但不管怎样,喜乐主题的主旋律始终没有改变,有理由将它的第一次呈现形式认定为主题模式,它是由单旋律组成的线性主题模式。

四次主题的出现,具有“起-展-合”的不同结构功能作用。

(三)猎歌主题(D部)“猎歌”主题来自于梅西安在乐谱上的标注——“如号角一般,如猎歌一般”。

这部分是全曲的中心,也是乐曲的高潮,包含了主题与两次变奏。

这三个部分应弹得情绪越来越热烈,奔腾感亦越来越强烈,仿佛是对世界的热情赞美。

第一部分(60~83小节)“猎歌主题”在左手以合弦的形式出现,右手的伴奏仿佛钟声般清越动耳,应奏得干净、清脆,装饰音的速度也应极快。

每句结尾处双手齐奏的三个和弦要着重强调,速度可略微放慢,之后高音区的“钟声”要在前一个和弦的笼罩之下。

第一变奏(84~107小节)将双手的角色互换,改为右手担任旋律声部,左手的伴奏声部低沉有力,如从地底传来。

作曲家曾经表示,“这里是模仿浪漫派作曲家肖邦及其《前奏曲》中的第24首”[3]。

句尾双手错位模仿的下行和弦,力度由p渐至ff,应有一种从天际坠落的感觉。

第二变奏(108-131小节)双手以交错的方式共同奏出猎歌主题,气势更加恢弘,应奏得通透松弛,极有爆发力,每音都应有一种反弹的力量。

在这一变奏中,旋律愈发棱角分明,柱式合弦的节奏变化,尤其是右手的节奏多在后半拍,使音乐的进行越来越激情澎湃,远处的钟声依然回荡着,附加音的三合弦与高频使用的平行四五度音程,使音乐的进行光彩照人,散发出夺目的光辉[4]。

注释:①梅西安唱片序言(Olivier Messiaen,Integrale de l’oeuvre pour piano,Yvonne Loriod,piano,∑rato,1975).②引自郑中《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27-46,122-133.③Olivier Messiaen,Traite de rythme,de couleur et d’ornithologie].Tome Ⅱ(Vol.Ⅱ).A-lphonse Leduc,Paris,1997. P468.④引自任怡《论梅西安钢琴套曲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中的宗教精神》.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3):69.参考文献[1]梅西安唱片序言(Olivier Messiaen,Integrale de l’oeuvre pour piano,Yvonne Loriod,piano,∑rato,1975).[2]郑中.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3]Olivier Messiaen,Traite de rythme,de couleur et d’ornithologie[M].Tome Ⅱ(Vol.Ⅱ).A-lphonse Leduc,Paris,1997.[4]任怡.论梅西安钢琴套曲《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中的宗教精神[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3).[5]杨立青.真诚、高雅、纯挚——梅西安的音乐语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6]郑中.梅西安的钢琴音乐创作[J].音乐研究,2005(4).[7]牟琳.梅西安与他的《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J].钢琴艺术,2007(1).[8]箫庆瑜.梅湘.《二十个对圣婴耶稣的注视》之研究[M].台北:四章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9]杨立青.信仰、直觉与理念高度统一的世界——谈梅西安的创作思想[J].人民音乐,1988(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