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梅西安音乐创作及其代表作《异国鸟》
简析梅西安音乐创作及其代表作《异国鸟》

情 和 大 自然 。 西 安 是 一个 虔 诚 的天 主教 徒 。 说 :我 梅 他 “ 想 在 音 乐 中表 现 的 最 主 要 的 思 想 就 是 对 天 主教 信 仰 的 忠诚 . 是 最 重要 的 , 这 因为 它 超 于其 他 一 切 之上 。” 于 对
种调式在使用时 , 往往没有主音 。 没有通常 的调性感觉 ,
转 调 很 方便 , 并 不 产 生通 常 那 种 转调 的感 觉 。调 式 各 却
音 不 仅 组成 旋 律 , 且组 成 和声 。 声不 是 功 能 性 的 , 而 和 而
是 色 彩 性 的 。 当不 同 调式 重 叠 产 生 多调 性 时 , 弦实 际 和 上 经 常 被一 种 复杂 的 音 响所 代 替 。
但 不 久被 俘 , 人 集 中 营 。在 德 军集 中营 期 间创 作 了早 关 期 重 要作 品《 日四重奏 》 14 末 。 9 2年 , 被 释放 后 回到 法 他 国 , 巴黎 音 乐 学 院 教授 和 声 课 。 14 在 9 4年 , 版 理 论 著 出
称 的节 奏形 态 、 种 人 为 的节 奏 组 合方 式 等 。 创作 中 , 各 在 他寻求“ 一种 崭 新 而 具有 时代 性 、 独创 性 , 同时 又 能表 现 个 性 特 点 的音 乐 ” 。为此 , 创 作 了 “ 逆 行 节 奏 ” “ 他 非 及 有 限移 位 调式 ” 种 手 法 , 立 了 自己的音 乐 语 言 。 两 建 在这 方 面 , 确 实做 出 了 巨大 的 贡献 。梅 西 安打 破 了传统 的发 他
杜 卡 及 杜普 兰 。1 3 9 1年 , 以优 异 成绩 毕 业 , 绝 了 “ 他 拒 罗
马奖 金 ” 的应 考 比赛 , 自己埋 头研 究作 曲方 法 。此 后 , 他
谈对梅西安及其音乐的初步认识

谈对梅西安及其音乐的初步认识作者:安心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0期摘要:梅西安是法国著名作曲家,管风琴家,被人称为“现代音乐之父”,是现代作曲家中最有独特风格,也是最有影响的一人。
梅西安的音乐没有公开或直接的对历史或现实的重大事件作出反应,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宗教、爱情和大自然。
他自称是一位“作曲家和节奏学家”,打破了传统的发展节奏的方法。
在旋律与和声方面,占中心位置的是他自己发明的“有限移位调式”,他还在德彪西音乐的基础上,借鉴了东方音乐,找到了新的音色,找到了独特的器乐织体所造成的奇异音响。
他在1949年创作的《时值与力度的模式》,从音乐史角度来看,提出了一种新的音乐构思方法,成为50 60 年代影响很大的序列音乐这一流派的出发点。
他的主要作品有《图伦加利拉》,钢琴套曲《百鸟图》,乐队曲《时值与色彩》等。
关键词:梅西安;现代音乐之父;创作特征;序列音乐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15-01梅西安作为现代音乐的大师,对现代音乐起著承前启后的作用,为现代音乐做出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个性明显,以丰富的音响组合和浓郁的色彩著称,他对序列音乐的贡献尤其重大,深深的影响了这一流派以后的发展。
梅西安是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女诗人塞西尔·索瓦热之子,父为法国文学教授,他曾在巴黎音乐学院师从杜卡斯学习作曲和迪普雷学习管风琴,后成为音乐师范学校和圣乐学校教师。
1931年毕业后任巴黎三一教堂管风琴师,1936年创立“青年法兰西”小组。
1940年遭纳粹监禁其中他的作品《时间终结四重奏》就是描写他在集中营的岁月,后被遣返,1942年任音乐学院和声教师。
作为教师,他创造性的分析了德彪西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新维也纳乐派的作品,印度音乐节奏、古希腊的韵律,鸟叫的声音等等。
这些都是他长期研究的心得,超出了当时音乐学院传统的课程范围,他的学生中有一些后来很出名的作曲家如布列兹,斯托克豪森,希纳斯基等。
梅西安的音乐彩虹

梅西安的音乐彩虹文/ 王竞尧如果说在德彪西之后,谁是最具代表性的20世纪的法国音乐家,梅西安毫无疑问是当之无愧的。
他是一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也培养和造就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如作曲家布列兹(Pierre Boulez)和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皆是出自他门下。
然而当你随手翻开一页梅西安的曲谱,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堆看似毫无规则的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甚至六十四分音符,伴随着被罗列的厚厚的和弦,忽高忽低的配置,看不到主题或动机的发展,更看不到难以预测的旋律线,这样的作品可能会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于是谈起梅西安以及许多20世纪作曲家的作品,大多数人都会感到神秘且难以捉摸,20世纪过去了,然而这个阶段的古典乐却依然被很多人所忽略。
成长于艺文之家的天赋少年梅西安出生于法国东部罗纳河畔的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展现出对于神秘事物与诗歌、剧本的兴趣。
他的父亲皮埃尔·梅西安(Pierre Messiaen)是一位英文老师,曾翻译过莎士比亚的剧作,于是童年的梅西安着迷于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对他来说那就像是神话一般,而这也为他日后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埋下了伏笔,他在宗教中发现,“奇迹事物可说是成百、成千倍增,简直多不胜数”;他的母亲塞西尔·索瓦日(Cécile Sauvage)则是一位诗人,在梅西安出生前,她就预感未降世的胎儿拥有艺术禀赋,于是便以怀孕为主题,写下了二十首诗,并将诗集取名为《萌芽中的灵魂》(L’âme en bourgeon),表达了对梅西安的期许。
梅西安一直以此为荣,曾以此诗创作了管风琴即兴曲。
梅西安说:“这就是为什么,在她还不知道我将成为作曲家的时候,她会说‘我因为某种遥远飘忽的音乐而受苦’的原因。
”童年的梅西安喜欢听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与拉威尔的作品,在他10岁时,他的和声学老师吉翁·德·吉邦(Jehan de Gibon)送给他了一部德彪西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总谱,乐曲中德彪西对于和声的大胆运对年少的梅西安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梅西安音乐的色彩——有限移位调式与色彩和弦

摘要奥利维尔·梅西安(OlivierMessiaen),法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管风琴家音乐教育家与鸟类学家。
梅西安的音乐风格无疑是继承了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
他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音乐语言,并不断拓展作曲技法创造出新的和声语言,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梅西安是当代法国具有世界影响的音乐家,他以独特的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在西方音乐的演进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音乐在许多方面都突破于传统。
如他打破传统功能性和声的束缚,他的音乐作品中的和弦、调式、调性、音色、节奏等都成为他表达色彩的工具,突出并强调和声的“色彩性”。
他曾以各种形式表达他对色彩的强烈感受,他具有将声音和色彩相互关联的“通感”,对声音的色彩有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其最具特色的主要核心理论——“有限移位调式”的结构特征与运用方式特点的学习与研究,以及他的音乐材料的核心素材——“色彩和弦”的和弦结构与和弦的具体色彩等的研究,并连同这些理论在其具体音乐作品中的运用,来分析并试图深入挖掘梅西安音乐的“色彩性”。
关键词梅西安;有限移位调式;色彩和弦AbstractOlivier Messiaen(1908一1992 ) is a famous French composer,organist, music theorist, music educator and a “birdman”. The music style of Olivier Messiaen is doubtless carry forward the characteristic of French impressionism music. He was carry forward the good tradition while continually explored the new means of music expression and he was continued to spread the music technique and creating new music language. The music language of Messiaen creates new style, creating skill to have an unique style. Messiaen , as a musician of our times who has the world influence. His unique music and music theory in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music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His music is in many ways a breakthrough in the tradition. For example, he broke the shackles of the traditional functional harmony. His music works in the chords, melody and tonality, timbre, rhythm, expression and so become the color of his tools , highlight and emphasize the harmony of the color of. He forms to express his strong feelings of color, he has interrelated " Synaesthesia " between the sound and color.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hrough the main core of its theory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Modes of Limited Trans positions” and “Colored chords” to analyze and try to dig deeper into Messiaen's color of.KeyWordsMessiaen;Modes of Limited Trans positions;Colored chords西安音乐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专业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浅论梅西安代表作《鸟鸣集》论文

浅论梅西安代表作《鸟鸣集》论文浅论梅西安代表作《鸟鸣集》论文内容摘要:梅西安的作品有很独特的艺术特点,钢琴曲集《鸟鸣集》正是能充分体现他创作特点的一部作品,也是他全部创作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表现出他想正确地为鸟声绘出肖像的想法。
同时作曲家在创作技法上的很多创新使该作品成为20世纪不可多得的佳作。
关键词:梅西安《鸟鸣集》音乐语言特点梅西安ClivierMessiaen(1908—1992)、是法国作曲家,生于法国东南部的阿维尼翁市,1919—1930年就学于巴黎音乐学院,在这期间对鸟鸣产生兴趣。
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如管弦乐曲《鸟的觉醒》《异国之鸟》等起了重要作用。
1931年起任巴黎三一教会管风琴师,1936年起与若利韦、勒絮尔和博德里埃尔一起成立“青年法兰西小组”,1942年后任巴黎音乐学院教师,担任和声学、音乐分析、美学课程。
他从1947年设立音乐分析课程获得年轻音乐家们的推崇,被誉为独特的“高级作曲班”。
1966年,他起任教授,其音乐分析讲座具有国际影响。
他创立了“序列主义”音乐是在20世纪占有重要地位的音乐形式。
钢琴曲集《鸟鸣集》是充分体现他创作特点的一部作品,也是他全部创作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一、作品的表现内容梅西安1956—1958年为钢琴而作了《鸟鸣集》,在此之前,他就花费大量的时间为记录鸟鸣声而多次旅游各地,经常出没于森林山野中,记录鸟叫的声音。
据说他可以辨认出约50种法国不同种类的鸟鸣。
梅西安称创作此作是“想正确地为鸟声绘出肖像”。
《鸟鸣集》全曲共分7卷,13曲作品有:1、阿尔卑斯山;2、黄鹂;3、蓝矶鸫;4、鹟;5、枭;6、林鹨;7、苇滨雀;8、卡兰德莱云雀;9、欧洲莺;10、岩;11、鵀;12、鹟;13、大杓鹬。
这13首作品充分地显示了梅西安对鸟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他甚至认为:“各种鸟类都有独自的审美观点,鸟类歌唱的时候简直都像瓦格纳弋阳,每次唱歌都是在阐明自己的主张……”他认为:“鸟类是生活、运动和快乐的象征。
梅西安:法国作曲家、风琴家及鸟类学家

梅西安:法国作曲家、风琴家及鸟类学家本文导读:他时常远行,因而在作品中融入了多样元素,例如日本音乐、犹他州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的风景以及圣方济各的生活等。
梅西安曾形容,当他听见和音、尤其是根据他的音乐调式所谱出的和声时,会不由自主产生共鸣、联想到色彩(即所谓的联觉现象),进而将这些色彩结合、转化入旋律之中。
有一段时间,他全心投入关于“全序列主义”参数化的实验,因此被后世认定是序列主义领域的革新先锋。
他是首位在管弦乐曲中使用电子琴(即梅西安的马特诺电子琴)的作曲家之一。
法国人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身为“二战”前后的作曲家,也许是战后影响最大的作曲家。
对宗教题材的巨大热情曾在西方现代文化中带起一股不小的热情。
如果纵观梅西安一生的经历,就可以理解梅西安所有的音乐主题——宗教、大自然与爱情——从何而来。
梅西安为诗人塞西尔·索瓦日(Cécile Sauvage)之子,出生在法国阿维尼翁(Avignon),在笃信天主教家庭出生的梅西安是一位虔诚的教徒。
梅西安是从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基础上起步的,他11岁就被父母送进巴黎音乐学院深造,当时德彪西刚刚去世。
他崇拜德彪西,从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始,由此有一个较高的境界。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以吕利的法国音乐传统嫁接梅特林克的神秘主义的结果。
毕业前,1928年他20岁时所作的《圣餐》,篇幅仅6分钟,是管风琴所表现的,一种越来越要向幽深的境界飘去的沉思默想。
1930年1930年他毕业时作成以弦乐表现为主的管弦乐《被遗忘的祭品》,主题还是对圣餐的默想,篇幅变成12分钟,分为“十字架”、“罪恶”与“圣餐”三乐章,中间的“罪恶”表现灵魂坠入深渊,有一种不成熟的冲突,但结尾“圣餐”中的感恩却更显博大。
同年,他担任巴黎三一教堂的管风琴师,任职达40年之久。
1940年1940年,德国闪电般入侵法国,法军在战场上迅速瓦解,梅西安就在败退的法军中,被德军俘虏,运载到纳粹德国的集中营。
谈梅西安的管风琴音乐创作

艺术平台摘要:文章以梅西安的十二部管风琴作品为切入点,首先了解作曲家音乐风格的形成情况,然后从宗教、爱情、大自然“三位一体”的精神内涵中体现梅西安的管风琴音乐创作。
关键词:梅西安管风琴作品音乐创作唐晓博谈梅西安的管风琴音乐创作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92年),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教育家、鸟类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管风琴音乐家,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人物。
出版的音乐作品共有61部,包括管风琴、管弦乐、钢琴、声乐、室内乐、歌剧、电声音乐七大类形式,其中创作出版了管风琴作品12部。
此外还出版两部音乐理论著作:《我的音乐语言技巧》(Technique de mon langage musi-cal)、《节奏、色彩与鸟鸣的理论》(Traitéde rythme,de couleur,et d’ornithologie),它们是梅西安阐述创作技法与创作理念的最重要的著作,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最可靠的理论依据。
1941年梅西安受聘为巴黎音乐学院教授,先后教授和声、作品分析、美学、音乐哲学等课程。
1967年,被选为法国研究院艺术院院士。
1971年因其对人类文化所做的贡献,获得伊拉斯莫斯奖。
一、梅西安音乐风格的形成梅西安在《我的音乐语言技巧》前言中列出了一份影响他和他音乐的人与物的名单,其中包括杜卡(Dukas)、杜普雷(Dupré)、他的家人、莎士比亚、克洛代尔(Claudel)、圣经、鸟、俄国音乐、素歌、印度节奏、多菲内山脉,以及他音乐的阐释者们。
梅西安于1908年出生于法国阿维尼翁。
从某种意义上讲,梅西安的艺术家生涯开始在他出生之前,因为他的母亲塞西尔·索维奇(Céecile Sauvage)在孕育梅西安时作了诗集《灵魂芽》(L'ame en bourgeon),在诗集中谈到了她未来的孩子。
梅西安以此为荣并在他60岁生日时为这些诗录制了一系列的管风琴即兴曲,他还为1991年诗集的再版作了序。
试析梅西安节奏模式对许常惠音乐创作的影响——以三首作品为例

这点或许作 曲家本人未 能察觉 。本文选 择的三首作品分别是 《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 曲 》第二乐章 (9 9 15 定稿) 《 唱曲 :白荻诗五首 》(9 1以及 《 、 清 16 ) 女冠 子 》(9 3。原 因是 :由于三首作品都 16) 是在许常惠 听过梅西安音乐分析课之后 才创作 的 ;其 次 ,它们创 作时间接近 ,因而在 J R∞乏 T _ 一音 乐与 表演 7 l 8 PRo 互 N m — 000 0 RA z N 芝0A 1 ∞ l - 1 与m 芒∞c I EF c _.N 1
J
I I
上例是梅西安本人 的解说 ,其 中a  ̄ aad a a 是R gvrh n 的原 型,b 的逆行 ,c 是a 则将b 中的附点二 分 音符拆 分为三个 四分音 符 ,形成I I 与I 两组 ,这 两组各 自在原 型或逆 行时都不会产生 节奏变 化 ,即不可逆行 节奏 。它们还能按 照两种不 同规律的 比例关 系进行时值 的扩大及 缩小 。值得注
验这个研究成果 ,他采用了四种记谱法 :第一类 取消拍号 ,小节线仅用于标示段落或终止临时
变音记号 ,谱例一 即为这类 记谱法 ;第二类试用于管 弦乐 队,当所有演奏 者演奏相 同节奏时 , 这些节奏将置于常规小节 ,并 配予频繁的拍号变换 ,如 同斯特拉文斯基 《 春之祭 》一样 ;第 三 类记谱法则是在第二类的基 础上采用简短小节来划分 ,同时拍号上只标 出该小节 的拍子长度 , 有需要 的话再加上 “ △” 、 “n ”、 “r 置 1”等符号辅助读谱 ;第四类记谱法则仍然采用传 统记谱法 ,但附加时值严格并人拍子里 ,形成切分 ,造成小节与节奏律动错位 ,但这对演奏者 而言是最容易读谱的一种记谱法 。以上是对梅西安记谱法 的简略说 明 ,详见梅西安 《 我的音乐 语 言的技巧 》 以及郑 中 《 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梅西安音乐创作及其代表作《异国鸟》作者:乾冬冬
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20期
[摘要]梅西安作为引领20世纪法国音乐的先锋音乐创作家、演奏家,他一生致力于研究与众不同的钢琴演奏音响,虔诚地追寻着大自然中最真实、最自然的音乐,并用鸟鸣谱记录下来,其代表作《异国鸟》向我们展示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关键词]梅西安;鸟鸣谱;《异国鸟》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0-0064-02
梅西安1908年出生于法国南部的阿维尼翁城。
父亲是文学教授,母亲是著名女诗人塞西尔·索瓦热。
艺术环境的熏陶使他早年就显示出了很高的音乐天赋。
1919年,11岁的梅西安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著名作曲家杜卡及杜普兰。
1931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拒绝了“罗马奖金”的应考比赛,自己埋头研究作曲方法。
此后,他还与年轻的作曲家若利韦、勒絮尔、博得利埃等于1936年创立了“青年法兰西”小组,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并在音乐师范学校和合唱学校任教。
同时,潜心研究印度音乐与希腊调式和素歌等。
1939年,梅西安应征入伍,但不久被俘,关入集中营。
在德军集中营期间创作了早期重要作品《末日四重奏》。
1942年,他被释放后回到法国,在巴黎音乐学院教授和声课。
1944年,出版理论著作《我的音乐语言技术》,总结了他当时的音乐思想。
1966年,开始任作曲教授。
他的教学成绩卓著,培养出了法国的布莱兹、德国的施托克豪森等一批当代杰出作曲家,对西欧的现代音乐产生了极大影响。
长期而卓有成效的创作及教学活动使他在国际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1968年,梅西安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1971年,又获得西贝柳斯奖。
此外,还荣获过国家功勋奖章及伊拉斯莫斯奖。
70寿辰时,法国还为他举办了“梅西安月”。
梅西安的音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宗教、爱情和大自然。
梅西安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他说:“我想在音乐中表现的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对天主教信仰的忠诚,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它超于其他一切之上。
”对于爱情,他则同其他所有的人一样敏感,并想“借助人类爱情最伟大的传说,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传说”表现出来。
他对大自然的热爱集中陶醉于鸟的歌唱。
梅西安从小就喜欢聆听鸟鸣,18岁时开始出入崇山峻岭,花费大量时间记录鸟叫的声音。
他不仅在法国,还去新卡列多尼亚及美国的大峡谷西部搜集鸟鸣。
他认为“鸟是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音乐家”,它们有各自的审美观点,歌唱时都在阐明自己的观点。
因此,他在研究鸟鸣上做了大量工作,并且用鸟鸣谱写了四部作品:《鸟的苏醒》、《异国鸟》、《百鸟图》以及《花园里的莺》。
梅西安独树一帜的音乐语言首先表现在创造性地使用节奏方面。
他吸收和发展了《春之祭》、印度音乐、佳美兰音乐中独特的节奏手法,经常采用奇数节奏、不对称的节奏形态、各
种人为的节奏组合方式等。
在创作中,他寻求“一种崭新而具有时代性、独创性,同时又能表现个性特点的音乐”。
为此,他创作了“非逆行节奏”及“有限移位调式”两种手法,建立了自己的音乐语言。
在这方面,他确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梅西安打破了传统的发展节奏的方法,不断地增加或减少时值,摆脱节拍的限制,使小节线失去原来的作用。
在旋律与和声方面,占中心位置的是他自己发明的“有限移位调式”,即在八度内,由全音和半音规则交替而形成的各种人工调式。
这种调式在使用时,往往没有主音,没有通常的调性感觉,转调很方便,却并不产生通常那种转调的感觉。
调式各音不仅组成旋律,而且组成和声。
和声不是功能性的,而是色彩性的。
当不同调式重叠产生多调性时,和弦实际上经常被一种复杂的音响所代替。
音色在梅西安的作品中占有特殊地位,他对音色曾经发表过很多言论:某种声音或某几种声音的组合,具有某种颜色;移动一个半音,成了另一种颜色;然后,如回到原来高度,颜色也会复原。
他谈到自己在听或写音乐时,经常会看到各种色彩,心理学上的“通感”现象在他身上体现明显。
《异国鸟》创作于梅西安音乐创作的第三阶段,即1953~1962年,是从鸟叫声音作为创作主要素材的钢琴和声乐曲。
作品采用钢琴、单簧管、木琴及小型乐队,由19个演奏人员演奏。
其中钢琴占据重要地位,在乐曲中有三段短小的华彩乐段及两段长的华彩乐段演奏,因此,似乎可称为一部钢琴协奏曲。
据梅西安自述,《异国鸟》是汇集了世界各地鸟鸣、采用声音拼贴的手法而写成的一部高度色彩化的作品。
这部作品既描绘了各种鸟类的羽色,又表现了它们不同的鸣声。
这里有黄脖子的印度八哥、一身碧绿的绿叶鸟、淡褐色带白条纹的模仿鸟、暗灰色的猫叫鸟、红色的美洲知更鸟等,五光十色,煞是迷人。
它们的鸣声也各具一格、十分动听。
有的只叫单声,有的叽叽喳喳,有的声如号角,有的叫声咪咪,有的声带冷音,有的音似鼓点,有的声如洪钟,喧闹震耳,有的却似银铃,婉转不绝。
梅西安就是运用音、色关联的方法,写成了这部作品。
这部作品共分13个段落:
第一段:引子。
这是一段合奏音乐,主要由八哥与笑鸫的鸣声组成。
第二段:第一华彩乐段。
由钢琴独奏,这是在印度八哥的单声鸣叫和木鸫的爆发性鸣叫的基础上写成的,木鸫的叫声在华彩乐段的结尾处。
第三段:第一重奏段。
这是四种鸟的一个间奏曲。
这四种鸟是绿叶鸟(短笛演奏)、巴尔的摩黄鹂(长笛、双簧管、两支单簧管演奏)、红喙山雀(钟琴)以及加利福尼亚鸫鸟(木琴)。
四者合在一起重唱颇为动听。
第四段:第二华彩乐段。
这是在红鸟鸣声上建立起来的短小的钢琴华彩乐段。
第五段:第二重奏段。
这是四种鸟的间奏曲的延续部分,具有与第一重奏段相同的音色和类似的结构。
第六段:第三华彩段。
这个钢琴华彩乐段仍旧以红鸟的鸣声为基础而写成。
第七、八、九段:全曲的中心全奏段。
这是以白冠笑鸫及普雷里小鸟的鸣声作为主要素材而写成的。
前者出现于全奏段的始末,好似巴罗克协奏曲中的利都奈罗形式一样。
在全奏过程中,不同的鸟鸣交织成一种节奏与旋律素材的复杂网络,所有这些素材都是运用十六分音符为单位来加以统一的。
第七段:引子。
这里出现了可怕而渐强的锣声,这暗示着亚马逊森林上空的雷鸣。
这时,普雷里小鸟发出一种自高处蜿蜒而下的可怕尖叫声。
第八段:巨大的中间合唱段。
各种鸟类以对位的手法进行了大合唱。
大合唱的下面,打击乐运用从各希腊及印度节奏发展出来的四种节奏作为支持。
第九段:小结尾。
这段音乐在音色与结构上都与引子相似,所不同的是素材的处理,同样是一阵渐强的锣声,不过听到的却是普雷里小鸟的四声尖叫。
第十段:第四华彩乐段。
这是全曲中最长的一个华彩乐段,由食米鸟及猫叫鸟的叫声为基础而写成,钢琴几乎用尽了所有的音区,上下翻滚,十分动听。
第十一段:最后的全奏段。
白尾印度鸫担任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的叫声有两大特点:一是两个不连贯节奏的鼓点;一是爆炸性的喇叭声。
第十二段:第五华彩乐段。
这段短小的钢琴华彩乐段又引来了木鸫及红鸟,而木鸫的鸣声在华彩乐段的开始就出现了。
第十三段:尾声。
白冠笑鸫是一种大鸟,生长在喜马拉雅山区,样子十分可怕,叫声响亮而难听,整部作品就在它嘹亮的叫声中结束。
在色彩表现方面,梅西安一直认为音乐的进程是一个音乐转化为色彩的过程。
他确实也费了不少心血来揭示其中的奥秘。
他认为人的不同感官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他说:“我有一种理论:一种声音的组合形成一种颜色——一种混合色或一种单色,但仅是一种颜色。
如果你把他移动半个音,它就会变成另一种颜色;如果移动一个全音,则又成了另一种颜色。
所以,每种声音的组合都有12种颜色,高八度的颜色明亮,低八度的颜色暗淡。
激烈的和声是红色,温和的和弦是蓝
色的,许多二度的结合则成为灰色、黑色。
”他创作的时候即以这种理论为指导,构成他作品中独特的音与色。
但这种纯粹用鸟鸣声组成的音乐,或多或少显得有些单调,为了避免这点,梅西安一直采用音色及结构上的各种对比来加强它的变化及反差。
因此,这部作品十分新颖、深奥,欣赏时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中. 梅西安的钢琴音乐创作[J].音乐研究,2005,(4).
[2]朱亚芬. 20世纪最有影响的法国作曲家——奥利维埃·梅西安[J].钢琴艺术,2005,(4).
[3]丁冰. 梅西安的音乐色彩[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