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自然社会环境概况
佛山的气候特点属于什么

佛山的气候特点属于什么佛山的气候特点属于什么佛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岭南文化分支粤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以及传承地之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佛山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佛山的气候特点佛山年平均气温:22.5℃ ; 年平均最高气温:26℃ ;年平均最低气温:19℃历史最高气温:-℃ 出现在-年 ;历史最高气温:-℃ 出现在-年年平均降量:1314毫米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毗邻广州市,总面积约3848平方公里,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贯穿全境。
佛山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是雨热同季、春湿多阴冷、夏长无酷热、秋冬暖而晴旱。
佛山市年平均气温22℃左右,南部比北部略高一些。
冬季最冷,平均气温在14℃左右,春季气温21℃,夏季最热,平均气温达28℃以上,秋季气温为23℃。
极端最高气温39℃,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
年平均降水量在1620~1690毫米之间,西部和北部丘陵山地因地形抬升作用而稍多。
雨季集中在4~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0%左右。
夏季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秋冬季雨水明显减少。
年平均日照时数1689~1723小时,南多北少,春季多阴雨天气,是日照最少的季节。
佛山的主要气象灾害有热带气旋、暴雨、干旱、强对流、低温阴雨等,秋冬季节的霾和雾相对较多,对人们身体健康和交通有一定的影响。
据气候背景统计分析,亚运会举办期间,佛山历史平均气温19℃左右,最高气温31.4℃,最低气温4.2℃。
平均降水量20毫米,降水概率29%,最大日雨量64.6毫米。
平均相对湿度70%,平均日照时数5.6小时。
东北风出现频率较大,平均风速1.9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米/秒,极大风速可达17.3米/秒。
雷暴、大雾等对亚运会高影响天气出现的可能性也较小。
综合来看,亚运会期间佛山的天气气候条件对比赛项目是有利的。
佛山的地理环境佛山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毗邻港澳,与香港、澳门分别相距231公里和143公里。
佛山概述

佛山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制造业名城,"佛山制造"享誉海内外。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佛山已形成了家用电器、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陶瓷及其他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塑料制品、精细化工及医药、家居用品制造等十大优势行业。
200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2743.49亿元,增长1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8%。
近年来,佛山以建设"现代制造基地"、"产业服务中心"为目标,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重型化、高新化、高端化特征。
2009年,全市完成重工业产值6363.01亿元,增长16.5%,轻重比为1:1.17。
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00亿元,增长2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3家。
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兴起,美国旭明公司、中国建材集团、杜邦光伏发电系统等一批新能源项目落户,广东新光源产业化基地、广东薄膜太阳能产业基地、国家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相继动工建设。
佛山成为国家级电子信息(光电显示)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专业镇和工业园区是佛山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也是佛山产业特色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市共有国家级、省级特色产业基地33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9个,中国产业名都、名镇40个,省级专业镇34个。
目前,佛山正加快建设"3+9"特色产业基地,全力打造"白色家电之都"、"平板液晶显示产业基地"、"陶瓷之都"。
禅城区传奇古镇,创意禅城位于市域中部,佛山市人民政府驻地,全区面积154.0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0.31万,下辖4镇(街道)。
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923.56亿元,增长14.5%。
禅城区是中国重要的陶瓷展销、研发、物流信息中心和陶瓷艺术、陶瓷文化旅游中心。
近年来,禅城区以"优二进三"为主线,大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城市经济和精品经济集聚发展,机械、电子、塑料制品、针织、童装、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稳步发展,无线射频识别(RFID)、光电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佛山市的主要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佛山市的主要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佛山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
佛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23.2°C,自古就是富饶的鱼米之乡。
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属典型的三角洲河网地区。
佛山现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和三水区。
全市总面积379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70.89万人。
一、佛山生态环境现状随着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强,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水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城市饮用水源东平水道、东海水道、西江和顺德水道水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质维持在清洁级水平。
但流经城镇的佛山水道和西南涌等河流的水质较差,不能满足要求。
全市大气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但酸雨问题仍较突出,城市中心区降尘及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
近年来通过落实工业企业的限期达标工作,工业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控制。
主要工业废气排放企业是发电业和水泥业。
(一)水环境质量1、饮用水源。
全市饮用水源地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2、主要江河。
全市主要江河水质基本稳定,东平水道、容桂水道和潭洲水道达到相应水质标准,西江干流、顺德水道、东海水道、平洲水道的粪大肠菌群指标仍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
7条主要江河除粪大肠菌群以外的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Ⅲ类或以上水质标准,且均达到较清洁级或以上水平。
3、城市内河。
2010年桂畔海、大良河、高明河达到相应水质标准,佛山水道、西南涌、大棉涌、水口水道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情况,超标污染物主要为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溶解氧等。
7条城市内河中西南涌、高明河水质保持稳定,佛山水道、大棉涌、桂畔海、大良河、水口水道水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二)大气环境质量1、城市空气质量2010年,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优良(API≤100)天数为35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7.0%。
佛山经济分析报告

佛山经济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旨在对佛山市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佛山市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经济中心,其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报告将从佛山市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佛山市的经济潜力和发展前景。
2. 地理位置佛山市位于广东省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与广州市相邻。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为佛山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佛山市辖区内有众多交通枢纽和港口,使得佛山市成为一个重要的物流中心。
3. 产业结构佛山市的产业结构多元化,主要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
制造业是佛山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涵盖了家电、陶瓷、纺织、电子等多个领域。
服务业也在佛山市的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包括金融、旅游、餐饮等行业。
建筑业在佛山市的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4. 经济增长佛山市的经济增长稳定且持续。
近年来,佛山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GDP增速稳定在6%以上。
制造业的发展是佛山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尤其是家电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和壮大。
此外,服务业的发展也为佛山市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5. 投资环境佛山市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
政府鼓励创新与创业,并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
佛山市的投资环境稳定可靠,法律法规健全,企业可以在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发展壮大。
6. 人才资源佛山市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的聚集。
政府加大了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和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佛山市的人才资源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7. 发展前景佛山市的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佛山市将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经贸合作,拓展市场空间。
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以及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将为佛山市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佛山市的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8. 结论综上所述,佛山市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其发展潜力和前景令人期待。
佛山经济分析报告

佛山经济分析报告1. 引言佛山位于中国广东省,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城市。
本文将对佛山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重点关注佛山的产业结构、人口情况以及经济增长等方面,以期全面了解佛山的经济现状和潜力。
2. 产业结构佛山的产业结构多样化,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等多个领域。
制造业一直是佛山经济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家电、陶瓷和家具等行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同时,佛山也积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旅游和物流等领域。
建筑业也是佛山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佛山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筑业持续蓬勃发展。
3. 人口情况佛山的人口数量在过去几年持续增长。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佛山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800万。
人口增长对佛山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佛山还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特别是高技能人才。
这为佛山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4. 经济增长佛山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根据统计数据,佛山的GDP在过去五年中年均增长率超过7%。
这一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佛山的产业结构优势和人口红利。
佛山的制造业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增长潜力。
5. 投资环境佛山一直致力于提升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企业来佛山投资兴业。
佛山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简化审批程序、优化营商环境等,为投资者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佛山的投资吸引力,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进驻佛山。
6. 持续发展挑战佛山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佛山,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
佛山需要加大环保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同时,人口增长也给佛山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压力,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城市化水平。
7. 结论佛山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产业结构多元化、人口增长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为佛山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然而,佛山也需要面对环境污染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挑战。
通过加大环保力度和增加投资,佛山有望实现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佛山市城市概况

佛山市城市概况佛山位于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地区之一的珠江三角洲腹地,与广州共同构成“广佛都市圈”,是“广佛肇经济圈”、“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版图中处于领先地位。
佛山毗邻港澳,与香港、澳门相距车程均在2小时左右,随着广深高铁、广珠城际轨道的开通,佛港澳形成“1小时交通圈”。
佛山现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和三水区,全市总面积379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35.0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85.61万人。
一、佛山,底蕴深厚的岭南文化名城佛山原名季华乡,“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内塔坡岗挖掘出三尊佛像,以为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华乡为“佛山”,迄今有1388年的城市得名史。
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已十分繁荣。
至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是我国“广货”和“北货”的著名集散地。
清末,佛山得风气之先,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和第一家火柴厂。
〔一〕佛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佛山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广纱中心、岭南成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形成了秋色、“行通济”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佛山是陶艺之乡,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陶瓷柴烧龙窑,薪火相传至今500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
佛山是粤剧之乡,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代称——“红船子弟”和粤剧最早的戏行组织——琼花会馆。
2013年,南海区荣膺“中国曲艺之乡”称号。
佛山是武术之乡,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世界上广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等均发端于佛山,著名武术大师黄飞鸿,咏春宗师梁赞、叶问,影视武打明星李小龙等祖籍及师承亦在佛山,武术海外弟子达2000多万人。
佛山市情况简介

一、佛山市概况佛山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
现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和三水区。
全市总面积379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3.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74.8万人。
港澳同胞80多万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佛山市以先行一步、敢为人先的气魄,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978-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保持年均超17%的速度增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580.28亿元,同比增长12.1%;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36.27亿元,增长16.2%;实际利用外资21.54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31.41亿元;服务密度达到0.62亿元/平方公里,人均服务产品拥有量31469元。
成为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快、投资环境好、综合实力强的城市之一。
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在两岸三地294个城市中,佛山综合竟争力位居第12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以实体经济为主。
实体经济是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佛山的命脉所在。
佛山素有崇文务实的社会氛围,勤劳创业的佛—1 —山人谋实业、做实业、兴实业。
在国际金融海啸中,佛山依靠强大的实体经济,实现了经济率先突围,在金融海啸余波不断、欧债危机再度恶化的今天,佛山正依靠雄厚的实体经济基础加速经济转型步伐。
以制造业为主。
“佛山制造”享誉海内外,已经形成了机械装备、家用电器、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陶瓷建材、纺织服裳、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及医药、家居用品制造等优势行业,汽车及零配件、光电、新医药、新材料、环保等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逐步形成配套能力日趋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
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7396.5亿元,增长18%,其中装备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73.8亿元,增长22.2%,成为佛山第一支柱产业。
以民营经济为主。
民营经济是推动佛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佛山属于什么类型气候

佛山属于什么类型气候1、佛山气候宜居吗一个广东的我告诉你,佛山的居住环境还是比较好的,那里的冬天不会太冷了,夏天了也不会太热,还是比较多人往那边去居住了,我去那边买房也不贵,消费也还好2、佛山气候环境怎么样?佛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西通肇庆,南连江门、中山,北接清远,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
佛山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足,四季如春,自古就是富饶的鱼米之乡。
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贯穿全境,冲积出这片丰饶的大地。
佛山气候,温暖多雨为其气候基本特征,年平均气温在21.2—22.2℃之间。
3、佛山属于什么气候4、广东佛山的气候如何?佛山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
年平均气温22.5℃,1月最冷,平均13.9℃,7月最热,平均29.2℃;年降雨量1681.2毫米(三水1688.7毫米,南海1677.4毫米,顺德1677.6毫米),西部和北部丘陵山地因地形抬升作用而稍多,年平均雨日 146.5天。
雨季集中在4~9月,期间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0%,夏季降水不均,旱涝无定,秋冬雨水明显减少。
日照时数达1629.1小时,作物生长期长。
由于地处低纬,海洋和陆地天气系统均对佛山有明显影响,冬夏季风的交替是佛山季风气候突出的特征:冬春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
冬季的偏北风因极地大陆气团向南伸展而形成的,干燥寒冷;夏季偏南风因热带海洋气团向北扩张所形成的,温暖潮湿。
春季佛山的春季,气温和降水量均处在上升时期,是冷暖天气交替变化的季节,所以不稳定性很大。
从历年的情况来看,佛山的春天常常是阴雨绵绵,寒风料峭,“连绵春雨湿红棉”,这个季节的雨水是“让人欢喜让人愁”,虽然能滋润万物、过滤空气,但也淹没了阳光的踪影,因此春季又是日照最少的季节。
由于缺乏阳光,气温日变化小,总让人感到寒意丝丝透骨。
当然,有的年份也会出现春光明媚的景象,而在某些年份则因为雨季来得迟,可能出现持续性的干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环境概况1自然环境概况1.1地理位置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东邻广州,西接肇庆,南连中山、珠海,北通清远,毗邻港澳,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见图4-1)。
禅城区是佛山市五个行政区之一,是佛山政治、金融、文化、教育、科技、信息和物流中心,为佛山市人民政府驻地,总面积154.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0万人,2006年6月29日,经佛山市人民政府批准,禅城区对辖区街道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由原有的1镇8街道整合为1镇3街道(即南庄镇及石湾镇街道、张槎街道、祖庙街道)。
禅城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境内河流纵横,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特产丰富,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禅城区距广州仅26公里,东南距香港96公里,南距澳门135公里,广珠(海)、广湛(江)公路和广茂铁路横贯境内(见图4-2)。
禅城区位于广东省第三大城市佛山市的中心城区,是佛山市人民政府驻地,为佛山禅城,早在唐宋年间,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至北宋时期,已发展成为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
明清时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被列为全国“四大聚”(北京、佛山、苏州、汉口)之一。
禅城区是粤剧的发源地,拥有被外国朋友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的名胜古迹“祖庙”、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梁园”和凝聚中华武术精髓的“黄飞鸿博物馆”。
图1-1 佛山市地理位置图4.1.2地形地貌佛山市禅城区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属冲积平原,大致呈西北高,东南低。
区内水网密布,鱼塘众多,沟渠纵横,土地肥沃,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以养鱼,种植水稻和经济作物为主,农村生态环境良好,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现今的农业生产方式,仍以养鱼为主,尚有大小鱼塘几千个。
项目所处的地层主要是由素填土;冲击成因的亚粘土、淤泥及淤泥质亚粘土、亚砂土、粉细砂及中砂、残积成因的亚粘土、亚砂土;强风化~微风化泥岩、粉砂质泥岩等组成。
各层简述如下:第一层:素填土,浅黄、灰色,由人工搬运堆积的粘性土、粉细砂等组成,软塑或松散为主,层厚0.00~7.20m不等第二层:亚粘土。
顶板埋深0.00~7.20m,以亚粘土为主,浅黄、灰色,稍有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软塑~可塑;其次为淤泥质亚粘土,深灰色,稍有光滑。
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低,流塑。
层厚0.00~8.40m。
第三层:淤泥及淤泥质亚粘土。
顶板埋深0.60~10.20m,深灰、灰黑色,稍有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流塑,层厚12.80~24.30m。
第四层:亚粘土等。
顶板埋深15.3~26.5m,浅黄、灰色,稍有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软塑~可塑,其次为粉土、粉细砂,灰色,石英质,次园状,颗粒级配差,饱和,松散~稍密,局部中密。
厚层0.00~7.00m。
第五层:残积亚粘土等。
顶板埋深18.20~33.00m,主要为残积亚粘土,局部为残积亚粘土、图1-2 禅城区地理位置图佛山市禅城区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属冲积平原,大致呈西北高,东南低。
区内水网密布,鱼塘众多,沟渠纵横,土地肥沃,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以养鱼,种植水稻和经济作物为主,农村生态环境良好,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现今的农业生产方式,仍以养鱼为主,尚有大小鱼塘几千个。
项目所处的地层主要是由素填土;冲击成因的亚粘土、淤泥及淤泥质亚粘土、亚砂土、粉细砂及中砂、残积成因的亚粘土、亚砂土;强风化~微风化泥岩、粉砂质泥岩等组成。
各层简述如下:第一层:素填土,浅黄、灰色,由人工搬运堆积的粘性土、粉细砂等组成,软塑或松散为主,层厚0.00~7.20m不等第二层:亚粘土。
顶板埋深0.00~7.20m,以亚粘土为主,浅黄、灰色,稍有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软塑~可塑;其次为淤泥质亚粘土,深灰色,稍有光滑。
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低,流塑。
层厚0.00~8.40m。
第三层:淤泥及淤泥质亚粘土。
顶板埋深0.60~10.20m,深灰、灰黑色,稍有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流塑,层厚12.80~24.30m。
第四层:亚粘土等。
顶板埋深15.3~26.5m,浅黄、灰色,稍有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软塑~可塑,其次为粉土、粉细砂,灰色,石英质,次园状,颗粒级配差,饱和,松散~稍密,局部中密。
厚层0.00~7.00m。
第五层:残积亚粘土等。
顶板埋深18.20~33.00m,主要为残积亚粘土,局部为残积亚粘土、残积粉砂、紫红、浅黄、灰、深灰色,由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等风化残积而成,可塑~硬塑,局部坚硬。
厚层0.0~3.50m。
1.3现有土地利用状况1.土地面积现状禅城区全区面积154.68平方公里。
辖一镇三街道,其中,南庄镇土地面积最大,共75.75平方公里,占全区的49.18%。
三个街道中,祖庙街道达到31.6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20.52%;最小的石湾街道也有21.10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13.70%。
2. 建设用地情况禅城区的用地绝大部分已经发展成城镇用地,仅南庄镇北部仍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城镇建设呈现中心扩散式的增长,建设用地以向南发展为主导、向东向西为辅的趋势。
禅城区内部,魁奇路以北的老城区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城市型空间与用地类型,构成城市的现状核心区;张槎街道与南庄镇呈现明显的城镇产业型空间与用地类型。
南庄镇城镇建设主要集中于南部地区,有沿河发展的趋势,与其建陶产业的发展条件有关。
1.4气候特征佛山市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主要气候特点表现为:全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季风明显、夏秋两季常有热带风暴的影响。
据佛山市气象站近年的观测资料表明,佛山市年平均气温为22.7℃,最高气温为36.3℃,最低气温为2.9℃;一年四季中,夏季的平均气温最高,达28.8℃,冬季最低,为14.9℃,春、秋季分别为22.3℃和24.7℃。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07.7小时,秋季和夏季日照时数较多,分别为438.8小时和432.4小时,春季最少,为228.1小时,冬季为308.3小时。
日最大日照时数为11.3小时。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5%,最高为100%,最低可达14%。
春、夏季平均相对湿度较高,分别为81.6%和80.8%。
秋、冬季平均相对湿度较低,分别为70.1%和69.3%。
年平均降雨量为1690.2mm,日最大降水量为279.8mm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夏季最多,达779.7mm,冬季最少,为122.5mm,春、秋季分别为468.3mm 和319.7mm。
蒸发:全年平均蒸发量为1435.3mm,最大可达2755.6mm。
年平均气压为1012.6hpa,最高为1034.2hpa,最低为987.9hpa。
风速:项目所在区全年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和偏南风。
全年静风频率可达9.84%,年平均风速为2.3m/s。
1.5 水文特征佛山水道与东平河相通,主要功能为纳污。
佛山水道西起佛山市区的沙口,流经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的罗村镇、桂城、大沥、盐步、平洲街道办,广州的芳村区,到沙尾桥与平洲水道汇合后流入珠江的后航道,全长约25.5公里。
佛山水道流速不大,一般为0.2~0.6m/s左右,不同断面,不同时刻及不同水期差异很大;流量较小,一般从几立方米/秒至几十立方米/秒。
东平河自沙口至奇槎,全长约18公里,河宽约300~500m,流速和流量随季节差异较大,流速约为0.6~1.1m/s,流量从几十至几百立方米/秒不等。
佛山市河网较为密集,一方面佛山水道是珠江三角洲河网的一部分,属于潮感河流,有涨潮和退潮现象。
受潮汐现象影响,河水往返于佛山和广州之间,未能很顺畅的流入大海,容易造成污染物的积累,同时也造成佛山和广州污水的相互影响。
另一方面佛山水道枯水期水量太少,进一步削弱了其环境容量,加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携带的污染物的大量排入,水中的溶解氧不断被消耗,导致河水发黑发臭。
佛山水道河宽20~60m,水深1.5~6m。
河面狭窄,河道弯曲,河底淤浅。
佛山水道出口处原有石肯水闸改建为单向闸后,水闸门只在涨潮时打开,让东平水道较清洁的水流入佛山水道。
退潮时水闸关闭,防止佛山水道受污染水体通过石肯水闸退出东平水道。
在水闸的作用下佛山水道内的水体反向流入汾江河,从而形成人为控制的单向流感潮河段。
2社会环境概况1. 综合:经济总量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683.84亿元,比上年增长19.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49亿元,增长15.3%;第二产业增加值400.42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282.93亿元,增长20.0%。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5.1%,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9.6%,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1.4%,金融业增长6.8%,房地产业增长14.2%,其他服务业增长24.0%。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1:58.5:41.4。
人均生产总值达70390元(按年终汇率折算为9629美元),增长18.0%。
全区能源消费总量49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1.3%。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26146元/人,比上年增长23.3%(劳动生产率按从业人口计算)。
税收总额108.83亿元,增长17.2%(不含海关代征及免抵调库的税收总额88.24亿元,增长19.2%),占生产总值比重15.9%。
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3.31亿元。
1-11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6.8%,比上年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
其中利润总额49.84亿元,增长63.0%。
消费价格保持平稳。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3.7%,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4%,消费品价格上涨4.2%。
分类别看,食品类上涨9.0%,居住类上涨4.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4.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4%,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1%,衣着类下降5.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2%,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2%。
就业形势良好。
年末全区从业人员54.21万人,比上年末下降1.2%。
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0.57万人,减少0.21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1.10万人,增加0.61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2.54万人,减少1.05万人。
全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3.26万个,增长5.0%;安置城乡失业人员就业1.48万人,下降12.0%。
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就业1.37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0.1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5%,比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
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全年破获各类刑事案件6995起,比上年提高4.0%;破获经济案件111起,增长0.9%,挽回经济损失3042.46万元,增长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