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存在的独特意义

合集下载

水墨在中国文化的意义

水墨在中国文化的意义

水墨在中国文化的意义
水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水墨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传达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和哲学思想。

首先,水墨画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喜爱用水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水墨画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绘画传统,经过漫长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不仅是一种绘画技法,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次,水墨画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

水墨画追求的是意境和气韵的表达,强调以简约的线条和墨色来表现事物的形态和精神。

它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虚实相生、虚实相间的美感。

水墨画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塑造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和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此外,水墨画也承载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水墨画强调的是意境和境界的表达,追求的是超越形态的精神境界。

它通过墨色的运用和线条的表现,传达了中国人对于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思考。

水墨画中常常出现的山水、花鸟等元素,寓意着中国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总之,水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绘画技法,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水墨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传达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和哲学思想。

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中国画艺术展

中国画艺术展

中国画艺术展中国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画艺术展是展示中国画作品的一个重要平台,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中国画的魅力与内涵。

本文将介绍中国画艺术展的意义、展览特点以及对观众的启发与影响。

一、中国画艺术展的意义中国画艺术展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画的传统与精髓,并推动中国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通过展览,人们可以全面了解中国画的历史渊源、表现特点和技法风格,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

艺术展还是交流与对话的平台,能够促进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机遇。

二、中国画艺术展的展览特点1. 多样的主题与题材:中国画艺术展涵盖广泛的主题和题材,如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

每个展览都有其独特的主题,以展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中国画作品。

2. 丰富的艺术形式:中国画艺术展以传统的纸本绘画为主,同时也涵盖了绢本、轴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

展览中还可能包括一些现代艺术的表现方式,如水墨写意、写生、写情等。

3. 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中国画艺术展是中国画家展示个人才华和创作成果的重要场所。

展览中的作品可能是著名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也有新锐艺术家的创新实践,向观众展现中国画艺术的多样性和传承发展。

4. 展品的布局与观赏体验:在中国画艺术展中,展品的布局与陈列对观众的观赏体验起着重要作用。

艺术家和策展人通过合理的布局和造型设计,创造出独特的展览氛围,使观众更好地欣赏中国画作品。

三、中国画艺术展对观众的启发与影响1. 传递文化与情感体验:中国画艺术展通过展示丰富多样的中国画作品,向观众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追求。

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够体验到艺术家对自然、生活以及人文情感的表达与追求。

2. 拓宽艺术视野与审美观念:中国画艺术展是观众了解和认识不同艺术形式与创作风格的机会。

观众通过观赏展品,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和创作理念,从而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和审美观念。

中国画的吉祥象征发展浅探

中国画的吉祥象征发展浅探

中国画的吉祥象征发展浅探(解真)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一个很大部分是有表达吉祥寓言的象征。

题材上多是采用人物、动植物或变形文字等象征性图案,表达趋吉辟邪的愿望。

这种象征语言的使用主要是在民间绘画中存在,直到近代才开始进行主流绘画。

从目前可见实物资料看,绘画的产生就是带用辟邪和祈福的象征含义。

如我国早期先民绘制在陶器上的鱼纹、蛙纹等,是生殖崇拜的产物,其意义也就是祈求拥有更强的生育能力。

秦汉时期出现画在门上的门神画——“神荼”和“郁垒”,则带有辟邪的功能。

后期门神的形象多变,有天神力士、也有名臣猛将,包括后来广受喜爱的“钟魁”。

另外,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帛画,其内容也大多是为死者祈福而作。

六朝以降,由于宗教的兴起,以祈福为内容的绘画逐渐繁盛,最有代表性的是“水陆画”和“经变图”。

其内容也大多是祈求天地神佛降吉赐福之意。

宋代随着经济的繁荣,绘画不再是统治阶层和僧侣阶层的专享之物,而成为普通黎民百姓喜闻乐见的商品。

此时兴起的“纸画”,也就是“年画”的前身,在旧有的宗教人物故事题材之外,增添了许多民俗化内容,如劝诫警励的戏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世俗生产生活等内容,以更加世俗化的手法来表达趋吉避区的祈福愿望。

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也使各种绘画制品更加普及,由于批量印刷的需要,各种内容和图案变得程式化,趋向符号化。

明清是年画的繁荣时期,在表现手法上出现了明显的符号化特征。

即以特定的事物,象征一个特定的概念,以此来达到祈福的目的。

如现在已经耳熟能详的牡丹象征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并蒂莲象征婚姻美满、竹子象征节节升高等等。

同时,也开始运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吉祥的寓意,比如画戟、罄、鱼和一个胖娃娃,以象征“吉庆有余”,画马、蜂、猴,象征“马上封侯”等。

但这些吉祥祈福的象征手法长期以来只是在民间绘画中得到发展,大多时候是存在于年画、壁画以及各种器物装饰中,因其浅白热闹,不符合传统士人阶层的品味,做为绘画正统的院画和文人画很少采用这种象征手法,只是画工所为,一直被排斥在主流绘画之外。

浅论中国画在群众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浅论中国画在群众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有着重要意 义。

6 — 7


通 过学习中国画能更深入具体地了解 我国悠久 的历史 。
中国画有着悠久 的历史和优 良的传统 ,在世界美 术领域 中 自成体系 ,独树一帜 。它是我国传统文化 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 的宝贵财富 ,蕴涵着深厚民族文化 的底蕴 ,是 中华 民族历史积淀的智慧结 晶。中国
画是世界上思想含 量、文化含量 、艺术含量最大的画种,包含大量 的历史 、科学 、文化信 息。学习中国画可 以了解大量 的历史知识 ,如对东晋顾恺之 《 洛神赋图卷 》、唐代 阎立本 的 《 历代帝王图》、张萱 《 国夫人 虢 春游 图》和 张泽端 《 明上河 图》等等大量的经典绘画的品读 、研读 、临 习,可使学员加深对 中华文 明的喜 清
爱情感 。
二、通 过学习中国画能更多地了解 传统 文化的思想精华和诗情画意。
中国历代画家对儒释道文化 的理解很深 ,有不少是传统文化大 家。好 的中国画不仅传达一种画法 ,还包
括传播文化之 “ ”,即一种世界观 ,饱含哲学思想 。顾恺之 的 《 道 女史筑 图》告诉人们做人 的操行标准 ;宋 画 《 折槛图》教导人们如何忠贞纳谏 ,传达 了儒家忠君报 国的思想 ;而 中国的文人 山水花鸟画则蕴 含深刻 的 道家思想。代表 中国民族文化 的中国画具有 “ 诗、书、画 ”等中国民族文化特征 ,这是 中国画的根本 ,其最 高境界就是诗情 画意。从某种意义上说 ,诗情画意是灵动的、是 “ 有生命 的”和不朽的 ,其根植于喜爱中国
众最为喜 爱的,也是文化馆艺术培训教学的一 门重要 的课 程。代表 中国民族 文化 的中国画具
有 “ 、书、画”等 中华民族 文化特征 , 诗
在群 众艺术培训教 学中,通过学 习中国画,通 过 “ 诗情 画意” 的熏陶,能使 广大群众更

丹青的文化意义

丹青的文化意义

丹青的文化意义
“丹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关于丹青文化意义的解释:
1. 艺术表达:丹青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别称,指的是使用丹青(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来进行绘画。

丹青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

2. 传统文化的象征:丹青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3. 精神追求:丹青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的体现。

画家通过丹青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人生观,传递着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4. 文化传承与创新:丹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和创新的使命。

它不仅继承了古代绘画的技法和精神,还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为中国绘画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5. 审美教育:丹青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欣赏和学习丹青作品,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丰富精神生活。

丹青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象征意义与内涵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象征意义与内涵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象征意义与内涵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形式丰富多样。

其中,许多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表现,更承载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内涵。

这些艺术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绘画、音乐、戏曲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象征意义与内涵。

绘画和书法中国绘画和书法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被视为江山如此美妙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拥有非凡的象征意义。

一副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往往不仅仅是表现山川河流,更表达着人们对天地和人类的思考。

从“山水”、“枯山水”、“水墨画”、“诗画”,再到“花鸟虫鱼”等类型,每一种都在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现想象中的世界,攀摩出宇宙永恒的本质和价值。

例如,山水画中的“山”,不仅代表着地理环境,还意味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如孤独、高傲、坚韧、奋斗、卓越、刚强等。

同样的,书法也包含着很多文化内蕴。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形成了特有的“金石篆书”,“隶、楷、行、草”四大体系。

每一种体系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

例如,“隶书”是由秦人整合所用各时期错综不同的字体形成,通过阴阳刚柔交合的创造性形式,表达出政治下的包容和宽大,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偏安一方”的本质;而“行书”则明快简洁,有顿且的力度和情感,传达了文人的自由和文化艺术的独立精神。

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以传承和表达某种文化、历史、思想和心态为主要目的的音乐,在结构、旋律、意境等方面都有严格和独特的要求。

在中国音乐中,“宫、商、角、徵、羽”,“五音”、“八调”等概念被广泛使用,并且每一个音符、每一首曲子都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和内涵。

比如说,“宫调”在语文里可以代表正统、起头、开端等意义,而在音乐里,宫呈现出秩序和稳定感,象征这个世界的根基、稳定和正义;而“商调”则充满了欢快和喜悦的气氛,象征幸福和顺利。

这些内涵相当丰富而又微妙,需要通过多年的练习和学习才能领悟其中的真正含义。

戏曲中国传统戏曲被誉为“中国曲艺”的瑰宝,是中国表现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其象征意义和内涵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加广泛和深刻。

元朝宫廷绘画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元朝宫廷绘画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元朝宫廷绘画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是中华文明历史中一个最为短暂和动荡的朝代。

在元朝时期,宫廷绘画曾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辉煌时期,而元朝宫廷绘画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也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一、元朝宫廷绘画的特点1.艺术风格多元化元朝时期,由于铁木真带领的蒙古人族群的入侵,使得大量的外族文化涌入了中国。

宫廷画家们在这种文化交流的背景下,逐渐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艺术风格。

这种艺术风格能够吸收并融合不同文化的艺术特点,打破了汉唐时期固化的艺术传统,同时也为后来的明清时期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2.表现手法技法丰富元代宫廷绘画的表现手法非常丰富。

画家们经常运用鼻墨、细毛笔等细致繁琐的技法,以梦幻般的效果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和人物形象。

这种表现手法在历史上是非常独特的,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

3.注重人物造型的个性化元朝宫廷绘画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

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五官,各自具有特点。

画家们注重人物的精神气质,通过形象的描绘表达人物的个性特征。

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独特,展现了元代宫廷绘画的高超技艺。

二、元朝宫廷绘画的历史意义1.展现出多元文化的交融元代时期,蒙古族的入侵和统治,使得宫廷绘画处于一个多元文化的交融期。

宫廷画家们在不断吸收汉文化、蒙古文化、西域文化等多种文明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元代宫廷绘画独特的多元文化风格。

这种风格深刻的表现出了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交融。

2.开创了中国画的新风格元代宫廷绘画以其丰富多彩的画风和表现手法著称于世。

它不仅既有唐人的洒脱风韵,也有宋人的细腻表现,还蕴含蒙古人的豪爽与奔放。

这种全新的画风和表现手法,为中国画的发展创造了先河,对后来明清时期的中国画有着深远的影响。

3.保存了许多历史文化珍品元代宫廷绘画题材非常广泛,很多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作品保存至今,成为对后人认识元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和珍品,同时也让人们更深入的了解了中国画的历史发展。

中国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画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绘画艺术,更是民族
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首先,中国画的创作理念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物我无间的人文精神,这种思想也贯穿于中国画的创作中。

中国画强调对自然的感悟和表达,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达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的理念。

其次,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画注重笔墨的运用,强调笔墨的力度、节奏和气韵,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对美学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中国画的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也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外,中国画还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价值观。

中国画中常常描绘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这些题材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例如,山水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花鸟画则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

中国画中的许多经典作品也反映了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和人文精神,如《孔子像》、《孟母三迁》等作品。

总之,中国画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画的创作理念、表现形式和题材都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同时也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

通过研究和学习中国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存在的独特意义中国画存在的独特意义——兼论二十世纪以来对中国画的误读1840 年以来,西风东渐,国学式微,国力逐渐贫弱,一些有识之士看到国家贫弱,便开始到西方去寻求真理,寻求救国救民的办法。

找到了两把钥匙:科学和民主。

科学和民主最优秀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把这个思想带进中国。

一百年来,中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1840年以后到五四运动前夕,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等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百多年过去了,五四运动过去了将近90 年,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发现一个问题:传统文化为什么会趋向断裂?国学为什么会式微?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西化了,我们的观念已经西化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已经或正在主宰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穿的衣服、我们住的房子、我们从生活习惯到思维习惯都在西化。

我们的孩子把头发染了,习惯于麦当劳,从小就要接受英文课,否则考不上中学、大学更读不了博士。

英语不好,中国画画得再好,进不了美院。

想取得中国画的博士学位吗?必须要学英文,这是今天的基本国情。

我们用不着再教育大家,如何重视西方,好好向西方学习,用不着这样大声疾呼了。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如何继承?这是中国画当下的大背景。

有一句话叫做多元状态下的中国画,这是一个客观存在,它确实是多元的。

比如中西融合的,彩墨堆积的,或干脆是纯颜色的。

搞水墨实验的,把水墨和材料跟行为方式结合到一起变成一种综合艺术状态的,这种现象已经非常的普遍,如果都被归入了中国画。

这就有一个问题,这些画与传统还有关系吗?我们要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还不只儒家学说,还包括道和释。

佛家的思想还包括禅宗的学说。

儒道释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似乎离我们很远了。

在我们的教材里,我们传统文化部分所占的比例非常有限,传统文化思想的延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所以,十六大时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和谐作为文化主张,不是西方的,是中国的。

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和与自己心灵的和谐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精神。

十六大提出了振兴民族文化,因为有了断裂才要振兴,有了衰微才需要振兴。

实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有一个弘扬的过程。

弘扬过程的责任主体是谁呢?就是我们在座的各位,是一切对中国文化有责任感的人。

在20 世纪的美术史著述中,由于时代局限有一些误区,1840 年以后的西学东渐造成用西方的认知框架来看待中国文化。

由于角度错误,结论往往是错的。

以庸俗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待艺术规律所下的结论也是错误的,而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对待中国美术史仍然是违背艺术规律,不可能作出正确结论。

重新思考中国美术史问题,思考中国画问题应是以正确的观点和正确的文化立场做学问的出发点。

二十世纪美术史著作中需要澄清的问题有这么几个部分:首先,元、明、清绘画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颓势,这其中不断有新的高峰出现,形成了宋以后的辉煌。

中国画按自身的艺术规律始终在发展。

1917 年改良派的领袖康有为提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也”,他这样写道:“中国画至国潮衰败极也,其精均益无文化人者。

其余二三名宿摹写四王,二石(石涛、石溪)之糟粕味同嚼蜡。

其不能传后,亦于今日欧美日尽剩其可为哉。

”“概以四王二石稍存元人一笔,亦非唐宋正宗。

比之宋人,亦同鄙下。

唯恽蒋(恽南田、蒋廷锡)二男,略有古人意,其余则为一丘之貉无可取处。

郎世宁乃出西法。

他日当有合中西而成大家者。

”“中西融合”论的发端大概源于此。

清代初期,郎世宁到中国的时候带着他的画和一批古典主义油画给康熙皇帝看,康熙和当时的中国画家们并不以为然,宫廷画家邹一桂被康熙请来评论,问他到底画得好不好,邹一桂说:“虽工亦匠,不入画品。

”匠气向来是中国绘画的大忌,欧洲古典主义油画虽不崇尚匠但强调逼真地再现。

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可以取代相机。

所以,后来有中国画家提出“不与照相机争功”。

康有为又说:“如仍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因遂灭绝之。

而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岂在今乎?吾嗣望之。

”此后,陈独秀认为“对于画学正宗倪云林、黄公望、文征明、沈周、四王及南宗系列的画家,像这样的社会上盲目崇拜的偶像若不打倒,实在是输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最大障碍。

”他写了一篇文章叫《美术革命》,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说到“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四王)画的命。

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

中国画在南北宋及元初时代,那临摹、刻画人物、画禽兽楼台花木的功夫还有点和写实主义相近,自从学士派和文人专重写意,不尚肖物这种风气初倡于元末的倪云林和黄公望,再倡于明代的文征明和沈周。

到了清朝的四王更加变本加厉,人家说王石谷的画是中国画集大成者,我说王石谷的画是倪黄文沈一派中国恶画的总结束。

”康有为鼓吹郎世宁,而陈独秀说中国画不能不采用西方国家的写实精神,陈独秀更激进到主张废除汉字,他认为汉字是东西方交流最大的障碍。

如果真照他的主张办,中国文化也真就结束了。

历史不是以个人意志转移的。

据闻最近有韩国学者向政府建议要求恢复汉字。

为什么呢?因为韩国所有的历史都是方块字写成的,这一代的学生没法读懂古籍。

日本也有类似的情况,汉字文化影响着东亚的一些国家。

在清代中期,中国还是世界上的强国,由于西方有了工业革命,有了坚甲利舰,然后就有了扩张和掠夺,他们国力增强后,文化开始输出。

而我们的国家当时处于弱势地位,在强势文化面前,艺术观念也一同随同泊来,许多观点一直影响到今天。

可以思考一下,许多观念是对还是不对?或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

陈独秀和康有为都没有看到黄宾虹和齐白石。

他们说这话的时候没有黄宾虹,没有齐白石,没有傅抱石,没有李可染,没有林风眠,没有刘海粟、潘天寿这些人。

中国画艺术上的辉煌,即使他们在,如何看,也不可知。

吴昌硕成为气候是上世纪初叶以后的事情,他深深地影响到齐白石。

世纪初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极端的理论对中国画的消极影响非常大。

鲁迅就说过这样一段话,“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姓轩辕,千秋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部踏倒在地。

”甚至鲁迅推荐给青年必读书这篇文章里建议少读甚至不读中国的书。

当时真是激进得不可思议。

可以说激进思潮一直左右了20 世纪很长一段历史,以致于后来发展到怎么左都不为过。

“反传统”几乎是整个20 世纪的传统。

徐悲鸿的文章更给了中国传统绘画致命的一击。

他对南北宗论深恶痛绝,称“董其昌、陈继儒才艺平平,吾尤恨董其昌断送中国画二百年历史,罪大恶极。

”他认为欲救目前之弊,“必采用欧洲之写实主义。

尤其强调要以素描为基础。

”他这种对中国画的改造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对中国画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

因为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画的造型观。

当然徐悲鸿也没有否认黄宾虹和齐白石的高度,他很敬重他们,深知他们的贡献。

但他的中国画理论尤其是造型观念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并形成负面影响。

徐悲鸿写这个话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留学回国,而黄宾虹和齐白石成气候是40 年代以后,最后的十年二十年才成就了黄宾虹和齐白石的高峰。

持这种理论还有蔡元培,当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进步主张,但他又说“今吾辈学画,当用研究科学之方法贯注之。

”徐悲鸿继续着他的观点说到“中国画学颓败至今已极也,凡世界文明已无退惑。

读中国画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比三百年前退五百步,比一千年前退八百步,民族之不振可叹也夫。

”康有为、陈独秀等政治家的观点不能不放在当时政治变革的大环境下去认识,因为他们毕竟是政治家,对中国画学的认知有偏颇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一批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持这种观点影响就大了。

在很长一段时期对中国画的研究和教学起了相当大的负面作用。

事实不像他们说的那样糟,他们无视黄宾虹和齐白石的高度,无视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刘海粟的存在,无视吴昌硕等等一大批二十世纪中仍按中国画传统正脉往前推进的画家,这就是美术史的局限。

正本清源这个提法很好,对二十世纪的问题的确要正本清源。

可喜的是,当代一批年轻画家正从历史局限中下头,正续接传统正脉,推进笔墨艺术。

我与欧洲一些国家的艺术家接触过,不曾听到一个画家提出要把中国文化拿来与他们国家文化融合,无论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等,他们没有人提到把中国画家拿来与他们自己的艺术融合,可中国人偏要提出与西洋画融合,提出与西方画风融合。

要思考个中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有没有错误和局限呢?有。

有历史的局限,就象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局限一样,中国文化也有糟粕。

比如三从四德、宗法观念、神权、君权、男权和官本位等等就是糟粕。

但是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人的宇宙观,中国人的中和观,中国人的仁爱观念,肯定是好的。

中国文化一直在寻求人和宇宙,人和社会,人和自己内心的最大的和谐,这是我们祖先一直苦苦思考的问题。

中国人非常会生活,也很懂得生活,在文化上曾经很精致。

如果说西方文化是一座高山的话,中国文化同样也是一座高山,是和西方文化并列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蔡元培等人曾提出中国画不科学,解放后江丰也提出中国画不科学。

这里涉及科学与艺术的本质和功能。

中国画本来就不是科学,艺术本来就不是科学。

如果艺术是科学的话艺术就死亡了。

艺术是情感的产物。

人在科学之余要享受情感,得感谢艺术。

中国画有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很完整,很具科学性。

中国画要沿着中国传统的正途往前推进。

近百年来,欲以“科学”改造中国艺术,更在教育中以“科学”训练代替传统方法,于是,中国画正日益变得不中不西。

这里有个认识问题,涉及文化立场,这是我讲的关于文化立场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误区就是对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的误读。

对“笔墨当随时代”的理解20 世纪以来一直是偏颇的。

笔墨可以随时代,但不等于随时代就高,不随时代就低,艺术不同于政治。

我们先分析一下石涛,和石涛同时的八大没有提出笔墨当随时代。

八大的笔墨就是中国画的文人笔墨,石涛的笔墨与八大比尚逊一筹。

逊在哪里?石涛的画里有些许躁气,八大的画里没有,石涛的一些作品里有些许媚俗的气息,八大没有。

石涛在题画句里说:“画家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花样”,石涛毕竟是大家,能知道时代的病根所在。

而刻意寻求面目,对他本人的画格是有伤害的。

石涛和董其昌比也有差距。

清代没有谁认为石涛的画笔精墨妙。

可是清人一直认为董其昌的画笔墨有高度,认为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

董其昌的画有安详和散淡从容之气,是一种很高贵的气息。

我们也可以认为石涛的高处是有个性,但笔墨质量有所欠缺。

这是和八大与董其昌比较得出的结论。

石涛的贡献在哪里呢?在《苦瓜和尚画语录》,读一读画语录提出的“一画说”,发现他阐述了道家思想与笔墨的关系,把中国的道家思想、禅宗思想融汇到笔墨艺术中,作了深入精微的阐述,这是重大的贡献。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但是一味强调“笔墨当随时代”削弱了对前人的继承,成为不重视笔墨的借口和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