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制度经济学论文

关于制度经济学论文

关于制度经济学论文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制度经济学的内容繁杂、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多元、学习和研究者难以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因此,进一步理清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一般理论框架,对于制度经济学的完善和创新很有必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关于制度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制度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制度经济学论文参考[摘要]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赖于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的提高。

这应建立在国有企业实施了正确的产权改革的基础之上。

通过明晰国有企业产权归属以及权责利边界、调整产权布局结构、推动产权交易市场日趋发展和成熟,增强国有企业自身的活力和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关键词] 产权国有企业市场经济一、现代产权经济学的产权内涵产权这一概念,既是一个古老的范畴,更是一个现代的范畴。

从亚当斯密开始,西方经济学家就没有间断过对它的研究。

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产权”都被当作已经存在的条件被排除于正统经济学以外。

虽然所谓正统的经济学承认“产权”的重要性,但是认为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从而关于“产权”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

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科斯为代表的一批新制度经济学家提出了他们的产权理论,引起不小的轰动,产权问题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那么,产权究竟是什么呢?制度经济学家又是如何定义它的呢?《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是:“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著名的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所下的定义是:“产权是一个社会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

”可以看出,以上两种定义是从权利的可选择性和权利的实施来定义产权的。

另一位产权经济学家德姆塞茨从外部性的角度来定义产权,同时,他十分强调产权的功能和作用,他指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们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

……产权的所有者拥有他的同事同意他以特定的方式行事的权利。

制度经济学理论

制度经济学理论

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范文制度经济学理论按照科斯的说法,新制度经济学这个名称是由威廉姆森提出的,目的是与早期康芒斯等人的老制度经济学相区别。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古典经济学家那儿,经济和社会、政治、法律等领域紧密相关,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总体架构下的因素分析,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等古典经济学家在理解经济活动时,既关注价格等纯经济现象,同时也关注财产权、阶级、国家、道德等政治和社会制度现象,两者密不可分。

不过,这些古典经济学家的立足点还是牛顿的机械论,主要讨论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使涉及到社会关系,也把它看作是有客观规律可寻的。

继古典经济学之后,发端于边沁、西尼尔、戈森等人,由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庞巴维克和克拉克等人开拓的新古典经济学则发掘了经济活动的主观面,其分析的出发点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当事人的快乐或痛苦感等主观感受,但其分析的落脚点仍是商品。

为了突出个体的主观感受,新古典经济学家不惜忽略社会关系层面的东西,把政治、法律和社会制度等作为外生产物,出现在当事人决策的约束环境中。

个体决策模型简化为面对客观约束的主观效用最大化,这种思路和古典经济学毫无差别,仍然是牛顿力学的产物。

即使面临未来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贴现来处理,当事人能够准确比较决策结果的现值。

在牛顿世界中,经济活动的当事人面对资源约束和主观偏好,可以井然有序地完成各种活动,从而实现最大化目标。

在经济活动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基础,人和人缔结的社会关系是从属。

即使马克思正确地认识到当事人生产出商品的同时,也生产出了社会关系,并且当事人的决策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做出的,但古典经济学家仍然无法摆脱纯客观的思维,社会关系的形成和演变仍和商品配置一样,具有可设计的有序的特性。

所以,无论对古典经济学家还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家,政治、法律和社会制度层面的东西是无需单独作为分析对象的。

康芒斯、凡勃伦和米切尔等人正是看到这一点,他们对古典经济学非独立地处理制度问题不满,同时对新古典经济学忽略制度问题更为不满,于是在各自的著作中,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来深入研究制度本身的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经典论文

新制度经济学经典论文

新制度经济学经典论文在经济学领域,新制度经济学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新制度经济学试图通过对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以及探索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论文进行分析和探讨。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制度包括形式制度和非形式制度,它们共同影响着个体和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的不完善和不透明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新制度经济学着重研究制度变革对市场机制的影响。

制度的完善能够促进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和资源配置,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因此,研究制度变革对市场机制的影响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外,新制度经济学也强调了个体和组织在制度环境下的行为。

制度的变革会对个体和组织的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

因此,新制度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个体和组织在不同制度环境下的行为模式,以及制度变革对其行为的影响。

总的来说,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制度变革对经济的影响。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制度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论文为我们提供了深刻洞察制度变革如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其中,《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文由道格拉斯·诺斯以及奥利弗·威廉姆森两位知名学者共同撰写,是新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该论文探讨了制度变革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了新制度主义的观点,在理论上为我们认识经济制度的运作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奥利弗·威廉姆森的《市场和层次结构:分析经济组织》也是新制度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论文。

该文强调了市场和层次结构在经济组织中的作用,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并且分析了交易费用在不同市场结构和组织形式下的变化。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企业组织形式和市场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

新制度经济学 论文

新制度经济学 论文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新制度经济学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强调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经济行为被认为是基于理性的个体决策,并且这些决策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进行的。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不仅仅是经济行为的背景,而且它们对于经济行为的塑造和影响至关重要。

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定义为规则、组织和激励机制,它们结构了社会经济活动。

因此,制度包括了法律、政府、合同、一般惯例和规范。

这些制度不仅仅影响了经济的组织形式,也影响了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

众多研究表明,制度对经济的表现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一些制度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而另一些则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

例如,存在良好的产权保护和有效的司法体系的国家,往往有更好的经济表现,而缺乏这些制度的国家,则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因此,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制度变迁的过程。

制度变迁可能会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得到改革之后,投资者可能会更加愿意在该国投资,因为他们对自己权益的保护更有信心。

这种变迁可能会刺激经济增长,并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

综上所述,新制度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经济理论框架,强调制度对经济活动的深刻影响。

研究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行为的根源,并且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因此,新制度经济学在理论和政策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安排及其与经济表现之间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使我们意识到,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对资源配置、创新和整体经济绩效产生巨大影响。

这一洞察力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尤为重要。

由于这些国家的制度环境通常不够健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为他们提供了改善制度环境、加速经济增长的指导。

此外,新制度经济学还强调了对于制度安排的演变和创新的关注。

制度安排是动态的,它们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变化。

因此,要持续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就必须促进制度的革新和变革。

新制度经济学课程论文

新制度经济学课程论文

--------------------------------------------------------------------------------------------------------------------------------------新制度经济学课程论文系别:物流与工程管理学院专业:工程管理班级:项管Q0941姓名:赵叁林学号: 0907030132012年 5 月 25 日--------------------------------------------------------------------------------------------------------------------------------------论制度的实施机制对制度效率的影响---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效率的影响内容摘要:一国正式制度实施效率的高低不但受到该正式制度本身指定是否公平的影响,还受到该国非正式制度的影响。

非正式制度通过社会公众对正式制度公平认同度差异进而影响正式制度实施效率。

文章分析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公平度的影响机理,并提出嫁强非正式制度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制度效率Abstract: A formal system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level of efficiency not only by the formal system itself specify whether it is fair,but also bythe informal system of the country.The informal system by the public onthe formal system of fair recognition of differences in turn affect theformal system is implemented efficiently.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l system and informal system,the impact mechanism of the informal system of fair degree of the formal system,and proposed to marry a strong informal institution building proposalKey Word: Informal system, Formal system, System efficiency新制度经济学还把制度从形式上划分为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两种类型。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十七大”后的我国土地资源产权制度建设李思(中国地质大学20101003586 经济学)[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房地产业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同时农林牧副也都在技术的进步下不断的带来巨大效益。

但是在发展的同时资源需求也越来越大,面对日益增加的土地资源需求与愈用愈少的土地资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考虑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方针。

本文旨在从产权制度建设角度,通过考察土地资源现状,发现其中问题,而得出自己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土地资源十七大产权制度正文:一、我国土地资源现状我国国土面积144亿亩。

其中,耕地不足20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占13.92%;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2.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

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土地辽阔,总量巨大,但人均量偏低;地域跨度大、区域差异显著;难以开发利用土地比例较大。

二、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接受专访时,用三个“难以为继”来描述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过度消耗低效用地的粗放型发展难以为继;对大规模开发后备土地资源的依赖难以为继;忽视城乡土地权利主体平等的模式难以为继。

土地资源问题具体表现在:1.人地矛盾突出我国人均占有土地只占世界人均数的29%。

全国人均土地、人均耕地比世界同类指标少60%-80%,在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分别排在第120、第114位。

2.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低比如,2004~2006年,我国粮食每亩平均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和320元,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2008年,据对我国17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工业用地产出率不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2%。

制度经济学研究论文

制度经济学研究论文

制度经济学研究论文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是中国经济学界最渴望新理论的时期。

思想解放运动已经扫除了大多学术上的禁区,市场化改革也已基本上扫清了政治上的障碍。

经济学研究出现了几个中心。

一些中青年学者与他们的前辈一起加入到了政策咨询的行列。

向政府高层提供体制改革方案的研究机构势成竞争。

农村改革的成功正期待着人们对它的解释,乡镇企业的崛起又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市场化的主要内容——价格体系的市场化正在艰难中前进,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还在辩论之中。

经济学家们在如饥似渴地探求着新的理论资源。

就在这时,新制度经济学与许多其它经济理论一起,进入了中国。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初次来到中国,应该说是在不经意之间。

在我的印象里,第一本涉及到新制度经济学的中文书,是1985年出版的《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一个叫作勒帕日的法国人写的。

在其中,新制度经济学被作为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一部分,由作者做了简洁的介绍。

1987年,奥利佛·威廉森教授应邀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讲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引起了更大的反响。

后来他又于1989年到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的研究所作了演讲。

大约于1988年,科斯教授的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被翻译成中文,首次在《中国:发展与改革》杂志上发表。

1990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科斯的《企业、市场与法律》,后来这本书又以《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为名,于1992年出了修订版。

1988年,张五常教授在他的随笔集《卖桔者言》中,以通畅易懂的语言,使科斯的名字超越了经济学界。

他也曾于八十年代末多次来过大陆,宣讲产权经济学。

科斯于1990年,诺斯于1993年先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对新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诺斯教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和《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在九十年代初先后被翻译成中文。

同一时期以中文出版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外国文献还有德姆赛兹的《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维度》,多人的论文集《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等等。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标题: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管理的价值探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对经济管理的价值。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种关注经济体制和组织结构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经济学分支。

它着重研究非市场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关注企业行为的规范和制度环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通过研究交易成本、制度设计、权益保护等问题,新制度经济学为我们理解经济体制如何塑造经济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1.引言新制度经济学在过去几十年中逐渐崭露头角,并在经济学研究领域获得了广泛关注。

传统经济学将经济行为视为理性选择行为,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然而,人们逐渐认识到,除了市场因素外,非市场因素同样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正是为了研究这些非市场因素而发展起来的。

2.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新制度经济学关注于制度环境、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它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理,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会遵循其中一种特定的行为规则,并将这些规则称之为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合理的经济行为不仅要考虑市场交易的效率,还要考虑交易成本、规则和契约的约束等因素。

3.新制度经济学与经济管理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为经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一方面,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企业行为受制度环境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企业在决策制定和资源配置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合规性、制度环境以及规则执行力。

另一方面,新制度经济学还提供了制度设计和规则的理论指导,指出在制度设计中应注重交易成本的降低、权益保护的加强等方面。

4.新制度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经济体制中,新制度经济学可以帮助政府制定合理的制度方案,提高经济效率和公平性。

在企业管理中,新制度经济学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组织机构设计的重要性,并合理设计激励机制和契约关系。

同时,新制度经济学对于公共政策和法律规章制度的制定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工业大学制度经济学结课论文学院人文学院姓名胡欣欣学号201113038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困扰政府和高校的一个难题。

文章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探讨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制度均衡高等教育大众化全面推进以来,大学生就业渐入困境。

自从高等院校扩招后,我国大学生就业率日趋下降,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因而受到社会、高校、学生及家长的普遍关注。

表面层次看,就业问题是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用人单位选人条件苛刻等因素造成的,但从多维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就业问题,不难看出制度问题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自1999年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正式向社会大规模的扩招。

据统计,2002年入学率达到了15%,2003-2007年分别达到了17%、19%、22%、25%、26.78%。

这一方面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国家建设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短期急剧增加,接踵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004年高校毕业生达280万,比2003年增加68万,增幅32%。

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积累下来的毕业生,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再就业以及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大学生就业现状异常严峻。

二、形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制度根源(一)、制度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制度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生活与制度之间双向关系,它既研究各种具有协调功能的制度和制度集,又研究这些制度和制度集实施后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由人制定的、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彻的规则。

制度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

内在制度就是群体内随经验而演化的规则,包括习惯、内化规则、礼貌和习俗、正式化规则等。

外在制度是靠政治行动和必要的惩罚自上而下强加于社会之上的各种规则,这些规则形成了一个层级结构,其中,最高层级的规则统率着所有低级规则。

程序性规则是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的黏合剂,把两者结合为一体。

一个社会的制度框架必须以内在制度为基础,如果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相互冲突,则外在制度的执行成本会急剧增加,其功能也会削弱,也可能导致社会的无序化。

也就是说只有相互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制度安排才是富有生命力和可维系的。

否则,精心设计的制度很可能高度不稳定。

因此,所有层级的外在制度都应恰当地符合内在制度,以便确保这些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性影响,建立并增进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1、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内在机制。

精英意识的长期驻存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内在制度根源。

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属于制度的非正式规则,陈旧的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是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交往中无意识地形成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

在这一阶段,为了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各类人才,大学重点培养具有精英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稀缺资源,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后理所当然的受到社会的优待,生活在大城市,工作在大单位,地位高、待遇好、环境优越,受人景仰。

在那个时代考上大学就实现了“鲤鱼跳龙门”,不但大学生的人生发生了“质变”,而且为家族增添荣耀。

长期以来,此现象逐步沉淀为一种精英意识,并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也实现了由社会精英向一般劳动者的转变。

这个转变过程是一个急剧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很多社会成员还没有适应这一转变。

精英意识的存在影响着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基本定位,多数毕业生不肯屈尊低就,他们只将眼光放在大城市、大公司和经济发达地区。

这不仅妨碍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也导致了人才供需的严重失衡,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无人问津,而需要找工作的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可以说,长期沉积而成的精英意识是阻碍大学生就业最大制度障碍。

2、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外在机制。

2.1 现行户籍制度度。

户籍制度本来是指户籍管理制度,是政府职能部门对所辖民户基本状况进行登记并进行相关管理的一项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治安和提供人口统计资料。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有范围,而与粮油供应、劳动就业、福利保障、义务教育等等具体社会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衍生出了固化公民先天身份、控制人口自由迁移等附属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行的户籍制度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具体表现为:户籍制度固化了劳动者的社会身份,损害了一些社会成员的平等发展权,阻碍了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形成了劳动就业过程中的城市垄断、区域垄断和行业垄断。

对大学毕业生而言,现行户籍制度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重要的体制性障碍,如非国有单位使用大学生仍然有进人和户口指标的限制,大学毕业生派遣时间的限制问题,尤其是高校毕业生跨省市流动的限制使得大学生从西部落后地区或农村转入东部发达地区或城市需要付出高昂的职业转换成本,比如工作的再搜寻成本、违约金成本、试用期工资低等。

2.2 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制度是形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又一个重要外在制度。

它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表现为城乡就业者劳动收入的差异。

这种差异明显地表现在城乡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实际收入上。

现行收入分配制度形成了城乡就业者实际收入的巨大差异,让那些在农村小城市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小企业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难以接受。

因此,在这样的收入分配制度下,大学毕业生就更愿意留在城市就业了。

2.3 高校教育体制落后于市场需求。

首先,当前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而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并不是以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需要为依据,导致高校人才培养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专业及课程设置盲目,专业划分过细,趋同现象严重,致使部分专业点过多过滥,远远超出了社会需求。

其次,高校轻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求职技能的培养。

社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而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着偏重传授理论知识,轻视技能培训,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从而导致应届大学毕业生知识应用率较低,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

此外,目前我国大学教育的就业指导工作相当薄弱,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仅停留在求职技巧和就业政策的指导上,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其结果则导致毕业生无法解决大学知识与就业现实的冲突,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

三、解决大学生毕业就业难题的政策建议.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源在于现行制度,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动现有制度变迁。

在变迁方式上,内在制度的变迁是一种根据经验的、分散化的、渐进的试错过程,只有当认可的人越来越多,新的内在制度才会达成共识。

外在制度变迁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快速的过程,政府可以通过外在制度的创新,实现新的制度均衡。

因此,推动制度变迁,寻求新的制度均衡,保证社会成员平等权利和均等机会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关键。

(一)、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制度支持1. 加大统筹发展力度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

相同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应获得相同的劳动报酬,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再加上财政体制、社会保障等制度因素,在事实上就形成了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差异。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差别,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赋予市场主体平等的地位和平等权利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对每个具有相似动机和禀赋的人来说,都应当有大致的教育和成就前景。

那些具有同样能力和志向的人的期望,不应当受到他们的社会出身的影响。

但现行的户籍制度使得人自出生以来就带有身份差别———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和行业差别等,形成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要想使大学毕业生在公平公正的劳动力市场中自由竞争,实现劳动力配置的最优效率,就必须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福利保障。

如果真正放宽户籍制度,改革僵化的用人制度,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必定会有更多的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方式,从而减少自愿性失业。

3.规范收入分配制度。

政府应建立健全收入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缩小因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而带来的收入差异,使同等条件的毕业生能够获得同等的劳动收益。

当前的重点是加强制度建设,如推动劳动合同立法,完善用工制度,推行平等协商制度,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支付制度,加强劳动保障争议的调解,确保劳动资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二)、变更传统的就业观念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内在制度保证1.大学毕业生要树立只要是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和收入即为就业的观念,应该改变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

不要认为从事体力劳动或者是服务业等工作就是让人瞧不起的,只有当国家干部、进大企业才算是就业。

许多大学生只把眼睛盯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导致大家一窝蜂地挤往少数地区、少数部门、少数单位和职位,使得这些单位和职位竞争过于激烈,造成就业难的假象。

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各地各行业的人才缺口还是很大的。

广大的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西部地区对大学生需求量还是非常大,可供大学生施展个人才能的空间也很广阔。

大学生只要放下架子,降低期望值,给自己准确定位,改变自己的就业取向,找到适当的就业岗位并不难。

2.大学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只要有单位接收,就应该先就业,首先融入社会,脚踏实地地锻炼自己。

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单位不适合自己发展,可以重新选择职业。

只有树立新的择业观,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3.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能力。

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现代就业体制下,用人单位在进人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条件要求也更加苛刻,除了要求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特别青睐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参与竞争奠定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系统工程,国家在调整经济政策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调整社会政策和保障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就业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