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的第一次修约

合集下载

(学习指导)必修上第5单元第9课 两次鸦片战争Word版含答案

(学习指导)必修上第5单元第9课 两次鸦片战争Word版含答案

1.政治: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救亡图存,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

2.经济:随着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

“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3.思想文化:部分封建士大夫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

“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9课两次鸦片战争课程标准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鸦片战争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根本原因)(1)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发展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②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殖民主义国家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2)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2.虎门销烟(直接原因)(1)背景: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

(2)经过: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走私的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3)影响: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禁烟的决心。

英国认为中国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晚清政府对外态度的特点鄙视外夷,固守天朝上国传统(观念);闭关自守;维护宗藩外交;排斥外洋事物。

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也称“治外法权”。

列强对它的获得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3.第一次鸦片战争(1)过程: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了抵抗。

鸦片战争高中历史知识点

鸦片战争高中历史知识点

鸦片战争高中历史知识点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是中国被侵略的开端,清末时期我国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两次的背景和影响各不相同,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鸦片战争高中历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鸦片战争高中历史知识1第一次鸦片战争原因:贸易顺差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而中国刚好符合此条件,能成为英国广大商品的倾销地。

由于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英国人希望中国能开放贸易。

但英国出口的羊毛、尼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却不受青睐,乾隆皇帝甚至认为中国什么都不缺乏,没必要与英国进行贸易,这使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逆差(入超)。

而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人利润受损。

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使英国大为不满。

鸦片输入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向中国推销工业产品,企图用商品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

直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对英贸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的地位。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局面,英国资产阶级采取外交途径强力交涉,未能达到目的,就采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毁灭人种”的方法,向中国大量特殊商品——鸦片,以满足他们追逐利润的无限欲望。

虎门销烟1839年3月,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广州筹划禁烟。

林则徐不假差役胥吏之手,知识界的士人与他同一阵线,召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三大书院六百四十五学子入贡院“考试”。

这次名为考试,实为问卷调查,试题四道:“1.鸦片集散地及经营者姓名;2.零售商;3.过去禁烟弊端;4.禁绝之法。

”自此林则徐掌握了所有烟商、贪官污吏之名单。

在林则徐的主持下,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全部销毁。

在现场观看的广州城乡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2第一次鸦片战争影响:总体影响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满清政府开始一步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一【教学内容】《鸦片战争》(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第四单元第10课,需1课时【教材分析】《鸦片战争》这一课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影响等内容,其中两个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为重点,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和“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为难点。

教材以19世纪初英国的对外侵略扩张讲起,作为一个导入,由此帮助学生进行一个回顾性的知识连接,帮助学生为本课的学习提供背景材料,并进一步向学生提出疑问:英国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侵略扩张后,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为什么还要把中国作为他的下一个目标?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由此进入这堂课的重点问题: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简单讲述经过,对于结果《南京条约》的签订,要引导学生分析条约的危害。

影响是另一个重点,要使学生明确,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接着在以列强侵略的不可满足性导入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简单的一笔带过,重点讲结果即《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并比较两者的内容和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有什么变化?接着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最后可以提出两个问题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总结:1、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2、学完本课你有什么启示?请学生回答后教师做总结,点明“落后挨打”“思变才能崛起”的道理,进而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鸦片战争》这一课,对鸦片战争已经有深刻感性认识。

2、鸦片战争既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又是中国屈辱史的开端,学生在平时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也接触的比较多。

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同步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同步试题(含答案)

【创新方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第10课鸦片战争同步检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虎门销烟1.背景(1)国际: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把中国作为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的对象。

(2)国内:清政府腐败落后,闭关锁国。

2.原因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掠走中国大量白银,严重摧残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3.过程(1)上书:湖广总督林则徐等上书道光帝,请求禁烟。

(2)查禁:林则徐任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3)销烟:1839年6月,虎门销烟。

4.影响英国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二、鸦片战争1.过程(1)开始:①1840年6月,英军侵入广东海面挑衅。

②进攻厦门。

③一度攻占浙江定海,到达天津白河口。

(2)扩大:①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②攻占中国东南沿海一些城市。

③在镇江,清军满族将领海龄率守军浴血战斗。

(3)结束:①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

②清政府屈辱求和。

2.结果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1)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 100万银元。

(3)开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协税:中国海关收取英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影响(1)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2)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3)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三、战火再燃1.原因(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

(2)直接原因: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2)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进而北上进逼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当堂达标题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当堂达标题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鸦片战争后,当时中国普遍流行的观点是,“逆船恃其做火,止利于水,不利于陆”,“英夷所长在海,待诸内河,待诸陆岸,则失其长”,如此“专守内河,守近岸,使夷船夷炮失其所长,已可收安南创敌之功”。

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A.战争未能引起国人警醒B.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萌发C.中英两国军力各有优劣D.清政府认真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2.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强调“夷夏之辨”。

1849年,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介绍西方国家时已不用“夷”称。

1861年,冯桂芬在刊刻《校邠庐抗议》时,将书中的“夷”字全部删除,认为今日洋人与昔日夷人不同。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的知识分子A.外交理念逐渐向近代转型B.传统价值观念丧失C.践行了“中体西用”的思想D.抵御侵略意识消退据此可知,魏源A.主要精通世界地理知识B.不断为维新变法呼吁呐喊C.希望国人深入了解西方D.具有强烈的与时俱进精神4.“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是西方列强与中国建立不平等关系的产物。

它不是正常的国际交往制度,用暴力手段强行建立起来的,体现了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夺。

”材料中“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始于A.《尼布楚条约》B.《南京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5.清代赵翼在其《檐曝杂记》记载:“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

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据此可知()A.作者具有开放的文化观念B.意在强调西方技术的先进C.中西方贸易往来十分频繁D.当时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6.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等列强闻风提出签约要求,清朝君臣认为,“西洋各国以通商为性命,制驭之术,全在一切持平”,从而签订了更多的对外条约。

据此可知,当时清政府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B.突破了传统外交的束缚C.对列强采取了分化策略D.初步具有近代外交理念7.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近代前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四次侵略战争

近代前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四次侵略战争

虎门销烟
(1839.6.3—6.25)
虎门销烟广场
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
‚(虎门销烟)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
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 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 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 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 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 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肩负 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 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四、经济方面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一方面破坏了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沿海 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 客观条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进 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在华利益; ②直接原因:提出修约要求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 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 败求和。 3. 结果和影响: 1858年和1860年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原因目的危害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中国英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综合中国英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综合封建主义日益腐败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完成了工业革命装备陈旧营务废弛船坚炮利闭关自守愚昧无知殖民扩张开拓原料产地商品市场殖民扩张开拓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资本主义迅速崛起由此可见英国为什么要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1.战争进程 2.《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3.中国战败的原因
天津
南京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三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9世纪中叶,随着欧美资本上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其对外扩张的野心也越来越大,追求商品倾销市场,追求原料产地。

1847年及1857年。

英国又爆发了两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并且波及到欧美其他国家。

为了扩大市场,摆脱经济危机,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土义国家,积极策划再次侵略中国。

1856年至1860年间,正当太平天国和活王朝作殊死斗争的时刻,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

这次战争的目的。

是扩大侵华权益,企图获得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所得到的更多特权。

它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修约交涉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后,英国资产阶级认为已经打开中国市场,可以取得巨额利润。

但是他们运到中国市场的大批商品却销售不出去。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农村占统治地位。

广大农民无钱购买商品;同时鸦片继续大量涌入中国,白银外流更加严重,限制了中国人民的购买力。

然而,英国资产阶级却认为是在中国开辟的通商口岸太少,攫取的特权不多所致。

于是,决定发功新的侵华战争,来达到这一目的。

早在1849年英国驻上海领家阿礼国在给英国驻华公使文翰的报告中就曾建议:“我们的政策就是面向那些必然引起改变现状的纠纷,制造那些纠纷,从而试图获得更多的利益。

”最初,英国勾结法、美等国,企图通过“修改条约”的方式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他们故意歪曲《望层厦条约》与《黄埔条约》中关于]2年后在贸易条款上稍作变通的规定。

《南京条约》虽无此项规定,但英国援引“最惠国待遇”条款,也要求届满12年时修改条约。

1854年,英、法、美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

主要内容为:开放中国沿海和内地各城市,长江自由通航,鸦片贸易合法化,废除征收进出口货物的子口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等。

并且表示愿意帮助清政府“助剿”太平天国,诱使清政府接受“修约”要求,但遭到拒绝。

当时英、法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1856年),无力对中国出兵动武。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修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修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侵略者与清政府订立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取得了许多特权。

到五十年代初期,他们对已经得到的权利又不满足了,企图通过“修约”的形式实现新的侵略要求,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北京设立使馆,鸦片贸易合法化。

一八五四年和一八五六年,为此进行了两次“修约”活动。

第一次“修约”活动是以英国为首、美法两国附和的方式出现的。

英国引用最惠国条款和中美望厦条约第三十四款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认为南京条约到一八五四年届满十二年,要求加以全面的修改。

英国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第一、南京条约是政治条约,不是商约,没有修约的规定;第二、修约本身不能包括在最惠国待遇条款之内。

美、法为了一旦英国“修约”成功,他们也可以援例修改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因此一致支持英国的修约要求。

英、美的“修约”活动于一八五三年已经开始。

这一年七月,美使马沙利会见两江总督怡良要求修约时表示:“只要中国皇帝宣布中国境内宗教思想信仰自由,允许一切与中国订有友好通商条约的外国人在全中国一切地方自由出入”①,“开放长江及支流”以及“设立外交机构”,美国就可援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

当时清朝封建统治者对外国的武装干涉还心存疑惧,因此马沙利的修约活动未能达到目的。

英国政府也在同年五月间训令文翰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南京条约的问题。

它企图在新商约中增加这样一个主要内容:中国毫无保留地开放全国城市和港口给英国人通商,英国人随意走遍全中国不受任何的限制。

但文翰接到这份训令时,太平军的北伐部队正挺进到天津附近,他认为在中国将由太平天国还是清朝来统治的问题无法判明时,向清政府提出修约是不适当的,因此就把这项训令暂时搁置起来。

一八五四年包令继任为英国驻华公使,美国也以主张合作侵华的麦莲代替对英猜忌的马沙利担任驻中国公使,又由于欧洲克里米亚战争发生后,英法在远东关系也更加密切,这样三国联合侵华的阵线加强了。

包令是一个主张积极侵华的人物。

法使布尔布隆和他第一次会谈后说,包令正“十分急切地想以重要行动来标志他的到华,急于想一下子解决与一个极端复杂的任务有关的各项问题”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后的“修约”讹诈
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所谓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长久闭锁的国门。

西方列强通过逼迫,与清政府订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特权。

一、1他们利用这些不平等条约,大肆倾销其机器化生产的廉价商品,掠夺中国传统的丝、茶等农产品原料,把中国变成其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2更有甚者,西方列强在进行所谓的“合法”贸易的同时,不改其殖民主义侵略者本性,对中国进行更大规模的鸦片走私贸易。

二、当英、美、法等国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最初的一批不平等条约之际,西方殖民主义者曾经一度为止欣喜若狂,他们认为从此便可以无限度地向中国倾销商品,谋取高额利润。

英国纺织资本家就曾充满幻想地认为”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在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然而,事实并未像西方资产阶级预料的那样美好。

1在五口开放通商的最初数年间,英、美对华贸易额总数高达70%以上者,只是机器棉纺织品,西方国家依然没有改变其逆差地位。

2鸦片走私所产生的贸易额,虽然能够弥补其对华贸易逆差,但这种非法的罪恶贸易即使在“文明世界”中也受到道义的谴责,更重要的是其产生的利润,绝大部分也仅仅落入了那些鸦片贩子们的私囊之中。

这与资本主义国家扩张海外市场,倾销其工业化生产的商品的意图有所背离。

三、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在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同样形成了其独特的生命力。

在五口通商最初的十多年间,中国传统经济远未达到土崩瓦解的地步,其对西方商品的抵抗也同样表现得极为顽强。

1中国绝大部分的农村对洋货的需求量仍显微乎其微2另一方面,肆无忌惮的鸦片走私贸易造成了中国社会财富的巨大消耗,普通民众日益贫困,中国市场购买力日趋低下,从而形成了对中外所谓“合法贸易”的严重排挤。

正如马克思在其<<鸦片贸易史>>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人们过高的估计了天朝老百姓的需求和购买力。

在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核心的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制度下,谈不上什么大宗进口外国货。

”但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使得列强对国际市场的扩张要求日趋迫切,而它们对华贸易的被动局面正与这种迫切要求不相符。

于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约10年后,英美法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约”的要求,企图以此形式,实现其新的侵略要求。

四、1 1853年,英国训令它的驻华公使文翰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英国的企图是迫使中国毫无保留开放全国城市和港口给英国人通商。

但此时正值太平军“扫北”部队挺近到天津附近,文翰认为在中国将由太平天国还是清朝来统治的局面尚无法判明时,向清政府提出修约是不合适的,便将此事搁置起来。

2 美国也在同年提出修约,要求和英国大致相同。

美国还表示,如果清政府满足了这些要求,可以援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

但是,咸丰帝对外国武装干涉尚心存疑惧,并未答应美国的要求。

【本来,在中英<<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中,并未作出有关修约的规定。

但是清政府却在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对美、法作出了“变通修约”的承诺。

而英国认为,既然清政府在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给予美法“变通修约”的权益,则根据“一体均沾”的原则,英国也享有同等的权益。

同时,由于在欧洲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合对俄作战,两国在远东关系方面也更趋密切。

这样,在对华修约问题上,形成了以英国为首,并由美法两国积极支持与合作的局面】3 1854年,时届中英<<南京条约>>满12年,英国首先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约要求,主要内容是中国全境开放和鸦片贸易合法化,而美法两国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

4英国方面首先致函当时清政府负责夷务的大臣、两广总督叶名琛,要求修约。

叶名琛未予回复,同时奏报了清廷。

咸丰帝告诉叶名琛:“尤当不动声色,加以防范。

”而叶名琛对外国情形其实毫无了解,而他“不动声色”的办法就是以“天朝臣下无权,但知谨守成约。

其重大事件,必须奏明请旨”为由,婉拒了侵略者的修约要求。

5几个月后,美国方面又来到昆山向两江总督怡良提出修约要求,
并对其施展利诱和威吓手段,怡良则以五口通商事务向归广东钦差总理大臣,自己无权代奏为由让他们回广东商办 6 之后,英美法又来到了上海同江苏巡抚吉尔杭阿会谈,吉尔杭阿也劝他们回广东办理,自己无权代奏7就这样,三国公使决定与清朝全权大臣叶名琛交涉修约。

而叶名琛仍然故伎重演,不予接见。

8三国公使只得又回到了上海,与江苏巡抚吉尔杭阿会谈。

此次会谈,三国公使坚持修约,并以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补交外商欠税为诱饵。

吉尔杭阿见无法阻止,便将情形报告给了咸丰帝。

而疑惧甚深的咸丰帝再一次拒绝了列强的修约请求。

9眼看修约事宜毫无进展,英美法三国终于失去了耐心,三国公使率领300多名侵略军,乘大船3艘,小船2艘驶抵大沽口。

大沽口官员闻讯大惊,立即将情况上报清廷。

而咸丰帝依旧件坚持之前的态度,对列强的修约要求,严予拒绝。

同时,在津城内外部署了大量水陆兵力,严密设防。

10此时,英、美公使提出了更为苛刻,更为广泛的修约要求,而清廷对此依旧予以了拒绝。

11 英国方面眼看交涉无果,虽以武力相威胁,但当时英法正陷于对俄作战的克里米亚战争,美国在华兵力不足,也无力单独发动战争,只得离津返沪。

到此为止,英、美、法联合挑起的对华第一次修约讹诈活动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五、客观上讲,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国家办理日常外交事务时,虽然没有完全抛弃夷狄观念及对列强的恐惧之心,但总算从中学习到了一些外交辞令和手段,从而在修约问题上与英、美、法等国虚以委蛇,倒也使它们暂时达不到目的。

但是中国并未因此获得长久的安定,所谓弱国无外交。

英美法眼看通过外交途径无法逼迫清政府修约,便借1856年的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达到它们全面扩大在华侵略特权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