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图片-1
青海野生药用植物

青海野⽣药⽤植物2019-05-08青海地处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原,境内有横亘千⾥的唐古拉⼭脉、万⼭之祖的巍巍昆仑、碧波荡漾的青海湖以及众多的湖泊、河流湿地。
多样化⽣境造就了青海⾼原森林⽣态系统、草原⽣态系统、荒漠⽣态系统和湿地⽣态系统等多种⽣态系统共存的分布格局,⽽多样的⽣态系统⼜为野⽣植物,特别是野⽣中藏药植物提供了众多类型的栖息环境,蕴育了⼗分丰富的野⽣中藏药植物资源。
据有关资料记录,青海分布有野⽣中藏药植物1000余种,其中常⽤野⽣中藏药植物种类有400余种。
野⽣中藏药植物都有⾃⼰适应的⽣境,可以将其归属到⼀定的植被类型中。
森林植被类群中林下、林间空地和林缘分布的主要种类有桃⼉七、羌活、狭叶红景天、绿花党参、西南⼿参、⼤籽蒿、椭圆叶花锚、膜荚黄芪、唐古特青兰、菥⼦、唐古特⼤黄、黄精、三春柳、⽊藤蓼、天仙⼦等。
以灌丛植被为主要⽣境的种类有沙棘、烈⾹杜鹃、三春柳、五脉绿绒蒿、暗紫贝母、狭叶红景天、绿花党参、⽢松、川西⼩黄菊、膜荚黄芪、川西獐⽛菜、羌活、桃⼉七、镰形棘⾖等。
⾼寒草甸植被为其主要⽣境的种类,包括翼⾸花、西南⼿参、斑唇马先蒿、唐古特马尿泡、青海茄参、密花⾓蒿、湿⽣扁蕾、少花⿊柴胡、⾼⼭龙胆、唐古特乌头、铁棒槌、⿇花艽、独⼀味、狭叶红景天、五脉绿绒蒿、唐古特⼤黄、膜荚黄芪、川西⼩黄菊、唐古特莨、短管兔⼉草、⽢肃雪灵芝、⽆茎荠、裸茎⾦腰等。
荒漠植被类型的有⽢草、⿇黄、锁阳、唐古特⽩刺、镰形棘⾖等。
⾼⼭流⽯滩稀疏植被类群的有⽔母雪莲、短管兔⼉草、岐穗⼤黄、⽢肃雪灵芝、多刺绿绒蒿、裸茎⾦腰、乌奴龙胆、⽆茎荠、矮紫堇等。
青海野⽣中藏药植物品种繁多、品质上乘。
其中唐古特红景天、苞叶雪连、⽔母雪莲、青海雪灵芝、川西獐⽛菜、宽叶羌活、羌活、青海当归、绿花党参、唐古特⼤黄、桃⼉七、膜荚黄芪、⿇花艽等是著名的药材。
青海出产的暗紫贝母,属于著名中药材“川贝母”中的精品。
唐古特⼤黄是青海省著名的地道特⾊药材,素有“西宁⼤黄”之称,享有盛誉。
青海枸杞_精品文档

青海枸杞引言:青海枸杞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植物。
它生长在中国青海省的高海拔地区,以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自然资源而闻名。
青海枸杞具有很高的抗氧化和免疫增强能力,许多研究表明它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青海枸杞的起源、营养成分、药用价值以及如何使用它来改善健康。
一、起源和栽培青海枸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它最早是在中国青海省的沙漠地带发现的,并被当地居民用作草药和食品。
由于青海省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独特,这里的枸杞生长得异常茂盛,成为国内外市场上备受瞩目的农产品之一。
现如今,青海枸杞已经成为许多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他们通过种植和收获枸杞来维持生计。
青海省提供了理想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使得枸杞可以在这里茁壮成长。
尽管栽培过程相对繁琐,但农民们仍然通过艰辛的努力,确保了每年都能获得丰收。
二、营养价值青海枸杞富含各种营养物质,具有高度的营养价值。
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A,这些维生素对身体的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枸杞还富含多种矿物质,如铁、锌、锰和铬。
这些矿物质对身体的各项功能有益,比如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强骨骼健康。
另外,青海枸杞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抗氧化物质可以帮助中和体内自由基的活性,减缓细胞老化和疾病的发展。
研究显示,枸杞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对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三、药用价值青海枸杞在传统中医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认为具有滋补肝肾、补血益气的功效。
枸杞被广泛应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乏力疲劳等问题的治疗。
此外,它还被用作改善视力、预防眼疾和滋养肝肾的药物。
现代研究还表明,青海枸杞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和抗炎作用,对调节免疫系统和降低血糖也有积极影响。
四、使用方法和建议青海枸杞可以多种方式食用。
最常见的是直接食用干燥的枸杞。
此外,枸杞也可以泡茶、炖汤、蒸饭或加入到其他食物中,增加口感和营养价值。
中药材产地大全青海

6、麻黄:全省广布,主产柴达木盆地和黄河上游龙羊峡附近河谷地带,多收购用作生产 麻黄素原料。
7、羌活:生长于海拔 2,600~3,800 米之间的林缘、林下、高山灌丛或高山草甸中,以海 南、海北、果洛等自治州和东部农业区为多。本省为西羌主产区之一。由于过度采挖,分布面 积逐渐缩小,资源蕴藏量也有所下降。
3、大黄:唐古特大黄多为野生,主要分布在果洛、玉树、海南、黄南等自治州;海北、
海西州也产。掌叶大黄多为人工栽培,集中分布在东部农业区各县。青海大黄久负盛名,商品 习称“西宁大黄”,销省外及供应出口。
4、川贝母:分布于玉树、果洛、黄南等自治州。甘肃贝母(青贝)生长在海拔 2,700~3,400 米之间灌丛山坡草地;棱砂贝母(炉贝或知贝)生长在海拔 3,500~4,000 米之间的高山阴坡流 沙处,暗紫贝母(松贝)生长在海拔 2,800~4,000 米之间的高山向阳、肥沃草坡及碎石中。本 省为川贝母主产区之一。
2、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 25 毫米,极度干旱,药材种类较少,约有 250 种。其中 主要有黑果枸杞、罗布麻、麻黄、秦艽、羌活、锁阳等植物药材。 二、《利用现状》 栽培、养殖药材 10 多种,主要有川贝母、枸杞子、大黄、当归、鳖参、秦艽、羌活、川芎、鹿 茸和人工培殖牛黄等。年种植面积 1,000 亩,年产量近 10 万公斤。收购药材 200 种,年收购量 160 万公斤。 三、《主产品种》 麝香:有马麝和林麝两种,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主产玉树藏族自治州。多栖 息于海拔 2,800~3,500 米之间的山林中。
1、青南高原:自西倾山以南,沿东部边缘向南至玉树州的囊谦,形成高山峡谷地貌,谷 地和山地气侯差异较大,受西南季风影响强烈,降水较多,植物群落类型比较复杂,药材种类 在 450~600 种之间,东部主要分布有唐古特大黄、秦艽、甘松、川贝母、冬虫夏草、羌活、黄 嗥、杜鹃、藏茵陈和麝香、鹿茸(角)等。西部广大地区分布有龙胆、葶苈子、棘豆、雪莲花、 虎耳草和熊胆、藏羚角等。
青海省大通县重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利用及开发

轮流 封育措 施 ,对 生长 多年 的粗 壮 根 轮流 采
挖 , 护幼 龄甘 草 。对 山坡 、 保 地角 植 被脆 弱 的 地 区 ,因水 土 流失严 重 ,继 续采 挖 会造 成 沙 化 , 将此定 为禁 挖 区。 应
发利 用基 本 上处 于无 序状 态 , 乱挖 、 采 现象 滥
十分 严 重 ,使野 生药 用 植物 资源 受 到严 重破 坏 , 别是 由于 近 年来 防风 、 艽 、 特 秦 赤芍 等药
12 野 生 药用植 物 的分 布特 点及 产 量 . 经调
s o s 赤芍( en ih nh 车前子 iBl) i s、 p oiv t il c ̄ a a ec i y 、 3 开发 利用措 施及 建议
半 脑 山地 区的甘 草 、 活 、 羌 大黄 分 布 区进行 轮 流采挖 或划分 禁 挖 区。 由于甘 草 是 主要 的 固
药用 植物 资 源 品种多 , 生药 用植 物种 类 , 野 全 县 共 有 3 0种 , 属 于 6 4 分 5科 , 点 采挖 收 购 重 的 药 种 有 4 种 ,分 属 于 1 1 1科 ,蕴 藏 量 为 2 64 6 x (k , 点野 生药 用植 物 主要有 冬 1. 8 l g 重 9 P
羌活 、大 黄分 布在 半浅 半 脑 的灌 木林 及
阴山坡 , 由于根 深 , 往往 用 较 大 的 采 挖 工 具 , 采 挖会 造成 大面 积 的生态 破 坏 ,甚 至破 坏林
价上 涨 ,农 牧 区群 众不 懂得 植被 破坏 造 成 的
2 6
灌木, 应限制采挖。
( 下转第 3 O页)
B e、 茵陈 (r m s a iai T u b、 黄 g)藏 A t i acpl r h n )大 e i l s
青海省主要药用植物及生物技术研究

青海省主要药用植物及生物技术研究1.白芷(伞形科,当归属)用途:性味辛,温。
归肺,胃经。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主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疥癣,皮肤燥痒。
产于西宁。
多生于河岸,溪边及沿海的丛林砾石上。
2.罗布麻(夹竹桃科罗布麻属)用途:性味甘苦,凉。
具降压作用和强心作用。
主治高血压,心力衰竭,水肿,防止感冒。
生长于河岸,山沟,山坡的砂质地。
3.柳兰(柳叶菜科柳兰属)用途:全草味苦,无毒,有消肿利水,下乳,润肠功能。
分布于玉树,班玛,泽库,河南,同德,大通,湟中,平安,乐都,民和,互助,祁连。
生于林下,林缘,山沟,河滩。
海拔为2150~3800米。
4.灰绿黄堇(罂粟科紫堇属)用途:性味苦,凉。
入肺,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用于肺热,胃火所致鼻疖,咽喉肿痛,齿龈红肿,口舌生疮,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产于玛多,尖扎,同仁,兴海,同德,西宁,大通,循化,乐都,民和,互助。
生长于阴坡灌丛中,林下,阴坡潮湿处,山前洪积扇和河滩。
海拔为1700~4300米。
5.沙枣(胡颓子科胡颓子属)用途:树皮:酸,微苦,凉。
可清热凉血,收敛止血。
主治慢性气管炎,胃痛,肠炎,外用治烧烫伤,止血。
果实:酸,微苦,凉。
健脾止泻。
用于消化不良。
6.椭圆叶花锚(龙胆科花锚属)用途:藏族民间用于治疗黄疸型肝胆疾病和病毒性肝炎的一种名贵草药。
分布:杂多,玉树,囊谦,陈多,玛沁,班玛,久治,同仁,泽库,河南,湟源,湟中,化隆,循化,大通,乐都,民和,互助,祁连,门源。
生于林中空地,林缘,灌丛中,山坡草地,河滩,水边。
海拔为1900~4000米。
7.白亮独活(伞形科独活属)用途:味辛,苦,性温。
祛风除湿,散瘀止痛,消炎止咳。
主治风寒湿痹,腰背酸痛,手脚挛痛,风寒感冒,咳嗽,风湿性关节炎,头痛,牙痛,慢性气管炎。
产于玉树,班玛,大通。
生于山坡,海拔为3300~3700米。
8.黄花补血草(白花丹科补血草属)用途:止痛,消炎,补血。
青海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药用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分析

第40卷第5期2021年5月中国野生植物资源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Vol. 40 No. 5May. 2021doi :10.3969/j. issn. 1006 - 9690.2021.05.016青海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药用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分析盛洲",龙主多杰V,张洁"2,拉本13(1.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2.青藏高原药用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08)摘要目的: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丰富,群落类型多样,但对该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却鲜有报道,为探明青海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对该地区进行了药用植物调查分析。
结果:通过对保护区的野外实地调查、采集标本、资料查阅等方法初步统计出保护区内共有药用植物31科66属101种。
绝大多数是被子植物,其中菊科、豆科、藜科、十字花科、蓼科为本地的优势科属,占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总资源的5&42%。
本文对可鲁克湖-托素湖药用植物资源的药用部位和药用功效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药用植物全草、根、茎部位占药用植物总数76.24%,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消炎药类植物在整个功效类别中占主要优势。
最后介绍了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的药用植物名录,为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可鲁克湖;托素湖;药用野生植物资源;资源调查中图分类号:Q94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9690(2021)05 -0091 -06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Resources of MedicinalWild Plants in Qinghai Koluke Lake - Tuosu Lake Nature ReserveSheng Zhou 1,2 , Longzhu Duojie 1,2 , Zhang Jie 1,2 , LA ben 1,2**收稿日期.2020 - 09 - 07,录用日期:2021 -03 -08基金项目:青海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20-ZJ-750);青海省青藏高原药用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20-ZJ - Y40);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20-ZJ-Y06)o作者简介:盛洲(1996 -),男,硕士,主要从事药用植物分类研究。
玉龙蕨青海珍稀蕨类植物

·2020·冬季号巍祁连山,横亘于西北黄土高原,西起青海境内与阿尔金山相连的当金山口,一路迤逦向东,跨越青海西北部和甘肃河西走廊,直至宁夏的六盘山,连绵八百多公里。
祁连山在离开青海境内时,情有独钟地留下一座座弯弯曲曲的支脉,在这些支脉的怀抱里,孕育出一片片天然森林。
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林区就坐落在祁连山脉东端的达坂山南麓。
互助北山林区属东祁连山山地寒温针叶林、草原区。
由于山地地形的影响,生态环境复杂,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有山地森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寒草甸带、高寒寒漠草甸带,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景观带,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寒灌丛和高寒草甸等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是青海境内自然生态系统最完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由于交通闭塞,人为活动较少,植被基本保持着原始状态,是青海省植物分布最丰富和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
全林区已定名的高等植物多达1209种,隶属115科448属,其中苔藓植物24科41属48种,蕨类植物11科15属27种,裸子植物3科6属15种,被子植物77科386属1122种。
占青海省高等植物种类的57%。
种子植物中木本植物有32科59属154种,草本植物63科283属620种。
天然的乔木树种有青海云杉、青杄、油松、红桦、白桦、糙皮桦、山杨和祁连圆柏,河谷中还分布着天然的冬瓜杨,树龄大都在百年以上,这是全省乃至邻省都少有的森林奇观。
青杄和油松是唯有在互助北山林区形成森林群落和成片分布的稀有树种。
常见的灌木有小檗、忍冬、蔷薇、卫茅、枸杞、沙棘、金露梅、银露梅、杜鹃、锦鸡儿等,森林覆盖率达78.95%。
值得称奇的是,在各种森林林冠下、灌丛旁和草原上都分布着蕨类植物。
对于蕨类植物,人们并不陌生,河湟谷地的大山里都生长着蕨菜,祖祖辈辈人们都在采食蕨菜。
在饥荒年代,蕨菜成为人们充饥的主要野菜,现在已搬上大雅之堂。
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蕨类植物的习性,更不了解在互助北山林区分布着二十多种蕨类植物。
a青海省道地中药药用植物综述

青海省道地中药及藏药药用植物综述“道地药材”或称“地道药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对特定产区的名优正品药材的特称。
它以固定产地生产、加工或销售来控制药材质量,保证了药材的货真质优,得到医者与患者的普遍认可,在保证医药质量,保证药材供给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千百年来,“道地药材”始终是以药材“质优效佳”为标志,“择优而立”为准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道地药材的形成有其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生长的环境因子(土壤、气候)及人为因子等,其形成模式有生境主导型、种质主导型、技术主导型、传媒主导型以及各种多因子关联决定型闭。
任何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繁殖,都离不开其生活的环境条件。
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是构成道地药材的重要的外在因素。
我国各地水土、气候、日照等生态环境因子千差万别,而某一地域的这些因子有其特殊性,致使某种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休眠,器官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理机能和有效成分的合成上发生变化。
如果药材植物对这个特定的生态环境能够很好地适应,并产生获得性遗传的种内变异,那将形成气候生态型、光照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等各种类型的道地药材。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具有长年积雪,高寒缺氧,气候多变,干燥多风,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空气纯净度高,光合作用好等独特的高原自然条件。
蕴藏了种类丰富和独特的中藏药材资源。
1 青海省药用植物资源概况省内药用植物共计1461种,分属于106科,其中真菌植物门6科10属15种;地衣植物门2科2属2种;苔藓植物门4科4属4种;蕨类植物门7科11属18种;裸子植物门5科6属26种;被子植物门90科424属1396种。
被子植物门中,双子叶植物纲75科368属1258种;单子叶植物纲15科56属138种。
其中151种药材包括在全国普查的363个中药品种中,占42%,其中植物药131种。
从产地看,全省各州、县、区的大部分地区都产中药,而且品种各具特色。
玉树和果洛盛产虫草、贝母、大黄、秦艽等;海南共和县柴达木格尔木地区的甘草;海南和海北的麻黄,在省内农业区、半牧半农业区广有分布的花锚等均是道地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