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4坦克衍生型号列表
席费尔军事历史——俄国T34坦克

席费尔(Schiffer)军事历史——俄国T-34坦克题图说明:钢铁洪流的巅峰黄昏时分,俄罗斯,库尔斯克以东。
在硝烟弥漫的大草原上,一辆隶属于苏联红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的1943年式T-34/76坦克正在一片熊熊燃烧的装甲车辆残骸间搜索前进。
这些被击毁的装甲车辆隶属于德国党卫军第2装甲军。
这种新式T-34坦克(应该是指是Model 1943式,译者注)以柴油机驱动,最早出现在1942年冬季的斯大林格勒战场上。
它表现得极为坚固耐用,特别是在与德军的装备有著名的“88炮”的装甲战斗车辆的远距离对射时亦是如此。
在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役中,这种被称作“坦克杀手”的装备了76mm火炮的T-34型坦克一波又一波地向缺乏机动性的德军重型坦克发动无畏的反突击,它们冲到距敌坦克极近的距离进行“肉搏战”。
这一战术造成了德军巨大的伤亡,最终迫使其向西撤退,随之而来的是整个东部战线的全面崩溃和纳粹德军的毁灭。
在随后的两年里,苏联红军的T-34坦克继续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直到最后一战——柏林战役。
作为苏联胜利的象征,装备有T-34/85坦克的苏军坦克团成了第一批进入陷落的第三帝国首都的盟军部队。
以一辆装甲车辆的标准来看,坚固耐用的T-34坦克设计简练、造型美观,堪称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最完美的标志和象征。
由于便于改进,并且对战场上的各种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俄国的工厂在1943至1945年间生产了比英、德两国的产量总和还多的T-34坦克并把它们送上战场。
二战结束后,苏联用T-34坦克武装了大批卫星国和盟友,这些T-34战斗在匈牙利、朝鲜、中东和东南亚。
从T-34坦克在冰天雪地的斯大林格勒战场首次亮相(此处疑有误,译者注)到现在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本书出版于1992年,译注),但仍有许多晚期型号的T-34作为预备役被封存。
而它诞生的母国——苏联,却已经成为了过去,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上图:T-34/76坦克D型。
下三幅图:上为在T-34/76 C型坦克底盘上安装一门122mm野战炮而改装成的SU-122自行火炮;中为SU-85坦克歼击车,首次出现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中;下为SU-100坦克歼击车,是一款性能十分优秀的坦克歼击车,于1944年开始装备部队。
老萨谈二战最实用的坦克---T—34

老萨谈二战最实用的坦克---T—34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T-34是二战中最优秀的中型坦克,它在战争中表现的优秀性能和起到巨大的作用,完全压倒了德国精良的黑豹中型坦克和美国M4谢尔曼中型坦克,成为二战中的最佳。
而T-34还有个名称叫做现代坦克之母,这主要是它采用很多划时代的技术,直到今天也被现代的坦克所采用。
下面就听老萨来说说。
苏联坦克简史1909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司机和车库总管凯格赖斯发明了了一种可以在冬天行驶的汽车。
这种汽车配备一种轻型橡胶履带系统,可以有效的在俄罗斯冬季的雪地和冻土上驰骋。
这个司机的初衷只是为了博取沙皇的欢心,满足沙皇冬季能够随意出门的心愿。
但这辆车的却引起了俄国军方的注意。
他们在1913年下令波罗的海工厂加以改进,在1915年发明了全新的半履带装甲车。
研究成功以后,沙俄军方立即采购了60辆,其中的30辆安装了机枪炮塔,装有2挺马克西姆重机枪,配有6000发子弹。
这些装甲车投入了一战战场,可以称作沙俄最早的装甲部队。
很快十月革命爆发,沙皇政府垮台,1919年红军乌克兰第2集团军在战斗中缴获了2辆法国人援助给白军的雷诺轻型坦克。
当时红军的最高领袖对坦克也非常重视,他们命令索尔莫沃机器制造厂立即对雷诺坦克进行研究仿制。
苏联当时的工业力量薄弱,最终只在1920年仿制了第一辆坦克,稍后又在列宁命令下增加生产了14辆,并将其命名为KS坦克。
这是苏联第一款坦克,由于装备的数量太少,起不到什么作用。
不过在之后的苏波战争中,苏军使用6辆KS坦克进攻波军阵地,波军一个团的兵力看到苏军步兵协同坦克攻上来以后立即失去斗志,被全部吓跑了。
由此,苏联的将军们意识到坦克的巨大作用。
内战结束,苏联进入全面的发展时期,重工业发展尤为迅速。
苏联人在1930年通过购买当时最先进的英国维克斯6吨坦克,经过仿制和改进,苏联人在1931年推出了该国历史上第一种最为成功的坦克T-26型。
这种坦克使用37毫米火炮(后改为45毫米),正面装甲厚度25毫米,坦克全重10吨,公路最大行程225公里,公路时速达到30公里。
苏联二战时期坦克发展

•
BT系列坦克被称为快速坦克,因为其首先采用了轮履两用的“克里斯蒂”悬 挂系统(安装和拆卸履带后坦克都可以行驶),其特点是没有托带轮,发动 机直接控制负重轮。但是因为当时材料技术的欠缺,这种悬挂系统只能用于 中轻型坦克,所以BT系列整体防护有所不足。 这一型坦克作为对“克里斯蒂”系统的测试,为以后 T-34的悬挂系统研究提 供了经验。 苏联人一直崇尚骑兵。当然,这也与当时的政治环境,陆军掌权的是骑兵元 帅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有兲。BT系列的设计思路就是在一线冲锋的轻骑兵, 所以随着型号的更新,速度在不断地提升。
战争中期
• 1、T-34 • 2、KV-1 • 3、KV-2 • 4、KV-85 • 5、SU-100
• 6、SU-122
T-34
性能数据(T—34/76)
• • • • • • 长度/宽度:5.92m/3.00m 高度:2.45m 重量:26.3吨 乘员数:4人 主要武器L-11(1939) F-32(1941)76.2mm坦克炮,备弹77发, 辅助武器:2 X 7.62mm DT 机枪,备弹2898-4725发
•
SU-76M是苏联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冴下七拼八凑的产物, 1942年的苏联步兵缺 乏有敁的近距离火力支援武器,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研制新式的突击炮,不 要求太高的质量,但是产量和低廉的价格。 最早,设计局从炮塔报废的T-26和BT系列坦克入手,希望能设计出一 种满意的车辆。但是无奈这两种十年前的老爷车实在是难以利用,设计局最 终把视线放在了新型的T-70轻型坦克上。为了满足廉价的需要,设计局 加长了T—70的底盘,简单的制作了一个炮塔,然后装了一门当时算是大 威力的ZIS-3 76mm反坦克炮作为武器。最初 SU-76M的生产型号拥 有一个全封闭式炮塔(学德国人的),命名为 SU-72或是SU-12,生产了一段 时间以后因为炮塔中火炮射击的烟尘难以排出以及车辆着火逃生困难等问题, 设计局将炮塔由改为了半封闭式。 SU-76作为一种轻型步兵支援武器还是比较有敁的,最初还担任一些反坦克的 任务,后来逐渐过渡成为全职步兵支援车辆。 SU-76M产量很大,高达14000多 辆。它不仅在欧洲作战,后来还大批量参加了对兲东军作战的“八月风暴” 行动。
世界坦克大全

T-12 T-24 T-28
KV-1
KV-1/1940 KV-1/1941
KV-1S/1942
T-43是T34M的项 目递进发 展型,战 场的需求 使得T-43 过时
136工程
T-44是T43的项目 递进发展 型
1944
31.8 7.65 6.07 30
重型坦 克
KV-2
KV-2/1940 KV-2/1941
系张作霖
中
从法国购
国
入雷诺 FT-17坦
克16辆,
民国时期
南京政府
曾经购入
德国Ⅰ型
、Ⅱ型坦
克,1938
年又从苏
联引进俄
国T-26坦
克生产
线,二战
后,计划
在湖南衡
山建设坦
克厂,并
引进英国
坦克制造
设备,将
上海龙华
兵工厂改
建为坦克
厂。1948
年,国民
战斗 全重
t
尺
全长
车体 长
寸m
中型坦
重型坦 克
T-34 IS-2
1936
1932 1933
50
37.5 42.5
9.72 9.72
90 90
重型坦 克
T-100
重型坦 SMK
重型坦 克
突破
水陆坦 轻型坦 轻型坦
T-40 T-60 T-70
中型坦 克
T-28
T-100 T-100Z
中型坦 克
T-34
T-34-76 T-34M
T-34-85
1939年, T-100和 SMK多炮 塔重型坦 克样车在 库宾卡接 受斯大林 检阅,斯 大林认为 “你们想 让我们的 坦克变成 敌人的活 靶子”, 基洛夫工 厂迅速拿 出单炮塔 方案,同 年定型为 KV-1
二战坦克“全家福”(四)

二战坦克“全家福”(四)作者:徐志伟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6年第3期徐志伟日本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是日本坦克大发展的时期。
二战前及二战期间,日本研制的坦克和战车,包括改进型车在内,共有50多种。
虽然型号多多,但精品寥寥。
稍微拿得出手的,恐怕只有97式中型坦克和“卡米”2水陆坦克少数几种。
日本的小坦克惧强凌弱,成为肆虐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急先锋,也成为美国坦克的手下败将。
1、89乙坦克它是日本第一种国产坦克,可以看作是“雷诺”FT-17坦克的改进型。
1929年制成的89式坦克,装的是汽油机;1934年改装柴油机后,称为89乙中型坦克。
说它是中型坦克,实际上只能算是轻型坦克,战斗全重只有12.1吨,乘员为4人,主要武器是一门57毫米短身管榴弹炮,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
它是世界上最早装上柴油机的坦克之一,最大功率为120马力,坦克的最大速度为25千米/小时。
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铆接结构。
在二战初期,89乙坦克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
2、95式轻型坦克二战期间,日本人往往用假名来命名坦克。
95式轻型坦克,全称即为95式“哈够”战车,“哈够”为日文假名“ハゴ”的音译。
95式轻型坦克于1935年定型,总生产量达到了1?250辆,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
95式轻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7.4吨,乘员为3人,主要武器是一门37毫米坦克炮。
辅助武器为两挺7.7毫米机枪,一挺是前机枪,一挺是炮塔后机枪。
动力装置为135马力的柴油机。
坦克的最大速度为40千米/小时。
在95式轻型坦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改进的是98式轻型坦克。
主要改进是降低了车高,车体长度缩短,炮塔形状和行动部分也有较大改进,总生产量为100辆左右。
3、94式超轻型坦克94式超轻型坦克于1934年定型,也称为94式“豆坦克”。
日本投降后,被我军缴获后,战士们习惯称之为“小豆坦克”。
总生产量为750辆,在二战中广泛运用。
其战斗全重只有3.45吨,乘员为2人,装一挺7.7毫米重机枪,动力装置为35马力的汽油机。
二战德国坦克大全

二战德国坦克大全(图)一号坦克系列一号B型坦克一号A型坦克一号20MM机炮改装型-西班牙内战期间一号F型,全新设计的一号坦克,装甲得到很大强化一号坦克歼击车型47MM火炮一号自走火炮坦克150MM二号坦克系列二号基本型二号D/E型二号50mm火力强化型[未投產] 二号侦察型[未投產]二号L型[终极二号]二号变型系列:Marder I 75mm坦克歼击车[好像叫做黄鼠狼系列] Marder II 75mm坦克歼击车Marder II 76.2mm坦克歼击车[火炮为缴获苏联的]二号105自走火炮二号F型喷火坦克三号坦克系列三号A型[短身管37mm火炮] 三号G/H型[短身管50mm火炮]三号N型[短身管75mm火炮] 3号F型[长身管37mm火炮]三号指挥坦克两部不同火炮的3号坦克三号L型[长身管50mm火炮]三号变型系列:三号150mm自走炮-s.I.G.33 33式重型自走炮42型105mm自行榴弹炮三号E型突击炮[短身管75mm火炮]三号G型突击炮[长身管75mm炮]四式突击炮[三号的车体装在四号坦克的底盘上]四号坦克系列四号D型[短身管75mm火炮]四号F1型[最后的短身管75mm火炮型]四号F2型[长身管75mm火炮登场] 四号H型四号反坦克歼击车四号反坦克歼击车[43倍径75mm火炮] 四号反坦克歼击车[70倍径75mm火炮] 20mmx4防空车37mm防空车犀牛自行反坦克炮[88mm Pak 43 L/71火炮]野蜂150mm自行榴弹炮灰熊50mm突击炮蝗虫105mm自行榴弹炮[未投產]德国激获的捷克坦克系列德国激获的捷克坦克[38T也是],作为优秀的轻型坦克,德军也曾大量装备38T变型车75MM火炮型20MM防空车两种150MM自行火炮MADER 3 H型[75MM火炮]MARDER 3 M型[75MM火炮] MARDER 3 76.2 MM火炮型追溯者坦克歼击车虎式坦克伟大的老虎啊,我的最爱衝啊王牌老虎-帝国精英-钢铁死神-魏特曼老虎变型车[突击虎]380mm火炮![把BB的炮都搬来了][斐迪南/大象]坦克歼击车[不是纯正血统的老虎]虎王坦克[保时捷]炮塔型[虎王] [亨利E]炮塔型[虎王][溯虎]坦克歼击车[128mm火炮]豹式坦克[豹]A型[豹]D型[豹]G型[豹]F型[溯豹]坦克歼击车[和豹子不同的是豹子是75mm火炮,溯豹是88mm火炮][蟋蟀]88mm防空车鼠式坦克巨大的鼠式坦克陆上钢铁怪物[188T 170MM火炮]帝国钢铁洪流阅兵式1942的冬天3号G型推进在苏联1942年3号E型和步兵在莫斯科市郊1942年3号E型陷在泥里,进攻苏联中......sdkfz260装甲侦测车在莫斯科市郊1941[100km...真的很近啊]3号E型在北非[沙尘这么大,风镜不能少啊]重型运输机ME234上下载的2号突击炮[当时德军居然有这样牛的空运能力]3号G型在突尼斯1942[士兵带住墨镜]1942年3号E型和步兵在莫斯科郊区科隆1944年被打穿燃烧后的[豹]G型[侧面的弹孔很清晰]火车上的[豹]G型[刚出厂的坦克] 1943 虎式坦克,王者风范1943 老虎也有这样的下落.....试车中的虎式早期型正在装弹的[虎]式晚期型1943 [虎]式早期型这哥在老虎前装帅在法国前线的3号E型坦克1940年隆美E的第七装甲师在法国前线推进中SS 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的88MM炮库班战役中的步坦协同进攻[还是3号E型]苏联1943 ,这可是很出名的啊为4号D型装弹1942在苏联三位军官在缴获的T-34前合影党卫军4号坦克成员準备冲风的装甲榴弹兵!装甲榴弹兵在掩护装甲部队的侧翼和扩大装甲部队的作战角度,战果上发挥住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战德军车辆编号Sd.Kfz.—德语“Sonderkraftfahrzeug”的缩写,可译为“特种机动车辆”,以下为二战中的部分德军车辆及其编号。
二战中的“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

二战中的“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许多兵器爱好者都知道德国的“黄鼠狼”步兵战车,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步兵战车之一。
鲜为人知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就有了“黄鼠狼”战车,不过,它不是步兵战车,而是一种自行反坦克炮。
?T―34冲击对二战中后期德国坦克的发展有巨大影响的事件,便是德国人所说的“T―34冲击”。
1941年6月,德国军队入侵苏联后,苏联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敌,但在开始阶段处于被动地位。
几个月以后,苏联战场上的形势有了转机。
这中间除了有政治、军事、气候等方面的原因外,苏联红军武器装备的改善,特别是性能优良的T―34中型坦克大量投入战斗,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T―34坦克一亮相,便给不可一世的德军装甲兵团以沉重的打击,德国人将此称为“T―34冲击”。
?T―34冲击,对德国二战中后期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德国“黑豹”战斗坦克和“虎”式重型坦克的问世,都是对抗“T―34冲击”的直接结果。
而德国人利用一些性能已经落后的坦克底盘,装上较大口径的火炮,制成自行反坦克炮或自行榴弹炮,来对付苏军或盟军的坦克,更是“家常便饭”。
这里介绍的“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便是“T―34冲击”的一个产物。
?从“黄鼠狼”1谈起二战期间,德国人先后研制出“黄鼠狼”1、“黄鼠狼”2、“黄鼠狼”3三种自行反坦克炮。
让我们还是先从“黄鼠狼”1自行反坦克炮谈起吧。
?1940年5月~6月,德国军队横扫法、荷、比、卢后,缴获了上千辆法国和英国的坦克装甲车辆。
德国军队对这些战车,或直接利用,或加以改造后利用,用以补充德国战车的不足。
其中,德国军队缴获的法军的“洛林”履带式补给品输送车约300辆,德国人将其中的大部分改装成自行榴弹炮或自行反坦克炮。
装75mm反坦克炮的,称为Pak40/1型或Sdkfz135型自行反坦克炮,即“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后来称为“黄鼠狼”1型自行反坦克炮。
?“黄鼠狼”1型自行反坦克炮的战斗全重为8.3t,乘员4人~5人,由于原来的法国“洛林”输送车主要用来运送作战物资和牵引火炮,上部结构较简单,这使它的改装工作相对容易些。
神奇“功勋战车”——再评俄罗斯战争影片《T-34》

神奇“功勋战车”——再评俄罗斯战争影片《T-34》作者:窦超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9年第9期如果要说起二战胜利武器的话,T-34坦克绝对算得上是最有资格当选的武器装备之一。
作为二战中苏军的主力中型坦克,T-34坦克为打败德国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其被苏联认定为胜利武器之首的关键原因。
因此,T-34坦克“功勋战车”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在以苏德战争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中,T-34坦克也是绝对的“主角”之一。
1964年,苏联曾经拍摄过一部名为《云雀》的黑白电影,后来在日本发行被翻译为《鬼战车T-34》,从而有了一个颇具日本色彩的名字。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苏军战俘抢夺了一辆T-34坦克从战俘营中成功逃脱的故事。
2018年,俄罗斯重新翻拍了这部影片,影片的名字非常简单直接,名叫《T-34》。
从军迷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制作水平非常棒,里面的武器装备非常考究,而且利用电脑特效和模型等结合拍摄的手法也非常高明,获得了极为出色的视觉效果。
本文将从军事角度对这部影片进行简评。
影片内容概要1941年末,苏德战争正处于苏军最为困难的时期,德军已经打到了莫斯科近郊。
还没有任何战场经验的苏军少尉伊乌什金也被派到了一线作战部队。
他开着炊事拖车赶往部队时,与一辆遭遇的德军Ⅲ号坦克巧妙周旋而成功逃脱。
赶到部队后,坦克营长正在发愁。
因为他的营此时只剩下一辆坦克,其余的一半被击毁,另一半被配属给步兵了。
更要命的是,营长手里此时连一个车长都没有。
伊乌什金赶到的正是时候,他随即被任命为仅剩的一辆坦克的车长。
伊乌什金成功鼓舞起了手下3名乘员的士气并做好了战斗准备。
更值得欣慰的是,他的驾驶员瓦西里奥诺克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士兵,驾驶技术很棒。
伊乌什金车组奉命和步兵一起配合防守聂弗多瓦村,掩护旅部和野战医院后撤。
伊乌什金虽然没有作战经验,但却在坦克兵学校成绩优秀且非常机智。
他指挥坦克先是以埋伏手段进行突然袭击,继而利用T-34坦克优良的性能与德军一个坦克连进行周旋,最终将德军坦克全部击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人最初只是称其为T-34,后来苏联人为了将装备76.2mm火炮的T-34与装备85mm火炮的T-34区别开,分别称之为T-34/76,T-34/85。
后来西方采用字母A~F区分T-34/76的亚型(当然这也是不准确的)。
T-34/85的所谓43、44、45年型只不过是事后的一种描述,用工厂+ABCD类炮塔+炮+年份基本可以区分95%的T-34/85,同理T-34/76也是。
A、1940年型,主要特征为一门型号为L-11,倍径30.5的76.2mm火炮被猪鼻状的防盾保护着,炮塔扁平,分焊接,铸造两种;B、1941年型,一门型号为F-34,倍径41.2的76.2mm火炮,部分A型使用了这种火炮,盒装防盾与40年型明显不同;C、1942年型,主要特征驾驶员舱盖更换,航向机枪加装外防盾;D、1942年型,主要特征为大型六角炮塔,两个圆形炮塔舱盖,舱盖打开状态因类似米老鼠的耳朵而得名;E、1943年型,在六角炮塔左侧加装了车长指挥塔;F、1943年型,铸造炮塔(实际是UZTM的冲压工艺炮塔)。
注:苏联人喜欢用“煎饼”“螺母”来分别描述装备一体式大型仓盖的扁平炮塔和双乘员舱盖或带指挥塔的六角炮塔。
1940年底,早起使用铸造炮塔的T-34出现,由马里乌波尔--哈尔科夫联合制造,正面厚60mm(轧钢焊接的正面52mm)。
1941年,先后三家厂生产T-34整车。
112厂41年7月投产,开始生产铸造炮塔失败,借鉴了马里乌波尔的经验后,首批20辆T-34与10月交付部队。
由于发动机短缺,使用了库存的老式M-17F汽油发动机。
两厂41年底生产了365辆安装此发动机的T-34,截止42年5月又交付904辆。
斯大林格勒地区,STZ进行总装,KrasniyOktyaber轧钢厂生产装甲板,用船运到STZ及第264工厂(斯大林格勒造船厂,组装车体的地方)。
41年秋,“齿接”样式的车体在STZ 投产。
1941年10月STZ设计全钢负重轮,11月投产,这种样式的负重轮各厂都有使用,43年夏取消。
1941年9月17日位于哈尔科夫的183厂开始向乌拉尔迁移,最后一列(第43列)迁移列车10月19日抵达乌拉尔,12月第一条生产线准备完毕,月底通过总装从哈尔科夫带来的部件,25辆T-34交付部队。
42年2月,112厂的炮塔座圈跳弹筋增加到6条。
42年3月还在生产“煎饼”炮塔的厂家开始将炮塔后部简化,焊接炮塔采用一整块梯形钢板焊接,铸造炮塔为一体式。
1942年6~7月,183厂开始采用新的辐条式带胶缘负重轮。
42年183厂是T-34产量最大的厂。
42年夏,战火临近STZ,导致其停产。
另有三家工厂(UZTM,ChKZ,174厂)开始生产T-34整车。
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UZTM(Ordzhonikidze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Uralmash,第9厂)1941年秋开始生产车体,随后开始生产铸造炮塔,42年4月开始为其他总装厂提供组装好的车体或炮塔,1942年7月28日生产整车,43年秋转产基于T-34底盘的坦克歼击车。
原来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LKZ,第100厂)1941年6月25日迁往车里雅宾斯克(ChKZ),联合了本地的拖拉机厂(ChTZ,第178厂)以及一同迁往的生产发动机的(原来位于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等地的如KhPZ第75厂)等厂家,自此车里雅宾斯克被称为坦克城(T ankgrad)。
ChKZ于1941年末42年初开始生产一些T-34部件,42年8月生产整车,44年3月停止生产T-34。
“螺母”炮塔由M·A·Nabutirsky在183厂搬到乌拉尔地区稍后研制(183厂由于迁移,丢失了轧钢机等一批大型生产设备)。
这种炮塔最早见于1942年8~9月(春季就有小批量生产),德军拍摄的照片显示7月上就有了,GKO42年7月1日颁布的安装这种炮塔的命令似乎验证了这点。
“螺母”炮塔从外形上大致可分为laminate,hardedge,softedge三大类炮塔。
1942年夏末秋初,183厂生产的车辆,航向机枪有了防盾,与此同时112厂的车辆开始出现扶手。
112厂和乌拉尔地区厂家的扶手样式不同。
1942年10月UZTM为扩大产能利用10000吨级水压机制造被称为Formochka的炮塔(与人们长期的认知相反,这种炮塔抗弹性能不如铸造的六角炮塔。
虽然是冲压,但装甲厚度只有约20mm ),供自己和ChKZ(112厂利用这种炮塔与自己车体生产的OT-34有照片可见)生产T-34,到1944年3月,生产了不少于2670个。
圆筒型附加油箱42年10月初出现在ChKZ生产的车辆上。
截止43年4月,安装在车体后部的箱式附加油箱仍有出现在112厂,174厂的车辆上。
1943年初,“螺帽”炮塔两侧出现手枪射击孔,春季后变得较为常见。
1943年秋,T-34部件开始标准化,包括履带,附加油箱,扶手等。
车长指挥塔出现于43年夏,1943年6月至1944年3月生产5740个。
T-34坦克不仅继承了BT坦克优秀的机动性能,火力和防护能力也有极大飞跃。
优异表现也压倒了同时期的KV-1重型坦克。
说到T-34/57,就不能不提到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身管长度达到73倍径的反坦克炮正是T-34/57所装备的ZIS-4型坦克炮的原型。
1940年,针对德国可能出现的重型坦克的威胁,苏联军方认为,现有的45毫米团属反坦克炮已经不足以应付可能出现的装甲威胁,于是提出了多个反坦克炮的研制计划,F-31型57毫米超长身管反坦克炮就在其中。
(事实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吓唬自己,德国真正的重型坦克VI型——虎式在1943年才投入实战)1940年10月,F-31型反坦克炮的原型制造完成,并顺利通过了工厂和军方的测试,1941年初,F-31获准服役并改名为ZIS-2(92#工厂获得了“斯大林工厂”的荣誉称号),或称为1941型5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火炮可以以近1000米/秒的初速发射重3.14公斤的BR-271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穿透9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在1500米距离上仍然有75毫米的穿甲威力。
(实际上,ZIS-2型并非当时格拉宾设计局研制的身管最长的57毫米炮,另一种1940年11月开始研制的ZIS-1KV型57毫米炮身管长达86倍径。
使用BR-271时初速达1150米/秒,但是寿命过短,按格拉宾本人的说法“射击40发后,初速和精度就明显下降,50发以后,炮弹就不旋转并且开始翻跟头(膛线被打秃了!)”,尽管格拉宾的说法有些夸张,但ZIS-1KV寿命过短是个不争的事实,后来ZIS-4也受到过类似的困扰。
T-34/57和ZIS-4M显然没有ZIS-2那么幸运,随着安装D-5T型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的出现,ZIS-4M和T -34/57又一次被打入冷宫,尽管D-5T的威力比ZIS-4/4M还要逊色一些,但是其低廉的成本和简单的生产工艺却迅速赢得了青睐,整个1943年仅仅生产了172门ZIS-4M,而1944年只生产了19门,1944年生产的据一些推测可能是用于替换损坏的火炮,这样T-34/57 Model 1943的产量大约不会超过150辆。
初期的T-34/57 Model 1941刚刚生产出来便投入了紧张的莫斯科保卫战,因其强大的反坦克火力,很快获得了“坦克猎手”的称号。
有关它战斗使用的资料并不很多,从现有的记录来看,这些“坦克猎手”都配备给一些新组建的坦克旅,一般配备数量不多,作为坦克旅的反坦克骨干。
比如1941年9、10月间在维亚济马紧急组建的第21坦克旅。
该旅最初获得了10辆T-34/57“坦克猎手”,随即在10月中旬投入莫斯科保卫战。
在这个时期,影响T-34/57使用的最大因素还是弹药问题,由于57毫米穿甲弹的产量始终不是很高,加上还要供应步兵团装备的ZIS-2反坦克炮,分散配置又给后勤保障带来了困难,所以各个配备T-34/57的部队经常感觉弹药不足。
1941年10月,第8坦克旅接收了8辆T-34/57,但是不久,该旅就抱怨因弹药不足,使这种威力强大的坦克无法正常作战。
而当时苏军缺乏无线电设备(一般车辆都没有配备电台,指挥车才有)也使T -34/57的作战效能无法完全发挥。
另外,部分火炮的生产质量问题也令部队头痛不已。
1943年重新开始生产的T-34/57 Model 1943的装备情况不详,但由于生产批量小,似乎也分散装备了一些独立的部队或分队,加强某些方向上对德军重型坦克的作战能力。
T-34/57 Model 1943第一次投入战场是在1943年8月,没能赶上一个月前进行的库尔斯克大会战。
装备该车的第100特别坦克连直到9月初也没有遇到与德军坦克交锋的机会,但在作战和对缴获德国坦克的射击测试中,该连指挥官和派驻的技术代表对这种坦克的穿甲威力和对付坚固工事的能力仍称赞有加,但这种徒有其表的称赞并不能挽救T-34/57停产的命运。
早在1940年苏联在完成T-34的设计之后,就希望致力于T-34系列的可靠性和行动能力的发展,同时加大投入更多的新技术。
在1941年1月,苏维埃国防委员会批准了A-34项目,对T-34进行改进,也就是T-34M 坦克。
一种新的V-5型柴油发动机为了T-34M而专门开发,其优点在于可以使坦克实现90度转向。
这种技术先前在轻型坦克上试过,但由于发动机功率不够,效果不理想。
另一点是V-2发动机,它马力强劲,但又长又宽,改进为横向安装。
这样使车体变短,也获得了更大的弹药存放空间。
四挡变速箱仍旧设置在左侧,但加装了一个新的增效器,于是T-34M拥有了8个前进挡,2个倒车挡。
原来的克里斯蒂安悬挂装置被改成了扭杆悬挂装置,这使得越障高度增加了50mm。
改进后的坦克炮塔更狭小,装有一个指挥塔和两个圆形舱盖。
这种炮塔最初是设计给A-41项目的。
无线电从炮塔改到了车体内,使得弹药仓加大,携弹量从77发反坦克炮弹增加到100发,机枪子弹也从2898发加大到4536发。
苏联人计划在1941年3月生产两辆原型车。
改进后的坦克被要求超越原来的T-34,但似乎命中注定,这种优越性并不会带来什么好结果。
最终这款试验品仅仅制造了一个木质模型就不了了之。
1941年前,苏联喷火坦克采用的是T-26轻型坦克的底盘。
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后苏联坦克损失惨重,苏军急需新的喷火坦克。
于是,苏联设计组在T-34坦克上增加了一个喷火装置ATO-41,这是T-34坦克第一种喷火坦克变型车。
ATO-41也可装置于重型KV坦克上。
喷火器装在车体斜装甲右部原来安装DT机枪位置,携带100升燃料,能在10秒种里点射三次,喷射距离为46-82米,具体取决于燃料的种类。
战争后期,苏联发展出更复杂精致的喷火器,但T-34坦克即使在完全执行喷火器任务时,也依然保留其主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