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坦克性能对比
德国:1号坦克

德国一号坦克:简介:一号坦克(德语:Panzerkampfwagen I,意为一号装甲战斗车辆)是德国于1930年代研制的一款轻型坦克,缩写为“PzKpfw I”,其官方军械署赋予的编号为“第101号特殊用途车辆”(SdKfz 101)。
一号坦克自1932年开始设计,并于1934年开始生产,其原先仅作为德军建构新一代的装甲战斗与技术时所使用的训练车辆,但后来将其投入了西班牙内战、二战的波兰、法国、苏联、北非以及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使用。
一号坦克于西班牙累积了使用经验,帮助德军分别于1939年和1940年击败了波兰与法国,到了1941年,一号坦克的底盘被用于建造突击炮和自行反坦克炮。
尔后,他国将一号坦克进行升级改装来延长其服役寿命,它持续服役于西班牙军队一直到1954年。
一号坦克的战斗表现受限于其薄弱的装甲和仅两挺通用机枪的贫弱火力,由于它被设计成训练车辆,一号坦克无法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的轻型坦克相比,如苏联的T-26坦克。
虽然在战斗表现中显得脆弱,但一号坦克仍占德军坦克中相当大部分的装备,并被投入到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各大战役中。
虽然一号坦克小型而贫弱,但其重要性不比其他著名的德军坦克,如四号、虎式和豹式来的低,它在纳粹德国于二战初期的一连串闪击战攻势与胜利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发展历史: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设计、生产、和使用坦克。
条约同时规定任何生产这些物品作军事用途的人都要被罚款十万马克和监禁六个月。
尽管德国国防军人力和技术上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数名国防军军官设立了一个秘密总参谋部辧公室,用来研究未来的战略。
虽然提出坦克作为新式武器得到上级冷漠的回应,德国企业却被鼓励研究坦克设计,同时军方与苏联和瑞典秘密地合作。
他们在研究时取得珍贵的技术资料,后来证明对德国的坦克设计有很大贡献。
在1926年,德国公司莱茵金属和Daimler-Benz,制造了装有75公厘炮的坦克原型(德语:the Großtraktor,大拖拉机)。
柴油机坦克与燃气轮机坦克优劣剖析_1_

场。按照美国媒体的预测,在最近几 的 2 5 个问题是有具体事实和文献资
BT 轻型坦克深受苏联坦克兵和
年,世界上坦克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仍 料支撑的,因此,对俄罗斯坦克制造 坦克将领的喜爱。当时,在军队中还
然是俄罗斯,该国向国外出口量最大 业现状的真实阐述是能令人信服的。 进行了坦克跳跃比赛。BT轻型坦克在
近几年来,在俄罗斯大众媒体和学术刊物上对柴油发动机型坦克和燃气轮机型坦克的优缺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
些言语达到了互相攻击、水火不容的程度。本文主要介绍柴油机型坦克的拥护者——俄罗斯国营乌拉尔运输车辆制造厂 设计局瓦维隆斯基、库拉克萨和涅沃林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涉及内容广泛,分析也算有理有据,正确与否本文不作过多
为70~75 千米/小时,最高速度达到
到 1941 年 12 月 1 日,卫国战争刚 刚进行 4 个月,卫国战争初期苏联红 军装备的23 000辆坦克就损失20 000
100 千米/小时,坦克寿命为3 000~ 4 000 小时。要实现这些技术要求,必 须使用燃气轮机。”为实现上述神化
坦克营纵队实际速度 V1 与单辆坦克最大 行驶速度 V2 关系曲线图
在确定的区域内集结如此众多的 坦克装甲车辆,如果不组织好部队纵 队行军,不组织好对敌人大规模杀伤 性武器和空中打击的侦察、警戒和防 护,不组织好对行军纵队的伪装、工 程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以及 不组织好警戒勤务和定点指挥问题, 其后果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承认在作战行动中优先单独 采用坦克的构想,那么就必须毫不迟 疑地着手对坦克战术技术性能指标进 行修改。
2007 年11 月俄罗斯《明天报》第 730 期上刊登了科济什库尔特和叶夫 列莫夫共同撰写的“坦克圆舞曲—— 俄罗斯坦克制造业的未来”。在这篇 文章中,作为高级技术专家的作者以 坦克兵的名义演绎 T-80 主战坦克的 “卓越”能力来吸引读者。例如,他们 用“坦克兵圆舞曲”、“钉入木头的钉 子”、“坦克撞到混凝土墙发动机也不 熄火”等词语来描述 T-80 主战坦克。
E系列的终结者——E79!

E系列的终结者——E79!许多玩家将E75喻为神车,但在E系列里它还不是最强的。
看过许多介绍E系列的文章,可是都漏了E系列的一个重要成员,这就是E系列重型坦克里的王者——E79!这是当年的《武器》杂志(现在的《兵器》杂志)2000年第4期中的文章《纳粹的妄想之四——末日坦克》的题图照片,照片中的这个面目狰狞的大家伙就是E-79.文章中介绍了的E系列的发展概况,这是E100超重型坦克和鼠式的对比图。
(注意!E100和鼠式属于超重型坦克,和E75,E79不是一个等级这是E50和E75的图片E79在战争结束时已经基本完成了设计,全重79吨,由研发虎式和虎王重型坦克的专业户亨舍尔公司研制,开发代号VK6600(H)。
全车避弹性能极佳,炮塔是以虎王为原型设计的,但更趋流线型,从后往前呈尖楔状,正面几乎没有着弹点(有点像梅卡瓦),炮塔180\80\45,倾角很大,车体160\80\80,正面倾角达30度!(相当于200毫米的垂直装甲!还可以升级为纳粹德国最新研制的复合装甲)。
发动机为HL234+,是HL234的终极改进型,采用了燃油喷射技术好涡轮增压技术及特种冷却液!1100马力!(超前的技术啊!这还是20世纪40年代啊!)时速50公里每小时!(E75是45公里每小时)火炮是128毫米55倍径(和鼠式一样,还可以升级为150毫米炮!),还采用的其他新技术有火炮稳定器,驾驶员和炮长用红外夜视仪,炮膛抽烟装置。
这些技术领先美苏10年!如果投产,可以和T54一起并称为第一代现代坦克!可惜!上帝没有给它出世的机会。
今天,一些国外的军事爱好者根据图纸自制了这种“梦幻”坦克的模型。
我们也只有通过模型来领略它的前卫风貌了。
不过。
这是索尼公司在90年代后期开发的PS1游戏机上的一款游戏,叫《钢铁前线》,在这个游戏中玩家可以亲自驾驶这款“梦幻”坦克驰骋沙场!(这款游戏十分经典,而《坦克世界》仿佛就是它的PC升级版,坦友门别拍砖阿。
美国分析99式坦克:超越我们所能承载的想象!

美国分析99式坦克:超越我们所能承载的想象!99主战坦克技术参数战斗全重:51吨乘员:3人最大速度:7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600公里外形尺寸:10米(炮向前车长),3.5米(车宽),2.37米(车高)主要武器:125毫米滑膛炮∕140毫米滑膛炮,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三种不同类型的炮弹,列装了激光制导炮射导弹系统。
弹药基数40发炮弹辅助武器:7.62毫米并列机枪,备弹2500发。
12.7毫米高射机枪,备弹500发装甲防护:炮塔焊接结构,防护相当于700毫米均质钢装甲。
车体防护相当于500~600毫米均质钢装甲。
挂装新型双向反应装甲时,防护能力可达1000~1200毫米发动机:1台涡轮增压柴油机,功率为1200马力火控系统:双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卡尔·索罗斯(目前美国最新一批上台的中国问题分析员,美国国家防务亚洲问题分析评测顾问):中国解放军目前早已开始批量猎装的中国产T99式主战坦克,它的能力已经超越了我们所能承载的想象。
卡尔·索罗斯:中国研制99坦克,并没有按照俄罗斯专家提议的方式,“以俄罗斯T90M为蓝本”。
中国人希望他的下一代主战坦克是完全自主的产品,而99式坦克,并没有沿袭俄罗斯坦克的一贯风格,他似乎更加接近,西方化产物。
对比豹2A6我们会清楚知道,99式中国坦克,炮塔装甲为前倾角斜面设计,这是已经被世界公认的最好的前端炮塔防御。
在其动力系统上,中国目前开始为其换装1500匹的大功率发动机替换早期使用的1200匹发动机。
这将会进一步提高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极高的作战机动性能。
目前,根据中国官方媒体公开数字,它的最大公路时速为80公里。
最大行程为600公里。
越野作战机动时速不小于55公里。
这样的机动性能无论是俄罗斯的T90,还是美国陆军目前装备的最先进的M1A2主战坦克。
火力控制系统,这是中国人最大的成就之一,他们赋予了99式新型的整体组合形式的猎-歼是指挥仪作战控制系统,而更加令人惊奇的是,中国99式坦克在其炮塔后安装了一部,激光顶置系统,与俄罗斯产的“卫士1”型外观十分类似,但是,依据中国官方报道以及我们目前所知道的资料来看,他并非是“完全的仿制品”。
T34,85vs谢尔曼M4A3(76W)

T34/85 vs 谢尔曼M4A3(76W)对比一下这两种坦克,在大规模战争的背景下,哪种更优秀?火力:美制M1 76mm坦克炮使用被帽穿甲弹可以在1000米外击穿89mm的匀质装甲,使用HV AP可以在同一距离上穿透133mm的装甲。
俄式85 mm ZIS-53坦克炮,使用穿甲弹在1000米外穿深90mm。
使用HV AP可以击穿118mm的均值装甲。
美国在高速穿甲弹上优势明显,不过这要考虑到高速弹的准确度和威力稍差,以及俄式火炮在发射榴弹支援步兵上的优势。
双方火力在同一水平线上,美炮的火力稍稍占优。
火控:M4A3E8的火控大幅增强,1X放大视角65度,5X放大时视角13度,明显比T34强,而且装备垂直稳定器。
T34的火控相对简陋很多,而且瞄准精度比较差防护:M4A3(76W)炮塔正面厚度90毫米,侧面51毫米,车体首上64毫米47°。
侧面38-51毫米,无倾斜T34/85炮塔正面厚度90毫米弧形,侧面76毫米20°,车体首上46毫米60°,侧面45毫米.防护基本在同一水平上,T34侧甲有一定优势。
机动:发动机和单位功率上差距不大。
但T34在最大速度,越野速度,行程,越壕爬坡过障等参数上占优。
这可能是因为M4汽油机耗油量大。
车体高大的缘故(?)其他:M4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二战第一,高大的车体相对豪华的设施保证了良好的舒适性,有利于乘员战斗力的保持。
T34在可靠性上虽然也属优秀之列,但和M4还有差距。
M4的悬挂系统性能优良。
不仅行驶平稳,而且潜力大,JUMBO在不大改悬挂的情况下重量达到了重型坦克的水平。
在战场上美国大兵可以毫无顾忌的往他们的M4上加焊钢板挂沙袋来提高防护。
反观T34,几种同底盘的变形车重量都在30吨出头。
T44,T43都在35吨之下。
貌似这个重量就是T34底盘的极限?安全性,T34的柴油发动机减少了燃烧的危险。
但是从M4A3开始弹药采用水套防护,大大减小了殉爆的可能。
2018世界坦克排名

2018世界坦克排名引言:坦克作为现代战争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军事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每年都会有各种评选机构根据各种指标对世界各国的坦克进行排名。
本文即为阁下带来的是2018年世界坦克排名。
通过分析各国的坦克技术实力、性能指标、作战能力等因素,得出了2018年全球坦克排名。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该排名榜单中的前几名坦克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对世界坦克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展望。
排名1: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美国)作为美国陆军主要坦克装备,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自1980年代就开始服役,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和技术优势一直获得各种排名的青睐。
其主要特点包括:先进的火控系统、强大的火力威力、出色的防护能力和卓越的机动性能。
M1A2坦克搭载一门主炮和一挺机枪,主炮可发射多种弹种,有效打击各种目标。
并且该坦克采用了先进的炮塔自动装填系统,提高了射击速度和精确度。
此外,该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也非常优秀,能够抵抗来自各种反坦克武器的攻击,保证乘员的生存安全。
排名2:T-14阿玛塔主战坦克(俄罗斯)俄罗斯的T-14阿玛塔主战坦克是近年来亮相的新型坦克,在2018世界坦克排名中获得了第二名。
该坦克采用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拥有许多创新特点。
T-14坦克搭载一门125毫米滑膛炮和多种先进导弹,火力强大。
并且该坦克的炮塔还采用了无人机技术,可以进行无人驾驶,提高了火力打击能力和乘员的生存安全。
此外,T-14坦克还采用了先进的装甲防护技术,能够有效抵御来自各种反坦克武器的攻击。
排名3:切利雪夫T-90主战坦克(俄罗斯)作为俄罗斯坦克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切利雪夫T-90主战坦克以其可靠性、耐久性和适应性而闻名。
T-90坦克采用了先进的火控系统和防护技术,具有强大的火力和防御能力。
它搭载一门125毫米滑膛炮,并配备有追踪、探测和制导目标的多种先进系统。
此外,该坦克还采用了切利雪夫设计局独特的复合装甲技术,可以有效防御来自各种反坦克武器的攻击。
战后主战坦克性能对比列表

5 5 6 6 5 5 7 6 6.5 7 8 5 5 9 底盘防护性 2 2 2 3 2 2 2 2 2 3 2 3 3.5
WZ1224
2
3
3
88式(80式)
3
2
3
88B、A
3
2
3.5
85式
3
2.5
3
85-2M
3
3
3.5
88C
3
4
4
96式
4
4
4
96A
4
5
5
90式、VT-1A
4
4.5
5
MBT-3000、VT-4
8 信息化程度
1 2 2 3 4 3 2 3 3 4 4 5 3 4 4 4 5 5 6 9 5 6 5 6 6 信息化程度
3 4 4 4 火炮杀伤力 4 4 火炮杀伤力 2 2 火炮杀伤力 3 火炮杀伤力 4 4 4 火炮杀伤力 2 5 5 5 5 5 4 5 火炮杀伤力 3 3
2.5 3 4 5
6
中国
HP
59式坦克
1
59-1式
1.5
59-2式
2
59-2A式
2
59D1式(120C)
2
59D式(120D)
2
69式坦克
1
69-1、2式
1.5
69-3(79式)
2
美洲虎坦克
2
59-120
2
VT-3
2.5
59G
3
4.5 5 6 6 5.5 6 6.5 7 7 5 4 5 5 3 炮塔防护性 2 2 2 2 2 2 2 2 2 3 2 3 4.5
4 3 5 3 3 5 5 6 6 7 6 6 8 火控 2 4.5 6 9 火控 5 6 8 火控 3 4 5 4 3
世界十大坦克排行(收集)

世界十大坦克排行NO.10 中国96坦克:排名第10 是因为他配置很简单,便宜,能大量生产。
当然,中国之所以研制他就是为了得到一种99坦克的简化本大量装备。
99坦克实在是太贵了。
我们现在还是初级阶段么。
但96坦克性能绝不简单,西方称之为:“亚洲豹式”坦克,可见评价之高。
只要中国人愿意,96坦克排名马上可以上升好几位。
明显比99坦克小巧。
NO9乌克兰T84:不要小看乌克兰,前苏联的坦克基地哦。
T84和俄罗斯T90是表兄弟啊。
俄罗斯坦克所有传统优点他都具备,因为亲西方,T84的工艺等各方面向西方靠拢,看上去比T90漂亮多了NO.8 日本10式主战坦克日本现有的第三代坦克在攻击、防御及机动性之间并不平衡。
而事实上,采用不同风格的装备是由不同的作战任务所决定,往往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
日本在冷战正酣之际,为了防备苏联坦克集群从北海道登陆,从而研制了侧重防御、忽略战略机动能力的90式。
但是,日本并没有认为攻、防和机动之间的不平衡并无不妥。
同样,尽管日本依然对外宣称奉行“专守防卫”战略,但该型坦克的研制则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其军事战略的转型。
具体而言,日本在新世纪所奉行的乃是积极外向的军事战略。
在威胁的判断上,陆上自卫队强调游击队、特种部队和恐怖分子等新型威胁;在军事行动上,积极寻机用兵海外。
10式主战坦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发出来的。
NO.7 俄罗斯T90S :可以说全世界只有德国人可以在坦克方面和俄罗斯人一较高下。
可惜这个前超级大国已经没落,T90后他们再也没有钱更新。
设计观念问题,俄罗斯坦克与制作精美的西方坦克,甚至和中国坦克相比,外观粗糙,简陋,寒酸,但是火力凶悍!俄罗斯人是典型的注重进攻不重防守。
机动性极佳,而且如同俄罗斯其他武器一样,异常可怕,维修简单实用。
实际上,中国99坦克的底盘就是在俄罗斯T72坦克基础上改的。
可见中国人对俄罗斯坦克评价之高。
防护也非常出色!这是爆破防护装甲和世界首创的主动防御系统,中国师从俄罗斯人,于此受益颇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98引起很大的争论。
也引起大家的很大的兴趣,对一种型号,我们骂也好,赞也罢,都说明我们关注它。
在此,我想用几种主战坦克的代表“豹2”、“T64”等参照,运用手头的资料来客观分析98坦克。
在此,大家应知道的是:实用是第一位的,即使豹2、埃布拉姆斯、90式等的超豪华设备,也是如此。
ZTZ-98,中国第三代坦克的精锐第一、防护力坦克的概念是什末?它是一种活动的火力点,一种有遮蔽的突击力量,而不是无敌的堡垒。
现在,攻击力的发展已超过了被动防御的能力,如果真想一种坦克刀枪不入,它可能需要100多吨。
豹2为代表的西方坦克,它们的研制目的是抵御苏联坦克的大规模进攻,直到美加援兵的到来,也就是说,它们是堡垒和活动炮塔,同时,欧洲的硬土平原和发达的高速公路也对重量要求不高。
作战环境,高防护,大弹药,宽敞的内式强调成员的舒适提高持续战斗力。
这一切都是造成西方坦克重量居高不下的主因。
但是效果很好吗?并不一定。
在海湾战争,在最近的对伊战争,不激烈的抵抗(而且是不先进的兵器)都造成了M1的毁伤。
(同时,本人也要纠正一种误区,坦克并不一定是越重防护越好,它是各种指标平衡的产物。
二战时,苏联斯大林2坦克就比德国黑豹轻,但是攻击力防护力远优于黑豹,虎一,与之相对的就是弹药少,车内狭窄。
德国就认为,通过发动机横制,简化传动结构,减少一对负重轮,减轻结构强度,就能使豹2达到50吨,而防护等同于豹2A6。
下面还要有一个重要的案例。
60吨M1在克索沃遇到另一种情况,为了让二十辆前进,美军不得不专门开辟一条道路,但仍在恶掠环境下行动缓慢,燃油耗费大,难以打击对手。
不得不撤出战斗。
(以至于一位指挥官怒吼,谁让你们把艾布拉姆斯运来的!相比之下,南联盟的T72几乎来去自如。
60多吨的M1A2纵然是防护能力超群,但是却机动受限。
“英雄无用武之地”和没有英雄某种意义上是等价的未来的防护途径,重点在主动防护系统,减少可发现性,60吨的重坦克概念已式上个世纪的产物,纵观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未来20年很难发生大规模机械化战争,地形狭窄多山的台湾,朝鲜,也不适用60吨的重坦高防概念,50吨的中国的98防护,只要能达到并超过这一代坦克的平均水平,适应地形,满足中国的需要,这已足够。
另一个中国98坦克争议的地方是装在车体底部的俄式转盘式自动装弹机,容易诱导二次引爆,在车臣战争中,俄罗斯的T-80、T-72经常炮塔炸上天,而西方普遍运用了弹舱分离和泄压板结构,似乎能够避免这一情况。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转盘式自动装弹机位于车体内部,综合防护力为最强的部分,同时,西方坦克弹药为分布放置,大部分弹药也放置底部,一旦诱爆,就是炮塔不飞天,也会造成车体全毁和人员伤亡,(根据俄罗斯研究的实战概率,隔舱化很难减少伤亡,如果车体被击穿,隔舱也不能抵挡,因此还不如加强外部装甲和防护结构)而且看看M1A1的装弹设计就知道它只能算部分隔舱(苏式坦克炮塔炸上天的美景在于小炮塔与车体连接方法过于简单因此常飞天,被炮弹掀翻,在斜面扭转困难,沙粒易卡住,去年的兵器杂志上专家提出了简单的解决方法)另外部分通常为12发位于炮塔尾舱,装甲很薄(看看90式怎末从车顶装弹就知道了),目标明显,即使单兵火箭也能击穿,一旦击中,不会对人员造成大的损害,也会损伤炮塔,失去战力,有时冲击波把下方动力室完全炸坏,结果必然是大修。
T-72 、T-80的主要问题,在于车体中可燃材质过多,灭火抑爆系统不良导致诱爆而非金属射流击穿导致诱爆,因为后者就是西方坦克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只有用炮弹个体防护,减少诱爆的威力和机会(中国灭火抑爆系统在80年代初就达到西方水平,远超于苏联,这与我们改革开放交流分不开,呵呵)这样,苏式坦克一着火大家还是逃命吧!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因遇到击中失火导致全毁占200多辆坦克损失的绝大部分(有点像二战黑豹初期型嘛),而解决上述问题之后,(解决不难)第二次车臣战争损失的坦克剧降为不到20辆(叛军称击毁120辆,大多是装甲车,总之这一结果是可信的)。
当然有排除上一次冒进等战术上的原因,但是总体并不比小心谨慎的美军最近在伊拉克损失的艾布拉姆斯多多少――虽然俄军空中能力、信息能力和训练水平远低美国,但是车臣武装无论是战斗意志,战斗技能,还是装备都优于美国在伊所遇到的对手。
在第二次车臣战斗中,许多辆坦克遭受的苦难远超美军,其中一辆T-72遭受了近20次致命打击,两名成员受伤,但是仍能坚持作战近4个小时,并且一马当先冲破对方阵地。
另一辆T-80U履带炸坏,孤立无援受打击了6个小时,遭受各种单兵火箭,反坦克导弹,火炮等各种反坦克武器近百次打击(车臣叛军手里可也有各种东西方器材,远比可怜的伊军精良),三名成员都活了下来。
因此不能因转盘式自动装弹机和没有隔舱化,泄压板就片面否定防护。
(转盘式自动装弹机下文还将说到,不是一个落后或者鸡肋就否定的)虽然,俄罗斯研制了西方式的黑鹰坦克,但是俄罗斯军方并不认为它整体先进,也不符合俄军的标准,俄军看重的是它的隐身设计,大口径炮,高功率发动机,先进的装甲及观瞄系统,而对它的西方式整体设计并不赞同,很难说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俄军的选择是错误或者不注重人员伤亡,而是综合各种方面后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罢了。
至于对98侧装甲的争议,我们看看艾布拉姆斯与T80U在战场的表现就知道了,世界上根本没有一种侧面防护优良的坦克。
但凡是现代坦克,两侧、后部、底部、顶部都是防护的薄弱环节,M1A1面对侧面攻击可以自保?中国98防护,可以满足要求,客观的说,98式很难达到豹2和埃布拉姆斯等西方坦克的水平,但是已经超越了日本90式,韩国k1a1、豹2A4、M1早期型的水平,这一点,得到了一般的认可。
(包括本人一个在北方工业研制工作的朋友)中国98防护主要问题是坦克一旦被击穿,容易造成超压杀伤人员,现在简单的解决方法是将舱口打开一些。
同时我们应考虑学习西方如梅卡瓦坦克,重点加强对弹药的个体防护减少诱爆的机会。
这些技术上不能算复杂的问题,但是是应该解决的。
远期,98可以加装主动防护,运用有效手段达到减少雷达,红外信号(98运用的先进涂层值得我们研究,抑制红外信号,中国早已得出了有效的简单手段)先进反应式装甲,达到21世纪的新防护概念。
第二、火力98上的125滑膛炮,与89式自行反坦克炮上的120毫米滑膛炮,容易让人疑惑,在这里,我要指出,89式自行反坦克炮上的120毫米滑膛炮的炮口动能已超过豹2和美国M1A1上面的L44百分之五,这是公认的。
而98的125滑膛炮在其之上,更远超俄国的125,当然总体肯定还达不到豹2A6的L55的水平,但是足以傲视群雄了。
98上的125滑膛炮,并不是单纯仿制俄罗斯,而是在俄国风格上采用了西方的技术和多年来我军科研人员的成果,在坦克炮的研究上,俄罗斯传统一直比较的粗糙,致力于增大口径,提高威力,而较少关注内部潜力的扩展及提高弹药的威力,(苏联坦克炮许多甚至直接从海军炮,野战炮移植而来)他们注重火炮的结构简单,战时容易制造,而不是一件精良的产品,很难说在冷战下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
即使如此,苏联的125滑膛炮也不是什么垃圾,而是一种可怕的武器。
在两德统一苏军撤出时,美德技术小组火速在一所仓库中找到了一辆待修的T-80B 坦克进行测试,结果惊人。
经过对T-80B的测试后,西方对俄制125毫米坦克炮的威力只能用震惊来形容据回忆的前西德少校回忆:“在正常距离,我们的豹二(可能是A3型,与A4火力,防护相当,与M1用的都是L44120毫米滑膛炮)与M1的火炮很难穿透T-80B的前装甲,只有最新的钨合金穿甲弹药勉强能穿透,而最新的贫铀弹顺利穿透。
但我们的装甲在T-80B火炮下如奶油似的,只有美国新研制的贫铀装甲勉强坚持的住。
”不清楚T-80B用的是什么弹药,可能是内藏式墨芯弹药,但苏联或东德自用型一定比卖给伊拉克,叙利亚的“猴”形简化版T-72好的多。
(这可是要和资本主义决战的,呵呵,伊拉克只能用可怜的老式钢芯弹药,在2000米只能穿深250―350,自制的弹药更差)而且,通过研发新的如贫铀,钨合金弹药,这种炮还大有潜力可挖,只是苏联解体的困难和其研究思路不同,他们的步履比较缓慢。
这件事是否真的属实还有待进一步确认,但是美国立刻在不久的海湾战争前加紧给M1改造加装新的贫铀前装甲,并紧急制造了一批贫铀穿甲弹,德国也开始加强豹2的火力,防护,后来出现了豹2A5,A6。
即使如此,伊拉克“猴”形简化版T-72要命的落后弹药在实战中的表现并不太差,它很难击穿M1A1HA(贫铀前装甲式M1A1)的前装甲,但是,当真正击中M1A1HA前装甲后,往往造成M1A1HA失去战斗力而不得不撤退维修。
(现在看来,大部分宣称挨中125滑膛炮未被击穿的M1看来是挨了老式100毫米,115毫米的揍)而在侧面,对M1A1HA则是致命的,虽然出于宣传考虑,美国称没有一辆M1被敌方击穿,损失不超过十辆,但是不慎流露的几张经典的照片表明,冷静而勇敢的少数伊拉克士兵依然用T-72从侧面击毁了M1A1HA。
因此俄罗斯宣称的M1A1HA总体损失70辆(其中包括击毁,自伤,事故,还有失去战斗力自毁),并有3辆残骸运至莫斯科,考虑到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双方实力,这恐怕不是空穴来风。
我们采用俄式风格,西方技术的125滑膛炮,火力不用怀疑,无论是炮性能,还是新发展的弹药,都超过俄国水平,ZTZ-98很早就公开宣称可远距离击穿M1A1HA和M1A2的前装甲,这是比较可信的。
(不由的想起比M1更强调防护的挑战者2在伊拉克对射后的情景,看来世间没有全无敌坦克)俄式125滑膛炮的缺点在于分装式弹药造成装填速度比较慢,射程短,炮弹的性能不如西方,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西式120滑膛炮,为什么要装备俄式125滑膛炮?事情要从两面看。
这要从被许多人痛恨的俄式自动转盘式自动装弹机说起。
大口径弹药的人力装运,我们远不如西方人健壮,想要保持持续射速(战斗力的重要方面)非常艰难,同时,即使美德也承认,随着技术的发展,自动装弹机是坦克发展必不可少的装备。
因此,为求战斗力,我们必须采用。
而不是什么政治命令。
但是,自动装弹机的研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受坦克炮塔的限制,在世界范围看,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完美的自动装弹机出现。
西方开展的本来就晚,现在只有日本和法国拥有,俄罗斯开展较早,虽然问题多多,但是毕竟经过实战证明可行,我们可以采用(也只有这样的选择啦,西方不可能给我们的)随即而来的就是俄式125滑膛炮和其弹药的装备。
俄式自动装弹机,除了上文带来的缺陷外,还有一种笨拙,就是每发射一颗炮弹,炮口要返回水平方向,这样,重新瞄准的时间长。
同时,从种种情况看,在复杂条件下,可靠性不高,在车臣,T-72一般每战斗两小时,就会出现故障,不得不手动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