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76mm经典加农炮反坦克炮
二战美国陆军的各师级单位编制一览

二战美国陆军的各师级单位编制一览二战美国陆军共组建89个师,其中66个步兵师、5个空降师、16个装甲师、1个骑兵师和1个山地师。
首先来看下1940-1942年间美军步兵师(三角形师)编制组成:1)师司令部,102人,手枪100支。
2)3个步兵团,10347人。
每团装备37mm反坦克炮12门,60mm、81mm迫击炮39门,轻重机枪54挺,步枪2224支,手枪1181支。
3)师属炮兵,2770人。
含1个155mm榴弹炮营(12门)、3个105mm榴弹炮营(各12门)、1个反坦克营(75mm、37mm炮32门)、1个防空营(高射机枪60挺),手枪2685支。
4)工兵营,648人,装备机枪18挺,步枪516支,手枪118支。
5)医疗营,520人。
6)补给营,320人,步枪50支,手枪262支。
7)侦察队,147人,机枪53挺,冲锋枪35支,步枪32支,手枪147支。
8)宪兵连,130人,步枪47支,手枪83支。
9)通信连,261人,手枪261支。
总计全师军官630人,士兵14615人。
武器装备:榴弹炮54门,反坦克炮68门,迫击炮117门,机枪292挺,冲锋枪35支,步枪(包括自动/半自动步枪)7317支,手枪7199支,各种大小机动车辆1400余辆。
1943年后步兵师编制组成:1)师司令部及师部连。
2)3个步兵团:每个步兵团包括3个步兵营、1个团部连(有6门106mm迫击炮)、1个勤务连和1个反坦克连(12门57mm反坦克炮、5挺机枪);每步兵营包括3个步兵连、1个火器连和1个营部连;营部连装备3门反坦克炮、4挺机枪、8个火箭筒;火器连有官兵162人,装备6门81mm迫击炮、11挺重机枪、7个火箭筒;步兵连包括3个步兵排、1个武器排;武器排有3门60mm迫击炮、3挺机枪、3个火箭筒;步兵排包括3个12人的班3)师属炮兵:包括3个105mm榴弹炮营、1个155mm榴弹炮营、1个司令部连和1个炮兵勤务连,装备155mm榴弹炮12门,105mm榴弹炮36门。
炮兵与三角函数

炮兵与三角函数我当兵的时候是炮兵,这使我肤浅地学到了一门技术。
火炮射击时能否准确无误地命中目标,瞄准很重要,这与步枪射击有点差不多。
但步枪只要定好标尺,然后是缺口、准星、目标这三点成一线,轻轻地扣动板机,就能完成射击。
步枪的子弹和火炮的炮弹飞行轨迹都是一样的,都是呈抛物线。
但是由于火炮的炮目距离要远得多,影响射击的因素就要多得多。
所以火炮就必须配备侦察兵,侦察兵负责观察和计算火炮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还有各种其他数据,我们把由计算得到的赋予火炮的各种数据称为射击诸元。
一门小型的迫击炮也许不用配置侦察兵,炮手自已就可以观察、计算、修正。
但作为一个炮群,侦察和通讯是必需的,我们炮连专门有一个指挥排,指挥排里有侦察班和电话班。
由于炮群所处位置要具备隐蔽和机动等特点,所以炮群往往不能直接观察到目标,如果你能看到对方,对方的炮兵就也能看到你了。
没有侦察兵的炮群就是瞎子,没有电话兵(或无线)的炮群就是瞎子加聋子。
所以侦察兵必须在能见度好的地方,有时甚至是敌后建立观测点。
侦察兵的器械就是炮队镜和方向盘,侦察兵的计算依据就是三角函数。
所以要求侦察兵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
我读初一是1965年秋天,第二年就是文革了,初二的数学里面有三角函数,但是我们没有读过,因为此时已经不上课了。
我们当兵时大部分都是农村孩子,年纪也小,我算是高学历了。
分配到侦察班后我第一次接触到三角函数,知道了炮兵与三角函数的关系。
我们在电影上经常能看到炮兵伸出大拇指,眯起一只眼睛,来测算距离。
这是一种土办法,很不准确,因为天气情况和参照物情况都会影响到准确性,只有有经验的老兵才能测得比较准,我们从来就没有学过这种方法。
我们的双眼看东西,能感受大致距离,这是因为我们的两个眼睛有大概10公分的距离,从双眼到目标其实是一个三角形。
如果只用一只眼睛,那就没有距离感的。
炮目距离的观察与计算就是基于这个原理。
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当然也可以是任意角的三角形),火炮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为三角形的一条边、炮阵地或观察点的距离为邻边,观察点与目标之间距离为斜边,观察点与目标之间的夹角为俯角,这个俯角是我们炮兵最重要的元素。
火炮知识

火炮一般常识炮兵是战争之神,火炮是炮兵的主战装备。
火炮指以发射药为能源发射弹丸,口径在20毫米以上的身管射击武器。
火炮种类较多,配有多种弹药,可对地面、水上和空中目标射击,歼灭、压制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摧毁各种防御工事和其他设施,击毁各种装甲目标和完成其他特种射击任务。
一、一般构造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组成(以加农榴弹炮为例)。
炮身部由身管、炮尾、炮闩和炮口制退器组成。
如图所示。
1身管,2被筒,3制转键,4闩体,5炮尾,6导箍,7炮口制退器。
1、身管用来赋予弹丸初速及飞行方向,并使弹丸旋转(滑膛炮的弹丸一般不旋转)。
炮尾用来盛装炮闩。
其中炮身炮膛内往往刻有膛线,膛线是按螺旋形刻制的,炮膛的膛线是按螺旋形刻制的,有等齐和渐速两种缠度。
带等齐缠度膛线的炮膛,其特征是阴线相对于炮身轴线的斜度是个常数。
炮身轴线是沿炮膛中心贯穿炮膛全长的一条假想线。
渐速膛线是指阴线与炮身轴线间的斜度是不断变化的,越向炮口斜度越大。
渐速膛线,在身管内的火药气体压力达到最高点时,可用于减少弹带作用到阳线上的压力,从而保证弹丸在离开炮口前能获得足够的转数。
使用渐速膛线在理论上的好处是,比较短的身管不会降低弹丸飞行中的稳定性。
炮身有膛线的火炮,其相应使用的弹丸的尾部包覆有一层材质比膛线软一些的材料制成弹带。
当弹丸向前运动时,膛线卡入弹带并在弹带上刻出与阳线断面相应的凹槽,迫使弹丸沿膛线扭转的路线运动,从而使弹丸旋转以保持其在空中飞行的稳定性,即提高了炮弹打击精准度。
凸起的膛线称为“阳线”。
不包括阳线深度的炮膛直径就是用于衡量身管、也就是武器的口径的尺度。
膛线的用途是在弹丸穿越炮膛时使弹丸旋转。
弹丸上配有用比膛线软一些的材料制成弹带。
当弹丸向前运动时,膛线嵌入弹带,膛线在弹带上刻出的凹槽的形状与阳线断面相应。
弹带上被刻出的凹槽被迫沿膛线扭转的路线运动,从而使弹丸旋转。
在决定膛线深度时必须解决两个彼此矛盾的要求。
一方面,深阴线更有利于为弹丸穿过炮膛时导向并能减少膛线的磨损。
让你了解真正的德国战车世界

让你了解真正的德国战车世界第一类战车主要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战车一战中的A7V是德系坦克的鼻祖1938年制造叫做圆形坦克主要的任务是前线观测bigfoot扫雷车1942年制造,主要任务是扫雷德国10管150MM火箭炮“巨人歌莉娅”遥控爆破车,德国人太搞笑了,把最小的叫做巨人而最大的坦克却称为“老鼠”无线电爆破车Sd.kfz.301遥控爆破车Goliath大众越野车晚期型251/9251/7工兵车古斯塔夫巨炮800MM的口径,碰谁谁死啊600MM口径的超级列车大炮托尔此炮名为亚当一号坦克系列一号A型坦克一号B型坦克一号F型坦克-顶级的一号坦克一号20MM机炮改装型-西班牙内战期间一号坦克歼击车-47MM火炮一号自行火炮-150MM 传说中的野牛二号坦克系列二号基本型二号D/E型二号50MM火力加强型-倒霉孩子没被生产二号侦查型-倒霉孩子没被生产二号L型-终极二号坦克二号变型车黄鼠狼1型坦克歼击车-75MM火炮黄鼠狼2型坦克歼击车-75MM火炮黄鼠狼2型坦克歼击车-76.2MM火炮(苏联火炮估计是合作项目)二号105MM自行火炮二号F型喷火坦克三号坦克系列三号A型-短炮管37MM三号G/H型-短炮管50MM三号N型-短炮管75MM三号F型-长炮管37MM三号指挥车-难道隆美尔藏在里面么?哈哈三号L型-长炮管50MM三号变型系列三号150MM自行火炮(野牛二变异了吗)33式重型自行火炮(原来自行火炮还有重型一说- -)42型105MM自行榴弹炮三号E型突击炮-短炮管75MM三号G型突击炮-长炮管75MM四式突击炮-三号的车体装在四号的底盘上Stug33突击炮-150MM榴弹炮安装在三号底盘上Stug40坦克歼击车F型-75MM反坦克炮安装在三号底盘上四号坦克系列四号D型-短炮管75毫米四号F1型-最后的短炮管75毫米四号F2型-长炮管75毫米闪亮登场四号H型-有点虎式的感觉呢四号G型-非洲专用,专门克制黑叔叔么?四号坦克歼击车系类四号反坦克歼击车-43倍径75毫米火炮)四号反坦克歼击车-70倍径75毫米火炮犀牛自行反坦克炮-88毫米反坦克炮装在四号的底盘上灰熊50MM突击炮灰熊150MM自行榴弹炮-就是150MM榴弹炮安装在四号底盘上野蜂150MM自行榴弹炮蝗虫105毫米自行榴弹炮-倒霉孩子没被生产黄蜂105MM自行火炮2MM四联自行防空车37MM自行防空车胡蜂150MM自行火炮38T系列坦克38T轻型坦克-缴获的捷克坦克哦,不过在德国发扬光大了38T变型车38TS型75MM火炮型-难道也是38T的底盘?20MM防空车150MM自行火炮-这我真不认识了像好多样的火炮88毫米轻型突击炮-38T底盘改装的,悲催的防护力150MM自行火炮-这么像野牛呢MADER3H型-75MM火炮MARDER3M型-75毫米火炮marder376.2MM火炮型追猎者虎式坦克系列虎式坦克-就像我喜欢我媳妇一样的喜欢突击虎-380MM的火炮啊,神器也斐迪南/大象坦克歼击车虎式早期型试验车虎王坦克-保时捷型炮塔虎王坦克-亨利E型炮塔猎虎坦克歼击车-128的炮哟虎P坦克找不到JPG格式的- - 坑爹啊虎式自行火炮-只有动画图啊- -VK2801VK3601自行反坦克炮-我记得是中坦呢,怎么去百度找的是反坦克炮呢?豹式坦克系类豹A豹D豹F豹G猎豹坦克歼击车蟋蟀88MM防空车-这是要打航空飞机啊,这么大的口径黑豹自行火炮-坑爹啊只有坦克世界的动画图鼠式坦克-终极大哥闪亮登场传说中的E系列E50E75E100耗子哥他兄弟,德系坦克又一大BOSS这才是终极杀器,什么这个那个的在它之下都是浮云。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五):“铠甲 S1”列传

1990年,苏联人民很忙,他们正忙着葬送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这时的苏联军队发现,西方的空袭武器因80年代电子技术进步而飞速发展,精确制导武器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应用。
虽然以往各司其职的野战防空体系还算严密,但在高技术空中打击下防卫效果不佳。
遂提出以“通古斯卡”为基础研制一种更加现代化的末端防御武器。
能够部署在战略导弹、C300地空导弹和重要指挥中心等固定阵地的末端,作为防御现代攻击机、无人机、巡航导弹以及精确制导炸弹的最后手段。
1995年版本的“铠甲 S1”,使用抛物面天线搜索雷达、2A27机炮和乌拉尔53234底盘尽管第二年苏联就分裂解体了,但过去苏联军工技术基础还在,研制进行的很快,从1990年提出方案,到1994年图拉工程机械厂就制造出第一门弹炮结合防空系统的样车,被命名为“铠甲 S1”。
1995年在茹科夫斯基市举办的莫斯科航空航天展上,“铠甲 S1”的72B6式原型车首次露面,引起了极大轰动。
1995年型的“铠甲 S1”采用模块化设计,整个武器系统安装于乌拉尔-5323.4全地形8×8轮式底盘上,采用260马力的卡玛斯-7406发动机,全系统重量仅20吨,相比“通古斯卡”大幅度减轻,可进行长距离战略机动空运。
武器系统最大的改进是采用了包括搜索雷达、跟踪雷达和光电火控装置在内的先进火控系统,可对多个目标全自动作战。
目标和导弹跟踪制导雷达是费佐顿公司根据仪器仪表设计局要求用战斗机火控雷达改进而成(费佐顿公司当年曾向中国提供过若干“祖克8II”火控雷达,用于改进歼8D战斗机),型号为1Л36-01,绰号“罗曼”,采用锥形雷达罩,工作体制为厘米-毫米波双波段。
费佐顿公司为“铠甲S1”研制的1L36-01“罗曼”(Роман)火控雷达使用БМП-3步兵战车底盘的“铠甲S1”,它的另一个型号是TKB-841,由于底盘载重限制,导弹改为8枚,取消了跟踪雷达。
该型号只进行了工程设计,从未投入正式研制。
珍宝岛战役观后感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今天在课堂上观看了20世纪中苏边界问题之珍珠岛战役,看完之后,我认为对了解当时中苏和中美的关系有重大的帮助。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击退苏联军队入侵的战斗。
1969年3月,苏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中国岸上纵深地区炮击。
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
在这次事件中,苏联政府称珍宝岛属于苏联,反诬中国边防军人侵苏联,并且公布了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抗议照会”。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珍宝岛无可争议地是属于中国的领土,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在中国的管辖之下,有中国边防部队进行巡逻。
苏联的所谓“抗议照会”是推行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强盗逻辑。
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历来为中国领土,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在这里从事生产活动,中国边防军也一直在这一地区执行巡逻任务。
自六十年代初期后,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中苏边界开始多事。
六十年代中期后,苏联不断对中国实施军事压力和威胁,在中苏边界上挑起事端,从1964年10月至1969年2月,苏联军队在中苏边境地区挑起各种边境事件达4180余起。
1967年后,苏联边防军开始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巡逻队上岛巡逻,多次制造流血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巡逻官兵多人,抓捕中国渔民。
对于苏军的挑衅行径,中国边防部队严格执行中国政府、中央军委的指示,采取了极大的克制忍让,但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抗议和警告置若罔闻,苏联边防军的挑衅行为毫无收敛。
当时在两国发生冲突的珍宝岛地区,双方兵力相差不多,然而中国军队只有徒步的步兵和部分炮、工兵,既无坦克、装甲车也无空军支援;苏军步兵则全部摩托化,不仅有占优势的炮兵,还有大量坦克、装甲车及空军飞机和直升机可直接用于支援作战,因而在技术装备、火力上居于绝对优势。
尽管中国方面的军力在边境冲突地区处于劣势,但是中共中央、毛泽东进行边防斗争的决心却坚定不移。
炮兵与坦克的较量——榴弹对装甲目标毁伤效果初探

炮兵与坦克的较量——榴弹对装甲目标毁伤效果初探《炮兵与坦克的较量——榴弹对装甲目标毁伤效果初探(修订版)》文:普鲁士掷弹兵前言“装甲战斗车辆,特别是主战坦克,是战场上最必须也最难摧毁的重要集群目标。
……坦克有三个主要特征,机动性、火力和防护性能。
从攻击者角度看,其防护性能是摧毁它最主要的困难。
”——《战场与武器系统第二卷》第8章 P98 以上是《战场与武器系统》一书中对坦克的描述。
坦克诞生在一战僵持不下的堑壕战中,由于本身诞生的意义便是穿过纵横交错火力网,因此防护性是其一个主要特在。
由于这个特征,伴随着坦克一同的出现概念的便是反坦克战。
由于坦克难以摧毁,在反坦克战中,其主要武器往往是专门为了对抗坦克而开发出了的各种专业反坦克武器。
但是,被誉为“战争之神”的传统炮兵[1]在反坦克战中其实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炮兵与反坦克战史可以这么说,在坦克出现时,最初担任反坦克武器的就是炮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许比其大名鼎鼎的K型子弹,他们才是对协约国坦克最大的威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英国坦克所形成最大的威胁,是来自德军的野战炮……在英国皇家坦克团战史上,充满着关于英军坦克遭到德军野战炮袭击的记述……野战炮挫败坦克进攻最著名的战例,也许要算是1917年11月20日,英军在坎布里埃的首次战斗中,对福莱斯可威斯所发动的进攻了。
当时英国皇家坦克团第5坦克营与伴随步兵切断了联系,而当他们越过一座位于一个村庄旁边的小山时,遭到了德军为执行反坦克任务而专门配属在一旁的数个野战炮连猛烈而准确的射击。
英军有16辆坦克被迅速击毁……只要野战炮出现,坦克肯定会被消灭。
”——《反坦克战史》第1章 P14-16无论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野战炮都是重要的反坦克武器。
以至于当时的人们在预测未来战争中,认为野战间瞄火炮任然可以阻止绝大多数坦克的进攻。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论是坦克的防护还是反坦克兵器威力都发展迅速,传统炮兵在整个战争已经不是反坦克战的主角。
1苏联军事航天史话 之 “钻石”军事空间站传奇

2.“钻石”航天站上图:早期钻石空间站的设计图;下图:剖面模型按1966—1967 年的设想,“钻石站复台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个是航天站本体,称为“载人轨道站(OPS)或“11F71产品” :另一个是渡运飞船,称为“运输补给飞船” (TKS)或“11IF72产品”,用来在地球与航天站之间接送乘员组。
由于研制一种像运输补给飞船这样的大型运输飞船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切洛梅决定采取一种短期内即可见效的替代办法:使用当时已被放弃的科兹洛夫“联盟-R”复合体中的运输飞船,这是一种名为7K—TK的改进型“联盟飞船。
在“钻石”航天站的最初设计草集中,该复合体由两大部分组成:-11F71载人轨道站(OPS);-11F72运输补给飞船(TKS)。
航天员将乘坐运输补给飞船造访航天站,然后再乘坐它带着科学试验成果返回地面。
这两种航天器的大小基本相同,均比当时正在使用的标准“联盟”飞船大得多。
它们都将用UR-500三级火箭发射,这种火箭更为人熟知的名称是“质子K” 或8K82K。
切洛梅的宠儿-“UR-500K”质子号运载火箭,在苏联/俄罗斯航天事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至今仍然在俄罗斯空间事业中发挥着重要地位,必须承认,其能力不在科罗廖夫之下“钻石”航天站,即载人轨道站(OPS),重约18.9-19.9吨,主要由如下三部分组成:-11F74返回舱(VA);-11F75航天站本体:-11F76信息回收舱(KS1)。
完整载人轨道站OPS的剖面图11F75航天站本体状如一个长圆柱体,分为粗细不同的两个舱段:粗舱段直径4.15米,细舱段直径2.9米。
它重约l5吨,长11.61米,内部总容积约47立方米。
细舱段位于站的前部,发射时被一锥形头部整流罩围起来。
粗舱段位于站的后部,其尾部有一个球形气密过渡舱,在该舱外面沿航天站主轴方向装有一个名为“锥体” (Konus)的被动式对接口供来访飞船对接之用。
在粗舱段与气密过渡舱之问有一个舱门,使航天员在进行太空行走时可先进入气密过渡舱减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IS-3型76毫米加农炮
ZIS-3型76毫米加农炮,格拉宾火炮设计局设计,利用ZIS-2的炮架,加装新炮管,有+45度的射角,加装炮口制退器,可以减少30%的后坐力,加装垂直半自动锲型锁、液压驻退机、复位机,独立开机的GAZ高射炮高低机等,增强性能。
ZIS-3的制造成本很低,成为第一种大量生产、装备全球许多国家。
在卫国战争、朝鲜战争广泛使用,中国仿制品为五四式76毫米加农炮。
20世纪30年代后期苏联武装力量开始了新一轮的军事改革。
当时苏军步兵师仍然大量装备着帝俄时代设计的1902/30型3英寸(76.2毫米)加农炮,而这种老旧火炮已远远不能适应当时的战场环境。
针对这种情况,著名的格拉宾火炮设计局(即以火炮设计师格拉宾的名字命名的高尔基市的第92厂设计局)在1936~1939年间先后设计了F-22和F-22USV型76毫米加农炮,虽然性能上有了一定提高,但总体设计仍不理想。
同时,苏联还认为德国在发展防护力强大的重型坦克。
为此格拉宾于1941年初设计了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
格拉宾后来又将F-22USV的炮身装在ZIS-2的炮架上,从而得到了一种优秀的师属加农炮——ZIS-3。
这种火炮利用ZIS-2的炮架,装了新的炮管。
第一种原型炮有+45度的射角。
由于炮架不是设计给这种大威火炮使用的,加装了炮口制退器(可以减少30%的后坐力)。
火炮拥有一个垂直半自动锲型锁,一个液压驻退机,以及复位机。
高低机和水平机是独立开的,取自GAZ高射炮。
第一门试验样炮在1941年6月制作完毕,7月份就顺利通过了测试。
41年7月22日,新式火炮展示给G·库里克元帅。
元帅检查了火炮,但是不同意进行量产。
尽管有着元帅的禁令,格拉宾设计局仍可以通过92号工厂下一个订单进行少量生产。
至1941年底,只有一点点ZIS-3反坦克炮生产出来。
因为急需大量师属火炮,斯大林允许生产任何能对付德军坦克的火炮,哪怕火炮的重量和性能有所瑕疵。
生产这么多类型火炮影响了ZIS-3的产量。
ZIS-3在1942年2月12日被正式接受并定型为“1942型76.2mm师属反坦克炮”。
此时,红军已经装备了1000门ZIS-3。
ZIS-3的生产由两家工厂进行:92号和235号工厂,产量见下表。
此外,7号工厂在1944年生产了14门ZIS-3反坦克炮。
工厂名1942年1943年1944年1945年
92号1013912269132156005
235号-166528991820
实际上,一共有三种型号的ZIS-3:
-铆接炮架,装有57mm ZIS-2反坦克炮的炮锁;
-装有简化炮锁和操控装置,射界达+27度;
-装有简化炮锁和操控装置,射界达+37度。
由于ZIS-3的制造成本很低,使得它成为第一种大量生产,装备全球多个国家的火炮。
ZIS-3堪称最著名的苏联火炮。
克虏伯军工集团火炮分公司首席工程师,沃尔夫教授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写到:“总地来说,德国火炮比除了苏联以外任何国家造的火炮都要好。
在二战期间,我测试过许多缴获的火炮,英国和法国的炮不如我们德国的。
但ZIS-3不同,它确实是二战中最好的火炮。
毫不夸张地讲,我断言这种炮将在世界火炮史中留下重要的一页。
”斯大林在看过ZIS-3后说,“这门炮是一代杰作!”
ZIS-3型76毫米加农炮的战斗任务是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破坏敌步兵火力点和压制敌方炮兵,击毁敌坦克装甲车辆,破坏敌铁丝网障碍物,消灭敌掩蔽部和永备火力点。
在卫国战争中ZIS-3主要执行伴随步兵冲击、遂行火力支援和反坦克任务。
苏军转入反攻后,许多先遣支队都加强有1个ZIS-3炮连或炮营。
二战结束后ZIS-3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标准装备。
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曾经在朝鲜战争中广泛使用这种火炮。
中国仿制品成为五四式76毫米加农炮。
ZIS-3的炮手班有8人组成:炮长、副炮长各1人,炮手6人。
炮长负责训练炮手和指挥全班人员进行战斗;副炮长兼瞄准手,负责瞄准操作瞄准具、瞄准机和发射;一炮手负责开闭炮闩,检查和报告后坐量;二炮手是装填手;三炮手是引信手,负责装定引信和传递炮弹;
四、五、六炮手为弹药手,负责准备炮弹,行军时五、六炮手为马车驾驭手或牵引车司机。
ZIS-3安装了炮口制退器以减少部分后坐力,半自动立楔式炮闩,使用液压驻退机进行制退。
Zis-3射速快、精确而可靠,受到苏联炮兵的欢迎。
由于重量相对较轻,苏联红军的各式卡车乃至吉普车都可以用来牵引,紧急情况下也可由牲畜和炮兵拖拽前进。
ZIS-3
威力,重量,射速,多用途几乎完美的均衡,甚至超过了米军的105榴(105反坦克不行)
ZIS-3型76毫米加农炮的战斗任务是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破坏敌步兵火力点和压制敌方炮兵,击毁敌坦克装甲车辆,破坏敌铁丝网障碍物,消灭敌掩蔽部和永备火力点。
在卫国战争中ZIS-3主要执行伴随步兵冲击、遂行火力支援和反坦克任务。
苏军转入反攻后,许多先遣支队都加强有1个ZIS-3炮连或炮营。
二战结束后ZIS-3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标准装备。
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曾经在朝鲜战争中广泛使用这种火炮。
中国仿制品成为五四式
76毫米加农炮。
ZIS-3的炮手班有8人组成∶炮长、副炮长各1人,炮手6人。
炮长负责训练炮手和智慧全班人员进行战斗;副炮长兼瞄准手,负责瞄准操作瞄准具、瞄准机和发射;一炮手负责开闭炮闩,检查和报告后坐量;二炮手是装填手;三炮手是引信手,负责装定引信和传递炮弹;
四、五、六炮手为弹药手,负责准备炮弹,行军时五、六炮手为马车驾驭手或牵引车司机。
性能
全长∶6095毫米
并架状态宽∶1645毫米
至防盾上切面高∶1375毫米
周视瞄准具目镜高∶1060毫米
火线高∶875 毫米
辙距∶1400毫米
战斗状态全重∶1.15吨
行军状态全重∶1.85吨
发射OF-350初速∶680米/秒
发射BR-350A初速∶662米/秒
发射OF-350射程∶13.29千米
最大射速∶25发/分
持续射速∶15发/分
金属利用系数∶131(炮口动能与战斗全重的比值)
身管∶单肉身管
口径∶76.2毫米
全长∶3169毫米
倍径∶41.6
膛线∶32条右旋等齐膛线
膛线缠距∶45.57倍
线膛部分长∶2587毫米
阳线宽∶2.1 毫米
阴线宽∶5.358毫米
阴线深∶0.76毫米
药室长∶302 毫米
容积∶1490毫升
炮口制退器效率∶40%
后坐阻力∶3780千克力
炮闩∶立式冲击作用的半自动炮闩
带炮闩的炮身重∶312.5千克
正常后坐距离∶680-750毫米
极限后坐距离∶820 毫米
高低射界∶-5-+27度(早期)、-5-+37度(后期)方向射界∶左27-右27度
轮胎∶嘎斯-AA和ZIS-5卡车的普通充气轮胎
牵引∶4-6匹马
美制10轮卡车
道奇中吉普
M-3装甲牵引车
VTR-152V装甲步兵牵引车(苏制)
速度∶40千米/小时(良好路况)
30千米/小时(一般路况)
10千米/小时(越野)
1941年5月,苏军方指示格拉宾设计局开发一种成本低廉易于生产的76.2毫米师属加农炮以替换F一22 M1936型,位于高尔基的工程师A.E。
克佛洛斯汀、E.A。
萨金和A.F。
戈尔迪埃夫在威斯利·格拉宾将军的领导下设计,和1939年式相比,该炮保留了前者的火力性能,但简化了设计,重量减轻,便于机动和快速作战,而且ZIS-3的生产时间减少了1/3,生产成本降低了2/3,生产该炮的主要兵工厂有位于高尔基的92兵工厂和位于沃特金斯克的235兵工厂,它是苏联第一种采用流水线生产的火炮,成为当时苏军炮兵部队的骨干装备,被誉为赢得胜利的“功臣炮”。
ZIS一3型的炮架改进自Ml94l(ZIS-2)型反坦克炮,换装76.2毫米炮管,42.6倍口径,并安装炮口制退器,采用半自动闭锁直立楔式炮闩,拥有独立的高低机和水平回转机。
l941年7月,样炮接受库利克元帅检查时被禁止生产。
直到当年底,因为急需大量加农炮用于反坦克作战,才由斯大林允许对其量产。
次年2月12日,被定型为ZIS一3型。
先后参与生产的有第92、第235、第7号工厂。
ZIS一3型既是优秀的师属支援火炮,又算得上出色的反坦克炮。
发射普通穿甲弹时,该炮可在500米距离穿透9O毫米轧制均质装甲,最高射速达到25发/分,精度极高,而且机动性能出色。
由于结构简单并采用流水线生产,它在卫国战争期间总共生产了49016门,被所有苏军炮兵广泛使用。
卫国战争中期,苏军每个步兵师师属炮兵团装备32门,每个近卫步兵师9币属炮兵团装备36门。
该炮堪称卫国战争时期最著名的苏联火炮。
德国克虏伯公司火炮部总设计师沃尔夫教授评价它是二战中最好的火炮,并断言其将在世界火炮史中留下重要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