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创新设计》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训练习题(河北专用)第2部分 第2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第2节 第2课时

合集下载

【创新设计】(河北专用)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1部分第6单元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习题

【创新设计】(河北专用)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1部分第6单元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习题

第2课时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A)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学校的日子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默默地注视着学校红色的大门,由衷地感谢她带给我的一切。

①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②这时你可能非常留恋过去的日子③突然发现它写得真好④你回过头来,其实一切都在改变⑤不禁哼出一句“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⑥现在要离开这个工作了七年的学校A.①②④⑤⑥③B.①⑥②⑤③④C.⑥②⑤①④③D.⑥⑤③①④②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

首先确定起始句,横线之前说“在学校的日子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而⑥中“现在”“离开”能与之呼应,确定为起始句。

剩余5句“按图索骥”,寻找句与句之间的衔接点、呼应点即可。

这里注意“我”“你”人称的转变,⑥⑤③的称谓都是“我”,且因要“离开”所以“哼出”歌曲,并“发现它”好,这构成因果顺承关系,而下文围绕“变”抒发感慨。

①中“没什么不同”又与④中“改变”形成转折关系。

最后是②,“这时”指代④中“回过头来”。

答案 D2.在某班宣传交通文明的文艺节目中,李华扮演的志愿者对路萍扮演的违规行人进行了耐心劝导。

下面是表演的对话片段,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

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李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萍:哟,红灯啊?我没注意。

李华:阿姨,您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萍:嗯,是不该跟着别人抢。

2016届《创新设计》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训练习题(河北专用)第4部分 第1单元 小说阅读 第3节 第2课时

2016届《创新设计》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训练习题(河北专用)第4部分 第1单元 小说阅读 第3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人和马梅寒月亮从东山后面升起来,就挂在山顶那棵树的梢上。

院子里没点灯,只有院西墙马棚那儿,一星红红的火,在月光底下明明灭灭。

何处的笛声,被山风一路送过来。

声音时高时底,时强时弱,断断续续。

听不出什么曲调,却跟山里的夜风一般寒凉。

小子,老师知道你心里有委屈,但有什么办法呢?手里的一袋烟终于抽完了。

老人将烟袋锅子在脚后跟上轻轻磕了磕,站起身,向笛声飘来的方向望一眼,转身走向西墙边上的马棚。

马棚底下,一匹浑身雪白的老马,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一动也不动,像入定的老僧。

那是一匹跟他一样老的老马了。

跟着他在这一带的山山水水间来来回回已经走了近三十年,走了多少路,摔了多少跤,身上留了多少伤,他记不清了。

今夜,他心里只有一种沉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悲伤。

他是来跟老马告别的。

明天,他就离开这里,到山下去,马还要留在这里。

马还不能退休,因为还没有给它找到一个新的合适的接班人。

老伙计,腿上这伤,还疼吧?阴天下雨要犯病,你自己可要小心……老人在老马的左前腿那儿站住,迟缓地弯下腰,去抚摸老马腿上那块伤。

那是那个暴雨天留下的。

那天,他和老马如往常一样到山上去接孩子。

回学校的路上,风雨就来了。

那天风刮得邪乎,要把整座山都拔起来,雨浇得人眼睛睁不开。

三个孩子坐在马背上,他牵着马走在前面探路,马小心翼翼地跟在他后面顺着他找的路往前走。

雨天,路滑,原本就陡的山路变得更加泥泞难行。

在一处近六十度的陡坡前,马尝试了几次都没能上去。

马背上的孩子们坐不住了,要下来自己走,被他制止了。

他心疼马,更心疼那些山里的娃,为了学点文化,那些孩子每天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才到那所只有他一个老师的小学。

他让孩子们坐稳,破天荒地冲老马发了脾气:不中用的东西,这点儿坡也上不去。

老马似乎听懂了他的话,没有丝毫抱怨,它用力晃了晃双耳。

再一次奋力往坡上冲去。

接近坡顶时,老马像一堵墙重重地倒下去,前腿正跪在一块锋利的山石上……老马的伤,后来用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草药,慢慢好了,那条腿却是瘸了。

2016届《创新设计》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河北专用)第2部分 第2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第2节 第1课时

2016届《创新设计》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河北专用)第2部分 第2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第2节 第1课时





3.“随”在诗中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 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随”就是“跟随、随着、缘着” 的意思。“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 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 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解析 本题属于考查语言特色题,第一要正 确理解诗句的内容,第二要找出句子中有特色 或者有手法的字词加以分析。“钟声”写听觉, 写声音,是动景,“翠微”写视觉,写颜色,

答案 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 味。②以动衬静。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 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 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③ 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连” 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 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 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
【注】
杪:树梢。
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的关键是“怪”字,属于炼字的 范畴,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结合全词”理解 “怪字”,谁在怪?怪什么?为什么会怪?又 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 出答案。
考点一 鉴赏“炼字”

[先做 后讲]


(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 目。 钓船归 贺 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 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2016届《创新设计》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河北专用)第2部分 第1单元 文言实词 第5节 第1课时

2016届《创新设计》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河北专用)第2部分 第1单元 文言实词 第5节 第1课时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断 句。 例5: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
耻。
(晁错《论贵粟疏》 解析 答案 开头的“夫”是发语词,后面是结构相同的对称句,构 夫寒之于衣 /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 成排比。 顾廉耻。
5.辨修辞,助断句 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 例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解析
答案
这句话中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是总说,继而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
分述,这就是总分关系。
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三、方法总结
1.反复钻研,弄通文意。
2.利用古汉语词汇、词序和句式特点。 3.利用文言虚词帮助标点断句。 古人用词造句习惯于用虚词表示停顿和语气。有些虚词实 际上起着某些标点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视 觉上的“显著外部标志”,帮助我们断句。 (1)“ 夫、惟、盖、故、盍、是故、今夫、若夫、且夫、然 则”常常置于句首,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在它们前面点
(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答案 然所作《天籁词》/ 粗浅之甚 / 不足为稼轩奴隶 / 岂创 者易工而因者难巧欤/抑人各有能有不能也/读者观欧秦之诗 远不如词/足透此中消息。
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 天寒, 爇 火 煮 荸 荠 熟 婢 削 之 盈 瓯 余 入 自 外 取 食 之 婢 持 去 不 与 魏 孺 人 笑 之。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 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

【创新设计】(河北专用)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第2课时训练习题

【创新设计】(河北专用)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第2课时训练习题

第2课时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A) 1.以“斜风细雨”为表达重点,并辅以“小桥”“小草”“树木”等景物,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按要求写一段话,不少于80字。

要求表现“忧郁”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恼人的小雨又在微风的吹拂下飘起来了,扑得行人的衣衫湿漉漉的,路边的小桥在斜风细雨中有些模糊,桥边的树好像笼上了一层细纱。

独自在长满小草的路上踯躅,任细雨打湿了衣裳,我的脸上流淌下来的仅仅是雨水吗?2.扩展下面一句话,使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100字左右)梅花香自苦寒来,千枝瘦影,漫溢暗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进行扩展时,可以把原来的语句作为扩展的主体,在适当的地方添加恰当的修饰成分,也可以根据原句的内涵进行续写。

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必须使整个语句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并且衔接自然,文脉通畅,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答案(示例)梅花香自苦寒来,千枝瘦影,漫溢暗香。

梅花,俏皮而含羞地开在桥头、小院,傲立在风雪中。

含羞的花朵,不时惹得北风吹拂,将那漫天的花香清影,留给踏雪寻梅的墨客,留给追梦寄怀的智者,也留给失落孤独的旅人。

3.阅读《春暖花开》歌词片段,按要求作答。

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

2016届《创新设计》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河北专用)第2部分 第1单元 文言实词 第4节 第1课时

2016届《创新设计》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河北专用)第2部分 第1单元 文言实词 第4节 第1课时

解析
(1)“夺”的意思是“强夺”,“乃”是副词“才”。
(2)“偕”的意思是“一起”,“伏阙”的意思是“拜伏宫
阙”,“疏”的意思是“奏章”。
答案 (1)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 产业,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 (2)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章呈进,皇上惊哭 不食,刘瑾等人大为恐惧。
3.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 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 《岳 阳楼记》) 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上,就为他的百姓担忧;处在江湖边 远的地方,就为他的君主担忧。(“庙堂”本指“庙宇”, 这里代指“朝廷”,应该替换。)
【参考译文】 吴地有个读书人叫徐孟祥,热爱读书写文章,志向远 大,行为高洁,把家安在光福山中。追随他并且向他学习探问
的人很多,因而徐孟祥在郡国里很有声望。官员大夫们到西山
游玩,一定会到他的住处。孟祥曾经盖了一座房子,用白茅覆 盖(房顶),不加装饰,只在屋中粉刷了一下墙壁,仿佛雪屋。 (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 名。范阳卢舍人用古代隶书给它写了匾,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
住。
答案
(1)(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
屋”给它命名。 (2)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
记。
(3)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就会生病。
(精彩 PPT 名师讲解) 教你思维 分解训练 1.请找出三句话中关键的实词,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设计】(河北专用)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2节 第2课时训练习题

【创新设计】(河北专用)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5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2节 第2课时训练习题

第2课时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50小时虎口拔牙通管道——贵州“11·26”事故抢险救援11月26日22时许,在建的沪昆客运专线贵州段大猫坡特大桥12#桥墩的塔吊轰然倒塌,从高空坠落的塔吊配重石如炮弹般重重击向西南成品油管道,躁动的汽油从管道破损处喷涌而出,瞬间形成面积约2 000平方米的流淌渗油区。

22时30分开始,武警、消防、公安和当地干部群众上千人的救援队伍陆续赶到现场。

挥发的汽油蒸气刺激着每个人的鼻孔,油气在周边空气中的浓度达到了2%~7%,“只要一丁点火花就会发生闪燃爆炸”。

泄漏点北边不足30米处,是我国西南铁路大动脉——沪昆铁路。

消防战士张郭涛和战友们立即设置警戒线,禁绝一切火源。

11月27日零时17分,沪昆铁路列车停止通行,接触网电力供给中断。

抢险救援指挥部做出一系列部署:马上封锁交通,关闭管道阀门,断电,拉网式入户排查,疏散、安置方圆3公里范围的群众……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迅速做出安排,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现场排险作业安全,确保沪昆铁路客货运输安全,坚决杜绝爆炸、环境污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凌晨4时许,周边3公里范围内1 350名群众全部疏散完毕。

12时30分,抢险官兵们利用铜锹、木棍开挖4条长110米、宽0.5米、深1.2米的截油沟,防止汽油继续渗透并收集渗油。

21时许,4条截油沟开挖完成,并挖掘深2米、直径2米的探油洞26个,汽油渗透得到有效的控制,毗邻红枫湖水源的污染隐患完全排除。

按照抢险指挥部“先封堵再焊接”的要求,22时10分,开始采用包耐油橡胶皮加压法实施第一次封堵,没有将泄漏点全部封住,不具备动火焊接条件。

23时05分,第二次封堵,效果仍不理想。

28日4时30分,采用聚四氟乙烯棒和内衬耐油胶布加压的封堵方案,漏油点顺利实现临时性封堵,出油量明显减少。

6时许,指挥部决定对管道破损点进行焊接封堵抢修,从源头排除风险隐患。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河北专用)第4部分 第2单元 散文阅读 第5节 第1课时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河北专用)第4部分 第2单元 散文阅读 第5节 第1课时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回答本题关键要审清题目的要求,“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 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实质就是围绕“ 山水自然与艺术、人生”的关系理解这两则材料。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五节 探 究
第1课时 题意定方向,探究讲层次(复习课)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弹歌 《吴越春秋》一书中记载的《弹 (dàn)歌》,据说是远古时代的一首歌 谣。 歌谣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 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 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 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 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一日之中, 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 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 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 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 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 有听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 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 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 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文后题目。

春日[南宋]吴锡畴①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简要赏析颈联中“逆”“私”二字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幽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

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

一是忧国之情。

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

2.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

(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中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

而夫妻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2)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如从其他角度回答,如互文手法,言之成理也可)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李儋(dān):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是作者的朋友。

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1)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末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主人公有志而无奈,多病的自身困难加剧他的归隐之念,百姓流亡的疾苦唤回他的济时之心,刻画了一位有志而无奈、不甘窃位苟禄、进退两难的官员(诗人)形象。

(意对即可)(2)①感叹别后时光易逝、境况萧索;②感慨国家及个人的前途无法料想而忧愁,情绪低沉暗淡;③抒发一个清直官员有志无奈的思想矛盾和苦闷;④感激友人的问候关念,亟盼他来访。

(意对即可)(3)末句以景结情(以景作结)。

“西楼望月”,望月怀人,借月光来传递相互关照之情,盼望对方来访;“几回”,说明盼友为时之久,心情之切;“几回圆”,用月轮的缺而复圆寄托盼望朋友团圆的拳拳之心。

(意对即可) 5.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春怨朱淑真①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春寒著摸②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③,剔④尽寒灯梦不成。

【注】①朱淑真是一位容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乐交游的才女,但婚姻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

②著摸:撩拨、沾惹。

③仍:重复。

④剔:剪剔灯芯的动作。

★(1)请就上片中的“独”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概括女词人在下片中用特写镜头摄取的两幅生动的画面,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独,孤独。

无论是行走静坐还是吟唱应和,以至卧倒于床榻,都是凄楚孤零、独自一人,揭示了其婚姻不美满的现实。

②五“独”连用(重复使用),充分表现出女词人的孤独与寂寞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女词人的形象。

(答题思路:根据行为分析心理情感,再分析人物形象。

)(2)①泪洗残妆图。

女词人思前虑后、痛定思痛,不由得泪水滚滚,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脂粉。

女词人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因而是一个爱打扮的人,现在竟听任“泪洗残妆”毫不顾惜,令人催泪悲思。

②夜剔寒灯图。

女词人在愁病交加、恶性循环的劣境中,每每因抑郁难平、心意烦乱而夜不能寐,只得面对那昏黄暗淡的灯光,把灯芯挑了又挑。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题目。

浣溪沙·咏橘苏轼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注】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噀:xùn,喷。

★(1)“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是如何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塑造橘的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惊”:吃惊、惊讶。

“怯”:胆怯、害怕。

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

(2)正面:“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写出了橘黄叶绿、橘香弥漫、橘汁酸凉。

侧面:①反衬。

以“菊暗荷枯”反衬“橘黄叶绿、香雾溅人、橘汁酸凉”,突出强调橘的生机与味美。

②烘托。

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