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教材梳理册子 必修一

合集下载

(安徽专用)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 文言基础知识 新人教必修1新人教

(安徽专用)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 文言基础知识 新人教必修1新人教

(安徽专用)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教材梳理文言基础知识新人教必修1新人教文言根底知识《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Ⅰ 重点知识梳理一、重点实词《烛之武退秦师》焉用亡郑以陪邻(wán ɡ wú)逃跑⎩⎨⎧ 逃亡的人失掉⎩⎪⎨⎪⎧ 灭亡死亡没有,同“无〞【教材用法梳理】(1)读“wán ɡ〞:①逃亡,逃跑(动)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司马迁《鸿门宴》)②灭亡(动) 见例句 燕虽小国而后亡。

(苏洵《六国论》)③失去,丧失(动)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苏洵《六国论》)(2)读“wú〞:④通“无〞,没有(动)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微夫人之力不及此(wēi)微小,细微⎩⎪⎨⎪⎧ 没有,用于假设;隐匿、隐蔽;暗暗地衰微低贱,卑微,卑下稍微【教材用法梳理】①微小、轻微(形)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②卑微、地位低(形)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李密《陈情表》)③衰微(形)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韩愈《祭十二郎文》)④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认的假设或条件)(动) 见例句国危矣,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ɡuó)国都,首都;国家【教材用法梳理】①国都、京城(名) 去国怀乡。

(范仲淹《岳阳楼记》)②国家(名) 见例句 忧劳可以兴国。

(欧阳修《伶官传序》)③诸侯国(名)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④汉以后王侯的封地(名)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后汉书·张衡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bǐ)边邑;鄙陋⎩⎪⎨⎪⎧自谦之词轻视,鄙视【教材用法梳理】①边界地方(名) 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②以……为边邑(动) 见例句③轻视(动) 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④鄙陋,见识浅,庸俗(形) 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⑤鄙人:鄙俗,不开化的人(复合词)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教材课件(部编新高考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篇梳理 基础积累 兼爱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教材课件(部编新高考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篇梳理 基础积累 兼爱

2.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盗__贼__只___爱__自__己__的__家__,__不__爱__别__人__的__家__,___所__以__盗__窃__别__人__的__家__以__利__于__ _自__己__的__家__;__盗__贼__只__爱__自__身___,__不__爱__别__人__,__所__以__残__害__别__人__以__利__于__自__身___。__(得__ _分__点__:__室__、__利__、__第__二__个__“__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的君主制造船和车,与上古帝王不同。船和车坚固轻便好用都 具备了,一定还要向百姓横征厚敛,用来装饰他们的船和车。用各种文 彩装饰车,用精美的雕刻装饰船。女子放弃了纺织而从事文彩,所以百 姓受冻;男子离开农田而从事雕刻,所以百姓挨饿。君主像这样制造船 和车,左右的人就效法他,因此那些百姓饥寒并至,不得不做坏事。奸 邪的人多了,那么刑罚重了。刑罚重了,那么国家就混乱了。君主确实 想让天下安定而痛恨它混乱,那么制造船和车不能不节俭。
“劝”本来写作“勸”,是形声字,小篆从“力”部,雚(guàn)声(韵
母相同)。表示鼓励,勉励。
义项
例句
① 劝勉,勉励
《劝学》
② 劝说,劝告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
③受到鼓励,勤勉,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
奋勉
子·逍遥游》)
【识记方法】 “劝”的本义是“勉励”,后引申为“劝说、劝导”。
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 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 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 ⑤家(卿大夫的封地) 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 ⑥乱物(纷乱之事) 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⑦具(完备、齐全)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 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 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2022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册子必修一 Word版含解析

2022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册子必修一 Word版含解析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言实词1.多义实词(1)鄙(2)许(3)说(4)辞(5)微答案:(1)把……当作边邑/边远的地方/浅陋,见识少,眼光短/自谦之词;(2)答应/表处所,地方/赞同/表约数;(3)通“悦”,兴奋/陈说/杂说,一种文体;(4)推辞/告辞/推脱;(5)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暗暗地/略微,略微/低贱,卑下。

2.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1)“已”同“矣”,了;(2)“共”通“供”,供应; (3)“说”通“悦”,兴奋;(4)“知”通“智”,明智。

3.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仆人古义:(2)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3)共其乏困..今义:疲惫古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妻子古义:答案:(1)东方道路上(款待过客)的仆人;(2)出访的人;(3)缺少(的东西);(4)那人,指秦穆公。

4.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越国以鄙.远( )(3)既东封..郑( )(4)与郑人盟.( )(5)越国以鄙远.( )答案:(1)名词作动词,驻军;(2)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3)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4)名词作动词,结盟;(5)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

二、文言虚词1.以2.而3.焉4.其5.之答案:1.连词,由于;介词,拿,用;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介词,把。

2.连词,才,表顺承;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

3.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疑问代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于之。

4.代词,指代“使者”;代词,指代“那件事”;代词,自己的;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代词,他们,指秦军;结构助词,的;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三、文言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 )2.以其无礼于晋( )3.晋军函陵( )答案:1.宾语前置句;2.状语后置句;3.省略句。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教材文言文点线面必修上册(一) 整合迁移1 古今同形异义双含答案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教材文言文点线面必修上册(一) 整合迁移1 古今同形异义双含答案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教材文言文点线面必修上册(一) 整合迁移1 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词与动词活用含答案整合迁移1 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词与动词活用一、连点成线,基础整合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 冰,水为.之圣人之所以为.圣 C.⎩⎪⎨⎪⎧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句读之不知.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及,比得上”。

A 项又,再/恢复。

B 项凝结/成为。

C 项同“智”,见识/知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⑤曰师曰弟子云者.. ⑥古之学者..必有师 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⑧吾从而..师之 A .①②④⑦⑧B .②③⑤⑥⑧C .①③④⑥⑧D .②④⑥⑦⑧答案 C解析 ①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

③古义:不一定。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④古义:托身,藏身。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⑥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⑧古义:从,跟从;而,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名词作状语,每天。

A 项名词作动词,低于/名词作状语,向下。

B 项形容词,与“大”相对/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D 项形容词作名词,高处/形容词作动词,抬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一 基础知识梳理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一 基础知识梳理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C.香港政府强调,“占中”只会影响社会秩序,破坏市民的生活 甚至生计。民主不只是制度,还是态度,不应让个人诉求凌驾于 社会利益之上。
答案: C
ppt精选
11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 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作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 因进行分析。
B.由于规划周密、准备充分,2014年在韩国仁川举办的第17届 亚洲运动会成为亚运会中历届参赛国最多、开幕式演艺最精彩的 一次盛会。
2.关于“三美”
诗歌“三美”说是由闻一多率先提出的。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 呼应。
ppt精选
3
三、重点字音
《沁园春·长沙》 百舸(ɡě) 寥廓(kuò) 浪遏(è)飞舟 方遒(qiú) 峥嵘(zhēnɡ rónɡ) 《雨巷》 惆怅(chànɡ) 彳亍(chìchù) 颓圮(tuí pǐ) 彷徨(pánɡ huánɡ) 《再别康桥》 河畔(pàn) 青荇(xìnɡ) 榆(yú)阴 浮藻(zǎo) 长篙(ɡāo)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shēnɡ)箫 似(shì)的 似(sì)乎 悄悄(qiāo) 悄(qiǎo)然 《大堰河——我的保姆》 瓦菲(fēi) 青苔(tái) 虱(shī)子 火钵(bō) 碾(niǎn)米 忸怩(niǔ ní) 冰屑(xiè) 团箕(jī) 凌侮(wǔ) 叱(chì)骂 漂泊(bó) 给(jǐ)予
答案: A
ppt精选
9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2021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人教版专用教材梳理 必修一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人教版专用教材梳理 必修一 Word版含答案

第一部分教材复习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言实词1.多义实词(1)鄙(2)许(3)说(4)辞(5)微答案:(1)把……当作边邑/边远的地方/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自谦之词;(2)答应/表处所,地方/赞同/表约数;(3)通“悦”,高兴/陈说/杂说,一种文体;(4)推辞/告别/推脱;(5)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隐约/稍微,略微/低贱,卑下。

2.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1)“已”同“矣”,了;(2)“共”通“供”,供给; (3)“说”通“悦”,高兴;(4)“知”通“智”,明智。

3.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古义:(2)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3)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古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妻子古义:答案:(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2)出使的人;(3)缺少(的东西);(4)那人,指秦穆公。

4.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越国以鄙.远( )(3)既东封..郑( )(4)与郑人盟.( )(5)越国以鄙远.( )答案:(1)名词作动词,驻军;(2)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3)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4)名词作动词,结盟;(5)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

二、文言虚词1.以2.而3.焉4.其5.之答案:1.连词,因为;介词,拿,用;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介词,把。

2.连词,才,表顺承;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

3.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疑问代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于之。

4.代词,指代“使者”;代词,指代“越国以鄙远”那件事;代词,自己的;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代词,他们,指秦军;结构助词,的;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教材课件(部编新高考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篇梳理 《论语》十二章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教材课件(部编新高考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篇梳理 《论语》十二章

【迁移小练】 [解释加颜色字] 屈原借《离骚》“唯昭质( 本质 )其犹未亏”表忠,而 秦使离间计,令人厚币委质(同“贽”,见面礼 )事楚,使楚太子赴秦为 质(人质)。屈原力谏,而子兰肉袒伏斧质(同“锧”,杀人时作垫用的砧 板)请罪于楚王,谗之。楚王怒,质( 质问 )屈原,后逐于江滨。此地有 蛇,黑质( 质地,底子)而白章,屈原以之为药,医百姓之患。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①平地 譬如平地
解析(古今义) 古义:_填__平__洼__地___ 今义:平坦的土地
古义:_老__师__对__学__生__的__称__呼___ ②小子 小子何莫学夫《诗》
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3.多义实词
词语 (1)喻
例句 ①君子喻于义 ②喻之以理 ③引喻失义(《出师表》)
答案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或: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吾亦欲无加诸人)
【特别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 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 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 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 矣。”(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善于想象、夸张 2.善于使用对比手法 3.夹叙夹议
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课文概览
兼爱 礼运
议论文 议论文
所谓兼爱,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 1.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
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 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
墨子 念。墨子认为,不相爱是当时社会混乱 在以理服人
最大的原因,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 2.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教材课件(部编新高考版) 必修上册(一) 拓展训练 走进高考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教材课件(部编新高考版)  必修上册(一) 拓展训练 走进高考

有人对我说:“你的话是对的,宰相也是了解你的,可是时机不允许有 什么办法呢?”我认为他不会讲话,实在是他的才能不值得我们贤明宰相的 推荐罢了;至于所说的时机,本来就是处在上层地位的人所造成的,并不是 上天安排的。前五六年时,宰相向上推荐,尚且有从平民中提拔的,这和今 天难道时机不同吗?况且节度使、观察使和防御使、营田使等地位较低的官 员,还能够自己荐举判官,而没有区分他已经做过官还是没有做过官的;何 况是宰相,我们君主所尊敬的人,却能说“不可”吗?古时候推荐人才,有 的从盗贼中选取,有的从管理仓库的人中推荐。今天我这个平民虽然地位低 贱,但还是足够和这些人相比的。我的情况窘迫,言辞急切,不知道怎样斟 酌才合适,只希望您稍微能施以爱惜人才的心。韩愈再拜。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 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 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 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 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若是者何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
【参考译文】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恭敬地再次禀告相公阁下: 前些日我曾向您呈上书信和所写的文章,等候您的指示总共已经
十九天了,还没有得到回音。我惶恐不安不敢离去,不知道怎么办才 好。于是我宁愿再次领受意想不到的责备,来要求陈述完我的意见, 并向您请教。
我听说:陷入水火之中的人,求人帮忙免除灾难,并不因为那人 和自己有父兄子弟一样的慈爱之情,才去呼喊他、指望他。而是希望 在他旁边的人,即使与自己有怨恨,只要还不至于希望自己死去的, 就要大声赶快呼喊,希望他施行仁义。那在他旁边的人,听见他的呼 声和看见这种情形,也不会因为和他有父兄子弟一样的慈爱之情才去 保全他的生命。即使与他有怨恨,只要还不至于希望他死去的人,就 要用尽力气拼命跑去,弄湿手脚,烧焦毛发,救起他而不会去躲避。 像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是因为那情形确实危急,他的心情确实令人 可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梳理册子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言实词1.多义实词(1)鄙(2)许(3)说(4)辞(5)微答案:(1)把……当作边邑/边远的地方/浅陋,见识少,眼光短/自谦之词;(2)答应/表处所,地方/赞同/表约数;(3)通“悦”,高兴/陈说/杂说,一种文体;(4)推辞/告别/推脱;(5)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暗暗地/稍微,略微/低贱,卑下。

2.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1)“已”同“矣”,了;(2)“共”通“供”,供给; (3)“说”通“悦”,高兴;(4)“知”通“智”,明智。

3.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古义:(2)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3)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古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妻子古义:答案:(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2)出使的人;(3)缺少(的东西);(4)那人,指秦穆公。

4.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越国以鄙.远( )(3)既东封..郑( )(4)与郑人盟.( )(5)越国以鄙远.( )答案:(1)名词作动词,驻军;(2)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3)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4)名词作动词,结盟;(5)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

二、文言虚词1.以2.而3.焉4.其5.之答案:1.连词,因为;介词,拿,用;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介词,把。

2.连词,才,表顺承;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

3.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疑问代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于之。

4.代词,指代“使者”;代词,指代“那件事”;代词,自己的;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代词,他们,指秦军;结构助词,的;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三、文言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 )2.以其无礼于晋( )3.晋军函陵( )答案:1.宾语前置句;2.状语后置句;3.省略句。

四、文言句子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3.焉用亡郑以陪邻?译文:4.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文: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译文: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文:答案:1.这是我的过错。

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3.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4.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5.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互相往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6.使秦国土地减少而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7.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8.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五、文言素读断句请用“/”给下列课内文段断句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2.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荆轲刺秦王一、文言实词1.多义实词(1)深(2)资(3)图(4)被(5)诚(6)顾(7)见答案:(1)形容词,刻毒/形容词,深刻/副词,很,十分;(2)名词,资财、钱物/名词,资本,依据/动词,资助/名词,费用,物资/ 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准备);(3)动词,图谋,筹画/名词,地图/动词,想,反复考虑;(4)动词,遭受/介词,表被动/ 动词,通“披”,戴;(5)副词,果真,如果/副词,的确,确实;(6)副词,不过、只是/动词, 回头看/动词,回头看;(7)通“现”,显现/ 介词,被。

2.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今日往而不反.者( )(4)请辞决.矣(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6)设九宾.( )(7)图穷而匕首见.( )(8)秦王还.柱而走(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10)卒.起不意( )答案:(1)“说”通“悦”;(2)“陵”通“凌”,欺凌;(3)“反”通“返”,返回;(4)“决”通“诀”,诀别;(5)“振”通“震”,害怕,恐惧;(6)“宾”通“傧”,傧相;(7)“见”通“现”,显现;(8)“还”通“环”,绕;(9)“奉”通“捧”,两手捧着;(10)“卒”通“猝”,突然。

3.古今异义词(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义:贫穷古义:(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今义:鼻涕古义:(3)持千金之资币.物今义:货币古义:(4)愿大王少假借..之今义:假装借给古义:(5)秦王还柱而走.今义:步行古义:(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今义:提起古义:(7)断其左股.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古义:答案:(1)走投无路;(2)眼泪;(3)礼品;(4)宽容、原谅;(5)跑;(6)掷击;(7)大腿。

4.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 )(2)函.封之( )(3)箕.踞以骂曰( )(4)樊於期乃前.曰(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6)乃朝服..,设九宾( )(7)使使以闻.大王( )(8)其人居远.未来( )(9)则秦未可亲.也( )(10)太子迟.之( )(11)群臣怪.之( )答案:(1)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2)名词作状语,用匣子;(3)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4)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5)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6)名词作动词,穿朝服;(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8)形容词作名词,远方;(9)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10)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11)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二、文言虚词1.而2.以3.为答案:1.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不译;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承接,可不译;连词,表递进,并且。

2.介词,因;介词,用;介词,按照;通“已”,已经;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3.动词,做,整治;介词,被;介词,替。

三、文言特殊句式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嘉为先言于秦王( )5.燕王拜送于庭(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7.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8.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答案:1.判断句;2.被动句;3.被动句;4.状语后置句;5.状语后置句;6.定语后置句;7.固定结构“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8.固定结构,“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四、文言句子翻译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译文: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译文: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 4.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译文: 答案:1.即使没有太子这番话,我也会请求行动。

2.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有的被杀死有的被没收入官为奴。

3.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4.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五、文言素读断句请用“/”给下列课内文段断句1. 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鸿门宴一、文言实词1.多义实词(1)胜(2)道(3)谢答案:(1)承受/尽/优美的/胜利;(2)取道/方法,措施/说,谈论/主张;(3)感谢/道歉/辞谢/辞别/告诉。

2.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张良出,要.项伯(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令将军与臣有郤.( )答案:(1)“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倍”通“背”,背叛;(3)“要”通“邀”,邀请;(4)“蚤”通“早”,在某一时间之前;(5)“郤”通“隙”,隔阂,嫌怨。

3.古今异义词(1)沛公居山东..时今义:山东省古义:(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古义:(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今义:①出去和进来;②(数目、内容等)不一致、不相符的情况。

古义:(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今义:副词,很古义:(5)而听细说..今义:详细地说古义:(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今义:河北省古义:(7)再.拜献大王足下今义:又一次古义:答案:(1)指崤山以东;(2)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3)偏义复合词,偏向“入”,进来;(4)指意外的变故;(5)小人的谗言;(6)黄河以北;(7)两次。

4.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3)籍.吏民,封府库( )(4)范增数目.项王( )(5)刑.人如恐不胜( )(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8)吾得兄.事之( )(9)常以身翼.蔽沛公( )(10)项伯杀人,臣活.之( )(1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2)拔剑撞而破.之( )(13)此其志不在小.( )(14)素善.留侯张良( )(15)沛公今事有急.( )答案:(1)名词作动词,驻军;(2)名词作动词,称王;(3)名词作动词,登记;(4)名词作动词,看;(5)名词作动词,施刑;(6)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7)名词作状语,在夜里;(8)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9)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10)动词使动用法,使……活;(11)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12)动词使动用法,使……破碎;(13)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14)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15)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二、文言虚词1.为2.之3.以4.且5.而6.因7.于8.乃答案:1.副词,是;介词,替;介词,对,对待;介词,替/动词,计划;介词,给;动词,结为;动词,做;为所表被动;动词,认为;副词,是/助词,呢;介词,表被动。

2.助词,无意义;助词,取独;代词,他;动词,去;助词,的。

3.连词,来;介词,把;介词,凭借;介词,用;连词,来;介词,用;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

4.副词,将;副词,将要;连词,尚且。

5.连词,来;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

6.连词,于是;副词,趁机;连词,于是;副词,趁机;副词,趁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