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 专题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任务群一

【必备知识学习】
二、小说的情节结构安排
(一)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1.传统小说情节结构模式(线性结构模式)
常见模式
解读
单线结构
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 还会有尾声。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双线结构 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副。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
摇摆式(一 波三折式)
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进,而往往会在 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 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
的魅力。
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
对话式
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结构简洁明快。采用对话的手法, 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 “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 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 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 “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 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 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
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内,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2.外国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常见模式
解读
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
“延迟”式 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③移治临江。临江与袁、筠诸郡接壤也,土寇剽逸,出没其间,民 无休居。公至,悯然曰:“夫临江与太平异也,寇勿击,民勿宁。” 乃立捕诸豪贼百八十人置之法,一郡大治。
(节选自《槜李往哲列传》,有删改)
第②③段分别写项经治理太平府和临江府,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请 分析其原因。
答案:因为太平与临江两地有不同特点,所以策略不同。太平府是拱卫建康的 重要地点,百姓贫穷,不利于国家稳定,所以项经用宽政抚民;临江百姓不安定 是由于土寇肆虐,所以项经用严政击寇。宽严不同的背后,都是项经对百姓的爱 护。
前面,巡行学舍,督促生员勤学戒惰,读书人的风气因此完全改变了。
命题角度3 分析概括事理和事件的原因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发另一事件的 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行为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 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在备考中引起重视。这类题的命题角 度灵活多样,有的要求概括主要人物做某事成功的原因,有的要求概 括人们怀念主要人物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某种道理形成的理由,甚 至有的要求概括作者写作的理由。
答案:①刚直耿介;②谨遵礼数;③重视德行;④恪尽职守。
【参考译文】
陈选字士贤,台州临海人。明英宗天顺庚辰年参加礼部的考试(会 试),丘文庄看到他的文章,说:“这是个古代的君子啊。”把它评 为第一。陈选被授予监察御史的官职。罗一峰因为议论夺情起复一事 被贬谪,先生上奏章替他辩护。出京巡视江西,布政使和按察使穿着 便服进来拜见,先生说:“不对啊。臣子觐见国君,应该按照品级穿 好官服,(穿便装)把御史放在哪里呢?”还没有依法裁处,而贪官污 吏都闻风辞官。不久后担任南京提督学政,(选拔人才)全然以德行为 主。试卷上写着生员的姓名,不加以密封,说:“我都不信任自己 (指自己和考官),又凭什么被别人信任呢?”每次巡视属地留宿在学 宫中,生员们分房读书,夜里灯火晶亮,先生让人拿着两根蜡烛走在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题型四文言语句翻译——关注七处采分点,熟记答题六字诀翻译是文言文的重头戏,分值高,难度大,失分严重,是一轮复习需要扎实复习的重点之一。
通观近几年全国卷文言文翻译题给定的评分标准,主要有三类赋分点:重点实词的翻译、重点虚词的翻译、句子大意。
此外,如果有文言句式或固定格式,也是重要的翻译点。
翻译重在字字对译,赋分点逐一落实,准确到位。
【必备知识图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失分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往往只翻译文句的大意,而忽略试题的“采分点”。
下面,我们就谈一谈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突破“采分点”的方法。
一、七处采分点,译句要谨慎采分点主要涉及七个方面:重要实词、重要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
〖即练即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提示:译句前请先找出三个关键点:“关键实词”“关键虚词”“关键句式”,并作解释)徐勉字修仁,东海郯人也。
勉幼孤贫,早励清节。
年六岁,属霖雨,家人祈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
及长好学,宗人孝嗣见之叹曰:此所谓人中之骐骥,必能致千里。
年十八,召为国子生,便下帷专学,精力无怠。
同时侪辈肃而敬之。
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
”每称有宰辅之量。
六年,除给事中、五兵尚书,迁吏部尚书。
勉居选官,彜伦有序。
既闲尺牍,兼善辞令,虽文案填积,坐客充满,应对如流,手不停笔。
尝与门人夜集,客有虞皓求詹事五官。
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故时人服其无私。
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
门人故旧,或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
子孙才也,则自致辎;如不才,终为他有。
及卒,帝闻而流涕。
谥简肃公。
(选自《南史·徐勉传》)1.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
”关键实词:关键虚词:关键句式:译文:2.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
关键实词:关键虚词:关键句式:译文:跟踪小测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025版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第四部分写作专题一强化审题思维拯救作文跑题课件

科技创新更是不可忽视的“交错带”之一。科技的发展常常在不同 领域的融合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 的交叉应用,正是在这个科技的“交错带”中展现着前所未有的创新 力量。这也使得科技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交错带”多指不同群落间的交错带,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它强调了 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交错带”呈现出复杂性、丰富性、 互容性、敏感性、脆弱性等特点。通过交错,不同的群落文化、技术、 资源和观念得以相互影响和融合,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形式和风格。没 有交错,这个地区可能就会停滞不前,无法适应环境和社会的变化。
“交错带”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产物,更是社会变迁的缤纷图谱。从 历史的角度看,各种文明在交融交错的地带中形成,正是这种多元文 化的碰撞,促进了历史的发展。比如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正是在这 个交错带上,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推动 了古代社会的繁荣。
社会变迁中的“交错带”也体现在城市的发展中。城市作为人类社 会的集中体现,不同社会群体、文化观念、发展阶段在城市中汇聚,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城市的繁荣与多元正是由这些交错的元 素共同构成的,这也使得城市成为了现代社会变迁的前沿阵地。
时代的多元发展不仅要求我们有专业深度,更需要有广阔的视野。 在这个信息交融的时代,博采众长,拓展学识尤为重要。司马迁以其 卓越的历史学贡献被誉为“史家之宗”。“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 沙始到金”,他广泛涉猎史书,博采众长,终于成就了《史记》这一 不朽巨作。因此,青年应当在时代的“交错带”中,积极拓展自己的 知识面,博采众长,广泛地吸收新知,以更宽广的视野应对多元发展 的时代。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任务群一

⑤联背景: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一定的历史背景)中,结合人物的 身份、地位、经历等因素分析,也可以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2)找准分析概括角度 四纬三经: a.四个纬度:个体与他人,个体与外物,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我。 b.三个经度:审德(审视其道德品质),审美(审视其审美态度),审智 (审视其人生智慧、能力才干)。
【类题延练】
[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前文情节:乔治与尼克这一对好友先在峡谷里尽情享受滑雪的乐趣, 再在客栈里喝酒休息,后准备告别。]
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
一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
3.精准答题 (1)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模式: 概括式:特点①+特点②+特点③…… 分析式:特点①+具体分析;特点②+具体分析…… (2)学会用术语答题,最好选用从文中找到的点明人物形象特点的词
语。
3.重点题型——分析人物心理 梁生宝背拴拴下山时,有着怎样复杂的心理?
答案: ①他背受伤的拴拴下山,是情愿的,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 ②想到拴拴的父亲王老二的表现,觉得委屈、难受。 ③再想到王书记的谆谆教导,不再觉得委屈,而变得沉着、坚定。
亏生宝事先想到集体出门人多,为预防意外,主动学习,按照护士 的指点,用药棉蘸酒精,洗净创口周围脚板上的死肉皮。然后他把消 炎粉倒在原来已经叠好的四方块纱布上,按到创口上,用胶布粘住,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一基于真实情景的语用考查学案二专题分类

考点一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成语正确使用词语(熟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语言文字运用题的热点,高考语文试题词语部分,实词、虚词、成语都曾单独设题,足见这一知识点在能力型试卷中的重要性。
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熟语)的使用。
对词语的考查,包括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
【必备知识图解】【成语知识学习】一、成语特点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成语具有以下特点:1.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的词义往往超出字面,不能望文生义。
例如:水落石出、三头六臂、泥牛入海。
2.结构的凝固性。
一般不能变动词序或更换其中的成分。
3.色彩的文言性。
保留了文言词和文言语的格式。
例如:草菅人命(草菅,意动用法)、富国强兵(富、强,使动用法)。
4.感情的褒贬性。
许多成语蕴含着褒贬感情色彩。
例如:无所不为(贬)、无微不至(褒)。
5.结构的丰富性。
从成语的构词方式来看,有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形式丰富多样。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成语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言现象。
读懂成语,有助于理解文化,学习文言。
二、成语来源和结构汉语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二是寓言故事,三是历史故事,四是文人作品,五是外来文化。
正关系、补充关系等。
三、成语中的文言1.成语中的古义尸位素.餐白白地登峰造.极达到文.过饰非掩饰蔚为大观.景象2.成语中的活用星罗棋布名词活用为状语,像星星一样;像棋子一样闭月羞花闭,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闭上;羞,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害羞不远万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衣冠禽兽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衣服;戴着帽子3.成语中的句式时不我待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持之以恒状语后置句四、成语误用类型及其规避方法附录:微积累——成语填空记忆100例1.( ):《庄子·养生主》中说,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题型二古代文化常识——课内课外结合,分类强化记忆古代文化常识设题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逐年扩大考查范围,类型涉及更全面,识记和理解难度也在加大。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除掌握一定的解题技法外,更要拓展知【必备知识图解】学在课内,练在课外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中明确了十大类型: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宫室建筑、礼俗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
下面课内、课外结合,分点进行训练。
一、姓名、称谓1.【学在课内】解释下列出自课本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④吾不能早用子.( )⑤则虽欲长侍足下.. ( )⑥敢以烦执事..( )⑦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⑧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⑨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⑩贱妾..留空房( )2.【练在课外】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解说的正误。
①“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正妻为嫡母,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 )②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 )③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号”和“名”词义相近或相反,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 )④“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于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有且只有一个年号。
( )⑤庙号是指皇帝在位时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也用这个庙号。
( )⑥上辈称呼下辈或者平辈之间称呼时一般直接使用第二人称代词,无尊卑之说,如“尔安敢轻吾射”中的“尔”。
( )⑦古人自称家人的时候经常带“家”或“舍”,其中“舍”是称呼家中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家”则是称呼家中比自己辈分低或年少的人。
( )⑧“殿下”是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
( )⑨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表示褒奖之意,称之为“谥”或“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一)理解实词,初通文意
读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子为寡人谋( 谋划 ) ②重为之约车百乘( 郑重地 ) ③以其西为赵蔽也( 屏障 ) ④吾岁不熟二年矣(年成不好,收成不好 ) ⑤臣效便计于王( 献上好的计策 ) ⑥魏王折节割地( 屈服于别人 ) ⑦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 运输,运送 ) ⑧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 敏疾,快 )
2022·全国乙卷
《说苑·贵德》
①断句②课内外实词意义比较③内容 概述④翻译
选材特点 2022年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自《战国策》《说苑》两部常见史书, 但《东观汉记》则不为中学生视野所及。所选文字,《战国策》传主 都是在战国“大变局”中施展合纵连横的名人;《东观汉记》选取了 忠君爱国、功绩显赫的东汉名将吴汉。所选《说苑》文本则通过书中 历史人物的言论事例来阐述儒家选贤尊贤的治国理念,提供另一种角 度来观察历史人物的不同丰采。篇幅一般控制在600字左右。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
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
作兵力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
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
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 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 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燕国不去援救魏国, 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 魏国后,魏王倾尽韩国、魏国的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 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 燕国是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敌军好?那么对 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 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 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前往魏国)。魏王大喜,说: “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 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 专题2011年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 专题10 仿用句式练习[分点训练]1.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山,你是一位公正的老师,向攀登者揭示出生活的真谛:付出多少就有多少高度。
你是一位严肃的长者,向攀登者发出深长的忠告:不披荆斩棘,健步也会绊倒。
你是一位智慧的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时要注意要求,一要根据提供的内容来写,前后句式要一致;二要使前后句组成排比句。
【答案】 向攀登者发出闪光的预言:山外有山,只有攀登不止的人,才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或:向攀登者明示生活的哲理: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勇攀高峰。
2.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一段话,必须用上带点的字。
(不超过60字)有的人...喜欢把千千万万....的人当作..棋子来调遣,有的人...喜欢把千千万万....个汉字当作..棋子来调遣,我对您说:我属于后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上句既体现了反复,又体现了比喻;“有的人”领起的两句构成鲜明对比,为最后选择作了铺垫。
【答案】 有的人喜欢把千千万万的时光当作生命来珍惜,有的人喜欢把千千万万的时光当作美酒来挥霍,我对您说:我喜欢前者。
3.仿照例句,以“冬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话。
例句:有人感叹秋天,因为她的萧索,仿佛伤感和落寞的人生;有人赞美秋天,因为她的高阔,犹如沉稳而博大的胸怀。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从题干可知,仿写的对象是“冬天”;从例句可知,仿写的句式是“有人……冬天,因为……(冬天的特点),仿佛(犹如)……(抓住冬天与所选对象的某个相似点)”。
答案要用语简洁,字数与例句相近。
【答案】 示例:有人感叹冬天,因为她的肃杀,仿佛冷酷而悲凉的旧社会;有人赞颂冬天,因为她的洁净,犹如清纯而高雅的情趣。
4.仿照下面例句,以“微笑”或“心灵”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
例句:眼睛像一片安详的福地,蓄着一泓无底的宁静。
不艳,不俗;无喜,无悲。
(1)微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心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微笑像一朵娇嫩的花蕾,包容一团温馨的真诚。
不浓,不淡;无刚,无媚。
(2)心灵像一处澄碧的潭水,装载一汪无尽的宽容。
不亢,不卑;无乐,无哀。
5.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有以下两句歌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
请另立对象,续写两句歌词。
要求:符合职业特点,语句富有哲理,与上文构成排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张手术台,患者来愈者往,守台的天使总是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祖国的边陲,没有了豺狼与虎豹,狩猎英雄总是你。
6.仿照下面一段文字的句式特点,另选不同的意象仿写一段话。
例句:蜜蜂和蝴蝶虽然都在花间飞舞,但一个在创造,一个却在虚度。
创造者奉献的是甜美的生活,虚度者留下的却是生活的垃圾。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春蚕和蜘蛛虽然都在忙忙碌碌地织网,但一个在奉献,一个在索取,奉献者给予人类的是无价的财宝,索取者得来的却是人们轻蔑的目光。
7.请你依照画线处的句子,仿写一句话,使语意得到充分的表现。
在一个名叫地球的星体上,有一种名叫人的生物发明了房子。
他们彼此用墙进行隔离,再通过电话进行联系。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们把大自然关在门外,却对着窗户和电视观察世界。
(或:他们在门上装了门镜,却像个监守自盗的家贼向外窥视。
)8.仿照示例在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意蕴丰厚,有文采。
诗歌是什么?是一首永恒的歌。
是草堂茅屋里的一声长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雨打黄昏的一片哀愁。
诗歌是什么?是一段深深的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上柳梢见证爱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保证句式的相似性;其次,在内容上和意境上要与前后语句协调一致,如本题前一部分强调“永恒”,后一部分强调深情。
仿写时还要注意有文采的要求。
【答案】示例:是东篱采菊时的一种闲适慈母手中纺织亲情烟波日暮寻觅乡情9.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
要求:举出两个带有“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含的理趣作简要说明。
“半”字是一个很普通的字,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半”字的巧妙运用,却可以表达出诸多理趣。
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意在提醒人们最后的坚持尤为重要。
又如,________意在________再如,________意在________以上这些话,借助“半”字,生动地道出了耐人寻味的生活体验或人生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仿写的句子要有“半”字,富有理趣,且是约定俗成的用语,能道出耐人寻味的生活体验或人生感悟。
【答案】“半糖主义”,“代表一种健康的人生态度,在若有若无间体味生活的香甜,领悟甘苦参半的人生真谛”。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又如“半瓶醋”“半路出家”等。
10.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语句,使其与前后文组成一段协调完整的话。
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山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确实如此。
【答案】参考示例:放远了观望才觉得秀美。
友情,放远了回忆才觉得珍贵。
11.阅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补写合适的句子,使前后语句结构基本相同。
布衣的肩膀,不应只享受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悠闲浪漫,而应担起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激情;巨人的肩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子的肩膀,不应叹惋李后主“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无奈涕零,而应担起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