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生活垃圾特性及产生量预测研究
我国旅游垃圾分类回收问题分析及建议

现代商贸工业我国旅游垃圾分类回收问题分析及建议张钰婧丁子倩(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商贸系,重庆402460)摘要: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制度,城市生活垃圾建立了两级垃圾管理体制,未涉及到旅游景区垃圾管理。
由于旅游景区的垃圾经过一定的分类处理最后都会回归到城市垃圾回收处理的大流中,旅游景区垃圾分类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简化最终垃圾的回收处理,减少回收处理的工作量,所以旅游景区的垃圾分类应当建立在城市垃圾分类的基础之上。
将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景区内危险事故的发生,改善景区环境。
建立有效垃圾分类机制的旅游景区与我国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城市相比,不受区域限制,更有利于全民培养垃圾分类意识。
让游客这一群体,将垃圾分类落实到行动中,把垃圾分类收集的概念从景区带到生活中,进一步打造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的社会。
关键词:旅游景区;立圾分类;游客;敫励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1景区垃圾现状分析1.1旅游景区垃圾的来源及特征1.1.1 来源景区内旅游服务商家。
景区内的餐饮、娱乐、购物及服务商店等项目,通常由于商品的包装或食物的盛放使用一次性物品。
这些商品包装和食物所产生的垃圾在各个景区随处可见,数量庞大。
游客自带物。
通过调查发现,相当数量的游客在观光游玩景区时会自带食物和其它用品入内,由此产生瓜皮、纸屑、塑料盒以及塑料袋等垃圾。
生物新陈代谢。
景区内的动植物经过自然的生长规律会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产生的物体大多都变成垃圾。
景区内办公。
景区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办公垃圾,如纸质门票,作书写、宣传或其它用途的纸张等。
doi:10. 19311/ki. 1672-3198. 2016. 33. 0461.1.2特征景区餐饮服务业产生的垃圾多为:竹签、一次性餐具、餐巾纸、易拉罐、塑料水瓶、塑料袋以及剩下的食物。
一方面景区内餐饮服务业少有固定就餐地点,且就餐地点的容量普遍较小,另一方面,从游客的餐饮或其它购物习惯来看,以及大多数游客边吃边玩的心理来看,来源于景区餐饮服务业的垃圾被随地堆放在景区道路的景象在大多景区较为普遍。
关于旅游景点环境保护调查研究实践报告(5篇范例)

关于旅游景点环境保护调查研究实践报告(5篇范例)第一篇:关于旅游景点环境保护调查研究实践报告关于旅游景点环境保护调查研究实践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日益凸显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能够促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增进国际交流的同时促进招商引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及促进经济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对象,是旅游区重要的形象要素以及衡量一个旅游区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旅游产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旅游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伴随着强烈的高温天气,暑假已接近尾声,而我们团队的景区环境保护调查与研究也顺利完成,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由于我们团队的四个成员都来自不同的省市,因此对于此次的社会实践都是在各自的省市确定景点分散进行的。
而采取的主要方式有:考察旅游景点,进行调查问卷,对景点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采访。
首先是我在重庆的社会调查。
重庆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近几年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在旅游业方面也不容小觑。
对于重庆的旅游景点我选择了三个,三峡博物馆、磁器口古镇、白公馆。
每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特色。
三峡博物馆里面的垃圾处理设施不算频繁,但是几乎没有随地扔垃圾的现象。
对于此,管区管理人员解释说,博物馆的保洁工作人员清洁工作很到位,并且参观人员的素质高和自觉性好;而参观人员也说,因为管区内很干净漂亮,不想随地扔垃圾破坏环境。
磁器口古镇的环境保护就相对于要差一些,但是总体还说是比较好的。
这要总结于垃圾箱设置多且有特色和保洁人员经常清理的缘故。
磁器口旅客容量较大,吃玩的店面较多,这对于垃圾而言也相对增多,而环境保护难度也增加。
关于旅游景区生活垃圾中转站规划与配置优化研究

关于旅游景区生活垃圾中转站规划与配置优化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呈现出一片良好的发展趋势,同时,我国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乡村旅游也成为旅游业进一步延伸扩展的方向。
旅游景区的游客逐渐增多,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多,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以及处理效果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与游客的体验。
因此,需要结合景区规划、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周边情况等因素设置景区适配的生活垃圾中转站,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环境。
关键词:旅游景区;生活垃圾中转站;规划与配置优化当前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重视休闲旅游,国内旅游需求量连年递增,我国旅游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尤其城市周边的度假村、农家乐等生态旅游依托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现代旅游的发展方式。
长期以来,旅游景区的生活垃圾主要采取就地填埋、自然焚烧等方式处理,部分景区垃圾长期堆积,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与游客的体验,还会对当地的水体资源造成污染,引发疾病传播。
在旅游景区建设垃圾中转站非常必要。
1.限制旅游景区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的主要因素多数旅游景区都选择在远离城市的郊区,乡村旅游往往和新农村建设连在一起,景区的规划、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策引导等因素是建设垃圾中转站的前提条件,建筑设计、设备选型、后期管理也是成功建设生活垃圾中转站的重要条件。
因此,完善景区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减少污染,在景区配备建设生活垃圾中转站非常必要。
1.环卫设施规划与总体规划的结合旅游景区垃圾中转站的设置需要结合景区垃圾产生的数量来设定处置规模。
垃圾产生的数量是根据景区发展规模、经营结构、常规以及未来的垃圾产量来预测。
若是为乡村旅游,同时还要考虑覆盖当地居住人群量。
因此,景区总体策划应与环卫专项设施(包含垃圾中转站、垃圾桶、公厕等)规划中相结合。
在选择垃圾中转站站址前,切勿由于选址的因素破坏了景区的性质,给景区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布、各项建设带来影响,应当通过恰当的垃圾中转站选址和建设来促使景区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风景名胜区旅游垃圾实证研究——以梅里雪山雨崩村为例

中 图分 类 号 :F 9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75 ( 00 0 09 0 0 1 8 2 2 1 ) 6— 0 0— 6
生物多 样性并 对珍 稀动 、植物 产 生 巨大 的潜 在 影 响
0 引 言
广 义 的旅 游垃圾 既包 括 实物 形 态 的 垃圾 ,也包 括文 化 形 态 的 ,在 本 文 只研 究 实 物 形 态 的旅 游 垃 圾 。即旅游 垃圾是指 在旅 游景 区以 及文 物 古迹 游 览 点开 发建设 、服务 管理 、游 客流 动 、生 活 消费 过程 中产 生 的 ,在 一定 时问 和地 点 无 法利 用 而被 丢 弃 的 固体 、半 固体 废弃物 质 。 旅 游生态 脆弱 区是 指 位 于 山岳 、湿 地 、 自然保 护 区和沙漠绿 洲等生 态脆 弱 的旅 游 景 区 ,中 国这类 景 区数 量较 多 ,且 大多 远离 城市 、位 置偏 僻 ,其环 境 的脆 弱性使 垃圾影 响更 加显 著 ,而在 中 国城 市 和 城市周 边旅游 景 区的垃 圾 处理 大 多依 赖 于城 市 的垃 圾 处理 设施来 进行 ,城 市垃 圾 处理 的水平 和技术 相
骤增 ,给这里 的社 区带来 了经 济效 益 ,伴 随着 留下
了大量的旅游垃圾。由于雨崩景区的面积大 ,没有 旅游 垃圾 处理设 施 ,不 通 公路 ,远 离县 城 ,滞 留在
收 稿 日期 :2 1 0—1 ;修 订 日期 :2 1 0 0—1 5 0 0—1 3 . 1— 1
作者简介:王荣红 ( 95~) 17 ,女 ,云南省大 人 ,讲师 ,硕 士,研究方向是旅游教育和民族旅游
第2 2卷第 6期
景区垃圾现状分析报告

景区垃圾现状分析报告景区垃圾现状分析报告背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景区旅游。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景区垃圾问题。
本报告将对景区垃圾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景区垃圾现状分析1. 垃圾数量增加: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景区内垃圾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在旅游旺季,景区垃圾堆积如山,给环境和游客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2. 垃圾分类不到位:尽管大部分景区已经提供了垃圾分类桶,但是由于游客普遍对垃圾分类意识的缺乏,在分类投放时出现了较多的错误,导致垃圾处理工作难以进行。
3. 垃圾处理方式有限:由于景区地理位置的限制,很多景区只能采取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如填埋和焚烧。
这些方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大,难以持续应对大量垃圾的处理需求。
二、解决方案1. 加强垃圾分类宣传:通过加大垃圾分类宣传的力度,提高游客的垃圾分类意识。
可以在景区入口处设置垃圾分类宣传牌,引导游客正确投放垃圾。
2. 引入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利用科技手段,引入智能垃圾分类系统,通过感应识别垃圾种类,自动将垃圾分类投放到相应的容器中。
这种系统可以减少人为错误导致的垃圾分类问题,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性和效率。
3. 探索可持续垃圾处理方式:景区可以探索采用可持续的垃圾处理方式,如生物降解技术和垃圾资源化利用等。
这些方式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从垃圾中获取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实现垃圾处理的循环利用。
4. 加大垃圾收集频率:为了防止垃圾在景区内堆积过多,需要加大垃圾收集的频率,及时清理景区内的垃圾。
这需要景区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和监管,确保垃圾收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5. 引导游客绿色出行:通过景区入口处设置自行车租赁点、电动车充电站等设施,引导游客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减少汽车的使用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和空气质量的改善有积极作用。
结论:景区垃圾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
通过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引入智能垃圾分类系统、探索可持续垃圾处理方式等措施,可以改善景区垃圾现状,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环境。
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分布预测探讨 ——以《济宁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为例

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分布预测探讨——以《济宁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为例摘要:传统的垃圾分布预测是以城市总规预测的各片区的人口为基数,根据城市的发展情况预测人均垃圾产生量,进而预测各片区的垃圾产生量。
这种预测方法的弊端在于没有充分考虑人们的活动规律。
总规的居住人口是以居住用地为主要依据,而人们主要的活动场所,除了住宅,还有工作场所、商业地区、广场道路等,应充分考虑人们的活动规律,科学预测垃圾产生量。
关键词:居住人口建筑面积居住商业1、引言生活垃圾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生产与生活中的垃圾废物也随之迅速增加。
准确地预测生活垃圾日产生量是合理布局环卫设施的重要依据。
2、济宁城市概况济宁位于鲁西南腹地,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650.5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5595元。
济宁中心城区现辖五区,任城区、高新区、兖州区、太白湖区和经开区。
3、济宁生活垃圾收集现状济宁环卫事业基础较差,环卫发展状况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点等环卫设施分布不合理。
垃圾收集采用混合收集的方式,垃圾转运站和垃圾收集点的分布也有待均衡。
规划收集了济宁城区近五年的城镇和农村垃圾收集量,作为此次规划的基础数据。
现状济宁市未实现垃圾分类,现状垃圾的收集量与垃圾的产生量基本等同。
根据调查,2017年人均垃圾日产生量为0.87千克/天.人,任城区和高新区的人均垃圾日产生量远高于其他区域。
任城区是老城区商业和居住中心;高新区是产业用地为主;太白湖区房地产业较红火,兖州和经开区则主要是以二类工业用地为主,但工业门槛较低。
任城区和高新区是济宁就业的主要区域,现状就业区的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远高于其他区域,而以往我们计算垃圾产生量主要是依据区域的居住人口,与现实情况不符。
4、生活垃圾预测根据《生活垃圾产生量计算及预测方法》(CJ/T106-2016)规划将垃圾产生源的功能区分为居住区、企事业区、商业区、交通场(站)和清扫区。
景区分类垃圾情况汇报

景区分类垃圾情况汇报最近我们对各个景区进行了分类垃圾情况的调查汇报,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一、自然景区。
1. 山区景区。
在山区景区中,我们发现垃圾情况相对较轻。
由于山区环境较为原始,游客也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因此垃圾数量相对较少。
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游客在徒步或露营后留下了一些塑料袋、饮料瓶等垃圾,需要加强提醒和管理。
2. 森林景区。
森林景区的垃圾情况整体较为严重。
由于森林覆盖范围广阔,管理难度较大,加之游客数量较多,垃圾问题较为突出。
我们发现一些游客随意丢弃烟蒂、包装袋等垃圾,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二、人文景区。
1. 古镇景区。
在古镇景区中,我们发现垃圾情况相对较轻。
由于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游客更加尊重古镇环境,垃圾问题相对较少。
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商户在古镇内随意倾倒生活垃圾,需要加强管理和清洁工作。
2. 文化遗址景区。
文化遗址景区的垃圾情况整体较为严重。
由于文化遗址的特殊性,管理难度较大,加之游客数量较多,垃圾问题较为突出。
我们发现一些游客在参观文化遗址时随意丢弃纸巾、瓶罐等垃圾,对文物保护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城市景区。
1. 城市公园。
在城市公园中,我们发现垃圾情况相对较轻。
由于城市管理的加强和游客自觉性的提高,垃圾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游客在游玩时随意丢弃食品包装袋、饮料瓶等垃圾,需要加强宣传和管理。
2. 湖泊景区。
湖泊景区的垃圾情况整体较为严重。
由于湖泊环境的特殊性,管理难度较大,加之游客数量较多,垃圾问题较为突出。
我们发现一些游客在湖边游玩时随意丢弃塑料袋、瓶罐等垃圾,对湖泊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综上所述,各类景区的垃圾情况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和宣传工作。
我们建议加大对游客的环境教育力度,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同时加强景区管理,加大垃圾清理和分类处理力度,共同保护好我们美丽的景区环境。
旅游景点环境状况调查报告

旅游景点环境状况调查报告一、前言本文是对某旅游景点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现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得数据。
通过分析数据和现场调查,我们得到了以下调查结果。
二、景区环境调查景区卫生状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游客认为该景区的卫生状况良好,但有少数游客认为公共卫生间需要更频繁的清洁和消毒。
景区垃圾处理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景区内存在一些垃圾处理不当的现象,影响了游客的观感。
景区管理方需要加强垃圾处理的管理和教育。
景区空气质量:通过现场测量和调查,发现景区的环境空气比较好,但建议加强对烟草控制,并在游客休息区域中加强空气清洁。
景区噪音污染:噪音污染是影响游客体验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现场调查,发现景区存在一些噪音污染,主要来自游乐设施。
管理方应该加强对游乐设施的管理和监管。
三、景区绿化环境调查景区的绿化环境具有很高的美感和观赏价值。
但根据调查,发现景区存在以下问题:景区花草养护不当,导致部分花草枯萎和病虫害较多。
景区的绿化率较低,建议管理方增加植被覆盖率和疏导游客,减少草坪踩踏。
四、景区设施建设及管理调查景区的设施和管理水平对游客的游览体验有很大的影响。
以下是我们对于景区设施和管理的调查:景区公共设施完备度高,但需要加强供水和供电设备的维护和更新。
景区游客疏导缺乏规划,导致部分路口拥堵,建议增加疏导措施,优化游客路径。
景区管理者需要加强安全教育,指导游客正确使用游乐设施及其他设施,减少安全事故。
五、总结通过对景区环境、绿化环境和设施建设及管理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该景区存在一些问题。
管理方需要加强对卫生、垃圾处理、绿化、噪音污染等方面的管理,为游客提供更好的观赏和游玩的环境和设施。
希望本报告能成为该景区改进工作的参考和提升游客体验的重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景区生活垃圾特性及产生量预测研究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风景区生活垃圾特性及产生量预测研究摘要:介绍了国内外风景区生活垃圾的研究进展,并调查和分析了风景区生活垃圾的主要特性。
建立了风景区生活垃圾的复合人均产生童的预测模型,并以黄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风景区;生活垃圾;特性;游客当量
中图分类号:X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206(2011)04-0021-04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旅游行业得以迅速发展。
2005年和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分别为12.12亿人次和16.10亿人次,年均增长16.42%。
2010年全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国内旅游总人数达21.50亿人次,年增长13%。
2009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
由以上数据可知,全国各风景区接待的游客量都在快速增长,而在游客旅游活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固体废物,其中生活垃圾占绝大多数,且处于无秩序排放和较难控制的状态。
风景区生活垃圾的大幅度增长给风景区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1国内外风景区生活垃圾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外对风景区(或国家公园)生活垃圾的相关研究文献较丰富,涉及面较广,其中以风景区生活垃圾可持续发展或全过程的管理、相关质量评价体系和模型、公众参与等方面的研究为多。
M.E.Kaseva等通过对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生活垃圾管理研究得出,风景区内每位游客每天产生0.6kg垃圾,垃圾总量中有34%的可回收垃圾,并提出对这些可回收垃圾进行循环利用是风景区生活垃圾可持续管理的措施之一。
通过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花之谷旅游地产生垃圾的研究,
J.C.Kuniyal等得出此地游览的游客每天产生垃圾量为0.29kg,其中96%为不可降解的可回收垃圾,其中包含68%的冷饮玻璃瓶、26%的塑料和2%的金属。
欧洲的旅游机构对德国和奥地利的旅馆进行了抽样调查,得出过夜游客每人每晚产生2.61kg的废物,其中固体废物占50%以上,在固体废物中废纸占12%,有机废物占31%。
国内对风景区生活垃圾的定性研究较多。
晋秀龙等对国内外的风景区生活垃圾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文献综述,并提出重视生态脆弱旅游景区的生活垃圾研究,完善研究方法,提高垃圾处理的技术水平,加强垃圾管理,是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郭晖通过对长沙烈士公园的调查,对旅游地垃圾收集设施的组合、布局和更替提出了初步设想。
刘建峰等以梅里雪山风景名胜区雨崩景区为例,对风景区生活垃圾的概念、主要特征及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2风景区生活垃圾概述
2.1风景区的定义
风景区,为风景名胜区的简称。
根据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风景名胜包括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按其风景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划分为2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具有较重要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观具有地方代表性,有一定规模和设施条件,在省内外有影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具有重要的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观独特,国内外着名,规模较大的,由国务院审定公布。
2.2风景区生活垃圾及其产生源
风景区的环境质量直接表现了其能够为游客的游憩活动创造的外部条件,反映了该风景区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体现了风景
区自身的形象和品位。
生活垃圾的产生与游客的旅游及相关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足迹所到之处就会有生活垃圾的踪影。
因此,对生活垃圾进行科学合理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处置是风景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风景区的人口一般包括进行短期游憩活动的游客和长期在景区工作和生活的服务管理人员和常住居民。
由于风景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供人们游览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风景区的人口以游客居多,常住居民和服务管理人员较少。
风景区生活垃圾又称为旅游垃圾,主要是旅游者(群体或个体)在旅游过程中和为其服务(衣、食、住、行等)的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具有生活废物的一般特点,多以塑料、纸类、金属、玻璃等可回收组分,以及食物残渣等易腐有机组分为主,有毒有害物质很少。
所以,从产生对象来看,风景区生活垃圾的产生源以游客为主,常住居民和服务管理人员均次之;从产生场所来看,以宾馆饭店、热线景点驻留地、公共活动广场等游客聚集地为主,旅游步行道路和公路等场所依次减少。
2.3风景区生活垃圾的特性
1)产生源分散,不易控制。
风景区内的生活垃圾多由游客在旅行路途中产生,依据个人的爱好和生活习惯以及行进速度的不同,垃圾的
分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从整体来看产生源极其分散,且难以控制,多依靠环卫工人及时清扫保洁作业来减少其产生的多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