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讲解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中国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先进思想武器,是我国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把握世界发展的大势,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应用。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

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基本原理。

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五、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表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应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深化。

我们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

【党课】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党课】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伟大成就。

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战胜各种挑战和风险的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从总体上看,我国意识形态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从国际形势来说,我们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和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从国内形势来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变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给社会的思想进步带来了很大的活力,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他们在各国的基础上所丰富发展了的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最终实现人类解放,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

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整体中,既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的重大的战略思想。

那么怎么理解指导地位呢?所谓“指导地位”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整个国家的指导地位,就是它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的地位,指导的范围包括党和国家的全部实践活动。

其中包括意识形态领域,但不限于意识形态领域。

我们今天讲课的题目只是侧重讲了一个方面,因为这个问题在当前显得十分突出,非常值得加以强调。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回答,一个是从法理层面,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应该说,在这个层面上,我国的宪法序言已经做了无可辩驳的回答,它清楚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处于指导地位,是从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候起就确定了的问题,这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

关于这个层面,宪法序言的回答最具有权威性,这里不作更为具体的论证。

另一个是理论教育层面。

这重在如何更好地解决人们精神世界中的种种疑问,以增强人们的认同感,这是我在这里阐释问题的角度。

从这个角度来回答“为什么”,需要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来进行。

从理论上说,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呢?首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

科学和真理是它对客观事物的正确的反映,具体说,它是对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特别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由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由社会主义转向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党和国家的全部实践活动,意在确保党和国家的全部实践活动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进行。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是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争取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超党性”的虚伪态度,它公开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的,明确宣布要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最终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纵观人类历史,尽管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但没有一种理论能与马克思主义相媲美,没有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对改变世界面貌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

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不断遭受各种诽谤、攻击、谩骂,但马克思主义真理如燧石一样,越敲击越放出耀眼的光芒。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并不是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每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也是多样的。

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性也。

”不齐、多样是事物充满活力的表现和动力。

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化的多样性是由人的文化需要的多样性决定的,不仅人与人的需要不同,而且每一个人的需求也是多样的。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二)上面我们是从理论上讲的,下面我们再从历史上回答这个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权威标准。

这可以从多方面的历史经验来论证,如从科学社会主义史来看,从1848年初《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50年。

第一个50年的主题是提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第二个50年的主题是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第三个50年的主题是社会主义如何在与资本主义共存、交流和冲突、对抗中发展自身,准备经过一个长时期以后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从一个半世纪以上的历史进程中,科学社会主义怎样从无到有、从一种思想理论到革命实践、从在一个国家到多个国家的?它为什么能够在万般磨难当中得到发展,由理论变成现实?这不证明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或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真理性反映吗?我们再从中国近代的历史来说,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在完成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即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过程中,所取得的一切胜利和成就,都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结果;现在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我们才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众所周知,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先进的中国人,曾用过各种各样的主意,企图救中国。

特别是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体系和西方资产阶级的体系,但是,它们都未能救中国,而且使中国的情况一天一天地变坏。

而从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中国人才从思想上从被动转为主动,中国的革命才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面目为之一新。

马克思主义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于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从1921年到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三大时期,干了三件大事。

这就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类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下功夫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下功夫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下功夫作者:张云泽来源:《前进》 2021年第6期张云泽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特别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根本制度。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定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科学的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总结,从而形成真理性认识,然后用这一真理性的科学理论指导人们从事新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成效。

人类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运动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法。

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不可能取得成功。

近代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为了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和境遇,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先后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但最终都因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都先后失败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自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按照这一理论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立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先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就是因为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它提出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是正确的可行的,因而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有了成功的实践。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不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紧密,理论与实践不发生关系仍然是两张皮,理论的指导作用就体现不出来,实践就不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思想的多元化

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思想的多元化

3、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而是 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 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伟人这么说:
马克思曾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 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 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 重复的教条。
2、价值追求错位
(1)消费主义价值观盛行 (2)荣辱观念扭曲 (3)腐败现象滋长蔓延
3、不和谐声音和不稳定因素频繁出现
(1)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有所抬头 一 是新自由主义 二 是民主社会主义 三 是历史虚无主义 四 是鼓吹“普世价值”
3、不和谐声音和不稳定因素频繁出现
(2)国内分裂主义势力依然嚣张 (打砸抢烧视频) (3)部分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 (威胁论视频)
三、指导思想不能搞多元化
指导思想不能搞多元化 (一)指导思想一元化,是任何国家社会普遍存在的客 观事实,是普遍规律。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都是一元 的,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不是特殊性。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个普遍规律。 1、任何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向来都是一元的,这 是客观事实 2、经济关系、社会性质决定意识形态的内容,指导思想必须一元化, 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3、西方国家意识形态色彩最鲜明,坚持一元主导最坚决,一些西方 国家最讲究意识形态输出
左图:改革开放后,琳琅满目的商品任由消费者选购 右图:改革开放后的深圳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 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 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这种坚持是“必须” 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在这个根本问题 上,要坚定不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篇为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篇为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009级公管研究生班宋钊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和生命之魂,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规定着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和发展模式,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一和支配的地位。

它代表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这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和意识形态本质,深刻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科学归纳中国现实、特别是科学分析意识形态领域总体态势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首要问题做出的科学定位。

这一定位,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自然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我们党和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要义,还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具有巨大的威力。

马克思主义是在深刻总结历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严密而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揭示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

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2、指导思想不能搞多元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回答为什么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的,而不能搞多元化。

实际上,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和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多么不同,不管社会思想多么复杂,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或者说指导思想都是一元的。

3、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影响思想文化的繁荣。

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妨碍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影响我们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影响我们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思想文化成果。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⑤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总结我们党执政55年来的历史经验时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这是我们党几十年来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和强国富民之路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的科学真理,也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夺取政权、代表人民执掌政权过程中树立的坚定信念。

1.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一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三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2.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繁荣发展中国。

30多年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但得到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认同,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3.中国为什么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和政治主张,与科学社会主义更是根本不同的,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完全背离的。

对此,我们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

4.中国为什么不能搞资本主义?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首先是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发展目标告诉我们不能走;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还因为我们不可能靠资本主义方式来发展;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不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5.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三、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我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着显著的优越性。

广泛的代表性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命所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方式,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共同实现我们的目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团结、稳定和统一。

3.中国决不能搞“三权分立”。

在中国搞“三权分立”,既无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更无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如果不顾我国的国情,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照搬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必然会从根本上动摇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动摇我国政治稳定的根基,导致民主倒退、社会大乱、人民遭殃。

4.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这一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我们要珍视长期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宝贵经验,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紧密结合新的实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

四、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历史形成的新型政党制度:事实表明,中国的政党制度安排,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及全国人民共同作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

它既不同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不同于一些国家的一党制,而是根据中国实际作出的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我国政党制度符合我国国情:这一制度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利于促进执政党的建设。

3.我们不能搞西方多党制:坚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必须搞清楚为什么我们不能搞西方多党制。

西方多党制,是资产阶级在政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虽然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种政党制度,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并不适合所有国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

我们如果盲目照抄照搬,必然带来无穷后患。

4.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只要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促进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就一定会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五、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1.为什么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防止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巩固提供强大物质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制度保障。

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于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为什么不能搞私有化?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既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系13亿人口生存大计的重大政治问题。

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是振兴和发展我国经济的人间正道。

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搞私有化,那就是离开社会主义的道路,违背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不符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要求,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歪门邪道。

4.单一公有制没有出路。

30多年来,我国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使社会主义经济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开放。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不但没有削弱和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反而巩固和发展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提高和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实践证明,单一的经济成分,“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只会导致发展缓慢、贫穷落后;放开搞活,千帆竞发,社会主义才会充满活力。

六、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1.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这艘巨轮指明了前进方向。

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30多年来的奋斗荡气回肠,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公认,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恢弘乐章。

30多年来,我国初步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竞相迸发,源泉充分涌流,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大台阶,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3.改革开放决不能走回头路。

为什么不能走回头路?这是因为,人们从改革开放的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走回头路就意味着回到封闭僵化,回到停滞落后,意味着离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穷折腾,意味着死路一条。

走回头路,就无法聚精会神搞建设,就会失去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走回头路,就会回到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就无法在同世界的学习借鉴和交流合作中实现自己的更快发展;走回头路,就不会有市场繁荣、产品丰富的生活,人民富足安康的美好日子就会失去。

4.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靠深化改革开放。

首先要看到,改革开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是正常的。

同时,改革开放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涉及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广泛性、深刻性,各种矛盾的成因也非常复杂,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有各自不同的原因。

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中国过去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奋发进取,砥砺勇气,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