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上课讲义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名词解释大全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药理学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
2.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3.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
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
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6.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清除速度。
7.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8.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9.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即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药物的百分比。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不良反应:质量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与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3.副作用:中药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药用目的无关作用。
4.毒性反应:中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机体所产生的严重功能紊乱与病理性损害,甚至危害生命。
5.后遗效应: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6.变态反应:少数过敏性体质病人,多次接触某种中药或其成分后所产生的特殊反应。
7.特异质反应: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人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
8.首剂效应:某些药物在首剂使用时,机体对药物的反应较为激烈。
9.继发反应: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10.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11.药物不良事件:药物在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或经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物有因果关系。
12.安慰剂:不含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的药物。
13.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4.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5.泻下药:能滑润肠道、促进排便,治疗里实证的药物。
16.祛风湿药:以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7.芳香化湿药:凡就是气味芳香,具有化湿健脾作用的药物。
18.利税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泻水湿,用于治疗水湿内停病症的药物。
19.温里药: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症的药物。
20.理气药:能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
21.消食药: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2.止血药:凡能促进血液凝固,而使出血停止的药物。
23.活血化瘀药:能疏通血脉、祛除瘀血,用于治疗血瘀证的药物。
24.化痰止咳药:具有祛痰、化痰、缓解或制止咳嗽、喘息,用于痰多咳嗽、痰饮喘息以及痰饮有关的瘿瘤瘰疬等证的药物。
25.安神药:凡以安神定志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中药四气(性)的现代研究•不1.请写出中药药理、中药的概念,中药药理研究的内容简答题•中药药理概念: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间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概念: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的各种物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
•研究内容:•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理。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中药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的规律)。
1、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温热药:对机体功能的病理性衰退起兴奋性作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及新陈代谢活动,调节内分泌腺功能,增加体内产热。
寒凉药:与温热药相反,对机体的病理性亢进起抑制作用,并且多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的作用。
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成分药理作用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和生物碱解热、兴奋胃肠道平滑肌,扩张冠脉、抗心肌缺血、抗心绞痛等作用酸味药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含大量鞣质止血、止泻、治疗烧伤、促进胃溃疡愈合甘味药以氨基酸、糖类、蛋白质、苷类等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补充营养、强壮人体,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苦味药以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多,是苦寒药“苦”、“寒”的来源泻下、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止血、抗肿瘤咸味药碘、Na+、K+、Ca2+、Mg2+、Zn2+等无机盐成分泻下、利尿、治疗甲状腺肿2、四气和五味的关系四性是药物作用在人体后产生的效应;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产生作用(四性)的物质基础,其本质是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具有各种药理作用的基础。
五味是成分,四性是作用。
五味是四性的基础。
“因有五味,故有四性”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指中药对机体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又可产生不良反应;中药由于成分的复杂性导致治疗作用的多效性。
(多效性、成分)(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指的是中药药理实验由于影响因素多而重现性差。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全称药物效应动力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基本作用和作用机制。
药动学:全称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浓度变化的规律,即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毒理学:药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药物毒性反应的表现、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质反应:药理效应是阳性或者阴性,也称全或无反应。
量反应:药理效应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高低表示其作用强度。
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部位(或在吸收入血循环之前)所发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循环后分不到机体各部位发生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反应性的不同。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对人体有防治疾病作用的一方面,又有引起病人不利反应的另一方面,即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的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不同,这种差异性称为个体差异。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称为不良反应。
副作用:指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指的是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病理性)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害,称为变态反应。
后遗反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经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最小有效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距离愈大反映药物愈安全,范围愈大。
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之为治疗系数,用于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比值愈大愈安全。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药理学(PTCM):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和中药毒理学。
20世纪初,陈克恢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3.当归龙荟丸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其主要成分为青黛中的靛玉红。
第二章中药药性1、四气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趋势。
2、四气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寒证患者中枢处于抑制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温热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热证患者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寒凉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
(2)中药四气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3)中药四气与对内分泌系统功能(4)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功能3、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相关。
(2)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能力。
(3)酸味药化学成份:单酸味要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4)苦味药化学成份: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其次为挥发油、黄酮、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
(5)咸味药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4、中药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的归纳,是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5、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即在人体环境里药物作用的部位。
第四章中药药效学一、中药药效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针对中药的功能主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中药药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二)

中药药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
3.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量用法下,机体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4.双向调节:指某些药物可使两种极端的病理现象向正常的方向转化。
5.中药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6.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7.解表药: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 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8.温热药:具有温性或热性,能够祛除寒邪的药物。
9.中药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总论1,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进展?答:现代对中药四气的研究,通常将中药分为寒凉及温热两大类进行。
针对中医临床寒热病证的表现与机体各系统功能活动变化的关系,发现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等方面的影响具有一定规律性。
2,中药五味与其化学成分的规律性?答:不同的化学成分是中药辛、甘、酸、苦、成五味的物质基础。
中药五味与其化学成分的分布,表现出一定平行性,也显示出一定规律性性。
中药通过五味-五类基本物质作用于疾病部位,产生药理作用,从而调节人体阴阳,扶正祛邪,消除疾病。
即五味-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四者之间存在一定规律性。
3,七情配伍是什么,它的概念是什么?答:把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概括为七种情况,称为"七情",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用方的基础。
其中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关系。
4,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什么是双向性?双向性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4.1基本特点:(1)多样性(2)选择性(3)复杂性(4)非线性(5)双向性4.2双向性:有的中药作用可随机体状态改变而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即为中药药效作用的双向性。
中药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一、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1、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分子大小、脂溶性高低、溶解度和解离度等均可影响吸收。
一般认为:药物脂溶性越高,越易被吸收;小分子水溶性药物易吸收,水和脂肪均不溶的药物,则难吸收。
解离度高的药物口服很难吸收。
2、药物的剂型。
口服给药时,溶液剂较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吸收快,因为后者需有崩解和溶解的过程。
皮下或肌肉注射时,水溶夜吸收迅速,混悬济或油脂剂由于在注射部位的滞留而吸收较慢,故显较慢,作用时间久。
3、吸收环境。
口服给药时,胃的排空功能、肠蠕动的快慢、pH值、肠内容物的多少和性质均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如胃排空迟缓、肠蠕动过快或肠内容物多等均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皮下或肌肉注射,药液沿结缔组织或肌纤维扩散,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其吸收速度与局部血液流量和药物制剂有关。
由于肌肉组织血管丰富、血液供应充足,故肌肉注射较皮下注射吸收快。
休克时周围循环衰竭,二、详细说明在生物样品的制备过程中,分别针对样品的各种特性和分析的要求与条件所采取的对策有哪些?样品的特性:亲水—疏水性;离子—非离子型;挥发—非挥发性;介质的简单—复杂。
分析的要求与条件:定性—定量检查;个别组分—整体组分测定;分离—制备;净化—回收;成本—速度;个人习惯—可能的设备。
(1)亲水—疏水性:亲水性样品:常用水以及稀盐、稀碱、稀酸溶液提取。
疏水性样品:常用不同比例的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氯仿、四氯化碳等;一些与脂质结合比较牢固或分子中非极性侧链较多的蛋白质和酶,常用丁醇提取效果较好。
(2)离子—非离子型:用Nafion和亲水性离子液体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OMIM]Br)作修饰剂制作了Nafion离子液体一修饰碳糊电极;在0.1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40)中,用循环伏安法(cv)和方波伏安法(swv)研究了多巴胺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抗坏血酸和尿酸存在下选择性测定多巴胺的新方法。
中药学名词术语解释..

《中药学》名词术语解释安魂魄:肝藏魂,肺藏魄,魂魄指部分神志活动。
又因心主神明(泛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所以安魂魄即安定心神之义,亦称“定魂魄”,药如朱砂,琥珀等。
安神解郁:能安定心神,解除肝郁,舒畅情志药物作用,谓之安神解郁。
适用于情志抑郁所致的忿怒忧郁,健忘,失眠等,药如合欢皮。
安神益智:安定神志,增弗智慧,谓之安神益智。
安神益智药性味甘微味微温,用以治疗气血不足所致的神疲倦怠,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健忘等症,药如人参。
八纲:在辩证方面,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八纲。
八纲是以阴阳作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拔毒:某些有毒药物,局部外用于已溃痈肿,能促使脓液排泄,解除疮毒,谓之“拔毒”或“提毒拔脓”,药如升药,雄黄。
本草:为中药学的古称,本草即本源于草之义。
五代时期韩保晟谓:“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众也。
”故本草是我国历史上记载中药的著作所通用的名称。
闭门留寇:“寇”指病邪。
在表邪未解,以邪实为主,正气未衰时,若使用具有敛邪之性的补位置药或收敛固涩药,则如关闭大门,留住敌寇,使外邪留恋难去,且损伤正气。
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的方法,扶助脏腑阳气,补益命门之火,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畏寒肢冷,腰酸脚弱,阳痿尿频者;阴寒内胜,脾阳不足,而见腹冷痛,大便稀溏等症;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心阳衰虚的心悸气短,胸痹心痛之证。
药如附子、肉桂。
补命门火;温肾阳作用的一个方面。
药性辛热,能补命门之火,治疗命门火衰之证,如五更肾泄,阳痿、尿频,腰膝酸软,浮肿等,药如附子、肉桂。
补气安胎:安胎作用之一。
通过补气而安胎。
补气安胎药药性多甘温,治气虚胎动不安者,药如白术等。
补气升阳:既能补脾肺之气,又能升举阳气。
汪谓之补气升阳,补气升阳药性味甘温,有升发之性。
适用于脾肺气虚,食少便溏,气短乏力,甚则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及其他脏腑下垂,崩漏,便血等症,药如黄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不良反应:质量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与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3.副作用:中药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药用目的无关作用。
4.毒性反应:中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机体所产生的严重功能紊乱和病理性损害,甚至危害生命。
5.后遗效应: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6.变态反应:少数过敏性体质病人,多次接触某种中药或其成分后所产生的特殊反应。
7.特异质反应: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人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
8.首剂效应:某些药物在首剂使用时,机体对药物的反应较为激烈。
9.继发反应: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10.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
11.药物不良事件:药物在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或经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物有因果关系。
12.安慰剂:不含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的药物。
13.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4.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5.泻下药:能滑润肠道、促进排便,治疗里实证的药物。
16.祛风湿药:以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7.芳香化湿药:凡是气味芳香,具有化湿健脾作用的药物。
18.利税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泻水湿,用于治疗水湿内停病症的药物。
19.温里药: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症的药物。
20.理气药:能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
21.消食药: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2.止血药:凡能促进血液凝固,而使出血停止的药物。
23.活血化瘀药:能疏通血脉、祛除瘀血,用于治疗血瘀证的药物。
24.化痰止咳药:具有祛痰、化痰、缓解或制止咳嗽、喘息,用于痰多咳嗽、痰饮喘息以及痰饮有关的瘿瘤瘰疬等证的药物。
25.安神药:凡以安神定志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6.平肝息风药:凡以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为主要作用,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证的药物。
27.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8.补虚药:凡能补充人体物质,增强机能,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
29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30.适应原样作用:具有抗疲劳,耐缺氧,抗寒冷,抗高温等作用。
31.停药反应:由于药物长期使用参与机体的代谢和调节,人体对药物的产生不适应,一旦停药则使机体处于不适应状态,而出现原有症状或新的症状,应采用逐渐减量的方法来完全停药。
32.药物依赖性:一些药物连续使用后,用药者表现出强迫性地要定期连续使用该药的行为,一旦停药会产生严重的戒断症状。
1、试比较寒凉药、温热药对机体的影响。
寒凉药:抑制中枢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使基础代谢偏低,抑制内分泌系统。
温热药:兴奋中枢神经,兴奋交感神经,使基础代谢偏高,促进内分泌系统。
2、举例说明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有哪些?
药物因素:品种、产地、采收、储藏、炮制、剂型和制剂、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配伍。
品种:蔷薇科苦杏仁有苦杏仁和甜杏仁之分;产地:甘肃的当归;采收:根在秋季;储藏:干燥、阴凉、通风处;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剂型和制剂:片剂、丸剂;煎煮方法:先煎、后煎;配伍:十八反,十九畏。
3、妊娠禁忌用药分为哪几类?分别包括哪些中药?
禁用药:巴豆,乌头;忌用药:红花、水蛭;慎用药:桂枝、大黄。
4、举例说明药物不良反应类型。
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作用、成瘾性、特殊毒性
5、举例说明中药的毒性作用有哪些类型?
1)消化系统反应:川穹: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2)肝脏毒性反应:粉防己:引起肝损伤;3)泌尿系统毒性反应:汉防己:肾功能损伤;4)神经系统毒性反应:附子:引起事物模糊;5)造血系统毒性反应:抗肿瘤药物:抑制造血;6)循环系统毒性反应:附子:循环系统损伤;7)其它毒性反应:苦杏仁:引起窒息。
6、试比较A型不良反应和B型不良反应的区别。
7、炮制的目的是什么?
1)减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增强疗效;3)保护药物药效的稳定性;4)突出或加强某一作用。
8、试比较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的辩证要点。
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清涕咽痒,痰稀,无汗,口喜热饮。
风热表证:微恶风,发热重,黄浊涕,咽喉红肿痛,痰粘,汗出不畅,口渴喜冷饮。
9、试述黄连抗病原图作用的特点和机理。
特点:抗菌谱广、耐药性好;机理:黄连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破坏细菌结构;抑制细菌糖代谢;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
10、试述刺激性泻下、容积性泻下、润滑性泻下作用的机理。
1)刺激性泻下:刺激肠道和粘膜及粘膜下神经,从而促进肠蠕动
2)容积性泻下:在肠道内形成较高的渗透压,吸引周围的水分向肠内转移,肠容积增大张力刺激肠蠕动。
3)润滑性泻下:富含油脂,润滑肠道,促进排便。
11、附子的哪些药理作用与其治疗亡阳证有关?
a.强心;
b.对心率和心律的影响;
c.对血管和血压的影响;
d.抗心肌缺血;
e.抗休克;
f.抗寒冷。
12试述附子中毒症状以及中毒后解救办法。
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痛、头昏眼花、口舌、四肢及全身发麻、畏寒、严重出现瞳孔散大,呼吸困难、视觉模糊、躁动、大小便失禁、体温与血压下降。
解救方法:静脉注射阿托品、利多天因。
13、为什么理气药口服给药没有心血管系统作用?
因为有效成分为N—甲基酪胺和对羟福林,口服时,有效成分会被消化液破坏,不能起作用。
14、中药止血药的特点是什么?
1)止血成分复杂;2)止血不留瘀;3)标本兼治: 4)炒炭存性
15、为什么炒炭存性能增强止血作用?
1)增加活性炭含量,活性炭能促进止血; 2)破坏止血成分,使止血成分含量相对增加
3)炒炭存性性能增加止血成分的溶出率; 4)能降低止血药中有毒物质含量
16、试述止血的过程。
1)血管收缩; 2)激活凝血因子;3)纤维蛋白原转变纤维蛋白,形成牢固血栓。
17、阐述机体在血瘀证时的病理变化。
1)血液流变学异常;2)血液动力学异常;3)微循环障碍
18、血瘀证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可归纳为“浓、粘、凝、聚”,试说明。
浓:血液的浓度增高;黏:血液粘稠;凝:血液凝固性增加;聚:细胞剧集里增强
19、苦杏仁中毒原理及解救方法。
原因:苦杏仁中含苦杏仁苷,可分解产生氢氰酸,抑制色素氧化酶,使细胞氧化反应停止,若过量服用会引起组织窒息。
解救方法:1)亚硝酸钠:使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2)硫代硫酸钠:还原高铁,氧化氢氰酸为硫氰酸盐。
20、分别阐述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辩证要点。
气虚: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下降,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表现为神疲乏力;血虚:血液不足或血液的濡养功能减退,常见血液系统疾病,表现为面色蒌黄,心悸失眠;阴虚: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损,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体处于虚性亢奋状态,表现为心烦热、失眠、晕眩目涩;阳虚:阳气虚损,阳不制阴,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尿频尿急、阳痿早泄。
21、试述甘草能解毒的原因。
1)吸附毒物以减少吸收;2)通过物理、化学、沉淀毒物以减少吸收;3)皮质激素样抗应激反应,提高机体对毒物的耐受力;4)提高小鼠肝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