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通路PPT课件
合集下载
血管通路的使用和课件

血管通路的使用和课件
• 血管通路概述 • 血管通路的建立与维护 • 血管通路的选择与使用 • 血管通路的课件制作与教学 • 血管通路的教学实践与评估
01
血管通路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血管通路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将药物、营养物质、血液制品等输送到 人体血管内的通道。
分类
根据建立方式和使用目的,血管通路可以分为中心血管通路和外周血管通路。 中心血管通路通常用于长期治疗和输血,而外周血管通路则主要用于短治疗 和采血。
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
组建教学团队
选择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组建高效 的教学团队。
教学实践的效果评估
制定评估标准 进行过程评估 进行结果评估 反馈与改进
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评估标准,用于衡量教学实践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等进行实 时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
03
血管通路的选择与使用
临时血管通路的选择与使用
临时血管通路
通常用于短期治疗或监 测,如心导管检查、血
液透析等。
适用情况
在紧急情况下或需要快 速建立通道时使用。
使用方法
通常采用穿刺技术,如 中心静脉穿刺或外周静
脉穿刺。
注意事项
需定期评估和更换,避 免感染和血栓形成。
长期血管通路的选择与使用
01
02
03
04
长期血管通路
适用于需要长期治疗或监测的 情况,如长期血液透析、肿瘤
化疗等。
适用情况
对于需要长期反复进行血液治 疗或监测的患者。
使用方法
通常采用手术植入技术,如中 心静脉导管或人工血管搭桥。
• 血管通路概述 • 血管通路的建立与维护 • 血管通路的选择与使用 • 血管通路的课件制作与教学 • 血管通路的教学实践与评估
01
血管通路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血管通路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将药物、营养物质、血液制品等输送到 人体血管内的通道。
分类
根据建立方式和使用目的,血管通路可以分为中心血管通路和外周血管通路。 中心血管通路通常用于长期治疗和输血,而外周血管通路则主要用于短治疗 和采血。
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
组建教学团队
选择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组建高效 的教学团队。
教学实践的效果评估
制定评估标准 进行过程评估 进行结果评估 反馈与改进
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评估标准,用于衡量教学实践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等进行实 时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
03
血管通路的选择与使用
临时血管通路的选择与使用
临时血管通路
通常用于短期治疗或监 测,如心导管检查、血
液透析等。
适用情况
在紧急情况下或需要快 速建立通道时使用。
使用方法
通常采用穿刺技术,如 中心静脉穿刺或外周静
脉穿刺。
注意事项
需定期评估和更换,避 免感染和血栓形成。
长期血管通路的选择与使用
01
02
03
04
长期血管通路
适用于需要长期治疗或监测的 情况,如长期血液透析、肿瘤
化疗等。
适用情况
对于需要长期反复进行血液治 疗或监测的患者。
使用方法
通常采用手术植入技术,如中 心静脉导管或人工血管搭桥。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PPT

感染率 保留时间 日常活动影响
股静脉 易 低 少
高 2-4周 受限
颈内静脉 中等 高
血肿、局部压迫
低 6周 不受限
锁骨下静脉 难 较高
气血胸、狭窄
低 4周 不受限
血管通路的选择
维持性血液净化血管通路
LOGO
血管通路的选择
LOGO
动静脉内瘘应具有以下特征
使用方便,可长期反复使用 内瘘自然血流量至少达到600ml/min以上,以保证泵控血流量200ml/min以上 内瘘血流量<心排出量20% 足够的穿刺长度,再循环率低 并发症少
窃血综合症
手指缺血、水肿、苍白、发凉、麻木
肿胀手综合症
静脉回流受影响,肿胀,疼痛
LOGO
血管通路常见并发症
LOGO
早期血栓和狭窄
原因:常与手术相关 表现:体检震颤,杂音减轻或消失 —术后应用基础抗凝(阿司匹林、潘生丁) —适当加强训练,必要时重新手术
晚期内瘘血栓形成
1. 原因: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损伤静脉壁、压迫过度、低血压,贫 血纠正过快、高凝状态、感染、静脉壁内膜损伤增生
一般原则: K/DOQI指南要求: 安全,并发症少 快捷,成功率高 有足够的血管穿刺部位(内瘘) 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
LOGO
PART 02
血管通路的建立
血管通路的建立
LOGO
经皮股静脉置管术
短期应用;需要制动、控制体位的病人;准备进行肾移植的病人—尽量不选择手术侧股静脉置管
经皮颈内静脉置管术
严格操作,确保无菌
方能接管
04
03
05
防脱落:妥善固定, 限制活动
防阻塞:肝素封管, 减少活动
血管通路的维护(动静脉内瘘护理要点)
股静脉 易 低 少
高 2-4周 受限
颈内静脉 中等 高
血肿、局部压迫
低 6周 不受限
锁骨下静脉 难 较高
气血胸、狭窄
低 4周 不受限
血管通路的选择
维持性血液净化血管通路
LOGO
血管通路的选择
LOGO
动静脉内瘘应具有以下特征
使用方便,可长期反复使用 内瘘自然血流量至少达到600ml/min以上,以保证泵控血流量200ml/min以上 内瘘血流量<心排出量20% 足够的穿刺长度,再循环率低 并发症少
窃血综合症
手指缺血、水肿、苍白、发凉、麻木
肿胀手综合症
静脉回流受影响,肿胀,疼痛
LOGO
血管通路常见并发症
LOGO
早期血栓和狭窄
原因:常与手术相关 表现:体检震颤,杂音减轻或消失 —术后应用基础抗凝(阿司匹林、潘生丁) —适当加强训练,必要时重新手术
晚期内瘘血栓形成
1. 原因: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损伤静脉壁、压迫过度、低血压,贫 血纠正过快、高凝状态、感染、静脉壁内膜损伤增生
一般原则: K/DOQI指南要求: 安全,并发症少 快捷,成功率高 有足够的血管穿刺部位(内瘘) 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
LOGO
PART 02
血管通路的建立
血管通路的建立
LOGO
经皮股静脉置管术
短期应用;需要制动、控制体位的病人;准备进行肾移植的病人—尽量不选择手术侧股静脉置管
经皮颈内静脉置管术
严格操作,确保无菌
方能接管
04
03
05
防脱落:妥善固定, 限制活动
防阻塞:肝素封管, 减少活动
血管通路的维护(动静脉内瘘护理要点)
血管通路建立PPT课件

• 中心静脉导管是各种血液净化疗法的血管 通路之一。主要有单腔、双腔和三腔导管。
• 导管置入的部位有颈内静脉、股静脉和锁 骨下静脉。
适应证
• 有透析指征的急性肾损伤。 • 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需要急诊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 有可逆因素的慢性肾衰竭基础上的急性加重。 • 内瘘成熟前需要透析的患者。 • 内瘘栓塞或感染需临时通路过渡。 • 腹膜透析、肾移植患者需临时血液透析。 • 其它原因需临时血液净化治疗。
缺点
• 穿刺时对体位要求较高。 • 不够美观、影响头部活动。
操作方法
• 体位:以右侧为例,去枕平卧,头转向左侧,肩 背部垫一薄枕,取头低位10°~15°。
• 定位:B超定位;盲穿定位 • 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用0.5~
1%利多卡因行穿刺点局麻。 • 肝素盐水冲洗导管及穿刺针 • 穿刺针与皮肤冠状面呈30°~45°,针尖指向同
腔,并盖好肝素帽。
• 将导管缝合固定到皮肤上。 • 局部行无菌包扎。 • 建议置管后行胸部X 摄片,了解导管位置。
定位-前路法
• 定位胸锁乳突肌前缘向内推开颈总动脉,胸锁乳 突肌前缘中点(即喉结/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 及颈总动脉,旁开0.5~1.0cm。
• 进针针干与皮肤冠状面呈30°~45°角,针尖指 向同侧乳头, 胸锁乳突肌中段后面进入颈内静脉。
侧乳头,进针过程中边进边回抽。有突破感后如 见暗红色回血,说明针尖已进入静脉内。 • 固定穿刺针并送入用扩张器沿引导丝扩张组织,包括皮肤、 皮下组织及中心静脉。
• 插入导管:沿引导丝插入中心静脉。 • 抽出引导丝。 • 分别检查导管各腔血流是否通畅。 • 用0.2~0.4mg/mL 肝素生理盐水充满导管各
此PPT下载后可任意修改编辑增删页面
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 ppt课件

建议
针对以上经验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 先,医生应加强血管通路的术前评估和手术 技巧培训;其次,对于血管条件差的患者, 应积极探索其他替代治疗方案;最后,加强 术后护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确
保患者的透析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感染
保持手术部位清洁干燥,避免 接触水,定期更换敷料,如有 发热、红肿等感染症状及时就
医。
血栓
定期进行血管彩超检查,发现 血栓及时处理,同时保持适当 的运动,避免长时间卧床或久 坐。
出血
手术后早期避免剧烈运动和重 体力劳动,如发现出血不止或 渗血情况及时就医。
狭窄或闭塞
如发现透析流量不足或血流量 下降等情况,及时进行血管彩 超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处
和反渗水超滤水和反渗水,确保水质 符合标准。
监测系统用于监测患者的生命 体征、血流量、血压、血氧饱 和度等指标,确保治疗过程的 安全和有效。
2023
PART 03
血管通路建立方式
REPORTING
自体动静脉内瘘
总结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中最常用的血管通路,具有长期、可靠的优点。
患者李女士,年龄45岁,因急性肾损伤需要进行紧急血液透 析。医生迅速建立临时中心静脉导管通路,确保透析治疗的 顺利进行。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肾功能逐渐恢复,顺 利出院。
失败案例分析
案例一
患者王先生,年龄62岁,因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有效的血液透析血管通路。 尽管医生尝试多种方法,包括自体内瘘和人工血管移植等,均未能成功建立通 路,导致患者无法进行透析治疗。
VS
详细描述
人工血管是由人造材料制成的,通过手术 将其植入体内,一端与动脉相连,另一端 与静脉相连,形成一个可以直接用于血液 透析的血管通路。由于人工血管的材料特 殊,因此具有较高的通畅率和安全性,尤 其适用于自体血管条件较差的病人。
血管通路的护理ppt课件

见有冲击力的回血和搏动后固定针翼。
பைடு நூலகம்
❖ 护理要点:
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穿刺不成 功,反复穿刺易引起血肿。
刚开始血液透析时血流量欠佳大多是血管 痉挛所致,只要穿刺到位血流量会逐渐改 善。
透析结束时注意压迫,防止血肿和出血。 穿刺点用无菌纱布球压迫,弹力绷带包扎 2—4h。松绑带时注意:一手按压纱布,一 手松开绑带,轻轻地移开纱布观察有无出 血,无出血可完全松开绑带,若仍有出血, 需延长压迫时间,每半小时观察直到不出 血时松开。
❖ 1961年,建立股静脉插管,此后相继出现颈 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 1988年首先报道了用Cuff导管作为长期血管 通路的方法,使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更加广 泛。
❖ 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 断提高,移植血管内瘘和高分子合成材料制 成的人造血管内瘘被使用,这对于那些缺乏 静脉条件创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而言是 一个很好的选择。
什么是血管通路?
❖ 血管通路:又称血液通路,是血液净化治疗过 程中血液进出体内的“通道”。
良好、顺畅的血管通路的建立是保证血液净 化治疗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血管通路的发展史
❖ 最初人们用注射器采血注入透析器。 ❖ 后来又采用直接切开动静脉进行连续透析。 ❖ 1951年Shalon采用动静脉直接穿刺法进行
血液透析。
❖ 1960Quinton和和Scribner创建了动静脉外瘘, 首次建立了动静脉的连续循环,这是血液透 析通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 1966年Brescia及Cimino建立了动静脉内瘘, 使血液透析及血管通路技术进入了新纪元。 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永久性血 管通路,一直沿用至今。
❖ 操作时注意患者隐私部位的保护。
பைடு நூலகம்
❖ 护理要点:
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穿刺不成 功,反复穿刺易引起血肿。
刚开始血液透析时血流量欠佳大多是血管 痉挛所致,只要穿刺到位血流量会逐渐改 善。
透析结束时注意压迫,防止血肿和出血。 穿刺点用无菌纱布球压迫,弹力绷带包扎 2—4h。松绑带时注意:一手按压纱布,一 手松开绑带,轻轻地移开纱布观察有无出 血,无出血可完全松开绑带,若仍有出血, 需延长压迫时间,每半小时观察直到不出 血时松开。
❖ 1961年,建立股静脉插管,此后相继出现颈 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 1988年首先报道了用Cuff导管作为长期血管 通路的方法,使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更加广 泛。
❖ 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 断提高,移植血管内瘘和高分子合成材料制 成的人造血管内瘘被使用,这对于那些缺乏 静脉条件创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而言是 一个很好的选择。
什么是血管通路?
❖ 血管通路:又称血液通路,是血液净化治疗过 程中血液进出体内的“通道”。
良好、顺畅的血管通路的建立是保证血液净 化治疗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血管通路的发展史
❖ 最初人们用注射器采血注入透析器。 ❖ 后来又采用直接切开动静脉进行连续透析。 ❖ 1951年Shalon采用动静脉直接穿刺法进行
血液透析。
❖ 1960Quinton和和Scribner创建了动静脉外瘘, 首次建立了动静脉的连续循环,这是血液透 析通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 1966年Brescia及Cimino建立了动静脉内瘘, 使血液透析及血管通路技术进入了新纪元。 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永久性血 管通路,一直沿用至今。
❖ 操作时注意患者隐私部位的保护。
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ppt课件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血液透析用临时血管通路
• 插管部位选择 1st :右侧颈内静脉 2nd :左侧颈内静脉 3rd : 股静脉 4th : 锁骨下静脉
中心静脉狭窄的发生率:颈内静脉0-10% 锁骨下静脉40-50%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禁忌症 严重的出血倾向 严重的高血压 病人不能配合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一.并发症及处理
1. 凝血或血栓形成 原因: 全身因素:高凝、低血容量、 局部因素:扭曲、压迫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护理 严格消毒,特别是管内的
血液透析用临时血管通路
• 发生率 股静脉临时导管1周 菌血症10% 锁骨下及颈内静脉3周 菌血症8% 2个月 >50%
血管通路PPT课件

血管通路历史 血管通路实践注意事项 血管通路选择原则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第一选择
制作、使用方便 费用较低 感染、血栓并发症少 使用寿命长
COST
动静脉内瘘血管选取
一般取腕部相邻的 动静脉做端端或端 侧吻合
先上肢后下肢 先远端后高位 先桡侧后尺侧 先非有利侧后有利侧 先原位后转位 先自体后人工
20世纪40年代
Nils Alwal 瑞典人Nils Alwall, 早先提出血液滤过的 概念;改进了Kolff 的传统人工肾。
1960年 March 9
动静脉外瘘
Belding Scribner, Wayne Quinton & David Dillard
2002 Albert Lasker Award winner
1964年
改良的Scribner分流器产生 由一条Teflon袢连接动静脉,可以打开两端连接透析机,治疗结束
再将两端接回。 被称为“简易分流器”或“粗劣分流器”
1966年
Cimino JE & Brescia MJ
桡动脉与邻近的静脉吻合做皮下 动静脉瘘
在进入透析之前一段时间建立 静脉扩张后可用套管针穿刺 Cimino/Brescia分流沿用至今
激酶处理腔内血栓。
存在出口、管腔或全身感染时要拔除导管。
人工血管移植AVG-----最后的生命线
多种基础血管病变,糖尿病、高血压等,自体内瘘无法制 作或反复失败,无法行长期导管或其它血管通路失功能的 患者。
作为维持血透患者的生命线,人工血管内瘘为血管通路条 件不良患者提供了最后的保障。
避免损伤血管内膜 防止血管吻合后成角、扭曲 谨慎分离 间断缝合法较好,益于日后瘘口扩张,钛轮钉最差 端端吻合并发症少、血量充足 充分结扎静脉侧支
血管通路 PPT课件

概念
血液净化需要把患者血液引出体外,以持 续稳定的血流速经过透析器或其它净化装置, 并回到体内去,该循环通路称血管通路 (vascular access)。
建立一条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顺利进行 血液净化的基本保证。
血管通路的准
1. 透析血流量达到200~500ml/min,自体动 静 脉内瘘自然血流量 500~1500ml/min;
较高
颈内静脉
6周 不受限 可门诊 中等 较轻、血气
低
高
. 临时性血管通路的使用策略
• 已不使用动静脉外瘘; • 避免动静脉直接穿刺; • 提倡使用中心静脉插管; • 尽量避免锁骨下静脉插管; • 右侧颈内静脉为首选的常用插管部位。
10
二、半永久性血管通路
血管通路装置 Vascular Access Device( VAD) 隧道带Cuff的中心静脉置管
Ⅰ
Ⅱ
Ⅲ
加拿大
0-546-319
15
Ⅰ
Ⅱ
Ⅲ
美国 3752-2159-903
隧道带Cuff的中心静脉置管
1.长期性导管的发展
Split Tip
Staggered Tip
→
Dual Catheter
→
Spiral-Z Tip (Tal PALINDROME)
→
16
2. 带Cuff导管主要套件
● 软质导管(silicone ) 涤纶套Cuff 缝合翼 附件: 隧道通条 扩张器 撕脱鞘. etc.
瘘先于人造血管和长期导管 • ⊙吻合方法 • (1)吻合器吻合(钛轮钉吻合) • (2)手工缝合
钛轮钉吻合
钛轮钉吻合特点
优点: 手术简单、经过简短的训练就能开展,对
血液净化需要把患者血液引出体外,以持 续稳定的血流速经过透析器或其它净化装置, 并回到体内去,该循环通路称血管通路 (vascular access)。
建立一条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顺利进行 血液净化的基本保证。
血管通路的准
1. 透析血流量达到200~500ml/min,自体动 静 脉内瘘自然血流量 500~1500ml/min;
较高
颈内静脉
6周 不受限 可门诊 中等 较轻、血气
低
高
. 临时性血管通路的使用策略
• 已不使用动静脉外瘘; • 避免动静脉直接穿刺; • 提倡使用中心静脉插管; • 尽量避免锁骨下静脉插管; • 右侧颈内静脉为首选的常用插管部位。
10
二、半永久性血管通路
血管通路装置 Vascular Access Device( VAD) 隧道带Cuff的中心静脉置管
Ⅰ
Ⅱ
Ⅲ
加拿大
0-546-319
15
Ⅰ
Ⅱ
Ⅲ
美国 3752-2159-903
隧道带Cuff的中心静脉置管
1.长期性导管的发展
Split Tip
Staggered Tip
→
Dual Catheter
→
Spiral-Z Tip (Tal PALINDROME)
→
16
2. 带Cuff导管主要套件
● 软质导管(silicone ) 涤纶套Cuff 缝合翼 附件: 隧道通条 扩张器 撕脱鞘. etc.
瘘先于人造血管和长期导管 • ⊙吻合方法 • (1)吻合器吻合(钛轮钉吻合) • (2)手工缝合
钛轮钉吻合
钛轮钉吻合特点
优点: 手术简单、经过简短的训练就能开展,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通路与血液净化技术一起发展
不同的治疗需求带动了对血管通路的研究
临时通路:直接动静脉穿刺、动静脉插管、中心静脉导管 半永久通路:带CUFF导管
√ 永久通路:自体内瘘、移植物、人造血管
AVF
CVC-T
CVC-L
AVG
血管通路历史 血管通路实践注意事项 血管通路选择原则
AVF注意事项
Pre-operation
患肢禁止长时压迫(输液、抽血及测量血压等)
保持内瘘部位皮肤清洁,防止感染等。
冬季注意局部保温。
适当抗凝
防止低血压
规范穿刺操作程序
CVC插管操作注意事项
头低卧位 禁止大口呼吸,防止气栓。 导丝进出不畅时,勿粗暴操作,强拉硬拽。
可以旋转导丝,缓慢试验
可能导丝置入过深或过浅 或是进入了分支静脉 静脉内闭塞
动静脉内瘘
中心静脉导管(CVC)于60年代始用于透析
导管首次用于透析
Stanley Shaldon
因其迅速、方便建立血管通路,在临 床中特别是急诊治疗中得到日益广泛 的应用。
除透析外,还有胃肠外营养、中心静 脉压监测、心肺复苏等应用
80年代中期以后,带涤纶套的导管开 始应用,使其使用时间更持久。
局部有过手术、外伤等病史,不宜穿刺 燥动不配合、重度肺气肿、机械通气等不宜穿刺 应仔细感知动脉博动位置,因颈动脉搏动较弥散,所
以穿刺有一定盲目性。 针尖勿过于偏向内侧,尽量不误伤动脉 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应有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
以减少血栓脱落的危险。
静脉血判断
根据颜色与压力 动脉血色较鲜,静脉血偏暗 动脉压力较大,静脉压力较低
一般不穿刺对侧。 如果判断不及时,将导管插入动脉,应注意拔除导管,
局部压迫30分钟以上。如有凝血机制异常或做溶栓治 疗后,则应压迫60分钟以上。 注意皮下和局部组织可能淤积大量淤血。
由套管连接外周动脉和一条适合的 静脉
套管与一个由Teflon包被的不锈钢 板相连接
是一个半永久性的动静脉分流器 可以重复使用的通路-----外瘘
1961年
改进型 母端连接到一个金属领套,然后与一段Teflon管相连,最后连接父端 与U型管相连接,U型管由金属袖保护
"Someone used to always drop the metal collar onto the floor, and it had to be boiled to sterilise it. These shunts were really fiddly, especially with your gloves on."
术前评估血管条件 注意特殊人群的情况(老年、糖尿病、
高血压、血管疾病等) 血流量减少25%,血栓发生几率可增
加10倍,若减少50%,则几率增加30 倍。 动静脉的管径≤1.6mm 时内瘘失败率 显 著 增 高 。 一 般 要 求 2~2.5mm 以 上 。
内瘘手术应注意事项
In-operation
注意特殊情况
呼吸衰竭病人动脉血可能也较暗 肾性贫血病人静脉血可能色较浅 心肺复苏病人压力判断常常无效 肝素盐水过多可能干扰颜色判断
误穿动脉怎么办
颈动脉搏动相对比较弥散,穿刺有一定盲目性,可能 发生率稍高。
动脉压力大,误穿时可有明显喷血 应拔除穿刺针,压迫局部10-15分钟。可继续穿刺同侧,
避免损伤血管内膜 防止血管吻合后成角、扭曲 谨慎分离 间断缝合法较好,益于日后瘘口扩张,钛轮钉最差 端端吻合并发症少、血量充足 充分结扎静脉侧支
术后注意事项
做好内瘘保护的宣教。
Post-operation
抬高术肢,防止回流不畅。
适当锻炼,促进血液循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避免持重,以防切口开裂。
1964年
改良的Scribner分流器产生 由一条Teflon袢连接动静脉,可以打开两端连接透析机,治疗结束
再将两端接回。 被称为“简易分流器”或“粗劣分流器”
1966年
Cimino JE & Brescia MJ
桡动脉与邻近的静脉吻合做皮下 动静脉瘘
在进入透析之前一段时间建立 静脉扩张后可用套管针穿刺 Cimino/Brescia分流沿用至今
20世纪40年代
Nils Alwal 瑞典人Nils Alwall, 早先提出血液滤过的 概念;改进了Kolff 的传统人工肾。
1960年 March 9
动静脉外瘘
Belding Scribner, Wayne Quinton & David Dillard
2002 Albert Lasker Award winner
血管通路历史 血管通路实践注意事项 血管通路选择原则
血管通路历史
在永久性血管通路发明之前,每次透析都必须穿刺动脉和静脉。 增加了患者痛苦,难以忍受。 技术困难,尤其对于某些血管条件不佳的患者。 平均每人一年的透析次数不超过10次。
Willem J. Kolff 1945年荷兰人Kolff,曾首次将血液透析用于治疗病人。使 用分别插管到动脉静脉,治疗结束后拔除的方法进行血管 通路的尝试。
血管通路相关问题
.
血管通路是血液净化治疗的最基本条件
Vascular Access为体外循环提供充分的血流动 力,是血液净化治疗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内容。
The Vascular Access Society (VAS) was founded
on 30 October 1997, during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ccess for Dialysis in Netherland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new society are to raise interest in the field of hemodialysis vascular access, to promote and conduct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and to organize congresses, meetings and cou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