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十首古诗教学文案
王维教案

师:田园生活、田园风光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妙。那么,画家兼诗人的王维眼中的田园生活、田园风光是什么样的?
生:安逸
生:和谐
生:幽静
师:如何看出?
生:阴阴夏木啭黄鹂。用黄鹂的叫声写出了林中的幽静。
师:这叫什么写法?
生:以闹衬静。
其他生纠正:以动衬静
师明确:闲散安逸,恬静优美(板书)
苏轼评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结合颔联谈谈看法。
生:漠漠水田的广阔
生:黄鹂的鸣叫
师提示:画应具备什么条件?
师明确: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水田视野苍茫,阴阴夏木境界幽深,远山近水(构图),两种景象互相映衬,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生背诵首联及颔联
师:在这样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中,诗人王维在做什么?
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
师:如果我们从所写内容来看我们已学的王维的诗,都属于什么题材?
生:思念亲人的。
生:离别的。
生:边塞诗。
生:抒情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积雨辋川庄作》课堂实录
一、问候
二:导语
师:今天我们开始唐诗的旅行,先热个身,做个游戏——诗句接龙。我说上句,大家接下句。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王维诗四首 教案

王维诗四首教案教案标题:王维诗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2. 理解并分析王维诗歌《送元二使安西》、《过香积寺》、《相思》、《登飞来峰》的意境和艺术特点;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和分析王维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王维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10分钟)- 介绍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王维的诗歌创作环境和影响因素。
2.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歌鉴赏(20分钟)-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离别情感和对远方的向往。
3. 《过香积寺》的诗歌鉴赏(20分钟)-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诗中对寺庙和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诗人的内心感受。
4. 《相思》的诗歌鉴赏(20分钟)-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相思之情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5. 《登飞来峰》的诗歌鉴赏(20分钟)-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领略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王维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分析,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3. 归纳总结: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总结,梳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意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诗歌鉴赏和分析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表达的深度。
2. 作业评定:布置相关的诗歌鉴赏作业,评定学生对王维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王维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诗歌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达,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王维《相思》古诗教案一等奖3篇

1、王维《相思》古诗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1.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课1.出示红豆或课件,图片。
2.师讲红豆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红豆的诗歌。
二、新授(一)初读感知1.自由读诗。
2.画出生字,读出节奏。
3.学习生字:读“此ci”此物,此事,此地。
注意与“些”的.区别。
4.引导读诗。
(1)大家找找,哪一句写了红豆。
(2)红豆生长在什么季节?找一找,读出来。
出示挂图,红豆树枝繁叶茂,红豆累累。
(3)引导:这红豆美吗?大家想把这份美读出来吗?(4)齐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5)如果你要离开故乡,会带走故乡的哪些东西?(泥土、水、树叶、红豆)(6)对江南的水、土、叶、豆代表了故乡,所以诗人这样写。
(7)挂图了解诗意。
红豆生长在南国,春天来了生长得十分茂盛。
希望大家多多采摘,这东西能引发大家思念故乡情感。
(8)大家想想学过哪些写到思念的诗。
对故乡的思念要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
学生范读,并评价。
(二)指导写字1.出示8个生字。
2.组词识记。
3.指导识记:此、客、何、背、屋、层、房、尾。
4.师范写,生书写。
三、练习再出示几首有关思念的诗,让学生课余读一读:《静夜思》、《忆江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总结红豆代表着相思,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作业抄写生字。
六、板书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2、王维《相思》古诗教案一等奖学习目标①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王维诗教学设计整理十六篇

王维诗教学设计整理十六篇篇1:王维诗教学设计王维诗两首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1.齐读课文2.写作背景简介:此诗是王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 、 741)游历湖北襄阳一带所作。
其集中尚有《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所游之地不止一处。
沈子福,不详。
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
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3.基本解读1)这首诗写送别友人之场景,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主旨)2)前二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写送行之地的景色。
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
第二句点出“归江东”题意。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
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
这里写杨柳,不但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
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后二句 "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
这时,诗人感觉到自身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
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4.鉴赏要点:此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诗人通过奇妙的比喻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与情合的境界,而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
诗中既写出了与友人深厚的友谊,也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5.小结:此诗融情语景,洁净抒情。
诗人通过奇妙的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与情合的境界,而无做作的痕迹。
诗人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的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6.课外探究:试举一首送别诗,比较异同。
如《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的诗教案13篇

王维的诗教案13篇如果您想读一篇好文章小编的编辑建议您看看“王维的诗教案”。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
记得为每堂课写好教案课件,有助于我们准备教学。
请继续浏览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信息!王维的诗教案篇1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释】⑴积雨:久雨。
辋(wǎng)川庄:即王维在辋川的宅第,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
⑵空林:疏林。
唐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诗:“义公习禅处,结宇依空林。
”烟火迟:因久雨林野润湿,故烟火缓升。
⑶藜(lí):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
黍(shǔ):谷物名,古时为主食。
饷东菑(z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
饷:送饭食到田头。
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指农田。
⑷漠漠:形容广阔无际。
唐罗隐《省试秋风生桂枝》诗:“漠漠看无际,萧萧别有声。
”⑸阴阴:幽暗的样子。
唐李端《送马尊师》诗:“南入商山松路深,石床溪水昼阴阴。
”夏木:高大的树木,犹乔木。
夏:大。
啭(zhuàn):小鸟婉转的鸣叫。
鸟的宛转啼声。
黄鹂:黄莺。
⑹“山中”句:意谓深居山中,望着槿花的开落以修养宁静之性。
习静:谓习养静寂的心性。
亦指过幽静生活。
南朝梁何逊《苦热》诗:“习静閟衣巾,读书烦几案。
”槿(jǐn):植物名。
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
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
其花早开晚谢。
故以此悟人生荣枯无常之理。
⑺清斋:谓素食,长斋。
晋支遁《五月长斋》诗:“令月肇清斋,德泽润无疆。
”露葵:经霜的葵菜。
葵为古代重要蔬菜,有“百菜之主”之称。
⑻野老:村野老人,此指作者自己。
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
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王维诗词四首教案

王维诗词教案(2)王维诗词四首教案《积雨川庄作》首联写田家劳作生活;颔联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颈联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尾联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
《辛夷坞》前两句写春天来到,辛夷花开。
后两句写春天不永,花开花落。
《送沈子福归江东》前两句写送行之地的景色。
后两句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
送行之地离别的伤感思念之情《观猎》全诗共分两部分。
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的过程。
后四句为第二部分,写将军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
写作特色《积雨川庄作》1.2+2式结构本诗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的情志。
诗中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志。
诗中用典故表达自己离尘脱俗的心态。
2.诗中有画这首诗语言富于色彩之美;“争席”“海”二典,有生活画面,曲折见意。
这正是“诗中有画”特色的鲜明写照。
《辛夷坞》1.以动衬静这首诗写景以动衬静,显得山林越发清幽。
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
2.寓情于景写景中表达了诗人淡泊情怀。
清幽的山林,花开花落,让人读后感受到诗人的特有气质所在,即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怀。
3.对比手法的运用辛夷花在春寒料峭时开放,展示出它的生机和希望,但一树芳华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这是多么孤独而又冷落的令人难堪的境地!所以它只好自开自落,在深山中了结自己的美丽行程。
诗人的寂寞之意与淡泊之情寓于诗中。
《送沈子福归江东》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此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诗人通过奇妙的.比喻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与情合的境界,而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
诗中既写出了与友人深厚的友谊,也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观猎》1.对比的表现手法此诗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
狩猎时风劲疾,气氛相当之紧张;猎后风定云平,猎手们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情感,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消长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古诗教学:王维

赏析 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 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 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 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 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 涧:两山之间的小溪。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出来。 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 时:时而,偶尔。 惊:惊动,惊扰。 闲:安静。
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自己谈谈学习王维诗的收获
关于写字
汉字的构成
整字 构件 笔画
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 文字,唯一的非拼音文字,唯一还可以在现 代科技的电脑中方便使用的古文字。 五千年前看到黎明日出写下的“旦”那一 个字,和我们今天一年第一个日出“旦”是 同一个字。
作业
点画少的字“从宽处理” 安排得宽疏一些,笔画相对粗重些。 点画多的字“从严处理” 安排严密一些,笔画相对劲细一些。
月出惊山鸟 返影入深林
作业
描红第二页 按照规律重点临摹本课的
月出惊山鸟 返影入深林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王维《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王维《使至塞上》教案适用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使至塞上》的诗意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王维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使至塞上》的诗意和主题。
2. 王维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歌的背景知识和历史背景。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王维及其作品《使至塞上》。
2. 诗歌朗读(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使至塞上》,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诗歌解析(15分钟)教师对《使至塞上》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僻词语,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讨论与思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主题和情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一些与《使至塞上》相关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自主学习。
三、作业布置1. 背诵《使至塞上》。
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对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诗歌主题的思考。
3. 收集其他王维的诗歌作品,了解其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课后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反馈,评价学生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王维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认识。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情况进行评价,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一些与边塞风光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诗中的景象。
2. 情景模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体验诗中的情感。
3.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诗中的某一主题或意象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创意写作:教师引导学生以诗中的某一景象或情感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如写作一首以边塞为主题的现代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的十首古诗1.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2.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5.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6.漆园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枝树.
7.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8.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见,江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9.木兰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10.孟城坳
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