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的故事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一,忠言逆耳。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管仲的智者,他是齐国的大臣。
有一次,国君齐桓公犯了一个错误,但身边的人都不敢告诉他。
管仲知道这个错误对国家和人民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于是毅然决定向齐桓公进言。
管仲毫不犹豫地对齐桓公说出了实情,齐桓公听了非常生气,但管仲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最终,齐桓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感激地对管仲说,“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的忠言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却能够帮助人们改正错误,实现共同的利益。
成语故事二,言而有信。
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国君,他非常重视诚信。
有一次,他向一个商人借了一笔钱,商人问他要不要写借据,孟尝君却说,“我孟尝君的话就是铁打的,你何必要借据呢?”商人相信了他的话,没有要求借据。
后来,孟尝君如期归还了借款,商人非常感激他的诚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建立在言而有信的基础上的,只有说到做到,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成语故事三,守信如山。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岳飞的将军,他是一个非常守信的人。
有一次,他和敌人签订了一份停战协议,但敌人并不相信他会遵守协议。
岳飞却毫不犹豫地守约,严格执行协议中的每一项内容。
最终,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诚信,也赢得了敌人的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信如山是一种品格,只有坚定地信守诺言,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以上这些成语故事都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性,诚信是人们在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只有诚信,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牢记诚信的重要性,努力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忠言逆耳成语的含义及典故

忠言逆耳成语的含义及典故忠言逆耳,汉语成语。
拼音是zhōng yán nìěr,指的是忠诚直率的劝告听起来不大舒服。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忠言逆耳成语的含义及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忠言逆耳成语的解释逆耳:不顺耳。
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二、忠言逆耳成语的典故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
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
父亲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
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亲平去世。
张良的父亲死后二十年,秦国灭亡了韩国。
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
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王之相的缘故。
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君。
他找得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
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
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为了张良的缘故。
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张良闲暇时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
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
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
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
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
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
”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嗯。
”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
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
实话难听,忠言逆耳的文章

实话难听,忠言逆耳的文章“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人生便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历史上每一位功成名就的人,其身后都有一群贤士为其出谋划策。
每当我们听到令我们不舒服的话时,不要生气,因为只有忠言才逆耳,只有忠言才能增进一个人的能力。
秦朝末年,项羽刘邦二人起兵抗秦,弹指之间,咸阳沦陷,项羽手握四十万重兵,身边更有范增为其出谋划策;而刘邦仅有十万人,实力两相对比之下相差悬殊,可在鸿门宴中项羽却自持实力强大,未听从范增之意诛杀刘邦,从此楚汉争霸四年,项王兵败垓下,项羽也未听他人之见渡过乌江,也便只好留下一段“不肯过江东”的传奇。
可是他若听了范增的话杀了刘邦,也许国号便为楚;如果他回到了江东,那历史上也会少几分定数。
项羽一生戎马,却只因未听忠言而淹没在历史的风沙中,让人好不叹息。
有人说,刘备一生中最大的成功便是将诸葛亮纳入麾下,他最大的优点便是善言纳谏。
刘备本一介匹夫,机缘巧合下与关、张二人结为兄弟,前后多少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可是刘备很谦虚,听从徐庶之言三顾茅庐,从此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成就了一番大业。
从计取荆州一路西进,拿下了成都和汉中,这其中诸葛亮功不可没,刘备也看到了复兴汉室的希望。
从跟随何进平反黄巾,到魏蜀吴的三国鼎立,刘备在发挥自身才智的同时,也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因此,他能在有生之年建立与魏吴两国分庭抗礼的蜀国,而也是因为当年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前后几十年誓死追随刘备。
刘备虽终心愿未了,但他却因善言纳谏在其麾下聚集了一群誓死追随的人。
历史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能进忠言,固而能在历史上留下“贞观之治”的记载,他自己也同样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的警句。
再比如中国一代伟大领袖毛泽东,他的成功背后少不了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开国将领的支持与谋划。
可反观_,只因一意孤行最终输掉战争。
文学家歌德说过“接受忠告,就是增进一个人的能力。
”当我们难以寸进的时候,不妨听听别人的意见;当我们迷茫的时候,不妨问问他人的见解,因为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作文素材之忠言逆耳利于行

忠言逆耳利于行作文素材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意思,是指忠实的劝告往往都使人不爱听,但对行动有好处。
纵观中国历史,凡是成就突出的人,大都勇于接受批评意见。
他们能够从善如流,所以能够吸取众人的智慧,避免自己的失误,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
可见正确的批评、建议、意见对个人品德的修养、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忠言虽然逆耳,但却是歧途上的最佳警钟。
1.张良入宫直谏。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当年沛公刘邦十万义军攻破晓关,在蓝田大败秦朝关中守军,领先天下义军,顺利地进入咸阳。
进入秦朝的咸阳宫后,沛公刘邦被宫中的美色珍玩吸引,忘乎所以,准备留在秦宫里玩个尽兴不出来了。
他的连襟兄弟樊哙劝他,他也听不进去。
这个时候,张良入宫直谏,很严厉地数落了刘邦一顿,说明了他这样做的错误,并且说了这么一句:“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沛公听樊哙言。
“沛公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秦宫,宣布军队开出城市,到咸阳郊外的驻扎,不许扰民。
2.魏征直言进谏。
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任用的贤才,他敢于直言进谏,常常与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气得唐太宗几次想将其杀死,但都忍下了。
有一次,唐太宗上朝回来,对他的皇后气愤地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庄稼汉J皇后很奇怪,问是谁把皇上惹得龙颜大怒,唐太宗说:“还能有谁,还不是那个魏征,在百官面前指出我的错误,羞辱我。
”皇后听了便进到宫换上朝服,太宗大为不解,皇后说:“我听说只有贤明的君主才能有贤明的臣子。
我怎么能不向皇上道喜呢J唐太宗便打消了杀魏征的想法。
魏征死后,唐太宗十分伤心地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今魏征逝,一鉴亡矣J魏征屡次顶撞唐太宗,唐太宗能明鉴受之,是其有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3.清朝不屑徐光启忠言。
清王朝内部以天朝上国自居,却不顾徐光启“欲求超胜,必须贯通”之忠言,终尝闭关锁国之恶果,徐光启的话指明了中国应有的发展方向,却冲击了满清“骑射为本”的思想。
4.项羽刚愎自用弃忠言。
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名人例子50字六年级

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名人例子50字六年级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史记·留侯世家》。
沛公刘邦十万义军攻破峣关,在蓝田大败秦朝关中守军,领先天下义军,顺利进入咸阳。
进入秦朝的咸阳宫后,沛公刘邦被宫中的美色珍玩吸引,忘乎所以,准备留在秦宫里玩个尽兴不出来了。
他的连襟兄弟樊哙劝他他也听不进去。
这个时候,张良入宫直谏,很严厉地数落了刘邦一顿,说明了他这样做的错误,并且说了这么一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请沛公听樊哙言。
”
沛公这才依依不舍离了秦宫,宣布军队开出城市,到咸阳郊外的霸上乖乖驻扎,不许扰民。
忠言逆耳 的友谊故事

忠言逆耳的友谊故事
1. 唐太宗和魏征
唐太宗是唐朝的一位明智的君主,他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特别是魏征的逆耳忠言。
魏征是唐朝最有名的谏臣之一,他常常直言不讳地向唐太宗进谏,即使面对的是太宗的责难和不满,他也从不退缩。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修建一座宫殿,但是魏征却反对,认为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应该把资金用于发展农业和改善民生。
太宗听了很不高兴,但是后来他还是接受了魏征的建议,放弃了修建宫殿的计划。
还有一次,太宗听信了一位官员的谗言,打算处罚一位无辜的大臣。
魏征知道后,立刻前来劝阻,他告诉太宗,如果这位大臣是无辜的,那么处罚他就是冤枉好人,会让其他大臣失去信任感。
太宗听了魏征的话,停止了对这位大臣的处罚。
2. 邹忌和齐威王
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大臣,他善于弹琴和唱歌,但是他也非常有智慧和谋略。
齐威王是齐国的一位明君,他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特别是邹忌的逆耳忠言。
有一次,邹忌弹琴唱歌给齐威王听,威王听了很不喜欢,认为邹忌是在吹牛拍马屁。
但是后来邹忌解释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齐王听到好听的话,从而更加明智地治理国家。
威王听了很感动,认为邹忌是一位忠诚可信的大臣。
3. 毕昇和宋仁宗
毕昇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他曾经担任过翰林院的官员。
宋仁宗是北宋的一位明智的君主,他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特别是毕昇的逆耳忠言。
有一次,毕昇向宋仁宗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朝廷能够减轻百姓的负担。
仁宗听了很不高兴,认为毕昇是在指责朝廷的政策不好。
但是后来毕昇解释说,他的建议是为了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仁宗听了很感动,认为毕昇是一位忠诚可信的大臣。
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名人事例

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名人事例
我们每个人都爱听好听话,但是人生道路不可能事事都一帆风顺。
如果我们一直伴着好听话成长,一直执迷不悟地沉醉于自己所谓的一点点成绩,那么我们就永远不可能成长。
成长的道路上,一定会有人在我们的耳边说着不好听的话,说着令我们难堪的话,或长辈,或兄弟姐妹,或朋友。
我们也许会生气,也许会厌恶,但是这些不那么好听的话却能激励我们进步,教导我们成长,这就是——忠言逆耳利于行。
唐代的名臣魏征经常向唐太宗进谏,甚至有时当面指出唐太宗的不足,弄得唐太宗经常下不来台,甚至扬言要杀掉魏征。
但是就是这样的忠臣,这样逆耳的话语,却时时刻刻提醒着唐太宗,勉励着唐太宗。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唐太宗每天早上朗读它一遍,因为它无时无刻不督促着唐太宗为民造福,做一个明君。
这是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正面例子。
反之,历史上也一定有反面例子。
比如比干劝商纣王不能横征暴敛反被剖心,伍子胥劝吴王杀掉勾践夫妇不成反被杀害。
所以忠言不是对所有人都能产生积极影响,有的人一点就通,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有的人却夜郎自大,至死不悟。
但是现代社会和古代不同,我们更应该仔细聆听逆耳忠言,更加需要接受逆耳忠言。
对待逆耳的话,我们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一个冷静的心理,不让自己产生误解,也不让自己消极。
我有一位朋友,她很直率,很坦诚,而且十分明白事理。
成语故事《忠言逆耳》故事简介PPT

故事情节
4. 回到王宫后,国王召集大臣们前来 议事,但是唯独没有叫宰相来,国王问 其他大臣:“大家觉得我今天表现怎么 样?”其他大臣们纷纷奉承说:“国王
英明神武!”。
5. 这时宰相赶来了,他听到大家都在 夸国王,很生气,进来直接说:“国王 今天的行为不太好,作为国王,不能被 奉承话蒙蔽双眼,而应该多听逆耳忠言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忠言逆耳》故事概述
故事背景
时间
古代中国
地点
一个王宫
故事情节
1. 有个国王,他有个习惯,就 是天天听奉承话,只要听到有人
说他好,他就开心。
2. 可是他的宰相是个正直的人 ,常常对国王说些逆耳忠言,国
王非常讨厌他。
3. 有一天,国王外出游玩,穿 着便装去了很多地方,听到到处 都是对他的赞美之声,心里非常
• 忠言逆耳:指真诚的劝告或尖锐的批评听起来可 能不愉快或难以接受。
出处与背景
•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留侯世家》,描述了汉朝初期张良为辅佐 刘邦所献的“商山四皓”之计。尽管此计在初期并未被刘邦接 受,但后来事实证明“商山四皓”的判断是正确的,也使得刘 邦领悟到忠言逆耳的道理。
含义与引申意义
• 成语“忠言逆耳”既表达了直接、真诚的劝告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也暗示了只有听取并接纳别人的忠告才能获得正确的 认知和决策。它常被用于提醒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和劝告,以及在做出决策时要兼听则明。
。”
6. 国王听了很生气,命令将宰相赶出 王宫。Biblioteka 故事主题与寓意主题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
寓意
好的忠告虽然听起来不顺耳,但它的确能帮助我们避免犯错。
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忠言逆耳的故事
【成语故事】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大军攻占咸阳,进入秦宫,见美女如云,珍宝无数。
他打算住在宫内享受,樊哙劝他以天下为重。
刘邦不以为然。
谋士张良说这正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且忠言逆耳利于行。
刘邦听从劝告退兵驻守霸上等待项羽的到来。
【出处】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忠言逆耳利于行。
《史记·留侯世家》
【解释】逆耳:不顺耳。
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常与“良药苦口”连用【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良药苦口、持平之论
【反义词】甜言蜜语、花言巧语
【成语造句】
◎"我知道,你又想对上'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种哲学现在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