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授课教案
理论力学教案设计

理论力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理解基本力学概念和定律;2.掌握力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3.熟悉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4.能够运用理论力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力的计算•什么是力?•力的单位和计算方法•力的合成与分解2. 运动学•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分析方法•运动图像的绘制和解析3. 动力学•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和应用•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4. 机械能和功•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和计算•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力的概念和力的计算方法;2.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和应用;3.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4.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解与演示相结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并结合真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原理。
2.提问与讨论:在课堂中频繁提问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实践与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小实验,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理论力学知识的应用和验证。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引导他们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30分钟)2.1 力的概念和力的计算•讲解力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本质和作用;•介绍力的单位和计算方法;•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
2.2 运动学•介绍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学基本概念;•讲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分析方法;•演示运动图像的绘制和解析,帮助学生掌握运动的可视化表示方法。
2.3 动力学•讲解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和应用,与学生分享一些实际应用案例;•介绍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并演示计算方法;•讲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如弹性碰撞等。
2.4 机械能和功•介绍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如重力运动等;•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理论力学教案

第一部分静力学1、静力学公理和物体受力分析1.1静力学公理公理1 二力平衡作用在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公理2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作用于刚体的任意力系上加或减去一个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推论1 力的可传性原理刚体上某点的作用力,可以沿着它的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意一点,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公理3 平行四边形公理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力,合力的作用线仍通过该点,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这两个力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确定。
即F R=F1+F2推论2 三力平衡汇交原理作用于刚体上的三个力相互平衡的力,若其中有两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此三力必在同一平面内,且第三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公理4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两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着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有F =–F,公理5 刚化定理变形体在某一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如将此变形刚体化成刚体,其平衡状态保持不变。
1.2约束和约束反力1、自由体和非自由体:凡能在空间自由运动的物体称为自由体。
若物体的运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使其在某些方向的运动成为不可能,则称这种物体为非自由体。
2、约束与约束体对非自由体某些位移起限制作用的周围物体称为约束。
约束总是通过物体间的直接接触而形成,构成约束的周围物体称为约束体,简称约束。
被限制运动的非自由体称为被约束体。
3、约束力和约束反力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称为约束反力或约束力,简称反力。
4、主动力和荷载与约束反力相对应,凡能主动引起物体运动或具有运动趋势的力,称为主动力。
作用在结构物体上的主动力,工程上称为荷载。
1.3 几种常见的约束的分析(1)柔性约束定义:凡柔软而不计自重的绳索、胶带、链条等所构成的约束统称为柔性约束。
作用点和方向:约束反力必定作用在接触点,沿着柔性体的中心线且背离被约束的物体,表现为拉力的形式。
理论力学教案

理论力学教案完整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理解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了解理论力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1.2 理论力学的应用领域讨论理论力学在工程、物理等领域的应用。
举例说明理论力学在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
1.3 力学的基本量度和单位介绍力学中常用的基本量度,如长度、质量和时间。
解释国际单位制(SI)及其在力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2.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解释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含义。
讨论惯性参考系的概念。
2.2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推导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讨论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3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解释牛顿第三定律的定义和含义。
讨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第三章:运动的描述3.1 位置、位移和速度定义位置、位移和速度的概念。
解释这些物理量的关系和应用。
3.2 角速度和转速引入角速度和转速的概念。
讨论这些物理量在旋转物体中的应用。
3.3 加速度和角加速度定义加速度和角加速度的概念。
解释这些物理量与速度和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牛顿力学的基本方程4.1 牛顿第二定律的积分形式推导牛顿第二定律的积分形式。
解释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4.2 牛顿力学中的能量守恒解释能量守恒定律在牛顿力学中的应用。
讨论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转化。
4.3 牛顿力学中的动量守恒解释动量守恒定律在牛顿力学中的应用。
讨论封闭系统和不受外力的条件。
第五章:静力学5.1 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推导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数学表达式。
5.2 平衡条件解释平衡条件的定义和含义。
推导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5.3 静力学的应用讨论静力学在工程和物理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静力学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
第六章:动力学方程6.1 牛顿第二定律的微分形式推导牛顿第二定律的微分形式。
解释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6.2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讨论动力学方程的建立过程。
推导动力学方程的一般形式。
6.3 动力学方程的应用讨论动力学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大学教案理论力学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授课班级:XX年级XX班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力、运动、能量、动量等。
2. 掌握力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如受力分析、运动分析、能量分析等。
3.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运动学的基本定律和运动方程。
3. 动力学的基本定律和运动微分方程。
教学难点:1. 复杂受力情况下物体的运动分析。
2. 动力学问题的数学求解。
教学内容:一、第一课时1. 引言- 介绍力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阐述力学在工程、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力的基本概念- 定义力,阐述力的性质。
- 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3. 运动学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与加速度的关系。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 运动方程- 位置、速度、加速度的关系。
-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表示。
二、第二课时1. 运动学应用-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等典型运动。
- 讲解运动学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动力学基本定律- 动量定理:动量的变化等于作用力的冲量。
- 动量矩定理:动量矩的变化等于作用力矩的冲量。
- 动能定理:动能的变化等于作用力做的功。
3. 动力学问题求解- 举例讲解动力学问题的求解方法。
- 强调受力分析、运动分析、能量分析等步骤。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力学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重点: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3. 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力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提问积极性等。
《理论力学》教学教案

《理论力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理论力学的学科体系,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牛顿运动定律2. 惯性参考系和坐标系3. 速度、加速度和力4. 动量守恒定律5. 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力学知识解决。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练习法: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环境1. 教室:宽敞、明亮,教学设备齐全。
2. 教材:理论力学教材及相关参考书。
3.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五、教学进程1. 第一周:牛顿运动定律(1)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2)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2. 第二周:惯性参考系和坐标系(1)讲解惯性参考系和坐标系的定义和建立。
(2)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惯性参考系和坐标系解决问题。
3. 第三周:速度、加速度和力(1)讲解速度、加速度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
(2)分析实际问题,运用速度、加速度和力解决问题。
4. 第四周:动量守恒定律(1)讲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2)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5. 第五周: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1)讲解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2)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教案编辑专员,以我给你的及要求,编写教案,供我参考。
内容有十个六、教学评价1. 课后习题: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问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3. 期末考试:设置理论力学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理论力学教案

理论力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理解质点、刚体、力矩等概念;3.掌握刚体平衡、动力学和碰撞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熟悉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和实验,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牛顿运动定律1.1 牛顿第一定律1.2 牛顿第二定律1.3 牛顿第三定律2. 万有引力定律2.1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2.2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3. 质点、刚体、力矩3.1 质点的概念3.2 刚体的概念3.3 力矩的概念4. 刚体平衡4.1 平衡的条件4.2 平衡的类型5. 刚体动力学5.1 动量定理5.2 动能定理5.3 动力学的应用6. 碰撞6.1 完全弹性碰撞6.2 完全非弹性碰撞6.3 部分非弹性碰撞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实验和讨论环节占据重要地位。
在实验环节中,学生将亲自操作实验仪器,观察物理现象,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在讨论环节中,学生将分组进行讨论,探讨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四、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习成果将通过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价;教学效果将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的观察和评估等方式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也将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实验仪器、教学PPT、教学视频等。
教材为《理论力学》(第三版),实验仪器包括万能试验机、弹簧振子、摆锤等,教学PPT和教学视频将在课程中进行使用和展示。
六、教学进度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第一课时牛顿运动定律讲授、实验第二课时万有引力定律讲授、讨论第三课时质点、刚体、力矩讲授、实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第四课时刚体平衡讲授、讨论第五课时刚体动力学讲授、实验第六课时碰撞讲授、讨论第七课时复习与总结讲授、讨论七、教学反思本课程的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理论力学教学教案课件

理论力学教学教案课件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理论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课程目标和意义1.2 基本概念力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矢量和标量的概念1.3 坐标系和变换直角坐标系和正交坐标系坐标变换和速度、加速度的变换公式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2.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惯性的概念和定义定律的表达式和解释2.2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2.3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定律的表达式和解释第三章:动能和势能3.1 动能动能的定义和表达式动能定理和动能的计算3.2 势能势能的概念和分类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计算3.3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和判断守恒定律的应用和实例第四章:牛顿定律的拓展应用4.1 非惯性参考系非惯性参考系的定义和特点转动惯量和转动定律4.2 动力学方程牛顿第二定律的微分形式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和解题方法4.3 外力作用下的运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变加速运动和抛体运动第五章:碰撞和刚体运动5.1 碰撞碰撞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碰撞定律和碰撞能量的计算5.2 刚体运动刚体的定义和特点刚体转动的规律和计算5.3 刚体碰撞刚体碰撞的基本原理刚体碰撞问题的解决方法第六章:摩擦力6.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定义和作用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6.2 摩擦力的计算摩擦系数的含义和测定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6.3 摩擦力的应用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第七章:转动定律7.1 转动和角动量转动的定义和描述角动量的概念和计算7.2 转动定律转动定律的表达式和解释转动惯量和转动动能的计算7.3 转动动能和角动量守恒转动动能和角动量守恒的条件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八章:振动和波动8.1 振动振动的定义和分类简谐振动的特点和方程8.2 波动波动的定义和分类波的速度和波的传播8.3 振动和波动的应用振动在工程和物理中的应用波动在声学和光学中的应用第九章:流体力学基础9.1 流体的性质流体的定义和分类流体的密度和粘度9.2 流体静力学流体静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浮力和压力分布的计算9.3 流体动力学流体动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流速和流体动能的计算第十章:结束语10.1 课程回顾理论力学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10.2 理论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理论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理论力学在其他工程领域的应用10.3 学习建议和参考资料学习理论力学的方法和建议推荐的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惯性的概念和定义: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理论力学教案设计

理论力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2.能够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3.掌握力学相关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力的概念和性质•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2. 力学相关实验•弹簧的伸长与受力关系实验•牛顿第二定律验证实验•动量守恒实验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序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对力学的兴趣。
2.概念解释(10分钟)•介绍力、质量、加速度等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牛顿运动定律(25分钟)•详细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三个基本定律,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4.案例分析(1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力学问题,引导学生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并进行案例分析讨论。
第二课时:力学相关实验1.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弹簧的伸长与受力关系实验(35分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3.牛顿第二定律验证实验(35分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第三课时:力学相关实验(续)1.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2.动量守恒实验(35分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3.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回答有关实验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对概念和定律的理解情况、课堂参与度等进行评价。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五、教学资源•PowerPoint演示文稿•实验设备和材料•实验指导书•学生实验报告模板六、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通过概念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力学》教案使用教材:《理论力学》 (哈工大主编)第一篇静力学第一章静力学一、目的要求1.深入地理解力、刚体、平衡和约束等重要概念。
2.静力学公理(或力的基本性质)是静力学的理论基础,要求深入理解。
3.明确和掌握约束的基本特征及约束反力的画法。
4.熟练而正确地对单个物体与物体系统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
5.掌握力多边形法则及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条件。
二、基本内容1.重要概念1)平衡:物体机械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在静力学中,若物体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平动,则称物体处于平衡。
2)刚体:在力作用下不变形的物体。
刚体是静力学中的理想化力学模型。
3)约束:对非自由体的运动所加的限制条件。
在刚体静力学中指限制研究对象运动的物体。
约束对非自由体施加的力称为约束反力。
约束反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阻碍的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力:物体之间的相互机械作用。
其作用效果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使物体产生变形。
前者称为力的运动效应或外效应,后者称为力的变形效应或内效应,理论力学只研究力的外效应。
力对物体作用的效应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这三个要素,且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故力是定位矢量。
5)力的分类:集中力、分布力主动力、约束反力6)力系:同时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群力称为力系。
按其作用线所在的位置,力系可以分为平面力系和空间力系,按其作用线的相互关系,力系分为共线力系、平行力系、汇交力系和任意力系等等。
7)等效力系:分别作用于同一刚体上的两组力系,如果它们对该刚体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同,则此两组力系互为等效力系。
8)平衡力系:若物体在某力系作用下保持平衡,则称此力系为平衡力系。
9)力的合成与分解:若力系与一个力F R等效,则力F R称为力系的合力,而力系中的各力称为合力F R的分力。
力系用其合力F R代替,称为力的合成;反之,一个力F R用其分力代替,称为力的分解。
2.静力学公理及其推论公理1:二力平衡条件指出了作用于刚体上最简单力系的平衡条件。
对刚体而言,这个条件既必要又充分,但对非刚体而言,这个条件并不充分。
公理2:加减平衡力系公理此公理是研究力系等效变换的依据,同样也只适用于刚体而不适用于变形体。
推论1:力的可传性表明作用于刚体上的力是滑动矢量。
公理3: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给出了最简单的力系的简化规律,也是较复杂力系简化的基础。
另外,它也给出了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依据。
推论2:三力平衡条件给出了三个不平行的共面力构成平衡力系的必要条件。
当刚体受不平行的三力作用处于平衡时,常利用这个关系确定未知力的作用线方位推论3:力的三角形法则——用几何法求两个共点力的合力推论4:作用和反作用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定量关系,它是分析物体间受力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也为研究多个物体组成的物体系统问题提供了基础。
公理5:刚化原理阐明了变形体抽象为刚体模型的条件,并指出刚体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只是变形体平衡的必要条件。
3.工程中常见的约束类型及其反力的画法。
1)光滑接触面:其约束反力沿接触点的公法线,指向被约束物体。
2)光滑圆柱、铰链和颈轴承:其约束反力位于垂直于销钉轴线的平面内,经过轴心,通常用过轴心的两个大小未知的正交分力表示。
3)固定铰支座:其约束反力与光滑圆柱铰链相同。
4)活动铰支座:与光滑接触面类似。
其约束反力垂直于光滑支承面。
5)光滑球铰链:其约束反力过球心,通常用空间的三个正交分力表示。
6)止推轴承:其约束反力常用空间的三个正交分力表示。
7)二力体:所受两个约束反力必沿两力作用点连线且等值、反向。
8)柔软不可伸长的绳索:其约束反力为沿柔索方向的一个拉力,该力背离被约束物体。
9)固定端约束:其约束反力在平面情况下,通常用两正交分力和一个力偶表示;在空间情况下,通常用空间的三个正交分力和空间的三个正交分力偶表示。
4.受力分析及画受力图正确地进行物体的受力分析并画其受力图,是分析、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
画受力图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研究对象。
根据求解需要,可以取单个物体为研究对象,也可以取由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
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受力图是不同的。
②正确确定研究对象受力的数目。
由于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因此,对每一个力都应明确它是哪一个施力物体施加给研究对象的,决不能凭空产生。
同时,也不可漏掉某个力。
一般可先画主动力,再画约束反力。
凡是研究对象与外界接触的地方,都一定存在约束反力。
③正确画出约束反力。
一个物体往往同时受到几个约束的作用,这时应分别根据每个约束本身的特性来确定其约束反力的方向,而不能凭主观臆测。
④当分析两物体间相互作用时,应遵循作用、反作用关系。
若作用力的方向一经假定,则反作用力的方向应与之相反。
当画整个系统的受力图时,由于内力成对出现,组成平衡力系。
因此不必画出,只需画出全部外力。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1.力、刚体、平衡和约束等概念。
2.静力学公理及其推论。
3.柔性约束、光滑支承面约束、光滑铰链约束的特征及其反力的画法。
4.单个物体及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
难点:光滑铰链的约束特征(尤其是销钉连接二个以上的构件即复合铰),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平面汇交力系(多个力)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四、教学建议1.教学提示① 本章讲述概念较多,要讲清这些概念的定义,并理解其意义。
例如:属于力的:力系、等效力系、合力、分力、平衡力系、主动力、约束反力、作用力、反作用力、内力、外力等。
属于物体的:变形体、弹性体、刚体、自由体、非自由体等。
属于数学的:代数量、矢量(向量)、单位矢量、定位矢量、滑动矢量等。
② 静力学公理是最普遍、最基本的客观规律,是静力学基础,要讲透。
并使学生深入理解和熟记这五条公理与四个推论。
③ 多举例题讲清楚约束反力的确定方法和受力图的正确画法。
④ 鼓励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在理论力学精品课程网上观看电教片及相关课件。
如《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力学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约束及物体的受力分析》等。
第二章 平面力系一、目的要求1.能正确地将力沿坐标轴分解和求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对合力投影定理及力对点之矩应有清晰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计算。
2.深入理解力偶和力偶矩的概念,明确平面力偶的性质和平面力偶的等效条件。
3.掌握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的方法,会应用解析法求主矢和主矩,熟知平面任意力系简化的结果。
4.深入理解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平衡方程的三种形式。
5.能熟练地计算在平面任意力系作用下物体和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6.正确理解静定与静不定的概念,会判断物体系统是否静定。
二、基本内容1.基本概念1)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为 X =F cos式中 为力F 与x 轴间的夹角,投影值为代数量。
力沿坐标轴分解满足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其分力大小为)sin(sin βαα+=F F x )sin(sin βαβ+=F F y 因此,在直角坐标系下有X =F x Y =F y 2)平面力的解析表达式为F=X i+Y j3)合力投影定理:合力在某一轴上的投影等于各分力在同一轴上投影的代数和。
如 F Rx =ΣX ,F Ry =ΣY 。
4)平面内的力对点O 之矩是代数量,记为M o (F ) ABOFh M o ∆±=±=2)(F其中F 为力的大小,h 为力臂, ABO 为力矢AB 与矩心O 组成三角形的面积。
一般以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力矩的解析表达式为:yXxY M o -=)(F5)合力矩定理:)X y -Y (x )( )(ii i i i o R o M M ∑=∑=F F 6)力偶和力偶矩:力偶是由等值、反向、不共线的两个平行力组成的特殊力系。
力偶没有合力,也不能用一个力来平衡。
力偶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决定于力偶矩M 的大小和转向,即M=±Fd式中正负号表示力偶的转向,一般以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力偶在任一轴上的投影等于零,它对平面内任一点的矩等于力偶矩,力偶矩与矩心的位置无关。
7)同平面内力偶的等效定理:在同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如果力偶矩相等,则彼此等效。
力偶矩是力偶作用效果的唯一度量。
8)力线平移定理 9)主矢和主矩主矢:平面力系各力的矢量和,即∑∑∑===+==ni ni ni iR Y X 111'j i FF主矩:平面力系中各力对于任选简化中心之矩的代数和,即11()()nno oi iii i i i M Mx Yy X ====-∑∑F一个力系的主矢与简化中心的选取无关;一般情况下,主矩与简化中心的选取有关。
10)静定和静不定问题 2.平面力系的简化 步骤如下:①选取简化中心O :题目指定点或自选点(一般选在多个力交点上) ②建立直角坐标系Oxy ③求主矢:⎪⎩⎪⎨⎧∑∑=∑+∑=⇒⎪⎭⎪⎬⎫∑=∑=X Y Y X Y X RRy Rxαtan :)()(:22'''方向大小F F F 其中 为F R 与x 轴所夹锐角,所在象限由ΣX 、ΣY 符号确定,并画在简化中心O 上。
④求主矩:)(F o o M M ∑= 逆正顺负,画在图中 ⑤简化结果讨论a. 若0,0'≠=oR MF :平面力系与一力偶等效,此力偶为平面力系的合力偶,其力偶矩用主矩M o 度量,这时主矩与简化中心的选择无关。
b. 若0 ,0'=≠oR M F :平面力系等效于作用线过简化中心的一个合力F R ,且有F R =F R 。
c. 若,0'≠≠oR MF :平面力系简化结果为一合力F R ,其大小、方向与主矢相同,作用线在距简化中心O 为'Ro F Md =处。
d. 0,0'==o R MF ,则该力系为平衡力系。
3.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平面力系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该力系的主矢和对作用面内任意一点的主矩同时为零。
其解析表达式有三种形式,称为平衡方程。
1)基本形式⎪⎩⎪⎨⎧=∑=∑=∑0)(000F M Y X 2)二矩式⎪⎩⎪⎨⎧=∑=∑=∑0)(0)(0F F BA M M X 附加条件为:A 、B 两点连线不垂直于x 轴 3)三矩式⎪⎩⎪⎨⎧=∑=∑=∑0)(0)(0)(F F F CB A M M M 附加条件为:A 、B 、C 三点不共线特殊力系的平衡方程1)共线力系:0=∑i F2)平面汇交力系:⎩⎨⎧=∑=∑0Y X3)平面力偶系: 0i m =∑4)平面平行力系: )//( 0)(0轴y M Y i oF F ⎩⎨⎧=∑=∑4.平面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应用平衡方程式求解平衡问题的方法称为解析法。
它是求解平衡问题的主要方法。
这种解题方法包含以下步骤:①根据求解的问题,恰当的选取研究对象:所谓研究对象,是指为了解决问题而选择的分析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