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文学院文学考研研究生导师简介汇总

合集下载

青岛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09-2016年考研初试真题

青岛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09-2016年考研初试真题

青岛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 804 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共1页)请考生写明题号,将答案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五四文学革命。

2、新月社。

3、“干预生活”文学创作。

4、反思文学。

二、简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等农村题材的作品中,对农民形象及其命运的描写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
2、比较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与杨沫的《青春之歌》,谈谈五四时期与20世纪50年代文学表现知识女性的联系与差异。

3、简析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三、论述题(共70分)
1、《雷雨》《日出》等作品,真正显示了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结合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生、发展,论述曹禺话剧的历史意义。

(30分)
2、分析《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40分)
1。

青岛大学文学院文学考研研究生导师简介汇总

青岛大学文学院文学考研研究生导师简介汇总

文艺学周远斌,男,1969年11月生,文学博士,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

在《文学评论》(3篇)、《光明日报》(6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3篇)、《文史哲》、《齐鲁学刊》、《云梦学刊》、《杜甫研究学刊》、《阴山学刊》、《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沈阳师范大学学报》、《延边大学学报》、《聊城大学学报》、《理论研究》、《蒲松龄研究》、《北方论丛》、《南都学坛》、《重庆社会科学》、《上海文学》、《文论报》、《作家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观点摘要;出版《论语校释辨正》、《红楼梦人物百家言——薛宝钗》、《儒家伦理与〈春秋〉叙事》等专著11部;主持承担国家社科项目、省部级项目5项;获省社科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

徐良,男,1963年生,1985年—1988年在上海复旦大学攻读美学专业硕士学位。

现为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青岛发展研究中心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长期从事美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历年来在《美学》、《艺术界》、《人文杂志》、《社会科学辑刊》等国内各类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20多项学术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等重要文献二次转载,十多次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重要著作有《20世纪西方美学精神》,合著《文艺学与美学的整合研究和多元推进》、《企业美学纲要》等。

重要研究课题有《西方美学的后现代转折》、《荒诞派戏剧的美学精神》,近年来转入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主要课题有《中国哲学美学》、《中国美学与现代文化》等。

主要开设课程有“美学原理”、“中国古典美学”等。

张伟,女,1961年12月生,1999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现为青岛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致力于文艺理论研究,中西蓝领文化研究以及视像时代的美学研究,承担国家教育部项目。

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卓越青年人才门槛条件(人文社会科学类)

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卓越青年人才门槛条件(人文社会科学类)

说明 :1.学术论文共分为A、B、C、D四个等级,具体包括:A类: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收录来源期刊(简称CSSCI来源期刊)中各学科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期刊(不含入选十本以下的学科及高校综合性学报类)上的论文;SSCI一区论文。

B类:各学科(含类别)CSSCI来源期刊影响因子排名位列前20%的期刊(按发表年度并四舍五入计算)上的论文;SSCI二区论文;A&HCI论文;《新华文摘》主体转载论文。

C类:各学科(含类别)CSSCI来源期刊影响因子排名位居20%-50%的期刊(按发表年度并四舍五入计算)上的论文;SSCI三区、四区论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不少于2000字的理论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主体转载的论文。

D类:各学科(含类别)CSSCI来源期刊影响因子排名位列后50%的期刊(按发表年度并四舍五入计算)上的论文;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主体转载、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被《新华文摘》观点摘编的论文;《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核心期刊中的非CSSCI来源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报》不少于2000字的理论文章;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论文。

2..SCI一、二、三、四区论文分别认定为A、B、C、D 类论文,SCI论文的分区采用当年中国科学院JCR期刊分区。

3.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学术著作认定为2篇D类论文,且仅限1本。

4.有重要影响的创作类成果认定为2篇D类论文,且仅限1项。

5.关于智库类成果:A、B、C、D等级的智库类成果分别认定为A、B、C、D 类论文,且仅限1项。

A类:有完整、系统的咨询报告或政策建议,且被党或国家领导人做出肯定性、有意义的批示,并有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进政府决策的证明。

B类:被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要报》或《教育部简报(大学智库专刊)》所采用的成果。

C类:有完整、系统的咨询报告或政策建议,且被省部级领导做出肯定性、有意义的批示,并有被省及以上有关部门采纳进政府决策的证明。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考研英语口译专业研究生导师介绍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考研英语口译专业研究生导师介绍

英语口译(专业学位)郭翠,女,山东高密人,文学硕士,教授,中共党员,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导师。

山东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84年9月至1985年7月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修结业;1998年9月至1999年10月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03年8月至2005年6月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研究生学习。

主讲课程:本科生高级英语,英美社会与文化,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研究生英语社会语言学,英语研究论文写作,MTI高级写作,公共管理硕士专业英语。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

科研成果:先后在《外语与外语教学》、《山东社会科学》、《国外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等核心学术期刊及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主编与参编著作、教材4部;主持完成青岛大学教研项目两项(2006-2008,JY0634;2011-2013,JY1147);主持在研研究生创新项目1项(QDY13011);参与完成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一项(2010-2012,10wd19);指导完成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项目多项。

主要代表性成果有《解析斯蒂芬.平克与杰里.福德的大脑与语言研究观》、《学习而思维与先天思维语言观》、《论语类结构的衔接功能》、《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国外交际能力理论研究综观》、《国外隐喻研究综述》、《时态与时间》等。

科研论文多次被国内核心学术刊物及其他学术刊物的论文作者参考引用、摘录,并获校级、市级、省级多个社科奖项。

奖励及荣誉:“青岛大学优秀教师”(1997),“青岛大学文学院优秀教师”(2001),“青岛大学优秀教学奖” (2007),“青岛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8, 2013),“青岛大学优秀硕士生导师”(2012,2014)梁志刚,男,1955年3月出生,山西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先后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1990年至1992年在马耳他工作,任中国交通部马耳他国际项目首席翻译;1999年至2000年和2006至2007年分别两次赴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讲学;1993年—2008年,多次帮助青岛市组织部,人事局,外事处,教育局和奥帆委等政府机构设计公务员、奥帆委工作人员的英语试题,面试、选拔人才做了大量的工作。

文学院考研讲座(1)

文学院考研讲座(1)

•61. •62. •63.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四川外语语大学 苏州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四川外语语大学 苏州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同济大学 温州大学 武汉大学 西安外国语学院 西北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 厦门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 燕山大学 扬州大学
方向: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 学(北语) • • • • • • • • • • 01理论语言学 02社会语言学与语言应用 0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04语言测试 05对外汉语教学 06语言地理学 07语言信息处理 08计算语言学 09语料库语言学 10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 学(北语)
• • • •
1、 为 什 么 考 研
• 本科生的毕业出路 • 高考失利,重燃希望
2、 什么 样的 人适 合考 研
• 平时成绩 • 英语成绩 • 上进、恒心、毅力者
3、 考何校 何专业 何方向
• 可供选择的院校 • 本专业 • 跨专业——下定决心 , 一往无前
可 供 选 择 的 院 校
1.安徽师范大学 2.北京大学 3.北京师范大学 4.北京外国语大学 5.北京语言大学 6.重庆大学 7.东北师范大学 8.福建师范大学 9.复旦大学 1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1.广西大学 12.广西民族大学 13.广西师范大学 14.海南师范大学 15.杭州师范大学
文艺学 (北大)
• 研究方向 01.文艺学 02.文艺美学 03.中国文学批评史 • 考试科目 1 思想政治理论 2 英语、俄、日、法、 德任选一门 3 文艺学 4 文艺学专业基础
文艺学

青岛大学考研复试内容 复试参考书目 复试准备 复试资料

青岛大学考研复试内容 复试参考书目 复试准备 复试资料

青岛大学2013年硕士生分专业复试方案汇总001文学院文艺学:1、笔试:写1篇专业论文(2小时,占复试成绩的50%)2、面试:考查学生读书情况、理解欣赏能力、理论水平及研究能力等(占复试成绩的50%)汉语言文字学:1、笔试:汉语言文字学(2小时,占复试成绩的50%)2、面试:考查学生读书情况、理论水平及研究能力等(占复试成绩的50%)中国古代文学:1、笔试:写1篇专业论文(2小时,占复试成绩的50%)2、面试:考查学生读书情况、理解欣赏能力、理论水平及研究能力等(占复试成绩的50%)中国现当代文学:1、笔试:中国现当代文学(2小时,占复试成绩的50%)2、面试:考查学生读书情况、理解欣赏能力、理论水平及研究能力等(占复试成绩的50%)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1、笔试:写1篇专业论文(2小时,占复试成绩的50%)2、面试:考查学生读书情况、理解欣赏能力、理论水平及研究能力等(占复试成绩的50%)002外语学院050204德语语言文学鉴于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科的特点,将采取口试和笔试的相结合的方式,对考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复试。

笔试内容:第二外语(由学校统一安排,每个进入复试考生必须参加)。

(一)主要方式图表描述或文章阅读理解,复试小组教师针对图表或文章提问。

每名考生抽取一套题目,准备10分钟,之后按照要求回答问题并接受提问。

主要测试考生的德语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考生的综合素质。

分值为100%。

时间:每名考生的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

(二)主要内容1、专业素质和能力(1)通过考生的自我介绍了解考生本科阶段学习情况和成绩;(2)全面考核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考核考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考生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3)德语语言基本功,特别是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综合素质和能力(1)知识视野以及本学科(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2)人文素养;(3)举止、表达和礼仪等。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考研研究生导师介绍(上)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考研研究生导师介绍(上)

德语语言文学刘德章男,教授,1952年生。

从事高校德语教学研究工作30余年,原外语学院院长、德语系主任和山东省中德高校中心主任。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留学德国,就读德国弗莱堡学,199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6年至今,就职于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

主讲课程:跨文化德语语言学基础理论、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德语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在教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目前承担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一项,领导实施中德教育合作项目三项。

陈骏飞女,副教授,系主任。

1983年7月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并留校任教。

1993年至今,就职于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

主讲课程:基础德语、德语国家国情及跨文化翻译学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学和翻译学。

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学术论文1篇,跨文化日耳曼学方向译著2篇,出版译著2部。

代表作:《德国制造业文化的启示》,企业文明,2011年08期,《老子哲学思想在德国之翻译、介绍与传播》,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刘振英女,副教授,1987年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系,获文科硕士学位。

1993年至今,就职于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

主讲课程:基础德语、德语口译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语言文学。

已发表学术论文5篇,出版译著2部。

代表作:《浅谈德语的演变及其发展》,德语学习,2000年05/06期。

日语语言文学(重点学科)杨剑,男,生于1963年10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

1988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获日本文学学士学位。

1996年3月毕业于日本国立鸟取大学教育学部教科教育国语科,获日语语言学硕士学位。

现任青岛大学日语系主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面向研究生的主讲课程有“商务翻译”、“日语语言学概论”、“翻译学概论”。

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日语语法、日本教育、日本社会文化等。

主要科研成果有:专著《中日语语态形式的比较研究》(2007年荣获山东省教育厅优秀专著3等奖);译著《现场改善入门》、《丰田的金科玉律》、《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卓有成效的经营管理》《卓有成效的历史管理》《卓有成效的工作管理》、《从麦肯锡到企业家》;论文《关于中日语补助动词的研究》、《日本的国民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原因》、《日语语态表现形式的考察———从中国大学日语教育观点出发》;主持完成科研项目《日文环境下的计算机操作及应用》(青岛市外国专家局,2005)、《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现场改善翻译技术》(青岛市外国专家局,2006)、《中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青岛市外国专家局,2009)、《通过分析中日文化差异来看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前景》(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0)、《中日科研成果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异同》(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1)等。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研究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研究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研究刘美君,李福华,赵春晓(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 要:跨专业研究生是复合型人才,其学习适应情况深刻影响培养质量。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通过两个典型案例讨论其学习适应过程,并将学习适应过程分为进取型和中庸型,构建起学习适应过程模型。

研究发现:学习者本人在学习适应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重要他人在学习适应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学习者的适应过程呈现阶段性;学习者对待学习的看法与态度存在惯性。

关键词: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6800(2021)02-064-07一、引言2020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实现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转变。

2020年10月,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针对770名高校学生调查显示,90%学生有考研意向,40%选择跨专业。

[1]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统计数据也显示,近四成考生报考专业与本科不完全相同。

[2]现有多项研究指出,跨专业硕士学习适应水平一般,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专业基础薄弱、学科思维转换难等劣势,[3]但学科融合又能够带来较多创新,提高思维活跃度,[4]若能因势利导,将大大提高跨专业硕士培养质量。

本研究通过分析跨专业硕士的学习状况,研究学科壁垒突破过程,可以丰富学习适应研究,为提高跨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提供新思路。

二、文献回顾(一)研究生学习适应的不同研究视角现有文献一般从两个视角阐释学习适应。

一是过程视角,认为学习适应是主体依据学习环境和学习需要,在具体学习情境中,调整自身的心理与行为,实现与学习环境相适应、相平衡的过程。

[5]二是能力视角,认为学习适应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基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环境等变化,采取措施调整身心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学周远斌,男,1969年11月生,文学博士,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

在《文学评论》(3篇)、《光明日报》(6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3篇)、《文史哲》、《齐鲁学刊》、《云梦学刊》、《杜甫研究学刊》、《阴山学刊》、《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沈阳师范大学学报》、《延边大学学报》、《聊城大学学报》、《理论研究》、《蒲松龄研究》、《北方论丛》、《南都学坛》、《重庆社会科学》、《上海文学》、《文论报》、《作家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观点摘要;出版《论语校释辨正》、《红楼梦人物百家言——薛宝钗》、《儒家伦理与〈春秋〉叙事》等专著11部;主持承担国家社科项目、省部级项目5项;获省社科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

徐良,男,1963年生,1985年—1988年在上海复旦大学攻读美学专业硕士学位。

现为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青岛发展研究中心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长期从事美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历年来在《美学》、《艺术界》、《人文杂志》、《社会科学辑刊》等国内各类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20多项学术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等重要文献二次转载,十多次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重要著作有《20世纪西方美学精神》,合著《文艺学与美学的整合研究和多元推进》、《企业美学纲要》等。

重要研究课题有《西方美学的后现代转折》、《荒诞派戏剧的美学精神》,近年来转入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主要课题有《中国哲学美学》、《中国美学与现代文化》等。

主要开设课程有“美学原理”、“中国古典美学”等。

张伟,女,1961年12月生,1999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现为青岛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致力于文艺理论研究,中西蓝领文化研究以及视像时代的美学研究,承担国家教育部项目。

研究方向:西方美学与当代文化,主要科研成果:专著《走向现实的美学——巴黎手稿美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中西蓝领文化》,项目来源国家教育部2005 12-2008 12(05JA720013),论文(1)“对马克思美学劳动范畴的新审视”《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2年10期全文转载(2)“马克思主义与中西方蓝领文化”《东方论坛》2002年5期。

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3年4期全文转载(3)“反全球化与詹姆逊的左翼美学”《学习与探索》2004年6期。

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2期全文转载(4)“社会转型与中国的蓝领文学”《学海》2008年5期。

赵建章,1969年11月生,博士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文论。

科研成果:《王国维的美的本质观》,烟台大学学报;《论方苞的义法说》,常德师范学院学报;《以文论诗――方东树诗学的理论特征》,中文学刊;《刘大櫆古文理论的诗论化》,中文自学指导;《古代文论教学刍议》,载《新型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从诗品鲍照条看钟嵘的审美理想》,载《文艺学与美学的整合研究和多元推进》,《姚鼐以妙悟论文》,文学前沿《后期桐城派的文道观》,时代文学;《古诗名家诵读本杜甫》,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孙顺华,1980—198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

1987 年到青岛大学文学院任教,现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及青岛历史文化的研究。

主持或参与教育部、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多项,出版《基督教传播与近代青岛社会文化研究》、《中华文化与传播》、《中国广告史》等著作多部,在《文史哲》、《孔子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多种科研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及SCD源期刊引用。

获山东省教委、青岛市科研二等奖多项。

主要讲授中华文化与传播、中国文化史、中外广告史等课程。

孙盛涛,1966年生,山东牟平人,文学博士,2006年晋升教授。

现任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兼任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青岛市第六届兼职督学。

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美学与美育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与教学。

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收录,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译文被《最新西方文论选》收录或由《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出版专著《政治与美学的变奏——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问题研究》,参编《美育学》《美学概论》等教材4部。

获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科研奖项。

获青岛大学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荣誉称号。

汉语言文字学戚晓杰,女,山东威海人,1960年出生。

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学位。

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直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科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语法修辞。

已在《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报》《语言科学》《语言文字应用》《古汉语研究》《汉语学习》《语文建设通讯》(香港)《澳门语言学刊》等国内外有影响的语言学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多篇论文为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出版著作数部,多次获得青岛市、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朱葆华,男,1963年出生,山东昌邑人。

博士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学位。

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和书法,现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文字学方向和汉字与书法方向的学术带头人。

出版著作多部,论文30多篇。

尤其在汉字书体演变史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史冠新,男,1963年出生。

汉语言文字学方向博士,青岛大学汉语言学院院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对外汉语教学和现代汉语语法。

主要科研成果:1986 临淄话单音形容词的重叠用法,中国语文;1989 语气词“吧”,中国语文;1996 汉语方言语法类编;2001 方言语法调查手册;2006 普方古视角下的临淄方言语气词研究(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2006 普方古视角下的“了1”“了2”“了3”研究;对外汉语句式教学研究;感受中国;2008 现代汉语语气词界说。

专著多项,获奖众多。

窦秀艳女,吉林白城人,蒙古族。

1988至1995年,在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先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到青岛大学中文系工作。

2000至2003年,在山东大学古籍所(现为儒学高等研究院)师从冯浩菲先生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5至2006年,在韩国国立庆尚大学讲学。

现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汉语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讲授古代汉语、训诂学、音韵学、雅学研究等课程。

学术研究方向为汉语史、文献学、传统文化。

承担国家、省市社科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中国雅学史》《青岛历代著述考》《雅学文献学研究》《崂山文化名人考略》四部,获得省市社科奖多项。

周翠英,女,199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1997年至今在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和文学院任教,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语言与文化、汉语国际教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现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和师范学院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青岛市语言学学会理事。

曾任青岛大学--韩国世翰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主持及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得校级、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论文20多篇。

于建松,男,1968年出生,山东即墨人。

2003年6月于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6月于苏州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在各类刊物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承担各类社科项目,获的省级市级多项奖励。

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

中国古代文学刘怀荣,男,199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到青岛大学中文系任教。

现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二级岗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文学院院长,山东省强化建设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汉语言文学教指委委员,山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主讲“唐诗宋词专题研究”、“中国早期文化与唐诗研究”、“中国神话与诗歌研究”等研究生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唐代文学、中国诗歌与诗学、中国早期文化与诗歌等。

主持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2门、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立项重点项目1项。

首位获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5次获山东省优秀学士、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 项、教育部项目4 项、山东省社科重点项目1 项、山东省教学研究项目2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各1 项。

已出版《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唐诗宋词名篇导读》学术著作2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有40余篇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文学理论》等重要文摘刊物转载。

上述成果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第三)、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作品奖及其它奖励多项。

王凯,1957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文系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和中国古代诗学,曾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代表性学术著作有《逍遥游—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等。

在《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的诗性智慧》,参与国家、省部、大学科研和教研项目多项。

范嘉晨,男,1961年生,吉林人。

199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学位。

1992年到青岛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任教,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99-2004年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现为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明清文学方向)。

曾荣获首届青岛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一等奖及青岛大学“师德标兵”、“青岛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青岛大学优秀教师”等称号。

主要著述有《元杂剧包公戏评注》、《晚明公安派性灵文学思想研究》、《国文读本》及《红楼梦》和《金瓶梅》等研究论文多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