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骨髓穿刺技术操作规范

骨髓穿刺技术操作规范

骨髓穿刺技术操作规范【适应症】1.细胞形态学检查2.造血干细胞培养3.干细胞移植4.病原微生物的检测【部位】1.髂前上棘穿刺点:髂前上棘后1~2cm处,骨面平坦,易于固定,操作方便,危险性小。

2.髂后上棘穿刺点:特点同上,因穿刺时不会给患者以刺激,目前最常采用。

3.胸骨穿刺点:胸骨柄、胸骨体相当于第1、2肋间隙的部位。

不是首选的穿刺部位,在判断全身骨髓造血情况,以及转移瘤等时采用。

4.腰椎棘突穿刺点:腰椎棘突突出的部位,平时很少用,偶在需要了解全身造血情况时采用。

5.胫前穿刺点:膝下,胫前2cm左右处,婴儿在髂骨没有完全骨化时采用。

【注意事项】1.有血友病及严重出血趋势者,忌用。

2.要询问有无麻药过敏史。

3.穿刺针,应该配套,并且针尖无倒刺等,以免损伤组织。

4.胸骨穿刺此处胸骨较薄,且其后有大血管和心房,穿刺时应特别小心,以免发生意外。

【方法】1.根据疾病和穿刺目的选择部位。

2.采用髂前上棘及胸骨穿刺时采用仰卧位;采用髂后上棘穿刺时,取侧卧位;采用腰椎棘突和胫前穿刺时,取坐位或侧卧位。

3.麻醉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操作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

然后用2%利多卡因做局部皮肤、皮下和骨膜麻醉。

4.固定穿刺针长度将骨髓穿刺针的固定器根据病人情况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上。

5.穿刺操作者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骨髓穿刺针与骨面垂直刺人,若为胸骨穿刺则应与骨面呈30~40度角刺人。

当穿刺针针尖接触骨质后,沿穿刺针的针体长柱左右旋转穿刺针,并向前推进,缓缓刺人骨质,当阻力消失,将穿刺针固定。

6.抽取骨髓液拔出针芯,抽取骨髓液0.1~0.2ml,若需要做其他检查,则按照要求抽取。

7.处理将骨髓液涂于玻片上,或者抗凝管中,涂片或者摇动防止凝固。

8.加压固定取完骨髓液后,将针芯放回,将骨髓穿刺针拔出,并用敷料按压数分钟后,包扎。

四穿操作规范

四穿操作规范

骨髓穿刺术操作规范骨髓穿刺术(bone marrow puncture)是采集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

临床上骨髓穿刺液常用于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也可用于造血干细胞培养、细胞遗传学分析及病原生物学检查等,以协助临床诊断、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等。

【适应证】(1)各类血液病(如白血病、再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的诊断。

(2)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需行骨髓细菌培养或寻找疟疾及黑热病等原虫者。

(3)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

(4)恶性肿瘤可疑骨髓转移者。

(5)了解骨髓造血机能,有无造血抑制,指导抗癌药及免疫抑制药的使用。

【禁忌证】1、由于凝血因子缺乏而有严重出血者如血友病;2、穿刺部位皮肤有感染者;3、晚期妊娠者。

【准备工作】1、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穿刺的目的、必要性,签字同意后实施;2、查“凝血四项”,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需输血浆或相应凝血因子纠正后再实施;3、过敏体质者,需行利多卡因皮试,阴性者方可实施;4、器械准备:骨髓穿刺包(弯盘1个、18号、16号或12号骨髓穿刺针1个、消毒碗1个、镊子1把、止血弯钳1把、消毒杯2个、纱布2块、干棉球数个、无菌洞巾)、无菌手套(2个)、5ml 注射器2个及20ml 注射器1个、2%利多卡因一支、载玻片10张、推片1个、持物钳、砂轮、碘酒酒精棉球。

【操作方法】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穿刺的目的、必要性,签字同意后实施;1、洗手:术者按7步洗手法认真清洗双手后,准备操作。

2、穿刺部位及体位选择 ①髂前上棘穿刺点:髂前上棘后1~2cm 处,该处骨面平坦,方突出的部位。

病人取侧卧位。

③胸骨穿刺点:胸骨柄、胸骨体相当于第1、2但由于胸骨的骨髓液丰富,当其他部位穿刺失败时,仍需要进行胸骨穿刺。

病人取仰卧位。

④腰椎棘突穿刺点:腰椎棘突突出的部位。

病人取坐位或侧卧位。

5、2岁以下小儿选胫骨粗隆前下方。

(临床上以髂前上棘、髂后上棘为最常用,尤其髂后上棘骨质薄、骨髓腔大、量多,难于稀释)。

骨髓穿刺术技术规范

骨髓穿刺术技术规范

骨髓穿刺术技术规范[适应证]:各类血液病的诊断(血友病等禁忌),败血症,或某些传染病需行骨髓细菌培养者,某些寄生虫病需骨髓涂片寻找原虫者,恶性肿瘤疑是骨髓转移者。

[用品]:清洁盘,骨髓穿刺包,洁净玻片6-8张,推片1张,细菌培养盘(按需要准备)。

[方法]:1.髋前上棘穿刺术(1)患者仰卧,以髋前上棘后上的一段较宽髋缘为穿刺点,局部常规消毒后铺洞巾,局部麻醉应达骨膜。

(2)术者左手拇指及食指分别在髋前上棘内外固定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固定钮固定在1.5-2.0cm处),垂直刺入达骨膜后再进1cm即达骨髓腔。

(3)刺入骨髓腔时有落空感,当即抽出针芯,接上20ml干燥注射器,抽取骨髓约0.2ml作涂片检查;如做培养,宜取2-3ml。

(4)术毕即插回针芯拔出针头,局部缚以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2.髂后上棘穿刺术(1)患者仰卧,髂后上棘一般均突出于臀部之上,骶骨的两侧;或取髂骨上缘下6-8cm与脊柱旁开2-4cm之交点为穿刺点。

(2)穿刺针的方向几于背部垂直,稍向外侧倾斜。

3.胸骨柄穿刺术(1)患者仰卧治疗台上,肩背部垫枕使头尽量后仰,并转向左侧,以充分暴露胸骨上切迹。

(2)术者立于患者头侧,先用左手拇指摸清胸骨上切迹,并紧贴胸骨柄上缘将皮肤向下压紧,右手持针由切迹中央沿胸骨柄水平方向进针,慢慢旋转刺入,达胸骨柄上缘骨板之正中,深度约1-1.5cm。

4.脊椎棘突穿刺术(1)患者侧卧或反向坐于椅上,两臂置于椅背,头枕臂上。

(2)以上部腰椎棘突为穿刺点,左手拇指及食指在预定穿刺的棘突上下固定皮肤,右手持针由棘突之侧方或中央垂直刺入。

5.胫骨穿刺术(仅适用2岁以内的患儿)(1)患儿仰卧治疗台上,由助手固定下肢。

选胫骨结节平面下约1cm(或胫骨上中1/3交界处)之前内侧面胫骨为穿刺点。

(2)左手拇指及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针,在骨面正中与之成垂直方向刺入。

[注意点]:1、术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与方法,以取得配合。

2、穿刺针经皮肤达骨膜后,针应与骨面垂直,缓慢旋转进针,持针须稳妥,切忌用力过猛或针头在骨面上滑动。

骨髓穿刺术操作要点

骨髓穿刺术操作要点

骨髓穿刺术操作要点引言:骨髓穿刺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获取骨髓组织样本。

它可以用于诊断和评估多种血液疾病,如白血病、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本文将介绍骨髓穿刺术的操作要点,以帮助医务人员正确和安全地进行该项操作。

一、术前准备1. 患者信息核对:确认患者身份、病史和过敏史等重要信息,与患者本人核对。

2. 仪器准备:准备好骨髓穿刺针、注射器、局麻药、消毒液和敷料等必要的器械和材料。

3. 术前告知:向患者解释骨髓穿刺术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征得其同意。

二、操作步骤1. 术者准备:穿戴好手套、口罩和帽子,洗手并消毒双手。

2. 术区准备:将患者放置在平躺位,并在穿刺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 局部麻醉:使用适量的局麻药沿穿刺部位皮肤进行浸润麻醉,待麻醉生效。

4. 确定穿刺点:通过触诊或B超引导确定骨髓穿刺点位,一般选择髂骨后上缘或胸骨下缘。

5. 穿刺操作:将穿刺针沿骨髓穿刺点位垂直刺入皮肤,同时向下施加适当的力量,直至穿透骨骼。

6. 获取骨髓组织:在穿刺针进入骨髓腔后,逐渐吸取骨髓液或组织样本,同时注意避免吸入空气。

7. 针头拔出:在获取足够的骨髓样本后,将穿刺针缓慢拔出,并迅速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点位。

8. 清点样本:将获取的骨髓样本转移到无菌试管中,并标注好患者信息和样本编号等重要信息。

9. 处理样本:将骨髓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分析。

三、术后处理1. 观察: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感染等不适症状,并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2. 给予护理: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冷敷止血、消炎药物等。

3. 术后宣教:向患者解释术后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活动、保持伤口清洁等,以促进伤口愈合和预防感染。

4. 治疗观察:根据骨髓穿刺结果,及时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并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随访。

结论:骨髓穿刺术是一项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对于诊断和治疗多种血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骨髓穿刺术时,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要点,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骨髓穿刺术配合操作技术规范

骨髓穿刺术配合操作技术规范

骨髓穿刺术配合操作技术规范
【目的】
观察骨髓内细胞形态及分类,以协助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做骨髓细菌培养或涂片,检查某些寄生虫病,用于骨髓移植时骨髓采集。

【用物准备】
1.物品准备基础治疗盘1套、骨髓穿刺包、无菌手套、5ml和20ml注射器各1支、清洁干燥玻片6~8张、推片1张;如做骨髓培养另备细菌培养瓶、酒精灯、火柴。

2.药品准备局部麻醉药。

【操作方法及配合】
1.查对床号、姓名,向病人解释操作目的,以取得合作。

2.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如在胸骨及髂前上棘穿刺,取仰卧位;在髂后上棘及棘突穿刺,取俯卧位或侧卧位;腓骨穿刺取侧卧位。

3.暴露穿刺部位,打开骨穿包,戴无菌手套,协助术
者消毒皮肤,铺无菌孔巾。

4.协助术者抽取麻醉药。

5.术者穿刺,抽吸骨髓,涂片,方法见《内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6.拔针,按压穿刺点,胶布固定。

7.嘱病人适当卧床休息。

8.整理用物。

【注意事项】
1.穿刺时嘱病人保持固定的姿势,避免翻动。

2.嘱病人术后平卧休息1—2h。

3.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出血及感染征象。

4.嘱病人3日内勿洗浴。

骨髓穿刺术规范

骨髓穿刺术规范

骨髓穿刺术骨髓穿刺术(bone marrow puncture)是采集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

临床上骨髓穿刺液常用于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也可用于造血干细胞培养、细胞遗传学分析及病原生物学检查等,以协助临床诊断、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等。

[适应证]1.各种白血病诊断。

2.有助于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血液病诊断。

3.诊断部分恶性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髓转移肿瘤等。

4.寄生虫病检查,如找疟原虫、黑热病病原体等。

5.骨髓液的细菌培养。

[禁忌证]血友病者禁做骨髓穿刺。

有出血倾向者,操作时应特别注意。

[方法]1.选择穿刺部位①髂前上棘穿刺点:髂前上棘后1~2cm处,该处骨面平坦, 易于固定,操作方便,危险性极小。

②髂后上棘穿刺点: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

③胸骨穿刺点:胸骨柄、胸骨体相当于第1、2肋间隙的部位。

此处胸骨较薄,且其后有大血管和心房,穿刺时务必小心,以防穿透胸骨而发生意外。

但由于胸骨的骨髓液丰富,当其他部位穿刺失败时,仍需要进行胸骨穿刺。

④腰椎棘突穿刺点:腰椎棘突突出的部位。

2.采用髂前上棘和胸骨穿刺时,病人取仰卧位;采用髂后上棘穿刺时,病人取侧卧位;采用腰椎棘突穿刺时,病人取坐位或侧卧位。

3.麻醉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操作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

然后用2%利多卡因做局部皮肤、皮下和骨膜麻醉。

4.固定穿刺针长度将骨髓穿刺针的固定器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上。

髓骨穿刺约1.5cm, 胸骨穿刺约1.0cm。

5.穿刺操作者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骨髓穿刺针与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穿刺则应与骨面成30°~40°角刺入。

当穿刺针针尖接触骨质后,沿穿刺针的针体长轴左右旋转穿刺针,并向前推进,缓缓刺入骨质。

当突然感到穿刺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明穿刺针已进入骨髓腔。

如果穿刺针尚未固定,则应继续刺入少许以达到固定为止。

6. 抽取骨髓液拔出穿刺针针芯,接上干燥的注射器(lOml或20ml),用适当的力量抽取骨髓液。

骨髓穿刺术操作规范、考核标准

骨髓穿刺术操作规范、考核标准

骨髓穿刺术(1)【适应症】1.各种白血病诊断、治疗效果观察。

2.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诊断部分恶性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髓转移肿瘤等。

4.寄生虫病或传染病检查,如找疟原虫、黑热病及伤寒等病原体。

5.骨髓液的细胞培养。

6、为骨髓移植提供足量的骨髓。

【禁忌症】血友病患者禁做骨髓穿刺。

有出血倾向者,操作时应特别注意。

【注意事项】1. 术前应做出、凝血检查,有出血倾向者操作时应特别注意,血友病者禁止做本项检查。

2、注射器与穿刺针必须干燥,防溶血。

2.胸骨穿刺时,不应用力过猛,避免穿透内侧骨板。

3..穿刺针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防折断。

胸骨穿刺时,不应用力过猛,避免穿透内侧骨板。

4.避免反复抽吸,抽吸骨髓液量不宜过多,否则易混血(骨髓稀释)。

5.反复抽吸时应及时插入针芯,以免针腔被堵或骨髓液流出。

6.骨髓液抽出后应立即涂片,否则会很快凝固,影响涂片及分类。

【操作步骤】一、准备工作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穿刺的目的、意义,操作过程及并发症,消除其顾虑及精神紧张。

取得同意并签协议。

2.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

3.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必要时做过敏试验或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4.骨髓穿刺包、无菌手套、治疗盘(弯盘、2%利多卡因、0.5%碘伏、棉签、胶带)需作细菌培养者准备培养基。

5.衣帽整齐、戴口罩、规范洗手。

6.穿刺前测脉搏、血压,并以观察病情变化。

二、操作方法1.摆体位:胸骨和髂前上棘为穿刺点时,病人取仰卧位;棘突为穿刺点时病人取坐位或侧卧位;髂后上棘为穿刺点时病人取侧卧位。

2.选择穿刺点:①髂前上棘穿刺点:位于髂前上棘后1~2cm的髂嵴上;②髂后上棘穿刺点: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③胸骨穿刺点:胸骨柄或胸骨体相当于第一、二肋间隙的位置;④腰椎棘突穿刺点: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

3.常规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用碘伏消毒3遍,直径约1 5厘米。

骨髓穿刺术操作规程

骨髓穿刺术操作规程

骨髓穿刺术操作规程骨髓穿刺术(bone marrow puncture)就是采取骨髓液得一种常用诊断技术、(一)适应症1.各类血液病得诊断及治疗随访;2.不明原因得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增多或减少及形态学异常;3.不明原因发热得诊断,可做骨髓培养,骨髓涂片找寄生虫等;4、部分恶性肿瘤得诊断,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髓转移瘤等;5.了解骨髓造血机能,指导抗癌药及免疫抑制剂得适用;6.骨髓干细胞培养或骨髓移植(二)禁忌症1.血友病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如无特殊需要,勿作骨髓穿刺检查。

2.穿刺部位皮肤有感染者。

(三)体位与穿刺点①髂前上棘穿刺点,位于髂前上棘后1~2cm,该部骨面较平,易于固定,操作方便,无危险性;患者取仰卧位。

②髂后上棘穿刺点,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得部位,距后正中线约4~6c m;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

③胸骨穿刺点,胸骨柄或胸骨体相当于第1、2肋间隙得位置(胸骨较薄,约1。

0cm左右,其后方为心房与大血管,穿刺深度一般不超过1cm,严防穿通胸骨发生意外);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可置枕头,使胸部略为突出。

由于胸骨骨髓液含量丰富,当其她部位穿刺失败时,仍需作胸骨穿刺。

④腰椎棘突穿刺点,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一般选择第11~12胸椎或第1、2、3腰椎棘突为穿刺点。

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前者患者反坐于靠背椅上、双臂向前伏势式,使腰椎明显暴露;侧卧位时体位同腰穿。

⑤2岁以下小儿选胫骨粗隆前下方。

(四)术前准备1.病人准备①术前向患者说明穿刺目得,消除顾虑,取得患者得理解与配合。

②询问患者有无麻醉药物过敏史,并签手术同意书。

③过敏体质者,需行利多卡因皮试,阴性者方可实施;④帮助病人摆好体位,儿童或不能合作者由其她人帮助固定体位。

2.术者准备①核对患者信息(姓名、床号),明确适应症,排除禁忌症,对患者行出、凝血时间检查,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需输血浆或相应凝血因子改善后再实施。

②自我介绍,洗后后对患者认真体检,测患者心率、血压、③备齐穿刺物品,同时检查各物品得消毒状态机有效日期:a一般物品:血压计、听诊器、一次性口包、帽子、无菌手套(2个)、消毒凝胶、消毒液(碘伏)1瓶、棉签1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骨髓穿刺术操作规范骨髓穿刺术(bone marrow puncture)是采集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

临床上骨髓穿刺液常用于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也可用于造血干细胞培养、细胞遗传学分析及病原生物学检查等,以协助临床诊断、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等。

【适应证】(1)各类血液病(如白血病、再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的诊断。

(2)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需行骨髓细菌培养或寻找疟疾及黑热病等原虫者。

(3)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

(4)恶性肿瘤可疑骨髓转移者。

(5)了解骨髓造血机能,有无造血抑制,指导抗癌药及免疫抑制药的使用。

【禁忌证】1、由于凝血因子缺乏而有严重出血者如血友病;2、穿刺部位皮肤有感染者;3、晚期妊娠者。

【准备工作】1、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穿刺的目的、必要性,签字同意后实施;2、查“凝血四项”,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需输血浆或相应凝血因子纠正后再实施;3、过敏体质者,需行利多卡因皮试,阴性者方可实施;4、器械准备:骨髓穿刺包(弯盘1个、18号、16号或12号骨髓穿刺针1个、消毒碗1个、镊子1把、止血弯钳1把、消毒杯2个、纱布2块、干棉球数个、无菌洞巾)、无菌手套(2个)、5ml注射器2个及20ml注射器1个、2%利多卡因一支、载玻片10张、推片1个、持物钳、砂轮、碘酒酒精棉球。

【操作方法】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穿刺的目的、必要性,签字同意后实施;1、洗手:术者按7步洗手法认真清洗双手后,准备操作。

2、穿刺部位及体位选择①髂前上棘穿刺点:髂前上棘后1~2cm处,该处骨面平坦,易于固定,操作方便,危险性极小。

病人取仰卧位。

②髂后上棘穿刺点: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

病人取侧卧位。

③胸骨穿刺点:胸骨柄、胸骨体相当于第1、2肋间隙的部位。

此处胸骨较薄,且其后有大血管和心房,穿刺时务必小心,以防穿透胸骨而发生意外。

但由于胸骨的骨髓液丰富,当其他部位穿刺失败时,仍需要进行胸骨穿刺。

病人取仰卧位。

④腰椎棘突穿刺点:腰椎棘突突出的部位。

病人取坐位或侧卧位。

5、2岁以下小儿选胫骨粗隆前下方。

(临床上以髂前上棘、髂后上棘为最常用,尤其髂后上棘骨质薄、骨髓腔大、量多,难于稀释)。

3、打开穿刺包,术者戴无菌手套。

(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助手将一次性洞巾、注射器递给术者放至穿刺包内)检查穿刺包物品齐全;检查骨髓穿刺针是否通畅,成人用16或18 号穿刺针,儿童用12号穿刺针,将骨髓穿刺针的固定器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上(髂骨穿刺约1.5cm,胸骨穿刺约1.0cm);检查注射器有无漏气。

4、消毒由助手持持物钳将2.5%-3%碘酒棉球、75%酒精棉球分别夹入2个消毒杯内(注意持物钳应水平或向下持拿,整个过程避免污染),术者左手持镊子,夹持碘酒棉球水平交至右手的弯止血钳中,以穿刺点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消毒局部皮肤3遍,(每1圈压上一圈1/3),直径大约15cm,待干燥后再用酒精棉球脱碘3遍、脱碘范围一次比一次小,最后1次应超过碘酒的最外层。

消毒时弯盘应置患者体侧,消毒后的棉球、弯止血钳置于消毒碗内由助手取走。

5、麻醉铺无菌洞巾;术者与助手核对麻药无误;用5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3ml;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用2%利多卡因做局部皮肤、皮下和骨膜麻醉。

注意先水平进针、打一直径约0.5cm的皮丘,再垂直骨面一直麻醉到坚硬的骨膜,并应上、下、左、右多点麻醉,以充分麻醉减少穿刺时患者的疼痛;纱布覆盖穿刺点右手拇指稍用力按压以充分浸润。

6、穿刺操作者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骨髓穿刺针与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穿刺则应与骨面成3O O~450角刺入(穿刺针向头侧偏斜)。

当穿刺针针尖接触坚硬的骨质后,沿穿刺针的针体长轴左右旋转穿刺针,并向前推进,缓缓刺入骨质(注意向下压的力量应大于旋转的力量,以防针尖在骨面上滑动)。

当突然感到穿刺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明穿刺针已进入骨髓腔。

如果穿刺针尚未固定,则应继续刺入少许以达到固定为止。

注意观察病人反应并处理。

7、抽取骨髓液拔出穿刺针针芯,接上干燥的20ml注射器,用适当的力量抽取骨髓液。

当穿刺针在骨髓腔时,抽吸时病人感到有尖锐酸痛,随即便有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

抽取的骨髓液一般为0.1~0.2ml,若用力过猛或抽吸过多,会使骨髓液稀释。

如果需要做骨髓液细菌培养,应在留取骨髓液计数和涂片标本后,再抽取1~2ml,以用于细菌培养。

若未能抽取骨髓液,则可能是针腔被组织块堵塞或“干抽”(dry tap),此时应重新插上针芯,稍加旋转穿刺针或再刺入少许。

拔出针芯,如果针芯带有血迹,再次抽取即可取得红色骨髓液。

8、涂片将20ml注射器水平移至载玻片上方,迅速将骨髓液滴在载玻片上,助手立即制备骨髓液涂片数张。

注意推片与载玻片呈3O O~450角,稍用力推开,制备的髓片应头、体、尾分明并有一定的长度,使细沙样浅肉色的骨髓小粒分布均匀。

9、加压固定骨髓液抽取完毕,重新插入针芯。

左手取无菌纱布置于穿刺处,右手将穿刺针(稍旋转)拔出,并将无菌纱布敷于针孔上,按压1~2min后,局部酒精棉球消毒,换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加压固定。

10、同时应制备血涂片2-3张一并送检。

【注意事项】1、骨髓穿刺前应检查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有出血倾向者行骨髓穿刺术时应特别注意,血友病病人禁止骨髓穿刺检查。

2、骨髓穿刺针和注射器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

3、穿刺针针头进入骨质后要避免过大摆动,以免折断穿刺针。

胸骨穿刺时不可用力过猛、穿刺过深,以防穿透内侧骨板而发生意外。

4、穿刺过程中如果感到骨质坚硬、难以进入骨髓腔时,不可强行进针,以免断针。

应考虑为大理石骨病的可能,及时行骨骼X线检查,以明确诊断。

5、做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时,抽取的骨髓液不可过多,以免影响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细胞计数和分类结果。

6、行骨髓液细菌培养时,需要在骨髓液涂片后,再抽取1~2ml骨髓液用于培养。

7、由于骨髓液中含有大量的幼稚细胞,极易发生凝固。

因此,穿刺抽取骨髓液后应立即涂片。

8、送检骨髓液涂片时,应同时附送2~3张血涂片。

9、如使用普鲁卡因麻醉必需先做皮试。

【有关思考题】1、骨髓穿刺术的适应证有哪些?(见上)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2、骨髓穿刺术的禁忌证有哪些?(见上)3、骨髓穿刺成功的标志有哪些?(①抽吸时有短暂的痛感;②骨髓液中可见淡黄色骨髓小粒或脂肪滴;③涂片检查有骨髓特有细胞,如巨核细胞、网状细胞、浆细胞等;④作分类计数时,骨髓片中杆状核与分叶核之比大于血涂片。

)4、髓片制备良好的评价标准有哪些?(见上)5、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以做骨髓穿刺吗?(可以,因为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有再障、急性白血病、ITP等,必须通过骨髓细胞学检查才能确诊。

对于血小板极少且临床存在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可先输注血小板后再实施,以减少穿刺部位的出血;穿刺后应按压穿刺点皮肤5~10分钟以上)6、穿刺针固定后未能抽得骨髓液,你考虑有哪些原因?(见上)7、临床容易发生“干抽”的疾病有哪些?可再选择什么检查?(骨髓纤维化症、某些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转移癌等容易发生干抽,遇有上述情况者就适应结合采用骨髓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

)8、一次骨髓穿刺结果无异常发现是否就能排除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能?(不能。

因为某些疾病骨髓的病理变化呈局灶性改变,一次骨髓穿刺只能反映穿刺部位的骨髓功能或病理状况,而不能反映骨髓的全面状况,需要多次多部位的穿刺检查,才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诊断,如慢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此外,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疾病的骨髓病灶也常呈局灶性,有时也需多部位骨髓穿刺才能得到确诊。

)腹膜腔穿刺术腹膜腔穿刺术(abdominocentesis)是指对有腹腔积液的患者,为了诊断和治疗疾病进行腹腔穿刺,抽取积液的操作过程。

[适应症]1、抽取腹水进行各种实验室检验,以便寻找病因,协助临床诊断。

2、对大量腹水引起严重胸闷、气促、少尿等症状,使患者难以忍受时,可放出适量的腹水,减轻腹腔的压力,缓解压迫症状。

一般每次放液不超过3000ml-6000ml。

3、腹腔内注入药物,如注射抗生素卡那霉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如注射化疗药物环磷酰胺、噻替派、自力霉素等,以协助治疗疾病。

4、行人工气腹作为诊断和治疗手段。

5、进行诊断性穿刺,已明确腹腔内有无积脓、积血。

6、拟行腹水回输者[禁忌症]1、严重肠胀气。

2、妊娠。

3、躁动而不能合作者或肝性脑病先兆者。

4、因既往手术或炎症引起腹腔内广泛粘连者。

5、有粘连型结核性腹膜炎、巨大卵巢肿瘤、包囊虫病者。

6、出血时间延长或凝血机制障碍者。

7、局部皮肤感染,应在感染控制后进行操作。

[准备工作]1、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穿刺的目的、必要性,签字同意后实施。

2、查“凝血分析”,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需输血浆或相应凝血因子,纠正后再实施。

3、过敏体质者,需行利多卡因皮试,阴性者方可实施。

4、器械准备:(1)腹腔穿刺包:内有弯盘1个、止血钳2把、组织镊1把、消毒碗1个、消毒杯2个、腹腔穿刺针(针尾连接橡皮管的8号或9号针头)1个、无菌洞巾、纱布2-3块、棉球、无菌试管数只(留送常规、生化、细菌、病理标本等,必要时加抗凝剂);5ml、20ml或50ml注射器各1个及引流袋(放腹水时准备)(由助手打开包装,术者戴无菌手套后放入穿刺包内)。

(2)常规消毒治疗盘1套:碘酒、乙醇、胶布、局部麻醉药(2%利多卡因10ml)、无菌手套2个。

(3)其他物品:皮尺、多头腹带、盛腹水容器、培养瓶(需要做细菌培养时)。

如需腹腔内注药,准备所需药物。

5、B超检查定位。

[操作方法]1、先嘱患者排空尿液,以免穿刺时损伤膀胱。

2、洗手:术者按7步洗手法认真清洗双手后,准备操作。

3、放液前应测量体重、腹围、血压、脉博和腹部体征,以观察病情变化。

4、根据病情,安排适当的体位,如扶患者坐在靠椅上,或平卧、半卧、稍左侧卧位。

协助病人解开上衣,松开腰带,暴露腹部,背部铺好腹带(放腹水时)。

5、穿刺点选择。

(1)一般取左下腹部脐与左髂前上棘联线的内2/3与外1/3交界处,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2)取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上方1.0cm、偏左或偏右1.5cm处,此处无重要器官且易愈合;(3)少量腹水病人取侧卧位,取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交点,此常用于诊断性穿刺;(4)少量或包裹性积液,需在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6、打开穿刺包,术者戴无菌手套。

检查穿刺包物品是否齐全,由助手打开5ml、20ml或50ml注射器及引流袋(放腹水时准备)的包装,术者放入穿刺包内,术者检查穿刺针是否通畅,诊断行穿刺可直接用无菌的20ml或50ml注射器和7号针头进行穿刺,大量放液时可用针尾连接橡皮管的8号或9号针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