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 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从而达成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合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 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 0.5%碘伏, 棉签, 棉球, 镊子, 弯盘, 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 右手持针, 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 夹住针身下端, 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 右手捻动针柄, 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合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 右手持针, 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重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 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 右手持针, 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重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 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合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合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 即横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合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如头部。

2.2 深度: 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 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 宜浅刺;肌肉丰满者, 宜深刺。

2.2.2 年龄: 小儿及年老体弱者, 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 宜深刺。

2.2.3 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新儿科操作规程

新儿科操作规程

新儿科操作规程一、引言新儿科是医学领域中专门研究0-28天新生儿生理、病理和治疗的学科。

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确保医护人员在处理新生儿相关工作时遵循统一的操作规程,本文将详细介绍新儿科操作规程的标准格式。

二、目的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新儿科医护人员的工作行为,确保他们在处理新生儿相关工作时能够准确无误地执行各项操作步骤,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三、适合范围本操作规程适合于所有从事新儿科工作的医护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生、护士、助理医师等。

四、操作规程1. 新生儿接诊1.1 确认新生儿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孕周、出生体重等。

1.2 问询家族史和母亲孕期史,了解新生儿的遗传和环境背景。

1.3 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包括心肺听诊、腹部触诊、四肢活动度评估等。

1.4 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新生儿的普通情况和有无异常,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新生儿护理2.1 新生儿喂养2.1.1 母乳喂养:鼓励母亲进行母乳喂养,指导母亲正确操作。

2.1.2 人工喂养:根据新生儿的年龄和体重,制定适当的喂养计划,确保新生儿获得足够的营养。

2.1.3 定期观察新生儿的吃奶情况和排便情况,记录相关数据。

2.2 新生儿体温调节2.2.1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弱,需要保持温暖环境。

根据新生儿的体温,调整室温和使用保温设备。

2.2.2 定期测量新生儿的体温,记录相关数据。

2.3 新生儿皮肤护理2.3.1 定期给新生儿洗澡,注意水温和洗浴用品的选择。

2.3.2 检查新生儿皮肤的颜色、湿度和有无异常,及时处理皮肤问题。

2.4 新生儿睡眠管理2.4.1 维持新生儿的良好睡眠环境,保持室内肃静、昏暗。

2.4.2 观察新生儿的睡眠情况,及时处理睡眠问题。

3. 新生儿疾病治疗3.1 根据新生儿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2 严格执行医嘱,按时给药,注意药物的剂量和途径。

3.3 定期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记录相关数据,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儿科医疗操作规程(二)2024

儿科医疗操作规程(二)2024

儿科医疗操作规程(二)引言概述:本文档旨在规范儿科医疗操作规程,提高医疗工作效率,确保儿童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本规程是在儿科医疗规程的基础上补充完善的,包括了儿科医疗工作的各个环节和细节操作。

本文档分为五个大点,分别是:接诊前准备工作、诊断与治疗操作流程、医疗器械使用与管理、药物使用与管理、医疗事故处理与安全防范措施。

正文内容:一、接诊前准备工作1. 接诊前检查儿童患者的病历,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等。

2. 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如体温计、血压计等。

3. 熟悉第一时间救治的技能,如心肺复苏。

4. 合理安排急诊患者的优先级,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二、诊断与治疗操作流程1.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征进行初步的诊断判断。

2.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等。

3. 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

4.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疗效,及时进行记录。

5. 治疗结束后,向患者及家属做出相应的健康指导,如用药禁忌、康复锻炼等。

三、医疗器械使用与管理1. 熟悉各种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

2. 定期检查医疗器械的有效性和可用性,如电子秤、呼吸机等。

3. 做好医疗器械的消毒和灭菌工作,确保医疗过程的无菌。

4. 确保医疗器械的正确存放和分类管理,减少损坏和丢失。

四、药物使用与管理1. 定期检查储存药物的质量和有效期限,及时更新。

2. 制定合理的药物使用方案,如用药剂量、用药频次等。

3. 执行多人签字制度,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监控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用药数量、用药效果等。

五、医疗事故处理与安全防范措施1. 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对医疗事故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

2. 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定期进行培训。

3. 加强医疗环境的消毒和清洁工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卫生。

4. 建立应急预案和演练制度,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总结:儿科医疗操作规程的实施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儿童患者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儿科操作规程(二)2024

儿科操作规程(二)2024

儿科操作规程(二)引言概述:儿科操作规程(二)是针对儿科医生和护士的一份指南,旨在规范儿科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介绍儿科操作规程的具体内容和要点。

正文:一、核查患儿身份信息1. 确认患儿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等。

2. 核对患儿的病历号、住院号、病床号等标识信息。

3. 建立患儿档案,包括家庭联系方式和过敏史等重要信息。

二、准备儿科操作工具和设备1. 根据具体操作需要准备相应的医疗工具,如注射器、针头、护理垫等。

2. 检查儿科设备的完整性和功能,确保操作过程中的顺利进行。

3. 清洁、消毒和包装工具,保证操作环境的卫生和无菌。

三、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流程1. 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儿科操作,包括消毒、穿刺、灌流等步骤。

2. 使用正确的操作技术和姿势,避免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 进行操作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安抚患儿,提高操作的效果和成功率。

4. 针对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操作方案和应对措施,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注意遵守儿科操作的注意事项1. 在操作过程中,严禁将操作工具交叉使用,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2. 根据患儿的年龄和体质特点,采取合适的操作技术和方法。

3. 注意操作的力度和速度,避免对儿童组织和血管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4. 操作前后进行儿科药物的检查和记录,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五、评估和监测儿科操作效果及患儿状况1. 定期对儿科操作进行评估和监测,分析操作的效果和患儿的状况变化。

2. 护士应及时记录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和家属。

3. 根据操作效果和患儿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操作策略。

总结:儿科操作规程(二)是一份重要的指南,通过核查患儿身份信息、准备操作工具和设备、遵守操作规范和流程、注意操作的注意事项以及评估和监测操作效果和患儿状况等五个大点,全面规范和指导儿科操作行为。

医护人员在儿科操作中应严格遵循该规程,确保儿童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新儿科操作规程

新儿科操作规程

新儿科操作规程标题:新儿科操作规程引言概述:新儿科操作规程是指针对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医疗护理操作进行规范化的程序和标准。

遵循新儿科操作规程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患儿的安全和健康。

一、新生儿的护理操作规程1.1 体温监测: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需定时监测体温,避免低温或者高温对其健康造成影响。

1.2 喂养管理:新生儿喂养需按规定时间和方法进行,避免过度或者不足喂养引起的问题。

1.3 脐带护理:新生儿脐带易感染,需定期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扩散。

二、婴幼儿的护理操作规程2.1 睡眠管理:婴幼儿睡眠时间和环境需合理安排,避免睡眠不足或者过度引起的问题。

2.2 清洁护理:婴幼儿皮肤娇嫩易受刺激,需选择温和的清洁用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3 穿着管理:婴幼儿穿着需合适舒适,避免过紧或者过松引起的不适。

三、新儿科医疗操作规程3.1 静脉输液:新生儿和婴幼儿的静脉输液需注意输液速度和药物浓度,避免不良反应。

3.2 注射操作:新儿科医疗人员需熟练掌握注射技巧,避免误伤或者感染。

3.3 氧疗管理:新生儿和婴幼儿氧疗需监测氧浓度和通气情况,避免氧中毒或者低氧血症。

四、新儿科急救操作规程4.1 呼吸急救:新生儿和婴幼儿呼吸蓦地住手时需及时进行人工呼吸,保障氧气供应。

4.2 心脏复苏:新生儿和婴幼儿心跳住手时需进行心脏复苏操作,维持心脏功能。

4.3 失血急救:新生儿和婴幼儿失血过多时需及时止血,输血或者补液以维持循环功能。

五、新儿科感染控制规程5.1 感染预防:新儿科病房需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和通风,预防感染传播。

5.2 感染控制:对于发生感染的患儿需隔离治疗,避免感染扩散。

5.3 感染监测:对于患有传染病的患儿需进行感染监测,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结语:新儿科操作规程是确保新生儿和婴幼儿医疗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规程,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患儿的健康和安全。

新儿科操作规程

新儿科操作规程

新儿科操作规程引言概述:新儿科操作规程是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操作准则。

这些规程涵盖了新生儿护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喂养、睡眠、卫生、疫苗接种和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儿科操作规程的五个部分,包括喂养、睡眠、卫生、疫苗接种和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一、喂养:1.1 母乳喂养: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食物,母亲应该在产后尽早开始哺乳。

新生儿每天需要喂养8-12次,每次喂养时间应保持在15-20分钟左右。

母亲在喂养前应注意卫生,洗净乳房和双手。

1.2 人工喂养:对于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情况,可以选择人工喂养。

人工奶粉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并按照说明书的指导进行配制和喂养。

喂养时要注意奶瓶和奶嘴的清洁与消毒。

1.3 辅助喂养:在新生儿生长发育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添加辅食。

辅食的选择应根据婴儿的年龄和发育情况来确定,同时要注意食物的安全和卫生。

二、睡眠:2.1 睡眠环境:新生儿的睡眠环境应该安静、温暖和安全。

睡床上要铺上柔软的床垫,避免使用过多的被褥和玩具。

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

2.2 睡眠时间:新生儿需要充足的睡眠时间来促进生长和发育。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每天需要睡眠16-20个小时。

可以根据婴儿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2.3 睡眠姿势:新生儿应该平躺着睡觉,避免仰睡和侧睡。

这有助于预防突发性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

同时,要保持婴儿的头部和脖子的稳定,避免扭曲或压迫。

三、卫生:3.1 洗澡:新生儿的洗澡时间应选择在室温适宜的环境下进行。

洗澡水温应在37-38摄氏度之间,洗澡时间不宜过长。

洗澡前要准备好洗澡用具,并确保洗澡水的清洁与卫生。

3.2 换尿布:新生儿每天需要频繁更换尿布,保持屁股干燥和清洁。

更换尿布前要先洗手,然后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洗涤剂清洁婴儿的臀部。

3.3 手部卫生:婴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袭。

所以,护理人员在接触婴儿之前要先洗手,并保持双手的清洁和卫生。

儿科检查操作规程

儿科检查操作规程

儿科检查操作规程
1. 简介
- 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儿科检查流程,确保医生正确、高效地完成儿科检查工作。

2. 儿科检查准备
- 在进行儿科检查之前,医生应确保准备工作充分,包括:
- 确认患儿的身份信息
- 准备所需的医疗器械和设备
- 了解患儿的病历和既往病史
- 与护士沟通,确保检查环境卫生整洁
3. 儿科检查流程
- 医生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儿科检查:
- 向患儿和家属简要介绍检查流程,并解答疑问
- 检查患儿的一般状况,包括身高、体重、体温等
- 检查患儿的头部、颈部、胸部、腹部、四肢等部位,观察异常情况
- 检查患儿的耳、鼻、咽喉等器官,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触诊
- 检查患儿的心脏、肺部等,通过听诊和触诊寻找异常
- 根据需要,进行血液、尿液等常规检查,确诊或排除疾病
- 根据检查结果,给予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并向家属解释
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4. 儿科检查记录
- 医生应准确记录儿科检查过程和结果,并按照规定归档保存,以便于患儿的随访和其他医疗工作者的参考。

5. 儿科检查后续处理
- 检查完毕后,医生应向家属说明检查结果和建议,并指导家
属进行相关的处理或转诊。

- 如有需要,医生应及时与其他医疗团队成员沟通,协调患儿
的进一步管理。

6. 儿科检查风险管理
- 医生在进行儿科检查时应注意患儿的生理和心理安全,如遇
到异常情况或并发症,应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予以解决。

以上即为儿科检查操作规程的要点,医生在执行儿科检查时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确保患儿得到安全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儿科操作规程

儿科操作规程

六、皮下脂肪
1、定义:通过测量皮脂肪厚度反映皮下脂肪。 2、测量方法: (1)腹部皮下脂肪;1)部位:右侧乳线上平脐部 的皮下脂肪;2)方法:检查者以拇指、食指在小儿 皮肤相距3cm捏起皮肤及皮下脂肪,用卡尺读取其 测量值。
(2)背部皮下脂肪:在肩胛下角下稍偏外侧边,皮 折自下侧至上中方向,与脊柱约成45度角。 3、意义:评价营养不良程度。
四、胸围测量
1、定义: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 2、测量方法:将皮尺置于小儿平脐胸骨处, 绕胸一周,测量其长度。
3、正常值:出生时胸围32cm,1岁左右胸围 约等于头围,1岁到青春前期胸围应大于头围 (约为头围+年龄-1cm)。
五、上臂围的增长
1、定义:上臂围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肪 和皮肤的生长。 2、测量方法:将皮尺置于左侧肱骨上2/3处, 绕上臂一周,测量长度。 3、正常值:>13.5cm为营养良好;12.5~ 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4、意义: 1岁以内上臂围增长迅速,1-5岁 增长缓慢,约1~2cm。因此,在无条件测量 体重和身高的场合,可用测量左上臂围来筛 查1~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
(三)维持正常循环:
如气管插管正压通气30秒后,心率<60次/分或心 率在60~80次/分不再增加,应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 压。用中食指或双拇指按压胸骨体下1/3处,频率 为100~120次/分(每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按压 深度为2—3cm,或胸廓前后径的一半。
(四)药物治疗:
1、肾上腺素:经胸外心脏按压30秒后,心率仍<80次/分或 心率为0,应立即给予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 静推或气管内注入,5分钟后可重复一次。 2、扩容剂:给药30秒后,如心率<100次/分,并有血容量 不足表现时,给予全血、血浆、5%白蛋白或生理盐水等, 剂量为每次lOml/kg,于5~10分钟以上静脉输注。 3、碳酸氢钠:经上述处理效果不明显,确定或考虑有代谢 性酸中毒,可给予5%碳酸氢钠3~5ml/kg,加等量5%葡萄 糖液,缓慢静脉推注(>5~10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有循环不良者可加用,为5—20g /(kg· min),静脉点滴。多巴胺的作用与剂量大小有关,小 剂量(<5ug/ min)有扩张周围小血管、降低小血管阻力,尤其 对肾血管作用最明显。中剂量(5~10ug/ (kg· min)轻微影响血 管肌肉的收缩,增加心搏出量。大剂量(10—20ug/(kg· min) 使血管收缩,有升压作用。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 情逐渐增加剂量,最大不超过20ug/(kg· min)。多巴酚丁胺是 多巴胺的衍化物,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增加心搏出量,但 不增快心率,不影响周围血管的扩张和收缩。
一、身材的增长测量
(一)不同年龄身高(长)测量 1、定义: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 和。3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 测量,称为身长。立位时测量称为身高。立 位的测量值比仰卧位少1-2厘米。
2、测量方法: (1)新生儿:仰卧于测量床上,头置量尺0 刻度侧,下肢伸直,将卡尺置于新生儿足底, 读刻尺数为该新生儿身长。 (2)婴幼儿:仰卧位测量身长。 (3)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呈自然站立姿态背 对带有量尺的墙壁,头枕部、臀部、足跟与 墙壁拉触。目视前方,手自然下垂,读量尺 数值。
5、右手持气管插管从喉镜右侧经声门插入气管,插入深度 可按下述方法掌握:①插管前端2cm左右有一圈黑线,示进 入声门的深度,可在喉镜直视下将管插入声门至黑线处止; ②管身有刻度标记,体重1~2~3kg患儿插入深度至唇分别 为7~8~9cm。抽出喉镜,用手固定插管,接上复苏囊,进 行正压通气。助手用听诊器听诊两侧胸部腋下,如两侧通气 声音相等胸廓起伏一致,心率回升,面色转红,示插管正确。 可用胶布条绕管一周,分别贴上唇固定。如复苏囊通气时不 见胸廓起伏,听诊两侧通气音微弱,心率不见回升,面色不 见转红,可能插入过浅或误入食道,须作喉镜检查,调整深 度或重插,如右侧呼吸音强于左侧,示插入过深,应稍退出, 直至两侧通气音相等。
(三)维持正常循环: 如气管插管正压通气30秒后,心率<60次/分或心 率在60~80次/分不再增加,应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 压。用中食指或双拇指按压胸骨体下1/3处,频率 为100~120次/分(每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按压 深度为2—3cm,或胸廓前后径的一半。
(四)药物治疗: 1、肾上腺素:经胸外心脏按压30秒后,心率仍<80次/分或 心率为0,应立即给予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 静推或气管内注入,5分钟后可重复一次。 2、扩容剂:给药30秒后,如心率<100次/分,并有血容量 不足表现时,给予全血、血浆、5%白蛋白或生理盐水等, 剂量为每次lOml/kg,于5~10分钟以上静脉输注。 3、碳酸氢钠:经上述处理效果不明显,确定或考虑有代谢 性酸中毒,可给予5%碳酸氢钠3~5ml/kg,加等量5%葡萄 糖液,缓慢静脉推注(>5~10分钟)。
(二)骨龄 1、定义: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 干骺骨化中心的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 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2、测定方法:年长儿摄左手及腕部X线骨片。
3、正常值: (1)出现次序: 3个月:头状骨、钩骨; 1岁:下桡骨骺; 2~2.5岁:三角骨; 3岁:月骨 3.5~5岁:多角骨; 5~6岁:舟骨 6~7岁:下尺骨 9~10岁:豆状骨 (2)骨龄应出的数目: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 目大约为其岁数加1,10岁时出全。
(二)建立呼吸: 1、触觉刺激后如出现正常呼吸,再评估心率,如心率>100 次份,再评估肤色,如红润或仅手足青紫可观察。 2、如无规律呼吸或心率<100次/分,应立即用复苏气囊进 行面罩正压通气。通气频率40~60次/分,吸呼比1:2,压 力20—30cmH20(2.0~3.0kPa),以可见胸动和听诊呼吸 音正常为宜。 3、15~30秒后,再评估心率,如心率>100次/分,出现自 主呼吸可评估肤色,吸氧或观察; 4、如无规律性呼吸或心率<100次/分,需进行气管插管正 压通气。
十一、儿童肺部查体
各1岁 2-3岁 4-7岁 呼吸 40-45 30-40 25-30 20-25 脉搏 120-140 110-130 100-120 80-100 呼吸:脉搏 1:3 1:3-4 1:3-4 1:4
8-14岁
18-20
70-90
6、整个操作应轻柔、迅速,避免机械损伤,从插入 喉镜到完成插管要求15秒钟内完成。如操作过程中 患儿出现紫绀、心率减慢,应暂停操作,先用复苏 囊面罩加压给氧,直至面色转红、心率回升后再行 插管。 7、插管完毕,用胶布条固定。接上复苏囊和人工呼 吸器,即可进行人工辅助通气。
十四、新生儿窒息复苏 复苏步骤和程序 (一)最初复苏步骤(要求在生后15~20秒内完成): 1、保暖:新生儿娩出后立即置于预热的开放式抢救台上, 设置腹壁温度为36.5℃; 2、减少散热:用温热干毛巾揩干头部及全身; 3、摆好体位:肩部以布卷垫高2~3cm,使颈部轻微伸仰; 4、清理呼吸道:立即吸净口、咽和鼻腔的粘液,应先吸口 腔,后吸鼻腔,吸引时间不应超过10秒。如羊水混有较多胎 粪,应于肩娩出前即吸净口腔和鼻腔;肩娩出后、第一次呼 吸前,应气管插管吸净气道内的胎粪; 5、触觉刺激:经上述处理后婴儿仍无呼吸,可拍打足底1~ 2次,或沿长轴快速摩擦腰背皮肤刺激呼吸。
(三)操作步骤: 1、在辐射保温台上或暖箱中使患儿呈仰卧位。抽空 胃液,清洗咽部。 2、用复苏囊面罩加压给氧1分钟(有吸入时除外)。 3、将患儿头部置于正中位置,颈后垫以棉布卷,使 头略向后仰。 4、术者立于患儿头侧,以左手拇、食、中3指持喉 镜,余两指固定患儿下颌部,喉镜从口腔右边插入 并将舌推向左侧,进到会厌软骨谷处使镜片尖略向 上翘,以暴露声门,如以左手小指从颈外按压喉部, 更有助于暴露声门。如有粘液,可以吸出。
七、骨骼 (一)头颅骨:前囟 1、定义:由两额骨与两顶骨形成的菱形。 2、测量方法:前囟大小以两个对边中点连线的长短 表示。写成1.5×1.5cm 3、正常值:出生时约为1~2cm,6月龄左右逐渐骨 化变小,最迟于1.5岁闭合。 4、意义:(1)前囟小或关闭早:脑发育不良; (2)前囟闭合延迟:甲状腺功能低下;(3)前囟 饱满:颅内压增高;(4)前囟凹陷:脱水。
六、皮下脂肪 1、定义:通过测量皮脂肪厚度反映皮下脂肪。 2、测量方法: (1)腹部皮下脂肪;1)部位:右侧乳线上平脐部 的皮下脂肪;2)方法:检查者以拇指、食指在小儿 皮肤相距3cm捏起皮肤及皮下脂肪,用卡尺读取其 测量值。 (2)背部皮下脂肪:在肩胛下角下稍偏外侧边,皮 折自下侧至上中方向,与脊柱约成45度角。 3、意义:评价营养不良程度。
1、定义:是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尖的距 离。 2、测量方法:垂直站立,双手向两侧伸展, 测量双食指尖之间的长度 3、意义:代表上肢长骨的生长。
二、体重测量 1、定义: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 2、测量方法: (1)磅秤法:将新生儿置于磅秤之上,测量其重量。 如穿衣物时,可秤衣物重量,总重量减去衣物重量 等于新生儿体重。 (2)坐秤法:6~7个月以后的小儿如果能坐,可 坐在磅秤的座凳上进行测量。 (3)站立测量法:1岁以后小儿如果能站,令其站 于体重计上,在其排去大小便后及空腹的情况下进 行,测量后减去衣服的重量即是。
儿科技能操作规程


一、身材的增长测量 二、体重测量 三、头围测量 四、胸围测量 五、上臂围的增长 六、皮下脂肪 七、骨骼 八、牙齿
九、儿科血压测定方法 十、儿童心脏查体 十一、儿童肺部查体 十二、儿科腹部查体 十三、新生儿经口气管插管术 十四、新生儿窒息复苏 十五、新生儿腰椎穿刺术 十六、骨髓穿刺术胫骨穿刺法 十七、加压泵雾化吸入疗法 十八、给 氧 疗 法
四、胸围测量
1、定义: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 2、测量方法:将皮尺置于小儿平脐胸骨处, 绕胸一周,测量其长度。 3、正常值:出生时胸围32cm,1岁左右胸围 约等于头围,1岁到青春前期胸围应大于头围 (约为头围+年龄-1cm)。
五、上臂围的增长 1、定义:上臂围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肪 和皮肤的生长。 2、测量方法:将皮尺置于左侧肱骨上2/3处, 绕上臂一周,测量长度。 3、正常值:>13.5cm为营养良好;12.5~ 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4、意义: 1岁以内上臂围增长迅速,1-5岁 增长缓慢,约1~2cm。因此,在无条件测量 体重和身高的场合,可用测量左上臂围来筛 查1~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
1:4
十二、儿科腹部查体 正常婴幼儿肝脏可在肋缘下1~2cm处扪及, 6~7岁后不应在肋下触及。小婴幼儿偶可触 及脾脏边缘。
十三、新生儿经口气管插管术 (一)气管插管的指征: ①有羊水胎粪吸入需要洗净者; ②重度窒息需要较长时间加压给氧人工呼吸 或是低出生体重儿; ③应用气囊面罩复苏器胸廓不扩张或者仍然 紫绀者; ④需要气管内给药者; ⑤拟诊膈疝者。
2、正常值: (1)收缩压(mmHg)=80+(年龄×2);舒张压应
为收缩压的2/3。 (2)mmHg与kPa的换算为:mmHg测定值 ÷7.5=kPa。
十、儿童心脏查体 1、望诊:正常小儿心尖博动范围在2~3cm之内。 2、触诊:有无震颤。 3、叩诊: (1)方法:叩左界时从心尖博动点左侧起向右叩, 听到浊音改变即为左界,记录为第几肋间左乳线外 或内几厘米;叩右界时先叩出肝浊音界,然后在其 上一肋间自右向左叩,有浊音改变时即为右界,以 右胸骨线(胸骨右缘)外几厘米记录。 (2)3岁以内婴幼儿一般只叩心脏左界。
4、意义:具体评价骨龄时应对照图谱。 骨龄落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生长激 素缺乏;骨龄超前:真性性早熟、先天 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八、牙齿 1、乳牙 2、乳牙萌出顺序: 3、正常值: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 12个月后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 4、意义:牙齿生长异常时可见外胚生长不良、 钙或氟缺乏、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
3、正常儿童身高估计公式: 年龄:12个月:身高75cm 2-12岁:年龄(岁)×7+75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