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5篇)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5篇)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一、食品销售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由负责人或食品安全管理员具体负责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当立即停止相关食品的经营活动,对涉及的食品、工具、设备等进行封存,并自发现之时起____小时内向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报告,不得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隐瞒、谎报、缓报。

三、应当立即执行不合格食品处置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通知相关供货者和消费者,防止突发事件恶化。

四、应当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的调查、取证工作,不得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

五、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台账,如实记录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置涉及的食品名称、批号、数量、生产厂家和联系方式、供货者名称和联系方式以及处置的方式和结果,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____年。

食品经营者名称:负责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2)食品安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突发事件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威胁和风险不容忽视。

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本文将针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进行详细阐述,内容涉及应急处置体系、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信息公告和社会参与五个方面。

一、应急处置体系应急处置体系是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基础,它包括了应急指挥机构、专业队伍和资源配备。

1. 应急指挥机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处置工作。

它应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包括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公安、工商、食药监等。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指挥机构应立即启动工作,组织资源调配、指挥协调各部门行动。

2. 专业队伍:应急处置需要各类专业人员的支持,包括食品安全专家、检测人员、医疗人员、调查人员等。

政府应投入足够的人力资源,建立专业队伍,对其进行培训和练习,确保能够迅速响应和有效处置突发事件。

3. 资源配备:应急处置需要各种物资设备的支持,包括检测设备、医疗物资、救援车辆等。

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制度(通用6篇)

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制度(通用6篇)

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制度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制度(通用6篇)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制度,制度是一种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

那么制度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制度(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制度1(一)食品采购1、制定食品采购计划。

确定采购食品的品种、品牌、数量等相关计划安排。

2、选择供货商。

要认真查验供货商的主体资格证明,保证食品的来源合法。

3、签订供货合同。

与供货商签订供货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特别是出现食品质量问题时的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4、索取食品的相关资料。

向供货商索取营业执照、食品生产销售的相关许可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进货发票等材料,采用扫描、拍照、数据交换、电子表格等科技手段建立供货商档案备查。

5、对食品进行查验。

具备条件时设立食品快速检测室,对供货商提供的食品进行检测并做好详细记录。

经查验不合格的食品,通知供货商做退货处理。

6、每一批次的进货情况详细记录进货台帐,账目保管期限为二年。

(二)食品储存1、食品销售业务主要为厂家(经销商)直接供货给客户,可不单独设立仓库进行食品贮存,小批量的食品进货可短期存放于经营场所。

2、详细记录食品入库信息。

食品入库要详细记录商品的名称、商标、生产商、进货日期、生产日期、保质期、进货数量、供货商名称、联系电话等信息。

3、按照食品储藏的要求进行存放。

食品要离墙离地,按入库的先后次序、生产日期、分类、分架、生熟分开、摆放整齐、挂牌存放。

严禁存放变质、有臭味、污染不洁或超过保存期的食品。

4、贮存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应当采用封闭容器。

在贮存位置表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5、食品出库要详细记录商品流向。

销售的情况应建立销售台帐,详细记录购买方的信息,以备查验,账目保存期限为二年。

6、每天对库存食品进行查验。

发现食品有腐烂、变质、超过保质期等情况,要立即进行清理。

食品安全突发应急预案制度

食品安全突发应急预案制度

食品安全突发应急预案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做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是指由于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或者在流通、存储、使用等环节中发生的可能危害公共健康、造成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秩序的重大安全事件。

第三条本预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发生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条国家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制定、修订和组织实施。

第五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第六条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应当加强食品安全预警、监测和信息发布工作,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信息,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预警信息。

第七条各级政府应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能力,承担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的组织体系第八条国家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的组织指挥体系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建立。

第九条国家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的组织指挥体系应该建立定时演练机制,每年至少进行两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

第十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制定的宣传推广工作,确保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了解预案内容、应急程序和处置要求,提高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章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的内容第十一条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包括食品安全应急响应的程序、组织指挥体系、职责分工、调查处理、信息发布等方面内容。

第十二条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应当明确突发事件的等级,依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设置Ⅰ、Ⅱ、Ⅲ级不同紧急响应。

第十三条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应当建立定点医院和医疗资源配置机制,为受害者提供紧急抢救和弥补救治服务。

第十四条严重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启动国家食品安全应急预案,指挥、协调全国范围内的应急处置工作。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与应急处置预案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与应急处置预案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与应急处置预案一、食品安全管理制度1. 食品安全管理目标为确保食品的安全、卫生和质量,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我们制定以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2. 食品安全组织架构成立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

3. 食品安全培训与宣传定期组织食品安全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意识,确保食品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4. 食品采购与验收采购食品应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严格执行食品采购管理制度,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和评估。

5. 食品储存与保鲜根据食品的特性,合理储存食品,确保食品的保鲜和安全性。

禁止储存变质、过期、有害食品。

6. 食品加工与操作严格执行食品加工操作规程,保证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禁止使用非食品级原料和添加剂。

7. 食品卫生与消毒定期对食品加工工具、餐具、工作场所等进行清洁和消毒,防止食品污染和交叉感染。

8. 食品安全检查与评估定期进行食品安全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食品安全。

9. 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二、食品安全应急处置预案1. 食品安全事故的分类与等级根据食品安全事故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

2.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启动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按照预案要求进行处置。

3. 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的收集与报告及时收集食品安全事故相关信息,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涉及产品、人数等,并按照规定及时报告上级部门。

4. 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与处理组织调查小组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查明事故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对事故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5. 食品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理对食品安全事故涉及的受害者进行赔偿,做好事故善后处理工作,恢复消费者信心。

6. 食品安全事故的总结与改进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总结,查找不足,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制度范本

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制度范本

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消费者利益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车间。

第三条本预案的目标是:加强食品安全质量,实施有效地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措施,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生命安全。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四条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由公司生产科负责执行,厂长负责监督指导。

第五条各部门职责:(一)生产科:负责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组织制定和修订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组织食品安全培训和演练,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二)质检科:负责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对食品安全进行日常监控,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

(三)供销科:负责食品安全事故的舆情应对和消费者投诉处理,配合生产科和质检科进行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四)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生产科、质检科和供销科进行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

第三章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第六条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因素进行排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第七条加强原料采购管理,严格原料供应商的审核和评价,确保原料质量安全。

第八条加强生产过程管理,严格执行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确保生产过程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第九条加强产品储存和运输管理,确保产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第四章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第十条如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反馈同一批次的产品,发生食用后腹泻等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的现象,主要包括化学的、生物的危害,或较大的物理危害,或出现批量的明显的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质量事故,视为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启动应急预案。

第十一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立即启动安全应急处置方案。

各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应立即按照预案的责任分工,投入应急处理程序工作,并随时向各职能部门反馈质量报告情况。

第十二条实施应急处理措施:(一)立即向供销科和质检科等职能部门进行反馈和信息沟通,便于问题在市场上的妥善和积极处理。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运行机制,有效预防、积极应对食品安全事故,高效组织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3 事故分级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食品安全事故共分四级,即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较大食品安全事故和一般食品安全事故。

事故等级的评估核定,由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进行。

1.4 事故处置原则(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置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减少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健康损害。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机制。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2.1 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由公司高层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及食品安全专家组成。

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和协调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2.2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设立以下职责:(1)组织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指导、协调和监督应急预案的实施。

(2)组织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事故原因分析和责任追究。

(3)组织食品安全事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

(4)组织食品安全事故的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5)组织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协助有关部门开展事故救援工作。

三、事故预防与预警3.1 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1)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

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及流程

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及流程

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及流程一、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确保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及流程。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食品生产、加工、储存、销售及餐饮服务等环节的企业和组织。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1. 成立食品安全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和实施。

2. 明确应急领导小组成员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事故报告、现场指挥、信息发布等。

四、风险评估与监测1. 定期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

2. 建立食品安全监测机制,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五、预防措施1. 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食品安全操作规程。

2. 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培训。

六、应急响应流程1. 事故报告: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应立即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

2. 初步评估:领导小组对事故进行初步评估,确定响应级别。

3. 启动预案:根据评估结果,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4. 现场处置: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调查、控制和处理。

5. 信息通报:及时向公众和相关部门通报事故信息和处理进展。

七、事故调查与处理1. 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找出问题根源。

2. 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八、恢复与重建1. 对受影响的区域进行清理和消毒,确保食品安全。

2. 恢复生产和经营活动,并对受影响的消费者进行妥善处理。

九、培训与演练1. 定期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和应急响应培训。

2. 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十、应急预案的更新与维护1. 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和更新。

2. 确保预案内容与当前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相符。

十一、记录与文档管理1. 对所有食品安全事故和应急响应行动进行详细记录。

2. 建立应急预案文档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的可追溯性。

十二、监督与评估1. 对应急预案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监督和评估。

2. 根据评估结果,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预案。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食品安全应急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4篇)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4篇)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是指针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如食品安全事故、食品中毒等)制定的一套应急处置方案和流程。

该制度旨在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组织机构建设:1. 设立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应急处置工作;2. 确立食品安全应急处置小组,分工合作,组成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合应急处置团队;二、应急预案制定:1.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触发条件、处置程序和责任人员;2. 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提前预警和预测食品安全风险;3. 确定食品安全应急资源储备和配备要求,确保应急处置的物资、专家和设备的及时调度和供应;三、信息监测和报告:1. 建立食品安全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收集食品安全风险信息;2. 实行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上报制度,确保信息流通和及时报告;3. 提高应急处置的信息化水平,实行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信息交流和共同应对;四、应急响应与处置:1. 设立食品安全应急响应级别,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规模确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2. 启动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应急处置任务,包括事故现场的封控、救援和紧急治疗等;3. 配置应急物资和资源,派遣专家团队进行事故调查、病例处理,同时开展舆情应对和宣传工作;4. 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公开信息,保障信息透明度,防止谣言和恐慌情绪的产生;五、事后处理和总结:1. 开展事后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2. 收集整理应急处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3.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和教育,提高民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4. 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外食品安全机构的合作交流,共同推进食品安全事业的发展。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2)是指针对食品安全发生突发事件时,为保障公众健康安全而制定的应急措施和管理制度。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包括食品中毒事件、食品召回、食品污染等突发性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质量,实施有效地食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措施,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生命安全。

确保食品安全,特制订本预案。

二、范围:适用于所有车间。

三、职责: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由生产科执行,厂长监督指导。

四、内容
(一)应急预案启动
1、如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反馈同一批次的产品,发生食用后腹泻
等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的现象,主要包括化学的、生物的危害,或较大的物理危害,或出现批量的明显的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质量事故,如批量涨袋、出现漏气、发臭等,视为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启动应急预案。

2、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立即启动安全应急处置方案。

各相关
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应立即按照预案的责任分工,投入应急处理程序工作,并随时向各职能部门反馈质量报告情况。

(二)实施应急处理措施
1、立即向供销科和质检科等职能部门进行反馈和信息沟通,便于问题在市场上的妥善和积极处理。

2、派质检科或与职能部门专业人员一起,到事故发生现场,查看产
品质量状况,事故发生状态及影响范围等情况,将样品送厂,并做出初步的判断和处理。

3、相关生产车间,排查此批次产品的产量和范围;
4、询问其它发货范围的销售公司,是否有此类现象的发生;
5、排查此批次产品生产所用的原料和辅料及包装物的名称、数量、生产厂家以及其它产品是否使用此批原辅料或包装物,若有使用,查看使用产品的质量状态,生产批量及发货范围。

6、排查此批原辅料是否有理化指标的检测,以往供应厂家的质量及理化指标检测的情况;同时排查此批产品所用包装物、原料是否有变化。

7、排查生产环节的各项生产记录,还原当天生产状况;
8、通过以上排查,初步判断出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对怀疑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判断。

9、对怀疑因素和环节,进行至少三种的重复性试验,通过试验,确定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

10、对于市场上的事故发生态势积极关注和沟通,并与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做好其它善后处理工作。

(三)产品回收
1、通过排查和确定事故发生的原因,与职能部门沟通后,如确认此批产品有回收的必要,应对产品进行回收。

回收时,按发货区域、数量及日期批次进行回收。

回收后按正常退货程序进行退货。

2、退货时,与职能部门沟通,确定统一退回总部或各异地公司同时
接收。

3、产品退货后,积极对退货产品进行观察。

(四)改善和改进
产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对影响产品质量安全、排查出来的因素,厂内进行整改,由相关车间积极整改,或进行硬件的投入,从而固化生产。

如有系统性问题,需要职能部门配合的,积极向相关部门写出书面申请,并明确提出,在相关因素改进之前,此种或此批产品停止生产,或改进工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